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

時間:2023-09-30 10:33:56 教案

【精】中班科學教案1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中班科學教案10篇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現(xiàn)象,體驗操作的樂趣。

  2.探索發(fā)現(xiàn)利用輔助材料使小球穩(wěn)定的方法。

  3.能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乒乓球、紙、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玩乒乓球。

 。1)直接出示乒乓球,幼兒自由玩球。說說玩球感受。

  2、第一次設法讓小球站起來的。

 。1)提問:你有什么辦法讓小球站穩(wěn)不動? 鼓勵幼兒大膽設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如:抓在手里、放在口袋里、大腿夾住、胳肢窩夾住等)

 。2)幼兒嘗試方法并相互交流。

  3、利用輔助材料讓球站起來。

 。1)出示紙和小積木讓幼兒設想如何讓紙站起來。

  提問:能不能想辦法用紙和積木讓小球站穩(wěn)?鼓勵幼兒再次大膽設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2)幼兒實驗。每人自選紙或積木進行嘗試,幫助小球站穩(wěn) 。

 。3)教師觀察,幫助幼兒整理講述自己的做法。

  4、展示,幼兒集體欣賞大家的成果。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活動延伸:

  利用其他輔助材料讓球站起來。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通過感官觀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雙成對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它是中國的餐具。

  3.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準備:

  1. 每人一雙筷子(多種材料的),每桌一盤泡沫塑料塊。

  2. 2.操作卡片"你喜歡的筷子"

  過程:

  (一) 筷子的特征

  1. 這是什么呀?請你說說你的'筷子是什么樣的?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2. 你的筷子和別人的一樣嗎?有什么地方不一樣?(顏色、形狀、長短、粗細、材料等)

  3. 總結(jié)筷子是各種各樣的,是兩只成雙的。

  (二) 了解筷子的用途和筷子的使用的方法

  1. 你們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嗎?它們都是干什么用的?

  2. 你們會用筷子吃飯嗎?請幼兒回答示范,教師示范并指導姿勢。

  3. 我們都知道筷子是用來吃飯的,可你知道筷子是什么人最早開始使用的嗎?

  (三) 游戲:夾泡沫塑料塊

  1. 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每張桌上都有都有一盤泡沫塑料塊,你們只能用筷子夾,夾到一個就放到另一只手里,我們比賽看誰夾得快。

  2. 檢查泡沫塑料塊情況和握筷姿勢,分析討論什么樣的筷子容易夾,什么樣的筷子不容易夾,為什么。

  活動延伸:

  要求幼兒在家也嘗試用筷子吃飯,并進行檢查和鼓勵。

  教學反思:

  1、 能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筷子進行活動,既方便又簡單也很實用,很貼切農(nóng)村的鄉(xiāng)土特色。

  2、 設計的活動能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動作發(fā)展的水平,有利于幼兒手部小肌肉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3、 幼兒在活動中也能大膽地和同伴交流,將自己的玩法與同伴分享,氣氛活動,孩子也很積極投入。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有興趣的閱讀知識性刊物。

  了解昆蟲的偽裝行為。

  學習與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有遮蔽物的戶外場地。

  昆蟲模型若干或偽裝物品數(shù)種。

  活動過程:

  玩"找一找"的游戲。

  --請翻開圖畫書,找一找第2頁至第7頁中有什么昆蟲?

  --為什么不容易找到這些昆蟲呢?

  --蟑螂、蚱蜢、紡織娘是什么顏色?這些顏色與它們生活周圍的顏色一樣嗎?為什么?

  和幼兒一起閱讀圖書,將各種昆蟲各自的.保護方法介紹給幼兒。

  --請小朋友找一找,書中還躲著哪些昆蟲?

  --它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

  --它們?yōu)槭裁从羞@些本領?

  --帶幼兒一起閱讀《昆蟲躲貓貓》。

  玩"昆蟲小偵察"游戲。

  --找一個有一些遮蔽物(如樹木、花草、泥土、落葉)的戶外場地,事先沿途放置和環(huán)境顏色相仿的昆蟲模型或物品(放置的數(shù)目暫時對幼兒保密)。

  --將幼兒每3到5人分為一組,帶著紙筆出發(fā)尋找藏匿的物品,看能發(fā)現(xiàn)幾個(發(fā)現(xiàn)了不要撿起)。

  --時間一到,請幼兒回來告訴老師找到昆蟲模型或物品的總數(shù)及名稱;如果沒有人答對,老師就公布數(shù)目,讓幼兒再找一遍。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現(xiàn)象,體驗操作的樂趣。

  2.探索發(fā)現(xiàn)利用輔助材料使小球穩(wěn)定的方法。

  3.能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1、海洋球、紙、積木。

  2、幼兒有玩球的經(jīng)驗,知道球滾動的特性。

  活動過程:

  一、游戲的方式導入活動:

  咦,這個禮包里裝著什么?我們來猜一猜吧。通過讓彩球從幼兒身上滾落,讓幼兒感受球容易滾動的特點,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幼兒設想小球站起來的方法

  1.師:小球玩累了,我們讓它休息一下吧(小球會在滾,)提示:還是把小球放在你們手里吧。

  提出問題:你有什么辦法讓小球站穩(wěn)不動?

  鼓勵幼兒大膽設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幼兒:抓在手里、放在口袋里、大腿夾住、胳肢窩夾住等

  游戲:“小球粘住了”

  兒歌:一二三,三二一。小球和小手粘起來(和小腳粘起來、和大腿粘起來等)

  2、出示紙和小積木

  能不能想辦法就用紙和積木讓小球站穩(wěn)?

  鼓勵幼兒再次大膽設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動手嘗試

  1.幼兒每人自選紙或積木進行嘗試,幫助小球站穩(wěn) 。

  2.教師觀察,幫助幼兒整理講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做法,

  3、展示,幼兒集體欣賞大家的成果.

  1. 說教材:

  幼兒的世界總是五彩斑斕的,他們會有很多的想法,并會為此去想象和嘗試!皬挠變荷磉呑钍煜さ氖挛锍霭l(fā)”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球是孩子們在生活中喜歡的玩具之一,他們樂意用自己的身體部位去探索、感知球的各種玩法,在平時的活動中,他們玩過用皮球拍和投籃、用羊角球跳和滾,在海洋球室做翻滾、拋球等各種動作、在教室玩過夾彈子的游戲。這些都為孩子們積累了對球的的一些特征的認識。比如會滾、會彈等,結(jié)合孩子的這些生活經(jīng)驗,我設計了這個活動,并把本次活動定位為科學領域。通過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自由寬松的活動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并培養(yǎng)幼兒一種探究科學的態(tài)度、方法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活動目標

  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這導向作用,根據(jù)本版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目標:1、1.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現(xiàn)象,體驗操作的'樂趣。2.探索發(fā)現(xiàn)利用一張紙使小球穩(wěn)定的方法。3.能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3.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探索讓小球站起來的方法。難點:根據(jù)幼兒的不同情況培養(yǎng)他們探索和實踐的能力。

  4. 教法學法:

  突破重點:豐富幼兒的經(jīng)驗,讓幼兒對小球有一定的認識;放手讓幼兒自己去進行嘗試,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問題;建構(gòu)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突破難點:創(chuàng)設寬松的活動氛圍,運用鼓勵表揚、榜樣示范、個別知指導。綱要綱要中指出:方法手段要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5.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huán)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發(fā)展的。因此活動準備要和活動主題的能力、興趣、需要相適應。物質(zhì)材料準備:乒乓球和紙。

  知識經(jīng)驗準備:幼兒有玩球的經(jīng)驗,知道球滾動的特性。

  環(huán)境準備:體育區(qū)角投放的兵乓球。

  6. 活動過程

  一、游戲的方式導入活動:

  咦,這個禮包里裝著什么?我們來猜一猜吧。通過讓彩球從幼兒身上滾落,讓幼兒感受球容易滾動的特點,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一、游戲的方式導入活動:

  咦,這個禮包里裝著什么?我們來猜一猜吧。通過讓彩球從幼兒身上滾落,讓幼兒感受球容易滾動的特點,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幼兒設想小球站起來的方法

  1.師:小球玩累了,我們讓它休息一下吧(小球會在滾,)提示:還是把小球放在你們手里吧。

  提出問題:你有什么辦法讓小球站穩(wěn)不動?

  鼓勵幼兒大膽設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幼兒:抓在手里、放在口袋里、大腿夾住、胳肢窩夾住等

  游戲:“小球粘住了”

  兒歌:一二三,三二一。小球和小手粘起來(和小腳粘起來、和大腿粘起來等)

  2、出示紙和小積木

  能不能想辦法就用紙和積木讓小球站穩(wěn)?

  鼓勵幼兒再次大膽設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動手嘗試

  1.幼兒每人自選紙或積木進行嘗試,幫助小球站穩(wěn) 。

  2.教師觀察,幫助幼兒整理講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做法,

  3、展示,幼兒集體欣賞大家的成果.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我們班幼兒都很喜歡玩區(qū)角活動,特別是對玩具展覽區(qū)情有獨鐘。因此我們把每個星期星期五定為玩具分享日,讓幼兒交換著玩玩具。在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對各種會動起來的玩具特別感興趣。但是,當我問他們:“你們知道他們?yōu)槭裁磿⻊悠饋?他們是靠什么動起來的嗎?”他們都很迷惘,無法回答我的問題。所以,我就想讓他們在原有玩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幼兒在實踐中探索各種不同的玩具是靠什么動起來的。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觀察利用慣性、發(fā)條、電等能使玩具動起來的現(xiàn)象,激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欲望。

  2、對探索活動感興趣,并能大膽地講述探索過程與結(jié)果。

  活動準備:

  1、汽車、飛機等慣性玩具、發(fā)條玩具、電動玩具若干。

  2、三個筐、紐扣、繩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直接導入。

  金老師知道小朋友最喜歡玩玩具了,我們每個星期都有一次玩具分享日。今天小朋友又帶來了很多玩具,但是今天小朋友玩的時候要想一想怎樣讓你的玩具動起來?玩好以后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樣讓它動起來的'?

  二、分享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

  1、我發(fā)現(xiàn)剛才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現(xiàn)在請小朋友說說你剛才玩了什么玩具?你是怎么讓它們動起來的?(請小朋友分類擺放)

  2、××玩具、××玩具、××玩具我們用手推著動的,手放了以后它們還會動,它們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慣性玩具。小朋友一起叫一下它們的名字叫慣性玩具。

  3、××玩具、××玩具、××玩具都需要上了發(fā)條才會動的,我們也給它們?nèi)∫粋好聽的名字叫發(fā)條玩具。

  4、我們再來看一下××玩具、××玩具、××玩具它們都是靠什么動起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肚子里都藏了什么東西?(電池)原來它們是靠電池才動起來的,打開開關按紐電源接通了它們才會動起來。所以它們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電動玩具。

  三、幼兒再次探索進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對玩具動起來的影響。

  1、剛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寶寶分類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發(fā)條玩具的時候,發(fā)條拉的短一點和拉的長一點會有什么不一樣呢?

  2、我們再看一看慣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點和輕一點,它們開的又有什么不一樣呢?

  3、幼兒帶著老師的問題進一步探索。

  4、教師小結(jié):原來發(fā)條玩具的繩子拉的越長,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遠;拉的短一點它就跑的慢一點,近一點。慣性玩具推的重一點,它就開的快一點,遠一點;推的輕一點,它就開的慢一點,近一點。

  四、幼兒自制玩具。

  1、剛才這么多有趣的玩具都是工人叔叔和阿姨為了小朋友玩得更開心才設計出來的,所以小朋友要愛護它們,F(xiàn)在鄭老師也要請小朋友用你們能干的小手來做一件玩具?是什么呢?(教師出示紐扣和繩子)

  2、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樣才能讓紐扣動起來的?

  3、教師示范做紐扣玩具。

  4、幼兒自由制作玩具(打結(jié)的時候可以請其他老師幫忙,但是要注意禮貌)。

  5、今天小朋友做了一件慣性玩具,以后我們到區(qū)角里去做電動玩具、發(fā)條玩具,好嗎?現(xiàn)在我們一起到外面去玩我們做的玩具吧。ń處煄в變鹤叱龌顒邮遥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探索剝花生的方法,有序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體驗親自動手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花生若干盤、課件、花生制品

  重難點:探索剝花生的方法有序感知花生的特征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傩∨笥,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硪粯訓|西,讓我們來看看是什么?(花生)

 、趲:小朋友知道花生長在哪里嗎?幼兒討論教師小結(jié):(出示圖片)花生長在地里,這是花生的果實、葉、莖、根,我們吃的花生就長在根部。

  二、認識花生

 、倏匆豢、摸一摸、搖一搖、嘗一嘗花生

 、盼覀儊砻幻ㄉ,摸上去有什么感覺?(粗糙)

  ⑵看一看花生上有什么?(花紋)

 、菗u一搖花生會怎么樣呀?(響、動)嘗一嘗,什么味道?

 、谔剿鲃兓ㄉ姆椒á呕ㄉ锩孢有秘密呢,猜一猜?

  ⑵花生可以怎么樣打開呢?幼兒討論并嘗試(剝、咬、敲)花生娃娃穿小紅衣,住在麻子屋里。有天,手指一捏,屋子從中間敞開,花生娃娃就跳了出來出示幻燈片。

  三、認識花生米

 、呕ㄉ锩嬗惺裁囱?(花生米)

 、茢(shù)一數(shù)你的花生殼里有幾;ㄉ?

  T:花生里的花生米有的少有的多。

  ⑶我們再來看看花生米穿著什么顏色的衣服?(紅衣服)T:花生米的紅衣服呀營養(yǎng)可豐富了可以吃、可以治病。

  ⑷現(xiàn)在請小朋友把花生米的紅衣服脫掉,看看里面有什么?(果仁)T:哦,一棵花生外面有硬硬的'花生殼,花生殼里有花生米,白白的花生米穿著一件紅衣服。

  四、討論花生的用處

  (1)討論花生可以怎么吃?有哪下花生制品?花生殼、花生米還可以做成什么?

  (2)和聽課教師互動,品嘗花生思考空間秋天到了,許多干果都已成熟,花生是孩子們的最愛,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花生、學剝花生,知道花生的作用,所以就選擇了《好吃的花生》這一教學活動。

  希望通過這節(jié)活動孩子們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我操作解決問題,從而體驗親自動手操作的樂趣。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形狀的器具吹泡泡,觀察這些泡泡的特征,發(fā)現(xiàn)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重點)

  2、能看懂記錄表的意思并能清楚地記錄在相應的表格內(nèi)。

  3、能參與討論,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難點)

  【活動準備】

  幼兒有用圓形器具吹泡泡的經(jīng)驗;

  記錄紙若干張記錄筆;

  實驗材料:有鐵絲圍成的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吹泡泡器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吹泡泡》。

  師:小朋友們你們玩過吹泡泡的游戲嗎?

  1、我們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幼兒答圓形的)

  2、你們看老師手里的吹泡器是什么形狀的?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教師用圓形的吹泡器試吹一次,讓幼兒觀察)

  二、展示不同形狀的吹泡器,討論猜測;不同形狀的器具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嗎?

  圓形的吹泡器吹出來的泡泡是圓形的,那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吹泡器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呢?我們來猜一下。

  1、出示記錄表,幼兒認識記錄表

  師:(老師準備記錄表格貼于黑板上,讓幼兒認識)。這張記錄表上把我們要用的吹泡器具都畫下來了,上面有一些什么形狀呢?(幼兒答: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你們覺得圓形的吹泡器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那正方形呢?三角形呢?長方形呢?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2、幼兒進行大膽猜測,記錄幼兒猜測結(jié)果(幼兒覺得不確定的可以用?表示)

  師:剛剛有幾個小朋友已經(jīng)說了自己的意見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把你們自己的想法畫下了,畫在這個表格的第二行,也就是我的猜想那行,一整行都要填滿哦,如果你覺得不知道的話,那就打個?號。

  3、教師對記錄表上的猜測進行總結(jié)。

  師:畫好的小朋友請你們來介紹下。(選取兩到三個小朋友進行介紹)

  三、幼兒實驗,并將實驗結(jié)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教師將班級幼兒兩個為一組,教師強調(diào)實驗紀律與要求。

  師: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不同形狀的吹泡器,你們看看有什么形狀?請你們每個人拿一個放進肥皂水里,蘸一蘸,然后等到水不再滴下的時候,將吹泡器放到嘴邊,輕輕的吹出泡泡。吹完以后和你一組上的小朋友交換,換一種形狀進行試驗,仔細觀察每一種形狀的器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樣子的?四種形狀都吹完后將你們的實驗結(jié)果記在記錄表上。如果吹出的泡泡是圓的,就在相應的圖案下面畫上一個圓圈。

  實驗結(jié)束后,請幼兒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坐好。將幼兒記錄卡收回。

  四、猜測結(jié)果與實驗結(jié)果作對比。

  把幼兒記錄卡收回,貼與大記錄卡下面。

  教師再做一次實驗(如幼兒還有不同意見)

  師:我們剛才做了實驗,實驗的結(jié)果我們已經(jīng)貼出來了,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猜測結(jié)果與實驗結(jié)果有什么不一樣呢?用三角形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正方形,長方形吹出來的泡泡也是圓形的。

  共同討論,為什么不同形狀的吹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呢?

 。ㄓ變捍竽懻f出自己想法)。

  教師小結(jié):我們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不管用什么形狀的吹泡器具,只要器具中間是空的,它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記錄表格上與小朋友們操作的結(jié)果是一樣的舉手,得到表揚)

  五、活動結(jié)束。

  今天我們用不同形狀的吹泡器進行了實驗,驗證了《泡泡都是圓的》,老師覺得小朋友們表現(xiàn)很棒,都參與了實驗,積極性很高,我們下課以后一起去玩吹泡泡吧,看誰吹的泡泡最多,好嗎?

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小草,豐富有關小草的認識。

  2、感知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學習有關小草的制作活動,體驗創(chuàng)作的樂趣。

  4、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中小草的多樣性及特征。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請家長帶孩子到草地觀察小草,獲取一些小草的知識。

  活動過程:

  一、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幾天,我們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誰來說說小草長在哪里?是什么顏色的?

  2、幼兒相互介紹自己認識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莖、葉、花的顏色、形狀等特點。

  幼A:我喜歡狗尾巴草,因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這是蒲公英,它的葉子像鋸子,花是黃的,以后會變成白色的小絨球。

  幼C:這是一種可以吃的草(薺菜),可以包餛鈍吃,白色的小花像滿天星。

  幼D:這小草斷了,會流出“牛奶”來叫羊奶草。

  評析:幼兒雖未完整的介紹根、莖、葉、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這是難能可貴的,敘述中,有的幼兒用方言說小草的名字,這些有趣而直觀的名字,教師沒有否定它,而是改為大家根據(jù)小草的特點來討論,給小草起個適宜的名字,再用口語表達。然后讓幼兒用手按一按,光腳踩一踩,講講有什么感覺?再用鼻子聞,引導幼兒用語言來表達出來,就是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來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認識的草去請叫別人。

  4、讓幼兒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腳在草地上踩一踩,講講有什么感覺?

  有的'幼兒說濕濕的、滑滑的,有的說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說腳地有發(fā)癢的感覺。

  5、引導幼兒聞一聞青草的氣味,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評析: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師是采用靈活和開放的原則,追隨幼兒的興趣,通過調(diào)動幼兒的視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觀察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幼兒,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

  二、了解小草的作用與人類時候的關系。

  1、請養(yǎng)過家禽、家畜的幼兒說說,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飼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動物的食物。

  2、觀察草坪幾周圍的野草,想一想,人們?yōu)槭裁聪矚g種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氣新鮮。

  評析:通過引導使幼兒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環(huán)境、凈化空氣以及固土、保濕等作用

  3、讓幼兒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經(jīng)驗談談草還是哪些昆蟲的家,它們?yōu)槭裁催x擇草叢為家。

  4、向幼兒介紹小草還可以當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還能做藥材。

  評析:這主要是使幼兒了解到草與人類、動物、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關系,萌發(fā)愛護小草的情感,做出保護益草的行為。

  三、了解小草的害處。

  師:小草有這么大的作用,為什么人們有時還要除草呢?

  幼兒A:小草和莊稼長在一起,營養(yǎng)都被小草吸收了,莊稼就長不好了。

  幼兒B:花園里長出了雜草,花園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結(jié):草的生長也需要陽光、空氣、水分、養(yǎng)料,所以,莊稼地和花園里的草多了,就會影響莊稼和花的生長,就要把草除掉。

  四、對小草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

  1、將和幼兒一起收集的各種野草和野花進行盆景制作。嘗試簡單的插花藝術。

  2、用自己喜歡的野花、草、葉進行粘貼活動。

  3、用彩紙折制自己喜歡的花花草草。

  評析: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通過美工活動自然而然幫助幼兒鞏固對小草的認識,初步培養(yǎng)了幼兒的審美意識,充分發(fā)揮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

  課后反思:

  1、小草是農(nóng)村幼兒熟悉的植物,對中班幼兒來說,既要正確認識小草,又要了解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本活動教學內(nèi)容容量較大,有一定的濃度和難度。正因如此,幼兒也因此有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所以活動的內(nèi)容選擇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又高于幼兒的生活。

  2、整個活動遵循循漸進的原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方法靈活,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師把教學的地點由室內(nèi)遷移到室外,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這使教學活動變得更新穎、開放、直觀、生動,大大激發(fā)了幼兒觀察的興趣和愿望。第二,將知識的傳授與娛樂、游戲相結(jié)合,淡化了教與學的界線,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第三,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教師能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觀察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幼兒。第四,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起著引導作用,使幼兒觀察的目標更明確,針對性更強。

  3、活動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學科學的特點,重視幼兒學科學的過程,在幼兒自身主動探索中,發(fā)現(xiàn)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自始自終保證了幼兒學科學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fā)幼兒再次探索的欲望。

  小百科:草是一般是指草本植物,是一類植物的總稱。并非植物科學分類中的一個單元,與草本植物相對應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們通常將草本植物稱作“草”,而將木本植物稱為“樹”。

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2、發(fā)現(xiàn)彈性的用途,并愿意表述自己發(fā)現(xiàn)的過程。

  3、對科學活動產(chǎn)生興趣。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彈簧、橡皮筋、氣球等有無彈性的物體若干

  活動過程:

  一、動手操作實物,激發(fā)幼兒好奇心導入語: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進科學的世界。

  師:接下來老師讓大家自己動手來感受一下提問: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來摸摸看老師準備的東西(橡皮筋、襪子)?你發(fā)現(xiàn)了它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他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jié):他們在使力的時候都變長了,沒使力的時候都沒有變化。

  二、分組自由探索活動材料,讓幼兒感知物體的彈性。

  引導語:接下來老師想讓大家一起來試試看你們手中的物品是不是會發(fā)生變化。

  提問:你玩的物品是什么?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小結(jié):氣球用力會變長,木棒用力也不會有變化等。

  提問:你是如何做的?怎么發(fā)現(xiàn)他有沒有彈性的?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物品沒有彈性?

  總結(jié):這些東西真有趣,用力時它會變形,不用力時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就是物體的彈性。襪子,氣球,橡皮筋有彈性,木棒沒有彈性。

  提問:為什么有的物品能變長、變大,然后再回復原樣,而有的`材料卻不可以呢?

  小結(jié):因為有的物品我們用力了他就會發(fā)生變化,這是因為它們都有彈性,而有的物體就算使力沒有發(fā)生變化這是因為它們沒有彈性。

  三、了解彈性的用途引導語:我們了解了這么多有彈性的東西,那你們知道他給我們帶了什么方便嗎?

  小結(jié):沙發(fā)有彈性我們做起來才能更舒服等。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找找自己身上有彈性的物品。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jié)。

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幼兒園門口賣玩具的小攤上,孩子們對能吹出泡泡的玩具特別感興趣,常常纏著大人買,還把玩具帶到幼兒園來玩。一次,有一個小朋友帶來的吹泡泡玩具剛和同伴玩了一會兒,一不小心玩具中盛的泡泡水全給灑了,看見那個小朋友著急地哭了起來,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想幫助她,于是產(chǎn)生了“自制泡泡水”的想法。為滿足孩子們的探究欲望,達成他們美好的心愿,我特意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操作實踐,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學會觀察泡泡大小與泡泡水之間的關系。

  3、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探索實踐的需要。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做泡泡水的秘密

  2、讓幼兒親自嘗試做泡泡水

  活動準備

  1、提供糖、鹽、顏料、洗衣粉、洗潔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幾張怎樣做泡泡水的圖紙。

  2、每組一個操作臺。

  3、錄像機

  活動過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師出示幼兒帶來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那請小朋友們想想我們在生活當中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泡泡?可是泡泡水沒了,怎么辦?(自己配制泡泡水)

  2、幼兒第一次嘗試配制泡泡水。

 。1)幼兒自由分組,在操作臺前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經(jīng)幼兒商量后,每組推薦一名幼兒代表本組在全體幼兒前發(fā)言,交流經(jīng)驗。

  提問:你們是怎樣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來嗎?

  3、幼兒第二次嘗試配制泡泡水。

  幼兒在借鑒同伴成功經(jīng)驗的基礎上,再次動手操作,親自體驗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師拍攝幼兒配制泡泡水的過程及吹出來泡泡時的情景。

  二、觀察泡泡水與泡泡大小之間的關系。

  1、dv回放。

  引出用同樣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來的泡泡不一樣大這一問題,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

  2、幼兒第三次嘗試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試一試,用同樣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樣大嗎?

  教師與幼兒一起玩,當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導者,適時讓個別幼兒介紹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集中討論。

  提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同樣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樣大。

  3、嘗試用相同材料配制吹出不同泡泡的泡泡水。

  各別提問:你們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幾種不同大小的泡泡?說說你們是怎么配制,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三、吹泡泡比賽,分享成功的快樂。

  比一比,看哪個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許幼兒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僅幫老師配制了泡泡水,還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謝謝你們了!不過老師要請小朋友回家試一試,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潔精配制泡泡水外,還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教學反思

  1、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所涉及的材料也是常見的。

  2、我覺得在嘗試環(huán)節(jié)中,應對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要求。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選擇讓那些嘗試做泡泡水不成功的小朋友提出問題,讓那些有辦法解決問題的小朋友去幫忙他,這樣那些做的不成功的小朋友就會印象更深刻吧。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jīng)典]中班科學教案07-27

(經(jīng)典)中班科學教案07-26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7-23

中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4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07-25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7-21

中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

中班科學教案08-02

中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中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