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1-20 10:07:25 教案

[精品]科學教案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科學教案8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作者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家,科學近代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他具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語和漢語在內的14種語言。有人稱他為20世紀世界上學識最淵博的人之一。他將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學科知識和諧地集于一身,成為罕見的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相結合的典范。

  二、解題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qū)和近東地區(qū)。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三、字詞積累

  重蹈覆轍: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多指壞事)。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試給課文分出3部分,并歸納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引論部分抓住“兩件事”這一中心;本論

  部分抓住對科學的態(tài)度;結論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論(第1-3節(jié))強調“必須記住兩件事”,要正確對待東西方科學;

  本論(第4-9節(jié))論述研究科學,必須有科學的.態(tài)度;

  結論(第10節(jié))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問題探討

  1、前三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例證法:古希臘因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獨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例子。事實勝于雄辯。(用意是什么?)告誡那些排斥東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轍而要引以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2、仔細閱讀本論部分(第4-9節(jié)),完成以下練習。

 。1)試分析這一部分的結構特點。

 。2)論述“我們必須謙虛”時,用了怎樣的論據?論述走向實證科學的極端時(離開東方的人文理念,正確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方法”——實驗科學的方法,會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寫到了怎樣的論據?

  第一問,答案在第5段。

  第二問,答案在第6段。

  3、“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的含義?

  光明從東方來,東方是雙關、隱喻,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人文主義的理念是東方文化所具有的。東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則相結合必然會使世界文化呈現異彩。

  4、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fā)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東方科學和思想思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代西方帶來新的生計。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qū)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與現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不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yǎng)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能區(qū)別鐵和鐵銹的區(qū)別,能分析鐵生銹的原因。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出鐵生銹的原因。

  【教學準備】提供給學生一塊生銹的鐵釘,一塊不生銹的鐵釘、電路檢測器等其他生銹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新買的自行車和用了一段時間后,它們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在生活中你還看到哪些鐵制品生銹的情況?學生匯報。

  師:看樣子生活中鐵生銹的現象還是很多,那鐵生銹是一種什么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二、觀察鐵銹

  1.(拿出一塊生銹的鐵釘和一塊不生銹的鐵釘),這兩個都是鐵釘,你發(fā)現了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顏色 光澤 硬度 體積

  2.師:鐵生銹變成了鐵銹,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嗎?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學生匯報觀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錘子擊打;

 。4)用電路檢測器進行導電性能檢測等。

  3.我們怎樣做這些對比實驗?分組研究活動。

  4.匯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鐵和鐵銹的不同點,得出鐵生銹產生了新的物質是屬于化學變化。

  三、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鐵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生銹?

  2.生匯報:鐵器可能放在潮濕處易生銹,在干燥處則不易;涂油漆或電鍍過的鐵器不容易生銹,而在空氣中的“裸”鐵器則易生銹。

  3.由此可見鐵生銹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每一小組來設計驗證自己的假設吧?

  4.小組設計實驗。

  5.討論后學生總結:

  (1)鐵器生銹是因為和空氣接觸,我們想是鐵和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了變化;

 。2)鐵器生銹是因為水的存在,我們猜測是鐵和水發(fā)生化學反應;

  (3)鐵器生銹是因為水和空氣對鐵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6.那如何證明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學生推論:如果第一個假設正確,則在干燥條件下,鐵在空氣中就能生銹;如果第二個假設正確,則鐵在水中并和空氣隔絕就能生銹;如果第三個說法正確,則必須在既有空氣又有水分的條件下鐵才能生銹。

  8.學生經過討論后,順利地分組設計了如下實驗:

  (1)將潔凈的鐵釘放于干燥的試管中,用塞子塞緊;

 。2)取煮沸除去空氣的水裝滿試管,放入潔凈的鐵釘,用塞子塞緊,不留一點氣泡;

  (3)將潔凈的長鐵釘放入試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燒杯里,試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氣,在試管外壁上標記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時間。

  四、課外延伸

  課后繼續(xù)觀察,做好記錄。

科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由兩個活動組成。

  “科學課上做什么?”展示了一幅卡通圖,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別進行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圖中人物的活動感知科學課上要進行觀察、實驗、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動,進而喜歡科學課,喜歡科學探究。

  “我們一起做一做。”展示了兩個活動:觀察葉子和小紙魚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歷一次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知觀察、實驗的方法,知道觀察、實驗是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動讓學生從小故事中了解科學家的工作精神,樹立榜樣意識。將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后,引導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學習目標

  1、初步感知觀察、實驗是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現象;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觀察樹葉活動、小紙魚實驗中發(fā)現問題。

  3、能通過觀察樹葉和小紙魚實驗的活動感知科學探究的樂趣,對科學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4、通過觀察、實驗感知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展臺、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科學嗎?聽到“科學”這個詞,大家想到了什么?

 。▽W生發(fā)表想法。)

  教師: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請大家翻開教科書,看一看《科學》教科書上有什么內容。

 。▽W生學習翻閱教科書,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動

  (—)探究科學課上做什么。

  1、教師提問:科學課上,我們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來學習科學課呢?請大家先看一組圖片。

  2、教師展示圖片(課件展示教科書中的卡通圖),提出問題:看一看圖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們在做什么?(學生匯報。)

  3、教師總結:觀察、實驗、制作、養(yǎng)殖等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學課上會經常用到這些方法。

 。ǘ┯H歷探究活動。

  1、觀察植物的葉。 教師提出問題:觀察是學習科學、探究科學常用的方法。應該如何進行觀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察植物的葉子,看看同學們能發(fā)現什么。

  (1)教師指導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一株植物。

 。2)教師提出觀察要求:植物的葉子是什么樣的?

 。3)學生進行觀察葉子的活動。

 。4)學生匯報與交流觀察情況。

 。5)教師要求學生畫出所觀察的植物葉子。

 。6)教師講解觀察葉子的方法。

  2、再次觀察植物的葉子。

 。1)教師提出問題與要求:植物的葉子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大家先想一想要觀察哪些部位,再認真觀察,邊觀察邊將葉子畫出來。

 。2)學生進行觀察活動。

 。3)學生展示畫的葉子,并與第一次畫的相比較。

  (4)學生交流觀察收獲與體會。

  (5)師生共同總結:觀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注意觀察時要細致。

  3、進行小紙魚實驗。

 。1)教師講解:科學課上會做許多實驗。我們要學習通過實驗觀察現象,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先做一個小實驗體驗一下實驗的過程。

  (2)教師演示實驗方法,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步驟,不展示實驗結果。

 。3)學生模仿教師實驗步驟進行實驗,觀察現象。

 。4)學生匯報實驗中的發(fā)現與體會。

  三、反思與評價

  1、教師引導學生交流:通過親歷觀察、實驗活動,有什么收獲?

  2、學生相互評價:哪個環(huán)節(jié)自己做得比較好?哪個小組整體表現比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師布置作業(yè):讓爸爸媽媽講一講科學家的故事。收集喜歡的科學家頭像并粘貼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上,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分享。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光能穿過洞”這一科學現象。

  2、樂于參與活動,愿意在動手、動腦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學具:手電筒若干、手工紙剪成的小兔頭型若干、操作盤子若干(里面放記號筆、紙、剪刀、膠水等材料)。

  教具:手工紙剪成的大熊頭型1個,并在眼睛的部位開兩個小洞。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激發(fā)幼兒在玩中探索影子

  1、提出問題,直接導入: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來玩影子游戲,看,這里有一只小兔,你能讓小兔也有影子嗎?需要什么工具?

  2、幼兒自由探索

  3、幼兒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師:小兔影子在哪里?(出現在桌子上、椅子上、墻上、地上等)

  有新發(fā)現嗎?(影子還會變大、變小)

  4、教師小結:

  師:小朋友真能干,讓小兔黑黑的影子出現在墻上、桌上、地板上教室的各個地方,還發(fā)現影子會變呢!

  二、鼓勵幼兒探索發(fā)現推進、拉遠小兔或手電筒,影子會變化

  1、幼兒第二次探索影子的變化

  師:影子還會變化呢,怎么會變化的,我們再來玩一玩。

  2、幼兒交流自己的方法

  師:你是怎么玩的?(推進、拉遠小兔和手電筒,小兔影子都會變化)

  3、教師小結:

  師:小朋友真聰明,發(fā)現推進、拉遠小兔,影子會變化;推進和拉遠手電筒,影子也會變化,影子游戲真好玩!

  三、鼓勵幼兒在做做玩玩中發(fā)現“光能穿過洞”這一科學現象。

  1、教師演示兔子影子,引導幼兒觀察不同(老師的兔子影子上有眼睛)

  師:我也想玩玩,看我的小兔影子和你們的一樣嗎?

  2、鼓勵幼兒探索如何讓兔子影子上也有眼睛

  師:有什么辦法讓你的小兔影子上也有眼睛呢?

  3、幼兒講述辦法

  4、鼓勵幼兒探索

  師:桌上有蠟筆、紙、剪刀,膠水,就按你們的辦法做,做好以后到前面來試試,看看小兔影子上有沒有眼睛!

  5、幼兒交流探索情況

  師:你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嗎?

  6、教師繼續(xù)玩影子游戲(拳頭影子演示)啟發(fā)幼兒

  師:看來,畫眼睛、貼眼睛的方法都不能成功,我再來玩一個影子游戲,看看能不能給小朋友一些幫助。

  5、鼓勵幼兒發(fā)現影子上出現“眼睛“的秘密

  師:拳頭影子上怎么會出現眼睛的呢?

  6、教師小結:

  師:原來有洞,光就能穿過去

  7、鼓勵幼兒再次操作在兔子頭上剪洞

  8、師:怎么讓小兔頭上有洞呢?用你的辦法試試,如果不會剪可以看示范圖。

  9、幼兒交流探索結果

  活動延伸:

  讓小兔影子上有嘴巴。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觀察了解球的外形特征。

  學習拋、接球,鍛煉大肌肉群。

  活動準備

  準備不同大小、材質的球若干,塑料大筐若干。各種球的標志若干。

  活動過程

  一、自由賞球

  1.提供不同大小、材質、形狀的球,引導幼兒欣賞美麗的球。

  2.鼓勵幼兒動手摸摸、掂掂、捏捏各種各樣的球。

  3.氣啟發(fā)幼兒互相交流各種各樣球的名稱、形狀,想一想可以怎么玩這些球。

  二、合作玩球

  1.啟發(fā)幼兒自由玩自己喜歡的球。

  2.引導幼兒與好朋友一起玩球。

  3.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玩球。

  三、分類收球

  1.出示貼有各類球標志的大筐,引導幼兒觀察筐上的標志。

  2.交代按類收球的規(guī)則,引導幼兒將球收入筐中。

  3.要求幼兒今后都按這種方式整理球。

  四、交流分享

  1.引導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玩球經驗。如:玩了什么球?和誰一起玩球?怎么玩球的?

  2.教師小結幼兒的.玩球方法,提升幼兒的經驗。

  活動延伸

  提供橄欖球、保齡球、康樂球等不同球的玩法錄像讓幼兒欣賞,拓展幼兒的知識。

  在體育區(qū)投放各種皮球,供幼兒游戲。

  投放皮球在美工區(qū)中,供幼兒滾印畫。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熱愛小動物,樂于去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

  2、能用比較的方法,找出貓和兔的相同點,歸納出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長毛,胎生,吃奶長大。

  4、能認識多種常見的哺乳動物。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兔的生活習性的圖片,活兔或兔的剝制標本。

  2、學生準備:課前有目的的觀察兔的生活習性,收集有關兔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兔的身體特點。

  教師出示觀察材料,兔或兔的掛圖。

  二、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教師將學生的匯報板書到黑板上。

  三、比較貓和兔的異同,揭示哺乳動物的概念。

  1、將兔的特點和前面一課觀察過的貓比較,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學生分小組討論,并記錄到課本上。

  2、研討、匯報。

  3、教師小結。

  像兔和貓這樣的動物,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長毛,胎生,小動物吃它媽媽的奶長大,叫做哺乳動物。

  四、運用概念判斷,認識更多的哺乳動物。

  1、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圖,指出課本中的這些小動物是不是哺乳動物?

  2、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于哺乳動物?

  五、單元小結。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鳥類和哺乳動物,你能說說這兩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嗎?在學生比較回答后,教師小結:我們研究鳥和哺乳動物,主要是從它們的身體特點、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別的動物時,也應該從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將這些方面特點相似的動物歸為一類。

  六、課外拓展。

  同學們課后可以選定一種動物,繼續(xù)研究它的生活習必性,并寫一篇研究報告。

  教學后記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家養(yǎng)小動物的.認識。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解開一些迷惑,收獲一些知識,發(fā)現一些現象。

  教學過程

  一、提問引入。

  同學們,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初步的了解了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特征,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其它的動物,你們覺得他們有哪些比較有趣的地方沒有?有哪些你們還弄不明白的地方沒有?

  二、收集問題,整理問題。

  1、學生發(fā)言,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全記在黑板上。

  2、整理問題:當堂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將剩下的問題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

  三、確定研究方法。

  學生選中問題后,讓他們分小組進行討論,怎樣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確定好他們的探究方法。

  四、課后探究。

  五、記錄探究結果。

  六、匯報探究結果。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qū)的規(guī)律性天氣現象。

  2、知道季節(jié)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教學重點

  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

  了解一些動植物夾套保溫泵的季節(jié)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于動植物的季節(jié)性生活規(guī)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LC型羅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征的圖片。

  二、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區(qū),天氣現象總有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稱為該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2、四人小組討論。

  3、秋天氣候的特征。

  4、其他季節(jié)的氣候特征。

  5、小組匯報。

  6、師生小結。

  7、在不同季CB系列齒輪油泵節(jié)里,動植物有什么變化?

  8、小組討論后匯報。

  9、教師小結。

  三、課后作業(yè)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科學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fā)現,開展拓展性活動。

  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

  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fā)現。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

  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樂于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

  進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重點難點

  學法指導

  課前準備 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

  一、導入

  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進行解釋,如:地球上的隕石坑等)

  二、探索和調查

  1、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fā)展之意《現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2、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象。

  瓶中的草為什么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3、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4、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6、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并將自己的發(fā)現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7、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三、回顧和解釋

  你還能對生活中發(fā)現的哪些現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當堂檢測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典】08-12

科學教案(經典)08-23

科學教案04-06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經典]08-03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