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1-21 12:19:11 教案

(精)科學教案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科學教案8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chǎn)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定光源的標準: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發(fā)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外形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jù)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lián)系的,也是有規(guī)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yǎng)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1、引言:

  光,我們都很熟悉.那么對于光,我們也很陌生.我們知道它是怎樣傳播的嗎?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現(xiàn)代科扙技中哪些應用?現(xiàn)在就讓我們進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關于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游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物體的影子?(可認讓同學和演示)

  2) 師生共同研究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有哪些?,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chǎn)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3、關于“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chǎn)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體能發(fā)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fā)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電燈和自然光源如陽光、電光等。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2)我們再通過下面實驗繼續(xù)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和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后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匯報,交流實驗過程, 得到下面3點:

  1、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5、本節(jié)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些規(guī)律。

  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發(fā)出的光。

  影子的特點:1

  1、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有關。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六、作業(yè)設計

  1實驗:觀察和測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下 午

  太陽在( )丶方太陽在( )方太陽在( )方

  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長( )厘米我的影子長( )厘米我的影子長( )厘米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nèi)容分為兩塊內(nèi)容,風向和風速。學生在此之前,剛剛學習了溫度和氣溫,并且能夠做簡單的天氣日歷,在日歷里就需要學生描述風向和風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天氣情況,掌握風向和風速的知識。

  教學目標

  1.知道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2.學生自制簡易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shù)姆椒ㄓ涗浻^察結果。

  3.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xiàn)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

  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

  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shù)姆椒ㄓ涗浻^察結果。

  教學策略和手段

  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能有效地掌握風向。再加上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準備

  教師:風向圖,小風旗,指南針,電吹風,多媒體課件。

  學生:1根粗吸管、1根細吸管、1個盒子(用來存放實驗器材,盒蓋上帖好一張白紙)、1根大頭針、窄透明膠帶、剪刀;1張長約20厘米,寬約1厘米的紙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ǘ嗝襟w出示一幅圖畫:上面有國旗,柳條,炊煙,揚起的灰塵,隨風飄動的紅領巾和衣角等)

  師:小朋友,請仔細觀察這一幅畫,找一找風的`蹤跡?

  生:樹葉在動、灰塵揚起來了……

  生:旗桿上的紅旗飄了起來。

 。▽W生通過觀察圖畫,能很容易找到畫中的風,就能很順利的導入到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上來。)

  師:你們都是善于觀察的小能手。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風,因為風就在我們身邊。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風。(出示課題:風向和風速)

  二、說一說風,畫一畫風向圖

  師:有誰能說說圖中的紅旗是往什么方向飄的?

  生:(學生觀察圖畫,說出方向:西)

  師:為什么說是向西飄?(通過這個問題,為等會實際測量風向做一個簡單的鋪墊。)

  生:早上太陽升起來啦,而旗的方向正好相反。

  師:真不錯,你還知道有哪些方向?

  生:東、南、西北……(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課堂的氣氛相對活躍了一點。)

  師:我們同學們說的這些,其實也就是風向呀。(多媒體出示風向圖),我們大家一起來認一認這八個方向,讀一讀。

  生:東,東南……

  (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一個風向圖。讓學生對風向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師:一般我們在畫風向圖的時候,總是將北方畫在上面,這叫“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同學們也來照著畫一畫好嗎?

  (學生動手在紙上畫出風向圖。這個風向圖在等會的風向標中,還將用到。)

  三、游戲激趣,動手制作風向標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好玩的東西,想玩嗎?

  實物投影,出示風向圖和風向標。(特意在旁邊放一個指南針)

  師:這個裝置叫風向標,是用來測定風向的工具。風向就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這個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風向。我們首先要用指南針來確定一下方向是否正確。(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風向,和一些注意點,然后通過游戲,加深對風向的認識和理解。)

  開始游戲:老師從不同的方向用電吹風朝著風向標吹風,讓學生說出是從什么方向吹過來的風。從而明白風向標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風吹來的方向,也就是風向。(通過這游戲,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風向標的指示作用,從而加深對風向的理解。)

  師:同學們覺得這個好玩嗎?想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玩嗎?

  生:想。

  師:接下來,老師就教大家怎么來做這個風向標,可要瞧仔細嘍。

 。ㄓ螒蛞殉浞终{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然后教師動手拆風向標,邊拆邊說明制作要點,這樣學生的注意力相對集中,又能很好的把握制作要領,便于學生順利制作風向標。)

  師:同學們看清楚是怎么做的了嗎?那就讓我們來比一比,哪一個小朋友能先把風向標做好。

  (學生動手做風向標,教師巡視。(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學習勁頭很高,學習的氛圍很濃厚。教師要巡視,以幫助一些有困難的同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成風向標。)

  四、質疑討論,研究測量要點:

  師:我們現(xiàn)在手頭上都有了方向標,那我們能在教室里測風向嗎?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學生還是能說出原因:教室里沒有風,或風太小。)

  師:那我要請小朋友來說說,我們在測風向時,該注意些什么?

  生:到比較空曠的地方。

  生:要用指南針確定方向。

  ……(要求學生踴躍發(fā)言,形成一個大致的要求,為今后實際測量打下了基礎。)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風吹來的方向叫做風向,風速叫做風級。

  2、了解一些判斷風向和風CB稠油泵力的方法,認識風向標和風力計。

  3、知道不同等級的風造成的自然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會用多種方法來觀測風向,會根據(jù)觀察自然現(xiàn)象估測風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能夠制作風向標,并知道怎樣使用。了解風向標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手絹、紙巾、紙ZB燃燒器泵屑等輕飄物體。

  觀測天氣的器材、記錄本、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觀測風向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組織學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瀝青泵的是什么風?風吹來的.方向。

  分小組進行觀測。

  2、將自己記錄風向和風力的方法寫在活動記錄上。

  3、小組匯報。

  4、教師小結。

  5、組織學生熟讀并背頌這首風級歌。

  6、動手制做風標和風力計。

  7、準備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組內(nèi)進行評價。

  9、連續(xù)觀測一周的CG高溫齒輪油泵天氣情況,把結果記在活動記錄上。

  三、課后作業(yè)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指導學生通過體驗和閱讀認識呼吸的意義。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稱和呼吸的過程,養(yǎng)成他們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通過對我們現(xiàn)時呼吸的觀察,為下節(jié)心臟與血管的認識打下基礎。

  2.通過學習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讓同學們科學認識到人類不停的'呼吸是為人體的正常運行提供怎樣的化學必備物質,讓同學們科學認識呼吸的重要性。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對科學課己經(jīng)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樂于參與探究性的研究活動,但是學生們在課堂的自制力和該觀察什么,怎樣提問題,以及怎樣將自己的觀察結果用恰當?shù)恼Z言、文字、圖片、圖表表達出來等問題上還存在不足,而且,學生往往不能按照要求帶來課上探究所需的材料,影響教學的進展。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力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探究人的呼吸的產(chǎn)生,了解呼吸的路線和呼吸的意義。能相互質疑對人體參與呼吸的器官和作用進行推測。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憋氣、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認識自己的呼吸器官;

  組織指導學生學習制作呼吸模型來初步了解呼吸過程。

  3、情感與價值

  意識到探究呼吸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愛護自己的呼吸器官。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對人體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實際上就是人體通過呼吸器官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推想人體通過呼吸器官實現(xiàn)體內(nèi)同外界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換

科學教案 篇5

  一、課程標準: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jù);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jù)能做好原始記錄,并注意保留且不隨便涂改原始數(shù)據(jù);能對收集到的證據(jù)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呈現(xiàn);能根據(jù)需要,從更多渠道查閱有關資料。

  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氣、營養(yǎng)和生活空間。

  3.了解一些影響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如:陽光、水分、空氣、溫度等。

  4.學習有毅力,愿意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

  二、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多種植物的根和莖進行觀察,比較根和莖的不用之處。

  2.能設計實驗來證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科學知識:

  1.認識根和莖的形態(tài)。

  2.知道根和莖的作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待科學學習要采取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2.愿意通過觀察、收集證據(jù)來探究科學的奧秘。

  三、學習成果:

  預計學生能夠:

  1.區(qū)別不用形態(tài)的莖。

  2.區(qū)別不用形態(tài)的根。

  3.觀察莖的運輸作用。

  4.設計并實驗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學習成果評價

  (一)概念發(fā)展

  1.不能區(qū)別不同形態(tài)的莖,根。

  2.能區(qū)別不用形態(tài)的莖,不用形態(tài)的'根。

  3.能認識根、莖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

  1.對待科學學習能采取想辦法解決的態(tài)度。

  2.能夠對多種植物的根和莖進行觀察,比較根和莖的不用之處。

  3.能設計實驗來證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五、教學材料:一株有根、莖、葉的植物、瓶子、紅墨水、菠菜、仙人掌

  六、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師生互動的目的教學反饋

  集中話題直接揭題

  板書課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探索和調查植物的根相同嗎?

  組織學生小組內(nèi)將帶來的各種植物的根擺在一起進行比較。

  有哪些不同?將植物的根畫下來,不同的地方用彩筆畫出來。

  全班交流、比較。

  為什么植物的根會有這樣的區(qū)別呢?想一想

  聽學生猜測。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

  植物的莖相同嗎?

  引導學生交流各種形態(tài)的莖。

  莖有什么作用?

  學生猜測、設計實驗區(qū)分直根和須根。

  認識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回顧和解釋1.以上都是猜測,都沒有經(jīng)過事實驗證的,我們必須都要——?

  (做實驗)

  2.布置實驗要求、觀察任務。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jù)進行證明。尊重事實。

科學教案 篇6

  備課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修改上一課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宇宙模型,這是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而編排的,利用他們對大自然的萬物充滿了好奇,并有強烈的動手欲望,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旨是在教師引導下,啟發(fā)學生去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圍繞問題進行再觀察再思考,并實驗,去尋找各種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修改“宇宙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增加學生對宇宙的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修改完善模型;模型與解釋

  難點:根據(jù)資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三、教法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四、教具:

  各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關宇宙的資料;材料超市中的東西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動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學也已經(jīng)對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見,今天我們就這些看法和意見對自己的模型進行修改和完善

  (板書課題)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須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下面我們按照分好的小組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

  二、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展示,并全班討論。

  三、各小組根據(jù)自己的模型修改計劃將自己小組內(nèi)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篩選。

  四、把篩選出的有效資料填入“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小組內(nèi)討論本小

  組內(nèi)的資料,找出資料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根據(jù)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總結本小組所討論的結果,并在作業(yè)本上呈現(xiàn)出來。

 。ǹ梢允俏淖郑部梢允菆D表或其他……)

  五、根據(jù)本小組內(nèi)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資料及得出的結論進行討論,討論本小組模型的不足之處。分工進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學、更完善。

  第二課時

  一、達與交流,舉辦宇宙模型展示會:

  1.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經(jīng)篩選后的有效資料,說說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與自己的修改之處,并說出修改后的好處。

  2.回答別人根據(jù)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問題。

  二、拓展活動:

  1.做宇宙的膨脹實驗

  2.閱讀科學自助餐。

  閱讀9頁到10頁的內(nèi)容。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來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jù)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nèi)部結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chǎn)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 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之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jīng)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出來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下一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梢越柚糯箸R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

 、贉蕚澍P仙花的種子。

 、诓殚嗻P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蹨蕚洳シN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板書設計】: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外部:形狀、大小、顏色 植物的種子

  內(nèi)部:胚根、胚芽

科學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6課。在上節(jié)課《觀察一瓶水》的基礎上,學生將通過把水與其他物質混合,來進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課的學習主要分為三個活動:1.聚焦問題;2.探索活動;3.研討交流。通過觀察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變化,學生將進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則不能。考慮到“溶解”一詞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課并不為他們建立溶解概念,不給出具體的解釋,而只在詞匯表中給出“溶解”這一科學詞匯,學生只需要通過實驗現(xiàn)象來初步認識“溶解”即可。

  【學生分析】

  經(jīng)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有了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再描述的基礎,對水和固態(tài)物體的許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知道,把食鹽或糖放入水中會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則不會“化”。本節(jié)課學生將運用一種不同于前面幾課的實驗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質放入水中,觀察混合后發(fā)生的變化。混合實驗將豐富學生對前面研究的物體屬性的認識,學生將從實驗中觀察并認識到,有一些物質較難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質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他們在行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課堂中仍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中自我意識較強,團體合作意識、自我控制力較弱;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傾聽習慣等都需要培養(yǎng)。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

  3.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認識到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xiàn)象。

  2.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xiàn)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

  難點: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器材準備】

  為學生準備:3個裝水的透明杯子、3個小玻璃盒、放大鏡、攪拌棒、小勺、食鹽、紅糖(塊狀)、小石子、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聚焦問題

  1.問題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大家一起認識了水,誰還記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為后續(xù)學習物質放入水中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做好了鋪墊。

  (2)生活中我們離不開水,誰能說一說水有什么用處?

  (3)水還有一個本領,可以加很多東西進去,比如媽媽做湯時會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湯更加鮮美。類似的情況你們還見過哪些?在哪里見過?(在這里,學生可能會根據(jù)一些生活經(jīng)驗,提到“溶解”這個詞)

  (4)所有的東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嗎?

 。ㄕn件展示一些生動的溶解現(xiàn)象)

 。ㄔO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引入,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都有科學存在。)

  2.聚焦問題。

  如果我們把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會發(fā)生變化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食鹽、紅糖或小石子會發(fā)生變化嗎

  設計意圖:教師對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進行探查,同時,也可以根據(jù)他們的回答引出本節(jié)課的探究主題,即“它們?nèi)ツ睦锪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二、學習新課,探究發(fā)現(xiàn)

  1.描述并記錄現(xiàn)象。

 。1)師:老師為每一組都準備了這三樣物品,請你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教師指導放大鏡的使用方法。(課件出示三種被觀察的物質)

 。2)小組成員分頭觀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觀察物體原始特征,為稍后對放入水中前后的對比觀察做好準備。在觀察的過程中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地科學態(tài)度。同時,在交流過程中,繼續(xù)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3)師:要想看到它們放入水中是什么樣子的,你們打算怎么做?

 。4)學生分組研討,拿出實驗方案,教師加以指導。

  指導要點:①使學生明確要用小勺來取物質,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靜靜地觀察這些物質進入水中的情況,并與物質之前的狀況進行對比;②提醒學生不能晃動水杯;③在物質進入水中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棒充分攪拌,讓物質與水充分混合;④攪拌停止后,再次觀察、對比物質的變化情況、混合液的情況以及杯底的情況。

  同時,教師還要提示學生將觀察結果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中?梢杂梦淖直磉_,也可以通過圖畫來表示。要特別強調沒有變化與有變化同樣重要,所有觀察結果都要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分組商量實驗方法。但學生畢竟年齡小,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完善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步驟,為下一步準確地進行操作打下基礎。同時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需繼續(xù)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5)學生小組實驗觀察并做好記錄。

  (6)教師巡視和指導。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質充分混合。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進行實驗,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否做到仔細觀察,是否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及時記錄等

  2.研討交流,達成共識。

 。1)把鹽、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引導學生分別描述3種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詢問學生哪些發(fā)生了變化、哪些沒有發(fā)生變化,并對比3種物質變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加以說明,食鹽和紅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播放課件)

 。2)鹽、紅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嗎?

  引導學生在說出自己判斷結果的同時,說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結合生活中的經(jīng)驗和實驗現(xiàn)象來說明)。鹽放入水中后,鹽水是咸的,說明鹽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紅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顏色的、甜的,說明糖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課堂上不允許學生品嘗,學生歸納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經(jīng)驗)。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將鹽、紅糖在水中的共同現(xiàn)象與小石子在水中的現(xiàn)象進行對比,明確“鹽和紅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從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溶解現(xiàn)象。同時,鼓勵學生對現(xiàn)象進行解釋,指向更深層次的思考,激發(fā)他們研究的欲望,發(fā)展他們的為自己觀點尋找證據(jù)的能力。在學生交流環(huán)節(jié),繼續(xù)強調落實說和聽的習慣養(yǎng)成。不同的學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觀點,教師要鼓勵他們說出觀點和理由,不必急于糾正他們的想法?梢怨膭钏麄兝^續(xù)學習、研究,尋找能夠被人信服的證據(jù)。

  三、課堂小結、擴展延伸

  1.通過我們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獲?誰愿意來談一談?

  2.課堂伊始,大家說倆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質,現(xiàn)在再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里?哪些不會溶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學到的方法試一試,下一堂課跟大家分享。

 。úシ耪n件)

  設計意圖:教學首尾呼應,擴展延伸,鞏固所學。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xiàn)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精選)09-0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04

【精選】科學教案10-03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精選)科學教案08-0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