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使至塞上》教學教案

《使至塞上》教學教案

時間:2023-12-10 08:46:02 教案

《使至塞上》教學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使至塞上》教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使至塞上》教學教案

《使至塞上》教學教案1

  一、教學思路:

  本次跟隨初中語文唐炯武名師工作室,到福鼎十中進行教學研討,并且上一節(jié)有關初三詩歌教學的研討課,旨在就授課與中考復習的聯(lián)系進行研討,F(xiàn)將本人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詩詞一塊重在考查學生背誦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寫,應工作室本節(jié)授課要有效幫助學生新舊知識銜接之要求,因此課堂導入設計時安排學生回憶學過詩句,并要求板書,旨在發(fā)現(xiàn)錯別字加以引導、糾正。

  2、詩歌重在誦讀,在讀中學,讀中悟,讀中背。因此運用課堂多樣的誦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名句的理解與講授將成為課堂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誦讀并背誦兩首詩。

  2、借新詩講授,掌握學過的相關詩句,并整理歸納。

  3、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4、理解古詩詞的優(yōu)美意境和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點:

  1、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3、理解并積累古詩詞中的名句。

  四、教學難點:

  1、詩詞中有關名句的理解、賞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

  誦讀 師生對話

  六、教學流程:

  1、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以學生回憶學過的詩句中有關“山”“水”等詩句,背誦并板書。

  教師引導,糾正。

  2、講授《使至塞上》

 、偃帻R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導:讀完全詩,你知道這首詩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教師范讀課文,品讀詩歌

  師導:作者在詩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③學生再讀課文,研讀詩歌

  師導:在詩中,從哪些地方體現(xiàn)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熒谋緦υ,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重點講析名句,引導學生領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妙處)

 、苷n堂延伸,新舊銜接

  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句子是范仲淹《漁家傲》中的“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菪〗Y:

  詩人雖是奉使慰勞戰(zhàn)勝之軍,卻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頭見胡雁歸飛,更令詩人觸物傷懷,感覺自己如斷根的飄蓬一般遠離了故國。在“胡天”見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氣一股濃煙,既孤單又格外醒目。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也杳無盡頭,只有那圓圓的落日讓人親切與溫暖。如此宏壯之景感召了詩人,使他逐漸擺脫了孤寂的心緒,生出了豪壯之情,引發(fā)了克敵建功、燕然刻石的愛國熱忱。

  過渡:我想在唐朝的詩人中決不僅僅只有王維有愛國之情,還有那生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晚唐時期的杜牧也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

  借學生點評之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課堂延伸,新舊銜接

  學過的詩歌中還有哪些抒發(fā)作者愛國情懷的詩句?

  (學生討論后小組作答)

  3、課堂總結: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正所謂“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我想,也正是因為這樣,詩歌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讓世人傳唱,吟詠。

《使至塞上》教學教案2

  知識與技能:

  積累重要字詞。流暢、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過程與方法:

  1、以讀促悟,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2、抓畫面感,體味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美。

  3、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所描繪的意境美。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寫詩背景,感受詩人前后變化,培養(yǎng)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2、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所描繪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朗讀——鑒賞——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由書法作品《使至塞上》導入。教師配樂朗讀。

  二、作者介紹:

  字摩詰,曾任尚書右丞等官職,世稱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詩歌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創(chuàng)作的山水田園詩對后世影響深遠。宋朝蘇軾曾贊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大屏展示)

  三、反復誦讀,以讀促悟

 。ㄒ唬┙庖唤

  了解背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發(fā)兵攻打唐屬小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737年春,可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番軍。

  王維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燈西節(jié)度使幕兼為判官。本詩即寫出塞時沿途景色。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遷。

 。ǘ┳x一讀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

  朗讀:

  1、教師范讀2.學生試讀3.學生個讀5.學生齊讀

 。ㄈ┽屃x

  單車:一輛車,這里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

  屬國:典屬國簡稱。唐代人有時以“屬國”代指使臣。這里“屬國”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維奉使問邊,所以自稱屬國。

  征蓬:飄飛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隨風遠去。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東南。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zhèn)都護府的長官、首將。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諾顏汗中部的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ㄋ模┢芬黄罚

  把握內容,理解詩意,體會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組探討:

  1、本詩中哪些詞語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ü录、憤懣)

  3、詩人在頸聯(lián)中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大漠景色?(蒼茫遼闊、浩瀚無邊)

  4、整首詩詩人的情緒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ㄎ澹┪蛞晃颍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所描繪的意境美。

  1、詩中有畫

  2、煉字精妙

  3、詩的留白

 。ù笃琳故荆

  “大”寫詩人開闊的胸襟。沙漠浩瀚無邊。

  “孤”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格外醒目而單調。

  “長”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

  “圓”大漠觀落日的特殊感受,親切溫曖,微帶蒼茫。

  明確: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中黃昏落日圖,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土凄涼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借以反映了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wèi)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在何處

 。ù笃琳故荆

  構圖美 近處烽煙、遠處夕陽、大漠無邊、長河奔流-------空間擴大

  線條美 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層次豐富

  色彩美 黃沙漫漫、夕輝橘紅、白煙一縷、河水閃閃-------鮮明優(yōu)美

  明確:這句話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五、教師總結

 。ù笃琳故荆

  《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傳達了詩人幽微難言的內心感情。

  六、作業(yè)布置

  在周記本上把本詩改編成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教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深人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爭取做到學以致用。

  3、領略古詩詞的凝練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步驟】

 。ㄒ唬┱w感知,仔細品味。

  1、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單車,一輛車,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屬國,這里指吐蕃的軍隊;征蓬,飄飛的蓬草,這里指唐朝出征的軍隊;長河,黃河;候騎,騎馬的偵察兵;子規(guī),杜鵑鳥,又稱布谷鳥;抵,值,相當;渾,簡直;簪,古人用來別發(fā)連冠的。首飾。

  2、教師出示輔助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王維《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本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ǘ├斫庠姷囊饩场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關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痹娙艘浴芭睢、“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用一個“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爸薄焙汀皥A”構造出的畫面,有一種無限開闊的空間,一種蒼涼宏大的視野。

  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意思是,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三)小結。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寫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shù)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