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教案

時間:2022-07-24 13:52:20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國論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國論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上學期曾學習過賈誼的《過秦論》,作者借評論秦的興亡來告誡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阿房宮賦》,杜牧就秦國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從而導致覆亡來諷時刺世。這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作者蘇洵這位封建時代的進步知識分子又在借評論六國滅亡來闡述什么樣的政治主張。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據(jù)說27歲才發(fā)憤讀書,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現(xiàn)在河南開封),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他。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

  蘇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父子三人合稱“三蘇”,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國滅亡的時代背景(幻燈)

 、夙n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谇販缌鶉鴷r間

  前230年滅韓

  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滅趙、滅燕

  前221年滅齊

 、哿鶉骨卮笫履瓯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戰(zhàn)國時代由于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各諸侯國都開始進行改革,眾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成功,為秦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六國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漸衰落,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終至滅亡。后來秦國用了8年的時間滅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

 。2)蘇洵所處的北宋的時代背景(幻燈)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xié)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十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為求茍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茍洵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寫作此文,用于諷喻宋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速讀,熟悉課文。

  2.教師范讀,正音,并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

  3.學生依書下注釋,粗通文意,有疑問的地方勾畫出來課堂提問。

  4.學生熟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1.對課文熟讀成誦。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課后練習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百T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用攻戰(zhàn)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與賂秦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對比,說明秦不用戰(zhàn)爭就能獲得土地,六國不用戰(zhàn)爭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國最終滅亡,是歷史必然,將秦與六國對比,將六國與六國對比,同樣證明六國破亡為歷史的必然。

  2.引證法

  引用蘇代的話,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钡挠^點。

  3.例證法

  列舉六國滅亡的史實,證明觀點。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回顧全文的論證結構。

  2.檢查背誦。

  二、結合課后蘇轍《六國論》作比較閱讀

  1.學生自讀蘇轍《六國論》。

  2.分組討論兩文異同。

  3.總結

 。1)相同點:

  兩文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蘇轍認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應“厚韓親魏”。蘇洵也認為“以地事秦”中韓、魏兩國最為突出,“為積威之所劫”,最終招致滅亡。

  (2)不同點

 、倭鶉茰绲母驹颉

  蘇洵認為在于六國爭相以地賂秦。蘇轍認為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

 、趦善恼碌淖罱K目的。

  蘇轍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向論策,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策略。首先,不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其次,“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边@些策略實際上也是對北宋朝廷說的。

  蘇洵的憂國之心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三、布置作業(yè)

  1.進一步落實背誦。

  2.歸納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

  附:板書設計

  六國論

  蘇洵

  一、解題

  1.關于蘇洵

  二、分析論證結構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2.引證法

  3.例證法

  六國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標:梳理文本思路結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理清文章思路。

  難點:體會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播放《秦始皇》電視劇中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片段視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意味著持續(xù)五百多年的群雄爭霸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終結。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所學知識,說說曾經(jīng)稱雄一時的韓、魏、楚、趙、燕、齊六個諸侯國,為什么會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相繼滅亡?

  ……

  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學家蘇洵的觀點是什么。(板書:六國論)

  (二)梳理積累

  互助討論學習。全班學生按四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先組內交流、討論、解決課前預習時遇到的文言詞句方面的問題。小組還有沒弄明白的問題,再提出來師生一起討論解決。

  翻譯下列句子。提醒學生圈點句中的重要詞語,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為國者無使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省略句)

  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誦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

  自由誦讀課文,并快速閱讀文后賞析。思考并回答問題。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論點的?

  明確:本文的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弊在賄秦”。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2.提問: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明確:一是“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分論點一),這是從賄秦的諸侯國來說的;二是“不賄者以賄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分論點二),這是從不賄秦的諸侯國來說的。 其作用是,總領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3.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jù)課文回答。

  據(jù)“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

  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4.哪一段是論證賂秦的危害?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證的?

  明確:第二段針對“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個分論點進行論證。(齊聲朗讀第二段);

  作者運用了對比論證:

  (1)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2)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5.齊國未嘗賂秦,燕、趙兩國也“義不賂秦”,可為什么也滅亡了?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滅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荊卿為計”,惹火燒身;趙“牧以讒誅”,自取。而蘇洵認為的根本原因是:“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其滅亡是“誠不得已”。

  6.假如蘇洵是戰(zhàn)國時韓、魏、楚、齊、燕、趙六國的謀臣,你認為他會采取什么策略來對抗秦國,而保全自己?試結合文章作答。

  明確:(1)“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2)以賂秦之地封謀臣,禮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討論文本。

  再讀文本,分組討論:

  1.你同意蘇洵關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嗎?試結合課文和相關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1)六國君主中了秦國的挑撥離間的詭計,不能“合縱”聯(lián)合抗秦。

  (2)六國之間互相侵奪以及六國與秦的頻繁戰(zhàn)爭,造成六國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死亡,使生產(chǎn)力遭到嚴重破壞。

  (3)秦國具有雄厚的經(jīng)濟力量和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能支持連年對外戰(zhàn)爭。

  (4)統(tǒng)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厭倦了幾百年的混戰(zhàn)。

  ……

  從歷史事實來看,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并非像蘇洵所論述的那樣簡單。

  2.你認為作者有什么樣的寫作意圖? 你是從何得知的?試結合文本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明確:從課文第五段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可知,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歷史覆轍,這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將六國的情況和北宋的情況作對比,六國力量雖然比秦弱小,“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而北宋現(xiàn)在一統(tǒng)天下,力量強大,來勸諫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才是唯一出來。這是一種借古諷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對于六國的滅亡,古今學者進行過許多分析和探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文段,并回答問題。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宋]蘇轍《六國論》)

  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明]劉楨《六國論》)

  讀了上述兩段選文,你有何感想?試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你對六國滅亡的看法。

  (六)作業(yè)布置

  課后,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以“也談六國滅亡”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附(一):板書設計(略)

  課堂實錄

  師:“一門詞客三父子”,這在我國文學史上是極其罕見的。除蘇氏父子兒只有魏晉時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章同寫一題的,除蘇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xiàn)象。

  蘇詢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賂秦。作者是怎樣提出這個觀點的?

  生:開門見山。

  師:對。是開門見山!,F(xiàn)在我們一起來背誦蘇詢《六國論)的第一段。

  生:齊背。)

  師:現(xiàn)在大家快速地默讀發(fā)給大家的材料,找出體現(xiàn)文章觀點所在的段落,并明確蘇軾、蘇轍二人的觀點是什么。

  (生:默讀。)

  (師:巡視。6分鐘。)

  師:好,請暫!,F(xiàn)在哪位同學能告訴我,能體現(xiàn)蘇拭《六國論》觀點的句子在文章的第幾段?

  生:在第一段。

  師: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結尾。

  師:請你大聲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師:準確他說,應是“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大家認為如何?

  生:對。

  師:好。你請坐。

  句子中的“此”,具體地指代什么?××你說。

  生:我認為應指代上一句的“鋤而盡去之,則是無道也!

  師:“鋤而盡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應該是這段所說的“士”。

  師:XX說的對不對呀?

  生:(齊答)對。

  師:那么,對“士”這類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怎樣?

  生:(齊)“區(qū)處條理,使各安其處”。

  師:好,F(xiàn)在我們來看蘇轍(六國論)認為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論點在哪里?××,你來試試。

  生:也在第一段的結尾處,就是“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師:蘇轍這里所說的“當時之士”中的“士”,是和蘇軾文中“皆爭養(yǎng)土”中的“士”是一回事嗎?

  生:我想應該不是。

  師:那“當時之士”中的“士”具體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這段開頭說的“天下諸侯”。

  師: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諸侯”。而前篇“爭相養(yǎng)士”中的“士”是一個特殊的階層,這個階層中的人都各有專長,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知識分子。

  好,F(xiàn)在我們來作一個小結。如果說蘇詢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韓、魏、楚三國“賂秦”的話,那么,蘇轍則認為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諸烽“不知天下之勢”。這個“勢”,一指韓、魏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韓、魏塞六國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二指天下諸侯“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莫知厚韓、親魏以擯秦”。而蘇軾在他的文章中則兼顧兩個方面,一是六國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關鍵在于是否能正確的對待知識分子。簡言之,老蘇談“賂秦”,大蘇談“養(yǎng)士”,而小蘇談“明勢”。

  下面,我們再來看這兩篇文間是如何分析問題的。除第一段外,兩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對論點進行分析。請同學們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讀課文。6分鐘)

  師:差不多了吧?我們先看大蘇是如何分析的!痢镣瑢W,你來說說看。

  生:第三段是從秦的角度來分析的。

  師:請談具體點,秦對“四人者”(知、勇、辯、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殺。

  師:對。文中有“墮名城,殺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歸田畝”。

  師:“散而歸田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讓四種人分散,回家鄉(xiāng)種地。

  師:導致什么后果?

  生:陳涉起義。

  師: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秦對四種人不是殺就是分散他們,不任用他們,從而對他們失去控制,總之是處置不當,最終導致他們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險,揭竿起義。

  生:是這樣。

  師:那第二段呢?

  生:……

  師:好,你請坐。誰來補充?

  生:我認為第二段應是真面論述。只是重點在說“先王”,說“六國”的少一些。

  師:是這樣。第三段從反面論述較詳,第二段說到六國的就相對簡略,結尾有一句是說結果的,是哪一句?

  六國論教案 篇3

  一、學習目標:

  (一)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xiàn)象,正確譯文。

  1.實詞,如:弊(名)賂(動)虧(動)與(動)判(形) 數(shù)(名)事(動)道(名)厥(代)速(動)等。

  2.虛詞,如:率 蓋 始 然則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義容易弄混的詞,如:其實 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省略句、被動句的翻譯等。

  二、學習難點:

  (一)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

  (二)在基礎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如: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三、解題

  1、六國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读鶉摗返牧鶉褪侵傅膽(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读鶉摗芳仁钦務劻鶉鴾缤龅牡览。

  2、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詩書…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人稱老蘇,與兒子大蘇(蘇軾)、小蘇(蘇轍)并稱三蘇后人有詩稱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四、寫作背景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為求茍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茍洵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寫作此文,用于諷喻宋王朝。

  五、讀課文正音

  1、容易讀錯的字

  弊在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棄草芥(jiè)

  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暴曬

  與 yǔ 與其 yù 參與

  為 wéi 行為 wèi 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燕國

  六、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百T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七、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段:

  1、落實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耶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問題

  (1)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2)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3、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研習第二段:

  1、重點詞語

  秦以(相當于“于”,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至于(到了……的結局)顛覆,理固(本來)宜(應該)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2、問題

  (1)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 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3)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小結:文章開篇直接點出中心論點,緊接著分析六國破滅的原因一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所以追根結底:弊在賂秦。

  (三)、研習第三段:

  1、重要詞句:

  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滅商,遷九鼎于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的“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用)不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荊卿(表示對人的尊稱)為計

  始速(招致,動詞)禍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國名愛其地

  勝負之數(shù)(命運),存亡之理(道理)

  當(應當)與秦相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2、提問:

  (1)找出段中表述齊國滅亡的一句話。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2)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huán)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3)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4)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齊讀本段。

  (四)、研習第四段:

  1、重要詞句

  并力西向(進軍),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咽也。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讓自己)為(被)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2、提問:

  (1)前一層與上一段末句有怎樣的關系?后一層有什么作用?

  明確:上一段末句從消極方面來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

  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

  “有如此之勢”——承上啟下

  (2)作者在本段連用了兩個嘆詞,有什么作用?

  明確:嗚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國合力抗秦的主張。

  悲夫——又回到歷史中,感嘆六國破滅的可悲結局,抨擊六國的政策。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

  作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感慨,起到連接作用,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快速自由轉移,引導讀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語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后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五)、研習第五段

  1、重要詞句: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茍(假如)以天下之大,而從(追隨)六國破亡之故事,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提問:

  (1)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論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議論的基礎建立在作者自己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于歷史,但又高于歷史,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八、寫作特點:

  1.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3.語言生動形象(2段中的形象語言)

  4.感情充沛,感染力強。

  六國論教案 篇4

  六國論

  [教學目標]:

  一.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xiàn)象,正確譯文。

  1.實詞,如:弊(名)賂(動)虧(動)與(動)判(形)

  數(shù)(名)事(動)道(名)厥(代)速(動)等。

  2.虛詞,如:率 蓋 始 然則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義容易弄混的詞,如:其實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省略句、被動句的翻譯等。

  [教學難點]

  一.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

  二.在基礎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劢虒W步驟]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zhí)K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

  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lián)系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采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

  請大家想一想:蘇軾行了個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國)

  二、解題

  1、六國: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

  《六國論》的“六國”就是指的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六國論》既是談談六國滅亡的道理。

  2、作者簡介 (見《三維設計》P58)

  三、寫作背景 (見《三維設計》P58)

  四、學生齊讀課文并正音:

  1、容易讀錯的字

  弊在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棄草芥(jiè) 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 暴曬 與 yǔ 與其 yù 參與

  為 wéi 行為 wèi 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 燕國

  五、整體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百T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3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4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5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 “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6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六、布置作業(yè)

  第 二課 時

  一、課前檢測

  二、研習課文

 。ㄒ唬┭辛暤谝、二段:

  1、小組朗讀第一、二自然段

  2、落實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也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3、問題

  提問: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問: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

  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4、熟讀第一、二自然段。

 。ǘ、研習第三段:

  1、小組朗讀第三段。

  2、重點詞語

  秦以(相當于“于”,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六國論教案 篇5

  一、導讀目的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邏輯思維知識,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斷、推理的能力,也具備了一定的論辯說理的語感能力。但是,他們的論辯說理往往缺乏完整性和準確性,因而失之于片面性和簡單化,同時,語言上又常常不注意分寸感。因而,講授本文就要聯(lián)系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多講多導,在溫習舊知的同時獲取新知。為此,本文的精講導讀目的可以確定為:

  1、學習本文中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2、學習本文極有分寸的論證語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題的本意。

  二、導讀重點

  1、運用邏輯思維的知識,探索本文嚴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側面地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求異思維。

  三、精講提示

  1、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钡谝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钡诙䝼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弊髡唛_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鲋行恼擖c,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構上具有提挈下文、統(tǒng)攝全篇的主腦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wěn)了腳。

  2、課文第二、三段分別論證了兩個分論點,是怎樣論證的?與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么關系?

  提示:課文第二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點,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結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結論為“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發(fā)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三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末嘗賂秦”,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lián)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被無厭的暴秦所遷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被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睕]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zhàn)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從齊燕趙二國破滅的結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幾句,以假設的原因得出假設的結果,歸納了第二、三段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照應了開頭。

  3、怎樣理解第四、第五段?

  提示:本文二、三段已運用確鑿的論據(jù)對中心論點作了嚴密的論證,使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輟筆,而是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確主張,以此同史實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們在鮮明的對比中,認清孰是孰非。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借古論

  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據(jù)史載,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約: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稱“澶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政策,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者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賂契丹、西夏的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在。作者這樣篇末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這篇史論賦予了強烈的戰(zhàn)斗力量和現(xiàn)實意義。

  4、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xiàn)在論說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xiàn)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ㄟ@一點一定要給學生講清、講透,因為高二學生的論證說理往往欠妥,不注意分寸感,要莫言過其實,小題大作,要莫失之膚淺,浮光掠影。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注意說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千萬不要片面化和簡單化。)

  5、本文的論證雖然周密,但有些說理卻欠妥當,你能找出來并加以分析嗎?這樣會不會影響中心論點的成立?為什么?

  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fā)、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三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jù),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边@就是說,作者能根據(jù)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xié)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tǒng)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姿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六國論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

  3、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過、一統(tǒng)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勝為。繗v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并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這個歷史課題了,于是有《六國論》出。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局,乃是有感而發(fā),它具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

  二、作者簡介

 。▽W生自讀注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lián)。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閱讀課文

  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疏通字詞

  學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

  特殊句式: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完成練習二——四

  二、分析課文

  1、齊讀課文。

  2、思考練習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師簡析(參教師用書)

  5、簡介,寫作背景,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愛國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時,宋王朝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遼),西有西夏,它們不斷騷擾,國家不得安寧。1004年,大遼舉兵攻宋,當時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遼在澶州打了一仗,宋軍大勝。形勢如此有利,真蹤卻一味求和,訂下“澶淵之盟”,規(guī)定宋每年向遼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自此,抗敵衛(wèi)國只氣銳減,委曲求全之風日上。后遼又連連加碼,宋均慨然應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書停戰(zhàn)求和,宋卻反而給西夏銀、絹、茶。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是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以為這和戰(zhàn)國六國以地賂秦相比,有國之而無不及,下場更加不堪設想,于是寫下了這偏醒世文章。所以,結合背景,我們能夠更加體察到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三、小結

  本文立論鮮明,論證嚴密,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語言上,長短相間、整散交錯。確如王安石云:“蘇明允有戰(zhàn)國縱橫之學”。

  文章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這樣感情強烈的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賂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比較閱讀《過秦論》

  學習蘇轍《六國論》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背誦中心論點句、。寫作意圖句。

  二、比較《過秦論》

  1、都是史論文。

  2、都借古諷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憂國情懷。

  《過》諷諫漢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滅亡的覆轍。《六》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奮起抵御外侮。

  3、論證方法:都云對比論證方法。

  4、中心論點的提出:《過》卒章顯志,《六》開門見山。

  5、語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齊。長短相間,錯落有致。

  不同:《過》詞采華麗,《六》淺顯易懂。

  三、學習另二篇《六國論》

  一是蘇轍的,見教材。一是李楨的(節(jié)選)。

  四、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從歷史看天下興亡”。

  附:從歷史看天下興亡。

  1、各家關于天下興亡的觀點(高一年級)。

  《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記身。

  《諫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出師表》:廣開言路、親賢遠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宮賦》:戒奢以儉。

  《鄒忌諷齊王納諫》:廣開言路。

  《勾踐滅吳》:勵精圖治,心憂天下,尊賢重士,法紀嚴明。

  《我們對于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針鋒相對,寸利必爭,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決不搞屈辱外交。

  《觸龍說趙太后》:磨煉國君意志,培養(yǎng)能君主。

  《季氏將劃顓臾》:君賢臣能且上下精誠團結。

  《寡人之于國也》:使百姓不饑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方面都得到發(fā)展。

  《六國論》(蘇轍):六國相互背盟敗約而失韓魏之天下要沖。

  2、學生習作選讀。

  悠悠中華經(jīng)歷了五千多年的風雨洗禮。中國大地上風起云涌,經(jīng)歷著無數(shù)次“江山不改人已換”的歷史變遷。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種變化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歷史長河的流動中看出一點天下興亡的端倪。

  自古以來,一個朝代和一個國家的興亡,首先在于為人君者自身素質的高低和行為的好壞。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個國君無德無能,行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兒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國家,他們的國家還能強盛嗎?反之,一個國君德才兼?zhèn),則其國家之強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劉備之子阿斗,不僅平庸無能,而且整天不務正業(yè),一會兒吃喝玩樂,一會兒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費了他父親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費了孔明盡力輔佐的幾番汗水。后來蜀滅,阿斗難道不應該負有主要責任嗎?后人稱之為“扶不上墻的爛泥”,此言得之。

  太宗李世民聰慧過人,一世英明,“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又得魏征等賢臣輔佐,如魚得水,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正因為如此,才有后人盛贊的“貞觀之治”。這一些都說明當神器之重者對于一個國家的興亡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說統(tǒng)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臟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爛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濟事的,那么,人們就要換窗戶了。

  六國論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數(shù)、禮、宜、故事、顛覆等詞語的含義。

  2、學習本文運用設分論點,并舉例論證論點的方法。

  3、背誦課文,領悟借古諷今、對比論證等寫法。

  學習重點、難點理解文章論證過程及方法。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作者簡介:

  蘇洵,字,號,“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與兒子、蘇轍并稱“”,后人有詩稱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蘇軾二十歲時到京師去考進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zhí)K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lián)系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喝,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

  同學們想想:蘇軾行了個什么酒令?

  簡介寫作背景:

  1、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读鶉摗分械摹傲鶉,就是指戰(zhàn)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日益衰落。強秦向東奪取六國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

  2、北宋建國以后,對不斷進犯東北、西北邊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協(xié)退讓、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統(tǒng)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納幣輸絹以求茍安。針對這種情況,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評論戰(zhàn)國時期六國滅亡的原因,說明“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諷諫北宋王朝以六國為鑒,不要為契丹、西夏“積威之所劫”,一味賂賄以求茍安,而要奮起御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

  解題:

  1、六國,

  2、戰(zhàn)國七雄地圖(見課本)

  3、文體: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1)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2)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六國論》屬于政論還是史論?

  正音正字

  暴霜露為國者小則得邑

  思厥先祖父與嬴洎牧以讒誅

  邯鄲燕趙革滅殆盡

  勝負之數(shù)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二、整體把握

  速讀課文,感知文體和文章內容,并梳理結構脈絡

  三、具體研習課文

  研讀第一部分

  ①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诒静糠謴膸讉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

 、鄣谝蛔匀欢卧谌闹械淖饔檬鞘裁?

  研讀第二部分

  ①這兩段文字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谟靡痪湓捀爬ǖ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郾径卧鯓诱撌鲑T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鼙径蔚闹行膬热,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莸谒亩沃心囊痪湓捘軌蚋爬R國滅亡的原因?

 、拊嚤容^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哒堈页龅谝欢沃信c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嘧詈笠痪湓捲谌闹杏惺裁醋饔茫

  研讀第三部分

 、俚谖遄匀欢问窃鯓诱归_論述的?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語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四、課文總結:

  文言知識點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無厭

  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當與秦相較

  二、古今異義

  1、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5、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6、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7、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8、后秦擊趙者再.

  三、詞類活用

  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小[形作名,小的戰(zhàn)果]則獲邑,大則得城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5、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6、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7、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8、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四、一詞多義:

  為: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招致]禍焉。

  2、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以: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戰(zhàn)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5、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8、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而: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3、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5、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敗而三勝

  7、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8、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9、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表承接的連詞]勝之之勢

  10、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其:1、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

  2、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3、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4、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之:1、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2、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4、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或:1、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與:1、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亡:1、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所亡)者

  2、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向:1、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2、并力西向

  猶:1、以地事秦,猶動詞,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將猶在

  始:1、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2、始速禍焉

  終:1、終繼五國遷滅

  2、惜其用武而不終

  兵:1、斯用兵之效也.

  2、非兵.不利

  3、其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2、此言得之

  五、文言句式

  1、句: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讒誅

  2、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句:較秦(受賂)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斬荊棘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之)以予人(諸侯)奉之彌繁,(秦國)侵之愈急

  4、句:趙嘗五戰(zhàn)于秦(趙嘗于秦五戰(zhàn))

  六國論教案 篇8

  一、說教材

  《六國論》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第五單元。作為古代議論散文的名篇,《六國論》多年來是必修教材中的重要篇目,現(xiàn)在放到選修教材中,并非降低了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地位。葉圣陶曾說,課文不過是個例子!读鶉摗纷鳛橐黄Y構嚴謹,文思縝密,氣勢磅礴的史論文,能很好體現(xiàn)出古代散文名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這大概是編者將《六國論》放到選修教材中的一個原因。

  在教材中,《六國論》是作為賞析示例篇目出現(xiàn)的,除了課下對字詞有較為詳細的注釋外,文后附錄了關于這篇文章的背景、結構、創(chuàng)作意圖的賞析文字。這就意味這這篇文章不能按照以往古文處理的方式來進行,除了必要字詞句的積累,重心應該放在理清結構,疏通文脈,學以致用上,通過反復誦讀文章,深入思考這篇文章的結構層級,然后將所學用到平時的議論文寫作中。

  二、說學情

  作為高二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積累的相當?shù)奈难晕脑~匯及語法常識,再加上這篇文章沒有晦澀難懂的詞語,結合本單元的整體教學要求,以及應試需要,將這篇賞析文章的學習目的制定如下:

  三、學習目的

  根據(jù)這篇文章的特點以及高二學生的學情,我們確定了這篇文章的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特殊句式,背誦全文。

  2、反復誦讀,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初步了解“起承轉合”論證思路的特點。

  3、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體察作者愛國之情。

  之所以用“學習目標”而不用“教學目標”,就是突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變“教學目標”為“學習目標”不只是形式上的一個改變,而是要切切實實的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這幾個學習目標盡管沒有明確三維目標,但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已經(jīng)蘊含在其中了。

  學習重點:積累實詞,背誦課文,理清結構

  學習難點:理清結構,學以致用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行解決重點詞語,初步掌握文章內容。第二課時:反復誦讀,理清結構,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四、說教法

  依據(jù)學習目的和高二學生學情分析,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牢記重點實詞,感受本文磅礴的論證氣勢。誦讀是文言文教學中關鍵性的一環(huán),聲情并茂的吟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小組討論法,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師生對話,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多媒體輔助法,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學法

  根據(jù)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基礎,再結合本文的課下注釋以及文后的賞析示例,這篇課文應該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為主,教師啟發(fā)點撥為輔。這也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學習理念。就本文而言,要充分相信學生自學能力,給足學生自行誦讀、思考、查閱、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使得能力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

  學生的學習方法如下:1、自主預習法,2、誦讀學習法,3、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篇課文擬采用兩課時學習,第一課時,學生自主預習,解決字詞句,了解基本內容。本次說課,將以第二課時為主,具體步驟如下:

  (一)課堂引入——由《阿房宮賦》引入本文。

  1、 提問:在我們剛剛學習過的《阿房宮賦》中,杜牧也涉及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請問是什么呢?

  明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指出六國滅亡的原因跟秦國一樣,就是剝削百姓奢侈享受。

  杜牧生活在唐朝末年,當時大唐王朝已經(jīng)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但是統(tǒng)治階級依然奢侈享受,無限度的剝削壓榨百姓。杜牧的這篇文章就是總結歷史教訓,向當朝統(tǒng)治者敲警鐘。用的是史論文章常見的手法,借古諷今!扒厝瞬幌咀园,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2、 提問:上一節(jié)課我們自學了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和課后賞析文字,也了解了《六國論》的寫作意圖,請結合背景談談認識。

  明確:蘇洵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北宋王朝長期對契丹、西夏奉行以賄賂求茍安的政策,深諳“化干戈為玉帛”之道。蘇洵對這種政策深感憂慮。這邊文章的本意不再研究六國歷史,而在于借古諷今,為北宋當局敲響警鐘。這在文章最后一段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以古為鑒,論當前正值,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是《阿房宮賦》和《六國論》共同特點。

  史實證明,杜牧和蘇洵的擔心不是多余,唐朝滅亡于農(nóng)民起義,宋朝被金人驅趕到南方,都證明了杜牧和蘇洵的預見。

  這樣設計課堂引入的目的,既可以復習剛學習的內容,又可以教給學生一種比較閱讀的方法,特別是關于滅亡原因的分析,這是深入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關鍵。由此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寫作目的決定論證角度。

  (二)提問檢查——檢查并鞏固第一課時學習效果。

  1、齊讀課文。

  2、檢查重點實詞和虛詞

  古今異義詞

  (1)思厥先祖父 古:祖輩父輩 今:父親的父親

  (2)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讓步的連詞

  (3)可謂智力孤危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4)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舊事 今:一種文體

  重點實詞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都,皆)

  (3)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結交)

  (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才招致)

  重要虛詞——以

 、俨毁T者以賂者喪 因為

 、谝缘厥虑,猶抱薪救火 用

  ③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用

 、茕┠烈宰嬚D 因為

  3、重要句子翻譯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

  譯文: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賄賂秦國導致力量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呀。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譯文: 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殘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 (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分得清清楚楚了。以致于最后滅亡,這是理所當然的。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被動句: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為國者無使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

  c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讒誅。

  (3)省略句:至丹以(派)荊卿(刺秦土)為計 舉(之)以予人

  (4)狀語后置:趙嘗五戰(zhàn)于秦。

  檢查字詞句是必須的,盡管這一課時重在學習結構,但是這一課的文言知識點非常豐富,《大綱》對學生的要求是:“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币虼吮仨氈匾曌衷~句的積累。

  (三)分析結構

  討論:古人寫文章是不分段落,我們看到的分段古文都是今人的理解。關于《六國論》的段落 層次,有人認為應該將第三段中的“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或未易量”,同第四段“嗚呼!……則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合為一段,作為全文的第四段。之后“悲夫”一直到最后為全文第五段。

  請同學們認真誦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這樣劃分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種劃分的最大好處就是層次更為清晰:

  第一段為全文總綱,提出總論點和分論點,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這一段屬于“起”。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別論證兩個分論點,回答了“為什么”。這兩段屬于“承”。

  第四段假設論證,行文一轉,回答了“怎么辦”。這一段屬于“轉”

  第五段收束全文,既照應了上文,又聯(lián)系現(xiàn)實,明確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回答了“為什么寫”。這一段屬于“合”。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討論目的并非是否定過去的分法,既然原來的段落層次多年沒有人提出異議,就充分說明那種劃分法是沒有問題的。現(xiàn)在讓學生討論新的劃分法的合理性,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常見結構——“起承轉合”。

  作為準高三學生,議論文的常見結構是必須要能熟練運用的,而《六國論》就是教材中少有的典范議論文的代表。

  (四)學以致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習作來認識這種結構的好處。之所以選用剛剛寫過的作文題本班學生習作,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文學大家的長處我們是可以學到的,對貌似高大上的“起承轉合”不必畏懼,只要有意識的去學習,就可以很好的掌握這個結構。當熟練掌握這種結構后,就可以很好的加以變通,讓文章顯得更加靈活。

  展示作文題目——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湖北某中學一位同學的媽媽,為了不讓孩子上網(wǎng),拔了電源線。結果孩子用鼠標砸傷母親,然后跳樓身亡。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學生李某某由于成績不理想,被其父沒收了手機。李某某找父親索要手機未果,一怒之下,從自家11樓縱身跳下,當場身亡。兩天后,李某母親也絕望跳樓……

  學生為了捍衛(wèi)上網(wǎng)和使用手機的權利,不惜以死相逼。面對這樣的生死慘烈,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 請結合材料內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這是一篇任務驅動作文,本身就是針對現(xiàn)實發(fā)表的看法,下面這篇學生習作盡管分析得很淺顯,但是因為運用了“起承轉合”的結構,使得文章結構清晰,論證完整,還是可以博取閱卷老師的眼球。

  家庭慘劇,誰來負責?

  賈樂童

  近日,湖北發(fā)生一起家庭慘劇,一名學生因為母親禁止上網(wǎng)而跳樓。無獨有偶,北京一名學生李某因為父親沒收手機而跳樓。兩起慘劇引發(fā)人們的熱議,因家庭之爭釀成的悲劇后果,到底由誰來負責?在我看來,雙方都要負責,是他們的互不相讓造成了悲劇的發(fā)生。

  (起,提出觀點“是什么”)

  從學生方面說,我們正值逆反心理嚴重時期,再加上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試問,有幾個不是從小被驕縱著長大?正因為如此,我們養(yǎng)成了任性的習慣,缺少對父母的理解。一旦我們的要求沒有滿足,就會沖動起來而不考慮后果。就拿慘劇中的兩位同齡人來說,他們肯定是一時沖動,甚至只是為了嚇唬一下父母。我想,他們在跳下去的那一刻肯定就反悔了,可是世上哪里有賣后悔藥的?

  從家長方面說,父母不能及時覺察到自己孩子的心理變化,依然用過去的方法簡單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忘了,我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他們也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超級英雄了。事事干預,不再給我們創(chuàng)造哪怕一丁點的自由空間。但凡我們使用電腦和手機,即便是最正常的打電話和查資料,他們也依然像審訊犯人一樣看待我們。長此下去,家庭大戰(zhàn)怎能避免?

  當執(zhí)拗的自以為是的家長遇上沖動逆反的我們。雙方互不相讓,兵戈相見,出現(xiàn)你死我活的而結局也就不新鮮了。

  (承,從兩個方面論證觀點“為什么”)

  其實,這樣的悲劇完全可以避免。我們和家長不是生來就是敵人,我們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為什么不能好好地坐下來談一談,難道爭吵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嗎?臺灣作家龍應臺說:“所謂母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饼垜_的話告訴我們,父母沒有必要總是約束孩子的一切。多么希望父母能夠放開手中的繩套,多給我們一些自由的權利。 當然,作為子女的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肆無忌憚的放縱自己,我們更應該換位思考,多體諒一下父母的不易。

  (轉,從兩個方面談“怎么辦”)

  我想,假如那兩起悲劇中的家長和孩子都能相互讓一下步,都能為對方考慮,慘劇或許可以避免。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了,愿更多的家庭引以為戒。

  (五)作業(yè)

  1、背誦全文。2、修改習作,符合起承轉合結構。

  設計目的:背誦是學習古文的最好方式,就《六國論》來說,無論字詞句的積累,還是文章結構的深入理解,都需要通過背誦全篇來很好的夯實。第二課時的學習重點就是“起承轉合”的學以致用,光說不練,學生很難真正掌握這種結構。結合一篇習作來修改,就可以很好的讓學生來嘗試這種結構。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很簡單,突出本課時的主要內容——結構層次。

  六國論

  蘇洵

  “是什么” ——提出問題——起

  “為什么” ——分析問題——承

  “怎么辦” ——解決問題——轉

  “為什么寫”——聯(lián)系現(xiàn)實——合

  八、說學后反思

  關于這一課,學生學習之后最大的收獲有兩點:第一,了解了起承轉合結構的基本模式,對《六國論》結構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第二,了解了議論文,尤其是考場議論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現(xiàn)實針對性。不足之處:一、時間不好掌控,一課時完成有困難。二、一廂情愿,有些急于求成,忽略了個別接受能力差的學生。

  六國論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蘇洵;

  2、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3、鑒賞藝術特色:

  ○1、論點鮮明,論證嚴密,結構嚴整;

  ○2、對比論證方法;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4、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4、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結構嚴整;

  3、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

  2、六國破滅的歷史原因。

  教學方法

  誦讀法、練習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

  4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認識蘇洵;

  2、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3、背誦全文。

  教學程序

  一、導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唐太宗李世民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zhàn)國七雄,何以演變?yōu)榍匾恢Κ毿,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二、題解

  1、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2、六國:秦國以外的另六國,秦終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

  3、論:史論,古文體。

  三、蘇洵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與兒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后人有詩稱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蘇軾二十歲時到京師去考進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zhí)K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lián)系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喝,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

  同學們想想:蘇軾行了個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國”)

  四、背景

  1、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读鶉摗分械摹傲鶉,就是指戰(zhàn)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日益衰落。強秦向東奪取六國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

  2、北宋建國以后,對不斷進犯東北、西北邊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協(xié)退讓、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統(tǒng)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納幣輸絹以求茍安。針對這種情況,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評論戰(zhàn)國時期六國滅亡的原因,說明“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諷諫北宋王朝以六國為鑒,不要為契丹、西夏“積威之所劫”,一味賂賄以求茍安,而要奮起御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

  五、初讀感知

  1、聽范讀(多媒體)

  2、正音正字

  暴霜露pù為國者weí小則得邑yì

  思厥先祖父jué與嬴Yíng洎牧以讒誅jì

  邯鄲hándān燕趙yān革滅殆盡dài

  勝負之數(shù)shù當與秦相較táng或未易量liáng

  3、練讀

  六、翻譯

  第一段:

  重點詞語:

  或曰:或,有的人。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互,交互,相繼;率,全都。不賂者以賂者喪:以,因為。蓋失強援:蓋,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賄賂秦國,自己的實力就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為他們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由于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啊。

  第二段:

  重點詞語:

  秦以攻取之外:以,用,憑借。思厥先祖父:厥,其,他們,把六國;祖父,祖輩、父輩。暴霜露:暴,暴露,冒。舉以予人:以,用,把,拿;后省略“之”,找國土。勝負已判:判,分清,明顯。此言得之:得,得當,適宜,正確。

  譯文:

  秦國用攻戰(zhàn)獲取土地之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得到邑鎮(zhèn),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多到百倍。把六國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而喪失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國最想望的,六國諸侯最擔心的,當然不在于戰(zhàn)爭了。想想他們死去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有了一點土地。子孫對待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它送給別人,好像丟棄小草一樣。今天割讓五座城,明天割讓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來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戰(zhàn),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jīng)確定了。六國終于滅亡,是理所當然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好像抱著柴去救火,柴不燒完,火不會熄滅!边@話對了。

  第三段:

  重點詞語:

  遷滅:滅亡。與嬴:與,親近,親附。義不賂秦:義,堅持正義。始速禍焉:速,招致。擊趙者再:再,二次。李牧連卻之:卻,擊退,一說為使動用法。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洎,及,等到;以讒誅,因為受誣陷而被殺;邯鄲為郡,趙國的都城邯鄲作了秦國的一個小小的郡縣。智力孤危:智,謀臣的才智;力,國家的實力;孤,勢力孤單;危,國家危急。向使三國:向,以前,當初;使,假使。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數(shù)、理,都是命運的意思;全句是互文,勝負存亡的命運。當與秦相較:當,通“倘”,倘若,如果。

  譯文: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而不幫助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齊國也不能幸免了。燕國與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后滅亡,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敗了兩次,勝了三次。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xù)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為受誣陷而被殺害,趙國都城邯鄲才變成秦國的一個郡?上иw國用武力抵抗卻不能堅持到底。況且,燕趙兩國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guī)缀跸麥绺蓛舻臅r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如果當初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國土,齊人不親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動身赴秦,趙國的良將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能夠與秦國相較量,或許不能輕易判定。

  第四段:

  重點詞語:

  封天下之謀臣:封,封賞。以事秦之心:事,伺奉。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所……,表被動,被。為國者:為,動詞,治理。

  譯文:

  唉!如果六國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吃飯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土地天天消減,月月割讓,而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

  第五段:

  重點詞語:

  夫:發(fā)語詞。弱于秦:于,比。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從,跟隨,追隨,步后塵。故事,舊例。是:這。

  譯文:

  六國與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形勢。如果憑著偌大的天下,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七、積累

  完成下列練習:

 。ㄒ唬⒁辉~多義

  非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不是

  2、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錯誤,不對

  3、才能不及中人,非仲尼、墨翟之賢。沒

  4、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不能

  或

  1、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有人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偶或

  3、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有的……

  4、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以秦相較,或未易量;蛟S,也許

  得

  1、秦以攻取之外,小則得邑,大則得城。得到,獲得

  2、此言得之。適宜,得當,引申為正確

  3、誠不得已。能夠,可以

  4、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ěi,必須,應當

  相

  1、當與秦相較。互相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示動作只涉及一方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讀xiàng,輔佐君主的大臣,即宰相。

  勢

  1、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形勢

  2、其勢弱于秦。勢力,力量

  3、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形狀

  以

  1、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為

  2、秦以攻取之外。用,憑借

  3、以地事秦。用,把,拿

  4、洎牧以讒誅。因為

  5、至丹以荊卿為計。用,把,拿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用、把、拿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憑借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9、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以至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用,把,拿

  而

  選出加點字“而”不表轉折的一項()

  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B.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C.故不戰(zhàn)而而強弱勝負已判矣D.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ǘ、古今異義

  1、思厥先祖父(古:祖輩和父輩今:父親的父親)

  2、可謂智力孤危(古:智謀和力量今:智商)

  3、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舊事、前例今:一種文學體裁)

  4、至于顛覆(古:以致于今:連詞,表另提一事)

 。ㄈ、古字通假

  1、暴秦之欲無厭!皡挕蓖ā梆悺保瑵M足。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爱敗蓖ā疤取,倘若,如果。

 。ㄋ模⒃~類活用

  1、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

  2、能譏謗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使……聽到,動詞的使動用法。

  3、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削弱、使……變弱,形的使動。

  4、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使……潔,使……美,使……飽,均形的使動。

  5、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名作狀,每天,每月

  6、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作動,禮遇

  7、義不賂秦。名活動,堅持正義

  8、小則獲邑,大者得城。形活名,小的收獲,大的收獲。

 。ㄎ澹、特殊句式

  判斷句: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被動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省略句:舉以予人。

  倒裝句:趙嘗五戰(zhàn)于秦。

  八、作業(yè)

  背誦全文(可用課后“練習”一作為背誦提綱,并為下節(jié)課分析課文作鋪墊。)

  第三、四課時

  教學要點

  1、鑒賞藝術特色:

  ○1、論點鮮明,論證嚴密,結構嚴整;

  ○2、對比論證方法;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4、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2、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教學程序

  一、嚴密的論證結構

  (一)、探究

  第一段:

  1、第一段中所提出的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提出來的?

  2、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闡述的,它們和中心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

  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

  1、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緊扣文題,由果溯因,從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兩方面指出“六國破滅”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賂秦”。這句話排除“兵”“戰(zhàn)”的因素,強調“弊在賂秦”。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

  2、作者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一是從“賂秦”的國家來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一是從不賂秦的國家來說,“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這兩點既是對中心論點的闡釋,也是分論點!百T秦而力虧,破滅之道”照應第二段,“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照應第三段。

  3、作用: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第二段:

  1、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2、這一段是怎樣分三層來論述的?

  3、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

  1、可用一句話概括本段意思:“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三層論述:

  第一層(“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zhàn)矣”):以雙方土地消長的鮮明對比,證實“賂”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戰(zhàn)”造成的得失,有力地說明了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結論。

  第二層(“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寫諸侯賂秦的情形和結果,說明賂秦乞和適得其反,得出結論:“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第三層(“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話為證,形象地說明賂秦的危害。

  3、印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本唾T秦的國家(韓、魏、楚)滅亡的原因進行論述。

  第三段:

  1、齊國未嘗賂秦,又為什么會滅亡?

  2、燕、趙兩國也“義不賂秦”,可為什么也滅亡了?

  3、本段最后一句話的假設有什么作用?

  4、這段是怎樣分三層來論述的?

  5、這段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話?

  ——明確:

  1、“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蔽鍑葐,齊亦不免矣!

  2、燕、趙滅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荊卿為計”,惹火燒身;趙“牧以讒誅”,自毀長城。而根本原因是:“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其滅亡是“誠不得已”。

  3、最后一句話的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4、三層論述:

  第一層(“齊人未嘗賂秦……齊亦不免矣”):單說齊國滅亡的原因。

  第二層(“燕趙之君……誠不得已”):合說燕、趙兩國滅亡的原因。

  第三層(“向使三國……或未易量”):總說六國,提出假設,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5、印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四段:

  1、作者在嗚呼句后提出的政見主張是什么?

  2、哪句話揭示了六國賂秦的根源,概括了六國破滅的歷史教訓?

  3、最后一句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

  1、封謀士,禮奇才,并力西向。

  2、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3、一語雙關,似乎是在批評六國的“為國者”,其實是在告誡北宋“為國者”,這就把對歷史的評論自然地轉到現(xiàn)實上來。

  第五段:

  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寫作意圖?

  ——明確:

  諷諫北宋王朝。將六國的情況和北宋的情況作對比,六國力量雖然比秦弱小,“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而北宋現(xiàn)在一統(tǒng)天下,力量強大。作者語重心長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點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寫作意圖。

  部分起止層意

  一11、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并提出兩個分論點。

  二2-32、論述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論述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三4-54、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二、對比的論證方法

  找出文中對比的論證方法,并說說對比論證的作用:

  ——明確:

  “賂者”(楚、韓、魏)——“不賂者”(齊、燕、趙)

  秦之土地得失——諸侯土地得失

  賂秦之頻——“一夕安寢”

  六國——北宋

  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

  三、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1、語言生動形象

  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描寫生動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蜗笳f理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獙懗銮厝酥炭植话

  還有文中很多對偶、對比、比喻、設問等修辭手法。

  2、語言氣勢充沛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至于顛覆,理固宜然!鲪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贊賞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不終也!锵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四、借古諷今的用意

  1、主旨

  結合前面所講背景知識,可知:

  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切勿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而要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2、關于六國破滅的原因,歷來爭論不休。討論一下,本文作者的觀點是否有道理?六國究竟為什么破滅?(課后“練習”四)

  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jīng)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得到較快的發(fā)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同時,秦滅六國,順應了當時歷史發(fā)展走向統(tǒng)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本文屬于史論,但并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主張。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于其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的角度,依據(jù)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lián)系北宋現(xiàn)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fā)人深省。

  五、總結全文

  魯發(fā)福

  六國論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了解寫作背景,領會作者諷諫北宋王朝的寫作意圖和本文借古諷今的寫法;

  2、掌握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例句;

  3、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結合語境揣摩辨析詞義及活用的能力;

  4、學習本文嚴謹?shù)恼撟C結構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推斷詞語的用法;

  2、理解本文論證結構及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文言詞語的比較運用,翻譯語句;

  2、從理解背誦中學會議論文的論證結論。

  教學方法:

  誦讀、點撥法、自主學習攻克難點、練習法鞏固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掌握蘇洵有關知識與背景;

  2、學習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以舊知識導入:賈誼《過秦論》是站在封建統(tǒng)治者立場上分析歷史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勸當時的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六國論》,作者蘇洵站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借評論六國滅亡來闡述什么政治主張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六國論》。

  二、解題與作者介紹:

  1、論:是散文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其特點是善于說理!傲鶉摗痹谶@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以賄賂秦國導致顛覆的歷史教訓,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對遼和西夏放棄屈辱投降的政策,積極抵抗,奮發(fā)自強。用的是借古諷今的手法。

  宋朝眉山人,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八大家是指“韓柳”“三蘇”王安石、歐陽修、曾鞏。蘇洵的散文特點:見解精辟, 觀點鮮明, 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雄奇中富有變化。

  北宋建國后,鑒于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和五代軍人亂政,實行中央專制集權制度,將軍權完全收歸中央,造成了軍事上的衰勢。北宋建國往后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zhàn)60余次,敗多勝少,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的。

  ②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秦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xiàn)實服務的。 賂lù 六國互喪sàng 耶yé 獲邑yì 厥jué 暴pù霜露 荊jīng棘jí 草芥jiè 安寢qǐn 彌mí繁 顛覆fù 與 yǔ嬴yíng 洎jì 讒chán 邯hán鄲dān 勝負之數(shù)shù 當tǎng與秦相較 處chǔ秦革滅殆dài 下咽yān 為wéi國者為wéi積威 “蓋”還可用作連詞,起說明原因的'作用,后面的句子是前面句子的原因。

  A、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C、故曰弊在賂秦也。邑:小城鎮(zhèn)。城:大城池。所亡:所丟失的土地;迹簱牡摹9蹋罕緛怼X剩核麄兊。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舉:都。然后:這樣以后。厭:通“饜”,滿足。彌、愈:更加。判:確定,斷定。顛覆:滅亡。固:本來。事:侍奉。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 ) 2、以有尺寸之地 (連詞,才)

  3、舉以予人 ( 拿,把) 4、以地事秦 ( 用)之:1、較秦之所得(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助詞)

  2、秦之所大欲(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助詞)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孫視之不甚惜 (代詞,土地)

  5、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的 )

  6、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的 )

  7、此言得之 (代詞,指代上面的道理)而: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因果承接)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轉折)

  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就,承接關系)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然后: 這樣以后。

 。3)古今異義:其實:它實際上。 祖父:祖輩和父輩。至于:到……的結局。

  成語:如棄草芥:抱薪救火終:最后。與:親附、親近。既:已經(jīng)。免:幸免。義:堅持正義。速:招致。再:兩次。洎:等到。讒:小人的壞話。殆:幾乎。智力:智謀和力量。向使:假如。數(shù)、理:天數(shù),命運。

  義不賂秦,堅持正義。形容詞作動詞

  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

  3、特殊句式:①趙嘗五戰(zhàn)于秦 ② 洎牧以讒誅③齊人勿附于秦 ④斯用兵之效也

  事:侍奉。勢:形勢。為:治理。故事:舊例。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以趨于亡。以:而。其勢弱于秦于:比。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梢裕嚎梢詰{借。 茍以天下之大以:憑著。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其勢弱于秦。介后句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禮待。名為動。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為動。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每天。名為狀。 月:每月。名為狀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例。 五、總結本文的基本文言知識:

  其實:它實際上。 祖父:祖輩和父輩。至于:到……的結局。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例。 3、詞類活用:

  義不賂秦,堅持正義。形容詞作動詞

  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禮待。名為動。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為動。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每天。名為狀。月:每月。名為狀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詞作動詞。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終,堅持到底。形容詞作動詞。

 、倭鶉茰,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②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③故曰弊在賂秦也。④惜其用武而不終也。⑤斯用兵之效也。①趙嘗五戰(zhàn)于秦齊人勿附于秦 ③其勢弱于秦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洎牧以讒誅。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以”后省“之” 至丹以荊卿為計:“荊卿”后省略動賓詞組“刺秦王”。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薄安毁T者以賂者喪!遍_門見山,直截了當提中心論點,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構上具有提起下文,統(tǒng)攝全篇的主導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

  討論:(1)、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闭撟C。

  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zhàn)矣!北容^諸侯割地賂秦而造成的雙方土地得失變化,得出結論:“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結論。先祖父……理固宜然”寫諸侯賂秦的情形和結果,說明賂秦豈和適得其反,只能助長秦國的侵略野心,造成“顛覆”的下場。得出“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結論。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六國論教案 篇11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簡介作者,通讀課文,疏通文字。

  教學步驟

  1、解題:“六國論”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上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

  2、簡介作者:蘇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蘇洵為文,學《孟子》、《荀子》、賈誼、司馬遷諸家,尤以《戰(zhàn)國策》為主要楷模。

  3、課文通讀:請兩名學生分段朗讀全文,教師正音。

  4、疏通文字:著重講清下面加黑的詞語:

  其實(其實際,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副詞“其實”)思厥先祖父(他們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結構,可譯為“最想得到的”)子孫視之不甚惜(對待)暴秦之欲無厭(滿足)強弱勝負已判矣(分)終繼五國遷滅(革、改變)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交)始速禍焉(招致,類成語“不速之客”的速)革滅殆盡之際(幾乎)以事秦之心(侍奉)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從:跟隨、重蹈;故事:舊事、前例)

  5、作業(yè):熟讀課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分析(與《過秦論》作比較)。

  教學步驟

  1、課文分析:

  問: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明確: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提出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二部分為2、3段,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喪”、“不賂者以賂者喪”——分別論證;第三部分為4、5兩段,總結六國破滅之教訓,勸諭當朝統(tǒng)治者“無使為積威所劫”。

  問:課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較法,請問比較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課文第5段也有兩組比較,一組是明比,將“六國”與“秦”比,結果是秦強而六國弱,但六國當有不賂秦而戰(zhàn)勝秦的可能。第二組比較是將“宋朝”與“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處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騷擾,宋朝統(tǒng)治者不是堅決抵御,而是割地賠款,然而從力量的比較上,統(tǒng)一的大宋遠遠強于邊境小國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戰(zhàn)而勝之的可能。

  問:宋與契丹、西夏比,為何要暗比而不明說?

  明確:這正是蘇洵散文的長處,行文至此,作者觀點已十分明確,用舊事來諷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這是其散文具有《戰(zhàn)國策》風格的體現(xiàn)。

  2、與《過秦論》作比較分析:

  問:《六國論》與《過秦論》兩文比較,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明確:同,兩者都是史論;都是借古諷今,用歷史舊事來諷喻今事;兩文最后都用了比較法來說明道理,勸諫統(tǒng)治者。異,兩者的議論結構不一樣,《六》文先提出論點,然后論證,《過》文先敘述歷史過程,然后從中引出論點;兩文勸諫當權者的內容不一樣,《六》文主張堅決抵御外侮,《過》文勸說統(tǒng)治者施以仁政;兩文語言形式不一樣,《六》文以議論性語言為主,而《過》文以記敘性語言為主。

  3、集體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作業(yè):

  ①“思考和練習”三、四。

 、陬A習《伶官傳序》。

  六國論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能用有關文言知識解讀文言作品。

  2、學生能從歷史評論的學習之中,進一步了解如何處理議論文中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3、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研習,學習審視歷史,反思歷史,接受和借鑒歷史經(jīng)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學生能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能用有關文言知識解讀文言作品。

  難點

  學生能從歷史評論的學習之中,進一步了解如何處理議論文中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夯實基礎

  1.給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A.洎()牧以讒誅不得下咽()奉之彌()繁弊在賂()秦棄之如草芥()

  率()賂秦耶暴()霜露殆(i)盡勝負之數(shù)()思厥()先祖父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2、常識填空

  《六國論》選自蘇洵的《xxx》,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兒子蘇轍、蘇軾也以文學著稱,后人并稱他們?yōu)椤啊。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兩個分論點是:一_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作者從六國破滅而總結出的歷史教訓是:。

  3、紹背景,了解寫作意圖。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秦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xiàn)實服務的。

  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幾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驕惰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蘇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找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背景資料:

 、夙n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谇販缌鶉鴷r間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滅燕前221年滅齊

  文本研習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瀏覽,勾劃疑難字詞。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正音。

  3、齊讀課文,學生讀中思考:討論本文主要論述的問題是什么?

  三、設問,導讀第一段。

  作者認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提出自己的論點之前,作者先否定了歷史上的哪兩種看法?

  作者在第一段是從哪兩個方面證明中心論點的?這兩個道理論據(jù)對后文有何作用?

  課文第一段作者為什么要設問?有什么作用?

  (在每一個問題的討論過程中,指名逐句翻譯,并隨時討論語法。)

  學習本段的語法重點:

  1、句式。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虛詞。

  A、“賂秦而力虧”的“而”,

  B、“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以”,

  (三)指導背誦本段文字。

  設問,導讀第二段。

  (1)、作者在第一段中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課文第二段是怎樣來證明這個分論點的?

  (2)從上面的分析看,“賂秦而力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無厭”又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3)作者在本段中引用古語的作用是什么?

  (古文翻譯與前段處理方法同。)

  語法學習。

  1、通假字!氨┣刂麉挕!

  2、古今異義字!捌鋵嵃俦。”“至于顛履!

  3、文言虛詞。以——

  “秦以攻取之外”!耙杂谐叽缰!薄芭e以予人!

  (三)指導朗讀,爭取當堂背誦。

  小結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第三段分析

 、饼R讀,借助注釋翻譯

 、脖径问菑哪膫方面論證六國破滅原因的?作者是怎樣論證的?

 、除R燕趙為什么滅亡?作者對這三國滅亡的感情有什么差異?

  六國論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的思想。

  2. 結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

  3.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xié)政策。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以兩副對聯(lián)“:萃父子兄弟于一門,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引入對蘇洵的介紹。

  二、作者介紹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人稱“老蘇”,與兒子“大蘇”(蘇軾) 、“小蘇”(蘇轍) 并稱“三蘇”后人有詩稱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27歲才發(fā)憤讀書,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yè)大進☆。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2篇, 《權書》10篇, 《衡論》10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振。

  三、解題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六國論》,談談六國滅亡的道理。分為兩種:一種是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一種是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傲鶉摗痹谶@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

  四、寫作背景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為求茍安,年年割地納貢。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茍洵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寫作此文,用于諷喻宋王

  五、教授新課

  1、聽錄音,校正字音

  弊在賂(l ù)秦 思厥(ju é)先祖父

  暴(p ù)霜露 如棄草芥(ji è)

  洎(j 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 ài )盡

  2、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賂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3、研讀課文第一段

  1)、小組朗讀第一自然段

  2)、落實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也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3)、問題

  提問: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問: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4)、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二、研習第二段

  1、小組朗讀第二段。

  2、重點詞語

  秦以(相當于“于”,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至于(到了的'結局)顛覆,理固(本來)宜(應該)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問題

  提問: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問: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 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問: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三、研習第三段

  1.齊讀第三段。

  2. 重要詞句: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用)不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荊卿(表示對人的尊稱)為計

  始速(招致,動詞)禍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國名愛其地

  勝負之數(shù)(命運),存亡之理(道理)

  當(應當)與秦相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3. 問題

  提問:找出段中表述齊國滅亡的一句話。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huán)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提問: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提問: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

  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4. 背誦這兩段

  第三課時

  一、復習已學知識

  二、研習第四段

  1. 齊讀本段

  2.重要詞句

  并力西向(進軍),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咽也。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讓自己)為(被)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3.問題

  提問:前一層與上一段末句有怎樣的關系?后一層有什么作用?

  明確:上一段末句從消極方面來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 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有如此之勢”——承上啟下。 提問:作者在本段連用了兩個嘆詞,有什么作用?

  明確:嗚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國合力抗秦的主張。

  悲夫——又回到歷史中,感嘆六國破滅的可悲結局,抨擊六國的政策。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

  作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感慨,起到連接作用,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快速自由轉移,引導讀者理清思路。

  提問:最后一句語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后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研習第五段。

  1.齊讀本段

  2. 重要詞句: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茍(假如)以天下之大,而從(追隨)六國破亡之故事,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3.問題

  提問: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論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議論的基礎建立在作者自己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于歷史,但又高于歷史,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4.背誦這兩段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全文。

  2. 完成“思考和練習”。

  [教學反思]

  [板書]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戰(zhàn) 強弱

  勝負

  賂秦力虧 奉之彌繁 不戰(zhàn) 韓 魏 楚

  破滅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國破滅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 齊人與嬴 終繼遷滅

  弊在賂秦 不賂秦者 不助五國 勢所不免

  以賂者喪 燕譴刺客 齊 燕 趙

  (蓋失強援 始速禍焉 智力孤危

  不能獨完) 趙失良將 戰(zhàn)敗而亡

  用武不終

  六國論教案 篇14

  教學板塊之一:疏通文章的語言文字。

  1、高一、高二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時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對各種文言詞匯作些歸納、整理、積累,有計劃地將學過的詞、語、句經(jīng)過整理分門別類地抄在筆記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復習和翻檢,最終成為自己語言倉庫中的一部分,并終身受用。

  2、文言詞匯一般包括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幾種。

  [板書:積累詞語句: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

  3、歸納整理。

 、僭~性活用

  a、名詞作狀語

  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樣)包舉宇內(像提包裹一樣)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樣)內立法度(對內)外連衡而斗諸侯(對外)南取漢中(向南)西舉巴蜀(向西)東割膏腴之地(向東)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天下云集響應(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b、使動用法

  外連衡而斗諸侯(使…相斗)會盟而謀弱秦(使…削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李牧連卻之(使…敗退)

  c、其他

  過秦論(名作動,評論過錯)甕牖繩樞(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追亡逐北(動作名,逃亡的軍隊)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動,變小變弱)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作動,禮遇)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名作動,堅持到底)

 、诠沤癞惲x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山東。┮灾绿煜轮浚ü牛赫屑{今:致使造成某種后果)奮六世之余烈(古:功業(yè)今:猛烈)思厥先祖父(古:祖輩和父輩今:父親的父親)可謂智力孤危(古:智謀和力量今:智商)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舊事、前例今:一種文學體裁)至于顛覆(古:以致于今:連詞,表示另提起一件事)

 、弁僮

  合從締交(縱)贏糧而景從(影)甿隸之人(氓)鉏耰棘矜(鋤)外連衡而斗諸侯(橫)俛首系頸(俯)暴秦之欲無厭(饜)當與秦相較(倘)

 、芪难跃涫

  判斷句: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被動句:為天下笑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省略句:以(之)為桂林、象郡

  倒裝句: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中山之君也趙嘗五戰(zhàn)于秦(狀語后置)

  4、小結:

  經(jīng)過這么一歸納、一整理,我們對這兩篇文章的文言詞匯基本已經(jīng)掌握,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閱讀新的文言文,這也是我們高考試題中考察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我們能夠這么堅持下來,積累到一定程度,相信高考題中的文言文閱讀題會迎刃而解。

  教學板塊之二:相同點的歸納分析。

  1、這兩篇文章不僅在文言詞匯方面有許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許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文章的標題:過秦論、六國論,都是一個“論”字,表明它們都是議論文。

  大家試著從各個角度去尋找這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板書:歸納相同點]

  2、歸納:

 、袤w裁:兩篇文章作者雖然所處年代有先后的差別,但表達思想都用了史論的方式。

  ②題材:兩篇文章都是借戰(zhàn)國時期秦與六國間的戰(zhàn)爭來議論的。

 、蹌(chuàng)作目的:兩篇文章都強調借過去的史實來諷喻當今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軐懽魇址ǎ簝善恼露疾捎昧藢Ρ鹊姆绞絹碚撟C自己的觀點。

  [板書:體裁、題材、創(chuàng)作目的、寫作手法]

  3、小結:

  蘇洵的作品當時很受歐陽修的贊賞,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知蘇洵和賈誼的作品確實有許多相同之處。

  教學板塊之三:相異點的區(qū)分理解。

  1、雖然這兩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畢竟一個是漢朝,一個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可能處處都是一個樣,它們必定有許多各自的特色。

  下面大家就來找找這篇文章的相異點。

  [板書:區(qū)分相異點]

  2、歸納:

  ①主旨:

  《過秦論》所體現(xiàn)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反面總結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xiàn)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為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茍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抵御外侮以維護統(tǒng)治。

  補充: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jīng)過秦末戰(zhàn)爭的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漢文帝反復宣講仁義之道,認為“德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認為按照禮的規(guī)定,“國有饑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他繼承并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為民是國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了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不官,誰敢與民為仇,必將為民所埋葬。因此,他極力向漢文帝宣講仁政的道理。

  蘇洵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

 、诮Y構:

  《過秦論》的結構

  第一步:秦孝公至莊襄王不斷擴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架勢。秦始皇上臺后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第二步:敘述秦王朝勝利后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為“焚百家之言”,一為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記述陳涉發(fā)難,天下云集響應,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敘述的基礎上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

  《六國論》的結構

  第一步: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第二步:將中心論點轉化為兩個分論點:一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三步:總結歷史教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補充:這兩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敘史,后作結;后者是先提出論點,后舉例論證。

 、壅Z言風格

  [板書:主旨、結構、語言]

  思考:

  一、《過秦論》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閱讀提示里說得很清楚——“氣勢磅礴”。那么這篇文章為什么能夠做到“氣勢磅礴”的呢?它的“氣勢”是怎樣得來的?

  第一個,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說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這許多東西,自然覺得文章飽滿充沛,氣勢磅礴。

  第二個,作者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焙汀鞍嘶摹保捕际峭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其他段也都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朗讀】第1段第1句。體會這種大氣。

  【朗讀】點學生找文中的例子并大聲朗讀,要求讀得有氣勢。(第2、3、5段)

  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

  第三個,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并沒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而文章氣勢磅礴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朗讀】將文中運用對比的句子一齊讀一遍:第5段中。

  二、《六國論》這篇文章的語言與《過秦論》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其不同之處在哪里?

【六國論教案】相關文章:

六國論教案02-16

《六國論》教案06-23

六國論語文教案04-28

《六國論》教案15篇12-16

《六國論》教案2篇09-21

《六國論》教案15篇03-17

中班教案教案04-15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大自然教案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