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時間:2024-06-16 17:35:1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

  4月27日上午第一、二節(jié)在本班上了一節(jié)校內教研課:《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是高效課堂模式下的兩節(jié)課。這是在學習整數加減法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jié)課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合作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我在設計導學稿時,關于教學情境,教材上呈現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跳水”的主題圖,其意圖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中的幾輪成績去學習小數的加、減法。然而我經過反復琢磨,決定放棄教材上的主題圖,理由有二:1、對“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沒有什么印象,他們那時才三、四歲;2、學生跳水比賽規(guī)則不熟悉,不知道成績是怎么計算的,另外對于一些外國的國旗、選手名字很陌生,讀起來甚至很拗口,這些都不便于學生自主探究;谝陨系恼J識我直接出示計算題目,讓學生嘗試計算。計算題目分為三個層次:相同數位的小數相加減,不同數位的小數相加減,整數與小數的相加減。

  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學習,讓學生獨立的嘗試列豎式計算,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辨別哪種豎式是正確的,哪種豎式是錯誤的,并集體分析錯誤的原因,說說正確的豎式該怎么列,最后集體展示。

  課堂教學時我發(fā)現只有少部分學生嘗試獨立完成用豎式計算時會受到整數加減法的影響,考慮到末位對齊,也有幾個學生把整數和整數對齊、小數和小數末位對齊,絕大部分學生完全能憑借學習整數加減法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經驗,通過自學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上完課后感覺學生的表現還不錯,課堂上發(fā)言很積極,個個都參與學習,所有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處:應設計改錯題目,這是防微杜漸的練習,預防小數點不對齊,計算結果不化簡,掌握計算方法但計算不仔細等。

  我們不可能走進兩個完全一樣的課堂,正如“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教學如棋局,如何提升我們的課堂駕馭能力,我想只有:厚積薄發(fā)!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2

  1、 從生活中找數學:

  在生活中挖掘數學,讓數學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以人為本,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宗旨。在教授可能性大小這一課,教師始終從生活出發(fā),舉生活中的例子,將數學知識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學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中明白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進學習數學的樂趣。數學是以一種我們看不見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們過于習慣了,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里了,它是那樣的自然,以至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去把它挖掘出來,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生活。

  2、游戲——學生的至愛

  小學生都喜歡玩游戲,一提到游戲,他們總有說不完的樂趣,并且說得頭頭是道,由此可見,玩游戲是每一個小學生的至愛。片段二中就采用學生喜歡的游戲來進行,既滿足了孩子們愛玩的天性,又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摸獎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參與過,并且感觸頗深。通過此游戲使學生從玩中找到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玩得開心,同時學得自然。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教得輕松,又讓學生通過游戲喜歡上了數學。

  3、創(chuàng)設情景、貼近生活、激發(fā)興趣:

  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學習新課,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學中,教師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能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實際,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每位數學教師重視的問題。教師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憑借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因此當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環(huán)境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3

  這兩天學習乘法分配律,孩子們的普遍感覺是比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應用起來難一些。作業(yè)中的錯誤也很多,主要錯在一下幾點:

  1、78×(100+5)

  =78×100+5…………這種錯誤在于學生沒有教好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括號外面的數要分別乘括號內的兩個數,再把兩個積相加。

  2、85×99+85

  =85×(99+85)…………這種錯誤的原因在于個別孩子

  對式子中的數據理解不好,不明白加號后面的

  85表示的是1個85,可以看成85×1。

  3、104×25

  =(100+4)×25

  =104×25…………這種錯誤的原因在于有的孩子對乘法分配律的引用不熟練,變式之后又按照順序進行計算,回到了原式。

  4、76×54+76×47-76

  =76×(54+47)-76…………有這種做法的孩子屬于對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不夠靈活,當遇到部分積較多的時候,不能較好的應用分配律進行簡便算。

  5、25×32×125

  =(25×4)+(8×125)…………個別學生在做題時有一種慣性,學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所有的題目都用分配律進行計算,不能靈活的選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綜合學生出現的錯誤之處,可見大部分孩子對運算律能夠較

  好的理解,只是在應用時不能夠靈活的應用。直接應用規(guī)律進行簡便算的能準確理解,而需要變式的題目則不能較好的`應用,也有個別孩子因為理解不清而不會應用。根據學生的情況,我采用相應的措施,以便讓孩子們真正理解,靈活應用。

  一、個別指導。

  對分配律不理解的孩子,我進行個別的指導。具體是舉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讓孩子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解題,在解題、比較的基礎上理解兩部分積表示的意義,理解括號外的數要分別乘括號內兩個數的道理,這樣借助具體事例,形象的進行理解、概括,有助于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二、對比練習。

  針對有的孩子把分配律和結合律混淆的情況,我設計針對性的練習,讓孩子在練習中記性比較、分析,從而掌握。如:

  25×3×17×4 25×3+17×25

  比較兩個算式的不同之處,說說算是中分別有什么運算,運用什么運算律才能簡便計算,這樣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慢慢區(qū)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不同,繼而再靈活應用規(guī)律進行計算。

  三、針對練習。

  針對學生不能靈活應用規(guī)律進行計算的問題,我設計針對性的練習,讓孩子在練習中說說自己的想法,比一比怎么計算更加簡便,這樣在比較、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

  如:125×48

  因為剛學過乘法分配律,學生在計算125×48時,也應用分配律:125×40+125×8,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讓學生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簡便計算的方法,引導學生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125×8×6,再比一比:哪種方法更簡便?這樣在比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時,一定要先觀察題目中各個數的特點,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這樣才能保證計算的簡便與正確。

  通過對孩子錯因的分析與相應的指導、練習,孩子們對乘法的運算律理解掌握也越來越好,作業(yè)的錯誤明顯減少?磥恚灰覀兩朴诜治、引導,只要我們對孩子有耐心、有信心,孩子們就一定能夠學會、學好!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4

  本單元剛開始的教學效果真的是特別差,學生交來的課后作業(yè)錯誤滿篇,平時麻利的對號此刻卻再也難以畫上去。一節(jié)課時間過去了,作業(yè)沒批兩本,自己卻感到頭昏腦脹,哎,怎么會這樣?說實在的,對這一個單元從思想上我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心想,小數對學生已經不是初次接觸了,他們有一定的基礎,學習起來應該沒有問題。哪知道,實際上原不是這么回事。本單元看似容易,實則難點一大堆。小數的意義、性質上是很抽象的東西,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學生對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問之知道,但運用缺乏靈活性。變換練習題題型,學生馬上無所適從。比如,學生知道: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小數的計數單位有0.1、0.01、0.001??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是“10”。練習題:1.04讀作(),表示()。第二個括號學生幾乎都填的是1個一和4個0.01,而少有學生填104個0.01。雖說學生填的不算錯,但也說明學生對小數部分的計數單位不像對整數部分幾個一、幾個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又如,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判斷題:2.0與2大小一樣,意義相同。()學生判斷正確。說明對小數的意義還是沒有真正理解。2.0與2大小一樣,但計數單位是不一樣的。所以意義不同。生活中的小數出現問題更多。尤其是單位之間的換算,要根據進率來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學生不是進率記錯了,就是小數點的位置不對,要不就是數位不夠補0時,補在了中間。接連幾次作業(yè),效果都很差,這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接下來的課我該如何進行?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呢?

  通過和同事的交流,我們認為,首先要慢下來,給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針對問題,一點一點講清講透,有針對性地加強專項訓練。第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整理,讓學生對本單元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找到問題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一個個消滅掉。后來的幾次課,我依計而行。果然作業(yè)效果有了很大改觀。批改起來也順暢多了。單元檢測在即,我想對本單元的問題再做一個小結,幫助大家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5

  一.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過去教育界說得比較多的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年來增加了提出問題的能力。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考慮的。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別人提出的問題固然重要,但是能夠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更加重要。因為創(chuàng)新往往始于問題。

  1、 引導學生從情境圖中發(fā)現信息、篩選有用信息

  生1:這是在觀看環(huán)城自行車賽

  生2:比賽總共進行了5天,26日第1賽段,行程39.5千米,

  生3:總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經進行了2天比賽

  2、 引導學生從信息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生1:第一賽段和第二賽段運動員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賽段比第一賽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淺層的一步小數加減問題)

  生3:今天第2賽段結束,完成比賽,自行車運動員還要騎多少千米?

 。ㄕn本中呈現的問題,兩步小數加減問題)

  生4:第3賽段結束,完成比賽,自行車運動員還要騎多少千米?

 。ㄔ谡n本提問的基礎上,進行變式提問)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種方法是滲透轉換思想,采取間接求:用總路程減去前兩天行的路程,這種思想方法的培養(yǎng),對今后解決求多邊形陰影部分面積很有幫助)

  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前滲透減法的性質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對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這符合減法的性質,適時對知識進行正遷移,讓學生發(fā)現整數的運算定律也可以擴展到小數計算中。

  三.存在的問題

  過于關注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導致后面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課時進行練習。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

  一、“回憶舊知,課題質疑”

  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尋找新舊知間的聯系。

  “學貴有疑”,上課伊始,出示課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計算知識,并大膽質疑,提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問題意識、質疑能力。課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小數加減法怎樣計算?整數加減法計算時要滿十進一,小數加減法是不是這樣呢?學生竟然關注到了新知可能與以前學過的舊知之間可能有聯系,這為課堂的探究學習指明了方向,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和興趣。

  二、嘗試練習,問題引領,教師扶放結合,引導學生理解新知。

  在學生列出算式后,先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經歷學習的過程。然后出示討論提示,讓學生針對性的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辨析思路,在交流中補充想法,學生自主學習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

  在學生匯報時,我又設計了幾個追問,幫助孩子梳理計算過程:

  小數點對齊的同時,什么就對齊了?(理解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了。)

  得數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上面的小數點對齊。

  三、練習形式多樣化,既避免枯燥的計算練習又針對教學重難點。

  計算課的教學容易枯燥,特別是最后的練習,一道接一道的練習枯燥乏味,效果低下。如何避免這一現象?我把練習題穿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第一次練習是學生初步會計算小數加減法后,設計了兩道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3。23+0。7= 5。3—5。23=,分散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第二次練習是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后,設計的一系列練習,既有基礎練習,又有提高練習,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突出了重點。

  回顧自己的教學,發(fā)現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權利可以繼續(xù)下放,個別問題研究含量不高。

  2、要重視學生的驗算習慣的培養(yǎng)

  3、改變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學會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7

  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幾乎每個同學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我放在:證實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以及運用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解決基本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依然重視學生之間和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們都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動手感受三個角拼在一起可以形成一個平角,進而證實任何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學生們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內角和180°的理解和認知。讓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索,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到數學的活動中去!

  并且,在剪的過程中,我演示了三種不同三角形的拼湊結果,進一步證實,無論任何的三角形,部分形狀和大小,內角和都是180°。

  現在反思一下,課堂中自然有很多好的地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在剪一剪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因為沒有剪刀,沒有真誠的去操作,還有一兩個個別的學生在演示的時候沒有演示好。

  還有的同學,在剪之前,沒有做好標記,導致剪完之后,找不到哪個是原來三角形的角,這個是我沒有預見到的,因此我在第二個班級上課的時候,就提前讓學生們在三個角上面做了標注,這樣就不會再出現那樣的.混亂。

  另外,學生在反饋學習效果時,沒有做到我想象中那樣好的順序,以及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過,我做到了不慌不忙,讓學生對學生進行糾正和幫助,課堂的氣氛和交流還是很好的。

  因為學生基本的互相交流、討論和總結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接下來,我會進一步的放手,把課堂一步步的再去還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的調動學生自學的能動性!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8

  《小數點搬家》教學反思數學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學到有價值的數學;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也應該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我們老師應該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應該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大的效率。在一堂課中,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積極主動,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chuàng)造性,從自己的內心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我心中有一種深刻的感受——這不就是我們新課程標準所追求的嗎?課本上“小數點搬家”這一情景真不錯,只是書上的`價格我認為不符合實際,所以我做了一些改動,借助這個情景一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想借助快餐價格的變化,引導學生歸納出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guī)律。

  為了使學生的討論有針對性,我先讓學生找出400、40、4、0.4之間的倍數關系,再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小數點怎樣移動。移動后原數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使很多學生都能發(fā)現這個規(guī)律?蛇@樣做可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會不會教師不夠放手。學生會不會比較沒有思維的空間呢?我還有一個困惑,就是那個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就縮小10倍,這是我們習慣性說法,而新教材卻提出個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就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對于這句話好像比較難于理解。我認為縮小10倍表示的是一個過程,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這表示的是結果。我在想有沒有必要現在向學生解釋清楚,其實以學生現在的水平,再怎樣解釋也很難能使大部分學生清楚,不過到以后學生那個分數的意義和倒數知識自然而然學生就會理解了!杜佬凶盥牟溉閯游铩返慕虒W反思今天剛上了《爬行最慢的哺乳動物》一課,整體自我感覺還不錯。基本能按照預設的過程上下來,目標基本達到。但也有些不足之處:

  1、我自己師范性的板書不夠。本以為前面的《包裝》一課,自己已經上得比較到位了——該講的知識點都分析了,豎式也列給他們看了。沒想到,在今天的作業(yè)中,還有好幾個學生連豎式都不會列(把小數點對齊去乘了)。

  2、學生的估算意識沒有培養(yǎng)。在本課的過程中,原來準備讓學生先估算結果,然后再計算的?墒亲约阂幻,就把這個步驟給忘了。

  3、學生的自主性未能發(fā)揮。雖然在課上,有請過學生上臺板演,但大多數學生都沒怎么有表現的機會。指名回答時,教師的評語也不到位.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9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jié)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guī)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guī)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fā)現應該盡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接著,我啟發(fā)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guī)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guī)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規(guī)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yǎng)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2、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的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xù)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通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于號連接;然后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所以我們還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題材與方法來教學加法結合律。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fā)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fā),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0

  這學期的教學時間很緊張,16周就得結束功課,沒有時間做練習,那就不能靠練習來實現扎實掌握知識。這對我倒是不小的考驗。這就意味著你必須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學生更好的方法。教學如期進行到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到了空間想象和動手的單元。一到空間和動手操作,就到了重點中的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將方法運用于手上,這本身就是重點訓練項目,其次知識點的瑣碎,地圖與實際生活的轉化更是學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養(yǎng)的難點。不僅是我有肯骨頭的教學感受,很多老師也覺得這部分的教學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來說,讓孩子很有效的區(qū)分“東偏北”,還是“北偏東”就不容易。很多老師給我介紹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運動法,就是要動態(tài)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動形成的。我是很喜歡拿來主義的,隨即就運用到教學中,但是實踐出真知,真正在教學中運用起這個方法卻發(fā)現差強人意,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義,但是做起題來,卻頻頻出錯,并沒有收到期望的效果。為什么這樣的方法我覺得已經很科學了,可學生就是老出錯呢?我覺得這和學生做題的意志品質有關系,他們不愿意每道題都要想象一邊。也和學生對角的認識是有關系。小學階段認識的角是一個靜態(tài)認識,就是兩條邊一個頂點,而不是由一條線段繞段點旋轉形成的,學生對于角的認識本身就沒有和移動掛鉤,那么用這種東移動到希,來解釋東偏北,是否有認知上的障礙呢?理解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障礙,我改變了一下方法。

  既然學生認識的角是靜態(tài)的.,那么我就試著給這兩條邊配上不同的名稱,用來區(qū)分不同的“角色”,判斷好每條邊不同的角色再來描述。在兩物體間形成的角度,無非就是兩物體間的連線和正方向形成的夾角的角度。形成這個角的兩條邊我給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稱,那條正方向的邊叫做“主邊”,而另一條邊就叫“次邊”。描述角度時就要從這個角的主邊偏向另一邊,另一邊偏向哪就是哪,這樣“哪偏哪”就是主邊偏向次邊。方法就是在名稱上做了細化。這個孩子叫小紅,那個孩子叫小明,無非就是給兩條邊起了名字而已。學生反而接受了這樣的方法,這樣的規(guī)定,做題時不容易出錯。因為這樣的特征很明顯,文字上以“偏”字為標志,主邊在前,次邊再后,在圖上,以十字坐標為標志,主邊永遠在十字坐標上,這樣建立起的一一對應學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錯就少了。教學時我越來越發(fā)現,有時候的概念和名稱是該給學生細化的,這樣的細化不會使知識難理解,反而使知識更明確更規(guī)范。數學不就是一個很規(guī)范的科學嗎?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在細化概念上繼續(xù)走下去。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1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是四年級下冊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加深對三角形的認識。在探索三角形邊的關系過程中,讓學生體驗通過對實驗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從中發(fā)現和歸納結論的方法。學生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但是對于“任意的三條線段不一定都能圍成三角形”這一知識卻似懂非懂。另外,“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并不是非常困難,此內容的教學價值更多的在于過程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地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地“做”和“悟”,從而得出結論。再次,學生的操作材料(吸管和小棒)都有一定的粗細,在實踐操作時難免產生誤差,此時,可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動態(tài)演示,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重點在于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用三根吸管圍三角形(有的能圍成,有的圍不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探究活動,初步感悟到:“當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能圍成三角形”的規(guī)律。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為什么這三根吸管圍不成三角形?”、“怎樣的三根吸管能圍成三角形?”、“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應在哪個取值范圍內?”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對他人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進行質疑。這樣,學生能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完善結論,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認知產生飛躍。最后通過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三角形邊的關系比較抽象,而且在動手操作時,很容易產生誤差。課件應用,能動態(tài)呈現出來,為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驗證“當較短的兩根小棒長度之和等于第三根”能否圍成三角形的猜想時,學生意見不一,因為小棒是圓形的有一定的粗細,所以在圍三角形時很容易產生誤差,誤導學生。利用課件引導學生明白當較短的兩根小棒的端點搭在一起時,就與第三條線段完全重合了,圍不成三角形,直觀形象地突破了難點。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2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小數數位順序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時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探索,并通過合作交流,總結小數的讀、寫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充分體會成功的喜悅。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币虼耍n堂中教師只負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敘述讀數,寫數的過程,自主歸納 小數讀寫的方法,在比較和運用的`過程中,突破關于0的學習。

  不足之處:

  1、課前練習過多,導致后面的練習時間不足。

  2、在讀數的教學中,忽視了讓學生讀數的過程,只讓孩子動筆寫出來。

  3、在歸納方法的時候應該讓學生自己總結和發(fā)現,教師的心情有些急切。

  4、講課時有些術語表達的不夠嚴謹。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3

  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代表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很廣泛的。

  例如,跟學生息息相關的一項就是平均分問題。而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到數與計算,統(tǒng)計初步知識,應用問題等較為豐富的數學內容,已經具備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與能力。因而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主動參與中學會數學思考,在獲取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得到充分發(fā)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四(1)班有30人,數學月測試總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數學月測試總分2687。問通過以上信息哪個班成績好?為什么?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經歷、感悟到了求平均數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認識到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這一點我深感欣慰,孩子們在自學的應用數學解決問題。比起以前單純地教給孩子們解題方法,更讓孩子們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

  其次,這節(jié)課與以往教學平均數的呈現方式不同。在這節(jié)課上我注重了讓孩子們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首先讓孩子們產生對平均數的強烈需求,在經歷了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后再去解決問題。 再次,關注了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改提出:數學要體現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本節(jié)課我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了小河游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會不會有危險?使孩子們在討論中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從中體會到了應用數學知識要靈活。 本節(jié)課的遺憾:課堂上未能對每個學生舉出的平均數實例進行探索、拓展應用,課結束時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只是泛談體會和收獲。 學有價值的數學,培養(yǎng)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會更深入地投入。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4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這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對于這學期的工作情況來看,我想說的太多,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讓我明白我的教學方法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加以改進,同時我也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現在我對本學期以來的教學工作中作如下反思:

  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作為重點來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懷疑過。讓我懷疑動搖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新課程一線教師都清楚現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與我有這種相同想法的教師還真不少,認為還是有必要側重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

  學生錯誤:不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差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簡單的計算發(fā)生不必要的錯誤。提高空間:

  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應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盡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于小學生的實際。更容易接受。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

  這一單元要求學生建立比較形象具體的方位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fā)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緊密相關,難點是要準確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離的角度,還要確定單位長度標出距離。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大量的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合作交流,從中觀察、分析,然后獨立思考完成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同時,還要及

  時抓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大膽主動地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思考、討論,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或發(fā)現的規(guī)律運用到實際中去,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其中根據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

  第三單元運算定律教學反思

  已學內容:加法運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乘法運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內容:學生對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可運用這兩個定律對一步加法和乘法進行驗算;灸軌蜢`活運用。然而對于加法、乘法結合律則運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則更為糟糕。細想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認識,弄明白這三個運算定律,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除了少部分思維敏捷的學生之外)第二,學生能正確的分析算式,并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對學生的已有基礎提出了不少的考驗,第三,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本單元剛開始的教學效果真的是特別差,學生交來的課后作業(yè)錯誤滿篇,平時麻利的對號此刻卻再也難以畫上去。一節(jié)課時間過去了,作業(yè)沒批兩本,自己卻感到頭昏腦脹,哎,怎么會這樣?說實在的,對這一個單元從思想上我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心想,小數對學生已經不是初次接觸了,他們有一定的基礎,學習起來應該沒有問題。哪知道,實際上原不是這么回事。本單元看似容易,實則難點一大堆。小數的意義、性質上是很抽象的東西,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學生對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問之知道,但運用缺乏靈活性。變換練習題題型,學生馬上無所適從。通過和同事的交流,我們認為,首先要慢下來,給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針對問題,一點一點講清講透,有針對性地加強專項

  訓練。第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整理,讓學生對本單元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找到問題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一個個消滅掉。后來的幾次課,我依計而行。果然作業(yè)效果有了很大改觀。批改起來也順暢多了。單元檢測在即,我想對本單元的問題再做一個小結,幫助大家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三角形》教學反思

  近日教學了四年級三角形一節(jié)的知識,認為有很多知識點位可以進行探究教學,如: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三內角的和等。但教師在組織學生探究前應充分做好準備,準備好師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會影響探究結果的不當的甚至錯誤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預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這樣才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探究態(tài)度和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如在讓學生探究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時,初上這節(jié)時我讓學生自己課前準備了三組探究材料:( 6 7 8)、(4 5 9)、(3 6 10),課堂上讓學生根據這三組材料分別擺成一個三角形,試一試,你有什么發(fā)現?結果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得出均能擺成三角形,課堂上我通過巡視發(fā)現這部分學生在擺的過程中操作方法出現了差異,他們在操作時是將每相鄰的兩根小棒的端點靠在一起,而不是將兩個端點重疊在一起,這樣由于這些學生操作方法的不當而造成了探究結果的不同,借此機會我適時的教育學生掌握和應用正確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們要重視對科學的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個班上這節(jié)內容時,在探究活動前,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用小棒擺的過程中應注意些什么?學生思考片刻后我請了一名同學展示自己的想法,讓全體學生達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識,再分組進行探究,效果較好。

  人教新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統(tǒng)計》教學反思

  在這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的: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看、想、問、做

  2、抓住時機,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張揚個性。

  3、評價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放開,對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充分掌握,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期待日后調整改進。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

  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目標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經歷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guī)律,使學生的數學思考有條理,并具有一定的歸納能力。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數圖形中的學問”一課中,數圖形不是“數”而是圖形的計數問題,圖形計數是研究一個圖形中包含基本圖形個數,數出某種圖形的個數是一類有趣的數學問題,怎樣數圖形的個數就能做到不重不漏,全部數出來呢?其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類數。這節(jié)課我通過讓學生親自數一數的活動,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圖形計數方法的過程,體驗到數圖形的不同方法:隨意數、按一定順序數、分類數、利用總結的方法計算等策略,從中感受按照一定方法計數圖形的優(yōu)點,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觀察、有序思考和學會歸納總結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通過這節(jié)課,我有以下體會:

  一、目標定位要準確,注重計數圖形與歸納方法相結合。

  “數圖形中的學問”一課,教材編排相對簡單,僅限于這種單一的線段、角、三角形、長方形的計數。而數學老師都知道,與本課相關的輔導內容卻是很多的,如組合的數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長方體等等。另外,這種簡單的圖形計數隱含了一個背景知識“等差數列的求和”這一知識點,四年級除了個別學習奧數的學生知道以外,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因此,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注重圖形的計數與方法的歸納,沒有把重點放在等差數列求和的方法上。而將重點放在了計數圖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決圖形個數的問題上。

  二、認知起點要把握準確,把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數學的認知緊密結合。

  關于如何數角、數三角形、數長方形,有的孩子已經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順序數,對于稍復雜的圖形就不知所以然,這是孩子們學習的起點。正是準確的把握了這個起點,尊重了孩子們已有知識,注重方法的探尋。整節(jié)課圍繞“你是怎樣數的?”和“你是怎么算的?”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有序地數圖形大部分學生都會,因此我在上課開始時就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數出簡單圖形的個數,當學生說出數線段的兩種不同方法后,就引導學生總結出計算圖形個數的方法,并立刻加以運用。學生經歷由利用已有經驗去“數”,到運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算”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要得當,注意把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的建構有機整合。

  借助多媒體設備的演示,較好地呈現了學生數圖形的過程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并有助于學生歸納、總結數此類圖形的方法,使學生的抽象能力得到發(fā)展。如何幫助學生從自己“數圖形個數”的方法中,提煉出“算圖形個數”的方法,并進一步加深對算圖形的理解和認識呢?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解決了這一難題。首先,利用課件呈現出學生數線段的兩種方法,非常清楚明白;然后,在練習數三角形和長方形時,通過不同色彩對單個圖形和組合圖形進行閃爍,幫助學生有序地數出圖形個數;另外,在數較復雜的組合長方形時,更要利用了息技術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理解了每層個數和有幾層的問題。

  四、教師角色定位要準確,做到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教師的有效引導相結合。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老師,自然就喜歡老師的課堂。上課老師很強的親和力,自然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樣我也充分的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探索過程中,適時地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構數圖形的方法,從課堂氛圍看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主動的,說明了教師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5-21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2-07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22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3-18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18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5-15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4-13

小學數學下冊教學總結01-05

小學數學下冊教學總結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