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時間:2024-07-10 15:06:59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除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shù)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是一節(jié)概念的建立課,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著許許多多的小動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鄰居,他們和睦相處,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媽媽家收白菜,兔媽媽可高興了,咱們也到兔媽媽家去看看好嗎?”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改變了教科書中的例題,為了讓學生能夠樂于參與教學活動,我以導入部分的故事為主線,把故事貫穿于整節(jié)課的教學之中,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在學生幫助“兔媽媽”和“猴子兩兄弟”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白菜和桃子進行平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整節(jié)課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下課的時候仍意猶未盡。這時,我給孩子們出了一道發(fā)散思維的習題:“16根小棒平均分,可以分成幾份?每份是幾?”課余時間,孩子們有的用小棒擺,有的把紙條撕開來代替小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太高了!看到這樣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學有價值的知識,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宗旨。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2

  結合教研員的點評,以及自己的體會,對于這一節(jié)課,我總結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首先,在講課過程中要學生操作,有直觀入手,再到抽象數(shù)學。在課前應該盡可能的幫學生準備好一切需要用到的東西,讓課堂變得簡單,能準備的盡量準備。

  1、開展有效,在做中學,抽出數(shù)學,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比如說,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展示時,應該給學生提供出操作區(qū)域。10個竹筍分成兩份,應該在展臺上告訴學生擺在哪個位置?傊疁蕚浜媒虒W外的所有東西。

  2、在讓學生小組操作時,要有適當?shù)闹笇,調控好課堂。

  3、對于操作后的交流過程,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比如說,一共分幾個,要怎么分。要把( )個桃子分給(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個桃子。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意識。

  第二,直觀表象與數(shù)學語言的關系。幫學生搭架,培養(yǎng)他們數(shù)學思維,使其體會直觀表象與數(shù)學語言的關系。

  第三,要搞清楚數(shù)學本身內涵。在講課中,要注意考慮數(shù)學的問題,比如數(shù)學中除法和減法的關系,分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提示學生全分完,讓學生體會除法是來源于減法。

  第四,控制課堂時間。一開始活動的時間稍長,應該把時間縮短,到平均分的時候要時間長。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過程,時刻提醒學生“分完還剩多少?”為除法的意義做鋪墊。

  通過這一次的準備課,讓我知道自己離高水平教師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不停地努力。我也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斷完善的自己。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3

  “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教材在編排通過分東西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平均分的實例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從而引出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xiàn)三唯目標,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鞏固練習時,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整節(jié)課,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學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種分法的含義,同時,也很快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認識了除號,突破了“除法的含義”這一數(shù)學難點。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4

  用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教學的內容是比較簡便,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為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我安排了板演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讓三位同學上來板演(先用12個圓片擺一擺,再寫出算式。每堆6個,分成了()堆)。希望能從中發(fā)現(xiàn)錯誤,并通過講評來提高全班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計算能力。

  果然不出所料,一名同學就出現(xiàn)了如下的錯誤:

  每堆6個,分成了(2)堆。

  12÷2=6(堆)

  我想:這下我可以對癥下藥,按照教案中的預設進行講評了。

  就在最后一名學生板演完畢的時候,早已回到座位上的王雅婷舉手了:“老師,我可以上來修改嗎?”

  顯然,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錯誤。

  怎么辦?我猶豫了一下說道:“你能認真檢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這很好!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晚了,我們能把交上去的試卷拿回來中做嗎?希望你下次要在離開之前就要認真檢查了!

  在接下去的講評中,為了不挫傷王雅婷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我就讓她自己來說說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墒牵Y結巴巴地說了半天,還是說不清楚。最后,我只得叫另一位同學來說。然后我又從條件跟問題著手,跟學生再說一次應該怎樣列式。這樣雖然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是我覺得,學生對除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更加清晰了。

  課后,我認真思考這個簡短的'教學步驟。我覺得我仍是犯了一個錯誤,王雅婷同學是否是掌握了,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應該讓另一位同學說完之后,讓她再說一說,這樣子她的數(shù)量才會更加的清楚,同時也應該讓其他中下生也說一說,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所學的內容?赡軙阮A定的時間長一些,但是我覺得從學生的認識程度來說還是應該這樣子處理的。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5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shù)學教學中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shù)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春游食品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xiàn)給大家。

  本節(jié)課的設計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xiàn)象引出特殊現(xiàn)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練習本,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fā)表看法,有的學生說不公平,我追問: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練習本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這說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設計是通過分食品重點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發(fā)現(xiàn)多種方法。學生通過把15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幾種分法,并選擇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shù)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6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系,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數(shù)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shù)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讓學生任意分6個桃子,從不一樣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樣多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除法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shù)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課后,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兩點:

  1、請相信學生能行!

  過去,我們總怕孩子聽不懂、記不住。課上教師說得多、重復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并不多。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流。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孩子們只有在經(jīng)歷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學會了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

  2、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課改實驗中,尊重學生的選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本節(jié)課,如果按照先教后學的教法,學生學習的勁頭就會打消一半。而還學生的主動權以學生,讓他充分享受自主學習的快樂,學生那顆創(chuàng)新的幼苗沒有受到傷害,并且相信能長成參天大樹!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本節(jié)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jié)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著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jié)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xiàn)三為目標,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解釋部太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shù)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7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誤區(qū):過份地注重了學生的主動發(fā)揮,任何知識都千方百計地引導,一定要讓知識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來。如第一次我在二9班教學這一課時,引出“÷”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大家能不能創(chuàng)造一個符號表示平均分呢?學生由于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基本上是用“猜”的,他們說出了×、+等各種符號,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汪廣溪同學終于猜出了是“÷”,整個過程花了3分鐘左右。課后我進行了思考:這樣的創(chuàng)造是真的創(chuàng)造嗎?歸根到底,這個知識還是教師“擠牙膏”似地從學生地方擠出來的`,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并不見得學生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喜悅。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在二10班教學時又進行這樣的嘗試:同學們,平均分在我們數(shù)學上還可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板書÷)這個符號你認識嗎?(學生紛紛說是除號),再請他們觀察除號有什么特點。與第一次的教學相比,這一次直截了當?shù)爻霈F(xiàn)÷,不僅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而且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加深了對除號的認識,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對比教學,我對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角色的定位中教師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索性固然要突出,但必要的時侯,教師也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地介入學生的學習。這也需要我們站在課改的潮流中常常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實踐,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真實。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8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shù)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shù)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蘋果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guī)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fā),思維訓練,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jīng)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xiàn)給大家。

  《認識除法》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從中體會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后解決出發(fā)實際問題的基礎。讓學生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教學時讓學生經(jīng)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shù)學概括,體會到什么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并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菜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并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shù)學模型,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fā)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9

  今天是一周一次的校本研究時間,今天輪到我上公開課,我準備的是二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初步認識除法》這一節(jié)課。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情景帶領學生認識除號、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通過分一分,擺一擺列除法算式,并且理解除法的意義。

  上課流程:首先,我?guī)ьI學生通過手勢復習乘法口訣、快速算表內乘法以及平均分。然后進入新內容學習。通過兩個例題,讓學生認識了除號、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并且會讀除法算式以及通過一些習題列除法算式。在列算式的過程中滲透除法算式的意義,反復練習,讓學生全部掌握。

  課后,數(shù)學教研組的老師都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老師們認為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是: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

  2、教具準備的簡單多樣,很好的幫助到課堂學習。

  3、師生互動充分,很好的發(fā)揮了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動性。

  存在的不足之處是:

  1、每個訓練環(huán)節(jié)訓練的不夠充分。

  2、學生對于除法的意義理解不夠透徹,訓練有點少。

  3、時間把握的不夠準確,提前10分鐘講完。同事們的建議使我受益匪淺,感覺二年級數(shù)學雖然知識簡單,但教起來卻不簡單,需要提前預設好每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法,還有怎么把簡單的內容深入淺出得讓學生學會理解到位,這都需要老師充分備課,精準把握教材重點內容,再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這也是教研的意義所在吧!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0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shù)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xiàn)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shù)學課中來。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1

  這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體會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體會“平均分”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只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后讓學生想想如何分竹筍。本來想學生會有多種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個和6個,分成3個和7個等,沒有想到全班同學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貓分5個竹筍,讓我感到很被動。然后我又通過把10個竹筍公平地分給5個大熊貓,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樣的。同時,運用小組合作等學習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學生運用知識的.提高與升華。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shù)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卜、松鼠分松果。這些活動全都是在“森林聚會”上發(fā)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shù)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fā)起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

  三、樂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小棒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么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著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于幫助別人,因為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練習設計:

  我分了兩次進行自主練習。第一次是在學生幫助熊貓和小猴解決問題后,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初步的體會的時候進行的,主要是通過判斷哪是平均分,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幫助小白兔、小松鼠解決問題后進行的,難度加深,使學生較容易接受。這個練習是讓每名同學動手平均畫石榴,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2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shù)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shù)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guī)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fā),思維訓練,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jīng)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xiàn)給大家。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實物卡片),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jié)課有較多的不足:

  1、對練習題的正確處理。因此在教學例題后,如果覺得是學生難以把握住的.要拿出來先講,而不是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了再拿出來講,這樣時間就浪費了。

  2、要充分讓學生說。不會說要領著說,再放開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在說的時候理會計算的過程。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教師的激情是帶動學生熱情的關鍵。將教師的激情、活力與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結合,以情動情,讓學生飽含著熱情去學習。而我這一點做的是遠遠不夠的。

  4、對生成的課程資源沒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課中一學生對16除以4等于4讀成16除號4等于4,沒能夠抓住這個時機說明除法算式的讀法。本人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有待加強。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3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shù)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4

  除法豎式該按怎樣的順序寫?為什么要這樣寫?在除法豎式教學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對于直接利用口訣的除法,豎式不僅顯得復雜,而且豎式的作用也很難讓學生理解,學生學習除法豎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樣讓學生自然地記住除法豎式的順序,并把余數(shù)寫下來呢?其實,除法豎式形成現(xiàn)在簡潔的書寫格式,人們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改進逐步完善的過程。我覺得采用拿來主義,遺棄了寶貴的完善過程,直接將智慧的結果——“除法豎式”作為一種“書寫格式”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顯然是不利的。

  算理講解,也許對于教師和優(yōu)等生是可行的,但還有更多的學生只能是不懂裝懂。即使那些優(yōu)等生,明算理之后,諸多疑問還是無法消除,而除法豎式的價值在有余數(shù)除法中容易凸顯,為此我大膽將二下簡單的有余數(shù)除法滲透到本節(jié)課中,課堂上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學生學習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我先拿了6個磁鐵,讓學生在黑板上平均分成2份,接著要求學生用語言把分磁鐵的動作表示出來,

  學生說得很好:把老師手里的6個磁鐵平均分成了2份。

  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學生說6除以2等于3。寫出的豎式是形如加法的豎式,這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且對于沒有余數(shù)的表內除法,豎式寫成此種形式學生沒有覺得不妥。

  接著出示7個磁鐵,要求學生平均分成2份,

  分后追問:剛才分掉幾個磁鐵,現(xiàn)在手里還有幾個磁鐵?怎樣用算式表示?

  學生答:分掉幾個磁鐵,用2*3=6表示,現(xiàn)在手里還有1個磁鐵,用7-6=1表示。

  誰能試著用豎式計算?絕大多數(shù)學生寫的豎式仍然形如加法豎式,但余數(shù)1不知寫在什么地方合適了。

  針對學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結:除法豎式非常神奇,能將分東西的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接著邊分磁鐵邊板書除法豎式。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時我及時介紹豎式中像“廠”的符號表示除號,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和商的位置。接下來我又問:下面的.6是哪里來的?1又表示什么?

 。ㄓ捎趯W生受了分磁鐵這一情景的影響,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個磁鐵,是2×3的積,1是原來的7個磁鐵減掉分掉的6個磁鐵,最后剩一個磁鐵,也就是1)

  引導比較兩種豎式,學生體會到了除法豎式有別于其他運算豎式的價值,正確解釋6除以2等于3豎式中每一個數(shù)的含義,學生能夠通過情景理解到這一層。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興,我覺得直觀地利用有余數(shù)的平均分更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對教材進行調整后,學生對本知識的學習比我預想的要好。

  通過這節(jié)課告訴我們:

  1、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有預見性,對于學生不容易接受的難點要事先設計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學生以學定教,要對課題的進行認真思考,發(fā)現(xiàn)學生欠缺的知識點在哪里,知道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這是學習能力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5

  本課教學采用情境串教學,使學生始終能夠富有興趣地參與教學活動,特別是調動了學生樂于助人的積極性后,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生活中的數(shù)學”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意義和價值。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時遵循了這一理念,將教學活動置于一個情境中。通過回憶野營的情景、幫助野營的同學解決問題等這些來源于學生生活的經(jīng)驗,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愿望。

  其次,《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北竟(jié)課較好地落實了這一理念。

  教學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充滿童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信息窗中發(fā)現(xiàn)信息,提出問題。通過復習平均分導入新課,利用“分面包”的'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借助學具分組探索、交流、發(fā)現(xiàn)平均分后剩余現(xiàn)象,再通過獨立操作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根據(jù)分的結果寫出除法算式,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使學生體會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用什么樣的方法,學會自己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shù)學知識學習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第三,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用于生活。本節(jié)課在作業(yè)設計上注意了這個問題。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03-01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02-2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7-2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2-2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03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3-06

《初步認識除法》教學反思04-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6-16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