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
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
一、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為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條件,為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葉圣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松、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
⑴葉圣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
、瓶戳巳~圣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么那么激動?
、莿澇龊x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采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么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采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采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xù)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后,根據(jù)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采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2
我們常說學習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過程,評價一節(jié)好課的最重要的標準是什么那就是看學生從這節(jié)課里學會了什么從本節(jié)課看,教師教會學生的是品詞析句,積累語言的好辦法,帶給學生的是閱讀和言語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都是在愉悅的情境中,在教師與學生"零距離"的對話中完成和實現(xiàn)的。
1、揭題激興:
讓學生從以前學過的葉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腳》引入,欣賞其中精彩的片斷,不僅讓學生感受葉老細致的觀察能力和駕馭語言的高超水平,還能喚起學生的感情積累,然后再要求學生根據(jù)課題對本文內容進行推測,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究的興趣,為新授課作出良好的鋪墊。
2、初讀曉意。
這塊環(huán)節(jié)我還安排了生字新詞的教學,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詞語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會讀會認,還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獨立地理解詞語意思的習慣。其中"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課,我重點抓住"推薦"一詞的理解,從而體現(xiàn)詞不離句的思想。
3、細讀明理:
將課文分為"修改作文"和"邀請做客"兩個部分來學習,體會作文修改之道,感受葉老先生的人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品味葉老對肖復興文章的批改,再通過談感想,朗讀等方式體會葉老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葉老不僅是文學的大師,其人品更是堪稱楷模。
4、質疑課題,小結激趣,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作很好的鋪墊。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在教學中我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體會葉圣陶先生一絲不茍的寫作態(tài)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從而明白寫作和做人的道理。
練習的設計是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又一個語言訓練的機會。既是對教學內容的一次小結,又利于搜集反饋學生的學習信息;懸念的設置,費時不多,但卻是必要而且心須的,教師巧妙設計的兩個聯(lián)想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又點明了課文的中心內容,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成為一個整體。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讀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能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2)了解,學習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方法。
。3)學習通過描寫景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從葉圣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中受到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重點是從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體會認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綠綠的爬山虎的含義。
課前準備
1、收集葉圣陶和肖復興兩位作家的資料。
2、收集爬山虎的圖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檢查學生學習生字的情況。
2、初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師點撥、突破難點。
。ㄒ唬┨岢鲎詫W要求,學生自學課文第一部分,想一想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一張畫像》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同時在書上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2.學生按要求自學,討論:課文中是怎樣講葉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讓學生把有關的內容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是怎么改的,這樣改好在哪里?)
。ㄈ~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認真,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注意用字的準確性,句子的規(guī)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為作文寫得不錯,沒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二是作者沒料到蜚聲國內文壇的大文學家竟會如此認真修改一個小毛頭的作品;三是作者沒料到葉老這樣認真。)
4.作者從修改中認識到了什么?
。ㄗ髡卟粌H看到自己文的種種毛病,也認識到文學事業(yè)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茍,是難成大氣候的。)
5.看資料袋《一張畫像》的修改稿。
(1)學生組成四人小組,進行學習討論。
。2)集體討論交流、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的意見和自己的體會、著重引導體會以下幾處修改,分別用了什么方法進行修改。
①“可卻”用詞重復,所以刪去“卻”字。
、凇翱诶镞不住地吶喊”,不真實。因為畫面上是不會吶喊出聲音來的,改為“從口里還吐出幾個字”來就和畫面一致了。
③“還不停地給他講著”,不大符合上課時的實際情況。將“不停地”改為“悄悄地”就準確了。
、堋霸瓉砟卯嫷恼峭趵蠋煛北磉_不準確,因為王老師不可能單單拿那張畫,拿的只能是那本畫著畫的課本,所以把“畫”改為“幾何課本”
、輨h去重復啰嗦的詞句,使語言簡潔明了。
(用六個方法進行修改。1、把用詞不準確的地方改準確;2、把不通順的地方改通順;3、把長句斷成短句;4、刪去重復啰嗦的詞句;5、增添一些詞句,使表達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錯別字和使用不當?shù)臉它c符號。)
6.看了葉老先生修改,我們很受啟發(fā)。肖復興也很受啟發(fā)。比較一下,是我們的感受深,還是肖復興的感受深?(是肖復興的感受深)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嗎?(找出“我真的從中受益匪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弊x一讀。)這句話你們懂嗎?(教師析書“受益匪淺”,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觀火”,比喻看別人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大!吧砼R其境”是親自經歷那個事情的意思,再讓學生連起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因為葉圣陶先生修改的別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別深刻。)
(二)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讀課文思考:見面后,葉老先生給作者又是什么印象?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ㄆ揭捉,從葉老讓孫女葉小沫在門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葉老在門口等候、握手、親切的交談可以看出。)
。2)勾畫出課文中幾次與葉老的談話和談話的內容。
(共三次。第一次說:“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理科的書”第二次說:“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不搞清我們的歷史更不行!钡谌握f:“是的,那是前幾年寫的呢!”)
。3)請同學們談談對葉老的三次說話的.內容的理解。
。ǖ谝淮,告訴作者愛好文學的人要知識淵博。
第二次,告訴作者愛好文學的人要學好歷史。
第三次,告訴作者寫作要真實、要能反映現(xiàn)實的生活。)
(4)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說對下面句子的理解。
、佟拔液孟裰懒嘶蛘吣D:昧耍鹤骷揖褪沁@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通過這件事知道了,做一個作家應該有葉圣陶先生這樣的人品,像他那樣真誠質樸、平易近人。寫文章也應該像葉圣陶先生那樣,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情,因為當時肖復興才15歲,還是個孩子,他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課文中說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這樣講是恰如其分的。)
、凇霸谖已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意思是葉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留在自己的腦海里。)
10.朗讀全文。
三、總結、擴展
1.教師簡單小結、深化認識。
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作文這件事,對肖復興的成長影響很大,后來肖復興成了著名的作家,寫了許多好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寫于1992年,離1968年20多年了,還寫得那么具體形象,就像剛剛發(fā)生的事情一樣,這也說明了這件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讀全文,說說學完這篇課文的體會。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習題。
2.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小練筆:文中的葉老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板書設計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用詞不當
長句改短 一絲不茍
批改作文 調整順序 平易近人
重復啰嗦
錯別字、標點
教學反思:
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
一、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為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條件,為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葉圣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4
《綠》教學反思
《綠》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學生能從中學什么呢?當然是怎樣寫綠了。綠,看得見,摸不著,能把綠寫出來,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朱自清卻能寫出來,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寫到,足見非同一般。
1、2兩段,著力描繪的是梅雨潭周圍的環(huán)境,重點是梅雨瀑。觀察點由遠而近,山邊——廳邊——潭邊,視角分俯視、平視、仰視,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的綠也呼之而出。這里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先寫周圍環(huán)境?學生經過討論明確,是烘云托月,寫周圍環(huán)境和諧映襯,此處的景物才會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和諧,而不至于孤零零突兀在那兒。我們寫景物,應都能有這樣的映襯意識。
第3段,是作者濃墨重筆書寫綠的地方。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來描繪綠的。本文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編者提供了詳細的旁注,這是語文學習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就習慣在閱讀教學時請學生“圈點勾畫注”,但這些方法的指導如何依學情而設,如何有效指導等問題,卻未引起重視,因而這個做法多數(shù)情況下就是一個形式。我觀察下來的情況是,很多學生并不真正的領會并自覺運用。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學生喜歡把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密密麻麻地寫在字里行間——我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有時的確有幫助理解的作用。
本文學習完畢后,我趁熱打鐵,請學生寫一篇作文——即本單元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與探究》的題目:以“綠”為中心擬題寫一篇
作文。我提示學生,寫作時,可以參考朱自清的這篇文章的寫法,也算是“先學先用”吧。事實上,像朱自清的《春》《綠》都是學生寫作的極好參考,畢竟大多數(shù)初中生還是在模仿階段。對于學生而言,閱讀經典美文,從中汲取一些寫作養(yǎng)分,還是可取的。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5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肖復興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而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
這篇課文中,通過兩件事回憶作者與葉圣陶先生之間的故事,從“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而讓人感受到葉圣陶先生在人品與作品上都堪稱楷模!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并從葉老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這其中,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為什么要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作為課題。為了突破這一點,我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一、在前置學習中就讓學生畫出寫爬上虎的句子,同時,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掃除生字。
二、第一課時,通過聽寫檢查生字掌握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同時,我與學生一起回憶本冊書中葉圣陶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讓孩子們感受葉圣陶先生家中那一墻的爬山虎長得是多么茂盛,在夏季顯得虎虎有生氣。以此,讓學生感受到那一墻的爬山虎會給凡是到過葉圣陶先生家的`人都留下印象,而對于當時只是一普通中學生的“我”來說,對那一墻的爬山虎的印象就更深了,所以,每當想起葉圣陶先生就會想起那一墻爬山虎,看到爬山虎也就會想到葉圣陶先生。這樣,學生也就不難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了——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突破了課題的難點,接下去的重難點就是重點詞語和含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為了讓學生理解,在第二課時第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重點詞語,其中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是“融洽”和“意義非凡”兩個詞。為了讓學生理解葉圣陶先生與“我”交談時的“融洽”,設置情景,想葉老先生會問些什么,“我”會怎么回答。這樣的設置,也為理解“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中的“認真”和“期待”分別說的是什么打下鋪墊。請學生到講臺前坐下來情景表演,之后,師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學生們自然就感悟到“融洽”的意思了。
我問孩子們“意義非凡”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說不出。于是給孩子們講了我選擇專業(yè)時與語文老師之間的一段故事:當年,在選擇專業(yè)時,我與老師發(fā)生了紛爭。我想選擇中文系,老師說我的語文“可以”了,想進一步學習完全可以自學,而外語則不行,尤其是想當老師,不經過專業(yè)學習那是萬萬不可的。最后,由老師拍板,我填報了外語系。老師這一拍板對于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我告訴學生們,我因此有了一技之長;因此,我可以有第二職業(yè)。這一題外話讓學生們對“意義非凡”有了感悟,大家爭先恐后舉起了手,告訴我這個詞的意思————這次交談激勵、鼓舞“我”,使“我”更加努力學習,所以后來才能成為有著名作家,這次交談的意義真是“不一般”。
當學生理解了這兩個詞以后,對“他親切之……”這個句子的理解的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詞句段學習后,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教學生們修改作文。學習《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聰明的孩子們已經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尤其是對修改符號的使用,他們早用到日記和作文草稿之中了。
第三課時主要談怎樣使句子“干凈”、“規(guī)范”等。
一、讀“我”的原文,讓學生理解“干凈”一詞在本課和作文中的意思。讀學生的范文(上一單元的作文,我沒只做了“目評”),進行集體修改,將平時大家所說的“口水話”(重慶方言)刪下去,達到“干凈”的效果。這樣“干凈”的意思就明了了,學生也就自然會明白這就是老師在輔導寫作文時所說的“簡練”。
二、學生互相修改習作。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對于我來說也“意思非凡”。上高一時讀過肖復興先生的《早戀》,所以本課讓我感到親切,有點“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受,所以,備課時也多用了一些心思。盡管這樣,不足之處是還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了,有下兩點:
一、在前置學習中,沒有讓學生去了解作者肖復興先生,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們對這位寫他與葉圣陶先生之間的故事,卻要以《那綠綠的爬山虎》為題的“中學生”感到極其陌生。這樣,對于課文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的障礙的。
二、在情景表演之前引導、啟發(fā)不夠。表演前,應該多設置一些“我”的問題,讓學生表演出“我”由拘束———小心翼翼——小小的心融化。尤其在師生表演時,如能將時間稍適延長就更能表現(xiàn)出“融洽”。
我縣一位小語名師給我提議,在寫反思時要有理論支撐,我卻不知從何說起,只是將自己課堂上的一點感受理解講解過程寫下來,還請讀我反思的同仁們多多指教!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圣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并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從中表現(xiàn)了葉老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與人品。這篇課文以“爬山虎”為載體,表達了作者對葉圣陶先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摯,語言含蓄,特別是文章結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更是言雖盡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較長,再加上故事本身沒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經過反復思考、探索,在這堂課上,我努力調動學生情感,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1、抓住教學難點質疑。課題的以物喻人,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難點,我恰恰從課題入手,巧妙的運用欣賞兩幅爬山虎的圖片和兩段美文的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記憶中葉老與肖復興初見時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象征意義做好鋪墊。然后利用過渡語言設疑:“留在作者內心深處的僅僅是那片爬山虎嗎?”以此通過對兩件事的研讀,領悟葉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樣,永遠激勵著作者努力進取,永遠堅實著作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腳步。至此破題,使學生化難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2、確立教學重點研讀。要想順利地突破難點,又必須先要理解兩件事中葉老的高貴品行,有了感情的積淀,才能水到渠成地體會到爬山虎背后蘊含的作者的情感。
。1)為解決“葉老為我修改作文認真”這個問題,我預想學生光靠肖復興的敘述和表達,很難走進葉老這位名人的。因此,我把“葉老修改稿的原稿”這一直觀作品呈現(xiàn)在同學面前,并啟發(fā)學生想象70歲的葉老坐在燈下、戴著老花眼鏡,為“我”一字一標點地修改作文的情景,進而引出“假如這是葉老為你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時,學生對葉老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在處理“葉老為我修改的兩處語病和簡短的評語”時,我立足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通過這篇課程資源,不僅教給學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號,修改作文中的語病,還指導學生在作文中要寫真事、表真情,并滲透詳略得當?shù)膶懽鞣椒ā?/p>
(3)在抓住字、詞、句重點細致地研讀了“修改作文”這件事后,我又采用讀文與想象、角色換位與表演等多種教學手段,研讀文章的`“邀請做客”一事。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發(fā)現(xiàn)、感悟“握手”這一細節(jié),感受葉老的親切平和。又引導學生“如果你是葉老先生,你會對肖復興說些什么?”學生在充分想象后,暢所欲言,此時的學生儼然成為了一位“葉老”,深刻感受著葉老先生“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
回首整個的教學過程,我感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與缺憾。如,在這堂課上,感覺讀的還不夠充足。雖然努力地通過快讀、自讀、指名讀、男女生對比讀、默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親近文本,但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指導的功力還不夠!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7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xiàn)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xiàn)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诖,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tài)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補充課外資料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閱讀,批注,交流:
1.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老對作者的影響。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學習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 ppt課件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板書課題,強調“片”和“虎”兩個字的寫法。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閱讀,批注,交流:
1.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老對作者的影響。
師:圍繞目標如何具體學習這篇課文呢,回憶文章分為那兩部分,按部分來學。
生回憶文章的兩大部分
三、學習第一部分
出示自學提示一:
默讀課文,葉老先生是怎么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線畫出。
批改得怎么樣?用語句在旁邊批注。
“我”的感受呢?用曲線畫出。
從中看出葉老是個什么樣的人?
1. 學生自學。
2. 四人小組交流。
3. 匯報。
4. 葉老先生做事一絲不茍、關心下一代,寫文章寫真話、抒真情。
相機講述“春風拂面”(多媒體出示)
師:未見其人,葉老先生就給“我”留下了這樣親切、溫和的印象,那么見了面呢?葉老先生有何舉動,又給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下面學習第二部分。
四、學習第二部分
出示自學提示二
走進葉老先生的家,葉老先生有何舉動?從中看出葉老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的交談怎么樣?
文中有兩處環(huán)境描寫,請用直線畫出,并大聲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寫一墻的爬山虎有何用意?
1. 學生自學
2. 匯報
相機板書“平易近人”
3.猜猜當時葉老和“我”談了什么?
四人小組交流
師出示資料一
4.兩處環(huán)境描寫讓我們感受到爬山虎的美麗,“我”心情愉快,出示課件,指導有感情朗讀,用意是景美,人更美。
師:葉老與我的交談,使我受益匪淺,所以對肖復興來說,15歲那個夏天對他意義非凡,他慶幸什么?
五、學習最后一段
出示自學提示三
在作者肖復興的人生中,15歲的那個夏天對他意義非凡,他非常慶幸的是什么?在文中用雙橫線畫出。與此相關的語句是那句話?
文章結尾說“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含義深刻,談談你的體會。
1. 生自學
2. 匯報
3. 同桌交流體會
出示資料三和四
4. 小結
這句話是借景抒情,作者抒發(fā)了對葉老先生的敬佩、感激、難忘之情。讓我們深情地朗讀課題。
六、作業(yè)
以肖復興給葉老寫一封信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隨著二三六教學模式的推進,今天由我執(zhí)教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此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主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敘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圣陶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去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xiàn)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近人,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景抒情,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理念及我校開展的二三六模式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自主閱讀、批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了課堂教學。
首先,從二三六模式上來看,在出示目標的時候我注意鍵入了學習方法,使學生學起來更清晰明了,接下來引導生分部分學習課文,分別出示了自學提示,在對自學提示的表述上,我明確了學習方法,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在課件處理上,我采用了醒目的黑紅兩色,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通過畫一畫,做批注,讀一讀,想一想,學生的自學真正落到了實處。為小組合作做了良好的鋪墊,整節(jié)課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索,探究之中。
其次,從本課的特點來看,本課內容較多,不易理解,在被選入課本時,內容又有刪減,使其更難理解。比如:“我”去葉老家做客,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他們都談了什么,文中沒有,我適時補充了資料一,輕松化解一個難題,對文章中的景物描寫,用意何在,我引導簡潔、明了,生一下捕捉到了葉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心靈美,思想美,自覺這個難點,處理十分得當;在對文章結尾那句含義深刻的話學習時,我組織學生同桌交流,閱讀資料二和三,升華了中心,理解了題目。
第三,作業(yè)的布置,我認為也很成功,以肖復興同學的身份給葉老先生寫一封信,其實是對文章內容的再回顧,深化了思想,理解了文意,復習了書信。
總之,這節(jié)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語文教學應該以讀文本,這節(jié)課我自覺讀的很不到位,是由于當時考慮到本課內容多,所以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感情朗讀,指導的功力也很不到位,另外,在交流展示的時候,指名說時較多,形式單一,可以在考慮,把這些時間擠出來讓給朗讀。
通過本節(jié)課,我進一步認識到:二三六教學模式貴在堅持,經常運用,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必然提高,即便眼下看不出學生的進步,從終身學習來談,它是很有用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8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圣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并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從中表現(xiàn)了葉老先生作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與人品。作者受到葉圣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的事。
文章篇幅較長,我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理清課文脈絡,學習課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葉老先生為“我”修改作文的事,并從葉老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課時學習課文后半部分,“我”到葉老先生家里做客,體會描寫爬山虎的句子的深刻含義。
第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作者肖復興的資料,然后直接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肖復興的一篇回憶文章,了解肖復興的成長故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我先讓學生回顧本冊課本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比較兩篇課文的異同。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爬山虎的腳》寫的是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以及怎樣往上爬,;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寫的是作者和葉老先生之間的兩件事。然后自然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習“修改作文”這個部分。然后出示合作學習要求:1、結合資料袋讀第4自然段,思考: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從中學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2、看了葉老先生為我修改的作文,“我”有什么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里交流,然后小組展示。學生展示時我相機板書修改方法和修改符號,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接下來,我用小黑板出示了肖復興的《一張畫像》的最后一段話,讓學生用粉筆在原句上修改。學生積極性很高,大家一起動腦筋,基本上都改對了。但是,下課時間到了,第二個問題“我有什么感受”沒有時間展示了。
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的三處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我還補充了原文中葉老先生和我談話的內容,讓學生體會葉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最后提出一個問題:“留在作者內心深處的僅僅是那片爬山虎嗎?”以此回顧課文中的兩件事,領悟葉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樣,永遠激勵著作者努力進取,永遠堅實著作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腳步。至此破題,使學生化難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然后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這個句子,體會葉老的人品、作品,體會從葉老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教育,品味并體驗作者的感受。
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第一課時落實了教學重點——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課時突破了難點——理解了課題的含義。但感覺時間安排上還不夠合理,如果下次再上這篇課文,可以將需要修改的文段印發(fā)下去,能節(jié)省部分時間。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9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受到葉圣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的事。課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借教材,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
教材中,作者在敘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蘊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點,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
教材內容的重點非常突出:從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中,可以領悟到如何作文,還可以體會到葉老做事的認真與平和;從"我"到葉老家做客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葉老的親切與質樸,也可以感受到葉老對"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或課后練習,如"讀了課文我很受啟發(fā),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體會",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整合資源,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jù)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預設是美好的,課堂是遺憾的。今天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學生不在狀態(tài),游離于課堂之外,致使課堂感悟不深,教師教學吃力。其次,本課時另一遺憾的地方是教學時間不夠,這與我的課堂教學機智不夠有關。在王科文提出:"從這里我看到了葉老的認真平和溫暖。"時,我沒有抓住這次機會,順勢而下:"叢哪里看出來的呢"引導學生抓住文本感悟理解,而是再讓一位學生繼續(xù)說,浪費了很多時間。另一個原因是與我設計時只關注了內容,脫離了學生實際有關。我們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差,課前預習習慣差,平常我要用三課時來上的課,在本次設計中我只用了兩課時,使之原本豐富的詞語教學,在本課時中成了拖后腿之筆。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上完第二課時的時候,我的一個學生跑到辦公室來跟我說:“老師,剛開始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感覺沒什么,你講了之后我覺得有好多東西要學!闭媸沁@樣的!我用了三課時才上完,而且上完之后還經常有補充內容要講,這不由得讓我回過頭來又好好地再看再想。的確,這篇課文包含了很多東西。
首先是學習作文修改的方法。從葉老的修改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語句要怎樣寫才干凈、不啰嗦;怎樣用詞才準確、符合實際;書面語言應如何規(guī)范使用。
其次是學習課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通過描寫景物抒發(fā)作者當時的.心情,以及景物所代表的象征意義。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在肖復興記憶里是永遠揮抹不去的葉老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殷殷期待和熱情鼓勵。
最重要的,是學習葉老先生的為人、為文。葉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認真、平和,溫暖如春風拂面;一絲不茍到一字、一句、一標點。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1
今天講了第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肖復興回憶自己初中時寫了一篇作文,得到了葉圣陶先生的仔細批改,后來葉老邀請初中生肖復興去他家做客,通過幾次交往,肖復興感到葉圣陶先生親切、平易近人的品質。
課文中有一處描寫是說葉圣陶先生非常認真的修改了肖復興的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肖復興此處的描寫是想讓大家知道身為著名作家、教育家的葉老對待一名初中生的文章都那么認真,修改得那么細致,體現(xiàn)了他平易近人的品質。當我提問:“‘我’看到自己的文章上有著密密麻麻,那么多的修改符號時,‘我’心里可能會想些什么?”畢夢琪第一個舉起了手,我請他回答。但是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說:“如果是我看見了,我會想:‘我辛辛苦苦寫的作文,你為什么給我改那么多?!’”原來畢夢琪在生氣!不過這個想法很符合他的思維習慣,他說的也的確是實話。我立刻明白,原來孩子們對這里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于是繼續(xù)往下分析課文了。
事后,我想了想,雖然不指責畢夢琪的想法,但是他的這個想法是不是在告訴我們這些老師、父母們,我們的孩子考慮問題總是先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而沒有替他人考慮呢?也許是我關于葉圣陶先生的身份介紹得不夠透徹,但是我真的怎么也沒想到,原來孩子們會覺得有人修改他的作文是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情啊!為什么孩子們沒有想想,盡管你寫作文時很辛苦,但是老師、父母替你修改、分析,我們不是更累嗎?
我們的孩子們越來越自私了,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真的,現(xiàn)在很多社會矛盾不正是由于大家都自私而引起的嗎?我這樣說并沒有指責畢夢琪的意思,他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聽了很高興。但是這種回答背后隱藏的一些想法值得我們成年人去深思,促使我們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2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篇,屬于回憶文的體裁。
上課伊始,以肖復興的一段話導入,引出一個偶然的故事。然后直接導出,課文一共講了兩件事,說說分別是什么。學生在預習中已經了解,所以能夠迅速找到,但是概括語言不夠簡練。接下來,通過事情聯(lián)系感受,畫出“我”在這兩件事情發(fā)生后的感受。學生匯報后,任選一件事情讀一讀,哪些詞句讓你的心頭有暖暖的`感覺,圈畫下來。
學生匯報第3段,找到密密麻麻,鏈接課后修改后的作文,體會第六段中心句。學生匯報第五段,體會中心句。教師講述課外資料,學生體會中心句。
此時出現(xiàn)本文的學習方法,通過事情,借助資料,體會感受。然后利用這種方法學習第二件事情。學生匯報第九段,抓住“融洽”“融化”來學習體會葉老先生的平易近人,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動。最后齊讀第九段,第十段。出入有關葉圣陶老先生的資料,體會感受。
整體分析后,要關注事情是怎么來寫的,它和感受之間有什么順序。學生在這里似乎沒有明白問題,所以反映并沒有那么快。其實就是想滲透寫作手法:事情在前,感受在中;事情在前,感受在后;感受在前,事情在后。
最后,質疑題目,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學生匯報3次。一起來看這三處,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在這里出現(xiàn)了問題。教師引導,結合事情和作者的感受來看,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其實,課后我覺得在開始提問題時就可以這么提。學生匯報感受,再次理解課文,理解題目!澳恰弊钟惺裁醋饔?與這相對,告訴了我們這是一篇回憶文。出示并介紹這篇的副標題,升華主題。
接下來,引出同類寫法的畢淑敏的《對我最重要的人》,通過事情,體會感受。進行了好書推薦。然后我利用時間,讓學生進行了小練筆,寫一寫對你影響最深刻的人或事。
把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用一節(jié)課來講解,對老師來說有難度,但是對學生來說卻是受益匪淺。把學到的方法立刻運用到寫作中,學生們才能學以致用。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3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文尾描寫了葉老家院子里滿墻的爬山虎,對這句話含義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在教學時,我緊扣文中描寫爬山虎的句字,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品詞斟句,逐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句子的含義。
課后,根據(jù)零散的`記憶和回顧整理了孩子們對這句話的鑒賞!霸谂c葉圣陶先生的聊天中,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孩,而是一個大人,一個葉圣陶先生的老朋友。我感受到了先生的認真、親切與質樸。”“因為我與葉圣陶先生的聊天十分融洽,葉圣陶先生不但為我的寫作指點了迷津,還讓我感受到了他樸實、真摯、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心情很愉快,所以,此時,看到爬山虎,覺得他綠得濃郁,綠得可愛!薄熬G綠的爬山虎就是葉圣陶先生的象征。”……
聽著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理有據(jù)地逐層剖析自己對詞句的理解,這是我在預設教案時沒有考慮到的,我的心中充滿了喜悅?磥,孩子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又提升了一步。我忙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將這種感受融入課文,有感觸地朗讀。孩子們搖頭晃腦,又一次有聲有色地投入到句子的朗讀中。
當讀到課文最后一句時:“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時,我讓孩子們再一次回顧一下那個夏天對我的意義。于是,課堂內再一次精彩紛呈。從孩子們精彩的發(fā)言中,我感受到孩子們已經深深地理解了:葉圣陶先生的確是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感受到作者從中受到的啟迪,為作者今后的寫作、為人之路指明了方向。忽然,我腦海中靈光一閃,何不讓孩子們就這話題,談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孩子們在心靈深處對學習、為人處世留下烙印。于是,我拋出了最后一個話題:“孩子們,今天這兩節(jié)課,對于你來說,有意義嗎?有何意義?”因為有了先前的感悟,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于是,我讓孩子們抓緊時機,寫下心中的感悟。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4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通過回憶葉圣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表現(xiàn)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真誠平和,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葉圣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在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先出示自學提綱:
、湃~圣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
、瓶戳巳~圣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么那么激動?
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采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么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采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采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我講讀課文之后,根據(jù)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來修改作文。開展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5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輕快而又充滿激情的現(xiàn)代詩歌。它主要描繪了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巨變,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在陽春三月學習這篇課文非常合適。
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認為文本的解讀要深刻,可備課時,我發(fā)覺《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詩歌淺顯易懂,因此確定以“讀”為主要教學手段來解決這篇課文的教學。盡情地讀,想象情景來讀,對比著讀,我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場景中,感受歡快,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感受主人公的自豪。
在上課時,我以飽滿的狀態(tài)先朗誦了兩遍,鼓勵學生盡情地朗誦,盡興地展示!敖處熥陨砭褪墙虒W情境”,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可以讓課文的語言有效地浸潤學生,更重要的`是為學生開辟了一個整體把握文本的時空。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相當透徹。特別是我提出:“‘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袍?’可不可以換成‘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衣?”時,學生的回答令我驚喜。“不能換,因為‘綠袍’比 ‘綠衣’的面積大,說明同學植了很多樹!薄巴瑢W們把‘荒山野嶺’變成了‘青山碧嶺’,所以要用‘綠袍’。”“如果換成‘綠衣’,就不壓韻了,這首詩壓ɑo韻!
可見,讀真的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教學手段。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03-18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09-28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5篇)04-17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03-13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案02-22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04-12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學習教案03-09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15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