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7-18 08:33:36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備】科學教案集錦六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必備】科學教案集錦六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簡易太陽系模型。

  2.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在教室里和操場分小組教學。

  2.材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shù)據(jù)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課時

一、設計太陽系模型。

  1.談話:根據(jù)上節(jié)課得到的有關太陽系家族成員的信息,說一說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2.學生匯報后組織大家在教材第43頁的空白處畫出太陽系主要成員的位置順序關系圖。

  3.提問:如果我們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太陽系資料做個太陽系模型,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4.學生分小組舉行深入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后,教師從八顆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擬材料選擇以及行星模擬的大小和位置關系等三方面進行總結。

  6.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對九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認識到需要按照比例來縮小。)

 。2)如果要綜合利用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數(shù)據(jù)這兩組數(shù)據(jù)來建造模型,如何處理呢?(指導學生認識到比例要一致。)

  (3)處理數(shù)據(jù)后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么?(如果兼顧體積和距離兩個數(shù)據(jù)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這個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說明部分已經(jīng)有過描述,這里不再復述。)

  (4)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導學生認識可以分別處理兩類數(shù)據(jù),做不同類型的模型。)

  7.指導學生按照大小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體積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擬大小為0.5厘米直徑的圓球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擬的大小分別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導學生按照距離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遠近數(shù)據(jù)。如果以水星到太陽模擬距離為0.6厘米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陽模擬距離分別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陽系模型。

  1.講述在室內(nèi)建立太陽系模型的步驟:

 。1)參照一定比例將各色橡皮泥或準備的其他材料分別加工成“八顆行星”。

 。2)由于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zhuǎn),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nèi),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然后參照八顆行星分布的圖片,調(diào)整各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3)參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運行軌道上。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開始制作太陽系模型,教師深入各小組舉行指導。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師組織同學分別交流自制的太陽系模型,并對同學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良好品質(zhì)給予充分肯定。

一、指導學生開展模擬太陽系的游戲。

  1.談話:為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陽系行星運轉(zhuǎn)軌道的認識,我們進行一項做模擬太陽系的游戲。2.講解游戲方法:操場中心由一位同學舉起一只籃球代表太陽。8位同學舉著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進場。在自轉(zhuǎn)的同時繞“太陽”轉(zhuǎn)。誰走的路線離“太陽”遠近的次序錯了則出局,全部走對后開始第二局。(教師在組織這項活動時不要在地上畫出軌道圓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確定自己離太陽的遠近和“運行軌道”,同時讓那些走錯的同學說一說自己錯在哪里。)

  3.學生游戲,并在活動中熟悉行星運行軌道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到操場上建造模型。

  1.提問: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2.學生思考匯報,教師小結,指出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縮小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計算好之后會發(fā)現(xiàn)“土星”已經(jīng)距離“太陽”有143米了,一般學校的操場已無法完成這樣的建;顒,如果算上最遠的“海王星”更是距離“太陽”有451米之遙!

  3.將一顆直徑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陽,在草場上分別量出距“太陽”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個點,在這些位置上安排分別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一次“太空之旅”,當走到某一行星前時,不僅強調(diào)該行星距離太陽的位置關系,還可以邀請同學說一說他們自己對該行星其他特點的認識。

  4.小結:說一說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體會或發(fā)現(xiàn)?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太陽系天體及天體運動特點。

  2.會查閱資料,并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教學準備

  各種有關太陽系天體介紹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一根1.5米長的細繩、一截6厘米長的塑料管、一個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個砝碼或幾個墊圈。

   第一課時

  1.提出問題。

  (1)播放錄像:太陽系各天體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2)教師提問:關于剛才播放的這段錄像,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2.推斷與猜想。

 。1)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推斷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太陽有很強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產(chǎn)生的能量使得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還在不停的運動、天體之間有磁場在不斷的吸引和排斥的過程中使得它們不停地運動。

 。2)學生思考上述問題,發(fā)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師板書要點。

  3.制定方案。

 。1)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大多數(shù)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如何分工,如何記錄等。

 。2)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學生可以吸取別人方案的長處,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別的小組方案中明顯的問題或漏洞,幫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與研究。

 。1)各學習小組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搜集相關資料

  (2)教師在各小組巡回參觀,但不發(fā)表評價意見。當學生按研究方案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提供幫助;當研究方案出現(xiàn)問題,到了不修改無法進行下一步研究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5.交流與小結。

  (1)各小組匯報研究的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相同的研究項目,研究結論不同的小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其他小組幫助分析原因,最終確定合理的結論。

 。2)選評“研究計劃最周密、結論最令人信服的學習小組”。

  6.辦專題小報。

 。1)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專題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2)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專題小報。

 。3)根據(jù)學生專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nèi)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第二課時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行星繞太陽轉(zhuǎn)動都有各自的軌跡,而且轉(zhuǎn)動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轉(zhuǎn)周期與什么有關嗎?

  2.學生討論后回答。

  3.談話:猜想一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怎樣影響行星公轉(zhuǎn)周期的,把你的假設寫在實驗記錄上。

  4.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

  5.在學生設計實驗匯報并給予評價的基礎上,講解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zhuǎn)周期有什么關系實驗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皮塞,一頭拴上砝碼;其次,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動,橡皮塞旋轉(zhuǎn)形成的圓代表行星的軌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第三,分別使轉(zhuǎn)動的繩長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計算橡皮塞的不同運轉(zhuǎn)周期。

  教師在組織同學開展此項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事項:

  (1)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zhuǎn)周期越短。然后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2)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diào):在橡皮塞轉(zhuǎn)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不變時,說明運轉(zhuǎn)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zhuǎn)動的圈數(shù)。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學生控制轉(zhuǎn)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zhuǎn)動的半徑保持恒定。

 。4)要求學生每次轉(zhuǎn)10圈,然后用轉(zhuǎn)動所用時間除以10,要至少重復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zhuǎn)周期。

  (5)注意小組內(nèi)學生的分工合作?赏ㄟ^小組討論或指派的方法,確定轉(zhuǎn)橡皮塞、計時、記錄、監(jiān)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本活動適合在操場上散開進行。

  6.學生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和實驗結論寫下來,從而驗證假設。

  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8.談話:在這個實驗中,你還發(fā)現(xiàn)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過程與方法: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xiàn)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xù)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教學難點】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說明書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紙帶,膠帶紙;噴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征,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jù)降水量的多少來區(qū)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nèi)容:

  (一)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jù)制作說明書,嘗試制作雨量器

  2、 展示自制簡易雨量器,討論:雨量器的口徑大小是否對測量有影響?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測量降水也可以嗎?

  3、 小結

  4、 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觀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nèi)的“降水”溢出;讀數(shù)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nèi)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后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科學教案 篇3

  一、學習目標

  1.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zhàn)

  2.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關系

  3.嘗試像科學家一樣實驗

  4.了解自然發(fā)生說的含義及其相關的實驗

  5.了解科學實驗的方法和實驗各步驟的重要性

  二、學習重點

  1.人類面臨的問題及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

  2.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人類健康面臨的新挑戰(zhàn)

  3.了解科學家挑戰(zhàn)“自然發(fā)生說”的主要過程

  4.理解研究生命科學需要正確的方法

  三、知識梳理

 。ㄒ唬┤祟惷媾R的問題之一:健康問題

  1、細胞的癌變

  ⑴概念: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有些細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而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xù)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

 、埔鸺毎┳兊囊蛩胤Q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很多,大致可以歸納為3種類型:

  ①物理致癌因子:該類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包括紫外線、X射線、電離輻射等。

 、诨瘜W致癌因子:如砷、苯、亞硝胺、黃曲霉素、煤焦油等,農(nóng)藥中的有機氯殺蟲劑等。

 、凵镏掳┮蜃樱阂腋、丙肝病毒等。

 、穷A防措施:

  ①避免接觸物理、化學、病毒等各種致癌因子:

 、谠鰪婓w質(zhì),保持心態(tài)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燃毎┳兊奶攸c:

 、倌軣o限增殖;②癌細胞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變化;③癌細胞的表面糖蛋白物質(zhì)減少,使得細胞之間黏著性減少,導致癌細胞在有機體內(nèi)的分散和轉(zhuǎn)移。

  2、傳染病

 、鸥拍睿簜魅静∈怯刹≡w(細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玻它是許多種疾病的總稱。20xx年我國法定報告?zhèn)魅静〉陌l(fā)病率為180.14/10萬,死亡率為0.35/10萬,病死率為0.20%.其中發(fā)病率較高的傳染病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痢疾、淋病和麻疹;病死率較高的傳染病依次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兒破傷風和流腦。

 、苽魅静〉腵突出特點: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瞧漕A防措施:①控制傳染源;②切斷傳播途徑;③保護易感人群。

 。ǘ┥锟茖W與社會: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

  1、基因診斷的幾種方法(初步認識)

 、藕怂岱肿与s交法(DNA探針法)

  該方法是根據(jù)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把互補的雙鏈DNA解開,把單股的DNA小片段用同位素、熒光分子或化學發(fā)光催化劑等進行標記,之后同被檢測的DNA中的同源互補序列雜交,從而檢出所要查明的DNA或基因。

  具體步驟:抽取病人的組織或體液作為化驗樣品;將樣品中的DNA分離出來;用化學法或加熱處理法使樣品DNA解旋;將事先制作好的DNA探針引入到化驗樣品中。這些已知的經(jīng)過標記的探針能夠在化驗樣品中找到互補鏈,并與之結合(雜交)在一起,找不到互補鏈的DNA探針則可以被洗脫。這樣通過遺留在樣品中的標記過的DNA探針進行基因分析,就能檢出病人所得的病。

  ⑵聚合酶鏈式反應法(PCR法)

  PCR技術可模擬細胞核內(nèi)DNA復制的天然過程,可在3~4h內(nèi)使目的基因擴增上百萬倍,達到肉眼可見的量,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就能分析、檢測基因,大大提高了基因檢測的靈敏度。

  具體過程:首先,研究者把DNA加熱,使雙鏈分開,然后人工合成一段單鏈核苷酸,即DNA引物,把人工合成的引物粘附到DNA單股螺旋上,之后按照DNA復制規(guī)律就能夠復制出DNA來,重復放大50倍后就可以制成10億個DNA分子。在PCR放大過程中的關鍵是利用耐熱DNA聚合酶使少量的DNA在短期內(nèi)即能擴增數(shù)百萬倍,便于分析、檢測。

  2、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指采用轉(zhuǎn)基因技術將外源正;?qū)氚屑毎,以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和異常引起的疾病,以達到治療目的;蛑委煹脑硎侵覆捎棉D(zhuǎn)基因技術將目的基因?qū)牖颊叩哪撤N細胞中,體外培養(yǎng)使其增殖,然后輸回患者體內(nèi),這樣重組受體細胞因?qū)胝5幕,可以糾正或彌補缺陷基因帶來的影響;或?qū)в兄委熥饔玫幕蛲ㄟ^載體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細胞中,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ㄈ┛茖W家不斷實驗:挑戰(zhàn)“自然發(fā)生說”

  觀點提出問題實驗設計實驗結論實驗關鍵(或缺陷)

  雷迪相信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來源于生殖。

  腐肉上的蛆是從哪里來的?

 、偕n蠅與肉接觸-----肉上出現(xiàn)了蛆

  ②蒼蠅與肉未接觸---肉上不會出現(xiàn)蛆①蒼蠅是由親代蒼蠅在腐肉上產(chǎn)的卵產(chǎn)生的

 、谏n蠅或蛆不會自然發(fā)生單一變量和對照原則

  尼達姆支持“微生物自然發(fā)生說”結構復雜的生物由親代產(chǎn)生,微生物能否自然發(fā)生?①煮沸羊肉湯殺死微生物,用軟木塞塞緊瓶口,幾天后肉湯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

 、诟挠弥参锓N子和杏仁煮湯,結果相同。

  微生物能自然發(fā)生缺陷:無法排除肉湯本來存在微生物的可能;瓶子未完全密封,微生物可能進入。

  斯巴蘭扎尼反對“自然發(fā)生說”對肉湯徹底密封和殺菌,還會自然產(chǎn)生生物嗎?盛肉湯燒瓶實驗后一段時間

  A(塞上軟木塞,煮沸2min)污染

  B(塞上軟木塞,煮沸1h)污染

  C(熔化玻璃封口,煮沸2min)污染

  D(熔化玻璃封口,煮沸1h)未污染`密封的肉湯長時間加熱煮沸,就能阻止外來微生物,微生物也不會自然發(fā)生。關鍵:嚴格密封和殺菌,以排除外來微生物和本來存在的微生物對實驗的干攏。缺陷:嚴格密封不能排除有空氣時微生物可以自然發(fā)生的可能。

  巴斯德不同意“自然發(fā)生說”讓肉湯接觸無污染的空氣,微生物能自然發(fā)生嗎①盛酵母菌溶液的普通瓶子(消毒后帶到山頂冰川處,暴露一會兒后密封,若干年后)多數(shù)瓶子保持無菌。

 、谑⒔湍妇芤旱钠孔樱ㄏ竞罄汕i瓶,未密封)保持無菌。微生物不能自然發(fā)生

 、倨績(nèi)先消毒,排除其內(nèi)微生物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②曲頸使瓶內(nèi)不會被污染。

  (四)像科學家一樣實驗:科學實驗

  研究生命科學的程序:

 、偕茖W的研究大多數(shù)從觀察開始。

  ②在觀察中提出問題。

  ③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識與經(jīng)驗,對所提出的問題作一個初步的解釋及設想,進而提出假說。

 、軐λ岢龅募僬f作出科學的預測。

 、菰O計嚴謹?shù)膶嶒瀸︻A測進行檢驗,即用科學實驗驗證假說的正確與否。在生物科學研究的實驗設計中要設計對照實驗組,要考慮數(shù)量及重復性。

 、迣嶒灁(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得出結論。結論可能肯定所作的假說,也可能否定假說。

 、咝拚僬f并進一步觀察,進入下一步認識周期。

科學教案 篇4

  過程:

  一、 自由探索

  1、風在哪里。帶領幼兒摸摸、抓抓,體會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2、啟發(fā)幼兒假設自己是風,教師鼓勵他們想風一樣地行動。

  二、引導發(fā)現(xiàn)

  1用眼睛找風,從參照物上感受風的存在(小草、衣服、樹葉的搖動等)

  2用身體找風:如頭發(fā)飄動起來,臉上的涼意。

  3用自己的'耳朵找風:區(qū)別不同的風聲。

  三、交流討論

  1、想一想、躲一躲:什么地方吹不到風。如:躲在大紙箱里等。

  2、我們喜歡什么樣的風,害怕什么樣的風?為什么?

  目標:

  1、 幼兒能夠有興趣的通過不同形式和方法來觀察風。

  2、結合生活經(jīng)驗表現(xiàn)不同的風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景。

  準備:

  羽毛、樹葉、紙、石頭、磁塊、小木棒、金屬勺、記錄紙、筆。

  扇子、吹風機、電風扇等。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光和影》這篇課文內(nèi)容的安排是從手影游戲開始引出影子的產(chǎn)生需要什么條件,進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幾個特點。同時讓學生認識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課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有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樣產(chǎn)生的及產(chǎn)生影子需要什么條件這一活動導入。

  第二部分:聯(lián)系實際說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過三個實驗,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狀變化的特點。

  第四部分:簡單介紹投影的運用。

  學情分析

  根據(jù)本課教材的特點及五年級學生喜愛游戲及動手實驗的特點,應按教科書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用不同彩色粉筆分別記錄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據(jù)影子進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體的那種物質(zhì)。

  2、影子的形成條件:光、遮擋物、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3、光源: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所發(fā)出的光。

  4、影子的特點: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狀

  5、投影:光源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物體的影子。如我們教室里的實物投影儀。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2、分組進行光和影的三個實驗。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點。

  4、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以上過程要用直觀的演示及實驗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難點。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一臺、電筒、大號電池(作遮擋物)各八只,4開圖畫白紙24張,紅、黃、藍彩色粉筆各八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

  2、板書課題

  3、通過閉眼活動引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認識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1、打開實物投影儀。

  2、用手在投影儀及黑板中間作各種手影。

  3、讓學生認識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個條件。

  三、進行影子特點的三個實驗

  1、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分發(fā)實驗器材。

  2、說明三個實驗的方法與步驟,放下窗簾、準備工作。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歸納影子位置、大小、形狀的特點。

  四、鞏固運用

  打開投影儀做游戲,驗證我們發(fā)現(xiàn)的影子變化規(guī)律:

  1、改變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變化。

  2、改變遮擋物在光源間的距離,影子有什么變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側面的變化。

  4 、投影是用移動光源遠近進行物體大小變化。

  五、課外延伸: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夠通過收集資料討論生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

  l 能夠觀察、記錄身邊的生物、討論其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l 能夠例舉事例解釋生物間的伙伴關系和敵對關系。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生物對環(huán)境的依賴關系。

  l 知道生物棲息地的概念。

  l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敵對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 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

  l 感受生物之間伙伴關系和敵對關系的合理性。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物對環(huán)境的依賴關系,揭示環(huán)境對于生物的意義,難點是要突出同一環(huán)境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合作關系和敵對關系。

  教學準備

  有關生物生存之間有伙伴關系和敵對關系的圖片與錄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地球圖片,講解地球是每一種生物的家園,但每一種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著一定的范圍,它們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請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學習新課

  1.觀察周圍環(huán)境里的生物,揭示棲息地的概念。

 。1)出示P26頁的圖片,認識圖上的動物。

 。2)提問:它們應該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

 。3)學生看圖辨析。

 。4)提問:為什么企鵝要生活在南極?南極除了企鵝還有沒有別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會有獅子嗎?為什么?

 。5)討論:其它幾種環(huán)境里分別只生活這一種動物嗎?還應該有哪些生物?通過這幾幅圖,你發(fā)現(xiàn)生物與他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2.觀察周圍環(huán)境里的生物,揭示棲息地的概念。

  (1)出示一張包含豐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風光圖片或錄像。

 。2)提問:圖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

 。3)師生交流。

 。4)在圖片上有兩種顏色筆分別寫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稱。

 。5)討論:這些生物為什么愿意長期生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這些自然環(huán)境為生活在這兒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條件?

  (6)講解:像這樣一種生物愿意長期生活在某個環(huán)境里,是因為這個環(huán)境為它提供了生存、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護所等條件,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被稱為生物的棲息地。

  (7)講述:一棵樹也可以成為許多生物的棲息地,下面讓我們一起考察一下校園中的一棵樹是哪些生物的棲息地。

 。8)看書27頁學習觀察方法(提示學生要愛護樹木,就搖一搖夠的著的樹枝,觀察結束,將搖下的生物放回樹上)。

 。9)教師選擇觀察的樹木,學生分組外出調(diào)查,記錄。

 。10)匯報調(diào)查結果,師生交流。

  (11)討論:這些生物為什么愿意生活在這棵樹上?這棵樹為它們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導學生了解同一棲息地中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關系和敵對關系。

  (1)提問:在同一個棲息地,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樣共同生活呢?它們之間是朋友還是敵人呢?

 。2)看28頁圖片,或提供有關生物間合作關系的錄像。

  (3)提問:圖上是什么動物?它生活在哪里?與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討論:這些動物能離開與它們一起生活著的其它生物嗎?為什么?你能舉例說說圖上的這些生物它們之間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談話:向自然界中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覺得它們的關系像什么?(伙伴、朋友)

  (6)你還能舉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嗎?

 。7)談話: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這樣合作的伙伴關系嗎?你知道還可能有什么樣的關系?

 。8)出示生物之間敵對關系的圖片或錄像。

 。9)提問:它們之間為什么成為了敵對關系?是什么原因?

 。10)討論:既然自然界中有這么多兇猛的動物,它們是些弱小動物的敵人,那么我們是否應該消滅這些猛獸,而保護那些弱者?為什么?

  三、鞏固應用

  1.出示樹上非洲大草原的圖:圖上有哪些生物?它們之間的生存是哪種關系?僅僅是一對一的敵對關系嗎?

  2.請學生把圖上有敵對關系的動物列舉出來。

  3.師生交流結果。

  四、布置作業(yè)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1.尋找生物的家園

  棲息地

  生存、生長、繁殖等條件

  教后記:

  2.有利于生存的本領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結合查閱資料,例舉同類生物在形態(tài)方面適應環(huán)境的.具體事例。

  l 能設計實驗驗證對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釋。

  l 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知識與技能:

  l 認識動植物的生存本領是與其生存的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的。

  l 認識并描述動植物在外形、習性等方面是如何適應生長環(huán)境的。

  l 知道環(huán)境對生物省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有影響。

  l 知道不同動植物對環(huán)境有不同的要求。

  l 知道一些典型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的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 體會到生存環(huán)境的豐富多彩和動植物生存本領的奇特有趣。

  l 想知道關于生物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內(nèi)容,愛提出與此相關聯(lián)的問題。

  l 重視證據(jù)。

  l 意識到要愛護生命,要為生物的生存創(chuàng)設合適的生存環(huán)境。

  教學重難點

  本課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環(huán)境對生物省長、生活習性等多

  方面的影響和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

  教學準備:

  紙巾、蠟紙、保鮮膜、彩色透明紙、水彩筆、魚的圖案。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大自然的各個角落里生存著不同的生物,生物為了在各自的家園里生存下去,都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呢?(板書課題)

  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植物和動物在形態(tài)上和生活習性上對環(huán)境的適應。

  1.認識沙漠環(huán)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領。

  (1)講述: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個條件很惡劣的環(huán)境,那里的環(huán)境有什么特點?

 。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嗎?最常見的動植物是什么?

 。3)談話: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約有20xx種仙人掌和仙人球。

  (4)觀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點?你認為它為什么能適應沙漠這種環(huán)境?

  (5)怎么證明你的說法是正確的?

 。6)看書上得30頁實驗:這是用了一種什么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注意什么?比較的是什么條件?

 。7)學生分組實驗。

 。8)讓學生預測實驗結果,能證明什么問題?

 。9)小結仙人掌的本領。

 。10)談話:下面就沙漠中最典型的動物——駱駝來說,你知道它有哪些是應沙漠環(huán)境的特殊本領?

  (11)出示駱駝圖或視頻資料。

  (12)學生通過課前查找的資料交流駱駝本領。

 。13)學生匯報,教師補充。

 。14)講述:其實除了仙人掌和駱駝生活在沙漠中,如果你走進沙漠,仔細搜索一番,結果會令你大吃一驚,因為很多動植物都住在這片嚴重缺水的地方。

 。15)認識一些適宜生活在沙漠環(huán)境中的生物。

 。16)談話:課前有些同學也查找了些資料,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動植物生活在沙漠環(huán)境中?

  (17)學生介紹。

  2.認識海洋環(huán)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領。

 。1)出示水母和魚的圖:一些海洋中的動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領。圖上是什么動物?

 。2)提問:它們的體色有什么特點?不同部位的體色有何不同?為什么這樣?

 。3)學生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設。

 。4)學生操作活動: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

  用黃色筆在白紙上畫條魚,覆上一張黃色的透明紙,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

  (5)交流活動結果。

 。6)提問: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動物是像這樣靠體色來保護自己生存的?

 。7)學生交流。

  3.認識草原環(huán)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領。

  (1)談話:斑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動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條紋有什么作用嗎?

 。2)學生討論。

 。3)學生匯報。

 。4)講述:讓我們看看書上科學家研究的結論。

 。5)提問:科學家為了研究斑馬的條紋的作用蹲在草叢中觀察斑馬得出另一種結論,你猜猜另一種結論可能是什么?

 。6)學生匯報猜測結果。

  (7)播放有關斑馬的錄像。

 。8)教師小結斑馬身上條紋的作用。

  三.啟發(fā)學生討論給動植物搬家的注意事項。

  1.談話:我們知道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那么是否只有沙漠中才有仙人掌?

  2.討論: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們居住的地區(qū),要注意什么問題?

  3.提問:仙人掌能搬家到我們居住的地方,南極的企鵝能搬到我們這兒嗎?見過嗎?要注意什么問題?

  4.小結:給生物搬家需要了解這種生物適合生存的環(huán)境,并給它創(chuàng)設這樣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讓它生存下去。

  四.布置作業(yè)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2.有利于生存的本領

  外形

  適應環(huán)境

  習性

  教后記:

  3.有趣的食物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結用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描述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l 能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chǎn)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

  l 能夠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l 能夠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l 能夠?qū)ふ、分析表達食物關系的成語。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wǎng)。

  l 知道食物鏈的組成。

  l 知道食物鏈的營養(yǎng)來自于綠色植物。

  l 認識食物鏈上的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 意識到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的重要性。

  l 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引導學生研究同一環(huán)境內(nèi)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建立起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的概念。難點是能分析食物鏈中各個角色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準備:

  不同種類分解者的圖片或視頻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 教 學 改 進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在前面我們了解到在同一區(qū)域中生活的各種生物之間會存在兩種生存關系:伙伴關系或敵對關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能把這些不同的生物聯(lián)系起來?(食物)

  2.動物和植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二、學習新課

  1.揭示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1)出示植物、老鼠、貓頭鷹三種生物圖片:這個地區(qū)的幾種生物之間是種什么生存關系?

 。2)提問:你能用箭頭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嗎?

 。3)學生畫圖表示。

 。4)講述:你們看看生物之間像這樣以“誰被誰吃”的一種食物關系連接起來,形成了鏈狀的聯(lián)系,生物學家把它稱為食物鏈。

 。5)讓學生自由談自己對食物鏈的看法。

 。6)談話:請學生在自然界中舉幾個生物的例子。師邊板書在黑板上。

  (7)提問:你們說的這些動植物之間有沒有食物鏈的關系?

 。8)學生討論、寫食物鏈。

 。9)匯報結果:黑板上的這些食物鏈有的同學箭頭向左,有的卻向右,那到底哪種畫法才是規(guī)范的呢?

 。10)講解食物鏈的規(guī)范畫法。

 。11)同學們,中國有句古話“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聽過嗎?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這句話其實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種食物聯(lián)系,你能根據(jù)這句成語的意思把圖畫完整嗎?

 。12)學生畫圖P34頁。

  2.引導學生分析理解食物鏈中的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1)講述:生物學家給食物鏈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嗎?

 。2)講解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概念。

  (3)學生討論分析35頁圖上各種生物哪些是生產(chǎn)者,哪些是消費者,哪些是分解者。

  (4)匯報討論結果,并說明劃分理由。

  (5)提問:你認為在食物鏈中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引導學生分析錯綜復雜的食物鏈,建立食物網(wǎng)的概念。

  (1)談話: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種動物?多少種植物?它們之間有沒有這種食物鏈關系?多不多?

 。2)看書P36圖,上面有哪些動植物?你能不能用我們剛才學的畫食物鏈的方法畫一條食物鏈?

 。3)提問:還有沒有其它食物鏈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個不漏的將所有的食物鏈畫出來呢?你有沒有什么好方法?

  (4)畫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鏈,數(shù)數(shù)看有多少條?

 。5)提問:你們數(shù)過圖上有多少條食物鏈?不管有多少條,從圖上看這些食物聯(lián)系已經(jīng)形成了什么?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比如圖中的狐貍在食物鏈中處在什么級別?它只是一條食物鏈中的角色嗎?

 。6)學生討論交流。

  三、鞏固應用

  1.出示36頁下圖:這片莊稼地中如果農(nóng)民在這里噴灑農(nóng)藥,那么這個場景中會發(fā)生什么?

  2.學生討論,交流。

  3.提問:你能將這幅圖中的動植物包括人畫出一條食物鏈嗎?

  四、布置作業(yè)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3. 有趣的食物鏈

  生產(chǎn)者 消費者 分解者

 。ㄖ参铮 (動物)

  教后記:

  4.生態(tài)平衡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夠通過收集資料,對目前的生態(tài)現(xiàn)象做出判斷。

  l 能夠參與討論人類危害環(huán)境的行為。

  l 能夠就破壞生態(tài)平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l 能夠做一個生態(tài)瓶,研究生態(tài)平衡的問題。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態(tài)平衡,了解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l 知道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 培養(yǎng)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思想意識。

  l 意識到地球是我們?nèi)祟惖奈ㄒ患覉@。

  l 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通過大量生動事例和探究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危害性,讓學生感到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破壞的例子、我國自然保護區(qū)情況介紹以及有關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藍色農(nóng)業(yè)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 教 學 改 進

  一、導入新課

  建立生態(tài)平衡概念。

  1.講述: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食物聯(lián)系,形成了復雜的食物網(wǎng),而這些生物與他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也就構成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2.出示一張動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圖:你知道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要有哪些成員嗎?(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生命的物質(zhì))

  3.說說這些成員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起的作用。

  4.講述:在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數(shù)量通常都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變化不大,這時這個系統(tǒng)就能達到平衡狀態(tài),我們在科學上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生態(tài)平衡。(板書課題)

  5.師舉例說明。

  二、學習新課

  1.模擬生態(tài)平衡。

 。1)制作魚缸養(yǎng)魚的生態(tài)瓶。

  看37頁圖文說明,學習方法。

  設計要求:

  A這是一個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進行物質(zhì)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

  C生態(tài)瓶必須透明,讓生物得到陽光并便于觀察。

  D生態(tài)瓶的采光以比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采用強烈的直射光。

  飼養(yǎng)提示:

  A魚的生命較脆弱,可用螺螄替代養(yǎng)。

  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長陪同,注意安全。

 。2)制作小草的生態(tài)瓶。

  設計這兩個生態(tài)瓶時為什么要密封?

 。3)預測一下,:

  A不給魚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里,情況會怎么樣?

  B不打開瓶蓋,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4)提問:說說這個生態(tài)瓶中有哪些成員?魚缸和魚缸里的東西、瓶子和瓶子里的東西是如何模擬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

 。5)學生制作生態(tài)瓶。(課堂組裝一種,要求回家觀察記錄)

  2.知道破壞生態(tài)平衡會帶來嚴重后果。

 。1)談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維系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這些鏈、網(wǎng)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遭到破壞,這個平衡關系就會遭到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2)討論書上38頁的三幅圖:圖上人們的行為會給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影響嗎?你認為會造成什么影響?為什么?

 。3)師舉例說明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例子:蛇與莊稼的故事。

 。4)啟發(fā)學生回憶還有哪些人類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例子。

 。5)閱讀書上39頁資料,思考討論:

  在這個亞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獅、狼是什么關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們的這樣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數(shù)量過大,又帶來了什么問題?

  現(xiàn)在人們這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種解決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態(tài)學家,你會建議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說說理由。

  3.知道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途徑。

 。1)談話:既然生物們在他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中都起著維持一定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國都相應的建立起各個自然保護區(qū),我們國家業(yè)已建立了226個自然保護區(qū),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自然保護區(qū)嗎?這些自然保護區(qū)重點保護哪些生物?

 。2)教師適當介紹我國一些著名的自然保護區(qū)情況。(也可借助圖片錄像資料)

 。3)討論:國家對于維持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qū),那么我們同學自己對于保護生態(tài)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鞏固應用

  1.談話:現(xiàn)如今國家為了保護生態(tài)平衡還建設了不少生態(tài)工程呢,你聽說過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藍色農(nóng)業(yè)嗎?

  2.師介紹桑基魚塘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模式。

  四、布置作業(yè)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4.生態(tài)平衡

  教后記: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范文06-19

有關科學教案03-01

精品科學教案09-30

關于科學教案07-24

優(yōu)秀的科學教案11-14

科學教案模板03-25

關于科學教案02-20

《除垢》科學教案04-10

昆蟲科學教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