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有的動物通過產(chǎn)卵來繁殖后代,有的直接產(chǎn)下小動物;卵生和胎生是動物產(chǎn)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動物的繁殖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點,都要受精。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圖片,情景再現(xiàn),了解更多動物的繁殖活動并進行分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懂得新生命的可貴,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胎生動物的繁殖方式。
【教學難點】卵生和胎生的比較總結。
【教學準備】
演示:動物的繁殖活動視頻資料,課件
分組:記錄紙,純牛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復習回顧:卵的構造。卵生動物。
板書課題:動物的繁殖活動
二、探究過程
1、卵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自讀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與動物繁殖有什么共同點?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傳到雌蕊的柱頭,并與子房里的胚珠結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實和種子。
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也分為雄性和雌性,當雄性動物的精x子與雌性動物的卵相結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開始孕育了。
(3)動物的哪些活動是在為繁殖做準備呢?
筑巢,發(fā)情,洄游,交尾,產(chǎn)卵,孵化等。
(4)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靠產(chǎn)卵繁殖的?
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節(jié)肢類、軟體類各舉一種。
2、胎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 胎生與胎生動物。
自讀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胎生動物?
像貓、狗、兔等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動物叫胎生動物。
(2)哺乳。
胎生動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養(yǎng)小動物。
回憶動物哺乳的情景。觀看動物哺乳的視頻。
觀察純牛奶。說說哺乳對新生命成長的優(yōu)勢。
(3)交流。
(4)小結:人也是胎生的。
3、總結動物產(chǎn)生新生命的幾種方式。
(1) 列表(小組活動)。動物名稱,繁殖方式。
(2) 匯報交流。
(3) 介紹其它繁殖方式:動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術。閱讀P39—40資料庫。
三、小結
動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兩種。
卵生動物通過產(chǎn)卵來繁殖后代,胎生動物直接產(chǎn)下小動物。
四、質(zhì)疑與討論
(1)教師質(zhì)疑:卵生動物和胎生動物哪一種后代的成活率高?為什么?
(2)學生質(zhì)疑。
。3)討論。
五、板書設計
﹙產(chǎn)卵孵化﹚卵生動物 胎生動物﹙直接產(chǎn)下小動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動物繁殖
克隆技術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
1、有依據(jù)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xiàn)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guī)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jù)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jù)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地圖片和課件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三、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1)清晨,太陽出來,房間撒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里來,又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2、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1) 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重在說出推測的依據(jù)
書上已有:舞臺上的燈光,從云層中透過的'陽光
但應該啟發(fā)更多: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體擋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體的側面一致
3、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第28-29頁,明白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最好請個別學生描述一遍實驗的操作)
2)2人一組自行操作
3)解釋匯報兩次實驗的現(xiàn)象
4、其它的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提示注意用眼
2)書上資料的介紹
六、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本上的配套作業(yè)
七、板書設計
2.3光是怎樣傳播的
我的推測:直線傳播
我的依據(jù):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八、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并可以通過實驗等手段解決這些問題。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評價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主要以學生的探究實驗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比較合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引導、指導和輔助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深刻理解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生求實的探索精神。
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難點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教學突破:要想使學生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就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在本課題的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認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設問: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化學,化學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學又是以什么為基礎建立的呢?
講述:大家是否還記得《西游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煉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
導入新課: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chuàng)造都是在實驗室中反復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說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板書:課題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二、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邊做實驗邊完成下表)
陳述:既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今天我們就通過探究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化學的奧秘。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研究,講述:在點燃蠟燭前,請大家開動腦筋,運用各種手段仔細觀察蠟燭的組成、形狀、顏色、氣味、質(zhì)地、密度等,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提示學生用水作為參照物來研究蠟燭的密度)
。1)蠟燭是石蠟和棉線做的燈芯組成的;一般蠟燭為圓柱形、乳白色、固體;特殊的蠟燭,如生日蠟燭,有多種顏色和形狀,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蠟燭一般都具有輕微的氣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塊蠟燭放入水中,會發(fā)現(xiàn)蠟燭浮在水面上,說明蠟燭的密謀比水小。]
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讓學生結合蠟燭的這些性質(zhì),點燃蠟燭,觀察燃燒著的蠟燭有哪些特點。
燃燒著的蠟燭有沒有聲音?形狀有沒有什么改變?[蠟燭點燃后,可以持續(xù)安靜地燃燒,不會發(fā)出響聲音,且蠟燭在燃燒過程中緩慢地變短。]
蠟燭的火焰有什么特點?[蠟燭的火焰在輕微地閃爍,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煙生成。如果沒有風,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輕微的閃動。蠟燭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層:最里面一層火焰較為暗淡,底部呈淡藍色,為焰心;第二層火焰較明亮且呈圓錐形,為內(nèi)焰;圍繞在最外面的第三層火焰呈黃色,明亮而不耀眼,為外焰。
蠟燭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狀、溫度、質(zhì)地上有什么變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蠟燭是濕熱的,而且很軟,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離火焰較遠部分蠟燭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燒著的蠟燭頂部受熱溶化形成一個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態(tài)石蠟儲存于凹槽中,浸沒著燈芯。]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蠟燭的火焰中約一秒鐘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可以看到處于火焰最外層的先變焦,第二層變化次之,最里層變化最小;這說明火焰的溫度是從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溫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溫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表現(xiàn),繼續(xù)引導:現(xiàn)在我們再來觀察一下蠟燭燃燒后生成了哪些物質(zhì)。首先將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觀察燒杯壁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片刻后取下燒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蕩,又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推測蠟燭燃燒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質(zhì)。
[(1)將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后,過一會兒,燒杯壁有水霧生成。
。2)向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蕩后,石灰水變渾濁。
(3)說明了蠟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導學生:現(xiàn)在請大家熄滅蠟燭,會發(fā)現(xiàn)有一縷白煙從燈芯飄出,立即用點燃
的火柴去點白煙,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會發(fā)生。[火焰會順著白煙重新將蠟燭點燃]
提問:通過探究這個小實驗,大家得到了什么啟示?有什么感受?[第9頁]
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
練習:
1.某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請?zhí)顚懴铝锌崭?/p>
(1)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人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
(2)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火焰分為外焰、內(nèi)焰、焰心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蠟燭的火焰中約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處最先碳化。
結論:蠟燭火焰的()層溫度最高。
(3)再將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燒杯內(nèi)壁出現(xiàn)水霧。取下燒杯,迅速向燒杯內(nèi)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結論:石蠟中一定含()、()元素。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會用實驗的方法了解雪, 并學會使用工具來驗證。
2、培養(yǎng)幼兒喜歡探索事物,現(xiàn)象的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
3、教師引導幼兒積極猜想,嘗試實驗,會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動手操作,得出結論。
4、通過實驗讓幼兒在觀察與比較的過程中細心、專心,并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真實看法。
活動過程:
最近幾天 ,天氣老下雪。幼兒對雪 產(chǎn)生了很高興趣,,有一些不同年齡差異的幼兒有吃雪的現(xiàn)象行為。教師使用語言提示幼兒:雪不干凈,請不要吃雪。和給吃雪幼兒講道理:雪看著白白的、干凈的,但是不能吃,有我們看不到的細菌,所以我們小朋友請不要吃雪! 但還是有一部分幼兒有吃雪的行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開展了生成的科學活動,運用科學實驗方法證明雪不能吃 ,讓幼兒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兒進行了討論,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積極的發(fā)表自己想法:xx:“我覺得雪不能吃,好像臟!、大虎:“我媽說,臟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過!薄詈笮∨笥逊殖闪藘山M: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決定來動手,作實驗來看看那組是正確的。教師之前準備了工具杯子,小朋友開始選擇一些認為干凈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來觀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凈不干凈,這樣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過程中,陳西說:“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還不化了?”李易洋說:“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說:“你放到暖氣上,一會兒就化了。”李思萌說:“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來回搓,一熱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紛紛告訴教師實驗結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著干凈,白白的,不能吃,有細菌。殷樂說:“我的化了,真臟!” 董雨期說:“不能吃,是臟的,真臟,我在也不吃了!薄
活動點評:
此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人格平等,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商量。課程與幼兒的生活是同一過程,幼兒行為問題同樣有實現(xiàn)其他各領域的教育目標的鍥機。大班幼兒喜歡自己動手探究事物,教師能尊重、支持和鼓勵幼兒,能使幼兒大膽嘗試研究。
教師前兩個措施,幼兒也相當認真地聽取。但還是有一部分幼兒有吃雪的'行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來進行了科學實驗課程討論活動,幼兒有了明顯的變化,幾乎吃雪的行為沒有了。即使,有個別幼兒有吃雪行為,也會有幼兒及時跟吃雪的幼兒講做的實驗結果,這樣吃雪的幼兒就會立即停止吃雪。這充分的表明,課程起到的作用。通過自己動手來證明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兒就會從心底明白吃雪的行為不好而改正。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搜集和整理資料,能預測結果并進行驗證,識記相關知識點。
2、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3、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4、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錄音機(二胡、笛子、軍號等交響樂合奏)、橡皮筋、自制樂器。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的教學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點: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教學班級:602班
教學課時:45×1
教學流程:
一、揭示主題。
先讓學生讀相關課文,講述聲音的產(chǎn)生,識記相關內(nèi)容。
1、識記后播放三種樂器的錄音,意在利用錄音機再現(xiàn)優(yōu)美的合奏聲音和旋律,幫助學生感知樂器的類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發(fā)學習興趣,揭示“大家動手做樂器”的單元教學主題。
2、把自己喜歡的樂器說出來,我們也用自制的樂器來辦個音樂會,好不好?
教師板書課題。
二、確定目標。
1、師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樂器呢?
學生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給這些樂器分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2、拓展視野。
教師此時向他們提供一些自制樂器的品種,供他們參考、選用,從而確定制作目標。同學們可以模仿已有的樂器,也可以自己發(fā)明一種樂器。
教師展示學生的自制樂器。(展示:音樂罐、吉他、土琵琶、柳笛等。)
3、確定目標。
同學們中間有會演奏樂器的嗎?
本單元,我們將自制一種簡單的樂器,并用它來演奏一首樂曲。請大家討論,準備做哪一種樂器呢?
小組討論,將確定的樂器名稱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請各組匯報自己的樂器名稱。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樂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否則,是不會成功的。想一想,我們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小組討論后認為,制作“可樂音樂罐”這件樂器,需要這些條件(教師幫助歸類、板書):
、贅影妫簞e人做過這種樂器沒有?我們可以參考的品種有哪些?
、诠ぞ吆筒牧希轰X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膠布
、壑R: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怎樣調(diào)整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術:會在易拉罐上挖孔;做柳笛挖孔等等。
還有一個方面,也決定了制作的成功與失敗——小組怎樣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樂器,我們已經(jīng)具備了哪些條件?需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那恐怕得重新確定制作目標了。預測一下,制作過程中存在著不可解決的困難嗎?
四、制訂計劃
1.畫小組路線圖:師:在動手制作之前,我們要做哪些事?請用“路線圖”的形式把小組的工作步驟畫出來。 例如:“可樂音樂罐”制作小組怎樣行動。
2.繪制樂器結構圖:
請同學們將準備制作的樂器畫出結構圖,要在圖上標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數(shù)量。(教師在黑板上呈現(xiàn)一幅樂器結構的樣版圖)(學生合作繪畫,教師巡回指導)
下一節(jié)課我們首先解決同學們普遍存在的知識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課后也搜集這方面的資料。
3.識記:管弦樂器的分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4.作業(yè)處理:p20 第一、二兩大題
五、板書設計:
1.黑板中間上面板書課題。
2.左邊板書管弦樂器的分類。
3.右邊板書識記的內(nèi)容。
4.空隙間為副板。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jù)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nèi)部結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chǎn)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 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jīng)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板書設計】: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外部:形狀、大小、顏色
植物的種子
內(nèi)部:胚根、胚芽
【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7
內(nèi)容分析:
本課內(nèi)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的第一課。是學生進入科學課學習的入門課,也是《十萬個為什么》單元的起始課,這節(jié)課主要側重對學生觀察能力上的初步培養(yǎng)和訓練,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針對教材所設計的活動,我將本科的教學內(nèi)容做了部分調(diào)整,調(diào)整為以下五個層次的教學活動:1、看照片。2盲人猜物。3、嘗試與指導。4、實地觀察。5、交流與拓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使用各種器官獲取各種信息。
2、了解一片草地(或花壇等)的植物、動物和其他。
3、通過對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們的觀察變得敏銳。
。ǘ┻^程與方法
1、是學生通過有趣的感知活動,體會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奇妙作用。
2、通過對學校花壇一角的觀察,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敏感度。
。ㄈ┣楦袘B(tài)度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生會使用各種感覺器官獲取多種信息
2.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根據(jù)學生對生活中一些現(xiàn)象的認識和感知。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探究法、實地考察法、游戲法、對比發(fā)現(xiàn)法
教學準備:
盲人猜物的.游戲材料、考察學;▔⒔虒W輔助、觀察記錄表、哨子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我們要上一節(jié)什么課嗎?看,老師告訴你們(毛筆蘸水寫“科學”二字在黑板上)
仔細看這兩個字,要知道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就要一起去發(fā)現(xiàn)、去研究這奧妙無窮的科學世界了!
。▽W生仔細觀察活動)
誰能把剛才的發(fā)現(xiàn)說出來?
看來大家已經(jīng)體驗到仔細觀察帶給我們的樂趣,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濃濃的興趣一起開始探索自然、探索科學吧。ò鍟n題)
看照片。
剛才,我們是怎么發(fā)現(xiàn)了用毛筆蘸水寫的字漸漸變沒了呢?(眼睛看)好,眼睛是我們探索自然的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PT文稿出示:學生熟悉的一片草地(或花壇)的照片)
這是一幅照片,它是我們校園的一角,從這篇草地的照片上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觀察與匯報。
二、盲人猜物。
看來眼睛卻是能觀察到很多,是探索自然的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如果給你這個,拿出裝有4種不同液體的瓶子擺在桌上,問學生:誰來猜一猜瓶里的液體是什么?
學生猜測,學生可能很快就猜出有顏色的液體是果汁。
老師追問:你是怎么猜測的?[:]
學生回答:眼睛看到的。
老師:對了,眼睛看是獲取信息一種重要方法(板書:眼睛看)。這時增加游戲難度,讓學生蒙上眼睛猜測,其他學生只可給予提示,不能說出答案。
學生可能用鼻子聞的方法猜測出其中兩瓶是酒精和醋(板書:鼻子聞),用嘴嘗的方式說出另一瓶是水(板書:嘴嘗)。
學生全部猜出后,游戲結束。
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其觀察的方法(并板書),并讓孩子憑著生活感知,說出:還可以用手摸、耳朵聽進行觀察獲取信息。
老師總結:剛才的游戲,老師發(fā)現(xiàn)我們班藏了這么多小科學家!會用多種感官獲取信息。
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簡單的看、聞、嘗,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獲取信息,認識到科學知識是通過探究學習得來,并感受探索科學的樂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學,科,網(wǎng)]
三、嘗試與指導。
問學生:如果老師要帶大家走進校園花壇的一角觀察,你該怎么做呢?老師先帶來一盆月季花考考大家,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用激將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觀察前,老師強調(diào):在觀察時,不能傷害到他們)
學生積極回答,老師在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的同時要做好引導。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練習能準確的運用多種感官獲取信息,從而使觀察能力變得敏銳。
四、實地考察。
老師說:通過上一活動的努力,同學們可以用自己的多種感官進行科學觀察了。已經(jīng)通過老師的考核了,接下來,我們要走出教室,到學;▔囊唤沁M行實地考察了,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要想發(fā)現(xiàn)更多的信息,僅僅用多種方法觀察是不夠的,還要求帶好筆,及時填寫“科學觀察記錄表” 。
出示溫馨提示
1、認真細心
2、帶上筆,及時填寫《科學觀察記錄表》。
學生來到花壇前,面對這鮮活的事物,一定會有很多問題,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并及時幫助學生尋找答案,有困難的問題則記錄下來。同時要維持好紀律,確保學生安全。[:ZXX]
15分鐘后,學生拿著滿滿地記錄表,走進教室,完成實地考察活動。
五、交流與拓展。
老師:哪位同學愿意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大家一起分享?
。▽W生匯報交流),在交流中,針對學生暴露出一些問題,老師要及時指導。
匯報結束。
老師:花壇里的所有秘密是不是都被我們發(fā)現(xiàn)了呢?我們下課以后孩子可以繼續(xù)到花壇上進行觀察:看看某種植物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他的正反兩面是不是一樣的等等,同時提醒大家,如果你們能帶上放大鏡、尺子等小幫手去觀察,可能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校園資源,進行體驗式探究活動,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科學學習,更有利于學生觀察活動的進行。
板書設計:
探索自然
眼睛 看 手 摸
鼻子 聞 嘴 嘗
耳朵 聽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區(qū)別,根據(jù)碘淀反應時顏色變化的深淺來判斷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時,學習運用預測;在觀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發(fā)生變化時,嘗試探究變化發(fā)生的.原因。
3、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尊重事實,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二、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淀粉、滑石粉、兩把勺子、盆子1、盆子2(饅頭、年糕、白菜、冬瓜、蘿卜、馬鈴薯、蒜頭等)、碘酒、滴管、記錄表
教師準備:淀粉、滑石粉、兩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個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三、教學過程:
。ㄒ唬┑矸酆突鄣谋容^
1、同學們看一下桌子上的兩袋粉是不是一樣,你們有辦法進行區(qū)分嗎?
2、學生觀察比較
3、學生匯報
4、那么我們的判斷對不對呢?我們還可以通過做實驗的方法加以證明。
5、學生用實驗進一步證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會變色嗎?
1、猜測:你們認為會怎么樣?
2、混合時你準備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學生實驗操作
4、匯報
大家也發(fā)現(xiàn)混合粉變色了,和剛才淀粉變的顏色一樣嗎?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ㄈ⿲ふ业矸鄣嫩欅E
1、你們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請你們想辦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來。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學生猜測
3、實驗驗證
4、交流匯報
。ㄋ模┑矸蹠?
1、猜測: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還會繼續(xù)存在嗎?
2、怎么研究?
3、實驗驗證
4、引導學生繼續(xù)提出新問題
。ㄎ澹┛偨Y延伸:
對于新的問題,引導課外繼續(xù)學習研究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范文06-19
有關科學教案03-01
精品科學教案09-30
關于科學教案07-24
優(yōu)秀的科學教案11-14
科學教案模板03-25
關于科學教案02-20
《除垢》科學教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