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選)中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蝸牛的外形特征及習性,知道蝸牛是一只腳的動物。
2、知道蝸牛與人和動物的關系。
活動準備:
放有蝸牛的昆蟲盒,蝸牛視頻,嵌板蝸牛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蝸牛的特征與習性。
。樞蛴^察法:從上到下、從內到外、整體到局部等觀察法)
1、“請仔細觀察蝸牛是什么樣子的'?頭上有什么?有沒有腳?
。1)幼兒自由回答,給幼兒充分的表達時間。
(2)小結:頭上有兩對觸角,第二對觸角上有眼睛,有一只腳粘叫腹腳,是用來爬行的等等。
2、還有哪些是一只腳的動物?
田螺、河蚌
3、蝸牛喜歡吃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幼兒回答:“菜、樹葉、小草、蘋果、香蕉”。
。2)小結:喜歡吃蔬菜、綠色植物。
4、你知道蝸牛是怎樣過冬的嗎?
。1)幼兒回答:“一直睡覺、鉆到土里、藏到草叢里”。
(2)小結:冬夏長眠躲進殼里并用粘液封住殼口,十分耐饑。
二、引導幼兒討論蝸牛的用處。
“現在人都養(yǎng)蝸牛了因為蝸牛的肉可以吃,還能治療喉痛、耳聾、哮喘等疾病”。還可以放在自然角供幼兒觀察。
三、總結。
蝸牛真有趣,它只有一只腳,他吃蔬菜和綠色植物?墒撬娜庥帜芙o人吃,所以人們要消滅它又要飼養(yǎng)它。
活動延伸:
1、畫蝸牛
2、雨天后帶領幼兒捉蝸牛。保護幼兒園花草。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綱要》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孩子身邊取材,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盡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并培養(yǎng)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tài)度、方法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冰是幼兒 生活中常見并接觸過的物質,幼兒很喜歡玩水,玩冰。在玩冰中幼兒不僅能充分享受玩冰的樂趣,而且能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幼兒對冰的認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不斷深入。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習關于“冰”方面的知識,也是必須的。
二、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活動的目標是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 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于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活動來實現,因此,整個活動以幼兒操作擺弄為主,同時由于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很難自覺發(fā)現冰的一些基本特性,所以活動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設法使冰的這些特性顯露出來,使幼兒親眼目睹這一現象,這樣幼兒才容易理解。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實際發(fā)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嘗試玩冰,知道冰塊的明顯特征。
2、體驗玩冰的樂趣。
3、 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根據目標,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定為:讓幼兒在玩冰活動中充分感受冰的一些基本特性,這方面是注重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構建知識;難點為:用語言表達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方面注重幼兒語言表達方面的培養(yǎng)。
三、活動準備:
1、五顏六色的果汁冰塊若干。
2、制作冰塊的各種形狀的物體。
3、熱水一盆,各式顏料等物品。
四、教法和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本次活動中,我除了用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外,還采用了直觀教具演示法、情景教學法、游戲法等方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在感受冰的神奇和有趣的同時,達到科學性、藝術性、愉悅性的和諧統(tǒng)一,體現活動多元化的整合。
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活動中教師要始終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本次活動中,幼兒的主要學法有:多通道參與法、情感體驗法、交流討論法、嘗試操作法等。讓幼兒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感官的參與,促進幼兒對科學活動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五、活動過程:
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育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tài),在玩中學,學中玩。我把本次活動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下面我為各位老師具體闡述一下
。ㄒ唬、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小朋友。你吃過冷飲嗎?你知道有哪些好吃的冷飲嗎”?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經驗自由交流。(用一個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ǘ、看看說說,交流經驗
老師出示一塊彩色的冰塊,“這是什么?冰塊是什么顏色的”?“你在哪里見過冰塊?”請幼兒先自由的交流,然后再小結。(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簡單的提問,可以引起幼兒的興趣,鞏固對幼兒已有經驗的提升,也能照顧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使他們也有主動發(fā)言的機會。)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一、觀看視頻,感受沉浮現象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神奇的視頻,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下吧!
師:從視頻中你們看到了什么?
(1)幼:乒乓球、玻璃球等
師:哦,看到很多的東西吧!那誰能告訴我,是什么沉到水下去了,又是什么漂浮在水面上?
。2)幼:看到玻璃球沉到水下去了,乒乓球在水面上
二、教師做實驗,幼兒觀察沉浮現象
師:小朋友們真棒,觀察的`很仔細!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們也來做一回科學家,看看哪些東西會沉到水底,哪些東西又會浮在水面上。
1、出示鐵釘
師:看,這是什么?
師:你們猜,鐵釘會沉到水底,還是會漂浮在水面上呢?
師: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看看小朋友們說的到底對不對。
師:看,現在發(fā)生了什么?鐵釘怎么樣?哦,沉到水底啦!
師:既然鐵釘沉到了水底,我們就在這張記錄表上,鐵釘的下面用“↓”表示“沉”(教師在白板上展示如何做標記)
2、出示泡沫
師:看,這又是什么?
師:猜猜看,泡沫會沉下去嗎?
師:我們一起通過實驗看看吧!
師:哪個小朋友告訴我,現在出現了什么現象?
師:哦,泡沫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我們要在記錄表上找到泡沫一格,在他的下面用“↑”表示浮。
3、出示乒乓球
師:你們看,乒乓球是沉還是浮呢?
師:誰能告訴我,我們該用什么標記表示它?
4、出示磁鐵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豐富多彩的塑料制品在人們的生活中隨外可見,塑料制品的廣泛應用給人類帶來的是什么?學習這一課讓幼兒明白,塑料制品它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同時也造成了“白色污染”的危害。幼兒在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各種塑料制品的實物,因此,這一課題幼兒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時,這一課題中的教具,具體、直觀、豐富多樣,大量生動的實物教具易于刺激幼兒感官,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和近不急待的探索渴望。
【活動目標】
1、通過對具體實物的觀察比較,讓幼兒在探索中認識各種塑料制品,知道它的特性。
2、幼兒自主的'了解塑料制品在人們生活、生產中的用途。
3、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觀看,建立初步的環(huán)保意識。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自帶塑料制品一、兩件。
2、帶領幼兒在園中搞“塑料垃圾”清理活動。
3、在活動區(qū)投放各種各樣的塑料制品。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幼兒興趣。
首先教師提問:“小朋友們,請把你們帶來的各種東西拿出來吧,告訴大家,你帶來了什么?有什么用?是由什么制成的?”
。ㄟ@時幼兒會把帶來的東西擺放在他們面前的桌子上,具體生動的教具擺放在桌子上,自然構成了一個色彩繽紛的塑料制品展示會,幼兒感受到刺激,學習興趣和探索愿望立即被激發(fā)出來了。)
幼兒自由發(fā)言:我?guī)У氖切”,喝水用的;我(guī)У氖且惠v小汽車,玩游戲用的……
教師小結:小朋友帶來的這些世界杯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塑料制品。自然引出課題。
二、引導出現。
1、在活動室里尋找塑料制品。
2、尋找后啟發(fā)引導幼兒說出塑料制品的特征。
教師出示實物,引導幼兒說出形狀不同、顏色不同、薄厚不同、軟硬不同、高矮不同、長短不同。
(經過幼兒的觀察比較和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塑料制品的外部特征得到解決。然后同樣用示范引導的方法,讓幼兒說出它不怕摔、不怕水、比較方便、比較安全等內部特征。)
三、交流討論。
1、生活用塑料制品。
2、學習用塑料制品。
3、電器產品中的塑料制品。
四、活動小結。
教育幼兒不隨意亂扔塑料制品,盡量少使用塑料制品,鼓勵幼兒研究一些處理塑料制品的科學方法,讓幼兒從小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的信念。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常見的蔬菜感興趣,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
2、觀察發(fā)現圖片上的線索,樂意按提供的線索積極思考。
活動準備:
PPT、圖片等、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說明要求
1、出示PPT、重點提問:這是誰的家?從哪里看出來的?
小結:圖上有提示的,仔細看。
2、你說的真好,你怎么知道是爺爺呢?
小結:原來圖片上都告訴我們了,只要你仔細的觀察,就能知道答案。
3、南瓜爺爺家來了很多客人,數一數一共有幾個?猜猜可能是誰?
二、觀察圖片,發(fā)現交流
1、是什么事情讓這么多朋友一起來到南瓜爺爺家?
2、出示告示“找鄰居”,提問:什么是鄰居?南瓜爺爺會找誰做鄰居呢?
3、那么這10個朋友都符合南瓜爺爺的條件嗎?豆干合適嗎?
4、蔬菜共有幾樣?南瓜爺爺家附近有幾間房子?
5、7樣蔬菜,5間房子,怎么住?
三、誰和誰住
你覺得誰和誰住在一起比較好?為什么?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有序探索、自由發(fā)現,讓幼兒感知磁性這一科學現象,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樂于幫助別人的品質。
除了以上情感、認知、技能三方面的目標外,我還將關注幼兒活動發(fā)展中的'生成性目標
活動資源:
磁鐵若干,各種試驗材料(鈴鐺、木塊、布條、釘子、曲別針、夾子等)若干,小貓頭飾、釣魚桿、小魚若干條,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老師扮貓媽媽,邀請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在音樂伴奏下進入教室。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請幼兒打開禮物,幫貓媽媽尋找禮物中的秘密。
2、幼兒交流自己的新發(fā)現,認識磁鐵。
3、幼兒動手把禮物中能被磁鐵吸引的物品放到小桶里,引導幼兒觀察,討論磁鐵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4、得出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制品。
三合作探究,了解磁鐵的特性。
1、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哪些物品能被磁鐵吸引。
2、啟發(fā)幼兒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撿起撒在地上的針。
四游戲—釣魚
在音樂伴奏下,來到池塘幫貓媽媽釣魚。
五活動延伸
設立科學發(fā)現角,利用磁鐵發(fā)現更多的秘密。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面粉的特性。
2、初步學會和面,能將干面粉變成面團。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面粉、水、盤子、勺子、水杯,太干、太稀、水分適中的面團各一團,各種面點模具。
活動過程:
一、利用各種感官感知面粉。
引導語:(出示面粉)咦,這是什么呀?我們一起來看看、摸摸,猜猜這是什么。
1、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吹一吹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2、集體交流,了解面粉的特性。
小結:面粉是白色的、粉狀的、輕的。
二、觀看教師示范干面粉變面團的方法,重點觀察水和面粉的比例。
1、討論制作面團的方法。
引導語:面粉 做什么呢?(面包、饅頭等)做面包、饅頭前要先把干面粉變成什么呢?(面團)怎樣把干面粉變成面團呢?(加水)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團(太干、太稀、水分適中的面團各一團),讓幼兒猜測哪份面團做出來的面食最好吃。
3、鼓勵幼兒猜想:一勺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團呢?
4、教師現場試驗,尋找出合適的`水和面粉的比例,如一勺面粉加一杯水等。
三、嘗試和面,探索干面粉變面團的方法。
1、提出操作要求:①將面粉倒入盤中,用手指挖成井狀,在“井”中慢慢倒入水,一定要按照比例操作。②要及時揉捏面團。③和好的面團要既能成團,又不粘手。④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潔。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經驗交流。
4、制作小點心,感受成功的樂趣。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中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2-15
中班科學教案08-02
中班科學教案01-07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7-21
中班科學教案[經典]07-21
《影子》中班科學教案06-13
夏天中班科學教案02-05
中班科學教案:睡覺02-07
溶解中班科學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