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8-21 09:46:48 教案

【優(yōu)】科學教案1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yōu)】科學教案10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材:小學科學三年級上第2單元----動物之二《蝸!

  二、教學要求

 。、培養(yǎng)同學觀察小動物的興趣,培養(yǎng)同學對小動物的親近感。

  2、組織和指導學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

  3、組織和指導同學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得蝸牛的身體結構、外形特征,食物等方面的直接認識。鼓勵同學在此基礎上,聯系來自其他渠道的信息,發(fā)展自身的認識。

  4、學會表達交流自身觀察的情況,學習如何整理事實。

  三、勝利之處:

 。、注意同學年齡特點,營造既適合同學年齡特點,又直觀、簡潔的探究學習的情景。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課堂一開始,在每組同學小組桌上,放一只活的蝸牛,使同學一進教室,馬上被這活生生的蝸牛吸引了,馬上投入到觀察探究中去了。教師只是在小組間巡回指導,鼓勵肯定。

 。病呀洑v活動的過程充沛地還給同學,讓同學在個體和集體的觀察、探究、交流等過程中,體驗一系列的直接經驗,體驗觀察過程的基本方法。使同學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有充沛的時間和空間。

  在一節(jié)課的課堂中,如何使同學得到完整的觀察和體驗過程呢?在本堂課的活動設計中,我設計了三個活動環(huán)節(jié)。

  第一步:讓同學一進課堂,馬上投入到自由的觀察活動中,這一步,主要是激發(fā)興趣,使同學得到一些零碎的直觀認識,觀察還處于自由,零碎和沒有目的、沒有條理狀態(tài)下。為下一步的活動作鋪墊和準備。

  第二步:觀察蝸牛的外形。在同學對探究目標的自由提出和合理選擇后,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第一個目標:蝸牛的餓外形。活動的形式是讓同學用自身的'方法,自由觀察,在觀察現象的交流中,整理信息,體驗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得到相互補充和提高。

  第三步:對蝸牛食物的探究。先由同學學習小組討論制定研究方案。后用小組的方案進行觀察和探究,在交流中,比較方法的優(yōu)劣,使同學發(fā)生更深的體驗。

 。、教師真正成為同學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

  在本課活動中,教師沒有大量的提問和敘述,沒有“精彩”的扮演和講解。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同學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引導同學提出研究的目標,和同學一起根據課堂的實際條件選擇合理的餓研究目標,和同學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個別指導,引導同學進行觀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促進同學直接經驗的獲得和方法的體驗,并引導同學在探究過程中發(fā)現更多的新的問題。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教師的說課稿和同學原有的接受習慣、思維方式、合作形式之間的有效磨合。

  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教師的課堂中的行為,必需從同學學習活動的目標動身,以同學的發(fā)展為本。設計的活動與同學原來長期接受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出入,同學一下子很難接受,或者活動不能到位,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深入性、廣泛性不夠,直接制約著同學學習活動的效果和長期發(fā)展目標的實現。

 。、教師在同學活動過程中的指導如何高效、合理、有節(jié)又生動活潑地開展。

  我們長期以來養(yǎng)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教師的指導,一定是手把手的指點,既要指點活動的目標,又要指點活動的具體方法;既要指點活動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又要指點資料的處置方法,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如何處置教師的指導和同學自我探究過程中生成的對活動的過程、方法的體驗之間的關系,還值得我們深入事件和研究。

 。、教學目標的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研討,知識目標和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在活動中如何落實,落實的途徑和達成度如何掌握,還有待于探索。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

  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

  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谀男┪锲肥怯梢环N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科學教案 篇3

  過程與方法:

  ●通過查閱多種信息源,了解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及其受到的挑戰(zhàn)。

  科學知識:

  ●知道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知道自然淘汰、物競天擇的道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十分奇妙的。

  ●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資料。

  ●學生準備:課前查閱的相關資料。

  教學步驟:

  1、教師可在課前布置一部分學生分課題查閱好有關資料,在課堂上,研究相同課題的幾個人組成專家組進行匯報交流,最后各“專家”回到本組,向本組的其他同學進行講解。有條件的學校,也可組織學生當堂上網查閱資料并在網上交流。

  2、在討論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的同時,教師結合教材中“牧民人工選擇綿羊毛色”的例子和“狼在夜間捕捉白色綿羊”的例子,它建立在三個業(yè)已得到確認的觀察基礎上:

  (1)在每種機體內部的'遺傳因素中,都存在某些變化;

  (2)某種遺傳因素使某些個體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具有超過其他個體的優(yōu)勢;

  (3)這些具有遺傳優(yōu)勢的個體造就了更多的后代,這些后代的生存、繁衍能力也超過其他個體。

  結果,數代成功的繁殖以后,這種具有遺傳優(yōu)勢特征的個體數量逐漸增加。——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精髓。

  3、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澄江化石等考古新發(fā)現挑戰(zhàn)的是達爾文的“生物的進化是緩慢的、漸進的”這一觀點。達爾文的觀點受到挑戰(zhàn),并不有損于他本人的偉大!@只是又一次證明了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了解兔子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2 萌發(fā)喜歡小動物,愿意親近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小兔實物,兒歌圖示,蘿卜貼紙等。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游戲《小手拍拍》

  教師:小朋友們,睜開眼睛看看,誰來了?”

  二、看一看

  1、(出示小兔)

  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觀察小兔的特征(如,小朋友們,讓我們來看看小兔子是什么顏色的?在小兔子的臉上,你發(fā)現了哪些東西呀?著重強調三瓣嘴和紅眼睛的學習。)生活習性(小兔走路的`樣子,等等)。同時滲透數的概念(如,小兔幾只眼睛?幾只耳朵?幾條腿?幾條尾巴?等等)。邊講解邊出示圖片。

  2、學習兒歌《可愛的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三瓣嘴,紅眼睛,短尾巴呀毛茸茸,前腿短來后腿長,蹦蹦跳跳真機靈。

  3、幼兒說說小白兔的樣子,問幼兒小兔最愛吃什么?啟發(fā)幼兒說出小兔最愛吃蘿卜,接著和幼兒一起去尋找胡蘿卜。

  三、延伸活動

  我們小兔子都喜歡吃蘿卜,那我們一起去找蘿卜吧.(把蘿卜小貼紙放在客人老師手里,告訴孩子要先和客人老師抱一抱,才會有蘿卜吃哦!讓孩子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和關心周圍生活中的小科技產品。

  2、了解紙吸水后易變形的特點,比較發(fā)現經特殊加工后的紙杯所具有的輕便、衛(wèi)生、不吸水、不污染環(huán)境等特點。

  3、在操作活動中仔細觀察善于發(fā)現問題,有初步的比較分析的能力。

  活動準備:自制紙杯、一次性紙杯幼兒各一只,毛筆一只,一張白紙和一張涂有蠟的紙。

  重點:了解紙會吸水,會變形的特點。

  難點:圖上蠟的的紙杯所具有的輕便、衛(wèi)生、不吸水、不污染環(huán)境等特點。

  活動過程:

  今天我們要來做個實驗,你們看桌上有什么?(兩個紙杯,一盆水。)

  那這兩只杯子有什么區(qū)別嗎?說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1、紙吸水易變形,變爛的特點。

  a、紙折的.紙杯盛水,發(fā)現了什么?

  b、用一次性的紙杯來盛水,又發(fā)現了什么?讓幼兒積極回答。

  小結:紙會吸水,會變形,會變軟。

  2、兩種紙杯進行比較。

  a、提問:兩只紙杯同樣是用紙做的,一只變軟了,變形了,而另一只還是很好呢?為什么呢?(用手摸,刮,捏會發(fā)現什么?)

  b、小實驗:出示兩張紙,一張是涂了蠟的紙,另一張是沒涂蠟的紙,再用毛筆刷,發(fā)現什么?(一張紙把水吸在紙上了,而另一張不吸于水。)

  小結:蠟不吸水

  3、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紙杯有哪些優(yōu)點:拿起來輕便,衛(wèi)生,不吸水,不污染環(huán)境的優(yōu)點。

  4、制作飛碟。

  啟發(fā)幼兒紙杯有這么多的優(yōu)點,但你們想想它除了能盛水還能干什么用呢?(可以做飛碟,讓幼兒動手操作。)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背景:

  在開展主題活動“ 籃子里的菜”時,教師讓家長帶孩子去超市或菜場認識蔬菜,并讓孩子挑選兩三種自己喜歡的蔬菜帶到幼兒園來。在引導孩子們“玩菜”的過程中,教師滲透了認識大小、外形、色彩等教育內容。

  孩子的已有經驗:主題活動已進行一段時間,孩子們能說出常見蔬菜的名稱:有用肢體動作表現滾動的皮球的經驗:玩過“手拉手走成一個大圓圈”的游戲。

  目標:

  嘗試比較圓形蔬菜的大小,并在教師引導下初步體驗大小的相對性。

  準備:各種圓形蔬菜。

  過程:

  一、說蔬菜

  1.從大籃子里挑選自己喜歡的蔬菜,說出它的名稱。

  2.滾滾、玩玩手中的菜。說說:為什么它們都會滾。(都是圓圓的。)

  二、比蔬菜

  1.找同伴或教師比一比誰手中的菜大。

  2.誰的菜最大,把它放在最前面,誰的菜最小,把它放在最后面。

  3.老師的'菜該放在哪里呢?(引導孩子觀察教師手中的菜比最大的小一點,比最小的大一點。)

  4.給這些圓圓的菜排排隊,你們的菜應該放在哪里呢?

  三、扮蔬菜

  1.我們試著讓自己的身體變

  成一棵圓圓的菜。

  2.我們一起變成一棵大大的圓菜。(引導孩子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

  說明與思考:

  這個活動是分組進行的,也由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其中比較自然地整合了許多教育因素。在“說蔬菜”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鼓勵孩子們說說自己喜歡的菜是什么菜,什么味道,什么顏色等,然后帶領孩子們讓菜在地上滾、轉等。這個過程除了可以讓孩子表達生活經驗以外,還可以感受球狀物體的一些特性。

  在“比蔬菜”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主動與個別孩子比一比菜的大小,以引起孩子們比大小的興趣,然后引導同伴互相比較。教師引導大月份的孩子將手中的菜按大小排列,小月份的孩子只要能兩兩比較就可以了。

  “扮蔬菜”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幫助孩子遷移已有經驗.用肢體動作表現圓圓的菜,并從個體表現向群體表現過渡。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糖能溶化使水變甜,愿意和同伴分享。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棒棒糖攪拌的動作,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王老先生有塊地》音樂錄音、棒棒糖若干、溫水杯若干、“甜甜的河水”故事凰面。

  活動流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觀察故事畫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這是一根怎樣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種各樣的味道、形狀,我們都喜歡甜甜的糖,可是多吃會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邊聽故事,邊看故事畫面。

  2、交流:朋友們都想吃棒棒糖,可是只有一根,怎么辦?一根棒棒糖怎樣和許多朋友分著吃?

  3、演示:小兔將糖溶化在水中的辦法。

  4、交流:糖會溶化在水中嗎?水會有什么變化?

  三、快樂的`棒棒糖

  1、操作:幼兒將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擬: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兒用肢體動作扮演棒棒糖)。

  (2)會攪拌的棒棒糖:

  霸欣賞音樂——棒棒糖是怎樣攪拌的?

  動作再現——用肢體動作表現棒棒糖的攪拌(有節(jié)奏、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

  故事穿插——幼兒多次表現。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嘗:水變甜了嗎?——嘗嘗我們的水。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用科學小實驗的辦法發(fā)展幼兒的探索精神,激發(fā)他們對科學活動濃厚的興趣。

  2.通過幼兒親自的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淀粉、石灰水和碘三者之間簡單變化。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試管、燒杯、滴管和噴霧器。

  2.桌上準備淀粉、碘水和石灰水,試管架和抹布等,幼兒已經有做各種小實驗的簡單經驗。

  3.貼在墻上的白紙兩條,上面已經有淀粉畫。

  活動過程

  一、教師簡單交代,引出主題:做小實驗。

  1.出示聰明豆玩具,激發(fā)幼兒興趣。

  2.師:聰明豆知道許多科學知識,最喜歡和大家一起做科學實驗?,今天又為大家準備了什么?我們可以用這些器具干什么?

  3.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多講、互講,小聲議論。

  二、通過淀粉和碘水混合的試驗,引導幼兒發(fā)現變化。

  1.師:聰明豆給小朋友帶來兩瓶神奇的水,它是什么顏色?猜猜它可能什么?

  2.請小朋友討論,如果將這兩種液體混合在一起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3.教師提操作前要求:玻璃制品輕拿輕放;按標簽放滴管。

  4.幼兒操作,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神奇變化。

  5.教師提問:實驗有沒有變化?是什么樣的變化?怎樣變的?

  教師小結:原來的黃色液體(碘)和白色液體(淀粉)通過混合后,顏色變成了藍紫色。這兩種神奇的液體分別是碘和淀粉。

  三、通過提供的'第三種液體,使幼兒繼續(xù)感知神奇的化學反應。

  1.師:剛才的實驗有趣嗎?你們還想做實驗嗎?聰明豆又帶來一瓶更加神奇的水,它有顏色嗎?和前兩瓶一樣嗎?猜猜它可能是什么呢?

  2.請幼兒繼續(xù)討論,如果將第三瓶液體滴入剛才的試管中會怎樣。

  3.幼兒親自試一試,在操作中發(fā)現變化。

  4.教師提問:發(fā)生變化了嗎?是什么樣的變化?怎樣變化的?

  教師小結:這瓶液體是透明的,叫石灰水,倒入剛才的藍紫色液體中,卻將顏色一下子變沒啦!這是產生了化學反應。

  四、做游戲:尋找聰明豆的禮物。

  1.出示周圍墻上的淀粉畫,教師介紹,禮物是用淀粉畫在紙上,所以小朋友看不見。

  2.啟發(fā)幼兒:紙上有什么?看得見嗎?聰明豆將禮物藏哪啦?怎么辦?

  3.引導幼兒用灌有碘水的噴霧器向周圍墻上的淀粉畫噴射,使幼兒驚奇的發(fā)現紙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畫的禮物。

  4.可以請幼兒再想一想消除畫面的辦法。用有石灰水的噴霧器噴射。

  師:今天的游戲有趣嗎?我們發(fā)現了許多秘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還有好多有趣的變化,以后我們一起再玩。

科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2、連續(xù)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3、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夠堅持做長期觀察。

  2、能夠克服恐懼感。

  3、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二、教學準備 :

  學生準備:月相觀察記錄本,月相觀察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前一個月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球的,你的觀察怎樣?

  2、 今天我們來學習整理下我們的觀察記錄。

  二、學習新課

  1、 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1) 你看過月亮嗎?你還記得它是什么樣子的嗎?

 。2) 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 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1) 裝實驗裝置,分小組實驗。

 。2) 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3) 小組交流、描述實驗現象。

  3、 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 把我們的觀察記錄資料整理一下,你發(fā)現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們的記錄,比一比誰記的最好、最準確。

 。3) 小結:月相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發(fā)生變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個月中月球的位置變化兩種情況。

  4、 閱讀:月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變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總結應用

 。1)小結課文。

 。2)課后繼續(xù)觀察月球的運動,你還能發(fā)現什么?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世界上的動物不僅身體構造不同,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見的6類動物分類方法: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

  3.初步了解6類動物的主要特點。

  4.能通過合作形式整理總結出動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小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尋找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

  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科學判斷。

  【教學準備】

  教學用的6種典型動物圖片或標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引入

  1.從舊課引入。

 。ㄌ峁 6種典型動物的圖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發(fā)學生開展討論。

  3.從討論活動中捕捉探究的問題。

  1.回憶上一課的活動內容。

  2.學生說說這6種動物的特點。

  3.小組討論。

  引發(fā)探究的興趣。

  二、尋找相似動物的特點

  1. 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

  2.說說為什么這樣找?這樣找的理由是什么?它們怎樣相似?

  1.先找出一種與貓、鴿子、金魚、甲魚、青蛙、蜻蜓相似的動物。

  2.分組將其他的動物分別歸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科學素養(yǎng)。

  三、逐步建立淺近的概念

  1.將看法一致的動物分別列在表格中。

  2.將看法不一致的動物羅列出來。

  3.運用先前達成的共同特征來分析該種動物,如果看法達成一致則列入表格,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則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主要是形體特征和行為方面的)。

  4.提供科學家的分類依據和命名方法,交流:我們的看法與科學家的分類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和補充?

  1.說說這樣處理的依據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陳述自己的理由。

  3.進一步抽象各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并為每類動物命名。

  4.還有哪些動物和這6類動物都不相似?蝸牛是哪類動物呢?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根據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尋找動物的共同特點

  1.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教師總結動物的共同特征。

  1.小組討論。

  2.交流,達成一致。

  從找相似的動物實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yè)

  學生完成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2.形形色色的動物

  和貓相似的動物:

  和鴿子相似的動物:

  和金魚相似的動物:

  和甲魚相似的動物:

  和青蛙相似的動物:

  和蜻蜓相似的動物: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經典]08-03

(精選)科學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