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精品(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班教案 篇1
活動目的:
1.讓孩子知道石頭有各種顏色、形狀,知道石頭的主要特征。
2.激發(fā)孩子大膽地用語言表達。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的石頭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dǎo)觀察。
請孩子圍坐在一起,中間放著石頭:教師與孩子共同觀察,石頭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形狀的?鼓勵孩子積極地表達。
發(fā)給孩子每人一塊石頭,用手摸一摸石頭是怎樣的?把石頭扔在地上,看看怎么樣?
教師:石頭的顏色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還有的石頭上有花,很漂亮。有的`石頭是尖尖的,還有圓的。石頭摸上去涼涼的、滑滑的。石頭很硬,不會摔碎。
2.發(fā)揮想象并去尋找。
教師問在哪里見過石頭?請孩子發(fā)揮想象自由地說。
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到戶外去找一找石頭,并說一說找到石頭的顏色、形狀,對積極地參與尋找的孩子給予表揚。
活動結(jié)束:
家長平時帶孩子出去玩時,可隨機地鼓勵孩子去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激發(fā)孩子對來知事物的興趣。
中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對色彩的變化活動產(chǎn)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引導(dǎo)幼兒通過玩色,發(fā)現(xiàn)兩種顏色混合后產(chǎn)生的一些新變化。
3、鼓勵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jié)果。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游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游戲。
活動準備:
清水人手一瓶(瓶蓋內(nèi)有紅黃藍各色顏料)、抹布、紅黃藍各色小標簽、一次性塑料杯。
活動過程:
一、變魔術(shù)
1、教師拿一瓶清水用力搖晃后變成有顏色的水,吸引幼兒參與活動。
2、幼兒嘗試自己變出一瓶有顏色的水。
二、猜猜會有什么變化。
1、請幼兒說說自己變魔術(shù)變出了什么顏色的水。
2、猜一猜把其中的兩種顏色拼在一起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幼兒自由講述)
三、幼兒進行第一次嘗試活動。
1、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每人取兩種不同的顏料少許,放在杯子中輕輕搖晃,觀察顏色的變化。
2、和身邊的朋友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相互間比較一下各自變出的新顏色。
四、集中交流:我的發(fā)現(xiàn)。
1、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在操作中的發(fā)現(xiàn)。
2、引導(dǎo)幼兒互相觀察,發(fā)現(xiàn)各自顏色的不同,從而產(chǎn)生給顏色做上標記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五、幼兒再次進行嘗試活動。
1、幼兒再次玩色,并在杯子外面貼上與顏料水相同顏色的標簽。
2、幼兒將自己變出的新顏色放到展臺上,并嘗試多變出幾種顏色。
六、集中討論。
1、根據(jù)標簽說說自己杯子里的新顏色是怎么變出來的'。
2、將顏色分類,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紅和黃可以變出橙色,紅和藍可以變出紫色,黃和藍可以變出綠色。
活動延伸:
引導(dǎo)幼兒發(fā)現(xiàn)兩種顏色調(diào)出的新顏色深淺不一,猜猜為什么。鼓勵幼兒可以到區(qū)角中去試一試。
活動反思:
我忽略了幼兒自主操作的過程,整個環(huán)節(jié)變成教師的教,而不是幼兒自主的探索,整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較平淡。在活動中讓幼兒跟讀顏色規(guī)律次數(shù)太多,應(yīng)讓幼兒探索找尋顏色規(guī)律,孩子們的興趣才會被更好的調(diào)動起來;顒釉u價有些混亂,沒有把握住評價的重點,可讓幼兒講述在操作的過程中自己用什么顏色配出了什么顏色,在評價中又能鞏固幼兒所學。
中班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學習沿正方形的寬邊對稱對折。
2、練習反復(fù)折疊,折出可愛的小青蛙。
3、體驗制作的樂趣和成功感。
4、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這次折紙活動。
5、培養(yǎng)幼兒對折紙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小青蛙折紙成品若干。
2、白色長方形圖畫紙、油畫棒、膠棒等每人1份。
三、活動重點難點:
1、在小青蛙折紙上進行裝飾。
1、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這次折紙活動。
三、活動過程:
1、引導(dǎo)幼兒欣賞小青蛙折紙成品,引發(fā)幼兒的興趣。
師:看,這些小青蛙多可愛呀!你最喜歡哪一個小青蛙?為什么喜歡它?
師:你看到了什么樣的小青蛙?它們是怎樣折出來的?你想折一個小青蛙嗎?
2、鼓勵幼兒探索小青蛙的制作方法。
師:我們怎樣把一張白紙變成一把可愛的小青蛙呢?引導(dǎo)幼兒觀察教師制作的小青蛙范例,分析小青蛙的.制作方法。
教師演示并提示步驟要點,在幼兒折紙的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dǎo)。
(1)、拿一張正方形的折紙,先找到兩個對角,把正方形的折紙疊成三角形,再打開;再把其它兩個對角對折,再打開;把四個角沿著折成的線向中間聚集,聚集后形成一個三角形
。2)、把這個三角形中間對折一下,再打開,然后沿著中間那條線,把三角形的兩個角向斜上方折,折后再把后面的兩個角往斜下方折,這樣一個小青蛙就形成了。再畫上眼睛就更生動了。
4、請幼兒欣賞自己及同伴做好的小青蛙,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你覺得自己的小青蛙可愛不可愛?還有誰的小青蛙也很可愛?
四、活動總結(jié):
教師總結(jié)幼兒今天的表現(xiàn),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xiàn)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同時,感受到美術(shù)手工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jié)束的時候獲得快樂。
中班教案 篇4
活動背景:
孩子是很喜歡動物的,因為動物的許多秉性和孩子的童心(特征)很相通,于是,童話的世界一定有動物朋友相伴隨。
孩子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是由近及遠的,野獸中的一些特征明顯的動物,也已經(jīng)引起中班孩子的關(guān)注。我想:是否可以在認識一個動物的同時,提升孩子的經(jīng)驗,從而認識一類動物呢?因為象具備了一切野獸的特征,于是,就選擇了“小象"。
在這樣一個集體活動之后,如果孩子感興趣,還可以對野獸進行更廣泛的探索。
內(nèi)容與要求:
1、了解象的外形特征和一些生活趣事,并嘗試歸納野獸的特征。
2、用紙盒或積木粘接小象,并學習一正一反折紙的技能。
3、有關(guān)象的圖片:象的彩照、象的生活(繁衍、食物、生長地區(qū)等)、象的本領(lǐng)(為人類做的事)。
4、廢舊紙盒、積木、彩色紙、剪刀、漿糊或橡皮泥,一正一反折的象鼻子的范例若干。
5、一些野獸和禽類的小卡片。
過程與指導(dǎo):認識象—一了解獸類—一制作小象
一、認識象
1、幼兒觀看圖片展覽。
(出示絨布象)喜歡它嗎?桌上有一些有關(guān)小象的圖片,你去看看,你喜歡它什么?為什么?
2、說說小象的事:你喜歡它什么?為什么?
——從情感著手,引導(dǎo)幼兒講述自己的喜好。
幼兒:我喜歡象的腿,它的腿粗粗的,一踩一個深深的腳印……我喜歡象吃的東西,』因為我也喜歡吃香蕉……我喜歡象媽媽生寶寶,因為我也是這樣生出來的……我喜歡象鼻子,它幫人們運木頭……
3、老師():象的本領(lǐng)真大,它可以幫人們做許多事,還有許多趣事,那是因為,它有一只長長的鼻子,四條粗粗的腿,一條細細的尾巴,兩只像扇子一樣的耳朵,象孩子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就是寶寶,它生活在野外的。
二、了解獸類
找“與象長得有點像"的動物小卡片。
——這里要引導(dǎo)找總體相同的地方,如提示:小象有兩只眼、兩只耳,還有誰也有的?
幼兒:小鳥和小象長得很像的,都有兩只眼睛。(老師不置可否)
幼兒:小豬和小象長得很像的,都有兩只眼、兩只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還有四條腿、一根尾巴。
老師:是啊,小豬和小象長得真像。(給孩子暗示)
幼兒:小魚也有眼睛……
幼兒:小魚沒有腿……它是用魚鰭游的……
幼兒:小鳥也不像小象,它只有兩條腿,它有翅膀,小象沒有。
——孩子開始分析動物的總體特征了,這時,老師可以引導(dǎo)歸納了。
老師:歸納野獸的特征:生活在野外的哺乳動物。
三、說說“你知道的野獸”
老師引導(dǎo):和小象一樣,所有的野獸都是人類的朋友。既然那么喜歡小象,我們就來做一個吧。桌上有許多材料,你選一些東西,做一只象。(出示做鼻子的范例)這是做鼻子的方法,你先試試,它是怎么做的?幼兒探索制作。
欣賞玩耍:
(1)看看你的象在干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帶著小象去玩玩。
活動反思:
1、材料的與效果的預(yù)見。
在給孩子制作小象的材料時,曾考慮過,是每一張桌子都有各種各樣的材料呢,還是每一張桌子僅有一類的材料(不同桌子上的材料是不同的)。于是,我用幾個孩子試了一試,結(jié)果是明顯的:前者盡管孩子可以使用更多種的材料,但是,由于每張桌子的材料是相同的,所以,孩子的作品,很容易相似,不同的作品很少,孩子的求異習慣不容易養(yǎng)成。而后者盡管孩子接觸到的制作材料比較單一,但是,可以促使孩子專一地用同一種材料創(chuàng)作,并相互交流方法,孩子的作品就比較豐富,所以,當孩子的制作技能還比較弱的時候,相對單一類型的材料,可以幫助孩子更專注地表達表現(xiàn)。
2、引導(dǎo)孩子討論的藝術(shù)。
在開始的認識活動中,給孩子將近9張圖片,其中包含了小象的所有特征,孩子們可以通過圖片的暗示,來說說“我最喜歡小象……因為……"但是,孩子的看圖會意的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孩子沒有講到象的牙、耳朵,也沒有講到小象生活的地方,于是,我有點緊張。其實,我應(yīng)該有所預(yù)見這樣的'狀況,我索性引導(dǎo):誰喜歡小象的牙齒?為什么?……小象的耳朵很特別的,誰喜歡?為什么?……小象可以幫我們做事,可是它喜歡生活在哪里呢?(對,這張圖片就是說的小象有尖利的牙齒,這張圖片上就是說小象有兩只大耳朵等等)這樣既顯示教師教育狀態(tài)比較自然,也可以使孩子了解觀察圖片的方法。
同事互動:
“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帶來了對傳統(tǒng)“教"與“學"的反思!盀閷W習而設(shè)計”、“為孩子發(fā)展而教”的理念,意味著不能僅僅考慮教師教得方便、得精彩、教得舒暢,而是把學習與學習者作為焦點,教是為了學服務(wù)的,以教導(dǎo)學、以教促學。應(yīng)彩蕓的學習活動“小象”,是較為成功的典范。
1、活動材料。
教師以幼兒的學習特點為主線,巧妙設(shè)計幼兒學具,象的錄像,象的圖片,一動一靜,分別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象的圖片,廖廖幾筆簡筆畫,勾勒出象的外形,重點部分用彩筆涂色,適當添畫背景,恰到好處地起到暗示作用,符合中班孩子的觀察特點;錄像中小象繁殖的過程,使幼兒對胎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動物小卡片,由于是幼兒自己,較為熟悉,有利于與小象進行比較觀察。整個活動中,其學習材料創(chuàng)設(shè),激發(fā)、支持和推動幼兒學習內(nèi)部過程的有效發(fā)生,幼兒始終有著強烈的學習欲望。
2、善于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
在幼兒初步了解小象后,教師一改傳統(tǒng)對動物認知的方法,把單個動物放在關(guān)系中學習。教師把前階段幼兒共同其他動物圖片拿出,讓幼兒尋找“與象有點像”的動物。這一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shè),是教師的神來之筆,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教育機智。幼兒邊找邊“辨”,既鞏固了對象的認識,又引發(fā)對哺乳動物的特征進行歸納。雖然,幼兒尋找的特征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shè),開啟了幼兒思考、探索之門,這也就是教師教的意義所在。
中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內(nèi)容,能用簡短的語句表達自己與媽媽的幸福與甜蜜的感情。
2、鼓勵幼兒養(yǎng)成傾聽同伴談話,輪流交談的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關(guān)心和熱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自制圖畫書、課件《我喜歡》
活動過程:
一、我的媽媽
師:能告訴我,你們的媽媽長什么樣子嗎?
她的頭發(fā)是怎么樣的?
她的眼睛是怎么樣的?
她的嘴巴是怎么樣的`?
她的鼻子是怎么樣的?
她的手是怎么樣的?
教師小結(jié):每個媽媽都不一樣,但是一定都很愛自己的寶寶。
二、我喜歡媽媽
師:你喜歡媽媽嗎?因為什么?
1、完整欣賞詩歌:
師:我也喜歡我的媽媽,因為(播放課件)
你聽到了什么?
2、嘗試理解詩歌內(nèi)容
師:媽媽喜歡寶寶,寶寶喜歡媽媽,這是一首充滿愛的詩歌。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隨幼兒回答出示圖片)
教師小結(jié):跟媽媽在一起,媽媽總會給我們很多愛,讓我們的心理暖暖的。
2、分段仔細閱讀
師:額頭在哪里?“頂牛!蹦銈儠鎯簡?我們一起來試試、
師:你們說被媽媽擁抱是什么感覺呀?
媽媽不在,找身邊的小伙伴試試
3、自制圖書
師:我想把對媽媽的愛記錄下來,所以我想了個好辦法,制作一本圖書,我需要你們幫我把詩歌整理一遍,一起做一本充滿愛的圖書好嗎?
三、想給媽媽的愛
1、創(chuàng)編詩歌
學習用簡單的語句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感情。
師:我喜歡媽媽……因為……
2、大膽的表達對媽媽的愛
師:放學回到家,你看到媽媽,想對媽媽說什么?
活動反思:
研修中解決難點反思中提高認識
詩歌《我喜歡》是我園胡玲教師的獲獎作品,詩歌雖短,但溫暖美好、意蘊深刻,是非常好的情感教育素材。當我們了解到胡玲老師的創(chuàng)作過程時,更覺得源于生活的作品真的是具有生命力的。詩歌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胡玲老師和他們班保育員女兒貝貝的一段對話。孩子說::"我最喜歡媽媽了。"胡老師追問:"你喜歡媽媽哪里呢?""我喜歡媽媽的手"胡老師又問:"為什么喜歡媽媽的手呢?""媽媽抱著我。"胡老師又問:"那你還喜歡媽媽哪里呢?"孩子天真無邪的具有童真童趣的回答,經(jīng)過整理加工就成了今天朗朗上口的兒歌。
【中班教案】相關(guān)文章:
中班教案教案04-15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02-11
中班的教案04-06
中班教案[經(jīng)典]07-24
[經(jīng)典]中班教案07-28
中班教案(精選)07-29
中班教案【精選】07-29
中班教案[精選]07-25
(經(jīng)典)中班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