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9-04 07:59:43 教案

科學教案范例(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guān)節(jié)點。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范例(10篇)

科學教案 篇1

  “我喜歡吃香蕉。它彎彎的,像大海里的小船,又像天上的星星,還像奶奶笑瞇瞇的眼睛。”、“我最喜歡吃石榴。一粒一粒的,真好看。我真想用繩子把它串成項鏈,掛在媽媽脖子上,一定很漂亮!、“我喜歡吃蘋果,又香又甜,紅紅的就像過‘六一’時,小朋友抹的紅臉蛋一樣!碧鞖鉂u漸地暖和了,現(xiàn)在每天回家后孩子們都愛吃一個水果。上了幼兒園,還爭先恐后地告訴我他們的喜愛。

  小朋友對水果的喜愛,促使我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水果”的活動。在活動中,我?guī)椭變哼M一步認識水果,了解水果的作用,激發(fā)了幼兒在已有經(jīng)驗和能力的基礎(chǔ)上想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水果喜愛之情的愿望。

  本次活動通過為幼兒創(chuàng)設(shè)寬松的可選擇的環(huán)境,以師生共同游戲的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自由、自主的游戲情境中主動參與、積極表現(xiàn)、樂于交流。由幼兒自己動手設(shè)計、構(gòu)思、創(chuàng)造、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動后,充分調(diào)動了他們活動的積極性,滿足每一個孩子表現(xiàn)與表達的欲望和需求。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水果,了解水果的作用。

  2、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合作意識和能力,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描述探究的過程,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

  幼兒在一個寬松、可選擇的環(huán)境下,能主動參與,樂于表現(xiàn)。能夠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活動。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幼兒能充分發(fā)揮想象,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教學難點:

  當幼兒已操作完成后,能大膽、清楚地描述活動過程,并對于別人的作品提出問題,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jīng)驗。

  活動準備:

  1、蘋果、香蕉、梨子、草莓、橘子、葡萄、菠蘿等水果若干,水果沙拉,水果的圖片及相關(guān)漢字。

  2、榨汁機、碗、盤子、調(diào)羹。

  3、錄音機、輕音樂磁帶一盒。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先參觀教室里放置的各種水果,引出活動的內(nèi)容。

  1、出示實物水果,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說出水果的.名稱。

  師:“你們看,今天我?guī)砹耸裁??/p>

  2、讓幼兒選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并說出它的名稱。

  引導幼兒認識一些不熟悉的水果,如:荔枝、龍眼、獼猴桃等。

  3、引導幼兒說出水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那你們知道這些水果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有什么相同之處呢?”(顏色不同、形狀不同,但都有水分,都能生吃,都是果實。)

  4、讓幼兒了解水果的作用。

  師:“你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為什么?”

  梨子能使我們的喉嚨變滋潤;橘子能補充維生素C;蘋果可以補充水分;荔枝能解渴;葡萄能制成酒,品味很好;香蕉可以做成香蕉干(片)、香蕉粉等,有著降血壓的作用。

  水果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多吃水果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二、教師給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幼兒在以“水果”為中心情況下,進行各式各樣地活動,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1、向幼兒介紹周圍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動手試試。

  師:“在你們的周圍有著很多水果,你們想象一下,如何將水果做成一個美味的食品!

  2、教師宣布本次活動規(guī)則,幼兒可以自由結(jié)伴分組活動,教師在活動中進行幫助指導。

  幼兒可以做水果沙拉、可以將水果榨成汁、也可以在水果上進行一些裝飾。

  3、幼兒開始進行具體操作,培養(yǎng)幼兒間合作意識和能力。

  三、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描述探究的過程,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介紹自己是如何做的。

  1、“你做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你做的水果拼盤看上去怎么樣?為什么很漂亮?”(色彩和圖案很美)

  3、師生共同小結(jié):各種水果放在一起,加上色拉拌勻,就能做出水果色拉;用各種水果在盤中拼出美麗的圖案和色彩,就會讓你覺得舍不得吃;把水果放進榨汁機里,開動開關(guān),就會榨出新鮮又好吃的果汁。

  四、師生共享。

  1、鼓勵并表揚有創(chuàng)意的水果拼盤。

  2、互相品嘗,體驗成功的快樂。

  《各種各樣的水果》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圖片《大大小小的蛋寶寶》。

  2.實物:雞蛋、鴨蛋、鵪鶉蛋等。

  活動重點:

  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顏色的異同。

  活動難點:

  學會用比較的方法辨別事物之間的異同。

  審美元素:

  通過欣賞大小、色彩不同的蛋,使幼兒感受到蛋的豐富多彩,以及給人們帶來的豐富的營養(yǎng)。

  活動過程:

  1.出示雞蛋,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雞蛋)你們知道這是誰生的蛋嗎?它的媽媽是誰?(母雞)

  師:雞蛋是什么形狀的?(橢圓形)什么顏色的?(黃色或白色。)誰來摸一摸,有什么感覺?(滑滑的、冷冷的、硬硬的。)

  2.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師:(出示鴨蛋、鵪鶉蛋)你們認識這些是什么蛋?這些蛋都一樣嗎?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教師小結(jié):有的蛋大,重一點;有的蛋小,輕一點。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或帶斑點的。

  3.引導幼兒由表及里,產(chǎn)生不斷探索的興趣。

  師:猜一猜,雞蛋里面有什么呢?(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jīng)驗,并將雞蛋打開進行觀察。)

  師: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黃和蛋清呢?(逐一打開蛋。)

  教師小結(jié):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里面都有蛋黃和蛋清。

  4.出示圖片《大大小小的蛋寶寶》,引導幼兒將蛋寶寶和相應的`動物媽媽進行匹配。

  活動中讓幼兒比較得知,形體相對較大的鳥,它的蛋也較大,反之則小。(教師要重點講解:生活中有些蛋的大、小與動物的大、小并不成正比。例如:揚子鱷的蛋只有雞蛋大小等。)

  教師告訴幼兒:世界上最大的蛋是鴕鳥的蛋。

  5.了解蛋的用途。

  師:你們知道這些蛋有什么用處嗎?你吃過用什么蛋做成的什么菜?

  教師小結(jié):各種各樣的蛋可以孵化成各種各樣的動物。這些蛋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吃法:煮、煎、炒、燉、腌,還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菜肴。如:番茄蛋湯、韭菜炒蛋等。它們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吃了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扣饅頭與沙子干濕的關(guān)系。

  2、學習扣饅頭的技能,體驗玩沙的樂趣。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水、扣饅頭的碗、杯子、毛巾和玩沙子的工具。

  幼兒積累了豐富的玩沙子經(jīng)驗后,攥在手里容易漏下來等特性,和孩子們一起制作了沙漏的玩具。

  活動重難點:

  理解扣饅頭用沙的濕度要適宜,加水過度扣不出饅頭。

  扣饅頭的方法——沙子盛到容器里要滿、平,扣下時速度要z快,拿起時動作要輕,輕輕拍打一下碗,饅頭落下來。

  活動過程:

  1、通過提問引出話題,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幼兒觀察老師先用濕沙子扣好的大小不同的饅頭。

  教師:這是老師用沙子做出的饅頭,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呀?鼓勵幼兒動手嘗試。

  2、請幼兒選擇材料親自動手操作,到沙坑用沙子進行嘗試。

  教師交代注意事項:用沙子時不要灑到沙坑外邊。老師以間接指導方式端著盆(盆里盛著濕度適中的濕沙子)在一旁動手操作扣饅頭。

  (1)幼兒分別選擇了碗、盆,并往里裝著沙子進行嘗試。

  幼兒:老師,你看,不行。老師,看,我的也不行。孩子們嘗試失敗后紛紛叫喊起來。

  (2)失敗之后,教師引導幼兒進一步探尋失敗的原因。

  一名幼兒站了起來:老師我想用你盆里的沙子試一試。

  教師:為什么用我的沙子呢?我盆里的沙子和沙地里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樣啊?

  幼兒:老師,也許我用你盆里的沙子就能夠成功,因為我發(fā)現(xiàn)你的沙子是濕的。其他幼兒也跟著響應起來。

  3、幼兒自己探索、嘗試給干沙子加水,再次扣饅頭。

  孩子們用瓶取來水往沙子里倒水再次進行嘗試。過了一會兒,一名幼兒就喊起來:老師,我這個還是不行。只見沙子不但淤出了水,而且灘倒了下來。我的水太多了。他自言自語反思自己的失誤。

  教師:要幫忙嗎?

  幼兒:我再多弄些沙子吧。他擺擺手,把沙坑里其他地方的干沙子摻進一些,又將沙子重新裝在大碗里,然后將碗翻過來,一邊喊著一、二、三,一下子扣下,輕輕一拍碗底,再輕輕地把碗拿了起來。

  噢,我成功了,老師你看,我的大饅頭做好了。我豎起大拇指及時表揚了他。

  然后我請成功的幼兒談談自己成功的經(jīng)驗,并與旁邊的小朋友交流經(jīng)驗和分享成功的喜悅,鼓勵其他幼兒進行再次嘗試。在此過程中,教師進行個別指導,指導那些始終沒能成功的幼兒如何用濕沙扣饅頭的方法。鼓勵他們大膽嘗試,盡量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將相應的紙船貼到集體記錄表中。

  教師:請小朋友們觀察我們的集體記錄表,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幼兒:用宣紙做的小船第一個就沉下去了。

  幼兒:畫畫紙在水面上堅持的時間最長。

  教師:通過今天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哪種紙最適合做小船?為什么?

  幼兒:畫畫紙比較適合做小船,因為它堅持的時間長。

  幼兒:畫畫紙適合做小船,因為畫畫紙吸水慢。

  5、經(jīng)驗遷移,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

  教師:今天我們通過小船的實驗發(fā)現(xiàn)有的紙吸水快,有的紙吸水慢。

  我給你們出一道難題:地板上灑了好多水,旁邊沒有抹布,只有報紙、宣紙和畫畫紙這三團廢紙,我們用哪種紙能把水最快吸干凈?為什么?

  幾乎所有的幼兒都能夠回答出:宣紙能把水最快吸干凈,因為宣紙吸水快。

  活動延伸:

  請幼兒用同樣的實驗方法在活動區(qū)里尋找比宣紙吸水快的紙,比畫畫紙吸水慢的紙。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在幼兒獲得了較豐富的玩沙游戲的經(jīng)驗,結(jié)合幼兒已有經(jīng)驗和他們的興趣生成的,體現(xiàn)了教育的連續(xù)性;從幼兒參與活動創(chuàng)程與目標的達成來看,本活動制訂的目標符合小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平。

  不足之處:

  對幼兒探索活動中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探索點關(guān)注不夠。如,當有的幼兒發(fā)現(xiàn)沙里倒的水太多不知該怎么辦,一名幼兒馬上茫再往里面添加些沙子,教師應及時抓住這一閃光點引導幼兒探索。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第2課,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課本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與費力的規(guī)律。

  本課教學內(nèi)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杠桿。從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桿,與今天的課堂對接起來,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tài)。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如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上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分析出杠桿的特征,從而讓學生能夠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認識一些生活生產(chǎn)中的杠桿。

  第二部分:研究杠桿的秘密。

  這部分內(nèi)容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guān),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發(fā)展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杠桿現(xiàn)象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屢見不鮮了,但孩子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書籍或電視上對杠桿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這種理解并不清晰,他們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jīng)驗而不是科學認識。本課的教學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并通過讓學生親自設(shè)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認識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的杠桿、費力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杠桿有三個主要位置: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有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杠桿尺的模型做實驗,研究杠桿的省力、費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2.學會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jié)果的分析與分類,得出科學結(jié)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科學實驗中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

  2.養(yǎng)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的作用,通過對杠桿尺的研究,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教學難點

  了解杠桿的簡單原理,利用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解釋生活中的杠桿問題。

  教學突破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chǔ)上內(nèi)化形成,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給學生。本著以科學課標的精神指導科學教學的原則,遵循課標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論,在尊重教材的基礎(chǔ)上,可以對教材內(nèi)容做適當處理。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有扶有放,在教學活動中將講解與指導相結(jié)合。在學生分組實驗之前,老師先和一名同學合作完成實驗,目的是讓學生看清實驗步驟,明白實驗的注意點。在師生合作完成示范實驗之后,引領(lǐng)學生分組合作,經(jīng)歷這么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多次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初步結(jié)論、實驗驗證、得出結(jié)論。 教學準備

  教師:木棍、大石塊、撬棍撬石頭圖片等。

  學生:簡單機械盒、支架、杠桿尺、鉤碼盒、杠桿尺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機械和簡單機械。

  2.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一個學生上來也搬不動)

  哎,總得想個辦法呀!能不能用我們學習的簡單機械來幫我們完成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板書:杠桿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認識杠桿。

  什么是杠桿?

  1、出示撬棍撬石頭圖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結(jié)合撬棍撬起講臺和教材內(nèi)容,分析杠桿各個部分的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zhuǎn)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第四頁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學生畫三個點,老師巡視指導。

  6、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個點的正確位置。

  7、分辨杠桿

  觀察第4 、5頁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分別找出三個點)

  8、學生通過逐一的觀察分析,說出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簡單說明理由。

  9、集體交流,最后老師總結(jié)同學們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師對杠桿尺的構(gòu)造和使用方法進行介紹。

  3、教師提問: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六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六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第6頁的“杠桿尺的記錄表”內(nèi)。

  6、學生動手實驗,并按要求記錄數(shù)據(jù)。

  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填寫: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7、學生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8、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說出大體意思,但表達不夠簡潔和完整。

  9、師生一起對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即

  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三、拓展活動

  1、思考: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2、學生思考,各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驟。

  3、老師引導發(fā)現(xiàn):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四、課堂小結(jié)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總結(jié)。

  教師補充完整:1.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五、課堂練習

  課后作業(yè)

  閱讀資料庫“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問題。

  阿基米德說:“只要給我一個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書設(shè)計

  2.杠桿的科學

  活動一:認識杠桿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數(shù)。

  教學反思

  優(yōu)點:在導入的時候,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在突破難點的時候,通過“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的方法,使學生突然就明白了,這種“一點擊破”的感覺很開心。

  不足:學生做實驗不能在我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所以在分析與歸納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做準確的表達。

  改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時間安排好,把時間留給學生,做到教師的引導作用。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及其變化過程。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xiàn)蝴蝶的生長變化過程。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謎,引出蝴蝶主題。

  老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請你們猜猜一個謎語講的是什么的小動物, “有樣東西真美麗,四片翅膀像花衣,春天飛到花園里,停在花上好神奇”,猜一種小動物。

  (幼兒回答)

  老師:你們說說為什么是蝴蝶呢?

 。ㄓ變夯卮穑

  老師:小朋友們說的真好,這個謎語的謎底就是蝴蝶!你們真的很棒呢,給自己拍拍手吧!

  二、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外形特征。

  老師設(shè)置以下問題進行提問:

  老師:好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美麗的蝴蝶是什么樣子的呢?

  (1)蝴蝶的身體是什么樣子的?

 。2)蝴蝶的頭上面有什么?

 。3)蝴蝶的胸部有什么呢?

 。4)蝴蝶的'翅膀是什么樣子的?

 。5)蝴蝶有幾只腳呢?

 。6)蝴蝶在哪里生活呢?

 。7)它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是在干什么呢?

  (幼兒回答老師再進行小結(jié))

  老師:剛剛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好,蝴蝶的身體是長長的橢圓形的,頭上有兩個觸角,胸部有和腹部長有三對足,翅膀上有花斑,喜歡生活在花叢中,因為它們很喜歡吃花蜜,它們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就是在尋找自己喜歡吃的花蜜哦!它們只要找到了自己喜歡吃的花蜜就會賴著不走。

  三、引導幼兒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

  1、老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

  2、老師進行提問,幫助幼兒了解蝴蝶生長變化的過程。

  老師:蝴蝶產(chǎn)的一堆卵變成了什么?

  老師:蝴蝶的卵是什么樣子的呢?

  老師:毛毛蟲放在簍子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老師:蝴蝶是由什么變的,怎么樣變的?

  3、鼓勵幼兒嘗試用肢體動作變現(xiàn)蝴蝶的生長過程。

  老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蝴蝶蛻變的過程,好嗎?

  四、評價幼兒表演,結(jié)束活動。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動物的尾巴,并了解幾種常見動物尾巴的妙用。

  2、在活動過程中交流對動物尾巴的認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動物的尾巴

  2、彩筆、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參觀動物園,了解常見動物尾巴的用處。

  教師:動物園里又來了許多小動物,請小朋友仔細看看

  這些動物的尾巴是什么樣的?像什么?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處?

  二、展開

  課件:動物的尾巴

  1、觀察動物,思考問題。

  看看這些動物都有誰?

  它的尾巴是什么樣的?

  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允許幼兒自由交流)

  2、交流:你看到的動物的尾巴是什么樣的?像什么?

  教師:動物們的尾巴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各不相同。

  那么動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3、教師結(jié)合課件重點講解:

  (1)老虎的尾巴

  (2)豹子

  (3)獅子

  (4)駱駝

  (5)袋鼠

  (6)猴子

  (7)松樹

  它的尾巴有什么用處,教師回答幼兒的自由提問。

  4、歡迎小小講解員來介紹動物尾巴的用處。

  老師有意識地提醒幼兒結(jié)合圖片來介紹。

  5、再次觀賞,鞏固對常見動物尾巴用處的認識。

  小朋友知道了一些動物尾巴的用處。請小朋友再去參觀一下動物尾巴展覽,

  想一想,如果動物的尾巴互相交換,行不行?為什么?

  (1)自由參觀,互相交流,教師個別詢問,了解幼兒的`掌握情況。

  (2)結(jié)束后交流:動物的尾巴互相交換行不行?為什么?

 。好總動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處,

  有的尾巴能使自己平衡,有的尾巴能掌握前進的方向,

  有的尾巴能驅(qū)趕蚊蟲等等。

  尾巴對每種動物的生存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師以問答歌《小朋友想一想》,幼兒所探索到的動物尾巴的妙用。

  教師:小朋友,想一想,誰的尾巴象把傘?

  小朋友,想一想,誰的尾巴象鉤子?

  小朋友,想一想,誰的尾巴象板凳?

  三、結(jié)束

  1請幼兒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提問:“你喜歡誰的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用?”

  2、意愿繪畫:動物的尾巴。

科學教案 篇7

  目標:

  1、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展開想象,了解一些自然界的仿生現(xiàn)象。

  2、能將收集的信息與同伴分享交流,體驗共同學習的樂趣。

  準備:

  幼兒事先收集一些仿生學的資料,紅軍裝與迷彩服圖片兩張,展板一塊上面貼有圖片若干

  過程:

  一、導入:迷彩服

  1、從前有英國的軍隊和非洲的軍隊在叢林中打仗,英國的士兵都穿著紅色的軍裝,非洲的士兵都穿著綠色的.軍裝。

  (出示圖片)你們猜猜看,最終誰會勝利?為什么?(幼兒討論)

  2、非洲士兵穿綠軍裝的方法是向誰學來的呢?(幼兒討論:蝴蝶,變色龍等)

  3、老師小結(jié):非洲士兵可真聰明呀,他們從動物有保護色這個本領(lǐng)中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迷彩服。迷彩服的顏色和周圍的環(huán)境很相象,就像蝴蝶躲在花叢中,不容易被別人發(fā)現(xiàn)。

  二、個別經(jīng)驗分享交流

  1、動物有一些特別的本領(lǐng),人就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發(fā),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許多東西。

  你們還知道人從動物身上學到了哪些本領(lǐng)呢?

  2、個別孩子收集的資料進行分享交流,如:魚——潛水艇;蜻蜓——直升飛機;蝙蝠——雷達等

  三、游戲:學來的本領(lǐng)(翻翻樂)

  1、你們真了不起,找到了這么多“人向動物學習”的資料,我這里還有一些東西,看看它們可能是學哪種動物的本領(lǐng)?(老師出示展板,上面貼有大吊車、漁網(wǎng)、鬧鐘等圖片,幼兒說出一種就翻開圖片看里面的動物是否猜對)

  2、小結(jié):我們?nèi)撕苈斆,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發(fā),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許多東西。大家回家后還可以再找找看,人還能向動物學些什么?

科學教案 篇8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誰轉(zhuǎn)得快

  1、通過探索操作,發(fā)現(xiàn)表面是圓的物體轉(zhuǎn)動的時間比較長。

  2、能運用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對比實驗,并在活動后陳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激發(fā)他們探索的興趣與欲望。

  活動準備

  1.蛋殼、各種形狀的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一、請幼兒玩蛋殼

  啟發(fā)幼兒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

  二、幼兒討論

  為什么蛋殼會轉(zhuǎn)?(不一定要得出正確答案)

  活動目標

  三、玩一玩,找一找。

  1.還有什么會和蛋殼一樣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

  2.找到會轉(zhuǎn)的物體后找找它會轉(zhuǎn)的秘密。

  3.想想為什么有的東西不會轉(zhuǎn),有的'能轉(zhuǎn)不停。

  四、引導幼兒小結(jié)

  蛋殼和圓積木會轉(zhuǎn)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外形都是圓形的。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材料】

  手電筒、記錄板、神秘箱、動物或植物等卡片

  【活動玩法】

  1、嘗試打開各種手電筒,玩一玩,知道手電筒會發(fā)亮。

  2、通過箱子上的洞以及手電筒的照明,觀察箱子里的物品。

  3、根據(jù)自己觀察到的結(jié)果,選擇相應數(shù)量和形狀的卡片在對應位置進行記錄。

  【觀察要點】

  1、幼兒使用手電筒進行照明的方法。

  2、幼兒是否能嘗試變化手電筒照射的位置和方向,尋找到更多的物品。

  3、幼兒能否講清楚自己發(fā)現(xiàn)的物品。

  【活動提示】

  1、建議將此活動放在《白天和黑夜》主題中進行。

  2、神秘箱的.一端要能打開,方便教師不斷調(diào)整、更換其中的物品和物品的位置,。增強神秘感,提高幼兒尋物的興趣。

  活動反思:

  激發(fā)幼兒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教學活動是否取得成功的關(guān)鍵。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活教材。奧妙無窮的大自然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好場所。讓幼兒親臨大自然,充分運用他們的感官,看看、聞聞、聽聽、摸摸,使幼兒獲得豐富的感知。讓幼兒接觸大自然,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還促進了幼兒感知能力的發(fā)展誘發(fā)了他們學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 體會課文通過幾個事例來寫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寫一個科學家專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一、復習檢查

  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1. 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題:①開文迪許的怪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②他為什么有這些怪的表現(xiàn)?

 、茖W生帶著問題自讀第2---5自然段,①讀后討論:衣著不考究

  布置很特別珍愛圖書珍惜時間②理解考究、特別、珍愛、珍惜等詞語。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理解一般、過時等詞。③指導朗讀第2自然段理解家當一詞比較句子:開文迪許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別。

  開文迪許家里的布置很特別。

  指名讀句子,聯(lián)系課文說說哪句話表達的意思準確些,為什么這里要用上也。

 、苤该首x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從書架上拿走一本書也要辦理一下手續(xù)。自由讀上面的.句子,說說也要在這里強調(diào)了什么?

  ⑤指導朗讀第4自然段

  ⑥自由練讀第5自然段,說說哪些詞句最能突出開文迪許的怪。

 、侵该x第1、6自然段①說說這兩段告訴我們什么?②這兩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2. 細讀第二段⑴出示思考題:為什么說這位科學怪人并不怪?

 、茙е鴨栴}自讀課文。讀后討論,可聯(lián)系上下文舉例說明。

 、驱R讀課文。

 、刃〗Y(jié)段意

  三、作業(yè)

  1. 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珍愛 打擾 慕名來訪 遺著迫不得已 諸如此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精選)09-0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精選)科學教案08-05

科學教案(精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