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8篇(熱)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知竹筍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生長變化的過程。
2.在嘗試剝筍的過程中體驗樂趣。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課件、禮物包裹、竹筍生長過程圖、竹筍若干。
活動過程:
1.猜猜、說說,引發(fā)幼兒興趣
師:(出示大熊貓圖片)今天大熊貓收到了朋友們送的一份神秘禮物,它們是大熊貓最愛吃的東西。你們猜是什么?(竹子)
師:你們猜對了,大熊貓最愛吃的就是竹子。(出示竹子圖片)
師:可是竹子那么長,包裹那么小,裝得下嗎?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一位小朋友來摸摸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包裹里的東西摸起來什么感覺?你覺得是什么呢?
答案揭曉:竹筍。
師:竹筍是什么形狀的?是什么顏色的?是軟的還是硬的?
幼兒觀察討論。
小結:原來竹筍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是圓錐形的;外面包著一層筍殼,顏色有些是褐色的,還帶點黃,有深有淺;而且竹筍摸起來是硬硬的。
2.玩玩、剝剝,認識竹筍
師:可是熊貓最愛吃竹子,為什么要送一根竹筍呢?你能猜出這個秘密嗎?
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自由回答。
師:小朋友說得真棒,原來竹筍長大了就變成竹子了。
師:竹筍是怎樣長大的呢?(出示竹筍生長過程圖)
請幼兒排序竹筍生長過程,并做動作扮演。
師:這里有很多竹筍,熊貓也想要請你們吃,可是現(xiàn)在就能吃嗎?(要剝殼)
師:筍寶寶的秘密藏在它的衣服里,現(xiàn)在請你去試一試,剝一剝。幼兒操作剝筍。
師:請你說說你是怎么剝的才不破?你用什么辦法剝的這么快?
小結:原來剝筍要輕輕地,一層一層剝才不會破。
兒歌總結:小朋友們快快來,我們一起來剝筍,從外剝到里,從下剝到上,一層一層往里剝,筍寶寶露臉微微笑。
3.結束
師:筍剝好了,我們送廚房請阿姨去制作美味的菜肴吧。
教學反思:
活動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調動他們積極參與活動,我準備了教具禮物盒,并制作了簡潔的PPT課件,引導幼兒進入活動情境。為了豐富活動的形式,并使幼兒對竹筍的生長過程有形象的認識,我準備了四張手繪的竹筍從破土而出到長成竹子的過程圖。為了滿足所有幼兒的操作,讓他們在嘗試剝筍的過程中體驗樂趣,我為幼兒準備了人手一根竹筍。
孩子們都知道熊貓最愛吃竹子,不過都不太知道竹筍和竹子之間有著特別的秘密。當我請孩子摸著新鮮的竹筍時,有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摸上去是硬硬的,長長的……我班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還是比較豐富的,在揭曉答案之后,都能說出這是竹筍。隨后,我們一起觀察討論了竹筍的外形特征,孩子們發(fā)現(xiàn)竹筍外面的筍殼是黑黑的,也有淡淡的黃色;對于竹筍的形狀——圓錐形,大家的經(jīng)驗還不是很豐富,但是也有幼兒能說出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圓圓的特征。幼兒們從筍的顏色、形狀、感覺等方面說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很全面,但對于竹筍和竹子之間的關系卻還是比較茫然。在經(jīng)過我的引導與提示,以及觀察比較了四張竹筍長成竹子的過程圖之后,孩子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原來竹筍是竹子的幼苗,它長大了,就變成了竹子。
活動中孩子們不僅用眼睛看,還嘗試著用手去剝一剝。孩子們在探索剝筍的過程中,有些剝得比較快,比如琪琪,動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幼兒操作剝筍比較慢,花了較長的時間。在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我請了琪琪介紹自己剝筍的方法:原來她是一層一層從下往上剝的,而且要剝完所有的黑色筍殼,露出淺黃色筍寶寶才算是完成了。而我們班很多孩子是從筍的上部尖尖頭開始入手的,殼比較硬,很難順利剝下來,因此影響了剝筍的速度。最后,我利用兒歌的形式總結了剝筍的正確方法:“小朋友們快快來,我們一起來剝筍,從外剝到里,從下剝到上,一層一層往里剝,筍寶寶露臉微微笑!币砸龑в變簩σ粚右粚觿児S有比較形象的了解。
本次教學活動還是比較順利的,選擇小竹筍符合春天的季節(jié)特征,迎合了幼兒認識、觀察植物變化的目標要求。我班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豐富,對竹筍并不陌生,通過本次活動又加深了他們對竹筍的認識。孩子們在仔細觀察與討論中了解了竹筍的外形特征和竹筍長成竹子的變化過程,在剝筍的過程中又掌握了剝筍這一生活技能。但是,在活動中感覺幼兒沒有完全盡興,剝的不過癮。因此可延伸剝筍活動時間,活動結束鼓勵幼兒在家?guī)椭职謰寢寗児S做家務。
小百科:竹筍是竹的幼芽,也稱為筍。竹為多年生常綠禾本目植物,食用部分為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竹原產(chǎn)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布極廣。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空氣的特性。
2、初步感知空氣的存在及 到處都有空氣。
活動準備:塑料袋,氣球,空氣字卡,皮球。
活動過程:
一、變魔術。了解空氣的特性。
1、導入。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件禮物,你們看是什么?(塑料袋)
2、變魔術。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今天要用這個塑料袋給小朋友變魔術。請小朋友閉上眼睛,老師:“變變變”。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誰知道塑料袋里裝的'是什么?
小結:塑料袋變得大大的,鼓鼓的,是因為它里面裝的是空氣。出示字卡(空氣)。
3、了解空氣的特性。
小朋友那空氣娃娃長的是什么樣子的?
A、老師放空氣,讓幼兒仔細看,用鼻子聞。師:你們看到聞到了嗎?幼兒:沒有。
B、老師再次放空氣,讓幼兒用手摸一摸,抓一抓空氣……
結:空氣是看不見,聞不到,抓不住,摸不著的。
二、通過玩《捉迷藏》的游戲,知道到處都是空氣。
1、感知身體里有空氣。我們來吹氣球,看看氣球能不能鼓起來?說明我們的肚子里有空氣。
2、物體里有空氣。出示皮球,老師發(fā)現(xiàn)皮球里有空氣。皮球里有空氣,就能跳得高,我們來拍一拍皮球。
3、我們周圍都是空氣。
我們來找一找空氣娃娃藏在哪里?
通過問答:“空氣娃娃你在哪里?”A、我在森林里找小動物玩。B、我在大山里找小草玩。C、我在田野里找莊稼玩。D我在教室里和小朋友玩。
4、捉空氣。
空氣娃娃來到中七班教室和小朋友一起玩,老師想讓小朋友用塑料袋把空氣娃娃捉住,好不好?讓幼兒玩捉空氣放空氣游戲。
小結:原來,我們的身邊都是空氣,皮球、大樹、小草、小動物和我們大家都生活在空氣里。
三、通過說兒歌,復習鞏固空氣特性。
看不見,聞不到,抓不住,摸不著,你需要,我需要,我們大家都需要。
四、結束語:
我們大家都需要空氣娃娃,空氣娃娃還有許多的本領,以后老師再慢慢告訴你們。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操作圖若干,透明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么顏色的水呢?(黃色)今天,老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起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黃色的水變成什么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知道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討論,然后告訴老師!
3、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顏色的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老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里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谡l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③總結:我們現(xiàn)在一起來試一試,然后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教師邊講解邊調色,并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操作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么顏色?(認識橘黃色)師:那又是怎么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顏料,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并記錄)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范。
5、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并記錄1、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那它們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請你們自己在盤子里用顏料調一調,試一試。
然后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操作并記錄)變出了什么?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6、幼兒自己用不同顏色顏色搭配試試能跳出什么顏色
7、教師總結: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幼兒說出一種,教師記錄一種。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么顏色?(認識橘黃色)師:那又是怎么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顏料,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并記錄)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范。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jīng)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xiàn)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jīng)驗。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彈性的基本特性,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jīng)驗。
。2)能積極參加科學探索活動,培養(yǎng)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彈性及彈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彈性的物體(如松緊帶。海綿。彈力布皮筋)。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彈性。
A.幼兒操作,觀察用力拉或壓彈簧及有彈性的物體時它們的外形變化。
B.幼兒講述自己的探索發(fā)現(xiàn),了解彈性的基本特征。提問:在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小結:當用力拉或壓時,彈簧。松緊帶。海綿等都發(fā)生了變化,有的變長,有的變短,有的變形;不再壓時,這些物體都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就是彈性。
。2)幼兒再次操作材料,發(fā)現(xiàn)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大小不一樣。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的彈性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小結: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的大小不一樣。
。3)說一說:有彈性的物體。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給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什么方便?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彈性的基本特性,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jīng)驗。
。2)能積極參加科學探索活動,培養(yǎng)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準備:
彈性及彈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彈性的物體(如松緊帶。海綿。彈力布。皮筋)。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彈性。
A。幼兒操作,觀察用力拉或壓彈簧及有彈性的物體時它們的外形變化。
B。幼兒講述自己的探索發(fā)現(xiàn),了解彈性的基本特征。
提問:在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小結:當用力拉或壓時,彈簧。松緊帶。海綿等都發(fā)生了變化,有的變長,有的變短,有的變形;不再壓時,這些物體都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就是彈性。
。2)幼兒再次操作材料,發(fā)現(xiàn)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大小不一樣。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的彈性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的大小不一樣。
。3)說一說:有彈性的物體。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給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什么方便?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近來,我發(fā)現(xiàn)很多幼兒都喜歡動物,對動物也有著自然特殊的情感,他們喜歡小動物,樂意于小動物親近;小動物們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們長的什么樣?有什么用?卻是幼兒平時非常容易疏忽的。為了進一步增加幼兒對小動物的認識,通過"找尾巴"來開展此活動。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猜猜、想想的過程中認識各種動物的尾巴
2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并大膽想象,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疑問。
3幼兒能在探索中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課件:動物的尾巴。
2ppt動物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課件尋找動物的尾巴。
師:小朋友們,昨天老師在電視上看見一個新聞,新聞里面的記者阿姨說:動物園里發(fā)生了一件事情,小動物們的尾巴不見了需要小朋友們的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尾巴。
師:我們來看看師那些小動物調皮把尾巴弄掉了。
小結:教師和幼兒一起幫助小動物找尾巴
二、讓幼兒觀察圖片。(ppt)
1出示圖一:小松鼠師:小朋友們看看這是什么動物呀?,他的`尾巴像什么?(雨傘)
2出示圖二:燕子師:這是什么動物呀?他的尾巴像什么?(剪刀)
3出示圖三:金魚師:這是小金魚,小金魚的尾巴像什么呀?(扇子)
4出示圖四:蜻蜓師:小蜻蜓的尾巴像什么呀?(竹竿)
三、說說那些動物的尾巴本領大。
師:剛才呀我們看到了那些動物呀?這些動物們的尾巴都想什么呀?他們的本領大不大?
四、活動結束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去動物園里看看還有誰的尾巴本領大呀?
教學反思:
利用多種感觀讓幼兒去認知事物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們的態(tài)度積極,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發(fā)揮。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背景:
江南四月,草長鶯飛,農(nóng)村遍地草色青青,一片生機盎然,最近一段時間幼兒談論的話題總離不開春天的花、草、樹、小動物,就連樸實無華的小草也吸引著幼兒,我園地處農(nóng)村,平時幼兒尖刀的小草種類較多,能用方言說出小草的名稱,農(nóng)村遍地是小草,大自然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天然、有趣的活動場所,讓孩子們走進田野,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小草、認識小草、探索小草的特征,讓他們在玩中想、玩中學、既可滿足幼兒的童心和需求,又能激發(fā)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過程實錄:
。ㄒ唬┗顒幽繕耍
a) 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小草,豐富有關小草的認識。
b) 感知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c) 學習有關小草的制作活動,體驗創(chuàng)作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請家長帶孩子到草地觀察小草,獲取一些小草的知識。
。ㄈ┗顒舆^程:
1、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幾天,我們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誰來說說小草長在哪里?是什么顏色的?
。2)幼兒相互介紹自己認識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莖、葉、花的顏色、形狀等特點。
幼A:我喜歡狗尾巴草,因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這是蒲公英,它的葉子像鋸子,花是黃的,以后會變成白色的小絨球。
幼C:這是一種可以吃的草(薺菜),可以包餛鈍吃,白色的小花像滿天星。
幼D:這小草斷了,會流出“牛奶”來叫羊奶草。
評析:幼兒雖未完整的介紹根、莖、葉、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這是難能可貴的,敘述中,有的幼兒用方言說小草的名字,這些有趣而直觀的名字,教師沒有否定它,而是改為大家根據(jù)小草的特點來討論,給小草起個適宜的名字,再用口語表達。然后讓幼兒用手按一按,光腳踩一踩,講講有什么感覺?再用鼻子聞,引導幼兒用語言來表達出來,就是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來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認識的草去請叫別人。
。4)讓幼兒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腳在草地上踩一踩,講講有什么感覺?
有的幼兒說濕濕的、滑滑的,有的說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說腳地有發(fā)癢的感覺。
。5)引導幼兒聞一聞青草的氣味,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評析: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師是采用靈活和開放的原則,追隨幼兒的興趣,通過調動幼兒的視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觀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
2、了解小草的作用與人類時候的關系。
(1)請養(yǎng)過家禽、家畜的幼兒說說,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飼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動物的食物。
。2)觀察草坪幾周圍的野草,想一想,人們?yōu)槭裁聪矚g種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氣新鮮。
評析:通過引導使幼兒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環(huán)境、凈化空氣以及固土、保濕等作用
。3)讓幼兒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經(jīng)驗談談草還是哪些昆蟲的家,它們?yōu)槭裁催x擇草叢為家。
。4)向幼兒介紹小草還可以當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還能做藥材。
評析:這主要是使幼兒了解到草與人類、動物、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關系,萌發(fā)愛護小草的情感,做出保護益草的行為。
3、了解小草的害處。
師:小草有這么大的作用,為什么人們有時還要除草呢?
幼兒A:小草和莊稼長在一起,營養(yǎng)都被小草吸收了,莊稼就長不好了。
幼兒B:花園里長出了雜草,花園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結:草的生長也需要陽光、空氣、水分、養(yǎng)料,所以,莊稼地和花園里的草多了,就會影響莊稼和花的生長,就要把草除掉。
4、對小草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
。1)將和幼兒一起收集的各種野草和野花進行盆景制作。嘗試簡單的插花藝術。
。2)用自己喜歡的野花、草、葉進行粘貼活動。
。3)用彩紙折制自己喜歡的.花花草草。
評析: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通過美工活動自然而然幫助幼兒鞏固對小草的認識,初步培養(yǎng)了幼兒的審美意識,充分發(fā)揮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
課后反思:
1、小草是農(nóng)村幼兒熟悉的植物,對中班幼兒來說,既要正確認識小草,又要了解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本活動教學內容容量較大,有一定的濃度和難度。正因如此,幼兒也因此有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所以活動的內容選擇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又高于幼兒的生活。
2、整個活動遵循循漸進的原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方法靈活,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師把教學的地點由室內遷移到室外,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這使教學活動變得更新穎、開放、直觀、生動,大大激發(fā)了幼兒觀察的興趣和愿望。第二,將知識的傳授與娛樂、游戲相結合,淡化了教與學的界線,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第三,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教師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觀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幼兒。第四,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起著引導作用,使幼兒觀察的目標更明確,針對性更強。
3、活動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學科學的特點,重視幼兒學科學的過程,在幼兒自身主動探索中,發(fā)現(xiàn)小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自始自終保證了幼兒學科學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fā)幼兒再次探索的欲望。
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欣賞故事,了解鳥類筑巢的不同方法。
2.嘗試用語言表達鳥類筑巢的不同方法,能辨別鳥巢的類型。
3.感受鳥類的聰明、能干,激發(fā)幼兒愛鳥、護鳥的情感。
活動重點:鳥的不同筑巢方法
活動難點:鳥的不同筑巢方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鳥(啄木鳥、燕子、鴕鳥、老鷹)的圖片,鳥巢
活動過程:
一、興趣導入
1.謎語:"不用手,不用斧,就能造出美麗的小茅屋"(鳥兒筑巢)
2.小鳥為什么要筑巢?它們是用什么來筑巢的?
3.有一個小女孩,她叫麗麗。她覺得鳥兒這樣筑巢很辛苦,就拿了自己的小斧子,想去幫幫他們。
二、講述故事,提出問題
1.講述故事:她來到花園里……我自己就可以筑巢了。
2.提問:麗麗看到誰在筑巢?啄木鳥是怎樣筑巢的?
3.小結:啄木鳥懂得用身體的長處來建造自己的房子,用它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家,它是個能干的建筑師。
三、欣賞故事,理解內容一路上她又遇到了燕子、火烈鳥和老鷹,它們是怎樣筑巢的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提問:
1.鳥兒是怎樣筑巢的'?(幼兒自由選擇一種鳥,教師點擊相應鳥類來驗證)
(1)燕子:通過看圖片來驗證--用泥巴筑巢。(拓展:不同的筑巢材料)
。2)鴕鳥:通過圖片來驗證--用土筑巢。(拓展:生活環(huán)境不同,筑巢的地方也不同)
。3)老鷹:通過視頻來驗證--用枯樹枝和草筑巢。(拓展:巢的形狀)
2.鳥類筑巢的方法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啄樹、啄泥、沙子、樹枝)
3.小結:鳥類朋友的筑巢方法和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外形特征等有關系,所以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筑巢方式,他們真聰明,真不愧是舉世無雙的建筑師!
4.活動:送小鳥回家。
剛才,小燕子飛過來告訴老師,說它們迷路了,想請小朋友送它們回家!有人愿意幫助它們嗎?
四、欣賞圖片,激發(fā)幼兒對鳥類的關愛之情
1.提問:鳥類是我們的朋友,為什么說它們是建筑師呢?(出示鳥巢的圖片,自己筑巢,很漂亮,和人們的不一樣)
2.鳥類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怎樣來保護它們、愛護它們呢?
。ǔ鍪绝B在籠子里的照片。不捉鳥、不破壞鳥的房子、告訴爸爸媽媽不砍樹,多種樹)
3.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鳥,你們知道它們的家在哪兒嗎?它們又是怎樣筑巢的呢?讓我們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吧!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01-07
(經(jīng)典)中班科學教案08-01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08-14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7-21
中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7-23
中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4
[經(jīng)典]中班科學教案07-27
(經(jīng)典)中班科學教案07-26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