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大班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24 11:02:51 教案

(精)實用的大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實用的大班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幫助幼兒獲取周圍物質直接廣泛的科學經驗,并在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有用的溫度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幼兒學科學的特點,讓幼兒在觀察、比較、實踐中掌握有關溫度計的知識。并將重點放在讓幼兒自己操作探索溫度計中紅色水銀線的變化,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測量、思考、表達等多種技能。最后,向幼兒介紹特殊的溫度計――體溫計也是本節(jié)活動的重點之一,聯(lián)系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在比較表達及教師的示范中了解體溫計的使用方法,從而更進一步豐富孩子的知識及經驗,達到科學啟蒙的目的。

  活動目標:

  1、 通過觀察和操作,理解溫度計中的`細線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2、 初步了解溫度計與人的廣西,認識特殊的溫度計――體溫計。

  3、 培養(yǎng)幼兒仔細觀察的習慣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根溫度計、冷水、熱水若干;細皮圈每人一個;圖片一套。

  活動過程:

  1、 觀察了解

  觀察溫度計的外形特征,主要結構

  出示溫度計,提問;這是什么?是什么樣的?它是用什么東西做成的?看看溫度計上還有些什么?

  (1)認識刻度,找一找0°,10°,30°,100°

  2、 實驗操作,將溫度計分別放入冷水,熱水里,觀察溫度計的變化。

  小結:溫度計是測量溫度用的,溫度計中的細線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升降。

  3、 結合圖片,了解溫度計的不同用途及與人類的關系。

  4、 認識特殊的溫度計――體溫計

  它和我們剛才認識的溫度計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來做什么?怎樣使用體溫計?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戶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爭論,并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激發(fā)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yǎng)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2、培養(yǎng)幼兒喜歡對身邊現(xiàn)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xié)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參與實驗并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xiàn)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兒: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兒: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么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并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薄白搅朔旁谀抢锬?”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庇谑怯變簬е蓡柲弥⊥雭淼讲賵錾掀炔患按亻_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兒: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兒: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并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著……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里沒有水!蔽矣謫枺骸澳窃趺崔k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著,看著,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里快樂地扭動著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著手招呼旁邊小伙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于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后,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著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于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教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兒: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里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后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里放)

  教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么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里、一頭在外面,螞蟻順著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于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于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小結: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教師:螞蟻剛到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教師:螞蟻在水里待了一會兒之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做掙扎,然后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教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兒:螞蟻會自救。

  教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后,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yōu)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于幼兒一次意外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于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fā)現(xiàn)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yǎng)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后,活動越來越少。由于怕螞蟻死,于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后對什么發(fā)生興趣,就對什么進行探索、實驗,那么,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fā)現(xiàn)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了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fā)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于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么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fā)現(xiàn)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fā)現(xiàn)池塘里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xiàn)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yǎng)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yǎng)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xiàn)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并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fā)現(xiàn)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并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xiàn)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fā)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么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并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名稱:氣球船

  活動目標:

  1、 激發(fā)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主動探究的愿望,并從中體驗快樂。

  2、 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讓幼兒感受氣球里的空氣往外排出時會產生反作用力,探索吸管的不同與氣球速度的關系。

  3、 學習做氣球船,提高幼兒用透明膠固定氣球和吸管的能力。

  活動準備:小河,吹好的氣球一個,氣球若干,剪刀,透明膠和吸管,毛巾。

  活動過程:

  1、 小實驗“氣球船”。

  ——小朋友們看一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氣球)

  ——這些氣球有什么不一樣嗎?

  ——今天老師想用這些氣球小實驗,看看他們在水里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2、 討論幼兒觀察的現(xiàn)象,教師總結。

  ——小朋友剛剛看到了什么?

  ——小朋友說的真棒,這些氣球在水里,像小船一樣能行駛,真好玩!老師給這些能行駛的氣球起個好聽的名字叫氣球船好嗎?

  3、幼兒嘗試做氣球船,教師給與引導和支持。

  ——李老師做得氣球船好不好玩你們想不想做個氣球船在水里玩一玩呢?通過剛剛小朋友們的觀察誰能告訴氣球船是怎樣做的?

  ——教師邊示范邊講解氣球船的制作方法。

  ——老師今天為你們準備了氣球、吸管、透明膠、剪刀和毛巾,F(xiàn)在請小朋友上桌做一個漂亮的氣球船放到小河里試一試。

  ——教師個別指導幼兒用膠帶和放到水中引導幼兒觀察速度不同。

  ——剛才老師做的氣球船時小朋友發(fā)現(xiàn)了氣球船有吸管排氣才能在水上行駛,現(xiàn)在小朋友仔細觀察水池中你做的氣球船和別人的氣球船有什么不同。(氣球船的速度為什么不一樣呢?)

  ——小朋友說的真好,吸管粗的跑得快,細的跑得慢。

  ——老師想考考你們,你們說為什么氣球插上吸管排氣時就能在水中行駛呢?

  ——老師帶來了一段錄像,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 放錄像,師幼共同尋找“氣球船”的原理。

  ——剛才我們看了錄像了,誰告訴我你看到火箭是怎樣升空的?

  ——是靠向后排出氣體才向前運動的。

  ——小朋友現(xiàn)在想一想我們的氣球船為什么能在水里行駛呢?

  ——老師告訴你們,這兩種現(xiàn)象是一個道理叫“動量守恒”。

  5、小結:師幼共同嘗試做氣球火箭。

  ——嫦娥一號運載火箭起飛了,他的起飛和小朋友做得氣球船是一個原理,那小朋友現(xiàn)在想不想讓你的氣球船也像火箭一樣飛上天空呢?我們試一試好不好?

  ——請小朋友到水里拿出你剛才做的'氣球船給他吹滿氣,捏住先不發(fā)射這次我們來個飛行比賽大家一起發(fā)射。

  ——幼兒吹氣球

  ——預備齊——發(fā)射。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溫州第四幼兒園:金笛

  活動目標:

  1、了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chuàng)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于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一、了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么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后,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干什么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了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里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里發(fā)現(xiàn)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fā)現(xiàn),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么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主操作實驗材料進行各種探索,觀察蠟燭燃燒的有趣現(xiàn)象,初步感知空氣與燃燒的關系。

  2.培養(yǎng)幼兒科學實驗的認真態(tài)度,激發(fā)幼兒探究科學的欲望。

  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3支蠟燭(一支長、兩支短),一個透明的大杯子,一個透明的`小杯子,一個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張記錄紙和一支筆,同時每組桌上放一支主蠟燭和一個打火機。

  2.多媒體課件及展示臺。

  3.歌曲磁帶一盤,錄音機一臺。

  活動過程:

  一、運用課件激發(fā)幼兒興趣,了解蠟燭的用途。

  1.課件引入

  師:你們看,誰來了(多媒體演示蠟燭寶寶)?

  2.了解蠟燭的用途。

 。1)教師:小朋友們好!你們想一想,人們在什么時候需要我呢?

 。2):我的用途確實很大,我不僅可以給別人帶來光明,還可以給你們帶來快樂呢!

 。3)幼兒點燃蠟燭,并和蠟燭寶寶一起唱《生日快樂歌》。

  二、操作實驗,初步感知空氣與蠟燭燃燒的關系。

  1.師:請小朋友們仔細想一想,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將燃燒的蠟燭熄滅呢?

  2.幼兒討論并回答

  3.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之間交流實驗結果。

  4.提問:你們知道為什么瓶子蓋到燃燒的蠟燭上,蠟燭會熄滅嗎?(請3位幼兒自己解釋。)

  5.放多媒體,邊觀看蠟燭熄滅的過程邊聽蠟燭寶寶解釋

  三、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蠟燭燃燒的有趣現(xiàn)象。

  1.師:請你們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2.幼兒回答:一支長的蠟燭、兩支短的蠟燭、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3.師交代:我們就來學做小小科學家,去找一找蠟燭燃燒的秘密。你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然后請你們將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記錄在表上

  4.幼兒探索,教師指導,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

  5.組織幼兒交流

  四、延伸活動

  今天我們做了這么多有趣的實驗,回家后你可以讓你的爸爸媽媽也猜一猜,和他們一起來做做實驗,好嗎?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沉船浮上來了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2、嘗試用各種辦法讓各種船浮到水面上;

  3、激發(fā)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設計理念:由于幼兒天生就愛玩水,為此本著教育內容要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fā)、關注兒童的興趣、引導兒童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提供選擇與創(chuàng)造的條件的理念,設計這節(jié)在水中玩船的,以游戲形式進行探索的活動。

  教學準備

  1、七種(七種以上)質地不同、補救方式不同的'沉船;

  2、輔助材料:泡沫、塑料、紙、衛(wèi)生筷、鐵絲、透明膠、皮套,鹽;

  3、潛水艇模型。

  教學過程:

  1、出示潛水艇模型。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

  ---潛水艇是做什么用的?

  ---潛水艇是怎么在水里走的(進行演示)

  2、探索做小實驗

  ---出示七種質地不同的船,可這么多人就七只船怎么辦?讓幼兒感受合作,并提醒不搶、互相謙讓。

  ---老師和幼兒一起玩(請幼兒自己選擇一個伙伴,兩個人一起選擇一種船去玩)

  ---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這些船都沉到水底)

  ---船在哪兒走?一起想辦法讓船都浮到水面上,

  ---幼兒探索,教師引導,

  3、再探索、留作業(yè)

  ---拿出胡蘿卜做的小船,問:剛才你們是用什么辦法讓胡蘿卜船浮在水面上的?出示鹽,把鹽放入水中,讓船浮上來。

  ---回家后你可以跟父母再探索,一起再試試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光、物體、影子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

  2、在不斷操作中能控制影子的動態(tài)變化。

  3、在影子實驗中勇于嘗試,積極動腦。

  活動準備:

  1、在墻上貼數根紙條當做竹竿。

  2、在距離墻40厘米處拉一根繩子,在繩上掛上幾個小猴子圖片。

  3、手電、記錄單、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師幼互動游戲,激發(fā)幼兒興趣。

  播放音樂《猴子爬樹》,師幼按節(jié)奏做爬竹竿的動作。

  二、探索光、與影子的奧秘。

  1、出示小猴子圖片、手電等。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都做了小猴子爬竹竿的游戲,這里也有許多小猴子,它們也會爬竹竿,可是今天小猴子想讓它的影子學會爬竹竿,你們愿意嗎?怎么樣才能讓小猴子的影子爬到“竹竿”上去呀?

  2、教師:你能用手電筒把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嗎?

  3、幼兒嘗試,教師鼓勵幼兒通過調試手電光源的辦法將小猴子的影子投射到“竹竿”上。

  4、幼兒集中交流。

  教師:你是怎么讓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的?手電筒從哪里照過去?為什么有的人用了手電筒,“竹竿”上卻沒有小猴子的影子呢?

  5、幼兒再次嘗試用手電投射小猴子的影子。

  三、讓幼兒嘗試改變猴子影子的位置,進一步感知光、物體與影子之間的關系。

  1、教師:小猴子的影子都能爬到“竹竿”上了,你能讓小猴子的影子站在“竹竿”的.最下面嗎?

  2、教師:你能讓小猴子的影子再爬到“竹竿”的最頂上嗎?

  3、幼兒再次嘗試。

  4、教師:你是怎么做到的?請幼兒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的操作結果。

  5、教師:小猴子這次想讓影子和我們一起玩音樂游戲,請你跟著音樂讓猴子的影子來爬“竹竿”。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來感知空氣的存在;

  2、學習簡單的實驗操作方法,培養(yǎng)細致觀察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重難點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空氣的存在;

  2、對科學實驗感興趣,并進行積極探索。

  活動過程

 。ㄒ唬┲i語導入

  1、師: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是什么: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植物動物都需要。(空氣)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對了。)那么,你覺得空氣是一種怎樣的東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氣無孔不入,無處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氣找出來嗎?說說你的辦法。

  (二)第一次嘗試:找空氣

  1、介紹材料自由找

  這里有許多東西(逐一介紹),它們能夠幫助你們找到空氣,去試一試吧,想到的辦法越多越好。

  2、集體交流:你是怎樣找空氣的,找到了沒有?

  3、過渡:大家真會想辦法動腦筋,陳老師也想給大家做個實驗來證明空氣的存在。

  (三)第二次嘗試:紙團會不會濕

  1、教師演示將紙團塞進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讓幼兒猜猜杯里的紙團會不會濕,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讓幼兒觀察紙團有沒有濕。

  2、討論:紙團為什么不會濕?(輔助問題:水為什么進不了,杯子里有什么東西不讓水進去呢?)

  3、小結:原來杯子里裝滿了空氣,水進不去,所以紙團不會濕。

  4、再次示范,請幼兒仔細觀察實驗操作方法。

  5、幼兒操作。(操作前先說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張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個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體交流:你成功了嗎?說說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請失敗的孩子上來演示一下,共同尋找失敗的原因。)

 。ㄋ模┑谌螄L試:空氣搬家

  1、過渡:剛才的小實驗十分有趣,不僅讓我們清楚地觀察到了空氣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氣會占位子。那么接下來我想請你們嘗試做一個讓空氣搬家的小實驗。

  2、師介紹實驗材料,提出實驗目的和方法:取兩只杯子,其中一只裝滿水,將空杯和裝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辦法讓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氣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兒嘗試操作。

  4、集體交流:你成功了嗎?你是怎樣做的?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么?

  總結小朋友們都能積極動腦,真棒,通過今天的活動,了解了空氣會占位子,也會流動。其實空氣還有許多的秘密,我們在以后的科學活動課中再來探索。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06-14

大班蝸牛科學教案09-30

大班教案科學教案11-10

大班《電》科學教案04-13

大班《地球》科學教案04-13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4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4

(經典)大班科學教案07-24

大班科學教案01-02

大班科學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