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1-16 09:52:15 教案

科學教案合集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合集5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案設計:

  戶外活動的時候,孩子總會去撿許多樹葉幾個人一起玩,看到他們這么感興趣,我就想能不能根據孩子的興趣來生成一些課程呢,經過幾天的研究實驗,我設計了這一節(jié)活動。

  教學目標:

  1、鼓勵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去觀察、體驗實驗中兩種物品的不同并大膽說己的看法。

  2、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并制作美麗的紙手絹,體驗成功的快樂。

  3、培養(yǎng)幼兒愛問、愛學、愛思考的興趣。

  教學準備

  樹葉(干、剛摘下的)各一筐、蒜臼、搗蒜錘、紙巾一人一張。

  教學過程:

  歌曲《小樹葉》引出教學內容。出示實驗物品。

  1、通過各種感官去觀察實驗物品。

  看:出示兩筐樹葉請幼兒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幼兒先說,說完后老師(:一筐黃黃的,看起來沒有水分;一筐嫩嫩的.,看起來很水嫩。)

  摸:請幼兒來摸一摸,撕一撕、抓一抓、踩一踩兩種樹葉并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老師:一筐干干的,一撕一抓一踩就碎了會響,一筐嫩嫩的,撕的時候不會響,抓和踩的時候不會碎不會響)

  搗一搗:將撕碎的樹葉干,濕兩種樹葉分別放入蒜臼中請幼兒動手搗一搗并觀察有什么不同,搗的時候說:“1234搗一搗,2234搗一搗” 激發(fā)幼兒興趣。(老師:干的沒有水分,另一種有綠色的樹汁出來)

  2、制作紙手絹:

  人手一張紙巾,幼兒自由折疊,疊好以后沾樹汁做成各不相同的手絹。

  3、活動結束:今天我們和樹葉一起做實驗,小樹葉不僅讓我們學到了東西也給我們帶來了漂亮的紙手絹,我們一起去外邊再撿些樹葉,看還可以和樹葉怎么玩呢?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鞋子的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文化。

  2、幼兒能自主探索出鞋底花紋的不同形態(tài),了解鞋底花紋的作用。

  3、觀察、探索過程中,找出鞋印的主人。

  活動重點:

  觀察、探索過程中,找出鞋印的主人。

  重點難點

  活動難點:

  幼兒能自主探索出鞋底花紋的不同形態(tài)及作用。

  水,干凈的地板,形態(tài)不一的鞋子圖片(從古至今),相機,讀卡器,電視機,1—6 的號碼牌,沙池。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情景導入,引發(fā)幼兒興趣,以偵探角色導入主題。

  師:“昨天李老師發(fā)現了幾個腳印,向老師已經把腳印照下來了,作為今天破案 的證據!苯酉聛,我們就看看哪位小偵探最先破案。教師出示照片,請幼兒觀 察,引導幼兒討論。

  二、展開活動

  1、以提問的方式,給出討論話題。

  師:“我們要怎樣才能找出鞋印的主人呢?” 幼兒小組討論。

  每一桌幼兒為一組,每一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推薦一位幼兒上來跟大家分享討論結 果。師:“到底是不是小朋友們說的這樣?我們來做個實驗檢驗一下吧! 2、教師引導幼兒辨別腳印是左腳還是右腳。

  3、將每一桌的幼兒(6 人)為一組,到臺上排成一排坐好,教師逐一發(fā) 1—6 的號碼牌給幼兒拿好,請?zhí)鸨鎰e出來的.那只鞋印的腳,教師用相機將鞋底拍下來。

  4、展示拍攝的照片,幼兒自主觀察發(fā)現,找到鞋印的主人。

  5、驗證照出來的腳印。

  (1)教師請出幼兒判斷出來的那位號數的幼兒到臺上來,通過實驗來驗證鞋印的主人。

 。2)教師先請幼兒在準備好的水里輕輕踩一下,到干凈的地板上踩一下,再請幼兒對比,辨別。并請幼兒說出,通過什么辨別出來的。(如鞋印的大小、花紋等) 教師:“為什么鞋子有大小?鞋底為什么還要有花紋,大家都看不見,為什么還要制作上去呢?”

  幼兒分組討論。

  師幼小結:鞋底的花紋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防滑。

 。3)教師邊講故事,邊播放圖片,讓幼兒觀察發(fā)現,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鞋子文化。

  教師播放宮廷的鞋子,古代鞋子,新時代鞋子。

  (4)討論:是不是每一個人的鞋子都一樣?鞋底的花紋都一樣?不一樣的鞋子作用一樣嗎?

  師幼小結。

  三、結束活動

  1、將幼兒帶到戶外,請幼兒在沙池里面踩鞋印,觀察不同的鞋印的不同花紋。

  2、分組合作——鞋印 DIY。四、延伸活動

  回家觀察家長的鞋子的鞋底花紋,都有些什么形態(tài)。

  反思:

  幼兒對生成性課程很感興趣,同時具有較強的探索欲。教師及時抓住了孩子興趣這一點,讓活動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幼兒對活動也具有較強的參與性。本課的設計體現了幼兒教育生活化,教師將此節(jié)課設計得很有趣,并將課程進行了整合?茖W領域、藝術領域、語言領域、健康領域都有融合,讓活動更加豐富。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準備:

  1.視頻2.彩繩1根、正方形、圓形"餅干"若干。

  活動目標:

  1.學習將圓分成相等的兩份 。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發(fā)展觀察和比較能力。

  3.萌發(fā)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今天高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有趣的故事,請你們在看故事的同時,想想兩個問題:

  (1).故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2).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看完故事,師: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幼:兩只笨熊在分面包。

  師:后來呢?

  幼:被狐貍吃了很多。

  師:總結:哦,他們沒有分成大小一樣的面包。

  2.師:老師這里有一根非常漂亮的彩繩,誰能來幫老師把這一根長繩分成長短一樣的2段呢?

  幼:就從中間剪。

  師:好,那你來操作一下。

  幼指著繩子:就是這里。

  師:你用手比劃,老師來剪。

  幼:隨便指個地方比劃剪。

  師:把繩子折起來問:這樣是一樣長嗎?

  幼:不是。

  師:那怎么樣剪才能剪成一樣長短的繩子呢?

  幼兒再次嘗試。

  師:你是怎么把它分成相同的2段的呢?

  幼兒說完教師總結:兩端相對,從中間對折就可以把一根彩繩分成2根長短一樣的.彩繩。

  二、操作過程圓形:

  今天大黑和小黑熊沒有吃到蛋糕,老師這里有1個圓形餅干,想把它分給大黑和小黑,但是該怎么分才能把一個圓形餅干分成大小一樣,形狀相同的兩半?

  幼兒進行操作。

  師:這兩半大小一樣,形狀相同嗎?

  幼:是的。

  師:你是怎么觀察他們是大小一樣,形狀相等的?

  幼兒說完教師總結:從中間對折,分開的兩個形狀能完全重合。

  師:引出2等分的概念:二等分就是把一個物體分成大小相同,形狀一樣的2個部分。

  三、活動延伸:

  幼兒探索將不同的圖形進行2等分,進一步感知2等分的含義。

  正方形:對折可以得到2個長方形(請幼兒演示)教師請幼兒繼續(xù)探索還有什么辦法?(有一塊正方形的餅干,但是兩個熊寶寶都喜歡吃三角形的餅干,怎么辦?)

  四、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經驗分享、交流。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初步理解標志的涵義和作用。

  2. 欣賞標志的圖案和顏色,發(fā) 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3. 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幼兒熟悉的標志圖卡(見材料制作)。

  活動過程

  1. 請幼兒觀察不同的標志圖卡,例如:

  交通規(guī)則標志。

  商場洗手間、電梯、安全通道等標志。

  2. 逐一出示標志圖卡,向幼兒提問:

  你見過這些標志嗎?在哪里見過?

  標志的圖畫有什么意思?

  為什么要設立這些標志?

  標志上有什么圖案?

  3. 請幼兒說說他認為哪個標志最好看,并說出為什么。

  4. 教師總結:標志就是用簡單的圖畫和顏色去表達意思,讓人更容易明白。

  5. 請幼兒說說幼兒園哪里貼了標志,引導幼兒說出這些標志的意思。

  活動評價

  能說出標志的涵義和作用。

  活動建議

  通過這個活動,引發(fā)幼兒對各種符號的興趣,符號包括手勢、標志和文字。

  可以設計給標志找朋友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熟悉各種標志。

  在了解幼兒園里的標志時,要帶領幼兒進行實地考察,并作必要的記錄。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通過做做、玩玩的活動,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 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體驗揉面團的樂趣。

  3、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 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面粉、水、盤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活動過程:

  一、 激發(fā)興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這些是什么呀?我們一起看看、摸摸、聞聞,猜猜這是什么?”(幼兒通過看、摸、聞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小結:面粉是白色,粉狀的、有香味。

  二、 了解面粉的特性。

  1、 哪些好吃的東西是用面粉做出來的.呢?(面包、饅頭等面粉制品)

  2、 教師小結這些好吃的東西是用面團做成的。

  3、 怎樣把面粉變成面團呢?(加水)

  介紹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請你們試一試將面粉變成面團。

  三、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1、 讓幼兒感受面粉變成面團的過程。

  2、 通過對比幼兒知道面粉加適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團。

  四、小結。

  活動反思:

  從小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科學活動能力,培養(yǎng)愛觀察、善思考、勇探究、樂合作、勤表達等良好習慣,對其日后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經典)08-23

【精選】科學教案10-03

科學教案(經典)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