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12-06 16:26:09 教案 我要投稿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兩位數(shù)乘法的估算,并進一步練習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例題首先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不同的估算方法,并通過與筆算出的精確結果進行比較,提高對估算價值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并且能夠說明估算的思路,能正確地進行估算練習。 2.進一步練習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提高計算能力。

  過程與方法:1.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yǎng)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 2.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發(fā)展實踐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在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2.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提高對估算的應用價值的認識,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教學重點: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40×20 30×50 60×30 47×23

  二、談話引入新課

  星期六王老師帶兒子去奶牛場參觀,遇到了一些數(shù)學問題,你們想不想一起來探索?

  三、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方法

  1、出示例題圖,分析題意,列出算式: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照這樣計算,42頭奶牛一天大約可擠奶多少千克呢?你會列式嗎?能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嗎?板書:29×42

  2、探索估算方法

 。1)這道題能直接口算嗎,那我們可以先做什么?(估算)

 。2)對,我們可以先估計一下結果大概是多少?先自己獨立思考1分鐘,你能想出幾種估算方法?

 。3)梳理思路,合作交流師:剛才很多同學不止用一種方法估算出了結果,接下來,請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下面開始交流。

  (4)整理成果,全班匯報,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A、把29看成是30,把42看成是40,因為30乘40得1200,所以29乘42得數(shù)大約是1200(在1200左右)(適時提問:為什么說是1200左右)

  B、把29看成是20,把42看成是40,因為20乘40得800,所以29乘42得數(shù)比800多。(適時提問:為什么比800多)

  C、把29看成是30,把42看成是50,因為30乘50得1500,所以29乘42得數(shù)比1500少。(適時提問:為什么比1500少)……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并講評:

  在一個乘法算式里,一個乘數(shù)變大,另一個乘數(shù)也變大,結果會怎么樣?(變大)指方法(3)說:所以這個1500是偏大了的。

  在一個乘法算式里,一個乘數(shù)變小,另一個乘數(shù)也變小,結果會怎么樣?(變小)指方法(2)說:所以這個800是偏小了的。

  一個乘法算式里,一個乘數(shù)變大,另一個乘數(shù)變小,結果會怎么樣?(還是蠻接近的)指方法(1)說:所以這個1200是較接近的。

  我們可以把這些估算的方法起一個名字:A:中間估;B:小估;C:大估。

  根據剛才的估算,我們可以說積比800多,也可以說積比1500少,我們還可以說積在1200左右,都是可以的。積比800多,比1500少,也可以說成積在800到1500之間。機動:補充:我們還可以就把29看成30,42不變,那這樣得到的結果是1260;同樣還可以把42看成40,29不變,這樣得到的結果是1160;積應該在1160到1260之間。比較一下,與前面估計的范圍相比,這次估得怎么樣?(更準確一些)

  (5)在這么多估算方法中,你喜歡那種方法?為什么?

  3、筆算:估算只能確定積大概在什么范圍之內,要想得到精確值,我們還得列豎式筆算,誰來試一試?指名學生板演,其余人在隨堂練習本上計算。你認為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你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提問的嗎?指筆算的結果問:這個結果與我們估算的范圍一致嗎?完成板書,寫單位和答句。

  三、練習

  1、算一算,比一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4×58 68×35 50×30 40×60 70×40

  先口算每組的第一題和第三題,再筆算第二題。

  問47×23的積與剛才兩題的積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這么說?

 。ㄐ〗Y:把兩個乘數(shù)分別看作與它們最接近的整十數(shù),估算的結果會準確一些。)

  2、你能用線連一連嗎?

  24×53得數(shù)比1800大,比2800小

  37×65得數(shù)比3500大,比4800小

  28×32得數(shù)比1000大,比1800小

  76×59得數(shù)比600大,比1200小

  3、想想做做第4題。

  4、三種價錢的籃球:48元、38元、28元。帶了1000元,買24個同樣的籃球,他可能買了哪種籃球?

  問:讀完題,你首先考慮的是什么問題?(24個籃球的價錢不能超過1000元。)估算一下,最貴的48元乘24結果大約是多少?能買嗎?再估38元的,乘24結果大約是多少?能買嗎?單價是28元的要不要再像剛才那樣估一估?為什么?那會不會單價38元的和28元的籃球都買一些呢?為什么?(同樣)

  四、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嗎?(板書課題:乘法估算)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2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課件出示例題的場景。

  談話:同學們看到過這樣的場景嗎?在這熟悉的場景里,我們解決了什么問題?

  2、學生觀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

 、盘岢鰡栴}

  猴媽媽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3只小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⑵學生自主探究,組內交流。

  談話:請拿出學具,動手擺一擺,分一分,然后和小組內成員議一議,每只小猴分得幾分之幾,3只小猴一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前嗉壗涣鳌

  問:能說說你是怎樣分的嗎?

  ⑷課件演示分地3/4的過程。

  2、教學“想一想”

 、盘岢鰡栴},猴媽媽:“我有10個桃,平均分給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茖W生用學具分一分。

 、前嗉壗涣鳌

  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意見:一是分得這些桃的3/5,另一是分得這些他 3/10,引導學生討論。

 、日n件演示分得3/5的過程。

  3、小結: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一份是它的幾分之一,幾份是它的幾分之幾。

  三、組織練習

  1、想想做做1

  學生仔細觀察,思考把幾個看成1份,在圖上分一分。

  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2、想想做做2

  引導學生看清每幅圖平均分成的份數(shù),涂色部分占這樣的幾份。

  獨立完成。

  3、想想做做3

  學生獨立涂色,同桌交流。

  4、想想做做4

  問:2/3、3/4是分別把這堆小棒平均分成幾份,有這樣的幾份呢?

  學生動手擺一擺,試一試,得出結果。

  與同桌邊練習邊交流,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

  四、全課總結。

  談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運算律的意義,能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通過同桌合作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等自我復習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激發(fā)學生成功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理清知識間的聯(lián)系,建構起知識網絡。

  教學難點:

  加強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與運用,通過比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區(qū)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導入新課。

  1、今天復習什么內容?(運算律)什么是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的一些規(guī)律)

  2、出示習題幫助學生回顧各運算律。

  口答:在□里填上合適的數(shù),在○里填上運算符號。并說一說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45+26=26+□,運用了(加法交換律)。

  23×56=56○□,運用了(乘法交換律)。

  122+(78+45)=(□+□)+45,運用了(加法結合律)。

  7×25×4=7×(□×□),運用了(乘法結合律)。

  45×67+45×33=(□+□)○45,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3、回憶各運算律內容及字母表達式。

  提問:我們在四年級一共學習了這五個運算律。你學哪個運算律時覺得最輕松,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下這個運算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運算律的字母表示式。

  加法交換律:a+b = b+a

  加法結合律:a+b+c = a+(b+c )

  乘法交換律:a×b = b×a

  乘法結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c)= a×b+a × c

  減法性質:a-b-c = a-(b+c )

  除法性質:a ÷ b ÷ c = a ÷(b × c )

  二、查漏補缺,強化知識點。

  1、你覺得哪個運算律的知識學習起來最難?為什么?

  2、舉例比較,啟發(fā)思考。

 。1)出示題組:125×(80×8)125×(80+8)

 。2)老師在教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做時容易出錯。

 。3)這兩題你會做嗎?請在作業(yè)本上獨立完成。

  3、基本訓練。

  當個小法官:判斷下面的話是否正確。

 、 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這樣很簡便。()

 、 101×46-46=100×46。()

 、 134×8=125+9×8。()

 、 25×(40×4)=25×40+25×4。()

  ⑤ 350÷50×7=350÷(50×7)。()

 、 125×7+3×125=125×(7+3)。()

  三、知識整理過程,構建知識聯(lián)系。

  1、如果將這五個運算律的知識來理一理,分分類?你會怎么處理呢?(先在四人小組交流一下,再匯報)

  在“乘法分配律”時,設問:乘法分配的表達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覺得分在哪一類合適呢?有不同的意見嗎?

  2、剛才從運算方法上分成了兩類,你能橫向再看看、再理理嗎?引導學生再從規(guī)律特點上繼續(xù)思考。(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

  觀察數(shù)、符號、式子的特點,理解相關運算律的特點。

  3、通過剛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嗎?(你還會將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嗎)

  四、綜合訓練。

  1、關于乘法分配律的專項練習。

 。1)自主設計乘法分配律的各種題型。

  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

  (2)匯報展示,學生口答。

  (3)通過訓練,你有什么新收獲嗎?(關注兩個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關的解題經驗。)

  2、星星水果店運進32箱蘋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運來的蘋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用簡便方法計算。

  367-89-1125×32×125728×72÷3676×25+8×75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4

  教學內容:

  書上第82-83頁例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

  2、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4、能準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5、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教學難點:

  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紙一張,一面畫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學生每兩人準備一張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和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個。

  教學過程:

  一、猜測引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W生回答,同時依次在屏幕上出現(xiàn)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請同學們猜測一下。(分四人小組,猜測,然后反饋)

  師小結:看來各小組討論,得出意見難以一致,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探究一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探究新知

  1、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請同學們拿出紅色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1分米,誰來說一說它的面積是多少?(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1(平方分米))

  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發(fā)揮四人小組合作的力量,動手做一做實驗(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反饋、匯報實驗的結果。

  (學生可能會用擺、量、換再算的方法)

  師小結:剛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擺,有的用量,還有的直接將分米換算成厘米來計算。同學們真聰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這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單位都是100平方厘米。

  同一個正方形,我們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單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知識遷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從上面的實驗過程中,我們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學再想一想: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單位,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師出示邊長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題的要求提問兩個問題

 。1)邊長1米的正方形紙,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劃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劃分多少個?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們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解決,進行匯報。

  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書: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那么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3)區(qū)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強化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單位:兩個相鄰長度單位間進率是10。

  面積單位:兩個相鄰面積單位間進率是100。

 。4)反饋練習

  ①練習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83頁做一做題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訂正時請學生說出想法。

 、鄹腻e: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四、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本》第40頁

  板書設計: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兩個相鄰面積單位間進率是100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5

  教學時間:總第1課時

  第一單元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課題:口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口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口算練習。學生計算,匯報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1頁例1(2)探究算法。

  提問: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個?把算法說給同桌聽一聽。全班交流。(3)試一試。師小結:整十數(shù)乘整十數(shù),只要把0前面的數(shù)相乘,再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兩個0即可。

  2.教學例2。

  (1)出示教材第2頁例2。指名讀出例題表格中的數(shù)據。

  師小結: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頭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約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頁“想想做做”第5題。

  集體交流,指出: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分別把兩個乘數(shù)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數(shù)來計算。

  三、反饋完善

  完成教材第2頁“想想做做”第1題。

  四、反思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時間:總第2課時

  課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筆算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會筆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會用交換乘數(shù)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2.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自主探究的意識。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豎式計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指名說一說筆算過程。二、交流共享1.教學例3。

 。1)出示教材第3頁例3主題圖。提出問題: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問:誰能估算一下大約需要多少個?你是怎樣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教師適時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組織小組交流。(4)歸納總結。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頁“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后交流匯報,教師展示一些典型的錯例,組織討論,糾正錯誤。提問:通過計算你認為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各自觀察題目,找到錯誤原因,在小組內交流。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教學時間:總第3課時

  課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進位)的'筆算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進位)的筆算方法。2.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經歷稍復雜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進位)的筆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頁例4。

  提問:每箱迷你南瓜24個,53箱一共有多少個?該怎樣列式?追問:誰能說一說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導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和之前不同的是,計算時每一個乘數(shù)乘兩位數(shù)所得的積都要進位。

  引導思考:我們在前面學習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要進位時,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回憶“乘積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法。

  3.歸納小結。

  4.檢驗算式。學生用豎式計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讓學生先說一說具體的計算過程,再集體訂正。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頁“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并驗算。教師巡視,指名板演,集體交流。2.完成教材第6頁“想想做做”第3題、第4題。讓學生作出合理的假設,再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教學時間:總第4課時

  課題:練習一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進行筆算,會用調換乘數(shù)的位置的方法來驗算乘法。2.體會數(shù)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法。教學過程:一、知識再現(xiàn)

  1.完成教材第7頁“練習一”第1題第2題。

  出示題目,全班分為四組,每組計算兩題,學生獨立完成。評講:計算的正確率和驗算的方法.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7頁“練習一”第3題。

  讓學生先閱讀表格,明確題意,再獨立填寫表格。

  評講:怎樣填出“一共的枝數(shù)”,請歸納出本題的數(shù)量關系。2.完成教材第7頁“練習一”第4題、第5題、第6題、第7題。讓學生先讀題,說說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三、綜合練習

  完成教材第8頁“練習一”第8題、第9題、第10題。讓學生獨立解決,集體交流,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四、反思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誰能說說筆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時,要注意什么?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情境,體驗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關系,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能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

  2.使學生能判斷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畫出平行線;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步驟和方法,能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3.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抽象、概括的探究活動,形成平行線的表象,培養(yǎng)空間觀念;用數(shù)學眼光觀察生活,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現(xiàn)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判斷兩條直線位置關系、會畫一組平行線,在畫的過程中感悟平行線的特征;了解“同一平面”的含義。

  教學準備:

  一副三角板,一把直尺,兩個立體盒,課件,兩根小棒,2張長方形白紙,一只彩色水筆膠帶紙(或磁鐵)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提問直線的特征。

  二、游戲導入,認識相交和不相交

  1.(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都玩過撒小棒的游戲,今天我們就來玩一玩,聽清要求,看看這里面我們能不能學到數(shù)學知識。

 。2)講述要求:每人拿出兩根小棒,把他們任意的撒在桌面上,看看兩根小棒形成了什么樣的圖形,然后把你看到的圖形用彩筆畫在紙上。

  【目的:撒小棒,看小棒在桌面上所形成什么形狀,揭示研究同一平面內兩個直線的位置關系:.學生對自己畫的圖形進行分類時,充分的讓學生說明自己這么分類的理由,讓學生的正確想法來引導其他學生】。

 。3)展示學生畫的直線,并編上號

 、 ② ③ ④ ⑤

  師:我們把兩根小棒同時撒在同一個桌面上,此時我們可以把兩根小棒看做兩條直線,把桌面看做一個平面。

  2、出示兩個重疊在一起的完全相同的紙盒,一個盒上畫一條黃色線,另一個盒上畫一條藍色線。

  師:上面的.這條黃色線,與下面的那條藍色線,是在同一個平面嗎?【生回答】

 、俑鶕䦟W生回答,師:你來摸一摸,②移動一個紙盒,現(xiàn)在兩條直線還在同一個平面嗎?

  師:今天我們就研究一下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板書出示)的位置關系。

  看畫出的直線關系,你能分一分嗎?

  為什么這樣分?

  可能回答是:兩條直線有角;交叉,沒有交叉;

  師:你同意他們的分類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師:(手指交叉的直線)這在數(shù)學上叫兩條直線相交(板書“相交”),你認為這兩組直線相交了,那兩位兩組直線沒有相交,你是怎么判斷相交和不相交的呢?

  學生可能回答是:看它們沒有連在一起。

  出示:(4)你認為這兩條直線相交還是不相交?

  生交流,回答?赡艽鸢福翰幌嘟唬瑳]有連在一起;相交,延長一些后就可以相交了;因為都是直線,兩端都可以無限延長,所以會相交。

  師:這兩條直線都是(學生齊答——直線),能不能延長,大家想一想,延長后會不會相交?閉起眼睛想象一下后回答。

  觀察②③兩組的兩條直線,如果延長后,想象一下會不會相交?

  師: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幾種可能性?

  一種相交,一種不相交。【板書:不相交】

  師: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齊讀

  直線a是直線b的平行線;直線b是直線a的平行線

  3、你剛才畫的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是屬于什么關系?分別給它們起名,說一說誰是誰的平行線

  生回答

  師小結: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要么平行,要么相交。

  4、在生活找,教室里找相交和不相交,生答;課件欣賞

  5、鞏固練習:想想做做1

  生判斷是否是互相平行,對于第四個圖,問生為什么不是一組平行線,如何判斷?

  補充:

  三、折紙(想想做做2),引出畫一組平行線。

  1.這長方形紙

  出示長方形紙,觀察長方形對邊的位置關系——互相平行

  a提問:有幾條折痕?這幾條折痕互相平行么?

  b像這樣的折痕如果畫出來與邊都是什么關系呢?有多少條?

  一條邊的平行線可以有無數(shù)條,位置各不相同。

  (1)請你測量一下這三條折痕的長度,看看你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動手測量,并反饋——每條折痕長度相等。

 。2)小結;長方形一組對邊互相平行,在中間的折痕也互相平行,并且長度相等!緦吰叫星蚁嗟取

  2.畫一組平行線。

  (1)剛才我們通過折長方形紙來找到了一組平行線,那你能不能應用身邊的物體來幫助我們畫一組平行線么?

  生舉例并說明物體上那兩條線段互相平行,用他們來畫。

 。2)這么多畫平行線的方法,你會發(fā)現(xiàn)畫出的平行線都是固定的。如何能能畫出想要的一組平行線呢?這會兒我們要用到三角板和直尺了。

  (3)下面我邊畫邊說,請你仔細觀察每一步,看你能否用一個字概括每一步的要點。

  師講述:

  工具:直角三角尺、任意直尺

  步驟:一對齊二貼緊三移動四畫線

  首先,用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畫一條已知直線,再用直尺緊緊的貼著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把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再按住三角板把直尺拿開,再畫另一條直線。那么這條直線就與已知直線是一組平行線。

 。4)生概括:畫——畫什么;貼——拿什么貼什么;移——怎樣移;畫——畫什么

  (5)生動手嘗試畫,做試一試,個別板書。做完后校對,可讓同桌互相校對,問:你打算怎樣去判斷他畫的對不對?

  3、剛才我們用三角板和直尺畫了已知直線的平行線,那你能用這個方法,過A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么?

  (1)出示想想做做4,你打算怎么畫?——只要平移三角板時平移到A點就可以。

  (2)生動手畫,師巡場,個別指導,校對。

  【在某一點的平行線有幾條呢?(過一點只有一條)】

 。3)小結:說說怎樣畫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畫時應注意什么?——如尺子要貼緊,手不能斗等等

  三、練習

  1、想想做做3。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平行線在我們數(shù)學圖形中的體現(xiàn)。

  出示圖形,問:這是什么圖形,分別有幾組互相平行的線,指給同桌看,再校對。

  2、想想做做5。

  出示題目,先讓學生自己找,再問生怎么找,怎樣找更快速。

  小結:組成一個物體有幾條線段,那平移后,就有幾組互相平行的線段。

  四、 總結

  誰來說說,這節(jié)課我們有哪些收獲?(平行和相交、如何畫平行線……)今天我們重點學習了平行,下節(jié)課我們講學習關于相交的數(shù)學知識。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7

  教學內容: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面積含義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操作推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運用長方形的計算方法正確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教法:

  引導探究法。

  教學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師:前面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分別是怎么規(guī)定的?用手比劃一下。

  2、你想用什么單位度量你的課桌?為什么?為什么不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呢?

  3、咱們學校的大操場用什么度量呢?還能用擺正方形的方法嗎?看來擺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個通用的計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大家一節(jié)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復習了舊知,讓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談話,讓學生明了學習這節(jié)課的必要性,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jié)課學習任務。)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們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呢?

 。1)生獨立思考,用拼、畫等方式完成。

 。2)小組內交流方法。

  (3)討論:你們拼出形狀各異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為什么?

 。4)匯報結果: A 因為都是12個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平方厘米。

  B 數(shù)出來的。

  C 用長乘寬的辦法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擺圖形,創(chuàng)設探索情景,然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整個探究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意思,讓學生在合作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合作。

  2、 探究長乘寬的方法。

 。1)先讓第三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

 。2)先觀察你們拼的長方形中,長的方向上有幾塊小正方形?長是幾厘米,寬的方向上有幾塊小正方形?寬是幾厘米?再說說長方形中所含平方厘米數(shù)是多少。把結果填寫在課本77頁。

 。3)從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每行的塊數(shù)乘行數(shù)等于總塊數(shù),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每行的塊數(shù)等于(長),行數(shù)等于(寬)所以得到:長乘寬等于面積

  設計意圖:集體觀察、對比、思考、驗證并總結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猜測——操作——驗證的學習數(shù)學的探究過程和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及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驗證與應用

  再畫一畫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怎樣求面積?口述如何擺

  設計意圖: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新知。

  三、 及時練習,鞏固新知

  1、練習二十九 第2題

  2、做一做。測量時取整數(shù)。

  四、 交流收獲,小結全課。

  1、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在計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運用今天的知識,你能解決身邊一些物體的面積嗎?

  設計意圖:教學要求要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通過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獲時,也是讓學生自己整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快樂。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8

  學習目標:

  1、知道平年、閏年的知識,記住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發(fā)現(xiàn)并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學法提示:

  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學習準備:

  課件、年歷。

  學習過程:

  一、組織教學,激趣導入

  1、 導入語:同學們,你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很多獎品,你們想不想得到?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年月日。那么我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一個大月有幾天?那幾個月是小月,一個小月有幾天?(出示課件1)

  2、 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生日嗎?那我們再做一個小游戲,請大月出生的同學舉手,再請小月出生的同學舉手。

  3、 教師質疑提問:為什么有的同學不舉手?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個別學生說出他是二月出生的)。澳!原來是這樣。

  4、 我們已經知道二月是個特殊月,特殊在什么地方呢?當二月是28天時,那一年就是平年,當二月是29天,那一年就是閏年。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設疑預習。

  1、認識平年、閏年。

 。1)看二月來判斷某年是平年還是閏年看20xx年年歷。說明二月是28天。

  問: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板書:再看20xx年年歷。說明二月是29天。問: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板書

 。2)計算全年的天數(shù)。

  計算:20xx年全年有幾天?小組合作。看哪一組的方法最簡便?你能不計算說出20xx年全年有幾天?

  小結: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出示課件2)

  2、判斷平年、閏年。

 。1)談話: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可以怎么判斷呢?現(xiàn)在老師既不看全年的天數(shù),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數(shù),就能判斷出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你們相信嗎?

 。2)學生考老師。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年歷卡考老師,學生只要告訴老師哪一年,老師就能說出它是平年還是閏年。當同學們還在覺得神奇時,老師告訴同學們:“其實,這里面有個小竅門,你想知道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發(fā)現(xiàn)吧!

  三、展示互動,質惑解疑

  1、出示1993~20xx年各年二月的月歷。(出示課件3)

  2、學生觀察。(出示課件4)

  3、提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個閏年)閏年年份與4有什么關系呢?

  4、分組計算。(出示課件5)

  一組:1993÷4

  二組:1994÷4

  三組:1995÷4

  四組:1996÷4

  五組:1900÷4

  四、學法引導,探究提升

  1、交流結果。

  提問:一、二、三、四組計算結果有余數(shù)嗎?

  講述:閏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數(shù)。所以,要判斷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就要看這一年的年份數(shù)是不是4的倍數(shù)。一般情況下,如果是4的倍數(shù)這一年就是閏年,如果不是4的倍數(shù),就是平年。

  提問:五組,1900÷4有余數(shù)嗎?(沒有)

  講述:雖然它沒有余數(shù),但它不是閏年,這是一種特殊情況,所以用“一般”、“必須”兩個詞來說明。通常當公歷年份是整百數(shù)的時候,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shù),才是閏年。(出示課件6)

  2、明確什么是公歷年份。(公歷是指陽歷)

  3、想一想:為什么每4年就有一個閏年,而整百年的時候要是400的倍數(shù)才是閏年呢?(出示課件7)

  五、學習總結 作業(yè)練習

  1、判斷平年、閏年。(出示課件8)

  2、練習十二第1題。

  3、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六、板書設計

  平年和閏年:

  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有52個星期零1天。 閏年二月29天, 全年366天,有52個星期零2天。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9

  教材簡析:

  這節(jié)課主要教學筆算乘數(shù)末尾有0的簡便方法。例題先讓學生按照豎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其他不同方法算出結果,使學生初步產生學習筆算簡便方法的需求,再介紹筆算的簡便方法。

  設計理念:

  學生之前已經學會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及估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末尾有0的簡便方法。本節(jié)課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在口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需要進位)時產生用豎式計算的欲望,在用豎式計算的過程中通過知識的有效遷移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乘數(shù)末尾有0的簡便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算法的過程,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在具體情境中合理地運用口算、筆算和估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在與他人的`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探索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筆算。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小黑板,作業(yè)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以疑引新

  1、談話: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及估算。下面我們進行口算搶答。卡片出示:

  21×40 20×34 32×20 22×30 17×60 36×40

  思考:他們都是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都可以采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為什么前4題口算起來容易,而后2題口算有點困難或算不出呢?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出:計算后2題時需要進位。

  2、引出課題: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

  3、奶牛場里的阿姨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來解決。

 。ǔ鍪局黝}圖)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問題:“今天擠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讓學生說出算式后板書:25×30=

  二、自主探索,優(yōu)化算法

  1、探討算法

 、艈枺褐R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你能試著用學過的知識方法來算出25×30的積嗎?

 、普勗挘赫埓蠹矣米约合矚g的方法探索計算方法,算出結果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學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菂R報算法。

  2、掌握方法。

 、耪勗挘河嬎25×30時,同學們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們學過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來計算,這樣都可以。

 、平榻B方法:

  第一步列豎式。因為0乘25還得0,所以這一步可以不寫。這樣就先算25×3,列豎式時可以讓3與25中的5對齊,把30中的0寫在后面。

  第二步計算。先算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25×3得75,再在積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數(shù) 末尾有一個0,那么積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個0。

  第三步檢驗。

  ⑶問:這兩種不同的方法,你喜歡用哪種方法列豎式計算?為什么?

  ⑷小結:以后我們遇到類似的題目時,可以用這種簡便方法列豎式。

  3、試一試:想想做做1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做題情況,進行個別指導。

  集體評講做法,并讓做錯題的學生說一說自己錯在哪里,并要求及時訂正。

  注意積末尾0的處理。

  三、鞏固新知,綜合運用

  1、想想做做3

  問:題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樣比較第一組中的兩道題?這兩道算式有什么聯(lián)系?估計一下他們的結果會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結果可能比較接近)

  計算驗證。

  在小組里說說怎樣比較第二組、第三組的兩道題。

  小結:果然比較接近。今后我們在估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積時,可以把其中一個乘數(shù)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數(shù)來估算得數(shù)。

  2、想想做做4

  看圖說說圖意,再列式計算,說說是怎樣列式的,又該怎樣進行估算。提醒學生用約等號連接估算結果。

  交流估算方法:

  30×20=600 27×21≈600(個)

  27×20=540 27×21≈540(個)

  30×21=630 27×21≈630(個)

  3、想想做做5

  出示場景圖,讓學生說說收集到哪些信息,獨立計算后,再指名說說算式,如果學生獨立計算有困難,教師重點提問:“20人正好租4條船”能推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學生獨立閱讀題目后,先觀察平面圖,找到方向標,確定圖中的方向,再明確題目要求解決的問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說說怎樣標,為什么這樣標?

  四、全課總結

  學了今天的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和想法?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0

  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計量單位中,時間單位比較抽象,難以體驗一個單位具體有多少,而且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時間單位的教學分成兩段安排。本單元是教學時間單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級教學的時、分、秒的基礎上,再來教學年、月、日的知識,以及24時記時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3.使學生知道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課時分配

  1認識年、月、日1課時

  2認識平年和閏年1課時

  3認識24時記時法1課時

  4求簡單的經過時間1課時

  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時間。

  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事件與時間關系的體驗,逐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

  2.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構建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年、月、日和24時記時法是在時、分、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但是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shù)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教材內容上注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的平臺。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并組織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歷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鐘面探索外圈和內圈的關系等。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和24時記時法。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fā)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于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記時法,因此在用24時記時法表示下午幾時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太習慣。教學時,應使用鐘表模型等教具或學具,加強學生對鐘面的觀察和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時針一日正好走兩圈,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數(shù)的關系,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經驗,理解24時記時法。在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從出發(fā)時刻開始,轉到到達時刻,把直觀觀察和路線圖對應起來,并口算得出經過的時間。

  1認識年、月、日

  課時目標導航

  教學內容

  認識年、月、日。(教材第44~45頁例1、“試一試”)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shù)。

  2.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時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滲透珍惜時間的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難點: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PPT、2014年的年歷卡。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口答下列各題。

  2時=( )分1分=( )秒

  1星期=( )天3分=( )秒

  60分=( )時120秒=( )分

  5星期=( )天5時=( )分

  2.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經過的時間就是一年,月亮繞地球運轉一周經過的時間大約就是一個月,同時,地球自己也在旋轉,地球自己旋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年、月、日。

  課件出示教材第44頁例1主題圖。

  (1)認識年歷。

  觀察例1圖,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明確:①這種年歷是公歷,也稱陽歷,它以地球公轉周期為依據,是現(xiàn)在國際通用的歷法;我國還使用農歷,也稱陰歷,它以月相變化為依據,是唯一既照顧到陽歷,又照顧到陰歷的歷法。

  ②在“年、月、日”三個時間單位中,年最大,其次是月,最后是日。

  (2)年、月、日的含義。

  一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的時間。一年有12個月

  一月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每月約有30天

  一日地球本身自轉一周的時間,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黑夜,共計24小時

  (3)觀察2014年的年歷并進行統(tǒng)計。

  學生分組探究課前準備的2014年年歷,把年歷中每個月的天數(shù)填入下表:

  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數(shù)

  (4)小組交流。

  學生在獨立觀察、思考、統(tǒng)計的基礎上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統(tǒng)計結果。

  指名展示統(tǒng)計結果,教師相應板書。

  討論:觀察黑板上2014年的統(tǒng)計表,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數(shù)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一年有12個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通過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在12個月份中,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2月是特殊的月份,只有28天。

  歸納: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認識大月、小月。

  介紹:一年有12個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導: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紅色,小月涂上綠色。觀察表格,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指名口答,教師適時歸納。

 、俅笤掠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谝荒曛杏7個大月,4個小月。

 、2月有28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6)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

  提問:你有辦法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嗎?

  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相關知識進行交流,教師適時歸納。

  (方法一)找規(guī)律記憶。

  7月和8月是連續(xù)的兩個大月,7月以前的單數(shù)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雙數(shù)月是大月。

  (方法二)拳頭記憶法。

  伸出你的左手,緊握成拳,就會發(fā)現(xiàn)拳頭上會有些凹凸的地方,我們就用拳頭上突起的地方來記大月,凹下的地方記小月。

  從食指的突起之處數(shù)起,依次數(shù)到小指突起之處(即從1月數(shù)到7月),再從小指凸起處往回接著數(shù),依次從8月數(shù)到12月。(見圖片)

  試試用右手指著左拳的凹凸之處,邊指邊數(shù):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方法三)歌訣記憶法。

  背誦歌訣,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記憶。

  歌訣: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定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把一加。

  這里“臘”指陽歷十二月,“冬”指陽歷十一月。

  順口溜:

  七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shù)七后雙。

  二月是個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2.計算全年的天數(shù)。

  課件出示教材第45頁“試一試”。

  提問: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小組交流:

  (方法一)將每個月的天數(shù)加起來: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將大月的總天數(shù)、小月的總天數(shù)和2月的天數(shù)加起來:

  31×7+30×4+28=365(天)

  小結:2014年全年有365天。

  三、鞏固反饋

  完成教材第46頁“想想做做”第1、3題。

  第1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jié)是10月1日。中國共產黨生日是月1日。中國教師節(jié)是9月10日。中國植樹節(jié)是3月12日。交流略。

  第3題:1949 10 1 2049 10 1

  四、課堂小結

  談談在認識年、月、日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書設計

  認識年、月、日

  一年有12個月。1、3、5、7、8、10、12月都有31天,是大月;4、6、9、11月都有30天,是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個特殊的月份。

  試一試:(方法一)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 31×7+30×4+28

 。217+120+28

 。337+28

 。365(天)

  答:2014年全年有365天。

  教學反思

  1.注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幾乎天天接觸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而且,學生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tǒng)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但是這些都為他們學習年、月、日打下了基礎。因此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教師首先安排學生觀察年歷,激發(fā)學生從年歷中發(fā)現(xiàn)各月的天數(shù),從而探索出大月、小月。

  2.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體會思考的快樂。本節(jié)課,教師首先讓學生收集豐富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去發(fā)現(xiàn)知識;讓學生通過交流與合作,產生思維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識。接著,讓學生創(chuàng)作記憶大、小月的簡單方法,學生在原有的經驗上像詩人一樣創(chuàng)作出了歌訣,像數(shù)學家一樣發(fā)現(xiàn)了用拳頭記憶的方法,他們經歷了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備課資料參考

  典型例題準備

  【例題】2020年07月24日至2020年08月09日,第32屆夏季奧運會在東京舉行,這屆奧運會歷時多少天?

  分析:因為七月份有31天,所以七月份奧運會的天數(shù)有:31-24+1=8(天),再加上八月份的9天即可。

  解答:31-24+1+9=17(天)

  答:這屆奧運會共歷時17天。

  相關知識閱讀

  農歷

  農歷是我國傳統(tǒng)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國歷等名稱,但農歷并不是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二十四節(jié)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今年是農歷開元4716己亥豬年(公歷2019.02.05~2020.01.24),我國傳統(tǒng)歷法比西方歷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加2697即是我國傳統(tǒng)歷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對農歷多有記載,大量歷史典籍記載農歷始于黃帝時代。農歷陰陽合一的歷法規(guī)則一般認為產生于商代。我國各地區(q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均以農歷計算,至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民族大多仍遵循農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等。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2-24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1-07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2-20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1-09

(推薦)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1-07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2-25

三年級下冊《數(shù)據的整理》數(shù)學教案11-19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5篇)05-15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精選23篇)03-25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必備)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