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用解剖等方法觀察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異同,經(jīng)歷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2、在對各種果實和種子的觀察研究、統(tǒng)計活動中能產(chǎn)生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在課后有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3、能用多種感官對多種果實進行觀察、比較,知道果實里都有種子,不同的果實果皮的軟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實種子的數(shù)量也不同。
4、能自己設計“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圖表,并通過數(shù)學統(tǒng)計的方法知道豌豆種子數(shù)量的分布規(guī)律。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異同。
教學難點:了解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實及種子若干,蘋果、板栗、圓椒、花生等果實若干。
2、小組和個人使用的“( )個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統(tǒng)計表。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認識它們嗎?能說說它們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
二、探究過程
1、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種子。
提出按從外到內(nèi)的順序進行觀察比較:先比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觀察豌豆花的內(nèi)部構(gòu)造,與課文中的油菜花構(gòu)造圖進行比較,描述它們的異同。
按照順序比較兩種植物的果實,再輕輕打開莢殼比較內(nèi)部的種子,尋找構(gòu)造上的相似之處。
能全面描述比較后的發(fā)現(xiàn)。得出結(jié)論:不同的'花結(jié)出不同的果實;油菜與豌豆的果實雖然在外部形態(tài)上有很多不同,但它們都有莢,莢里的種子有順序地排列。
2、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
其他的果實和種子是不是也和它們一樣呢?
蘋果的果實不能掰開,怎么觀察呢?確定觀察的方法:咬、解剖。
進行分組或個人的觀察比較活動。
描述所觀察到的果實與種子的特點:
(1)果實的共同點是什么?
。2)種子外面包著的東西是一樣的嗎?有什么不同?
(3)種子的數(shù)量相同嗎?
種子外面的殼的軟硬厚薄與種子的數(shù)量有關系嗎?為什么?
3、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
不同植物的果實種子數(shù)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實種子數(shù)量相同嗎?
猜想:豌豆莢里有幾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確定用統(tǒng)計豌豆莢內(nèi)種子數(shù)量的方法。提供統(tǒng)計記錄表,討論該如何填寫。
個人、小組統(tǒng)計記錄。
說說個人的統(tǒng)計圖表與小組的統(tǒng)計圖表有什么變化?
全班設計合作完成“全班()個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統(tǒng)計圖表(可以讓學生蘸紅色印泥表示種子數(shù),會非常有趣)。
根據(jù)統(tǒng)計圖表,說說應該怎樣來描述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量?
人的身高、樹葉的長度也會有這樣的規(guī)律嗎?
為什么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會有這樣的分布規(guī)律,與自然界有關系嗎?
三、小結(jié)
板書設計:
2.4 豌豆莢里的豌豆
1、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種子。
2、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
3、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
教學后記: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
課程標準:
能定性地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前后、左右、遠近等),理解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 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
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
2.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科學知識
1.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主要有四種類型:直線運動、往復運動、旋轉(zhuǎn)運動和擺動。
2.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
3.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運動的簡單性和復雜性,認識到復雜的運動是由簡單運動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體會到運動的簡單性和復雜性,認識到復雜的運動是由簡單運動
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主要有四種類型:直線運動、往復運動、旋轉(zhuǎn)
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
運動和擺動。
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不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不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不能夠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層次2:通過本課學習學生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但是不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不能夠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層次3:通過本課學習學生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探究能力:
層次 1:不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不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層次 2: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不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層次3 :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zhì)
學生/教師互動目的
集中話題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方式
1.教師(出示紙風車):誰會玩這個小風車?
2.學生上講臺演示風車的玩法。
3.讓學生將自帶的玩具在小組內(nèi)相互交換著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會運動?怎樣運動的?
4.學生匯報自己玩玩具的情況,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方式。
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從兒童認知的特點、水平出發(fā),從兒童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來組織教學。
探索和調(diào)查
教師:剛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們有了不少發(fā)現(xiàn),老師這還有幾種簡單的材料(出示小木塊、鋼尺、橡皮筋、紙風車、單擺裝置),你們想不想玩?
學生的情緒被調(diào)動后,教師讓學生小組交換一下意見,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幾種材料來研究。
(學生選取材料)
2.教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你們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樣可以讓它們運動起來?
學生小組交流一會。
3.教師:馬上我們就要研究了,你們覺得在研究中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小組成員要分工協(xié)作,仔細觀察,做好記錄等等。
4.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師適時指導,做學生探究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
5.學生匯報探究結(jié)果。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小組的探究結(jié)果,可以給物體的運動方式起名,可以用筆畫出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得出物體運動的幾種方式。
板書:木塊 → 移動 →紙風車 → 轉(zhuǎn)動鋼尺、橡皮筋 → 振動單擺 → 擺動
6.學生小組討論:比較鋼尺、橡皮筋和蕩秋千的運動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安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認識光源,二是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這里面包含兩個概念:一是光源,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物質(zhì)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解釋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難度,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小孔成像實驗盒的實驗,在此基礎上再組織思考、討論,千萬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訴他們。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小孔成像的實驗盒,并能夠用語言和簡圖解釋小孔成像的實驗;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種類,知道光在同一種物質(zhì)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感受光學世界的神奇與奇妙。
教學準備
教師——抄有單元小詩的小黑板、有關光的.教學圖片、手電筒、蠟燭、小孔成像道具。
學生——手電筒,三張帶孔卡紙(兩人一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光源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朗誦一首優(yōu)美的小詩。
小黑板出示單元小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2、師:“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學生猜猜。
3、師:光與我們?nèi)祟愑兄浅C芮械年P系,對于“光與色彩”方面的內(nèi)容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學生談談關于光與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師:在我們?nèi)粘I钪心男┪矬w會發(fā)光?我們怎樣給這些光源分類?
。ㄎ覀兛梢园压庠捶譃樽匀还庠春腿嗽旃庠。)
設計意圖:以謎語小詩導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研究內(nèi)容。學生沒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應由教師引出這樣的概念,學生以此進行分類。
二、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1、師:從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樣行進的呢?
2、學生看教材中的插圖進行推測、舉例,交流。
3、師:這只是我們的假設,有什么辦法來證明你們的觀點呢?
師生討論實驗方法和要點:怎樣使手電筒的光穿過所有紙板中間的孔照到墻上?
4、出示材料,小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
5、交流:你在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實驗說明了什么?
。ü庠谕环N物質(zhì)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設計意圖:科學課不能單純地傳授科學知識,應在喚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再設計實驗驗證,使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單元包括認識物體的運動、物體運動的測量等兩課。物體的運動要求學生知道常見的幾種運動方式,會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物體運動的測量要求學生會測量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會計算物體平動的速度,會進行有關汽車、火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計算。還要求了解我國鐵路發(fā)展的一些情況,比如我國鐵路的發(fā)展史,旅客列車現(xiàn)在的速度等。
本單元計授2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物體的運動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51~56頁。
教學目標:會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知道幾種常見的運動方式。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板書 物體的運動
2、吟誦導語
陀螺轉(zhuǎn)轉(zhuǎn),秋千蕩蕩,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歡暢。
動和靜,快和慢,如何去判斷,怎樣來測量?
3、物體運動簡介:物體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鳥在天空飛,魚在水里游,車輪轉(zhuǎn)動,日月運行,有的物體運動方式簡單,有的物體運動方式復雜。我們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在運動呢?比如你坐在火車上,看見旁邊的一列火車在動,你可能一開始還確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車在動。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間走得很急,有時甚至是向東走的,這是真的嗎?要弄清真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物體的運動”。(板書:物體的運動)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你走在馬路上,汽車擦身而過,你會感覺到“汽車真快”,蝸牛慢慢爬上墻壁,你會替它著急,我們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呢?
2、活動1 物體的運動(參看第53頁圖)
你見過這些情景嗎?圖中的物體都有一個共同點,位置在不斷變化。位置在不斷變化的物體就是在運動。
3、觀察撐桿跳高運動員在跳高過程中的位置變化(第54頁圖)。
4、活動2 物體的運動方式
常見物體運動方式有平動、轉(zhuǎn)動、振動等。
舉例:輪船航行、運動員賽跑等是平動;機器、車輛輪子等的運動是轉(zhuǎn)動;鐘擺、秋千等的運動是擺動或振動。(鼓勵學生例舉生活中見到的運動的例子)
5、填表(第56頁)
6、活動3 做各種方式的運動(參照第56頁材料圖,用圖中材料做平動、轉(zhuǎn)動、振動等)
三、小結(jié)
四、作業(yè)
觀察一個運動過程,并描述出來,說說物體的位置變化(如運動的悠悠球、行進中的自行車等)。
第二課時 物體運動的測量
教學內(nèi)容:課本第57~61頁。
教學目標:會測量平動物體的運動速度,會進行有關速度、時間、路程的計算,初步了解我國鐵路的發(fā)展歷史。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公里上的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奔流不息,鐵路上列車鳴笛飛駛。自行車和摩托車比,摩托車快得多。但摩托車究竟有多快呢?本節(jié)我們就要探究一個問題:物體運動的測量。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怎樣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
2、活動1 小車有多快?(參看第58~59頁內(nèi)容)
3、活動2 比比誰跑得快
在操場上量出50米的路程,記錄每個同學跑完50米所用的'時間,再計算出每個同學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經(jīng)過同樣的路程,用的時間越短,物體運動得越快,運動的快慢也可以用單位時間內(nèi)經(jīng)過的路程來表示,單位時間內(nèi)經(jīng)過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運動就越快。(根據(jù)活動2的記錄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學,計算出他的速度,并總結(jié)速度計算公式)
5、速度計算公式:速度=路程÷時間 速度的單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時”等,分別讀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時”等。
6、拓展 列車現(xiàn)在在哪里?(參看第60~61頁圖表,分別計算出列車到達長沙、武漢、鄭州等的大致時間)
、傧扔嬎愠鯰16次列車平均每分鐘行駛多遠,再計算出火車到各站的時間。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時49分
16:52+6時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時18分
16:52+10時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時28分
16:52+15時28分=32:20(即次日8:20)
、谔畋恚ò延嬎愠龅臅r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車到站時刻表
站名 廣州 長沙 武漢 鄭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時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據(jù)這個表即可判斷列車任何時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時,列車在鄭州與北京之間。
7、資料(上網(wǎng)查看) 我國鐵路的發(fā)展
鐵路被稱為國民經(jīng)濟的“大動脈”。1997年以來,我國鐵路連續(xù)進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國的旅客列車時速已經(jīng)達到了每小時160千米,中國鐵路正大踏步走向現(xiàn)代化。
三、小結(jié)
四、作業(yè)
根據(jù)T16次列車到站時刻表判斷晚上12:00T16次列車的大致位置。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5
科學概念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礦物晶體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鼓勵孩子綜合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
過程與方法
組織和指導孩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jīng)歷一些基本的觀察研究活動過程:經(jīng)歷對礦物進行透明度和光澤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能描述有著特殊規(guī)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和推動孩子開展觀察、描述礦物的活動,積極鼓勵孩子在課外或校外繼續(xù)開展一些研究礦物的活動。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fā)展。
教學難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描述礦物。
教學重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
老師給每一小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生:礦物顏色和條痕、硬度)
師:上節(jié)課我們經(jīng)歷對礦物顏色和條痕的觀察和描述以及礦物互相刻劃及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對礦物刻劃進行硬度比較的描述的過程,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觀察和描述礦物的方法。
2、明確目標:
這節(jié)課我來研究礦物透明度和光澤及描述特殊規(guī)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
。1)觀察、描述紙的透明度
A、出示(三種紙):透明紙、半透明紙、不透明紙
思考:這幾種紙的透光情況一樣嗎?你可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又如何來描述這些紙的.透明情況?
B、學生交流反饋:隔著這三種紙,觀察紙下面的字;手電筒照射;對著陽光等。
C、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驗證
D、交流匯報
。2)學習遷移,觀察幾種礦物的透明度,并記錄表中。
提示:用礦物碎片的邊緣觀察其他物體。
A、交流反饋
B、師小結(jié)
。3)觀察礦物的光澤
師:光澤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師:你見過哪些物體有光澤?
。ㄉ航淌掖皯羯系牟AВ徊Aн吙蛴泄鉂;墻上那個科學家的那個畫框有光澤)
現(xiàn)在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東西: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請你觀察它們的反光情況,并按反光強弱排列。
A、學生動手排列
B、交流反饋
C、觀察云母、石英的光澤,看看云母的光澤跟桌上什么光澤比較接近,石英的光澤跟哪個物體的光澤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澤(生:云母的光澤最像玻璃的光澤;石英的光澤有點像蠟燭;石英的光澤也有點像玻璃瓶的光澤;云母也有點像金屬的光澤)
小結(jié):我們說了這么多像這個,像那個,其實這就是描述礦物光澤的一種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對比的方法描述)對了,當我們無法用很準確的語言描述時,可以找一個與它接近的東西作為參考。
2、觀察、描述礦物的形狀
。1)投影圖片:輝銻礦、石鹽、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學生觀察形狀,并小組內(nèi)描述。
。3)交流描述這些礦物的形狀。
三、課外延伸
1、閱讀單元資料庫《怎樣采集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2、試著收集和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6
課程標準:
能定性地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前后、左右、遠近等),理解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 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
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2.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
3.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科學知識
1.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2.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復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jié)果的重要性。
2.意識到科學方法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學習成果:
預計學生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
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
學習成果評價:
層次1:通過學習本課后學生不清楚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不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
層次2:通過學習本課后學生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但是不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
層次3:通過學習本課后學生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
探究能力:
層次 1: 通過本課學習后學生不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不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不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層次 2:通過本課學習后學生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但是不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不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層次3 :通過本課學習后學生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教學步驟:
1.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了哪些運動方式?(學生自由說)
2.教師用小車在木板上滑動,讓學生觀察,問:小車的運動方式是什么?(教師引導:車輪和車廂的運動是什么方式?)
教師總結(jié):車論的運動是轉(zhuǎn)動,而車廂的運動方式是直線移動。
教師出示載重汽車的錄象讓學生看完后提問:“你們覺得要想讓汽車運動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教師不做評價。認真聽學生的發(fā)言。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7
教 學 課 題 :植物的生長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 學 目 標
1、能根據(jù)自己的記錄描述植物生長的全過程及其變化。
2、能利用多種方式(包括文字、圖畫、照片、實物等)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及變化。
3、能歸納出使植物生長得更好的因素。
4、能設計對校園進行綠化的規(guī)劃圖。
5、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終止植物的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
6、能結(jié)合自己種植植物的過程,說出兩點以上不能浪費食物,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的原因。
7、能表現(xiàn)出對太空種植糧食的科學研究感興趣。
8、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植物生長的基本過程。
9、能推測出農(nóng)業(yè)技術和設備在種植植物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 學 重 點 指導學生整理自己對植物生長與變化的觀察記錄,訓練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怎樣使植物長得更好。
教 學 難 點 指導學生整理自己對植物生長與變化的觀察記錄,訓練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怎樣使植物長得更好。
教學準備 觀察記錄、植物生長的各個時期的圖片。
教 學 過 程 授課變更
(一)導入新課:
師:隨著我們種的植物一天天地長大,我們的觀察和記錄做得怎么樣了?有哪些發(fā)現(xiàn)和收獲?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吧!
(二)學習新課: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們種的植物在從種子到果實的生長過程中經(jīng)歷了哪些主要時期,從自己的記錄中找一找?
。2)學生搜集整理資料。
。3)分小組對自己的記錄進行匯報。
。4)教師展示一下自己的觀察記錄,以便讓學生了解植物生長過程中經(jīng)歷了哪些階段?
2、怎樣使植物生長得更好?
。1)師:在種植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發(fā)現(xiàn)?
(2)學生匯報,交流。
。3)整理發(fā)現(xiàn),并檢驗發(fā)現(xiàn)是對還是錯。
。4)師:通過這次終止植物的過程,同學們都經(jīng)歷了勞動的'辛苦,F(xiàn)在誰來談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樣理解?
。5)教師小結(jié)。
3、綠化校園,美化生活。
師:讓我們利用有關種植的知識和技能,親自動手,種更多的樹來綠化我們的校園,種更多的花來美化我們的環(huán)境。
(三)拓展:
閱讀科學在線,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書設計
12植物的生長
按時澆水、防蟲、除草……
作業(yè):課本練習
教學反思
略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歷活動,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過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形成會進行一般科學探究的技能。
3、增強學生記錄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過本次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與環(huán)保教育。
教學重點: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收集到證據(jù)以后得出結(jié)論。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挖土壤;
分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蟲盒、一只方形盤、一張報紙、一張記錄表、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講述:課前,我們分小組到幾個地方去挖了土壤(板書:土壤),下面就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樣子的。
2、學生匯報。
3、講述:看來,大家對土壤了解得還真不少。±蠋熯@兒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還寫了一首小詩呢!小朋友,你們想聽嗎?好,那就送給大家吧!
4、學生欣賞小詩:
土壤是位偉大的母親,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卻很大,很大;
從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樹……
從黑色螞蟻到白象、紅馬……
……
世界上億萬個生命,
在他溫暖的懷抱里長大!
5、師解“土”字!巴痢弊诌@里有兩橫,這表示土壤是一層一層的,植物把根這樣深深地扎進肥沃的表層土里,吸收里面的養(yǎng)分。
二、猜想假設
1、學生猜想我們挖來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觀察:我們可以親自動手來觀察觀察土壤,觀察是我們常用的一種觀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問:小朋友,你們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小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證明你的猜想。
四、實施方案
A、觀察的時候要仔細,如發(fā)現(xiàn)有活的東西,請小心地放入昆蟲盒內(nèi),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其它東西可以放在方形盤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記錄!每一小組要把你們從土壤發(fā)現(xiàn)的屬于同一類的物體名字寫在同一個方框里。
、、學生觀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請一組派一個代表來交流。(在學生開始交流前,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別人的發(fā)言,要學會尊重別人。對于第一個上來交流的同學要及時表揚。)把學生帶上來的記錄表進行實物投影。
學生匯報結(jié)束后問:你們?yōu)槭裁匆堰@些物體放在同一個方框里呢?(板書:植物)
這些物體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個方框里呢?(板書:動物)
這些物體又是屬于哪一類的?(板書:動、植物遺留物)
還有這些呢?(板書:雜物)
、、還有哪一組也要來向大家介紹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呢?你們?yōu)槭裁匆堰@些物體分成這樣四塊呢?
、邸⒄垱]有匯報的小組再進行集體交流。
對上來交流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這是對學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為新的標準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時機應全程化,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與反應,適時對學生作出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是必要的。
、、講述:大家觀察得非常投入,從土壤里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東西,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在這些東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來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來就是小動物們和植物們的家嘛。
⑤、講述:在土壤里,有本來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動物和植物,還有一些外來的東西,是哪些東西呢?它們是怎么來的?所以,我們也把雜物叫做垃圾。我們拋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們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太多了,會怎樣呢?
、、講述:是呀,如果我們亂拋棄廢物的話,土壤媽媽還會生病的呢?為了使土壤媽媽的身體能夠健康,我們應該為她做些什么呢?
、摺⒖偨Y(jié):大家說得多好啊,土壤媽媽有了我們這些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一定會很高興的,而且會越來越美麗的,這樣,我們就能和小動物們、植物們一起在土壤媽媽溫暖的懷抱里健康快樂地生活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里面有許多秘密呢!這堂課,我們研究得開心嗎?老師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開心。今天,我們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寫成小詩或?qū)懸欢蚊牢模瑢W之間在課后可以互相交流體會。關于土壤,你們是否還想知道一些其它問題呢?
2、總結(jié):現(xiàn)在大家的頭腦里又產(chǎn)生了許多小問號,說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而且對我們周圍的土壤世界非常關心。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帶著問題去研究事物,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課外,你們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兩個小問題,行嗎?
板書:植物、動物土壤、動、植物遺留物、雜物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單純的物質(zhì),它是由空氣、水、沙、黏土、無機鹽、腐殖質(zhì)等成分構(gòu)成。在探究過程中他們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之間一定構(gòu)成一個電的通路。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連接方法組成電路。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nèi)電路的連接情況。
2.樂于思考,使用科學方法進行測試活動,運用比較、分析、推理解決問題。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培養(yǎng)勇于挑戰(zhàn)、縝密推斷的態(tài)度。
2.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發(fā)現(xiàn)電器內(nèi)部多種的電路連接,感受科學技術應用的復雜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nèi)部的電路。
難點:根據(jù)檢測的結(jié)果判斷接線盒內(nèi)部的連接情況。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電路檢測器、4個接線柱的接線盒(有3組通路)、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按動教室里日光燈的開關,使燈先熄滅再亮起。
2.提問:我們一按墻上的開關,電燈就亮起或熄滅,你們知道電燈的電路是怎么連接的嗎?(預設:不知道。)
3.講解:(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電路板圖片。)在一個真正的電路中,各個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連接的。家庭電路中常用到接線盒,它不僅可以保護和連接電線,還方便維修。
4.追問:該怎么判斷接線盒內(nèi)部哪里連通,哪里斷開呢?(預設: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根據(jù)小燈泡能否亮起來判斷。)
5.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在不打開接線盒的情況下,通過電路檢測器來研究里面看不到的電路是怎樣連接的。(板書: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設計意圖】通過教室里的日光燈引發(fā)學生對看不見的電路的思考,激發(fā)學生對探究接線盒里面的電路如何連接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檢測打不開的接線盒
1.過渡:給每個小組發(fā)一個接線盒,引導學生觀察接線盒外面的4個接線柱及其對應的數(shù)字標號。
2.布置任務:這4個接線柱在接線盒內(nèi)部有的相連,有的不一定相連。不打開盒子,直接用電路檢測器來檢測,你們能知道哪兩個接線柱之間是通路嗎?請各個小組討論一下,如何用電路檢測器進行檢測,以及按照怎樣的`順序去檢測才能把4個接線柱之間所有可能的連接都檢測到?
3.活動:指導學生根據(jù)小組討論的方法和順序檢測接線柱之間是通路還是斷路,并將檢測結(jié)果補充到接線柱通斷檢測記錄表中。(教學提示:提醒學生檢測電路前,先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以檢測它能否正常工作;并且,每兩個接線柱之間至少要檢測三次,以保證檢測的準確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設計檢測方案并進行檢測,既檢驗了學生使用電路檢測器的情況,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使學生學會科學的排列方法。
探索二:推測接線盒內(nèi)部是怎樣連接的
1.過渡:說說你們的接線盒的檢測結(jié)果。(預設:電路檢測器的檢測頭接1號接線柱和其他接線柱時,小燈泡都不亮,說明1號接線柱和其他接線柱之間都是斷路;檢測頭接其他任意兩個接線柱時,小燈泡都亮,說明其他接線柱之間都是通路。)
2.布置任務:根據(jù)你們的檢測結(jié)果,請大家在組內(nèi)討論各自小組的接線盒內(nèi)部的電路可能是怎樣連接的,并將推測的連接方式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接線盒內(nèi)部可能的連接方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jù)檢測結(jié)果討論、推測接線盒內(nèi)部的連接方式,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
拓展與小結(jié)
1.小結(jié):不管多么復雜的電路,都是由很多簡單的電路通過不同的連接方式組合而成的。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之間一定構(gòu)成一個電的通路。
2.提問:如果是5個或者6個接線柱的接線盒,怎樣才能毫無遺漏地檢測任意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通斷情況?(預設:先給各個接線柱編號,再按照編號順序,逐一排列組合,如對于5個接線柱的接線盒,1號接線柱可依次和2、3、4、5號接線柱組合,
2號接線柱可依次和3、4、5號接線柱組合,以此類推。)
3.拓展:請大家課后嘗試測試5個接線柱的接線盒,并根據(jù)測試結(jié)果畫出可能的電路連接示意圖。
【設計意圖】增加接線盒的接線柱的數(shù)量,提高檢測難度,以此培養(yǎng)學生解決更加復雜問題的能力,在已有能力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指導學生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nèi)部的電路是怎樣連接的,使學生對電路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電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連接。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檢測方式,指導學生使用科學的排列方式進行不遺漏、不重復、高效率、準確的測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測試結(jié)束之后,安排學生通過測試結(jié)果對接線盒中電路的連接方式進行推測,并畫出電路連接示意圖,一方面檢驗學生對電路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作業(yè)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6第三題。
三、選擇題。
1.檢測如圖的接線盒內(nèi)電路的連接情況時,以下檢測順序最合理的是()。
A.1-2、2-4、1-4、1-3、1-4、3-4
B.1-2、1-3、1-4、2-3、2-4、3-4
C.1-2、2-3、1-4、3-4、1-3、2-4
2.在檢測電路之前,要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這是為了()。
A.檢查它能否正常工作
B.提高檢測器的靈敏度
C.消耗檢測器的電流
3.在檢測接線盒的連接情況時,以下操作最合理的是()。
A.檢測不用按順序,不漏掉每個位置就好
B.組內(nèi)分工明確,有操作員和記錄員
C.若不能檢測出結(jié)果,則可以打開接線盒記錄里面的電路連接情況
4.用一個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nèi)部的連接情況,發(fā)現(xiàn)如下結(jié)果:
由圖可知,接線盒中的電路連接情況是()。
參考答案
三、1.B2.A3.B4.B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qū)τ绊憯[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
2.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
4.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
5.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科學知識
1.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系,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反之擺得越快。
2.在實驗中會“控制變量”,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數(shù)據(jù)分析試驗結(jié)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復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jié)果的重要性。
2.體驗到對待科學研究要持嚴謹?shù)膽B(tài)度。
3、體驗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和研究擺的樂趣。
學習成果
預計學生能夠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系,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反之擺得越快。在實驗中會“控制變量”,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數(shù)據(jù)分析試驗結(jié)果。能夠?qū)τ绊憯[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系。在實驗中不會“控制變量”,不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數(shù)據(jù)分析試驗結(jié)果。
層次2: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系。在實驗中不會“控制變量”,不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數(shù)據(jù)分析試驗結(jié)果。
層次3: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系。在實驗中會“控制變量”,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數(shù)據(jù)分析試驗結(jié)果。
探究能力:
層次 1: 不能夠?qū)τ绊憯[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不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不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不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不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層次 2:能夠?qū)τ绊憯[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不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不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不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層次3能夠?qū)τ绊憯[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jù)。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zhì)
學生/教師互動目的
集中話題
1、教師:我手心里握著一樣東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嗎?
。ń處熕墒,手心掛著一個簡易的`擺)問學生: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嗎?
板書:擺
2、教師:關于擺,你們知道些什么知識?(指名學生說說)
3、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擺,探究一下擺中有什么奧秘。
探索和調(diào)查
讓學生學會測定15秒內(nèi)擺擺動的次數(shù)。
。1)教師:要了解擺的奧秘,首先,讓我們來掌握一項本領,學會測定擺在單位時間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那擺怎樣才算擺動一次呢?
教師演示:把擺拉開一個角度,松手。同時講解:擺擺到另一面,再回到開始運動的地方我們就算擺擺動一次。
。2)講解如何使用秒表記時。
(3)教師與學生合作:測定講臺上的擺15秒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教師同時指導,怎樣減小誤差。
。拷M到老師處領一個擺,組內(nèi)自行分工:記時員,操作擺的人員,記數(shù)員,記錄員,匯報員。)
(4)學生合作測定擺在15秒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
。5)學生匯報。
2、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假設。
。1)談話:同學們,你們匯報的實驗結(jié)果,各組的擺在15秒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基本上都不同,那為什么擺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擺動會有快慢?擺擺動的快慢究竟與什么有關呢?請同學們觀察你們的擺,作出你們的猜測。
。2)學生討論,作出猜測。
。3)學生猜測,歸結(jié)為擺的快慢與擺角的大小、擺錘的輕重、擺線的長短有關。(板書)
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1)教師:假設不一定是正確的,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證明。你們小組覺得擺的快慢與哪種假設最有可能有關,就作為你們研究的課題,設計一下你們的實驗該怎么來做?并記錄下你們的方案。
。2)學生討論,設計方案。
(3)學生匯報方案, 相互評點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否科學,教師再提供參考意見,主要是怎樣控制變量。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能針對人體肌肉提出問題;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對探究的問題做出初步的結(jié)論;能根據(jù)需要從更多渠道查閱有關資料。
2、想知道,愛提問;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肌肉的作用,能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能積極參加煅煉,注重個人保健。
教學重點:
識記五大肌肉名稱;理解肌肉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肌肉影響骨運動的作用。
教具準備:
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做運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隨音樂來運動一下!
(放音樂《健康課》,師生一起運動!)
師:你覺得他身上哪里最引人注目?(肌肉)為什么?(因為他的.肌肉發(fā)達)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對,肌肉發(fā)達,肌肉很美。
板書:肌肉
點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猜想假設
(一)研究身體五大肌肉。
1、出示人體肌肉圖,引導學生猜想:我們的身體有多少塊肌肉?肌肉長在哪里?讓學生結(jié)合圖示進行猜想、交流,可以隨意給肌肉命名。
2、認識身體五大肌肉。
對照《肌肉圖》讓學生識記五大肌肉的名稱和部位。(每塊肌肉都有自己的名字,看一看,我們今天要認識的肌肉叫什么名字?)
生說,并把“肱”、“腓”等字注音
點評:能針對人體肌肉提出問題;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假設性解釋;
3、綜合練習。
通過同桌間、小組活動等各種方式說肌肉名稱,找肌肉位置,鞏固新知。
三、制訂方案
研究肌肉的作用。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人體每一個部位都有肌肉,肌肉幾乎占去了人體體重的40℅,那么肌肉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2、讓我們來活動活動找一找答案吧。
點評:知道肌肉的作用,能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能積極參加煅煉,注重個人保健。
四、實施探究
3、探究肌肉的作用。
師:請大家像老師這樣,(示范)手心向上,握緊拳頭,屈臂,伸臂,試一試,哪幾塊肌肉參與了活動,它們有什么變化?反復試一試。
學生活動,填完表格。
板書:粗短——收縮
細長——舒張
師: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伸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是如何變化的,提放腳跟、仰臥起坐呢?
驗證猜想。
五、展示交流
怎樣使肌肉更有力
觀察健美運動員健美的肌肉。
師:既然肌有幫助運動的功能,也就是只有肌肉粗壯、有力,人才能有力氣,有耐力。想一想,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肌肉變的粗壯、有力呢?
師:怎樣鍛煉才科學?
如何處理肌肉拉傷?
六、拓展創(chuàng)新
身體上找出與肌肉有關的有趣的現(xiàn)象。如:眼睛為什么會睜會閉?嘴巴為什么能張能合?等等。
板書設計
18.肌肉
粗短——收縮
細長——舒張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查閱、交流、整理資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狀況,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知道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搜集資料。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學會分享共同的勞動成果,學會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質(zhì)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義,樹立保護環(huán)境和資源的意識。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美麗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這是今天我們要來探究的問題。(板書:出示課題)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課件出示轉(zhuǎn)動的地球)
師:看,這顆轉(zhuǎn)動不息的藍色星球就是我們的地球,它的表面積很大,有5.1億平方千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藍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師:是的,海洋的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呢,這說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積比陸地大得多。不過陸地的面積雖然小,但是卻有著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們是什么樣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還包括什么?誰生活在這美麗的星球上?這些問題相信只要你認真觀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樂圖片課件)影片看完了,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書: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動物、植物,人
小結(jié):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屬于陸地;海洋、湖泊、河流屬于水;人、動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書:陸地、水、生物)
師:對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師:課前同學們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資料,這個問題誰能來解答?
師:看來同學們都是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學們把查找的資料用信息卡的方式進行了整理,我覺得這是非常科學的方法,課后我們還可以繼續(xù)查找你感興趣的材料,小組為單位制作剪貼報,在班級里進行展覽,讓大家了解更多關于地球的知識,好嗎?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地球上有這么多樣的地貌和種類繁多的物種,對于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說些什么呢?
三、認識地圖
師:地球這么美麗,我真想到處去看看,我知道節(jié)假日的時候許多同學喜歡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該怎么辦?
師:這位同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查地圖。地圖我們都非常熟悉,同學們,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網(wǎng)絡和書籍,還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圖)世界地形圖。它是按一定比例運用符號、顏色、文字注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圖片,那么怎樣來看地圖呢?其實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在數(shù)學課上就學習過怎樣看地圖,還記得么?
師:看,數(shù)學上學習的知識也在科學課上得到了應用,真棒!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然后來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在地形圖上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為了便于觀察,老師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張世界地形圖,請小組長過來領地圖。(展示小圖)看看你們這張地形圖和黑板上的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師:對,大小不同是因為這兩幅地形圖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這張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們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對于地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學習更多數(shù)學知識我們會進一步了解。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研究一下地形圖上有哪些主要的顏色?這些顏色分別代表什么樣的地形呢?我們先討論到這里,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師:那個小組有不同意見?
小結(jié):(課件出示)藍色,因為海洋是蔚藍的,所以用藍色代表大海。
淺藍色代表淺海,深藍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與顏色的深淺成正比。
分層設色等高地形圖中的顏色是與高度相對應的.
藍色:江,河,湖,海.綠色:平原,丘陵.黃色,棕色:高原,山脈,沙漠.顏色的'深淺與高度(深度)相對應.
師:在地形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貫穿世界的四大洋,它們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課件出示四大洋圖片)還有七大洲(出示圖片),它們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請你在小組中指一指之說一說四大洋和七大洲。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你已經(jīng)對世界地形圖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現(xiàn)在請你試著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來說說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師:真是聰明呀,大家學會了嗎?我們用來檢驗
一下這個方法是不是好用,咱們一起來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先找大洲,在看顏色,平原是綠色,找到了嗎?好快呀,看來這種方法還真是好用,那你們想不想下用這種方法來一個找標識的比賽?
師:聽好要求:各小組合作尋找給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筆圈出來,最快找完的小組獲勝。(出示地圖標識: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鹽水湖——青海湖(中國),世界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中國),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歐洲))
師:你們小組上來展示一下吧。▽嵨锿队埃┟咳私榻B一個。
四、認識地球儀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認識的地形圖是平面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為了便于觀察更立體的了解地球,人們制作了地球儀,請你打開科學書49頁,閱讀一下關于地球儀知識的資料卡,了解一下地球儀又為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師: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師,對,根據(jù)地面接收太陽光線照射的情況人們地球分為了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師: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地球儀,請你們先來觀察它的形態(tài),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師:你說的很對,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出示課件)地球不但繞著太陽公轉(zhuǎn),同時還自西向東的自轉(zhuǎn),(出示課件)人們設公轉(zhuǎn)平面為參考面,與自轉(zhuǎn)平面垂直的那條地球直徑叫做地軸。地球傾斜的角度同人們拿鉛筆書寫時筆桿與桌面的傾斜相仿,人們有時形象地比喻為地球“斜著身體”繞太陽公轉(zhuǎn)。
師:了解了地球的傾斜角度,下面我們再到地球儀上找一找經(jīng)線、緯線、赤道。
有標識,還有表示航線、洋流的。
師:請你按照地球的自轉(zhuǎn)方向自西向東轉(zhuǎn)動地球儀,可以看到除了經(jīng)線緯線之外,上面還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線的標識,內(nèi)容真是豐富多彩呀,你們喜歡地球儀嗎?課后同學們試著來做一個地球儀模型,下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了解地球儀,并一起來給我們的模型標出經(jīng)線緯線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儀
師:拿出問我們的任務單(課件出示學生任務單)
師:請同學們開動腦筋想一想應該如何來制作一個實用的地球儀。如果你在制作的過程中還遇到哪些困難,請你記錄下來和小伙伴進行討論并試著解決,解決不了的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探討。制作完成后為你滿意的作品拍照貼在下面的方框里,我們將進行展示和評比。
六、收獲樂園
師:這節(jié)課你們都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呢?
師:看來大家的收獲還真是不少,課后可以把它們寫在書上“我的發(fā)現(xiàn)”中。
板書設計:
18、地球上有什么
陸地高原、平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動物、植物、人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為了讓本節(jié)課能順利地進行,課前我先讓學生預習了課本,查找有關地球地貌特征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同時自己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圖片,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并找部分學生了解了一些問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思維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相互討論交流,學生的熱情很高,參與度也較高,加以老師的適時指導,本節(jié)課各項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3
【教材簡析】
《種子長出了根》是《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的第3課。
教科書中從學生熟悉的現(xiàn)象入手,提出本課的研究任務:植物根的生長變化、類型和作用。書中安排了大量的主題研究活動:1.研究植物根的生長。這是一個交流活動,交流的內(nèi)容是觀察前一課中已經(jīng)種下的種子的變化,因此前一節(jié)課的課后延伸與本節(jié)課的課前作業(yè)是一致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了解鳳仙花根的發(fā)展變化的過程。2.分析歸納根的類型。師生共同收集一些帶根的植物,讓學生全面觀察,利用簡單的表格對根進行記錄、分析、歸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3.研究根的作用。我們從教科書中遴選部分資源,再結(jié)合本地植物根的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了解植物不同的根以及根的作用。
【學生分析】
本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種植鳳仙花》兩課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單元教學中承上啟下的一課,承上是需要用到前兩節(jié)課學生種植后對植物的觀察記錄,啟下是為后面能夠有序地研究莖和葉的變化及作用做好鋪墊。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身邊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積累了一些觀察經(jīng)驗,已經(jīng)初步領悟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會發(fā)生變化的,但存在對植物觀察、描述不夠具體的現(xiàn)象,因此在教學前,教師要讓學生聚焦觀察植物的根部變化,從根的生長、類型和作用三方面進行觀察與思考,引發(fā)學生對植物根的生長變化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種子可以萌發(fā)成幼苗。
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根總是向下生長。
根能夠吸收水分、礦物質(zhì)以及固定植物,維持植物生存。
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態(tài)具有不同的特點。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基于觀察描述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能用畫圖的.方法記錄根吸收水分的實驗現(xiàn)象。
能以實驗現(xiàn)象和生活現(xiàn)象為依據(jù)說明根的作用。
科學態(tài)度目標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jù)調(diào)整自己的觀點。
樂于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知道環(huán)境影響植物生存,具有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并做好記錄,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難點:通過實驗驗證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前一節(jié)課的課后觀察記錄表,鳳仙花種子發(fā)芽實驗觀察杯,一些帶根的植物。
教師準備:種在玻璃杯中的鳳仙花的種子,一些帶根的植物。
【教學過程】
一、聚焦觀察、尋找規(guī)律
1.談話:通過精心培育,我們播下的鳳仙花種子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現(xiàn)在,我們交流一下鳳仙花種子萌發(fā)的情況。(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1)通過交流學生總結(jié)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種子先長小芽,這個小芽逐漸長大就會變成根,鳳仙花的根就是由這個小芽長大形成的。
。2)大家能不能給這個小芽起個名字呢?
學生:對,這個小芽叫根芽!
教師:你知道根芽是種子里的哪部分變成的嗎?(胚根)
2.上節(jié)課,大家觀察了不用種子也能發(fā)芽的植物,F(xiàn)在,我們來交流討論一下自己的發(fā)現(xiàn)。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根生長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我們發(fā)現(xiàn),根都是向下生長的。也就是說,不管我們種的時候怎么放種子,它的根永遠是向下生長的。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根的生長速度比較快,幾天時間就長出來了。
3.研討:為什么剛才匯報的同學有的說種下的種子有些沒有萌發(fā),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針對問題、分析歸納
1.說一說,除了剛才觀察的鳳仙花的根,你還見過哪些植物的根?(學生回答)
2.老師課前讓大家?guī)б恍┍容^完整的植物的根,大家?guī)Я四男┠兀?/p>
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蔥、菠菜、香菜、狗尾草、胡蘿卜、甘薯等常見植物的根。
3.觀察植物的根,填寫實驗觀察表。
植物名稱
根的形態(tài)特點
4.先根據(jù)植物根的形態(tài)特點進行分類,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起個名字。
5.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歸納出直根系、須根系、變態(tài)根這三種根的類型。
6.留心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的根,它們分別屬于哪種類型的根。
三、實驗總結(jié)、發(fā)展思維
1.同學們想想,植物為什么能固定在土壤中?它的什么部分起了關鍵的作用?
2.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可以作為證據(jù)證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指導學生看教科書第8頁右下圖,種子萌發(fā)先長出了根,推測根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拿出課前布置的根的作用實驗記錄表,觀察記錄表上的數(shù)據(jù)和我們畫圖記錄所看到的現(xiàn)象并思考:試管中的水位變化說明了什么?
4.同學們都養(yǎng)過花,在養(yǎng)花的時候是需要細心呵護的,例如定時給花澆水施肥、松土等。想一想,我們給花澆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呢?
5.小結(jié):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應用、實踐體驗
1.課后了解植物根的有關知識。
2.制作不同植物根的標本。
3.不同植物的根,形態(tài)特征不同?梢宰寣W生收集更多根的圖片并分類,說說根在維持植物生長的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4.繼續(xù)觀察實驗瓶里植物吸水的實驗,想想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再把它畫出來。
【板書設計】
種子長出了根
胚根—根芽—根
生長變化根向下生長
速度比較快
直根系
植物的根類型須根系
變態(tài)根
固定植物
作用
吸收水分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4
第2課點亮小燈泡
(教材P24~25)
授課時間:
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
點亮小燈泡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只有電流通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fā)光。
2.知道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包括電池、導線在內(nèi)的完整的閉合回路。
3.知道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種方法建立起來。
4.知道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fā)生短路。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電源、導線和小燈泡連接簡單電路。
2.能觀察、描述和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xiàn)象。
3.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細致觀察的樂趣。
2.敢于根據(jù)現(xiàn)象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3.激發(fā)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體會點亮小燈泡過程中運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點亮小燈泡,讓學生初步建立電路的概念。
難點:推測電在連接裝置中是怎樣流動的。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小燈泡、1.5伏的干電池、導線、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電池和小燈泡的實物圖、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手電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們知道手電筒中的小燈泡是怎樣亮起來的嗎?(預設:打開開關,小燈泡就會亮。)只需要打開開關嗎?
2.演示:出示一個手電筒,打開開關,并用手電筒照射墻壁。然后關閉手電筒,取出手電筒內(nèi)的.電池,再次打開開關并重復幾次,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手電筒的小燈泡不亮。
3.提問:取出電池后,即使打開開關,手電筒的小燈泡也不亮,說明必須還要有電池,小燈泡才會亮。這是為什么呢?(預設:電池能給小燈泡提供能量。)
4.講解:安裝了電池的手電筒,打開開關后,會有電流通過小燈泡的燈絲,小燈泡就亮了。
5.布置任務:如果有導線和電池,你們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嗎?(教學提示:出示電池和小燈泡的實物圖。)請大家用畫線的方法代替導線,把你們認為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出來。
6.揭題:大家的想法究竟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來嘗試點亮小燈泡。(板書:點亮小燈泡)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熟悉的手電筒引入電路的相關知識,將生活中的現(xiàn)象轉(zhuǎn)化為可探究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的興趣。畫圖活動能引導學生思考,為后續(xù)開展的實踐活動做鋪墊。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小燈泡
1.過渡:大家對如何使小燈泡亮起來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燈泡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又是怎樣的呢?
2.活動:引導學生把自己頭腦中的“小燈泡”畫出來,然后交流各自所畫的小燈泡。
3.提問:你們畫的小燈泡有哪些結(jié)構(gòu)?(預設:有玻璃外殼、燈絲和支架。)
4.布置任務:(教學提示:分發(fā)小燈泡。)請大家仔細觀察小燈泡的結(jié)構(gòu),看看和自己畫的有什么不同。(教學提示:提示學生關注小燈泡的發(fā)光部位。)
5.講解:出示小燈泡結(jié)構(gòu)示意圖,并簡要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小燈泡的結(jié)構(gòu),引起學生對小燈泡發(fā)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關注,以此為基礎開展后續(xù)“點亮小燈泡”的活動,能有效避免學生進行過多的錯誤嘗試,提高課堂效率。
探索二:點亮小燈泡
1.過渡:前面我們用畫線代替導線的方式把我們認為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出來了,接下來,我們就用實物測試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務:(教學提示:給各小組分發(fā)1根導線和1節(jié)干電池。)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小燈泡的結(jié)構(gòu),現(xiàn)在,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一說導線和干電池的結(jié)構(gòu)。(預設:導線大約10厘米長,兩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電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屬帽,并標有“+”號,另一端扁平,并標有“-”號。)
3.講解:干電池的金屬銅帽端是正極,用“+”號表示;另一端是負極,用“-”號表示。當導線直接與電池的正、負極相連,而沒有經(jīng)過小燈泡時,就會造成短路。短路時,電池中的電會很快消耗完,并且電池還會在一瞬間發(fā)熱變燙,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實驗中要避免出現(xiàn)短路。
4.活動:指導學生嘗試多種方法用導線和電池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記錄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提醒學生禁止用導線將電池的兩極直接連接起來。
5.交流:指導學生展示實驗記錄,交流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
6.提問:有電流通過小燈泡,小燈泡才會發(fā)光。在大家所記錄的能點亮小燈泡的連接方法中,電流是怎樣流動的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嘗試用手指比畫出電流的路徑。)
【設計意圖】在對材料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引導學生嘗試點亮小燈泡,能夠幫助學生建構(gòu)電路的概念,引發(fā)學生對電在簡單電路中如何流動的思考,并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安全用電意識。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jié)
1.小結(jié):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包括電池、導線在內(nèi)的完整電路,即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經(jīng)過導線、小燈泡回到電池的負極,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回路。如果電流從電源的正極未流過用電器直接流回到電源的負極,這樣的連接叫作短路;如果沒有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回路,這樣的連接叫作斷路。
2.布置任務:請大家觀察學生活動手冊上拓展活動部分的電路連接圖,判斷哪些能夠點亮小燈泡,哪些不能點亮小燈泡。能點亮的用箭頭在連接圖上畫出電流的路徑,不能的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對多種電路連接圖的判斷,引導學生應用學到的電路知識,強化學生應對電路和電流的理解。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等組成的電流路徑。
教學反思
用導線和電池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并不難,但學生不一定了解電路的真正意義。為什么這樣連接小燈泡就能亮,是引導學生認知的重點。因此,本課先引導學生觀察小燈泡的構(gòu)造,并重點關注小燈泡的發(fā)光部位,幫助學生聚焦是電流通過燈絲使小燈泡發(fā)光的。然后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點亮小燈泡,并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去嘗試點亮小燈泡,從而形成“電路是電流通過的封閉回路”這一初步的電路概念。
課后作業(yè)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0~21第二、三題。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5
教材分析
《油菜花開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第一課。本課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一棵油菜;觀察一朵油菜花;觀察一棵油菜的花。從這三個活動內(nèi)容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這節(jié)課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來設計的,內(nèi)容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先觀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學生注意的“花” 為研究載體,自然過渡到對油菜花的構(gòu)造和生長過程的探究。本課內(nèi)容既是本單元學習的引子,又要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gòu)成。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觀察一株油菜上花的變化過程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探究各種各樣的花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使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學難點】花到形成果實的變化過程。
【教學準備】
演示:課件。
分組:開花的油菜植株,鑷子、放大鏡、觀察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師: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同學們,你們覺得春天是什么顏色的?
學生自由發(fā)表對春天顏色的看法。
我覺得春天是金黃金黃的,不信?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走進金黃的春天吧!(放油菜花的視頻)閉著眼睛,想象一下,呼吸著,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同學們,你們看,油菜花開了。
出示課題:油菜花開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一棵油菜。
(出示圖片:一整株油菜花)學生觀察,你準備怎么觀察它?想想它由哪些部分組成。
提示:聯(lián)系學過的鳳仙花。指出油菜花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
請同學再說出幾種綠色開花植物。
小結(jié):油菜和鳳仙花都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樣的植物叫綠色開花植物﹙板書﹚。
有誰知道它的果實和種子是由什么發(fā)育而來的?(花)那讓我們一起去研究這些神奇的花吧!
2、觀察一朵油菜花。
(1) 觀察:
從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鏡仔細觀察。
請你們仔細觀察,看看油菜花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
你能分別說出這幾個部分的名字嗎?
在小組里描述所觀察到的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讀音。
(2)解剖:(這個環(huán)節(jié)一邊演示一邊出示同步課件,明確要求)
為了更細致、更清楚的了解各部分的特征,讓我們一起來解剖一朵油菜花。
怎樣解剖呢?首先我們要用到的一個工具是鑷子,它是在解剖實驗中最長用到的實驗工具。第二,解剖的時候注意夾住植物的根基部分,然后小心的把各部分分別取下來。
解剖的順序是由外向內(nèi)。
邊示范邊講解:鑷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順序;
小組合作解剖一朵油菜花。
并且將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膠帶貼在觀察記錄表上。
請同學們調(diào)動你的'視覺、嗅覺,甚至味覺等,仔細觀察解剖后油菜花的各個部分。并填寫“油菜花的觀察記錄表”。(生一邊匯報,師一邊出示課件)(提醒下,屬于十字花科)
(3)交流。(如果老師是一位盲人,多么渴望知道這透著清香的油菜花是什么樣的啊,哪個同學能根據(jù)你剛才的解剖、觀察向我描敘一番嗎?)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
(2)在這一株油菜花上,你觀察到了這些花有什么不同?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 取下一個花蕾;推測這個花蕾未來的變化。
試著畫一畫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變化順序圖。
三、課堂作業(yè)
完成活動手冊
四、小結(jié)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那花是怎么結(jié)成果實的呢,讓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一起去探索吧!
五、作業(yè)布置
網(wǎng)上查看植物開花的過程。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2-27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1-29
(熱門)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3-28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3-22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必備)02-24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總結(jié)05-28
四年級下冊科學電課件02-03
科學下冊教學總結(jié)05-21
下冊科學教學總結(jié)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