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絕句》教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絕句》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絕句》教案1
一、教材內(nèi)容簡析
《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佳作。本詩由兩聯(lián)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第一句是草堂前成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第二句一行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喜悅心情。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昂弊诌\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這兩句從時間上、空間上給人寬闊的現(xiàn)象余地。
全詩隨著視線轉移,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遠及近,景物不斷變化,詩人愉悅的情感貫穿其中,四種景構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鮮明優(yōu)美的意境。這首詩對仗工整,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佳作。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絢麗的畫面,感受詩人的心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弄清詩句的含義,在解詞理句的基礎上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的大意。重點理解“含”字的妙用。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啟發(fā)學生依據(jù)詩句展開想象,以畫配詩,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畫面,領會詩的意境,從而體驗詩人作詩時的歡快的心情。
3、情感目標:
激發(fā)學生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引導學生透景悟情,通過圖畫再現(xiàn)詩人作詩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歡快心情。
《絕句》教案2
師:春天在同學們的眼里是怎樣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斕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樹葉長出了新芽,像是換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來了,大雁從南方飛回來了。
……
師:是呀,春天萬物復蘇、繁華似錦,到處都充滿了生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詩,這就是——(揭題齊讀)
師:簡介介紹絕句與杜甫的資料,寫作背景。
。ㄔu析:以談談“春天是什么樣的?”這一話題導入,讓學生無拘無束的說春天,帶領著孩子們進入到春天的情境中,并引導學生介紹知識點“絕句”及杜甫資料、寫作背景,這樣不僅使學生拓寬了語文知識面,也能鍛煉學生的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師: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讀一讀杜甫的這首即興之作嗎?
生:想。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
生自由讀。
師,出示生字“鸝”“鷺”。這兩個字你讀準了嗎?
指名讀。
師:誰來說說寫時要注意什么。
生:略。描紅。
。ㄔu析:引導學生學生按“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這三個要求自學,在初步感知全詩的情況下,學會兩個生字“鸝”“鷺”,并指導學生描紅,做到讀寫合一。之后讓學生把全詩朗讀準確,為理解詩意做好鋪墊。)
師: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了這首詞,你的腦海里有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到了兩只黃鸝鳥在枝頭歡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歸的白鷺。
生:我看到遠處的江邊停著遠道而來的船。
生:我看到遠處的高山,山頂那經(jīng)年不化的積雪。
師相機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讀懂了詩意,才能在腦中形成完整的畫面。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圖畫。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那么,誰能讀出詩人這種歡快的心情?誰再來讀讀看?
生交流,讀。同桌互相評析。指名讀。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
。ㄔu析:首先,讓學生默讀古詩,用筆畫出詩中寫到的景物。再讓學生結合所理解的詩意,上臺按古詩內(nèi)容貼一貼意境圖,讓學生動手又動腦,可以監(jiān)控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讓他們把探究中取得的'收獲體現(xiàn)出來,以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最后,讓學生看著拼貼完整的意境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 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讓學生同桌誦讀詩句,體會語感,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既體現(xiàn)了合作性,又讓他們有一個自我閱讀的空間,更關注到本班中理解與朗讀水平不高的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朗讀都能再上一個層次。)
師:引導學生背誦其他春天的古詩,并試著說說古詩寫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誦。
師:這些春天的詩告訴我們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寫出春天的蓬勃生機。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有春天,你們看——(貼圖)
這是——這是——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圖,想想還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讓我們拿起筆來當名小詩人,寫一寫我們身邊的春天,好嗎?可以寫兒歌這類現(xiàn)代詩,也可以模仿絕句寫一寫古體詩,題目自定。小詩人們準備好了嗎?好!開始!
生:創(chuàng)作詩歌。
(評析:在這一教學步驟中,讓學生先背一背曾經(jīng)記過的其他詩人描寫春天的古詩,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并提高其鑒賞能力,再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寫法,出示相關春景圖,引發(fā)學生萌動詩情,動手嘗試寫關于春天的詩。)
《絕句》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內(nèi)容,了解祖國山河的壯 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認識9個生字,認識“舟”字旁。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境,認識生字。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我們以前曾學過杜甫的詩,你們給大家背一首嗎?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他的`詩。板書課題。
二.品讀感悟
1.師范讀古詩,聽字音,聽語調(diào)和停頓。
2.自由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3.指名讀詩,聽聽誰讀得好。
4.再讀。
5.指名讀,分行讀,齊讀。
6.看圖上的景物,結合詩句,想想古詩的意境。
7.說說每一行詩的意思,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說出自己的理解,不足之處教師點撥指導。
8.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體會意境美。
9.認讀生字,介紹“舟”字旁,指讀生字,開火車讀,擴詞。
三.總結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光秀麗,希望有一天同學們能走出去,領略一下詩人筆下的大好河山壯美。
《絕句》教案4
[教學過程]
一、導語揭題,激發(fā)興趣
1、導入:同學們,我們知道唐代有兩位著名詩人,一位享有“詩仙”的美稱,是----李白,另一位則被稱為“詩圣”,他是誰啊?----杜甫。杜甫的詩在唐代詩作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寫的一首絕句。[齊讀課題]絕句是舊詩的一種體裁,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就稱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就稱七言絕句。這一首詩就是一首幾言絕句?(七言絕句)這首七言絕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時所作的《絕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亂”終于被平息,憂國憂民的杜甫聽到這一消息,心境由沉悶變得開朗,詩人重返舊居,看到進姓又過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生機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悅,情不自禁地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沒有事先擬好題目,就用絕句這種詩的體載名稱作了詩題。下面請同學們各自把詩句讀一讀,生字要讀準。
2、學生自讀。
3、復習生字。在這首詩里有三個生字,我們一齊來復習一下。
4、指名讀詩:同學們會讀這首詩嗎?老師請四位同學一人讀一句,開火車,誰愿意?(請兩組)
二,范讀創(chuàng)設情境
1、學習第一句
(1)聽范讀錄音:同學們讀得挺順利,但讀詩要有感情。老師準備了這首詩的配樂誦讀,同學們想聽聽嗎?(想)同學們可以邊聽邊想象,詩句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2)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聽著這充滿感情地誦讀,我們仿佛走近了詩人,也來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圍的景色真是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出示畫)(語言引導學生看圖入情境):此時正是三月天氣,日光柔和,微風徐徐。一日清晨,詩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讀詩文,忽然聽到屋外傳來一陣陣清脆婉轉的鳥鳴聲,詩人循聲望去,看到了什么?(黃鸝)黃鸝有同學知道嗎?(貼黃鸝)
(3)介紹黃鸝。黃鸝是一種很美麗又會唱歌的小鳥,羽毛大部分是黃色的。
(4)學習“翠”、“鳴”。那活潑可愛、小巧玲瓏的黃鸝鳥兒在哪兒鳴叫呢?(柳樹枝間)怎樣的柳樹呢,詩人是用哪個字來形容柳樹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綠、翠綠的意思)可見此時正是什么時節(jié)?(早春時節(jié))那么你們想,美麗的黃鸝鳥兒會在翠綠的柳樹間怎樣地鳴叫呢?(歡快地、自由自在地)
(5)讀第一句詩。讓我們一齊用歡快的語調(diào),讀一讀第一句詩,注意七言絕句的(2、-2、-3)的節(jié)奏。
(6)說句意。第一句詩的意思同學們理解嗎,誰能說說。(兩只活潑可愛的黃鸝鳥兒在翠綠的柳枝間歡快的鳴叫著。)
2、學習第二句詩
(1)描繪情境。詩人正陶醉于黃鸝悅耳的鳴叫聲中,忽然眼前掠過一道白色的弧線,這白色的弧線是什么?(白鷺)貼白鷺。
(2)介紹白鷺:白鷺是一種水鳥,渾身羽毛潔白,腿腳細長,在天空飛翔的身姿十分優(yōu)美。
(3)講“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鷺嗎?(不是)詩中哪能個詞告訴你的?(一行)這一行排列整齊的白鷺正飛向哪兒?(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藍的天空)這里的青是碧藍、瓦藍的意思。
(4)說句意。那么二句詩的意思同學們會說嗎?(一行排列整齊的白鷺正飛向蔚藍的天空)
(5)潔白的鷺鳥飛向蔚藍的天空這樣的畫面可真美啊,讓我們齊讀第二句詩,讀出畫面的美來。
3、體會詩境
(1)詩人作詩用語凝煉明快,僅僅兩句詩就已使我們浮想聯(lián)翩,畫面里的色彩,詩中都體現(xiàn)出來了,你找到了詩中描寫色彩的字嗎?老師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用著重號點出來。(黃、白、青、藍)
(2)詩人用黃綠相映,青白對照,用色彩鮮明的字寫出春天景物的獨特鮮艷的色彩特征。我們在讀這兩句詩時就覺得仿佛有這樣一幅早春美景圖展現(xiàn)于我們眼前。同學們能不能看著畫面,結合詩句,試著用自己美好語言描繪畫面,同學們可以按這樣的句式來說:
出示句式: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樹,黃鸝,白鷺。詩人覺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學們描繪得真美啊,讓我們把一、二兩句詩聯(lián)起來讀一讀,讀出畫面的美來。
4、學習第三句
(1)讀著讀著,我們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鶯歌燕舞,生機勃勃,到處綠柳垂絲,春意融融,詩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動了詩弦,不禁在心中吟誦,斟酌詩句,這時他一抬頭,卻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詩人被遠處的西嶺雪山給吸引住了)貼西嶺
(2)講解“千秋”、“含”。西嶺是位于成都西邊的岷山,那詩人說:“西嶺千秋雪”,可以怎樣解釋?(西嶺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時間長久)詩人是從哪兒看到覆蓋積雪的西嶺山的?(詩人從窗口向遠望),畫(囗),你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嗎?含就著銜著、鑲嵌的意思。同學們覺得這句詩中的“含”字用得好嗎?這樣我們不妨用其他的字來換換,可以用哪些字來換?(有、里、內(nèi)、前)我們選兩個字換上讀讀看,比較比較,體會體會!按坝形鲙X千秋雪”,你們覺得怎么樣?(太一般了)“窗嵌西嶺千秋雪”,(嵌字寫出西嶺雪山像一幅畫鑲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靜態(tài)的畫。)可是,我們一般說人才含著什么,這兒用了“含”字還好像把窗框?qū)懟盍耍瑢懗霎嬅娴膭討B(tài)之美,更有了動感,詩中靜動結合,充滿生機。這個“含”字用得真妙,讓我們一齊讀第三句詩,突出“含”字。
(3)說詩句大意。(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景色像銜在窗框里一樣)
5、學習第四句詩
(1)詩人憑窗遠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贊嘆不已,不知不覺,筆已經(jīng)拿在手里很長時間了,詩人想起要寫下詩句,一低頭,卻又看見門前的什么?(門前停靠在岸邊的船只)邊貼船只邊敘述:船只不在航行嗎?你從哪個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康囊馑。東吳是指長江下游,江蘇一帶建立東吳政權,所以詩又用東吳指代長江下游,江蘇一帶的地方。
(2)你會解釋東吳萬里船的意思嗎?(從遙遠的東吳航行來的船只)那“萬里”在這里是指什么?(路途遙遠)現(xiàn)在同學們能解釋這句詩的大意嗎?(門前的岸邊?恐Ю锾鎏龊叫卸鴣淼拇),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峽,一路暢行無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環(huán)境里才會出現(xiàn),詩人看到這種情景,心情會是怎樣的?(歡快、愉悅、舒暢)
(3)讓我們一起用愉快的語氣讀第四句詩。
6、體會詩情
(1)此時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亂”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詩人心情愉悅,才會有閑情逸致抬頭遠眺西嶺雪景,俯首感受鳥語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詩三/四句就寫了詩人遠望近觀的情形,同學們能不能按這樣的句式來說說:
詩人抬頭向遠處看,只見,低頭看近處,只見,看到這番情景,詩人心中。
(2)同學們說得真好,我們把三、四兩句聯(lián)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四、表演情境
1、剛才通過想象畫面,我們理解了每句詩的大意,走近了詩人,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現(xiàn)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做大詩人杜甫,把詩人作詩的情景給大家表演表演,F(xiàn)在黑板上的這幅畫,正無限的擴大、擴大……于是,我們這兒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畫。此時,正是陽春三月,陽光柔和,微風徐徐。一日清晨,詩人正在桌案前研讀詩文,忽聽屋外傳來一陣陣清脆悅耳的鳥鳴聲,循聲望去,詩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樣的一幅春景圖,可以先向我們介紹介紹,而后詩人揮毫潑墨,并為我們高聲呤誦所作的詩。先請大家在座位上討論討論,練習練習。
2、學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詩啊,如此佳作,我們怎能不呤誦呤誦。
4、齊誦全詩。
五、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齊走近詩人,體會詩人作詩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詩的意思,還想象畫面,感受詩的意境。全詩描寫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達了詩人愉悅,歡快的心情。課后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背誦全詩并抄寫一遍。
《絕句》教案5
教學目標
1、讓同學們準確的讀寫古詩絕句,并大概的了解詩句的意思。
2、讓同學們準確閱讀需要認識的'字,準確寫出需要記住的字。
3、能背誦本課古詩詞。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課生字,背誦古詩。
2、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和開闊胸懷,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請同學們聽歌曲《春天在哪里》,并說一說,自己所找到的春天。
2、揭示課題,板書作者和課題。
二、學生介紹詩人,一起解讀詩題。
三、小組合作,讀古詩,學習生字詞。
四、師范讀古詩,學生讀;多種形式讀,體會古詩的韻律美,讀出節(jié)奏感。
1、師打節(jié)拍范讀古詩,生學著打節(jié)拍讀古詩。
2、生打節(jié)拍個人展示讀古詩。
3、分小組打節(jié)拍讀古詩,體會古詩的韻律美。
五、結合圖片,讀詩句;抓住字眼,說詩意;根據(jù)詩意,感悟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哪幾種景物生說師畫。
2、抓住字眼,理解詩意,重點理解“含”、“千里雪”和“萬里船”。
3、帶著理解,再次讀古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拍起小手填詩句,背一背古詩。
六、提升拓展
1、如此美麗多彩的古詩,讓我們來一起演唱一番吧。師演唱古詩,生聽并學唱。
2、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多彩美麗,讓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春天景色的美麗,請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關于春天的詩句讀一讀,去寫一寫,畫一畫自己身邊春天的美麗景色。
謝謝大家。
《絕句》教案6
教學目標:
1.會認“絕、遲、江、泥、燕”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誦讀古詩,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萬物復蘇,和諧美好的景象。
教學重點:
1.識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通過誦讀古詩,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萬物復蘇,和諧美好的景象。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掛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總課時數(shù):1課時
授課時間: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1.出示掛圖,教師描述:同學們,你們看,春天悄悄地來了,江山顯得格外秀美,春風吹拂,送來了花草的香味。泥土酥軟,燕子雙雙飛來飛去,那邊暖和的沙灘上,一對一對的鴛鴦靜睡不動。唐代詩人杜甫欣賞著這迷人的春色,提筆寫了一首的詩篇《絕句》。
2.板書課題:絕句,認讀生字“絕”。
二、自讀古詩,認識生字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每個字的`音。
2.在讀古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給要求會認的字作記號。
3.同桌合作,互相認讀生字。
4.多種形式鞏固認讀。
三、借助畫面,感悟朗讀
1.春天是多么美好呀,讓我們再一次隨著詩人一起走進這美麗的春天,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吧!
(1)出示:“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的圖文,請同學們說說看到了什么?
(2)請結合畫面,再讀讀第一、二行詩。學生自由讀,師重點引導學生讀出江山的美和春風吹來時陣陣花香的舒暢感覺。
(3)學生練讀,再指名讀,齊讀。
1.出示“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小組合作學習,說說看到了什么。該怎么樣讀好這兩行詩?
(1)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畫面上的景象,并自主嘗試朗讀第3、4行詩句,教師巡視指導。
(2)多種形式朗讀第3、4行詩,師生共同評價。
1.同學們讀得可真美啊!老師也被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我也想讀給大家聽,行嗎?請同學們邊聽邊想象畫面。
四、熟讀古詩,背誦表演
1.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誦讀比賽,同學們練一練,還可以給詩配上動作。
2.分小組表演。
3.師生評議。
五、拓展訓練,課外延伸
1.我會背:你還會背誦杜甫的其他古詩嗎?
2.我會找:找其他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
3.我會畫:我心中的春天。
板書設計: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絕句》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白鷺、西嶺、白帝城、江陵、猿聲”等詞語。
2.朗讀、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3.理解詩句意思,想像詩歌所描寫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重點詞句,感受詩的意境美。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指導自學。
提出自學要求:
1.自由朗讀這首詩,要讀得正確、流利。
2.利用注釋和插圖,理解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3.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查閱字典待工具書或請教別人。
三、指導小組合作學習。
提出學習內(nèi)容:
1.將剛才自學的`情況在小組內(nèi)匯報。
2.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nèi)提出。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并結合這些資料一同解決問題。
四、匯報學習情況。
1.匯報朗讀和生字掌握情況。
。1)指名朗讀,看看是否能讀得正確、流利。
。2)“鷺、含、嶺”這三個字的讀音和字形好記嗎?
(3)集體朗讀。
2.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
。1)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的大意。
。2)指導朗讀,注意停頓。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句的意思。
(4)你能說說三、四兩行詩句的意思嗎?
。5)這兩行詩句中,你覺得哪些詞用得好?
。6)大家再認真讀讀古詩,想一想,詩人在描寫這些景物時,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敘述的。
3.你認為詩人杜甫在寫這首詩時,心情怎樣?從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1)學生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
(3)指導背誦。
五、感受詩的對仗工整。
1.這首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是數(shù)量對數(shù)量,“黃鸝”對“白鷺”是鳥對鳥名。詩人將它們對得多么工整啊!這首詩中還有一些這樣的對子,你能試著將它們找出來嗎?
2.注意這些地方,再把古詩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六、總結。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看到的春天美麗的景色,畫面有聲有色,充滿生機,表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
第二課時
一、匯報課后自學的古詩《絕句》。
二、導入新課。
三、介紹詩人。
四、解題。
五、指導自學。
提出自學要求:
1.自學生字詞,自由朗讀這首詩,要讀得正確、流利。
2.利用注釋讀懂這首詩。詩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3.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查閱字典等工具書,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六、小組合作學習
提出學習要求:
1.將剛才自學的情況在小組內(nèi)匯報。
2.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nèi)提出。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并結合這些資料一同解決問題。
3.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
七、匯報自學情況。
1.匯報朗讀和自學生字的情況。書寫生字。
2.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
3.從一二兩行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4.這兩行詩是什么意思?
5.指導朗讀一二兩行詩。
6.你對后兩行詩是怎么理解的?
7.這兩行詩講了行船之快。指導朗讀。
八、體會詩人心情。
1.為什么詩人會覺得船行得特別快?
2.為什么詩人說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間呢?
3.試想:詩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會怎么欣喜呢?他心里會怎么想呢?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5.背誦。
九、總結。
這首詩氣勢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寫得驚心動魄,表達了詩人重新獲得自由后極其歡快的心情。
十、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早 發(fā) 白 帝 城
黃鸝 千 一 聞猿聲啼 山河壯美
白鷺 ↓ → ←
絕句 → 千秋雪 ← 生機勃勃 里 日 見萬重山 心情愉快
(熱 愛) 萬里船
《絕句》教案8
一、教學目標
觀察1、2句和3、4
句,看看它們在結構上有何特點
(2)理解1、2句,重點理解“翠、青、青天”
。3)比一比,看誰說得好:先默讀詩句,再閉眼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象,然后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先小組討論;
再全班交流。
。4)了解作者的敘述順序及在顏色上的捕捉、鋪設的精妙。
。5)學習3、4句,重點理解“千秋、含、泊、萬里船”(借助學生的生活實際)
。6)說說詩句的意思
。7)理解作者蘊涵于詩歌中的感情(結合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8)欣賞體會這首詩歌的美(以討論形式進行)
A、色彩美:黃、翠、白、青
B、聲音美:鳴
C、動靜相襯美:前2句與后2句的動靜相襯
D、遠近搭配布局美:第一聯(lián)與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與第四聯(lián)的結合
E、寓情于景美:
二、朗讀古詩,背誦。
三、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解題《早發(fā)白帝城》
〈二〉、了解李白的
有關資料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四〉、學習生字新詞
1、讀準字音
2、記字形,理解詞義
朝辭、白帝、彩云間、還、啼、猿、輕舟、萬重山
〈五〉、理解詩句意思
1、小組內(nèi)說說詩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討論,可以向“鄰居”請教。
2、每小組匯報一句,其他小組可以補充,重點理解“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
3、指名學生將詩歌大意串講一遍,力求做到流暢通順
〈六〉、欣賞詩歌,說說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看法
(1)景色之美
。2)作者心情的暢美
。3)節(jié)奏韻律美
。4)用詞之美:彩云間、輕舟、一日還、萬重山
〈七〉、指導朗讀
。1)關于本詩的韻腳與押韻
。2)本詩的節(jié)奏與停頓劃分
。3)學生試讀,老師范讀,比較點評
。4)比賽朗讀
〈八〉、布置作業(yè)
《絕句》教案9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賞析古詩的方法,懂得如何賞析古詩。
2、能模仿課文的寫法,對古詩進行賞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賞析能力。
▲教學思想設計
使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不僅學習課文之文本,而且學習分析一首詩的方法。
因而從課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進行現(xiàn)代文——文藝評論的閱讀訓練;在此基礎上,進而學習課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抓住關鍵字詞、如何展開豐富想象來賞析古詩。
▲教學難點:
模仿課文的寫法對古詩進行賞析。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從期中考的一篇閱讀理解引入
1、出示《清明》絕句,學生自由誦讀一分鐘。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這首詩可謂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學能來解釋一下這首詩呢。
(學生來講自己對此首詩的理解。自己也談談對這首詩的初步理解,并結合鑒賞詞典來解釋這首詩)
3、教師鼓勵性評價學生的發(fā)言,激發(fā)興趣。
我們剛才談了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好象這首詩已經(jīng)沒有什么疑難的問題了,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歷來的解釋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統(tǒng)一。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清了,其中有沒有我們所忽略的東西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周汝昌的《淺說一首〈清明〉絕句》看看對這首詩有什么新的理解。
淺說:既表明了文體屬于議論性,同時表明作者謙虛態(tài)度。
是膚淺或簡單談一談的意思。因為《清明》是一首名作,杜枚是一位著名的詩人,為人所共知,許多間評價賞析過這首詩。因此,作者用謙虛、委婉的說法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整體閱讀
(一)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速讀第2至第14自然段,了解“說”的順序。
第二段 清明時節(jié)
第三、四段 雨紛紛
第五、六段 路上行人欲斷魂
第七段 雨紛紛
第九段 借問酒家何處是
第十、十一、十二段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深入探究,感悟?qū)懛ā?/p>
從課文的第三段開始賞析這首詩,作者賞析這首詩是從何入手的,是一句句分析還是抓住了幾個重點的詞語。
明確:作者抓住了重點的詞語。
“紛紛”“斷魂”“遙”“杏花村”
。ㄒ唬┭凶x第2-8自然段。速讀第2-8自然段,邊讀邊思考:
1、第2-8自然段具體賞析《清明》詩的前兩句,在賞析時,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絕句中的哪個詞對該詩進行賞析的。
賞析過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討論交流:
作者抓住“紛紛”這個關鍵詞語,運用比較法細細辨析“春雨”與夏雨、秋雨、冬雪的不同,引導人們體會清明雨那種“凄迷而又美麗”境界。
比較:
紛紛之雪──大
紛紛之雨──細
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較:
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
夏雨:“如傾如注”
秋雨:“淅淅瀝瀝”
揭示了清明雨“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通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
2、 在這里,作者認為除了這一層的理解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含義呢。
明確:不但景色凄迷美麗,也是行人在當時環(huán)境中孤寂心情的體現(xiàn)。
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紛紛”一詞正是《清明》絕句中的“詩眼”,那么何謂“詩眼”。
明確:“詩眼”即詩句關鍵處,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詩境界全出,開闔變化而一動而萬隨者。
請學生例舉含“詩眼”古詩詞名句。
例:“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
“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
“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等。
“云破月來花弄影”
“弄”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花在風中搖動,影子也隨之舞動的`美景描繪得生動細致營造了一幅美麗的畫面,給作者孤寂的情懷注入了暫時的欣慰。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鬧”字,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溝通了視覺和聽覺,不僅使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仿佛看到了到花叢中蜂蝶飛舞,聽到了春鳥和鳴,渲染出一種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意境。
3、對于這種理解作者的根據(jù)是什么。
為什么“紛紛”不但是寫雨也寫人的心情呢。
明確:證據(jù)就在第二句詩中的“路上行人欲斷魂”中的“斷魂”二字。
4、“斷魂”是什么意思。找出作者對“斷魂”的理解。
明確:“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xiàn)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
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5、為什么人會在春雨中容易“斷魂”呢。
明確:因為春雨紛紛,容易使那些感情豐富的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景與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再碰上陰雨綿綿的天氣,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傷之中。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詩的第一、二句是相互結合的。
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現(xiàn)景,情景交融。這也是古代詩歌的一種特點,一種勝境。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說的“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
作者對“紛紛”的理解,比較新穎獨特,也是大多數(shù)讀者所沒有想到的,一時也很難理解和接受。
作者將詩歌前后結合,總體找尋依據(jù)和理由,使觀點更為全面準確,更具有說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6、周汝昌先生對“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進行賞析時,運用了哪些方法。
明確:比較法及通過想象再現(xiàn)圖景之法。
“行人”一詞則用比較法從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
“斷魂”則從情感、心緒上通過想象再現(xiàn)圖景之法加以品味。
小結:通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ǘ┭凶x第9-14自然段。
根據(jù)第2-8自然段的學法,小組討論探究,合作學習。
討論題目:
1、第9-14自然段具體賞析《清明》詩的后兩句,在賞析時,作者抓住了哪些關鍵詞進行賞析。用了什么手法進行賞析的。
2、賞詩,跟寫詩一樣,也需要聯(lián)想和想象。
作者是如何在評析中展開想象的。
全班交流,明確:
1、抓住“遙指”一詞,運用聯(lián)想法——把動作進行定格處理,將無形化做有形,由抽象的文字化做生動的畫面,引導人們想像客人與牧童的問答,體會詩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既然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斷魂”的,那么他有沒有想到一個排遣的方法呢。
明確: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來消愁。所以就有了第三、四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里沒有詩人與回答人的對話的聲音,完全用一個動作“遙指”來代替,雖無聲,但卻蘊涵著聲,無聲勝有聲。)
“遙”我們一般的理解是“遙遠”,這里作者認為是“遙遠”的意思嗎。
明確:作者認為不一定就是“遙遠”。
而是說明一種不遠不近,若隱若現(xiàn)。這讓人們想到詩人真得能找到消愁的地方嗎。
也許近在咫尺,馬上可以尋到解脫,也有可能是“遙不可及”只是一種虛幻。
這個“遙”字之所以這樣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兩句的影響,同樣與前兩句詩人的心情結合起來。
看似與前二句不著邊,但從深層分析,其實,作者是告訴我們二點讀詩的方法:一是要挖掘關鍵詞的內(nèi)涵;二是要把詩句連貫成整體來分析,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解釋,割裂其中的隱秘的聯(lián)系。
通過這個方法,我也想到了一個字的理解,就是“牧童”,作者為什么偏問“牧童”呢,而不是“兒童”或其他的人呢。我想,用“牧童”一方面與詩的整體和諧,我們知道《清明》描寫的是清明時節(jié)鄉(xiāng)村的情景,所以用“牧童”與整個氛圍協(xié)調(diào)。另一方面從詩人“紛紛”的情緒,“斷魂”的憂愁來看,他是希望找到派遣之法,而牧童恰好象征了一種與世無爭,歸隱田間的愿望。
而且“牧童”也照應了下面“杏花村”的“村”。下面我們來分析第四個詞“杏花村”。
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象。
“杏花村”一般的理解是什么。
作者認為應怎樣理解。
杏花村——作者認為那應是杏花深處的一個村莊,那里有一家小酒店正等著雨中行路的客人。
是虛名不是實名,就像山水畫里的遠山,朦朧是一種別樣的美麗。
就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那樣,似有似無,你真得去尋它,可能就找不到了,而你無意去尋就有可能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種虛實結合的表現(xiàn)方法體現(xiàn)了詩人此時那種似有似無的憂愁之情,而正是“紛紛”心情的體現(xiàn),不同于傷心欲覺,象滂沱大雨似的大悲。也正是對“斷魂”這種心情的一種解釋。如果沒有前面對“紛紛”和“斷魂”的理解,我們可以輕易地把“杏花村”理解為是一座村莊的名字,那里有酒家。但“紛紛”和“斷魂”告訴我們詩人此時的心情是不明朗的,不確定的,那就不能把“杏花村”簡單地理解為村名了。──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
運用了聯(lián)想:《紅樓夢》:“杏簾在望”、 民間戲曲傳統(tǒng)劇目《小放!分小坝檬謨阂恢浮笔锹(lián)想。
《紅樓夢》中“在望”的神情應是“遙指”的最好注腳;而“小放牛”的動作則聲情并茂,傳神鮮活地注釋了“牧童遙指”的絕妙意境。接下去,文章寫小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剩下的行人之心情、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全是賞析者的想像;豐富的想像把雨中行路人此時此地此境的心情表達得細致入微,極有藝術感染力。
。〗Y: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fā)現(xiàn)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余地。
。ㄈ⿵土暎郝(lián)想與想象的主要區(qū)別何在。聯(lián)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種類。
明確:想象無須觸媒;聯(lián)想則必須有觸媒。接近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相似聯(lián)想、因果聯(lián)想。
。ㄋ模┫胂笈c聯(lián)想在古詩詞賞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確: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將想象與聯(lián)想稱之為“神思”,作家憑借想象和聯(lián)想,可以“思接千載”(超越時間),“視通萬里”(超越空間),形象是詩歌的生命,詩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濃縮到有限的生活畫面之中,使人通過畫面的形象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閱讀古詩詞作品,需要讀者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對畫面形象進行還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樣憑借想象與聯(lián)想來描繪生活畫面,塑造人物形象,抒發(fā)思想感情,闡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脈絡,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蘊。
《絕句》教案10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構思精致,感悟細膩,文筆優(yōu)美,充滿著一種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對人生的感悟。教學時,應以朗讀、討論、想像等為主,在朗讀中品味,在討論中體會,在想像中感悟,培養(yǎng)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說說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是什么樣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由此導人新課的學習。
二、學生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散讀全文,并疏通字詞障礙。
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駢儷
褶裙 漣漪 炫耀 喧囂 天籟
聆聽 攫走 胸臆 帳惘 寂寂寥寥
2.學生自行摘抄優(yōu)美詞語。
請參照“教學設計(A)”。
3.要求學生從自己所摘抄的詞語中選取三到四個說一段話,進一步體會其中某些詞語的用法。
要求學生盡量說得生動優(yōu)美。
4.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劃分結構請參照“教學設計(A)”。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章內(nèi)容
1.在文章第2、17兩段,兩次寫到了現(xiàn)代文明的聲音,其用意何在?
2.迅速默讀文章第二部分,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出捉蟬之樂的?其中作者產(chǎn)生了哪些聯(lián)想?這些聯(lián)想的內(nèi)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聽蟬的時間不同,其樂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時間聽蟬,各有什么樂趣?
4.作者為什么說夏天“像一首絕句”?
5.為什么說蟬聲“何嘗不是生命之歌”?
6,美是瞬間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這樣,而文章說:“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這當中包含了一種什么心態(tài)?
明確:包含了一種豁達爽朗的心境。
四、尋讀課文,品味其中的精華之處
1.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有關內(nèi)容請參照“教學設計(A)”。
2.思考:這篇文章并不是想告訴我們社會百態(tài)、人生萬象,吸引我們的是作者那細致人微的感受。請默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表現(xiàn)出作者這種細致入微的感受。
明確:這樣的段落相當多,只要學生能夠談出自己的感受,談得合理,不強求答案的一致。
3.選擇最喜歡的段落放聲朗讀,體會其中新穎而優(yōu)美的意象及嫵媚的文句。
五、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篇《夏之韻》,看看這篇文章與課文所寫的夏天的風味是否一樣?
夏之韻
夏,是春灑下汗水之后的跋涉,是蕭瑟秋風之前的溫馨和熱烈,是嚴冬肅殺之前的人們挽留的一種心境。于是,開始醞釀一串串希冀的結晶,同時也喚來了夏風娓娓的細語,夏雨綿綿的情思,夏云裊裊的漂游。
春太奢華,秋太凄涼,冬太寂寥,只有夏是多姿多彩的,仰望,天像蔚藍的海水倒懸,又像江南蠶絲織就的藍緞,滑滑的,讓人忍不住有想去觸摸的沖動;俯著,錦繡河山,處處蔥蘢,花盛開,樹豐滿,陣陣輕風吹過,綠樹紅花搖曳多姿,山水之間,任你眺望,任你魚躍;任你在夏風中放歌,夏雨中沐浴,夏光里站立,夏夜中留戀。
獨自漫步于校園中,處處充滿了綠,鮮綠、黃綠、淺綠、深綠,各種綠色連接著、交錯著、波動著、變化著,綠意無限。草坪,又恢復了它昔日的風姿,平平的,綠綠的,風吹草動,似一塊圓形的地毯;花池中,五顏六色的不知名的花,都在綠草坪上,用它們嬌艷的.身姿,展示著自身的魅力。
咦,一片綠,閃光的綠,似渲泄的綠色的瀑布。噢,牽;!它長得那樣旺盛,爬滿了一堵暗灰色的墻,仿佛一件美麗的外套。
它更像是一幅巨畫,流水平緩而亮麗,色彩單純而使人爽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發(fā)端,也看不見它的終極,只有那一片常常青翠欲滴的綠,在我的視野里自由地蔓延,流動……
它是一幅畫,可又不是靜止的畫——它充滿了勃勃生機。
微風輕拂,莖開始抖動,葉開始抖動,不時如鉆石般閃亮的光點,跳躍著,舞蹈著。這時,一個個牽牛花從綠葉中探出頭來,像是無數(shù)蝴蝶,挨挨擠擠,重重疊疊地駐足在灰色的墻上,它們扇動著翅膀,它們炫耀著美麗。它們與綠葉互相推擠,互相緊緊簇擁著,在陽光下打鬧著,’叫嚷著.....
每一片葉,每一束花,都是一個生命,它們這樣的活潑自由,它們是閃爍著智慧的花,綻放著自信的花,凝視著它,仿佛看到一個個跳動的綠色生命。
拿著書,穿梭于綠樹紅花之間,那感覺,有說不出的溫馨。
暮色悄然降臨,夏夜很浪漫,亦很多情,月光傾瀉著纏綿,使夜的思緒奔放著憧憬,今夜的景色彌漫著遐想,令大自然的情愛無比醉人。
夏如一位佳人,它將綠色的發(fā)髫高高挽起,小河是它顧盼的明眸,盛開的鮮花是它濃艷欲滴的朱唇,遠處的山峰是它蹙起的黛眉。讀著寧靜,擁著清風,所有情懷似一絲游云察過“圓盤”,擦亮夏的靜謐。
春華秋實,都在于夏的精心呵護,夏是一個新的起點,成長著新的希望和期待。
噢,夏之韻!
參考評價:這篇文章寫得文采飛揚,很有感染力,除了構思、選材等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語言運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詞語的選用,把靜的景物寫得生意盎然,特別是疊音詞的運用,使文句音韻整齊,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了文章的情調(diào),讀來生動舒緩,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比喻、排比、擬人、擬物、對偶等,使文句整散結合,有節(jié)奏感,細膩地描繪出夏天的詩情畫意。
六、布置作業(yè)
(《初中語文第六冊教案》人教社延邊教育出版社)
《絕句》教案11
【教材分析】
這三首古詩是小學四年級語文第七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都是關講于歷史上英雄的豪邁氣節(jié)的!冻鋈啡姺从沉俗髡邔︸v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表達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稕鲋菰~》這首詩沒有直接描寫戰(zhàn)爭場面的險惡,也沒有具體敘述邊疆生活的艱苦,而是從出生之前的飲酒寫起。詩中以生活的美好與戰(zhàn)爭的殘酷做對比,抒發(fā)了人生感嘆,盡管這首詩的格調(diào)是悲壯蒼涼的,但不悲觀絕望;詩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死亡并不畏縮,“醉臥沙場”一語尤其顯示出豪邁的氣概。《夏日絕句》是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詩歌。一、二句“言理”,從生為人杰、死作鬼雄兩方面具體說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襟懷高遠,極富英豪丈夫之氣。三、四句將“楚漢之爭”中的項羽故事,熔冶為詩,語帶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辭放歌行》《雜曲歌辭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王翰(生卒不詳),唐代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詩。與后來的大詩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詩流麗暢達,七絕《涼州詞》是流傳很廣的名篇。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賞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首詩沒有直接描寫戰(zhàn)爭場面的險惡,也沒有具體敘述邊疆生活的艱苦,而是從出生之前的飲酒寫起。開篇第一句就充分寫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著生命的珍貴。但是,這次痛飲之后,就要奔赴戰(zhàn)場,立即面臨生死的考驗。而從古到今,真正能從殘酷的戰(zhàn)爭中活著回來的又有多少人呢?難怪他們要一醉方休。詩中以生活的美好與戰(zhàn)爭的殘酷做對比,抒發(fā)了人生感嘆,盡管這首詩的格調(diào)是悲壯蒼涼的,但不悲觀絕望;詩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死亡并不畏縮,“醉臥沙場”一語尤其顯示出豪邁的氣概。
《出塞》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格律】
本詩格律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首詩依然是一首五言絕句。但是近體詩兩句之間平仄相對,叫“對”;兩聯(lián)之間平仄相似,叫“粘”。這首詩第一聯(lián)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對,屬于近體詩中的“拗救”現(xiàn)象。同時,第二聯(lián)平仄依然相對。但是鄰聯(lián)失粘。應該屬于折腰體的五言絕句。吟誦時相對比較難一些。調(diào)式應該重新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絕句調(diào)式。另外,對“拗救”現(xiàn)象的處理,吟誦時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押韻]
本詩押的是“一東韻”,一個很開闊雄渾的韻。詩歌的主旋律是豪邁雄渾的,然而入聲字比較多,顯得有些決絕。[聲韻]
“生—當——作!人—杰!”,“當——”字拖長,是一種強調(diào),確信、肯定!白鳎∪恕埽 ,三個字中用了兩個仄聲字“作”“杰”,改換音韻,并且起強調(diào)作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告訴我們,是男子漢就應該活著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為—鬼-雄————”,“死亦”與“生當”相對,一個去聲字和一個入聲字“亦”連用,聲如破竹,造出一種強烈的對比感和聲韻鏗鏘的發(fā)誓的感覺,同時,拉長“鬼雄———”,讓人感覺豪氣萬丈自胸中發(fā)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獄里做一個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項-羽-”,“至今——”拉長述說從一千多年前遙遠的漢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著那位叫項羽的英雄。
“不-肯-過-江——東————”,一個入聲字“不”和去聲字“肯”“過”,連著一個拉長的平聲字“江”,一個押韻的,可以無限延長的字“東”,仿佛再現(xiàn)出那個戰(zhàn)敗后,不肯茍且偷生、寧死不屈的英雄項羽自刎的畫面。讓人肅然起敬。
【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絕句》教案12
知識與技能:
1、認識9個生字,會寫7個字,認識“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過程與方法:
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反復誦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有感情的誦讀古詩。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感受古詩的魅力,產(chǎn)生熱愛古詩詞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本課中的9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舟”字旁。
2、有感情的誦讀古詩。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設疑導思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借助情景引入課文。
二、解詩題
板書詩題,領讀。解釋題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范讀。(配樂)
生自由讀。(注意把生字的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指名讀。
三、隨文識字,理解古詩內(nèi)容,指導朗讀。
。ㄒ唬⿲W習第一句(課件:“兩個黃鸝鳴翠柳”。)
1、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兩個黃鸝在樹梢上鳴叫。)
2、文中哪句詩描寫了這個情景。(指讀)
3、學習“鸝”、“鳴”、“翠” “鸝”怎么記住、造字法、圖片
“鳴”怎么記住、字謎鳥兒把口張,叫聲真響亮兩只黃鸝站在柳枝上會說些什么。
“翠”怎么記住、綠的意思、觀察上半部分的羽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書空)
4、看吧,兩只活潑可愛的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梢間鳴叫。他們是春的使者,給人以希望和向往。誰愿意用朗讀表現(xiàn)這種春的生機呢?(指讀、齊讀)
(二)學習第二句(課件)
1、正當詩人陶醉于黃鸝悅耳的'鳴叫聲中,忽然眼前掠過一道白色的弧線,你猜,這白色的弧線會是什么?(白鷺)
2、這就是“一行白鷺上青天”。(指讀)(行的多音字)
3、學習“鷺”,講一講這個字、造字法、圖片
4、白是表示顏色的詞,詩中還有表示顏色的詞嗎?(翠、白、黃、青)青是什么顏色。
5、真美。⊙鐾嗵,一行潔白的鷺鳥飛向蔚藍的天空,這又是一幅多么高遠而開闊的美呀!誰愿意讀讀這句詩?(指讀)
6、誰能把前兩句詩一起來讀?(指讀、齊讀)
。ㄈ⿲W習第三句
1、到處鶯歌燕舞,滿眼綠柳垂絲,怎不令詩人陶醉,此時他透過窗戶,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遠處的西嶺雪山吸引住了。)
2、誰知道這是哪句詩?誰愿意把這句詩讀給同學們聽?(指讀)
3、瞧,又有兩個生字朋友跳出來了,看看這兩個小淘氣誰認識呢?(字卡:“嶺”)
“嶺”去掉“山字旁”,你還認識它嗎?為了更好的學習嶺我們先學習令字。
認識“令”字,怎么記住、字理圖(古人端坐在大傘下面,用手指著前方,他向下面的人發(fā)布命令)
課件出示“今”,再貼上“、”,變成“令”字,讓學生認讀添加部首,教給方法,巧引“嶺”等一串字
4.那這個“令”字加上“山字旁”就念??,很顯然這個字的造字法是??。令是它的??,山是它的??山是它的形旁說明它的意思和什么有關。組詞。對這就是山嶺的嶺。
5.如果是“金字旁”加“令”字,與什么有關,念什么?如果是“羊字旁”加“令”字,與什么有關,念什么?如果是“令”字加“頁字旁”,與什么有關,念什么???(相機出示:嶺鈴羚領等一串字)
7.小結:看來漢字的構字是非常有規(guī)律,學習起來也是非常有趣的。
那我們再學一個字,出示字卡“含”字。怎樣記住它?8.教師再出示“令”字,讓學生觀察它是怎么變成“含”字的。
引導學生分析“含”字——令字一點被咬下,放在口中不咽下。
9.借助道具“窗框”,引導學生講詩中“窗含”是什么意思。 10.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誰能讀一讀這句詩?
。ㄋ模⿲W習第四句
1、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船,我們看詩人還看到了什么?(萬里船)
這是要開往哪里的客船呢?
2、學習“吳”怎樣記住它?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
3、吳與吞對比。
4、東吳遠不遠啊,從那個詞看出來的。
4、同學們,戰(zhàn)亂過后江河暢通,萬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詩人看到此情此景,心里高不高興?(愉快)
5、讓我們讀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吧。(指讀)
6、后兩句詩指讀齊讀。
四、詩畫一體,配樂朗讀,感悟詩意
五、鞏固識字認讀生字
六、拓展講解押韻、對仗。
七、熟讀成誦,這首詩你被下來了嗎?(試背)
《絕句》教案13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學會整首吟誦。
3。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鳴”、“上”、“含”、“泊”的含義。
活動準備:
課件、掛圖、畫有古詩內(nèi)容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
2。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經(jīng)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經(jīng)常是排成一行。
3。師幼一起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于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前兩句采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內(nèi)容。
老師朗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請幼兒根據(jù)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象畫出這兩句的意思,并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2。后兩句采用看大掛圖的形式,理解其詩句的內(nèi)容。
。1)“窗含西嶺千秋雪”。西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從窗戶里向外望去,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幼兒用手勢當作“小窗戶”,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戶”里了。
(2)“門泊東吳萬里船”。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這里有幾萬里路,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泊”;門外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3。老師示范朗誦并演示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4。教師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上:飛上;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泊:停泊、?。
5。知識拓展: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 你是
從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寫這首古詩?
三、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
《絕句》教案14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和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古詩中的生字,會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春天的色彩明麗和勃勃生機。
【教學準備】
有關本課的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30分鐘。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春天來了!讓我們一起唱首春天的歌吧!(課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來了,你們高興嗎?恩!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心情和你們一樣,也很高興。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過門窗,看見兩只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樹梢上歡樂地歌唱,一行白鷺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飛翔。放眼望去,遠處的高山上,竟還有千年沒化的積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興地寫下了這首《絕句》。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絕句是古詩的一種體裁。請同學們齊讀題目。
二、初讀古詩
1、接下來,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讀讀這首詩。注意要把字音讀準,詩句讀流利;邊讀邊用筆劃出古詩中的生字。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3、現(xiàn)在,誰來試著把古詩讀一讀?小朋友聽聽他把字音讀準了嗎?(教師隨機評價)
三、學習生字
小朋友們,古詩你們都會讀了,詩中的生字寶寶你們都認識了嗎?現(xiàn)在,趕快睜大你們明亮的眼睛,因為有幾個調(diào)皮的生字寶寶從古詩里跑出來了,它們想和你們交朋友呢!第一個跑出來的是誰呢?(課件出示生字鷺柳窗鳴)
四、再讀古詩
生字都認識了,古詩一定比剛才讀得更好。現(xiàn)在,誰再來讀讀古詩。
1、指名讀。
2、齊讀。
3、老師讀。
4、齊讀。
五、感悟古詩
小朋友,剛才我們反復地讀這首詩,你讀懂了什么?
1、兩個黃鸝鳴翠柳:
大家仔細聽,仿佛聽到了什么?再仔細看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翠綠的柳樹上,兩只黃鸝在歡快地歌唱、嬉戲,多開心呀!它們可是春天的小使者,為春光增添了不少色彩!
2、一行白鷺上青天:
讀著這句詩,老師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畫面:藍藍的天空中,一行白鷺正自由自在地飛翔。這是多么美妙的春光啊!
3、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一年之際在于春。春天來了,樹兒、鳥兒都煥發(fā)了勃勃生機。人們也開始繁忙起來,你能從詩中哪一句看出人們忙起來了?這船只停在江邊,他們在等待什么呢?雖然,遠處的山上還有終年沒融化的積雪,可山下,已經(jīng)是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4、小結:
同學們,杜甫詩中的春天多美呀!綠的柳、藍的天、白的雪,還有那歡樂的黃鸝,自在的白鷺,江邊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樣生機勃勃!讓我們帶著歡快的心情讀讀這首詩吧!還可以配上你的動作、表情呢!
六、拓展延伸
杜甫詩中的春天多美呀!他還有一首寫春天的詩呢!(課件出示《絕句》)。
他還有一首詩寫的也是春天。(課件出示《春夜喜雨》)
杜甫是多么喜歡春天呀!你們呢?課后,(課件出示作業(yè)選選選)大家也可以用你們的筆,象杜甫這樣,寫寫身邊的春天,畫一畫春天,還可以翻翻課外書籍,找一找還有哪些詩人寫了春天。
《絕句》教案15
教學目標
1、學習李清照高尚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yǎng)同學熱愛祖國、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2、在古詩教學中將復雜的歷史背景運用多媒體加以介紹,使同學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詩句的含義。
3、鼓勵同學查資料,討論,自讀自悟,促進同學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
課前準備
通過閱讀、上網(wǎng)查資料,了解有關南宋的歷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和項羽的有關資料,將收集的資料與同學交流。
教學流程
一、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fā)同學興趣,了解歷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傳》片段
(蕩氣回腸的音樂,激烈嚴酷的戰(zhàn)爭局面給同學以強烈的震撼)
2、師導入: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是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的片段,雖然是武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段屈辱的歷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飽受戰(zhàn)爭之苦,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同學們通過查資料,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南宋的歷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誰來向大家介紹介紹。
3、同學將收集的資料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出來并向大家介紹。
如同學介紹不完整,可補充:
李清照:(1084~約1151)
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著名女詞人。她出身于一個具有文化保守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學者,十八歲時與太同學趙明誠結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恥南下,建炎三年,趙明誠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難,幾年后轉寓臨安,孤苦伶仃地度過寂寞的晚年。
靖康恥: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北宋王朝在統(tǒng)治一百多年后宣告滅亡,歷史上稱這次事變?yōu)椤熬缚抵儭卑傩沼X得這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所以又稱“靖康恥”。
之后,宋欽宗的弟弟趙構作了皇帝,定都臨安(今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
。ㄓ捎诒菊n涉和的歷史背景較復雜,事先安排同學收集資料,并利用多媒體加以介紹,對同學理解全詩大有協(xié)助,同時也培養(yǎng)了同學的自學能力。)
二、用多媒體出示全詩內(nèi)容,指導朗讀。
1、師導語: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時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整日沉浸于享樂,不思恢復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經(jīng)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渡口,觸發(fā)了她痛國傷時的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2、用多媒體出示全詩。
。ㄔ诩ぐ旱呐寐曋校P楷書的詩句一一出現(xiàn),師富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3、提問:同學們聽出老師帶著怎樣的感情讀這首詩嗎?(悲憤、激昂)
誰來試著讀一讀?
4、請三、五名同學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么?
5、全班同學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ㄓ枚嗝襟w課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將同學帶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因此,同學讀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理解第一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同學討論后發(fā)言:活著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同學討論后發(fā)言: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
3、考慮討論:
(1)“項羽”是什么人?李清照為什么“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統(tǒng)治者的殘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杰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zhàn)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zhàn)功,秦朝滅亡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身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zhàn),殺敵數(shù)百,負傷十余處,最后從容自刎,時年31歲。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啊!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統(tǒng)治者卻在做什么?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ǘ嗝襟w放一段有關的歷史資料)
。3)看完這段介紹,你又有何感想?
師小結:雖然岳飛被害的事情發(fā)生在李清照寫這首詩之后,但假如李清照知道了這件事也一定會痛罵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有一首寫道“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詩“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tǒng)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同學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tǒng)治者!你們?yōu)槭裁床荒芟耥椨鹉菢印鄙又f“南宋的統(tǒng)治者。∧銈?yōu)槭裁础?/p>
。ㄔ娋鋬(nèi)容較簡單,同學通過自學討論就能理解詩意,后面幾道考慮題讓同學進一步理解李清照為什么要寫這首詩。)
五、總結全詩,朗讀升華
1、師總結:是。∫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2、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3、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4、配樂朗讀全詩,讓同學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地升華。
。ㄔ诩ぐ旱呐们,同學們對著大屏幕上的詩句大聲朗讀,讓這首詩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中。)
六、作業(yè)
1、寫一寫這首詩的讀后感。
2、讀一讀李清照其他的詩詞。
。ㄔ诠旁娊虒W中注重“情境交融”,不只能促進同學理解詩意,更能協(xié)助他們體會作者的感情和詩中的意境,激發(fā)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絕句》教案】相關文章:
絕句教案《絕句》11-11
絕句的教案05-08
《絕句》教案03-03
《絕句》教案06-19
(優(yōu)選)《絕句》教案01-31
《絕句》教案[合集]12-22
絕句教案范文11-13
關于絕句教案02-26
古詩絕句教案03-19
絕句的優(yōu)秀教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