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

時間:2024-10-26 07:53:44 教案

關于爬山虎的腳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爬山虎的腳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爬山虎的腳教案

  學習內(nèi)容:

  《爬山虎的腳》3、4、5自然段。

  導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導學重點:

  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導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圖片、彩色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求真,導入課題

  1游戲激趣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爬山虎的腳》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在上新課前,我們來共同做個小游戲怎么樣?

  2、導入課題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下面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

  (版書:爬山虎)(來用紅粉筆板書:"的腳")

  (2)齊讀課題。(生讀課題)

  3、展示目標。(隨機)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過渡:我們都知道人的腳是長在身子下面,你們看課題就應該馬上產(chǎn)生一個問題,什么問題?

  探究一:爬山虎的腳長在哪?

  1、學生快速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劃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句子或詞語。

  2、抽生交流。

  3、直觀理解:葉、葉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兒的?

  1、結合燈片自由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在書上畫出有關詞語,句子。(讀、劃、填、畫)

  2、小組合作完成學習提示。

  3、學生匯報,師生評價。(注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是從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時引導學生產(chǎn)出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4、隨機理解“蝸牛的觸角?”老師特意給你們帶來一只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出示圖)(指名看圖說出蝸牛的觸角什么樣)

  5、請你選擇恰當?shù)念伾P,將圖“爬山虎”的腳畫出來。

  引導學生一邊畫一邊說出原因,相機引導學生評議。

  6、小結:注意從作者不同的方面觀察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細心觀察,從文句中“不幾天”體會作者連續(xù)觀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自由讀課文相關的語句,-----劃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抽生交流。(觸、巴、彎、拉、貼)

  3、小組演一演。(假設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結合著幾個動詞把爬山虎爬墻的一系列動作表演出來?給學生說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細絲,握住拳頭表示細絲的頂端,張開手表示小圓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結合圖,理解“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話。可不可以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腳力氣有多大?

  1、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說說自己體會?

  2、拓展閱讀,談收獲。

  爬山虎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墻上的呢?

  我便帶著問題去觀察了爬山虎。我細細觀察,發(fā)現(xiàn)爬山虎莖上有很多細絲,每根細絲都像蝸牛那細細的觸角。當這些觸角附在墻面上的時候,每根細絲的頂端都變成了一個個小圓片,正是這吸盤一樣的小圓片,牢牢地吸在墻上,使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來,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個觸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莖上四個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長的莖干,開始仔細測算了觸角的數(shù)量,四次測算的結果,一米長的莖干上有近25個觸角!正是這么多的觸角把枝葉牢牢地攀附在高墻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觸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開始啊忙碌的測量,并做了一張自制的拉力表:

  從測定表中,可知每個觸角平承受約0.125的千克,由此,我們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莖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沒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這么大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句話。(驚奇,贊美)

  三、小結收獲,感情朗讀。

  1、談談自己有什么收獲。(重視觀察)

  2、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配樂。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觀察身邊的一株植物,以《我發(fā)現(xiàn)的秘密》寫片段。

  五、板書設計(略)

  爬山虎的腳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體會新詞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過程預設】:

  一、揭題,感知

  01、揭題,讀題。學習“虎”的筆順。

  02、直觀感知爬山虎。課件顯示圖片,學生欣賞,可以邊欣賞邊說與圖片相關的話。

  二、初學,梳理

  03、初讀全文,讀準生字的音,體會新詞的意思。

  04、讀讀典型的生字和新詞。并交流“疊”的書寫特點。

  均勻嫩莖葉柄蛟龍重疊空隙痕跡逐漸

  05、說說此時心中的爬山虎。(圖片感知和文本閱讀之后,一定會對爬山虎產(chǎn)生新的感受。)

  06、聽或跟錄音朗讀,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07、討論: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三、細究,感悟

  08、葉圣陶爺爺是如何經(jīng)過自己長期細致地觀察,通過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寫,來介紹爬山虎的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09、學習句子:“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保S機討論: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10:學習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保S機討論: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爬山虎葉子還獨特在哪里?)

  11、過渡:哦!怪不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12、閱讀了上面這些恰切真實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寫,讓我們對作者葉圣陶爺爺產(chǎn)生了油然的敬意,為什么呢?

  13、齊讀第二自然段。

  14、試背第二自然段。(機動)

  四、作業(yè),延伸

  15、作業(yè):在生字本上抄寫生字。

  16、實樣觀察爬山虎?梢栽谧约抑車⒕用裥^(qū)、公園等地方仔細觀察爬山虎。

  五、板書預設

  爬山虎的腳

  嫩紅嫩綠

  爬山虎的葉子綠得新鮮看著舒服

  一順朝下鋪得均勻

  教后反思

  一堂課下來,感覺良好,教學進程和學情呈現(xiàn)與預設基本一致,整堂課充分體現(xiàn)了“簡約而不簡單,淺顯而不淺薄”的教學風格。

  就課的“點”而言,從“虎”的書寫筆順和“疊”的書寫結構等,在課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實,扎實而有效。

  從課的“線”而言,從“圖片欣賞”到“文本閱讀”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課完滿連貫,一氣呵成,使學生在沒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圍中,量力而習,獲得語文。

  從課的“面”而言,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有“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聯(lián)動”,有“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有“有聲的讀”,有“無聲的思”,使“課堂場景”和“語文場景”融會貫通,聯(lián)勢推進。

  唯一遺憾的是,也許由于作者對課文結構的故意布排,在“葉、腳、爬”三塊內(nèi)容的描寫中,后兩塊內(nèi)容文句交互,沒有明顯的邊緣痕跡,所以在梳理課文內(nèi)容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學生思維受阻,險些進入“冰河時代”。早知如此,這一個微格棄之也不可惜,因為“一課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腳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xù)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nèi)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也可制作演示的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nèi)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第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由學生自由匯報)1、應注意正確書寫的字有:隙、漾、莖、逐、瞧。

  2、指名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將預習中畫出的不理解的詞句提出來討論。著重討論空隙、漾、均勻、重疊、蛟龍、蝸牛、休想等詞語。

  4、預習中還遇到哪些問題?(有些問題同學之間當時能解決就解決,有些可放在學習課文時再解決。)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1、讀讀課文,想想文章是從哪些方面向我們介紹爬山虎的?(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爬山虎腳的特點等。)

  2、理清文章脈絡。(第一自然段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爬山虎葉子的顏色和樣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寫爬山虎腳的特點。)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共兩句話,第一句講學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講家里的爬山虎。)

  3、這段中的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爬山虎的特點?(爬)

  4、齊讀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一、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屏幕(或黑板)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nèi)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詳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板書:觸巴拉貼

  3、在四人學習小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變與彎與貼的因果關系。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偶僭O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教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圃u議剛才同學的演示。

 、窃僮寣W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冉處熜〗Y: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⑸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墻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适熳x課文,試著將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變成什么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后一個自然段。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四、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2、復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聽寫詞語

  六、拓展作業(yè)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3、實地觀察爬山虎(如有條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點。

  4、思考人類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腳攀爬的原理;或我們?nèi)祟愒谀男┓矫婵梢阅7屡郎交⑴逝赖脑,去解決實際問題。

  爬山虎的腳教案5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病⑼队捌。

  3、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ǎ玻┮欢聣ι系呐郎交ⅰ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會生字新詞;

 。场⒔o課文分段;

 。础⒘私馀郎交⑸L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薄⒅i語:

 。ǎ保┥洗罴埽麓罴,條條青龍?zhí)偕蠏臁#ńz瓜)

 。ǎ玻┥洗罴埽麓罴,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ù罴茏印2淮罴茏,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病дZ: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场φn題質(zhì)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病⒔忉屔衷~。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病⒎侄。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薄⒛x、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薄⒋蠹疫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ǎ保┡郎交⒌娜~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ǎ玻┱n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怠⒄f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zhì)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爬山虎的腳教案】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案03-07

爬山虎的腳教案06-09

《爬山虎的腳》的教案03-13

《爬山虎的腳》教案12-21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02-25

爬山虎的腳優(yōu)秀教案02-25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03-26

爬山虎的腳教案范文07-16

《爬山虎的腳》的優(yōu)秀教案06-20

[必備]爬山虎的腳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