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然與科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然與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交流了解自然界動物用來避雨的植物。
2、感知自然界象傘一樣的動植物,培養(yǎng)幼兒的分析觀察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課件《大自然中的傘》。
2、圖片卡、傘。
活動過程:
一、出示傘。這是什么?傘有什么作用?
師:下雨的時候我們常常用傘來避雨,小動物們在下雨的時候也要避雨,那小動物們在下雨天會用什么來當他們的傘呢?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看看故事里的小動物是用什么來當傘的?
二、觀看課件《大自然中的傘》
師:小螞蟻用的是什么來給娜娜當傘的呢?酢漿草的葉子像什么呢?
師:青蛙帶來了什么給娜娜當傘呢?瓜的葉子是不是也像傘呢?
師:還有誰來了呀?兔子給了娜娜什么當傘呢?
師:小狐貍也來了,它給娜娜帶來了芋頭葉當傘,你們看芋頭葉像什么啊?
師:大熊又帶來了什么給娜娜當傘呢?荷葉長的像什么呢?
。ㄖ攸c突出小動物們用的植物像傘。)
三、引導幼兒想象周圍的一些像傘的'植物。
師:剛才小動物們用了哪些東西給娜娜當傘呢?
師:小動物們真好送給娜娜那么多他們的傘,那大自然里還有哪些東西像傘呢?你們知道嗎?(幼兒自由討論。)
四、利用課件進一步了解自然界中像傘的植物。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像傘一樣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五、總結
師:在我們的大自然中除了這些植物像傘外,還有好多好多東西像傘呢,我們回去以后讓爸爸媽媽帶我們再去找找看吧!找到以后再回來告訴我們小朋友!
自然與科學教案2
活動名稱:
科學內容———認識時間(周、月、年)
教具構成:
周、月卡片。
教育目的:
1、使幼兒知道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周有七天。
2、初步感知時間概念,懂得珍惜時間。
活動準備:
周、月卡片。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復習昨天、今天、明天。
三、工作內容————認識時間(周、月、年)
1、介紹活動名稱,將教具端放到工作毯上。
2、教師展示教具:一周有七天,分別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3、游戲:我是星期幾值日生。
4、教師展示教具:一年有12個月,分別是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5、游戲:“過生日”
。1)、教師念兒歌:蘋果、桃子和李子,你的生日在幾月?被請的幼兒回答:在此月的所有幼兒都站起來。其他幼兒共同說:“生日快樂”。
。2)、游戲反復進行玩。
6、整理教具,幼兒自由工作。
自然與科學教案3
活動名稱:
中班科學———形狀的穩(wěn)定性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記錄活動,讓幼兒感知三角形是最穩(wěn)定的一種形狀,而四邊形等形狀會變形。
2.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培養(yǎng)細心操作的習慣。
3.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體就是利用了形狀的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性原理。
活動準備:
做好的三角形、四邊形每組若干,筷子、橡皮筋、記錄表若干,錄像,(自行車、大吊車、鐵塔、照相機三角架等制作的)穩(wěn)定性的課件。
活動過程:
1.看錄像,以自動伸縮門的事例引出課題。
“這個小區(qū)的大門能自動拉長、縮短,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
“因為通電了。”
“門有彈性。”
“我看到門那邊有個平行四邊形,本來是大的.,門開的時候就變小了。”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試驗,看看是怎么回事!
。ㄓ變嚎赡苓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不過,對于伸縮門的好奇使他們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這就很好地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
2.教師出示用橡皮筋綁好的三角形和四邊形,請幼兒說說是什么形狀,然后進行拉、擠,看看會發(fā)現什么現象。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這個正方形我一拉就變成扁扁的了。”
“我拉不動三角形,三角形很牢!
小結:原來四邊形是會變形的,不是很牢固,而三角形不會變形,是最牢固的。
3.出示記錄表,講解記錄要求:操作后,在穩(wěn)定的形狀后面打勾,不穩(wěn)定的形狀后面打叉。還可以運用老師提供的橡皮筋和筷子,制作不同的形狀,看看這些形狀是否穩(wěn)定,也在表中記錄下來。然后請幼兒操作,教師重點對幼兒在記錄和繞線中出現的困難加以引導和幫助。
。ㄓ變夯径寄芊直娉鍪裁葱螤罘(wěn)定,什么形狀不穩(wěn)定,并對制作各種形狀非常感興趣,可能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只有一小部分幼兒能獨立地用橡皮筋將筷子連成五邊形、六邊形,而且發(fā)現這些圖形也都不穩(wěn)定。)
4.展示個別幼兒的作品,請幼兒說說自己做了一個什么形狀,是否穩(wěn)定。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5.引導幼兒再次操作:怎樣可以使四邊形、五邊形等形狀也變得穩(wěn)固。
。1)引導幼兒討論:只能再用筷子,怎樣讓四邊形、五邊形也變得牢固?
。2)幼兒操作,教師給予指導。(如果幼兒想不出辦法,老師可以給幼兒以適當提醒或暗示,再讓幼兒操作。)
。3)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4)小結:用筷子把四邊形或五邊形變成幾個三角形就變得牢固了。
6.請幼兒聯系生活,說說什么東西的構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
師:上次我們看到的自動伸縮門,上面有一個個平行四邊形,開門的時候,平行四邊形變窄,關門的時候又變寬了,非常方便。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運用了三角形穩(wěn)定、四邊形不穩(wěn)定的原理嗎?
7.看圖片,了解相關知識(自行車、大吊車、鐵塔、照相機三角架等課件)。
。ǹ戳苏n件,幼兒了解到原來生活中有這么多的東西利用了形狀的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性,感到非常好奇,為課后的延伸活動奠定了基礎。)
延伸活動:
師:這個三角形本領這么大,真神奇!小朋友可以在幼兒園、在回家路上、在家里面找一找,看看有沒有什么東西也用到了三角形的這個本領,如果你們找到了再來告訴老師,好嗎?
1.請幼兒平時多注意一下,生活中還有什么物品的構造利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
2.在探索區(qū)提供筷子和橡皮筋,供幼兒繼續(xù)探索形狀的奧秘。
自然與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活動準備:
1、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
2、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教室里的每一樣物品有多長嗎?
2、學習自然測量。
(1)幼兒嘗試自由測量,記錄結果。
(2)交流,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并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后說出測量結果。
(4)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5)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師:“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為什么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4、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與科學教案5
目標:
1.知道大自然中有許多像傘的動、植物。
2.通過傾聽、討論、講述,分享有關傘狀植物的經驗。
3.樂意畫出自己看到的大自然中像傘的動、植物。
準備:
L.幻燈片:大自然中的傘
2 .課前請家長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像傘的植物、動物。
3.故事:借你一把傘
4.畫紙、畫筆。
過程:
一、我要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故事的名字叫:借你一把傘
1.聽故事:借你一把傘。兩遍
第一遍不演示幻燈片;認真聽老師講。
2.第二遍故事前提要求:請你們記清楚小動物們都是用什么當的傘?邊講故事邊演示幻燈片:銀杏葉—螞蟻、蓮葉—青蛙、菠菜—兔子、芋頭葉—小狐貍、大荷葉—大熊、傘—小狗。
提問:故事里的動物們都借了什么給娜娜當傘呢?
小動物們用菜和葉子當他們的什么?
下雨的時候,小螞蟻把銀杏葉當作它的什么?
下雨的時候,青蛙把蓮葉當作它的什么?
下雨的時候,兔子把菠菜當作它的什么?
下雨的時候,小狐貍把芋頭葉當作它的什么?
下雨的時候,大熊把荷葉當作它的什么?
二、在大自然中還有好多好多的傘,你看見了哪些像傘的植物?幼兒回答,教師
1.演示幻燈片:
《大自然中的傘——植物》
幻燈片-像傘的樹
像傘的.蘑菇
像傘的花
像傘的菜
你們在大自然中還看見那些像傘的動物?
2.演示幻燈片:《大自然中的傘——動物》
三、我們知道了那么多像傘的漂亮的植物和動物,今天就把你喜歡的像傘的植物畫下來吧。
展示幼兒的作品,說說自己畫的什么像傘的植物或動物
自然與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學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進行簡單的記錄。
2.通過動手動腦的活動,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
3.探索測量工具長度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對物體進行測量。
活動難點
感知測量工具長度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若干測量的自然物,如:鉛筆、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測量物體。
2.知識準備:已認識物體的長、寬;以及記錄的經驗。
3.材料準備:記錄表10張;粉筆2人一根;鉛筆、吸管、水彩筆等測量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ㄒ唬┮詥栴}引入,引導幼兒說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有個任務,要去做一塊新黑板,我先量一量舊黑板。糟糕了,沒有尺子怎么辦呢?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用哪些物品來測量舊黑板呢?
。ǘ┙榻B測量工具及記錄表。
。ㄈ┑谝淮误w驗:幼兒用筷子測量活動室的物品。
1.結合圖示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師邊講解邊用正確方法測量黑板)
。1)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起點。
(2)測量工具要沿邊緣測量;
。3)在測量記錄表格中記錄次數。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并作記錄;兩個人合作,一個人測量、一個人記錄,輪流進行;操作時保持安靜有序。
2.幼兒自由操作,師觀察幼兒測量與記錄情況。
。1)重點指導幼兒必須一次一次的連著量,中間不能留空,也不能重疊。
。2)提醒幼兒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如果測量物的長度不是測量工具的.整數倍,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記錄)
3.教師提問,幼兒自由交流:測量的是什么物體?你是怎么量的?為什么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結果不同?
4.師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小結: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開始。
。ㄋ模┑诙误w驗:幼兒再次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要求:運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兩種以上的工具測量同一種物品。
3.討論:為什么記錄表中相同的物品,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呢?
4.師幼共同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五)活動延伸:請客人老師一起測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體驗測量工具長度不同帶來的不同測量結果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幼兒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測量物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掌握了正確的測量方法并做記錄,活動中,部分幼兒對于測量方法的記錄并不是能正確地掌握好,在幼兒自由操作的時候,教師適時地介入引導;在感知不同的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時,幼兒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并做記錄,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的興趣較高,在掌握測量方法后,對于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幼兒更自主,活動更積極。在小結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記錄表,初步感知了測量工具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能自主地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索。
自然與科學教案7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初步理解測量方法,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場地。
3、測量用的木塊、茶葉盒、泡沫墊、水管、橡皮筋、石頭、吸管、積木、筷子等。
三、活動過程:
。ㄒ唬┮}: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
引導語:剛才我們在玩什么游戲呀?你們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長嗎?怎樣才知道?那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東西,我們大家來來找找看什么東西可以用來測量?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幾次?
(2)你呢,咦!那他們用的工具一樣怎么結果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呀?你是怎么量的?
。3)那我們應該怎么測量呢?
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中的問題。
小結:對了,我們要先找到起點,沿邊測量,不要偏離,不能重疊,首尾相連,而且還要做好記號。
(二)探索:測量并記錄。
引導語: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那老師又給你們準備了測量工具你們再來量一量獨木橋有多長?
。1)提供一樣的測量工具幼兒來測量獨木橋的長。
。2)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小結:小朋友剛才找到最起點開始量,量到了最后,還做好了記錄,你們真能干。
。ㄈ┒翁剿鳎窒、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引導語:那接下來我們用學到的測量方法來量一下我們滾過的海綿墊有多長?這次你們自己選擇工具來量,量好了把結果記錄下來。
。1)將幼兒的'測量結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
提問:你用什么工具量的?結果是多少?
誰也是用這種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還有不同工具的嗎?結果怎樣?
。2)說說為什么結果會不一樣。
小結:用長的工具測量的次數就少,用短的工具測量的次數就多。
(四)、幼兒再次測量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剛才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長?
。ㄎ澹┗顒友由欤
我們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都可以當成測量工具呢?教室里就有很多,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樣你喜歡的工具來量一量我們的桌子、椅子、床、窗戶還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自然與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經過動手做小實驗,初步體驗量的守恒。
2、懂得做實驗后獲得的結果才是正確的結果。
3、能與同伴友好合作地進行實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從杯中倒水的經驗。
2、物質準備:――教具:一粗一細兩個杯子,里面分別裝有不一樣水位的水。
3、――學具:粗細不一樣的杯子若干(數量各為幼兒人數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蘭色的水,細杯子里盛有紅色的水),粗細不一樣空杯子若干(數量為幼兒人數的一半)。
活動過程:
一、哪個多哪個少
――教師(出示粗細不一樣的杯子):這兩個杯子一樣嗎哪兒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fā)現杯子有粗有細。
――教師: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覺得杯子里的水一樣多嗎哪個多哪個少呢你是從那里看出來的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實驗方法
――教師:我們能用什么方法證明你猜得對不對呢
――鼓勵幼兒思考,并提出提議。師幼歸納多種方法,并引導幼兒分析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難度,此刻沒辦法做。鼓勵幼兒發(fā)現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能夠了解兩杯水是否一樣多。
三、幼兒操作活動
――兩位幼兒共同做實驗,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個空杯子。先猜猜兩杯水是否一樣多,誰多誰少,然后再實驗。
――教師觀察指導,了解幼兒的實驗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兒先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個標記后把水倒回去。另一個幼兒幼兒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兒在自己杯子的水位處作標記,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個幼兒將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標記的杯子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兒取的空杯與其中某幼兒的一個杯子一樣大小,則能夠讓另一幼兒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兩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兒實驗時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將水潑出來。同時要將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們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介紹實驗的結果,引導幼兒發(fā)現,光用眼睛看,結果不必須正確,要經過實驗才能明白正確的結果。
自然與科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2.學習將收集的種子分類,排列并做記錄。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6.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份種子(蠶豆、黃豆、紅豆各十顆),紙板,海洋球和乒乓球若干個。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小朋友,你們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什么?(教師依次出示紅豆、蠶豆和黃豆)這些豆豆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你們知道它叫什么?(種子)二 、第一次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不一樣。
1.現在,老師要請小朋友幫忙,幫這些種子分分家(出示畫有三個標記的圖片),讓幼兒說第一條線上排什么?為什么?請一幼回答(排紅豆,因為有紅豆標記),那么第二、第三條線呢?(黃豆、蠶豆),排隊的時候要從紅線開始,一個靠著一個,讓種子站在線上,三個全排完了,不要收,數一數,把數字記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兒操作,用種子在紙板上排隊。
3.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紅豆有幾顆(十顆),黃豆有幾顆(十顆),蠶豆有幾顆(十顆),它們都是十顆,那么它們排的隊伍一樣長嗎?(不一樣)4.討論為什么都是十顆,隊伍不一樣長呢?(引導幼兒說出因為紅豆小,所以排得最短,蠶豆大,排得最長,黃豆不大不小,排得隊伍不長也不短。)5.小結:相同數量的種子顆粒越小,排列越短,顆粒越越大,排列越長。
三、第二次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請幼兒把紙板翻過來,觀察另一面,看看紙板上有什么(種子標記)并說說這三條線怎么樣?(一樣長)2.如果在這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隊,想想,它們用的數會不會一樣多?(有幼兒說一樣多有幼兒說不一樣多)那么我們現在來排列一下,看看到底用的'數量會不會一樣多?(幼兒操作,并講述操作結果:用的數量不一樣多,蠶豆用得少,紅豆用得多。)3.討論:為什么排一樣長的隊伍時,紅豆用得最多,蠶豆用得最少。
4.小結:一樣長短的線條,種子顆粒越小,排列時需要的越多,種子顆粒越大,排列時需的越少。
四、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1.教師出示海洋球和乒乓球,若用相同數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隊,誰的隊伍長,誰的隊伍 短,請一幼兒上來演示。并總結出:乒乓球小,排的隊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隊伍長。
2.若讓它們排一樣長的隊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誰用得多?請一幼兒上來演示,并總結出:海洋 球大用得少,乒乓球小用得多。
3.游戲:過小橋。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走獨木橋,要求腳跟對http:///jiaoan/xb/kx/201710/17181677.html腳尖從起點走到終點,數一數,比一比,老師用的步子多還是小朋友用的步子多?為什么?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主要在操作中完成,從線條的頂端開始,一顆挨著一顆,并且在線條上,給種子進行排隊。我把線條分別用三角形、花、正方形不能的記號來表示,以防止幼兒視覺錯亂找不到線條。在活動中操作,大多數幼兒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排隊操作。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幼兒感知物體的數量、形狀、空間位置等一些粗淺的知識,發(fā)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自然與科學教案10
活動名稱:
科學工作: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教具構成:
xxx。
教育目的:
1、樂意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蔬菜,嘗試按吃的不同部位對蔬菜進行分類。
2、自己設計蔬菜湯配料表,感受做小廚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家長帶領幼兒參觀過菜場、幼兒已經收集了有關蔬菜的各種知識。
2、蔬菜若干(幼兒自備、教師準備)、分類筐、蔬菜自選車、菜籃、記錄(筆、表格)。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三、科學工作內容:
1、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蔬菜。
。1)師: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自己喜歡吃的蔬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介紹。
(2)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帶來的蔬菜。
(3)請個別交流,鼓勵幼兒說說蔬菜的樣子。
2、幼兒按照吃的不同部位進行分類。
。1)師:你們愛吃的蔬菜品種真多,看看老師喜歡吃什么?(出示蘿卜)
(2)引導幼兒討論蘿卜吃它的什么部位?
。3)幼兒相互討論自己帶來的蔬菜,初步了解蔬菜吃的不同部位。
。4)幼兒動手把自己帶來的蔬菜進行歸類。(放到老師準備好的標有(根、莖/葉、花、果、種子)標志的籃筐。
。5)糾錯、小結,看看有沒有找錯家的蔬菜寶寶?為什么?
3、幼兒設計蔬菜湯配料表。
(1)教師提議制定一份蔬菜湯配料表,激發(fā)幼兒制作蔬菜湯的興趣。
師:我們喝到的蔬菜湯都是大人為我們制定的,今天我們自己來做小廚師,做一份自己喜歡的蔬菜湯,怎么樣?
。2)引導幼兒理解并確定蔬菜湯配料表的設計要求。
植物部位;
加工前形狀;
加工后形狀;
根;
莖/葉;
花;
果;
種子。
。3)幼兒兩兩結伴,選擇蔬菜。商量討論菜名,邊在自選車上選擇蔬菜。同時把選擇的蔬菜對應畫在表格中,可以根據需要,一格多選或不選。
。4)幼兒動手制作蔬菜湯。
4、介紹自己的蔬菜湯。
教師提示幼兒可以根據自己制作的蔬菜湯的所選原料、菜名、味道、及營養(yǎng)價值來進行介紹。
5、整理教具,集體活動結束。
自然與科學教案11
活動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4、培養(yǎng)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指導要點
提供小棒、吸管等測量工具,人手一份記錄表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桌子的一邊有多長,有多寬?長比寬長多少?我們要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2、教師示范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記號,記錄次數。
3、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和寬度,并記錄結果。
4、交流和比較各自的測量結果。
5、組織幼兒討論:
大家的結果一樣嗎?為什么?說一說分別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樣。引導幼兒得出結論: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與科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溫帶、寒帶。
2.能力目標: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情感目標: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重點:
知道各地氣溫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
活動難點:
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現在的季節(jié)。
教師: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季)氣溫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不冷不熱、溫暖等詞)我這里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jié)的人們?
。ń處熖峁┤龔垐D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著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
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溫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qū)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fā)現那里的氣溫怎么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熱,這個地方那么冷,而我們這比較溫暖呢?(教師邊說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3.幼兒自由發(fā)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里?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ú僮鞑牧弦呀涍^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后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并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范正確的操作,并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溫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么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溫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溫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么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自然與科學教案13
一、活動目標
1.讓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我們用身體也可以進行測量。初步學習用手、腳印測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單位“拃”。
二、活動準備:
繪本課件、記錄紙、筆、測量關聯的物品。
三、活動過程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們就來聽一個豆豆的`故事。 看課件,引導孩子認識、使用身體尺。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手尺,學習用“拃”進行測量
1.媽媽是用什么尺子給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學習手尺測量方法。
3.請小朋友也試試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學說手尺的度量單位“拃”,同伴之間相互比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現在請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測量柜子)為什么老師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6.小結:因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環(huán)節(jié)二:學習用腳印進行測量
1.誰能幫豆豆想想還可以用我們身體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誰來說說怎樣用腳印測量?
3.練兵:請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練一練,用腳印測量的本領。
4.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為什么老師和小朋友用腳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5.集體
小結:因為腳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實踐操作
1.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手尺和腳印進行測量,現在我們用新學到的本領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記錄在表格上。
2.介紹記錄表及記錄表的填寫方法。
五、發(fā)散引導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在課后嘗試用手尺和腳印測量其它物品。
自然與科學教案14
活動名稱:
科學工作:種子藏在哪里
教具構成:
xxxx。
教育目的:
1、調動多種感官感知種子的形狀與特征。
2、樂于探索,會比較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并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蘋果、香蕉、橘子、西瓜、南瓜、稻子、西紅柿、葡萄等種子及果實的圖片。
2、南瓜、稻子、花生等種子。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秋天收獲的果實。
三、科學工作內容:種子藏在哪里。
1、介紹活動名稱與使用教具,并將教具端放于桌上。
2、認識一些植物的種子。請小朋友看看桌上有些什么?師:你看到了哪些種子?(西瓜籽、綠豆、豇豆、南瓜籽……)
3、看圖片,幫助孩子形成較為完整、系統的認識。
老師與幼兒一起看圖片,認識各種果實的種子都是什么形狀,以及它有什么特征。
4、操作找種子。
師:今天,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許多蔬菜和水果,要請你們用自己的小眼睛找找看,他們有沒有種子,找到后,看一看,和同伴說一說,種子它藏在哪里?是什么樣?
、儆變鹤杂商剿鳎禾O果、橘子、黃瓜、西紅柿、葡萄、西瓜、香蕉的種子。
、诓僮骰顒樱悍N子和果實匹配。
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小卡片,上面有各種果實,旁邊有各種種子,請你們給這些果實找種子,找到后把種子貼在果實的下面。
5、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兒自由工作、教師指導。
自然與科學教案15
教案目的:
1、幼兒對探索聲音產生興趣
2、感受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教案準備:
1、回形針、黃豆、白沙、硬幣、串珠、海棉球每組各一盤、
2、各種容器
教案過程:
1、教師引入話題
請小朋友來制作樂器
2、教師示范
師:小朋友們看看我準備了什么材料?
怎樣才能讓這些東西發(fā)出聲音呢?
要求:每次只能放一種東西,注意安全,仔細聽聽放不同的東西聲音是否一樣
3、請幼兒操作,教師在旁邊指導:
幼兒一個最喜歡的盒子,試試什么東西放進去聲音最好聽。
比較方不同的東西進去,兩個的聲音一樣嗎?為什么?
1) 用同樣的兩個紙盒分別裝豆和沙進行比較
得出結論:同樣的盒子,裝的東西不一樣,發(fā)出的聲音不一樣
2) 用塑料瓶和紙盒同時裝黃豆進行比較
得出結論:不同的盒子,裝同樣的東西,發(fā)出的聲音不一樣
3) 用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裝同樣多的'回形針進行比較
得出結論:同樣的盒子,大小不一樣,裝同樣的東西,聲音不一樣
4)用同樣的紙盒,分別裝一勺沙、裝滿沙進行比較
得出結論:同樣的盒子,裝同樣的東西,裝得多少不同,聲音也不同
5)同樣的容器和材料,用力搖和輕輕搖,聲音也不同。力氣不大也不小的時候,聲音最好聽
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體會了游戲的樂趣。
【自然與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自然科學教案07-17
大班科學教案:自然測量教案及教學反思12-23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11-25
科學教案11-26
科學教案11-26
科學教案11-27
科學教案11-27
科學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