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刻舟求劍教案

刻舟求劍教案

時間:2022-01-22 22:36:11 教案

刻舟求劍教案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刻舟求劍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刻舟求劍教案5篇

刻舟求劍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以朗讀法為主,讓學生在朗讀中領(lǐng)悟,在領(lǐng)悟中升華感情;

  3、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yǎng)樂于創(chuàng)造的心理品質(zhì)。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3、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搜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點:語言簡潔、凝練

  二、作家、作品

  1、韓非:戰(zhàn)國后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受學于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余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于是發(fā)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后被李斯毒死于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是戰(zhàn)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導閱讀,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寧(nìng)度(duó量長短dù量好的尺碼)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語句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句,現(xiàn)在順序應(yīng)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四、指導復述課文

  1、文章言簡意賅,下面就請同桌合作,根據(jù)課后的注釋,自己試著翻譯課文,并試著復述。

  2、找同學復述課文,注意應(yīng)根據(jù)故事的發(fā)展進行復述,不要求跟課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順序,探究寓意

  1、閱讀這則寓意,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2、你怎樣看待“鄭國人”,怎樣看待“鄭人買履”。

  7、體會文章寓意

 。1)從鄭人相信尺碼的角度來看,其寓意在于告誡人們做人做事應(yīng)從實際出發(fā),不應(yīng)固守習慣、墨守成規(guī)。

 。2)從鄭人返家取尺碼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為遇事不可太機械,而應(yīng)隨機應(yīng)變,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變化的問題。

  六、作業(yè)翻譯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課學習的內(nèi)容,齊背《鄭人買履》。并導入新課。

  二、學生交流有關(guān)作家、作品的資料。

  1、呂不韋,秦莊襄王及秦王嬴政時,為丞相,封文信侯,門下有賓客三千。

  2、《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戰(zhàn)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一部書,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語言精練,《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成后,“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導閱讀,讀準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學生自讀,理解重點語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句,現(xiàn)在順序應(yīng)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劍之所從墜。(1)是,指示代詞,這兒。(2)所……者,……的地方(3)所從墜,(劍)墜落的地方。意思是:這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3、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4、對文中一些字詞的理解。

  “墜”寫出楚人的慌亂,“遽”寫出楚人反應(yīng)速度之快,“入”“求”又寫出其行為的愚蠢。

  5、寫法評析: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zhì)。結(jié)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涂了。看來不應(yīng)靜止地看問題。

  五、總結(jié)學習成果。

  1、你有什么辦法找到這把劍?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鄭國人和楚國人錯在哪里?

  3、兩則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zhí)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jù)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刻舟求劍教案 篇2

  師:這兩位學讀得很好。我再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讀的時候要邊讀邊想,課文里有哪些問題不懂,用筆畫下來,等會兒提出來我們一塊解決,(全班自由朗讀,教師巡視)

  師:好!我們比一比,哪個小朋友最會讀書,能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生:我不懂“刻舟求劍”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船舷?”

  生:老師,寶劍掉進江中,那個人為什么不快撈,而在船舷上刻記號呢?

  師:這位小朋友真能干?還有疑問嗎?

  生:這個人把寶劍撈上來了嗎?為什么?

  師:你真了不起,能提出這樣關(guān)鍵的問題。大家還有疑問嗎?(生無語)

  師:大家提出這么多問題,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決。請你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提出來的詞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讀課文后,組內(nèi)討論,找出答案。(自由朗讀,討論后舉手)

  師:哪位小朋友當小老師,幫我們解答這些問題呀?我們先來說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邊。

  生:船舷就是船兩側(cè)的邊,(在掛圖中指出船舷),這就是船舷。

  師:有同學提出:“為什么寶劍掉到江里,那個人不趕快撈,而是在船舷上刻記號呢?”(討論回答)

  生:我想是那個人把撈寶劍的辦法想好了。

  師:那他的辦法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記號,等船靠了岸,再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把寶劍撈上來。

  師:對了,這就是他不著急撈寶劍的'原因。你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老師,我想這個人說話的語氣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試讀一下。(有感情地朗讀三四自然段)

  師:他讀得怎樣?

  生:語氣讀不夠強烈。

  師:同學們先把三四自然段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梢酝婪纸巧首x。(學生自由朗讀)

  師:我發(fā)現(xiàn)這兩名小朋友讀得不錯,請你給大家讀一讀。(分角色朗讀)

  師:我們一起把這部分課文讀一讀,開始。

  師:他能把寶劍撈上來嗎?我們先看錄象。(課件演示船移動)大家先討論一下,(組內(nèi)討論)談?wù)勀愕目捶ò伞?/p>

  生:我想他不能把寶劍撈上來,因為……(有些緊張,回答不出來)

  師:不要著急,先坐下想想,一會再說。

  生:因為船移動,船舷上的記號也跟著移動,所以他不能把寶劍撈上來,(同組人主動補充)

  生:我想他也不能把寶劍撈上來。因為這寶劍是在船過江的時候掉的,而這個人卻在上岸后從刻記號的船舷上跳下去,人和船移動了,而寶劍沒有移動,所以他不能把寶劍撈上來。

  生:(剛才緊張的同學)我想好了。因為船、船舷上的記號、人都移動了,只有掉在江里的寶劍沒有移動,所以等上岸后從刻記號處跳下去肯定撈不上來。

  師:你們說得太精彩了!有你們這樣聰明而好學的學生,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評析:

  1、教師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教會學生,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使學生自己會學。

  2、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重視評價效應(yīng)。教師注意用簡潔、真摯的話語給學生以評價和鼓勵,使學生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成功感,培養(yǎng)了學生自信新、樂于創(chuàng)造的心理品質(zhì)。

刻舟求劍教案 篇3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選自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這個寓言故事,諷刺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變化的人。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段,講述有個人過江時,把寶劍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話就點明了這個人是“坐船過江”,顯然船不是靜止的,實在行進著的。第二句話說他因為“不小心”,“掛在身上的寶劍掉進了江里”。第二段,那個人沒有著急,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耙稽c兒也不著急”,說明了他認為自己有找到寶劍的把握。第三段,講有人勸丟劍人趕快撈,對他刻記號的做法不理解!坝腥恕敝傅氖峭娜。第四段,講那個丟劍人講述自己的道理。他說“在船上刻記號”,船靠岸后按記號打撈,“準能”把寶劍撈上來!皽誓堋本褪且欢艿囊馑。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刻、劍、舷、催、撈、掏;掌握“刻舟求劍、掏出、船舷、撈上來、準能”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刻舟求劍”的含義,體會寓言故事中蘊含著的道理。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4、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觀點觀察和思考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難點: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和玩具寶劍。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揭題導入:

  1、小朋友們喜歡寓言故事嗎?你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簡短有趣,又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劍。(齊讀課題)

  2、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現(xiàn)在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探討這篇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畫出文中的生字、新詞。

  2、出示生字詞語,多種方式認讀生字及新詞。

  3、默讀課文

  要求:把文中讀不懂的地方畫下來或提出來。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同桌互讀課文

  思考: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看《刻舟求劍》的動畫片,復述故事。

 。1)、播放《刻舟求劍》的動畫片,學生邊聽邊想。

 。2)、指導復述方法。

 。3)、同桌互相復述。

 。4)、全班交流。

  3、指導朗讀

 。1)、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請4名同學表演故事,教師和其余同學朗讀敘述部分。

  4、思考:那個人準能把寶劍撈上來?為什么?

  教師小結(jié)。

  四、拓展想象。

  小組討論:

  1、那個人沒有撈到寶劍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一起坐船過江的人看到他沒有撈到寶劍會說些什么?

  五、全課總結(jié),揭示道理。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刻舟求劍”是什么意思嗎?

  2、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結(jié):你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這個道理,在生活中還能犯“刻舟求劍”的錯誤嗎?

  六、作業(yè)

  1、請同學們回家后,把這個道理告訴你的爸爸媽媽,跟你的弟弟妹妹講一講這個故事,讓他們在生活中別犯“刻舟求劍”的錯誤,好嗎?

  2、預(yù)習《揠苗助長》。

  板書設(shè)計:

  《刻舟求劍》教學設(shè)計

  船

  ————移動

  記號

  撈不到

  劍 ———————→靜止

刻舟求劍教案 篇4

  學習內(nèi)容

  刻舟求劍

  學習目標

  1、掌握相關(guān)文學常識;

  2、疏通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的解釋和句子翻譯;

  3、了解寓言的寓意,熟讀成誦。

  學習重難點

  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

  2、領(lǐng)會寓意。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

  2、簡介作者。

  3、檢查預(yù)習情況。

  (1)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 (亦稱 ),是 國末期秦國的宰相 組織編寫的論文集。

 。2)疏通字詞。

  shè( )江者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不亦hu( )乎

  (3)斷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自學:

  解釋詞語,翻譯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l 涉: 者: 其:

  l 自: 遽: 契:

  l 其: 是: 之:

  譯:

  2、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 所契者:

  求: 之:

  譯:

  3、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l 行: 矣: 而:

  l 若此: 亦: 惑:

  譯:

  4、主題探討。

  渡江的楚國人刻舟求劍,最終會有什么結(jié)果?想想看,這則寓言諷刺的是什么樣的`人?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饋:

  1.一詞多義。

  之:是吾劍之所從墜( )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

  遽契其舟( )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鄭人和楚人錯誤的共同點在哪里?

  3.本寓言中,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揭示文章寓意的句子是“ , , , !

刻舟求劍教案 篇5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1、背誦、默寫《刻舟求劍》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翻譯

  3、分析課文,提示寓意

  4、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客觀實際分析問題的方法

  二、教學設(shè)想:

  1、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掌握課文中的常用的實詞、虛詞的翻譯

  難點:對寓意的理解

  疑點:通順流暢地用白話表達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閱讀討論課

  三、媒體平臺:

  1、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

  2、多媒體課件擷英:

 。1)課件資訊

  (2)素材儲備

  初中語文朗讀磁盤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我國古代有許多寓言故事,它通過簡單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刻舟求劍》這篇寓言故事。

  2、課前熱身

  我國寓言故事有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智子疑鄰等)

  3、查字典,讀準下面字

  遽契其舟 墜于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磁帶讀課文,聽清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句子的停頓。

 。2)運用勾畫圈點的讀書方法朗讀課文。

 。3)采用生疑發(fā)問的讀書方法,進一步深入課文內(nèi)容,發(fā)現(xiàn)疑問和問題,準備討論。

  2、四邊互動

 。1)請同學齊聲朗讀課文。

  明確: 把“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反問語氣讀出來。

 。2)現(xiàn)在請同學看課文,利用書下注釋,查工具書,四人一組用白話文說,教師巡回釋疑。最后由一名學生翻譯,同學教師指正。

  (3)請完成下面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別“其”和“之”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劍之所從墜

  4、請思考“探究·練習”

  明確渡江的楚人根據(jù)在船邊的記號下水求劍,除白費力氣之外,是不會有其它結(jié)果的。如果在靜水中不動,他刻的記號還有幫助記憶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橫渡,船靠岸之后,原來刻的記號早已不是劍墜之處,他仍然從此處下水找劍,不是很糊涂嗎?很顯然,這則寓言諷刺的是那些固守陳規(guī)陋習,不懂得根據(jù)變化的情況改變看法或辦法的.蠢人。

  語文教案-刻舟求劍

  標簽: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刻舟求劍,

  5、請背誦《刻舟求劍》

  明確兩個人一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糾正,直到流暢無誤,背得爛熟為止。教師抽查學生。

  七、學習小結(jié):

  1、內(nèi)容小結(jié)

  文章通過“刻舟求劍”的故事說明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獲得預(yù)期的結(jié)果。

  2、方法歸納

  (1)學生質(zhì)疑,教師點撥。

 。2)聯(lián)系實際,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鏈結(jié)生活

  鏈結(jié):你是怎樣看待“刻舟求劍”?請聯(lián)系生活加以討論。

  九、實踐探索

  1、實踐活動:把這個故事講給小孩、爸、媽、爺爺奶奶聽,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

  2、鞏固練習: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話講出來,同時能說出它的寓意。

  十、板書設(shè)計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結(jié)果:沒找到

  寓意: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觀念和方法

【刻舟求劍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刻舟求劍》 教案02-25

《刻舟求劍》教案01-05

《刻舟求劍》教案12篇02-22

《刻舟求劍》教案(12篇)02-22

《刻舟求劍》 教案15篇02-25

精選刻舟求劍教案三篇02-11

精選刻舟求劍教案四篇02-11

刻舟求劍教案五篇01-24

刻舟求劍教案6篇01-26

刻舟求劍教案三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