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1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在寫景上的表現(xiàn)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寫的方法
2、把握風景的獨特意義,理解作者的獨特的審美體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一匹馬跑過草原
被詩人捉住
關(guān)進形容詞的馬廄里
駿馬
死掉的馬
——于堅《便條385》
請生說一說這首詩的主旨。
明確:能扣住物與詞、世界本真和文學的關(guān)系來說即可。
引入于堅的散文《云南冬天的樹林》。
一、要求學生靜下心來閱讀全文。并在讀完以后說一說你對文章的第一印象。
(教后記中補充學生答案)
云南冬天的樹林的顯著特征是什么?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
明確:云南樹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樹葉的生死有種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靜。不像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那種死亡是讓人驚悚的,經(jīng)過這場搏斗之后,大地便歸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樹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tài),平和的狀態(tài)。
采用對比的手法。
二、全文中,更多的筆觸是在寫云南冬天樹林中的景致,閱讀這些段落,思考品味這些寫景與我們以往所讀過的景有什么差別?
學生選擇文中的片斷,朗讀,說一說自己的體會。
明確:林中豐富的形、色、光、音
黑蜘蛛
鳥
螞蟻
光及暗中的形、色、光、音
(于堅)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的時候,總是盡量避免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干擾,避免使用過于花哨的`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盡可能采用最簡單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xiàn)自然的直觀狀態(tài),用富有質(zhì)感的語匯讓人身臨其境。寫的是實實在在的景致。
去除語言的遮蔽,避免主觀的想象和夸張,力求客觀的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
三、這是以怎樣的視角來寫的?
“躺在那兒”——一種動作、一種視角、一種姿態(tài)
為何要采用這種視角?
朗讀P80“在云南冬天的樹林中”一節(jié)、P79中關(guān)于“落葉”的文字。
思考:1、本質(zhì)上加雙引號有何意味?
我們平時抹去了所有的細節(jié),只用空洞的“落葉”這個詞代替。因為“文化”的緣故,“傳統(tǒng)”的緣故,“人之常情”的緣故,我們提起落葉時總是會想到很多,我們可能會傷感,會寂寞,會孤獨,會悲觀,但是作為落葉本身,其實我們知道得實在很少,我們所有文化和審美的習慣,既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獲得和知識的貯藏積累,但同時也是一種阻隔和遮蔽,因為他們,我們忽略了真實的狀態(tài)和言說以外的風景。
2、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試在書旁作簡要點評,并交流。
在樹上的并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的沖動;在樹下的并沒有被拋棄的寂寞——我們不應流于所謂率也象征著向上,而落葉則必定是凋零的俗套,應以審美的姿態(tài)去接近事物本身。
躺下——去掉人的自高自大,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作為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為主體必須放棄自己優(yōu)裕的地位,更不要想當然的去表達什么意義,真正像走進自然,就必須澄懷慮思,卸去我們對自然的種種預設(shè)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狀態(tài)。
四、朗讀文中最后一節(jié),說說在和在著的區(qū)別。并總結(jié)全文。
這一小節(jié)寫了樹葉的兩種姿態(tài):作者要強調(diào)的是自然的自在狀態(tài)。不需要言說,是指黨人放低姿態(tài)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2
【教學目標】
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寫的方法,體會本文在寫景上的表現(xiàn)力。
把握風景的獨特意義,理解作者的獨特的審美體驗。
理解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教學重點難點】
白描的景物描寫的方法,是重點。
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是難點。
【教學設(shè)想】
本文篇幅較長,并且寫景的方法比較特殊,學生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要搞好預習,還要與其他寫景的文章做對比。
【教學方法】
比較 體會 點撥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形抑,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苯裉煳覀兙蛯W習一篇盡量避免主觀, 寫“無我之境”的散文。
二、作者簡介
于堅,詩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20歲開始寫詩,25歲發(fā)表作品。是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風格為自己的追求,其詩平易卻蘊深意,是少數(shù)能表達出自己對世界哲學認知的作家。著有詩集《詩六十首》、《對一只烏鴉的命名》、《于堅的詩》,文集《棕皮手記》等。
三、檢查預習,閱讀文章。
說一說你對文章的第一印象。
云南冬天的樹林的顯著特征是什么?
明確:云南樹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樹葉的生死有種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靜。不像北方的樹,每到秋天,它們像是抗拒惡劣的氣候或是向上天申訴似的,一起從樹冠上飛下,來向大自然展示它們抗爭的力量與決心。那種死亡是讓人驚悚的,經(jīng)過這場搏斗之后,大地便歸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樹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狀態(tài),平和的狀態(tài)。
四、梳理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3)什么是云南的冬天。
第二部分(4—7)細膩的描寫了一片樹葉“死去”的全過程,并強調(diào)要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部分(8—14)寫真正的走進自然,對大自然專注的凝視和傾聽。
五、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寫的方法,體會本文在寫景上的表現(xiàn)力。
1、朗讀第5自然段。
2、找出描寫葉子落下的動詞和你認為細膩的句子。
明確:“離開”“落下”“騰飛”——描寫準確細膩。
“它從它的.角度,經(jīng)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越過空間的某幾層,在陽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著,它在沒有水的地方創(chuàng)造了漂浮這個動作,進入高處,又沉到低處,在進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陣綿延,那不是來自某種心情、某種傷心或依戀,而是它對自身的把握!薄η髮懗鼍拔锏目陀^狀態(tài),所以很少用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而是采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描述——白描——來呈現(xiàn)直觀狀態(tài),用富有質(zhì)感的詞語讓人身臨其境。
3、與下面一段文字比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分析:朱自清描繪月光如流水般照著荷花和荷葉用“瀉”字;青霧彌漫著荷塘用“浮”字,準確生動。 并且還用了比喻、類比、和大量的形容詞描繪了月色的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著濃郁的詩情畫意。
4、通過比較可體會到白描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描述,很少用帶主觀色彩過多的形容詞和修辭手法。 去除語言的遮蔽,避免主觀的想象和夸張,力求客觀的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在寫景上的表現(xiàn)力也是非常強的,與詳細描繪相比毫不遜色。
第二課時
一、理解作者獨特的審美體驗
閱讀第6自然段
明確:我們提起“落葉”可能會傷感、寂寞、孤獨、悲觀。但是,這些也是一種“阻隔”和“遮蔽”,因為它們,我們忽略了真實的狀態(tài)與言說以外的風景。
第14自然段
明確:當人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也因為敞開,我們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
二、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
本文以樹葉為例,認為人類附加于樹林或落葉身上的意義已經(jīng)構(gòu)成了“遮蔽”,“意義”橫亙在人與樹林中間,使人們無法接近對象,在“意義”的作用下,我們平常談?wù)摰臉淞致淙~等等早已經(jīng)不是事物的本身。
作者認為,要尊重自然作為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為主體必須放棄自己的優(yōu)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現(xiàn)自己的狀態(tài)。 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三、正是由于作者的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作者才會對云南冬天的樹林產(chǎn)生物我同一的審美體驗,在描寫時,才采用白描的方法。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3
第一課時
導入
提到冬天,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停幾秒,提問學生)你心中的冬天的樹林是怎樣的?(展示圖片)我們已經(jīng)預習了《云南冬天的樹林》,云南冬天的樹林很我們心中的冬天樹林一樣嗎?(不一樣)那究竟有何不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于堅的《云南冬天的樹林》。
作者簡介
于堅,青年詩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兒時期注射鏈霉素致弱聽,少年時遇學校停課流竄街頭, 14歲輟學,在故鄉(xiāng)閑居。16歲以后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干事、農(nóng)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其間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國各地。20歲開始寫詩,25歲發(fā)表作品。曾與同學創(chuàng)辦銀杏文學社。與詩人韓東、丁當?shù)葎?chuàng)辦《他們》文學雜志,影響很大。另著有詩集《空地》。 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風格為自己的追求,其詩平易卻蘊深意,是少數(shù)能表達出自己對世界哲學認知的作家。
文本研習
1、云南的冬天和我們想象中的冬天是一樣的嗎?我們心中的冬天在于堅筆下是哪里的冬天?云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征?閱讀1-2節(jié),劃出關(guān)鍵的語句 于堅筆下的云南的冬天是和北方的冬天相對的 云南冬天的樹是“一片蒼綠”、“一片蔥蘢”的,是暖和的,是無需“棉襖、圍巾這些北方的搶手貨”的。(具體內(nèi)容見第一節(jié))
2、那么,云南的冬天是不是就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景象呢?在那里可以看出? 第三節(jié)“然而,樹葉同樣會在云南死去”
3、作者在哪幾節(jié)寫了云南冬天樹葉的死亡?閱讀這幾小節(jié),劃出他們的關(guān)鍵句
第四節(jié),每一片葉子的死亡,僅僅是這片葉子的死亡(不好找,可根據(jù)后幾節(jié)的關(guān)鍵句提示)
第五節(jié),一片葉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輝煌的事件
第六節(jié),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jié)
第七節(jié),在云南,有幾片葉子在12月31日下午4點10分51秒落下(強調(diào)細節(jié))
4、通過關(guān)鍵句的查找,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關(guān)注的是個體樹葉的死亡。那么云南樹葉的死亡和北方樹葉的死亡有什么不同呢?閱讀第四節(jié),劃出相應的語句回答 云南:“樹葉永遠,每一個月份都在死去” “死,永遠是單個的,自覺自愿的選擇” “連綿不斷的死亡和連綿不斷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個季節(jié)共存” 北方:“作為集體,作為樹葉這個詞的死亡” “自己的離去同時也是一個季節(jié)的結(jié)束” 在北方:落葉以“集體”的狀態(tài)出現(xiàn),與季節(jié)相關(guān); 在云南:落葉則是每時每刻,但又是“個體”的,非季節(jié)的。
5、
(1、一片葉子的落下到底是怎樣一個過程呢?(學生齊讀第五節(jié)) 一片葉子的落下是一次輝煌的事件 它只是在風來的時候,或者雨中,或者隨著一只鳥的沉浮,一匹獸的動靜。。。。。。忽然就從那綠色的大陸上騰飛而起(起因) 它從他的角度,經(jīng)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越過空間的某幾層。。。。。。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著(姿態(tài))
(2、作者通過什么樣的描寫來寫一片樹葉落下的過程的? 細節(jié)描寫
(3、作者以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樹葉的落下? 冷靜而客觀
6、“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jié)?”可是我們?yōu)槭裁磿鲆暳诉@些細節(jié)?
“在那些文字里,一片葉子只是一個名詞和些許形容詞的集合體,沒有動詞”
“一切細節(jié)都被抹去,只被概括為兩個字:落葉”
探討:為什么我們一提到冬天,就想到寒冷;一提到落葉,就想到死亡和凋殘?
(1)“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司空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 這兩首詩中的物象實際包含了作者的主觀情感
(2) 于堅:一匹馬跑過草原 被詩人捉住 關(guān)進形容詞的馬廄里 駿馬 死掉的馬 —《便條385》 這首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馬”代表事物本身,“形容詞”是人類加諸馬身上的種種屬性,比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等等。
(3)人么總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義,我們了解事物總是先通過意義來了解,而忽視了事物本身。我們被意義“遮蔽了”
7、為什么作者說“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
“如果這感動引起了惆悵或憐惜,那么此人就不懂得云南的樹葉。他用北方的心境感受云南了! ——回到事物本身
“它是另一個時間中的另一種事物” ——去除意義的遮蔽 所以,“沒有落葉,只有這一片深紅的活那一片褐黑的”
8、那么作者是以什么樣的情感看待落葉的? “在樹上的并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沖動;在樹下的并沒有被拋棄的寂寞” ——落葉并不象征死亡,綠葉并不象征生命
9、那么在云南冬天的樹林里,作者是如何觀察自然的? “躺下。。。。。。內(nèi)心充滿的不是孤獨、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個季節(jié)),不是忍受,而是寧靜、自在、沉思或傾聽” ——尊重自然
第二課時
文本研讀
1、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作者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今天我們就來看作者是如何去觀察自然的。
2、作者說我們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認為包含了哪些含義?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個真實的動作,一種觀察的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姿態(tài),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帶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擾的審美姿態(tài)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們種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拋棄意義的干擾),親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態(tài)。
3、9-13節(jié)開頭一句有一個共同特征“躺在那兒”,作者躺在那兒干什么?
仰望樹葉和天空 望蜘蛛結(jié)網(wǎng) 看鳥兒 看看螞蟻的生活場景 看光
4、分組朗讀9-12節(jié),教師讀13節(jié),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些景物的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細致入微了描寫了自己觀察到的景物
5、試著向小組內(nèi)的其他同學描述于堅眼中看到的景物,用自己的語言,然后請同學起來向大家描述。
6、在這些景物中,你最喜歡哪一段?請試著做一做點評,說說這些景物描寫好在什么地方?然后互相交流
7、作者在最后為什么說“這個被你描述,贊美了一天的樹林,現(xiàn)在像一個陷阱,到處是隱伏著危險的洞穴”? “你的離去使樹林的真相永遠被隱沒;仡^望望,那一片聳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東西,是你無以言說的東西! ——語言的尷尬,語言有先天的弱點,無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堅筆下的樹林依然是于堅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質(zhì)上是無以言說的,他只是存在著。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4
一、學習目標:
1、理解作者對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2、把握風景的獨特意義,理解作者的獨特的審美體驗
二、知識構(gòu)成:
1、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文學常識
于堅,詩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兒時期注射鏈霉素致弱聽,少年時遇學校停課流竄街頭, 14歲輟學,在故鄉(xiāng)閑居。16歲以后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干事、農(nóng)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其間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國各地。20歲開始寫詩,25歲發(fā)表作品。曾與同學創(chuàng)辦銀杏文學社。與詩人韓東、丁當?shù)葎?chuàng)辦《他們》文學雜志,影響很大。另著有詩集《空地》。
于堅一直生活在云南。他說,云南是邊遠地區(qū),但并不意味著寫作也是邊遠的。重要的不是你在哪個地方,而在于你是從哪個地方看見那種普遍的、超越時間的東西。你在具體的時間里表達了沒有時間的東西,那才是真正的作家。
2、掌握下列詞語
暖和 ( ) 裸露( ) 腳踵( ) 櫸( ) 樹 牛蒡( )花 震懾( )咀嚼( )( ) 單
薄( ) 麂( )子Xiàn jǐng( )( ) 干 zào ( )急 zào( )
3、理清文章層次,用自己的話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7)
第三部分(8—14)
三、學法和自檢:
自讀于堅《便條385》一詩,嘗試理解這首詩的主旨。
一匹馬跑過草原
被詩人捉住
關(guān)進形容詞的馬廄里
駿馬
死掉的馬
課題 云南冬天的樹林
四、達標檢測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雨)
雨,應該是一個陰性名詞,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華。
她文靜、溫柔、清新、羞澀。于人不覺間,她輕輕悄悄地走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她如紗如霧,如情似夢,沾衣不濕,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飄過處,天地萬物從沉沉昏睡中蘇醒過來,種子發(fā)出嫩芽,竹林長出春筍,楊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靈也伸伸懶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贈給大地。
春雨,又是一個愛美的姑娘,一個極擅丹青的畫師。她手執(zhí)神奇的畫筆,揮灑出一個美麗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帶雨”,何等脫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又是怎樣的清幽。這全是春雨的手筆啊。
春雨,遍體芬芳的少女,愛美寫美的畫師。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個急性子,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個利索干凈還帶著幾分潑辣的中年婦女。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幾分溫柔和文靜,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親。
江河湖海等待著她補充營養(yǎng),以豐腴自己的身軀。被太陽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著她的`滋潤。田野上的莊稼禾苗,山坡上的樹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著她的乳汁。年復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飽了結(jié)實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莢,喂足了圓滾滾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實,才有收獲,才有萬種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親。
秋日的雨,是閱盡滄桑的老婦人。
她見過了許多,經(jīng)過了許多,也做過了許多。她曾經(jīng)年輕過,輝煌過。如今,桃花梨花謝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該做的要做的都已做過,便顯得有幾分落寞。更有那喜歡悲秋的寫出“冷雨敲窗”的詩句,發(fā)出“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抱怨。可她是寬容的,豁達的。她知道,人們不會忘記她的過去,不會忘記她做過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畫“紅于二月花”的霜葉,繪制出層林盡染、色彩絢麗的秋之圖。更何況,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姍姍而來。
1. 閱讀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寫出了她“文靜、溫柔、清新、羞澀”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 ,寫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 ,寫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
2. 春雨手執(zhí)神奇的畫筆,描繪出許多美麗的圖畫。請從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1)
。2)
。3)
3. 仔細研讀文章,回答下面問題。
。1)作者為什么開篇強調(diào)“雨,應該是一個陰性名詞,她,而不是他”?
答:
。2)為什么說秋天的雨“閱盡滄!薄安⒉宦淠?
答:
4. 請從修辭、內(nèi)容、情感三個方面對文中劃線句作點賞析。
答:
五、學習小結(jié)和課外作業(yè)。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5
(一)整體感知
1!对颇隙斓臉淞帧妨η罂陀^地描繪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避免主觀的想象和夸張,仔細閱讀文中有關(guān)樹葉、螞蟻、小鳥描寫的段落,加以體會。
【提示】《云南冬天的樹林》力求寫出景物自然客觀的狀態(tài),所以很少用過于花哨的語言,也不太用修辭手法,比如第5節(jié),寫一片樹葉落下的全過程,化動為靜,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逼真;再如第11節(jié)寫一只鳥,對它的動作和神態(tài)敘述的也非常細致;又如第12節(jié)寫螞蟻,忙碌、緊張、勤奮。所有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觀察的節(jié)奏,使得人們能靜下心來體察自然的神奇,發(fā)現(xiàn)了匆匆忙忙和自以為是時所無法看到的許多細節(jié),這種客觀化的描寫反而更能表達對自然的崇敬和禮贊。
2。 在云南冬天的樹林里,作者是如何觀察自然的?從中你體會出作者對自然持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
【提示】“躺在那兒”, “躺下……內(nèi)心充滿的不是孤獨、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個季節(jié)),不是忍受,而是寧靜、自在、沉思或傾聽”。
“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個真實的動作,一種觀察的視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姿態(tài),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帶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擾的審美姿態(tài)去尊重自然、親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態(tài)。
(二)細節(jié)探究
1。 作者是怎樣描寫一片葉子的落下的過程的?“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jié)!”可是我們?yōu)槭裁磿鲆暳诉@些細節(jié)?
【提示】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tài)度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寫一片葉子的落下的過程:“一片葉子的落下是一次輝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風來的時候,或者雨中,或者隨著一只鳥的沉浮,一匹獸的動靜……忽然就從那綠色的大陸上騰飛而起”(起因);“它從他的角度,經(jīng)過風的厚處和薄處,越過空間的某幾層……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著”(姿態(tài))。
因為舊有的文化固著,“在那些文字里,一片葉子只是一個名詞和些許形容詞的集合體,沒有動詞”,“一切細節(jié)都被抹去,只被概括為兩個字:落葉”。人們總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義,我們了解事物總是先通過意義來了解,而忽視了事物本身。我們被意義“遮蔽了”。
2。 為什么作者說“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
【提示】作者告訴我們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義的遮蔽,不能以“惆悵或憐惜”去看待云南樹葉的“死亡”,因為他認為,那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個時間中的另一種事物”,對它來說,只是以另一種形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是一種新生。所以,“沒有落葉,只有這一片深紅的或那一片褐黑的”, “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葉子”
3。在美麗、伸手可觸的林子里,作者唯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他看到了哪些可賞之美景?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些景物的?
【提示】仰望樹葉和天空 / 望蜘蛛結(jié)網(wǎng) / 看鳥兒 / 看看螞蟻的生活場景 / 看光……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細致入微了描寫了自己觀察到的景物,并且盡可能使用最簡單自然的白描手法,將所視所聽真實的呈現(xiàn)出來。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
【提示】“在樹上的并不暗示某種攀登、仰視的的沖動;在樹下的并沒有被拋棄的寂寞”——我們不應流于所謂率也象征著向上,而落葉則必定是凋零的俗套,應以審美的姿態(tài)去接近事物本身。
如第6自然段
——我們提起“落葉”可能會傷感、寂寞、孤獨、悲觀。但是,這些人類附加于樹林或落葉身上的意義已經(jīng)構(gòu)成了一種“阻隔”和“遮蔽”,“意義”橫亙在人與樹林中間,使人們無法接近對象,因為它們,我們忽略了真實的狀態(tài)與言說以外的風景。要尊重自然作為客體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為主體必須放棄自己的優(yōu)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讓自然去呈現(xiàn)自己的狀態(tài)。
如第14自然段
——當人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也因為敞開,我們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
(三)思維碰撞
1。 作者在最后為什么說“你的離去使樹林的真相永遠被隱沒;仡^望望,那一片聳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東西,是你無以言說的東西”?
【提示】語言的尷尬,語言有先天的弱點,無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堅筆下的樹林依然是于堅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質(zhì)上是無以言說的,他只是存在著。
2。 體會文章最后一節(jié)作者反復說“它在那兒”的含義。
【提示】作者寫云南的12月份,樹葉的兩種姿態(tài):一個在“明朗的高處”,“結(jié)實、茂盛、充滿汁液”;一個在“陰暗的低處”,“干燥、薄、燦爛而易碎”。作者要強調(diào)的是自然的自然狀態(tài),“不需要言說”,當人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與自然同一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你敞開,我們由此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個物我同一的世界,神與物游,那是一個澄明之境。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相關(guān)文章:
《云南冬天的樹林》教案03-13
美麗的樹林教案03-18
秋天的樹林教案03-17
《美麗的樹林》教案02-09
美麗的樹林教案01-10
《紅樹林》教案03-08
《秋天的樹林》大班教案06-16
《樹林和草原》教案12-26
《紅樹林》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