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教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教案1
教學目標
【設計思想】
本節(jié)教材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并且學生通過初中地理和生物的學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學中一方面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已有的熟悉的知識解釋新問題,進行知識遷移時,注意為學生提供可參考的依據(jù),如景觀圖片等,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完成知識的學習。本節(jié)教材重在強調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通過圖片形式可以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教學過程的`多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通過圖片形式觀察完成。
第四節(jié)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生物
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與環(huán)境
1.植物分布與環(huán)境的關系
、侪h(huán)境對植物的影響
、谥参飳Νh(huán)境的指示作用
2.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三、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變原始大氣成分
3.參與水循環(huán) 改變陸地水成分
4.影響巖石形成和風化
5.綠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并通過了解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從而明確地殼物質循環(huán)關系。通過學習巖石、礦物和礦產等概念,使學生了解巖石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通過閱讀地層和化石等資料,使學生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 教育和科學觀念 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于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huán)境和整個 地理環(huán)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巖石是構成地貌的物質基礎,這在第二節(jié)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關系,巖石是土壤的發(fā)育及其物質組成的基礎,這可從第四節(jié)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別提到巖石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對人類也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種礦產資源。引言部分敘述較為概括、簡練,并且與后面章節(jié)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也為后面章節(jié)的學習進行了較好的鋪墊。
除引言外,本節(jié)教材還包括三部分內容: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的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關系及地殼物質循環(huán)。這三部分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礦物→礦物組成巖石→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換關系→地殼物質循環(huán),教材以遞進的方式呈現(xiàn),利于學生的學習。
在“組成巖石的礦物”這部分內容中,教材首先介紹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的含量,并以圓內扇形百分比圖的形式呈現(xiàn),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了解了地殼中化學元素的組成,教材進而說明礦物和礦產的概念,這部分內容突出的特點是與人類生產和生活聯(lián)系密切,特別是所舉實例都是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最密切的,學生最為熟悉的,拉近了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所列舉的礦物實例又兼顧了學生對于巖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礦物與巖石的關系,而且配以圖片增強對礦物的感性認識。
在學生對礦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礦物與巖石關系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巖石及其成因”的內容,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崗巖為例介紹巖石的概念,其次介紹了三大類巖石分類依據(jù)、簡單的成因以及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中幾種常見的巖石及其特點以及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系,介紹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實質上是闡明三大類巖石之間相互轉化關系,這部分教材是為后面了解地殼物質循環(huán)作知識上的鋪墊。強調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系,是為了強化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明確學有所用。關于地層和化石,教材通過正文、閱讀材料和示意圖三種方式呈現(xiàn),既不加深學習的難度,又使學生能夠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了解一些關于地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可以是前面知識的小結,同時又是后面知識的引言,三大類巖石轉化的知識在前面已經(jīng)涉及,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夠較好 地理解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原理,地殼物質之所以能夠循環(huán)是由于外力和內力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關于內、外力作用的知識,在后面一節(jié)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節(jié)教材中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內、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與實際相聯(lián)系,使學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這段教材最終是使學生能夠明確地殼中的物質通過相互的轉化不斷進行循環(huán)。
本節(jié)教材中配備了多幅圖片和示意圖,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圖片和示意圖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完成學習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定、提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物標本進行觀察學習,因此在 教學中還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教法建議
建議采用 教師引導,注意聯(lián)系實際,學生觀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形式完成 教學過程,考慮采取上述 教學形式的原因是:本節(jié)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較為緊密,但學生平時對存在于周圍的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夠,可能更多地是忽視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學習時,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使其感到所學的知識就存在于周圍,另外在 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舊知識的遷移學習新知識。關于“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質條件下組成的“單質”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學生在化學課中已具備這些知識, 地理課上側重強調“礦物”這個概念即可, 教學中可以展示一些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由礦物標本引出“礦產”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只有有用的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并能被人類所用,才稱其為礦產,而一塊礦物標本是不能稱其為礦產的。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圖片,使學生對這幾種常見的造巖礦物有一定的認識。關于“巖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礦物”概念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提供的圖片或花崗巖標本,找出其中的礦物,由此引出“巖石”的概念。關于“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的學習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各類巖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每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有哪幾種? 教師如果有實物標本提供給學生引導其觀察各類巖石的特點, 教學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 教學也可以。在說明“沉積巖”的特性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其分層的特點,并由此引出“地層和化石”的概念,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相關資料及示意圖,使學生理解地層和化石對地學研究的價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現(xiàn)了兩個新概念“礦石”“品位”,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礦石”與“礦產”“巖石”之間的關系及區(qū)別。在學生對三大類巖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怎樣進行轉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轉化的過程各組設計出示意圖,利用學生繪制的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是不斷轉化和循環(huán)的,學生對此理解會比較深刻。
教學設計方案
【 教學重點】①化學元素——礦物——巖石之間的關系;②三大類巖石及其成因;③地殼物質循環(huán)
【 教學手段】礦物標本,各類巖石標本
【 教學過程】
。ㄒn)引導學生從周圍環(huán)境入手思考:陸地環(huán)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特別是巖石與其它要素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花崗巖標本)花崗巖是由石英、長石和云母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礦物是由化學元素組成。
。 板書)
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ㄩ喿x教材中扇形圖)地殼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化學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構成礦物,舉生活中實例或根據(jù)化學課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物質是礦物,這些礦物是由哪些化學元素組成的?→明確有些礦物是單質,有些礦物是化合物。
。ǔ鍪镜V物標本)礦物對人類最重要的是什么?標本是否可以稱為礦產?
( 板書)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ǔ鍪净◢弾r、石灰?guī)r等標本或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說明幾種熟悉巖石的組成→明確巖石的概念
( 板書)
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ǔ鍪救箢悗r石的代表性巖石標本并結合教材中巖石成因的相關圖片)觀察玄武巖、頁巖、板巖等,從外觀上對三大類巖石進行區(qū)別→結合實物標本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明確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及特點。
。ǔ鍪居谢膸r石標本)觀察化石多存在于哪類巖石中?化石能夠起什么作用?
。ㄩ喿x教材中補充資料和示意圖)通過閱讀了解有關地層和化石的知識→完成示意圖中的問題。
。ㄌ岢鰡栴}引導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礦石與巖石及前面提到的礦產有什么區(qū)別?如何評價礦石的優(yōu)劣?
。ㄌ岢鰡栴}學生分組討論)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如何轉化?請用圖示的方式表示出來。
。 板書)
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
【設計思想】對本節(jié)教材的處理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教案3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地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地質作用及其分類,初步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相關內容,掌握地質構造類型及其形成的構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判讀原理示意圖,從圖中提取有用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地殼運動和變化的觀點,逐步樹立物質運動的觀點,通過學習板塊構造理論幫助學生樹立歷史發(fā)展的觀點,并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關于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內容。在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紹了“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概念,接著重點分析了兩種最常見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了兩種構造在地表的形態(tài)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皺形成的不同巖層形態(tài)時,運用辯證的觀點說明在外力作用的影響下,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狀況。本段教材配備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圖,對褶皺和斷層形成加以輔助說明,這些示意圖有助于學生對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紹了地質構造與找礦、找水和工程建設的關系,這部分內容與生產實際相聯(lián)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同時有利于學生認識地質、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地關系的重要性。本節(jié)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紹“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多種,其作用力的來源也有多種,教材對此有所側重和刪減,從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看,教材選擇了學生較為常見的、陸地上分布也最廣的三種,即風化地貌、流水地貌、風成地貌。風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風化,但注意風化并不是由于風的原因,應與風成地貌的原因區(qū)分開。流水和風成地貌兩部分內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態(tài)是不一樣的,流水有侵蝕和沉積地貌,風力也有侵蝕和沉積地貌,無論是流水還是風力的沉積地貌其形成過程都是有分選的。特別注意搬運作用是運動過程,沒有結果,因此不形成地貌類型。這部分內容教材同樣配備了大量圖片,目的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圖像資料的觀察、分析處理能力,教學中應引起重視。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閱讀材料說明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閱讀使學生認識人地關系,知道人類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辦事,做到趨利避害,保護環(huán)境,才能使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向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fā)展。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①板塊構造學說;②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③外力作用與地貌
【教學手段】計算機動畫:地殼水平運動,垂直運動;褶皺形成過程;斷層形成過程;風化的巖石標本
【教學過程】
。ㄒn)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國渤海灣鉆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陸地沉積物,這兩個實例說明什么?→地殼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引起地殼這種變化的力來自何處?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地質作用的分類依據(jù)是什么?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是什么?”列表比較完成。
。ò鍟┮、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和地質作用
1.地質作用概念
2.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分類
分類
能量來源
表現(xiàn)形式
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ㄓ嬎銠C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巖層受力發(fā)生水平運動會使地表形態(tài)出現(xiàn)怎樣變化?垂直運動會使地表形態(tài)出現(xiàn)怎樣變化?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關系是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地殼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機理是什么?
。ò鍟┒、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地殼運動分類
2.板塊構造學說
。ㄓ嬎銠C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地殼運動使巖層發(fā)生變化,其變化特點是什么?→有些巖層彎曲變形,有些巖層斷裂錯開,這就是地質構造。
。ò鍟┤、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
2.地質構造的類型
(計算機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巖層彎曲變形屬于褶皺。巖層彎曲的特點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異?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態(tài)判斷褶皺類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頂部易被侵蝕,在野外有時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擠壓力的影響,不易被破壞,在外力沉積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據(jù)地表形態(tài)判斷背斜和向斜。而應根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觀察背斜和向斜巖層新老關系有什么差異?→背斜中心老,兩翼新;向斜中心新,兩翼老。觀察斷層與褶皺在巖層變化上本質的差別是什么?→褶皺巖層是連續(xù)的`,斷層巖層是斷裂的。觀察斷層的組合形式有幾種?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實例有什么?根據(jù)觀察思考結果填表。
(板書)①褶皺
類型
巖層形態(tài)
巖層新老關系
形成地形
背斜
向斜
、跀鄬
組合形式
巖層形態(tài)
形成地形
實例
地塹
地壘
3.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提出問題承轉)內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對地表產生什么影響?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產生的地形倒置現(xiàn)象印證內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影響。
(板書)四、外力作用與地貌
1.風化作用
。ㄩ喿x教材中風化示意圖或教師提供的風化地貌圖片及風化的巖石標本)結合示意圖或圖片分別說明物理、生物和化學風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確風化的結果是在巖層外部形成風化殼,對基巖起保護作用。
。ǔ修D)風化殼在流水、風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蝕破壞,經(jīng)搬運離開原地,隨著流速、風速減小,冰川融化,搬運的物質沉積下來,形成不同地貌類型。
(板書)2.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ń處煶鍪緢D片或閱讀教材中相關的示意圖思考)流水的侵蝕和沉積各形成什么地貌?風力侵蝕和沉積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書)①流水作用
侵蝕后的產物被流水搬運,進而沉積形成沉積地貌
。ò鍟┏练e:河流出山口形成沖積扇,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扇侵
、陲L力作用
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蘑菇、風蝕柱、風蝕城堡
沉積:戈壁——荒漠—沙丘——黃土沉積地貌,如黃土高原
(總結)外力作用的過程
。ò鍟
【設計思想】
根據(jù)本節(jié)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的要求,本課重點是對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對原理示意圖的讀圖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認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谝陨现攸c內容的確定,因此教學中充分運用教材中提供的各類圖像資料,并自行設計計算機動畫示意,以加強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對地殼運動變化這一觀點的理解。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與環(huán)境組成生態(tài)統(tǒng)說課稿11-15
《數(shù)的組成》教案03-22
《6的組成》教案04-13
《5的組成》教案02-07
《6的組成》教案01-10
《水的組成》教案01-15
3的組成的教案03-08
《8的組成》教案03-10
《2的組成》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