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道世界上的動物不僅身體構造不同,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見的6類動物分類方法: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
3.初步了解6類動物的主要特點。
4.能通過合作形式整理總結(jié)出動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小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尋找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
根據(jù)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科學判斷。
【教學準備】
教學用的6種典型動物圖片或標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引入
1.從舊課引入。
。ㄌ峁 6種典型動物的.圖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發(fā)學生開展討論。
3.從討論活動中捕捉探究的問題。
1.回憶上一課的活動內(nèi)容。
2.學生說說這6種動物的特點。
3.小組討論。
引發(fā)探究的興趣。
二、尋找相似動物的特點
1. 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
2.說說為什么這樣找?這樣找的理由是什么?它們怎樣相似?
1.先找出一種與貓、鴿子、金魚、甲魚、青蛙、蜻蜓相似的動物。
2.分組將其他的動物分別歸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科學素養(yǎng)。
三、逐步建立淺近的概念
1.將看法一致的動物分別列在表格中。
2.將看法不一致的動物羅列出來。
3.運用先前達成的共同特征來分析該種動物,如果看法達成一致則列入表格,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則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主要是形體特征和行為方面的)。
4.提供科學家的分類依據(jù)和命名方法,交流:我們的看法與科學家的分類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和補充?
1.說說這樣處理的依據(jù)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陳述自己的理由。
3.進一步抽象各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并為每類動物命名。
4.還有哪些動物和這6類動物都不相似?蝸牛是哪類動物呢?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尋找動物的共同特點
1.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教師總結(jié)動物的共同特征。
1.小組討論。
2.交流,達成一致。
從找相似的動物實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yè)
學生完成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2.形形色色的動物
和貓相似的動物:
和鴿子相似的動物:
和金魚相似的動物:
和甲魚相似的動物:
和青蛙相似的動物:
和蜻蜓相似的動物:
小學科學教案2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課重在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即是前兩課的延伸與擴展又是后一課的鋪墊,地位很重要。本科內(nèi)容逐漸遞進,從生物間廣泛的“伙伴”關系和“競爭”關系入手,深入到具體的食物關系,引入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的概念,展現(xiàn)生物間復雜的食物關系,再由此啟發(fā)學生思考食物關系的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以及人類在其中可能發(fā)揮的破壞作用,為下一課學習生態(tài)平衡做好準備。
教學內(nèi)容分兩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初步了解食物網(wǎng)。二是思考破壞自然界食物關系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科學已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探究學習。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接觸《科學課》已有3年多的時間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學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對自然界的動植物充滿著好奇,喜歡多方位的觀察與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教學中老師如何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觀察探究將受到很大的挑戰(zhàn)。為此,我對本課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導。而自然界中動植物間的食物鏈與食物網(wǎng)對于學生來收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
2、能夠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能夠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ǘ┲R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wǎng)。
2、知道食物鏈的組成。知道食物鏈的營養(yǎng)來自于綠色植物并會書寫食物鏈。
3、認識食物鏈上的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ㄈ┣楦小B(tài)度與價值觀:
1、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huán)境,又影響環(huán)境。
2、知道食物鏈被破壞的后果,能自覺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
四、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了解生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食物關系。
。ǘ┙虒W難點:能夠完整的找出、寫出食物鏈。
五、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ㄒ唬┻x擇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本課宜采用由直觀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教學方法。
。ǘ├枚嗝襟w課件。
通過圖片、動畫及影視等手段把各種動物之間食物關系演示出來,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學生易于理解。
。ㄈ┟襟w、網(wǎng)絡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
讓學生人人動手畫出幾種動物之間的食物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演繹、歸納總結(jié)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ㄋ模┻\用問題驅(qū)動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發(fā)揮“整合”的作用。
讓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使更多的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兒童身心、智力發(fā)展的有效活動。
六、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同一個區(qū)域里往往生活著許多不同的生物,它們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敵對的“競爭者”,像田鼠和貓頭鷹。但是,到底是什么把這些不同種類的生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呢?
【設計意圖:導入采用了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法。并拋出了兩個詞“伙伴”“競爭者”,學生一聽來了興趣,接下來本課的新授內(nèi)容做好引導】
2.探究新授:
。1)老師給大家?guī)硪欢蝿赢,請同學們在看地過程中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有幾種動物?這些動物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結(jié)果怎樣?(課件播放)動畫看完了,誰能回答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能給這段故事用一個成語起個名字嗎?螳螂以蟬作為自己的食物,黃雀以螳螂作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板書:蟬螳螂黃雀)科學上,規(guī)定了用箭頭來表示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箭頭要指向吃者。(統(tǒng)一用“→”表示“誰被誰吃”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那蟬又吃什么呢?(完善板書)這樣我們的食物關系就完整了,就像這些動植物一樣,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板書:食物鏈)
。3)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的食物鏈,像這樣的例子你還能說出幾個嗎?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不是很豐富,大家還需要多用心觀察生活。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充分體現(xiàn)小組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4)這次,老師請來了3位生物朋友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漿果、田鼠、貓頭鷹),咱們來看看他們分別是誰?請小組同學合作找到他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小組討論1分鐘、生匯報)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實踐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5)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食物鏈,它們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到什么結(jié)束的?學生討論1-2分鐘。
。6)(食物鏈的源頭都是植物,終點都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每條食物鏈里,植物充當什么角色,我們同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科學家把像綠色植物這樣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為生產(chǎn)者。(課件出示)那么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咱們也來給它起個名字!科學家把像動物這樣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叫做消費者。但是,植物的養(yǎng)料又從哪里來的呢?(生答:陽光、水分、空氣等)除了大家介紹的這些無生命物質(zhì),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在植物養(yǎng)料供給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體介紹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僅分解小動物的糞便,還分解一些動植物的殘骸,把它們分解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yǎng)料。哪些生物可以充當分解者呢?同學們了解地真多,比如說:蘑菇、蚯蚓、細菌、屎殼郎等等它們都是分解者。但是,我們在食物鏈中并不能發(fā)現(xiàn)它們。因為他們無“捕食”行為,也沒有“被捕食”行為,所以不寫進食物鏈。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總結(jié)出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定義】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課件出示圖片)咱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下面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產(chǎn)者?(生答)哪些是消費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請一名同學說說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學發(fā)言)
。2)在清楚了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之后,我們來個小競賽,有信心獲勝嗎?老師給大家?guī)砹藥追N生物,(鷹、青草、蛇、鳥、牛、老鼠、谷物、兔、鹿、狐貍)請一名同學說說它們都是什么?請小組同學合作在記錄單上畫、寫食物鏈。比一比,哪組畫地多。
匯報:很好,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
同學畫出了這么多的食物鏈,老師課前也畫好了,同學想看嗎?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意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fā)現(xiàn)新知,明確難點,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給學生營造親自動手找出多條食物鏈的情景,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尋找”的過程中,把知識轉(zhuǎn)化為方法,把方法轉(zhuǎn)化為實踐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1)觀察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食物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些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了什么形狀呢?科學家給它取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網(wǎng)。特別注意一下老鼠和鳥,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也就是說,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2)說一說:萬一其中的一種生物滅絕了,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如何維護生態(tài)平衡,下節(jié)課我們來繼續(xù)學習。
。3)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和更復雜的一些食物網(wǎng)而相互聯(lián)系,如果,在這張圖上我們再增加人,你還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內(nèi)的食物鏈嗎?這個研究任務就留給同學們課后去完成好嗎?
5.板書設計
食物鏈
樹葉→蟬→螳螂→黃雀
。▽W生舉例)
漿果→田鼠→貓頭鷹
小學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鳳仙花的根、莖、葉的外形特點。
2、了解植物根、莖、葉形態(tài)的多樣性。
科學探究:
1、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和借助簡單的工具從多方面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
2、能夠運用數(shù)據(jù)、語言描述等方法,記錄和交流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
科學態(tài)度:
1、能長期堅持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并能相互交流。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1、能夠體會到植物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作用。
2、能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放大鏡、油、錐形瓶、橡皮泥、紅色色素水
學生準備:鳳仙花、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一、情景引入、聚集問題(6分鐘)
出示長大的鳳仙花圖片
1、提問:鳳仙花在生長過程中,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預設:學生參照記錄手冊匯報觀察、記錄情況。
2、教師強調(diào)鳳仙花根、莖、葉結(jié)構,特別是鳳仙花的枝條和主干都叫做莖。
引導學生回憶,鳳仙花的生長,明確根、莖、葉的結(jié)構。
二、探索(30分鐘)
。1)、活動一: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結(jié)構(10min)
1、提問:我們從哪些方面觀察的?
如何觀察?
預設:觀察形狀、顏色、高度、氣味、
粗細等。
觀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
手摸、使用工具如放大鏡、
尺子等。
2、總結(jié)方法及注意事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并完善本節(jié)課記錄手冊第一部分。
3、小組分享,總結(jié)根、莖、葉的特點。
。2)、活動二:比較鳳仙花和其他植物的根、莖、葉(5min)
1、提問:其他植物的葉和鳳仙花的葉一樣嗎?舉例說明。
預設:學生回憶低年級所學進行總結(jié),植物葉在形狀、顏色、大小、葉邊緣等方面均不同。
2、提問:其他植物的莖呢?舉例說明。
預設:大樹的莖、葡萄的莖、草莓的莖等。
教師展示不同類型莖的圖片。
3、提問:其他植物的根呢?舉例說明。
預設:大樹的根、大蔥的根等。
教師展示不同類型的根的圖片。
總結(jié):植物的根、莖、葉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根在形態(tài)上有直根和須根,莖有木質(zhì)莖和草質(zhì)莖,葉的形狀多種多樣。
(3)、活動三:根和莖的作用(15min)
1、植物的根、莖、葉多種多樣,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呢?
預設:學生猜想運輸水分、養(yǎng)分、儲存營養(yǎng)等。
2、對于根,真的能夠幫助獲取水分嗎?
能否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預設:學生猜想植物的根能夠獲取水分,并根據(jù)猜想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
注意:分析實驗科學性、可操作性、嚴謹性,尤其是控制變量法的滲入。
強調(diào)實驗規(guī)則:
①將植物的根浸入水中,然后倒入少許油將水面密封;
②記錄此時的水面位置;
、垡欢螘r間后,觀察水位的變化。
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完成記錄單第二部分。
學生分享實驗結(jié)果,得出結(jié)論: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
。ù藢嶒炐枰獣r間較長,教師可以提前進行實驗,做好標記,展示給學生結(jié)果再引導學生課后繼續(xù)觀察自己的實驗結(jié)果)
3、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如何運輸?shù)哪兀磕芊裨O計實驗進行驗證?
預設:學生猜想植物的莖將根吸收的水分運輸?shù)街参锏钠渌鱾部分,并根據(jù)猜想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
注意:注意分析實驗科學性、可操作性、嚴謹性,尤其是控制變量法的滲入。
強調(diào)實驗規(guī)則:
、賹⒅参锏母サ,將莖浸入有顏色的水中,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谝欢螘r間后,觀察植物莖和葉的'顏色變化;
③對植物的莖進行簡單解剖,觀察莖內(nèi)部的顏色變化。
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完成記錄單第二部分。
學生分享實驗結(jié)果,得出結(jié)論:莖將根吸收的水分運輸?shù)街参锏钠渌课弧?/p>
4、總結(jié):通過實驗證明了根從土壤中吸收水;莖把水運輸?shù)饺~。對于剛才大家提到的其他功能能找到證據(jù)嗎?
預設: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等的發(fā)生;植物的莖可以延伸長出新的一株,起到繁殖的作用等。
5、教師展示根和莖的其他作用圖示,并總結(jié):根和莖可以幫助植物獲取水分,還有固定功能、營養(yǎng)功能,莖還有繁殖功能和營養(yǎng)功能等。希望課后繼續(xù)觀察探索,植物器官的其他作用。
通過討論,明確科學的觀察方法及注意事項,綜合運用感官和借助簡單的工具從多方面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意識。對比觀察、比較植物的根、莖、葉,從而體會植物根、莖、葉的多樣性。發(fā)散學生思維,思考植物各器官的功能,為接下來具體探究實驗做鋪墊。通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jié)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這一完整流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目標。拓展學生思維,明確植物的根和莖還有其他作用,并培養(yǎng)學生建立證據(jù)與結(jié)論意識。
三、拓展(4分鐘)
1、展示水在植物體內(nèi)的運輸路線圖,觀察并說一說說水在植物體內(nèi)的運輸。
2、說一說綠色植物對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有哪些作用?
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進一步延伸,體會到植物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作用,建立人與應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小學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若冰縮的性質(zhì),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2、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
過程與方法:
1、設計簡單操作的實驗活動,有效地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xiàn)象。
2、正確使用酒精燈給物體快速加熱。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對探究各種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更濃的興趣。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酒精燈、銅球熱脹冷縮演示器;墊圈(鋼絲條)、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塊等;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銅球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1、我們知道了液體、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后,你還想知道什么?到底固體會不會熱脹冷縮,現(xiàn)在我們就來做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這里有一個銅球,這里還有一個金屬環(huán),銅球剛好能通過金屬環(huán)。我們就用這個裝置來做實驗。
3、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根據(jù)什么現(xiàn)象知道固體的金屬球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4、小結(jié):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銅球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A設: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方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驗,但要給學生準備棉質(zhì)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這個活動中還要特別強調(diào)使用酒精燈和不可直接觸摸加熱后的銅球等安全問題。)
二、觀察鋼條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小結(jié):我們發(fā)現(xiàn)金屬墊片和鋼絲條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ㄓ辛饲懊嬗^察銅球的討論和實踐,讓學生嘗試去觀察其他金屬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讓他們根據(jù)觀察材料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法,教師只要稍作提示,學生們可以想出各種有效的觀察方法來)
三、金屬熱脹冷縮嗎
1、師:銅球和鋼條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會熱脹冷縮呢?
總結(jié):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許多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
(通過前幾課的學習,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對之前所觀察到的一個個單個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的認識做個提升,需要組織學生加顧一系列觀察實驗的現(xiàn)象 ,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
板書設計
金屬熱脹冷縮嗎
銅、鋼...... 大多數(shù)金屬 熱脹冷縮
。ㄤR 、鉍 ---- 熱縮冷脹)
小學科學教案5
第一課時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fā)現(xiàn)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shù)剡x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shù)哪景逡粔K。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nèi)。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師小結(jié):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jīng)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nèi)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4、分組發(fā)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shù)墓ぞ邅硗瓿蛇@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jié):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jié):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六、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zhuǎn)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W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nèi)。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jié):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shù)據(jù)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jié)
六、作業(yè)布置
第三課時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6、在全班內(nèi)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jié):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guī)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5、教師小結(jié)。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nèi)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6
一、導入新課
活動一:
1、師:同學們,我們上節(jié)課曾安排的觀察動物的任務,下面請同學們來交流一個觀察情況吧
2、匯報交流情況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nèi)見過那些小動物。)
3、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4、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jīng)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nèi)容
5、教師提示:我們已經(jīng)研究了鳥、昆蟲、一些哺乳動物,今天我們再來研究其他類型的動物,你還了解哪一類動物呢?
6、對學生的'匯報進行評價
學生交流
學生代表匯報
學生紛紛發(fā)言
課前提前安排學生觀察動物,對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作了重要鋪墊。
培養(yǎng)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
適時評價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活動
活動二:認識動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務:觀察昆蟲、鳥、哺乳動物之外的其它動物
2、提問: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對動物進行觀察,觀察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觀察后我們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學生討論交流,分組探究
。~一個小組,兩棲動物一個小組,爬行動物一個小組,共三個小組)
4、根據(jù)觀察討論的結(jié)果,分組填寫觀察記錄(各個小組填寫各自的記錄表,動物類別不同表不同)
5、組織學生匯報小組填寫的記錄
6、教師提問:你能按照特征給他們分類嗎?
7、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類交流
活動三:
1、教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和這類動物的特征相似?你還了解這類動物的哪些知識?
2、組織學生交流
3、你還了解哪些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它們?yōu)槭裁磳儆谶@類動物呢?
學生紛紛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分組探究
小組填寫觀察記錄(適當引導)
學生匯報記錄
學生分組討論分類
學生交流
學生討論(教師適時引導)
讓學生重視觀察的注意事項,也讓學生學好科學養(yǎng)成良好得習慣。
在讓學生記錄匯報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小學科學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植物媽媽的“辦法”中,我們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nèi)容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我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都要多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精妙,去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重點:識字與寫字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方法
教法:激發(fā)引導、自主學習
學法: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生字卡片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初讀識字
1、激發(fā)學生多讀,在讀中識字。
2、先分小組自由讀,學生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同一小組互相幫助識字,再讓每一小組的識字能手當小老師,教大家認字。
3、在學生互教互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類指導,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識字(紛、識),用換偏旁的`方法識字(娃、洼),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識字。
4、學習生字之后,通過朗讀來檢查識字效果,根據(jù)反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白R”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三)朗讀感悟
1.范讀激趣。
2.學生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3.讀第一節(jié),啟發(fā)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
4.朗讀第二、三、四節(jié),說一說自己最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么?
5.小組合作朗讀全文,并試著背誦課文。
6.背誦比賽(小組集體賽與個人賽結(jié)合)。
(四)讀讀說說
1.讀補充閱讀材料(見“資料袋”),再說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讀“讀讀抄抄”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ㄒ唬⿵土曥柟
1、識字(排火車)注意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2、檢查朗讀
。ǘ┲笇懽郑瓕懺~語
讓學生按筆順自主寫字,第一遍描紅,第二、三遍寫正確,寫美觀。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指導。
本課有2個要求寫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導寫字時讓學生注意女字旁與“女”字寬窄不一樣,第三筆到右邊不出頭!奥谩⒔怠弊笳覍,指導學生把字寫勻稱、美觀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趣,就讓我們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吧。
(三)實踐活動
1、讓學生讀讀課文后“泡泡”里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拿出來展示交流,激發(fā)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ㄋ模┛偨Y(jié)評價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資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一個個白色的絨球,當冠毛展開時,就像把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處飛揚。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些小顆粒,那就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的。
鳳仙花媽媽的辦法跟豌豆媽媽的辦法差不多,鳳仙花果實成熟后會炸裂,風仙花媽媽用這種辦法把種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學科學教案8
學習目標
1.通過給小兔子喂食物,觀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學習照顧、愛護小兔子。
活動準備
1.在飼養(yǎng)角飼養(yǎng)幾只小兔子。各種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歡吃什么的墻飾背景。
活動過程
形式:集體/小組
1。創(chuàng)設情境:小兔子餓了,需要小朋友給小兔子準備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歡吃什么?選擇相應的實物卡片貼在墻飾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歡吃什么”部分。
3。帶小朋友到食堂為小兔子找食物,喂養(yǎng)兔子,觀察小兔子吃嗎?并根據(jù)觀察結(jié)果,將相應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墻飾上“小兔子喜歡吃”或“小兔子不喜歡吃”部分。
4。引導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猜想每天帶食物來喂小兔子,觀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記錄和相互交流。
活動評價
1.在教師的支持引導下,能夠持續(xù)喂養(yǎng)和觀察小兔子。
2.能夠了解兔子的食性,并樂于與教師、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動和發(fā)現(xiàn)。
3活動建議:
4.請家長注意引導、提醒、鼓勵幼兒有禮貌地與人交往。
5.將禮貌寶寶的圖片張貼在圖書區(qū)中,引導幼兒經(jīng)常觀察和講述,以豐富幼兒的表達能力,養(yǎng)成禮貌行為。
小學科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shù)據(jù)并進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nèi)容的過程和結(jié)果。
3、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共同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shù)據(jù)并進行整理分析。
教學難點:
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nèi)容的過程和結(jié)果。
教學準備:
實驗記錄表、手表、跳繩、神經(jīng)系統(tǒng)課件、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課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樣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健康快車》。
二、探究活動。
1、計劃于組織。
(1)學生完成“脈搏頻率與各種運動的關系”實驗,并填寫好實驗記錄表。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系實驗設計”研究方案。
(3)學生自讀“小資料”,了解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組成及功能,教師加以講解引導。
2、事實與證據(jù)。
(1)學生搜集證據(jù),對“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系”的實驗加以研究。
(2)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對研究情況進行交流。
(3)學生自讀“資料卡”,了解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組成及作用。
三、總結(jié)。
第二課時
一、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huán)節(jié)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衛(wèi)‘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秘’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著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數(shù)據(jù)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nèi)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nèi)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搜集證據(jù)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qū)W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xiàn)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實與證據(jù)階段。
教材在此環(huán)節(jié)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cè)重學生搜集到的`各種數(shù)據(jù),并采用統(tǒng)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nèi)容的探究中也會發(fā)現(xiàn)其他小組研究的內(nèi)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數(shù)據(jù)、相互合作解疑的內(nèi)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jù),并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后記】
事實與證據(jù)的探究階段,不拘于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采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數(shù)據(jù)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范圍的交流與匯報。
小學科學教案10
教材分析:
在學生對生活中的冷熱現(xiàn)象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本課將幫助學生形成溫度的概念,教會學生規(guī)范地測定水溫,并帶領學生探究熱水變涼的規(guī)律。
本課主要教學活動有三個部分:
第一,形成溫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個經(jīng)典實驗——將手指分別插入冷、熱水中,5秒鐘后,再同時放入溫水杯內(nèi),體會兩個手指的感覺。接著請學生就這個現(xiàn)象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生將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憑手的感覺不能準確決斷物體的冷熱程度,要想比較物體的冷熱要用一個科學儀器,并有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引導學生懂得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溫度計可以準確地測定物體的溫度。
第二,學習測定水溫,學習使用溫度計。測定水溫的關鍵是溫度計的液泡不能接觸杯壁和杯底,讀數(shù)的時候不要將溫度計拿到杯外。
測三杯水的溫度,是測量水溫的一次演練。
第三,探究熱水的降溫規(guī)律。熱水變涼是生活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然而學生可能從未想到過其中的科學道理。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在于進一步加強測量水溫的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記錄能力,特別是連續(xù)觀察并記錄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繪制曲線圖、分析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降溫規(guī)律,從而激發(fā)學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實驗結(jié)束后,還要求學生通過討論來解釋這個現(xiàn)象,這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收集數(shù)據(jù)并發(fā)現(xiàn)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規(guī)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2、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guī)律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2、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難點: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guī)律的。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溫度計、燒杯、多媒體課件等。
分組實驗器材:不同溫度的水、燒杯、溫度計、鐵架臺。
教學過程:
一、 認識溫度
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每個小組選一名手指感覺最靈敏的學生站起來。(學生討論后站起來)
好!你們是你們小組當中感覺最靈敏的,老師來測測你們的感覺是不是靈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邊是一杯冷水,右邊是一杯熱水,中間的是溫水。請將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將右手食指放入熱水中,感覺到冷與熱了嗎?
好!檢測你們手指靈敏的時候到了。將左手食指放入溫水中,再將右手食指放入溫水中,感覺到的冷熱一樣嗎?(不一樣)
【評:(1)以做游戲的形式導入,學生較為感興趣;(2)選手指感覺靈敏的同學,是為下面感覺到的冷熱不一樣做鋪墊;(3)將左右兩只食指插入溫水,書本中安排是同時插入后,我經(jīng)過多次實驗,感覺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顯!
哪只冷一些,哪只熱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熱一些)
是這樣的嗎?可,同一杯水,它們冷熱應該一樣的!怎么會一只冷一些,一只熱一些呢?是不是我們感覺出了問題?(原先右手放在熱水中,突然放到溫水中,就會感覺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溫水中,感覺就會熱一些。)
噢,是這個原因致使我們感覺到的冷熱程度不一樣。(板書:冷熱)其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板書:溫度)它的常用單位:(板書)攝氏度當我們要想準確地知道物體的溫度時,就要借助科學儀器——溫度計。
二、 正確使用溫度計
過渡: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三杯水的溫度?(想)那好,我們先得學會怎么使用溫度計,老師介紹,大家要聽仔細。
【評:借助剛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學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溫度的心理,激發(fā)學生測量的欲望,為學習使用溫度計做下鋪墊。】
。1)(出示溫度計)這就是溫度計,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時,一定要輕拿輕放。為了方便大家觀察,老師特意做了個大模型。
。2)這最下端紅色的叫液泡,這紅色的一條叫液柱,上面還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測量時,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則測出來的溫度就會不準。
。4)讀數(shù)時,要使視線與液柱的最頂端水平,液柱頂端指向哪個刻度,就是多少攝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時,才能讀數(shù)。
大家清楚了嗎?好!看看老師教具上的溫度是多少?(學生讀數(shù))改變液柱的高度,學生繼續(xù)讀數(shù)。
【評:以往說到科學課,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讓學生親歷親為,動手探究。可是,“動手探究”不是科學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動手探究的同時,我們不能完全拋棄“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在許多情況正是,傳統(tǒng)講授法,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
大家會測量水溫了嗎?(會),好,我們就來測測這三杯水的溫度。注意,先測冷水再測溫水,最后測熱水,測量過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時記錄下所觀察到的溫度。
開始測量。
匯報測量結(jié)果(教師板書,一至兩組測量的數(shù)據(jù))
我們發(fā)現(xiàn)冷水的溫度較高,溫水的溫度一般,冷水的溫度較低,你們都是這樣的嗎?
三、 連續(xù)測量一杯熱水溫度的變化。
1、過渡:大家這么快就學會了使用溫度計,并且測量了這三杯水的溫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熱水放在這里,它會漸漸變涼,也就是溫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溫度是怎樣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還是均勻下降呢……
2、學生猜測。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快——慢,慢——快,均勻)教師:為什么這樣猜?
【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知道熱水是在漸漸變涼的,但至于怎樣變的,學生可能沒有細想過。這里教師設問“它的溫度怎樣下降后”緊接著追問,使得問題的指向性更明,學生思考的難度大大降低?茖W課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謎語,它是要有根有據(jù)的!
。ㄒ唬┓桨冈O計
4、大家的.意見都不一樣?那該怎么辦呢?
5、學生答:測。
6、師追問:怎么測?我只測一次行不行?(不行)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變化?兩次呢?(也不行)那你認為測幾次?
7、對,必須經(jīng)過多次測量,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發(fā)現(xiàn)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大家統(tǒng)一一下,測6次好嗎?
8、那隔幾分鐘測一次呢?
。1、2、3、4、5……)
9、一分鐘時間太短,可能不易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時間長了,又怕來不及,我們就隔2分鐘測一次吧!為了時間的準確,老師用秒表給大家記時,2分鐘時間一到,老師會報時,你一聽到報時,就把觀察到的溫度及時記錄下來,好不好?
10、除了測量次數(shù)和時間間隔,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ㄊ褂脺囟扔嫛
11、另外,老師覺得大家還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靜,仔細觀察,有時記錄。
【評:教師通過一系列引領性的提問,化解了此次實驗中的難點,在寬松和諧的對話中和學生共同制定了活動方案,制定過程中,教師時刻注意與學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體現(xiàn)師生互相尊重,也為科學探究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
(二)實驗操作
1、(發(fā)材料)小組長上臺來領鐵架臺和一杯熱水。
2、你們溫度計的液柱還在上升嗎?(不升了)
3、好,注意開始記時了,請記錄下此時的溫度,填入“0”分鐘對應的格里。
【評: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教師統(tǒng)一計時,避免有的小組溫度還在上升時讀數(shù)!
4、2、4、6、8、10,觀察記錄。
。ㄈ┙涣鲄R報
1、2—3組匯報,教師板書溫度。其他小組都記錄下來了吧!我們來看這兩組的數(shù)據(jù)。大家從中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3、學生思考回答。
4、為了直觀地看出這種變化,我們往往用曲線圖來表示。
5、出示小黑板:橫軸表示時間,豎軸表示溫度。
下面就根據(jù)第一小組的數(shù)據(jù)來畫曲線圖。
6、師生同步作曲線圖。
7、大家看圖,0分鐘到2分鐘,線段坡度怎么樣?(較大)說明溫度下降較快,8—10分鐘的線段坡度呢?(較。┱f明溫度下降較慢,這說明溫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為什么溫度變化是先快后慢呢?
。崴畡偟饺氡袝r與周圍的溫度相差較大,熱量散發(fā)得很快,當逐漸與周圍環(huán)境的溫差變小時,熱的散發(fā)速度就減慢了。)
四、拓展延伸
討論:如果繼續(xù)觀測下去,溫度會怎樣變化?
提問:是否一直這樣降下去呢?會降到多少呢?
板書設計 :
冷熱與溫度
攝氏度當我們要想準確地知道物體的溫度時,就要借助科學儀器——溫度計。
小學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認識本課生字和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nèi)容,對自己要有信心,懂得用適當?shù)姆绞秸故竞捅憩F(xiàn)自我,懂得應當為別人服務。
【教學重點、難點】
1、能正確熟練地認識本課生字詞。
。、理解王寧為什么要當勞動委員,理解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解題質(zhì)疑
。、談話出示課題。
。、質(zhì)疑:
題目中的“我”指的是誰?
。、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思考下面問題:
、 文中的“我”指的是誰?
、 王寧選自己做什么,為什么要選自己?
、 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在自然段后面標上序號。
、 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⑸ 王寧的話剛說完,為什么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
、 你應該向王寧學習什么?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清除障礙
。、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本課生字及詞語。
。、同桌小組見交流。
。场⒆x后檢查:
、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讓學生認讀。
⑵ 出示小黑板:
學校 教室 委員 親切 班長 勞動 集體
。ㄗ杂勺x、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 課文分幾個自然段,指名說出序號。
三、精讀課文回答問題
。、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摹办o悄悄”體會到了什么?)
。病⑼蝗,王寧站起來對說:“我選我”。
(從“突然”體會到了什么?)
。、王寧選自己做什么,為什么要選自己?
。础⑼鯇幍脑拕傉f完,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
。◤摹耙黄坡暋斌w會到了什么?)
四、再讀課文,突破教學重難點
1、教師適當點撥:
、 “靜悄悄地都在想”說明同學們正在認真思考選誰合適。
⑵ “我選我”:
① 說明王寧勇敢。
、 體現(xiàn)王寧真心實意的為大家服務。
、 同學們都“楞住了”說明王寧與別人不同,不是選別人而是選自己,出乎同學們的意料。
。病⒔淌依镯懫稹耙黄坡暋闭f明同學們有當好勞動委員的決心,而且相信他一定能當好,所以鼓掌表示同意。
3、讓學生重點讀王寧說“我選我”理由的.那些話,讓學生說出從這些話中體會到了什么?談談自己的想法。
。础⒅笇Ю首x。
。ㄗx出課文的思想感情。)
五、 鞏固練習
。薄⒖雌匆糇x詞語:
xué xiào jiào shì qīn qiè xiǎng shēng
學 校 教 室 親 切 響 聲
bān zhǎng wěi yuán jí tí yí yàng
班 長 委 員 集 體 一 樣
。、照課文內(nèi)容填空:
王寧和李小青是( ),王寧像李小青一樣( ),( ),我要學習王寧熱愛( ),( )集體,樂意為大家服務的好品質(zhì)。
。、假如你參加班干部競選,你準備怎么做,講些什么?試說一說。
。础⒆杂山M合,分角色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jié)
這篇課文寫王寧在班會上選自己當勞動委員的事。贊揚了王寧虛心好學、樂意為大家服務的好品質(zhì)。希望你們向王寧學習,熱愛勞關心集體、樂意為集體做好事,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有用人才。
內(nèi)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我選我》教學設計5,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科學教案12
1、骨骼
教學資源開發(fā)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骨骼與肌肉》中的第1課。人們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運動,例如壘球運動員能用棒擊球,廚師能揉捏生面團,藝術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人體所進行的每一項運動,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建筑工地是一個忙碌的地方,建筑工人筑好地基后,開始搭建鋼筋骨架。人們發(fā)現(xiàn),由于鋼筋框架的搭建,大樓有了一個堅固的框架,這樣才能安全地建造。大樓竣工了,但是建筑物的框架卻看不見了。
與鋼筋框架一樣,人體內(nèi)部也有一個框架,但不是由鋼鐵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構成的。人體內(nèi)骨骼系統(tǒng)中的數(shù)量由年齡決定。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有275塊骨,而一個成年人的身體里卻只有206塊骨。因為,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骨會合并在一起。例如,嬰兒剛出生時,其頭蓋骨分為許多塊獨立的骨,隨著人體不斷地生長發(fā)育,獨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較大的頭蓋骨。
就像一棟大樓沒有鋼筋框架就不能安全地建造一樣,如果人體沒有骨骼,就會站不起來。骨骼有五個主要的功能:塑造體形、支持軀干、運動、保護內(nèi)臟器官、制造血細胞、儲存身體所需的某些物質(zhì)。
人體的骨骼由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組成。顱骨包括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聽骨6塊。軀干骨包括脊柱骨26塊,肋骨24塊,胸骨1塊。這些骨互相連接構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塊椎骨(其中頸椎七快,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軟骨和胸骨組成。肋骨共十對,左右對稱,肋骨前端借肋軟骨與胸骨連結(jié)構成胸肋關節(jié),后端與胸椎連結(jié)構成肋椎關節(jié),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與上位的肋軟骨連結(jié)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與上位肋軟骨相連,稱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
軟骨與骨是構成身體支架的器官,它們分別以軟骨組織和骨組織為主要結(jié)構成分。在人的一生中,這兩種組織尤其是骨組織能不斷更新和改建,從而適應成年前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成年后機體支持功能的變化需求。人體99%以上的鈣和85%的磷以羥基磷灰石的形式貯于骨組織中,因而骨又是人體的鈣、磷貯存庫。
本課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一系列實踐、體驗活動,指導學生熟悉人體內(nèi)骨骼的分布和數(shù)量,知道骨的結(jié)構與特點,了解人體的骨骼系統(tǒng)的構成與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自由地做著各種各樣的運動,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在隱藏于身體內(nèi)部的骨骼在人體的活動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人體骨骼的存在可感卻并不可見,屬于一個暗盒結(jié)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更加需要借助于X光照片、人體骨骼教學掛圖以及一些教學資料片來幫助學生了解人體骨骼系統(tǒng)的結(jié)構與組成。
本課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首先通過組織學生分組摸一摸、記一記并比一比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究人體內(nèi)有多少塊骨頭。成年人的體內(nèi)共有206塊骨頭,這些不同部位的骨頭有不同的名稱,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掌握它們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只需要把全身的骨頭按照部位分成四個部分——頭、軀干、手臂、大腿,大致了解人體骨骼的組成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在學生了解了人體的骨骼系統(tǒng)組成后,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物的骨頭和石頭的異同點,研究動物骨頭的特點,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圖片資料認識人的骨骼的結(jié)構與作用,意識到骨骼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部分,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并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人體骨骼的多種作用:運動、支持軀體、塑造體形、保護內(nèi)臟器官并在活動中體驗人們?nèi)粘K龅囊恍┗顒又杏心男┕趋绤⑴c了運動。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能夠借助于直接摸、看圖片、對照模型等多種方法了解人體內(nèi)骨骼的分布與構成,會拼裝一個完整的人體骨骼模型;
●能夠通過看、摸、敲、掂等多種方法觀察動物的骨頭,進而了解人體骨頭的內(nèi)部結(jié)構。
知識與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成年人的體內(nèi)一共有206塊骨頭;
●知道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長,骨中間的軟物質(zhì)叫骨髓,骨髓能夠制造血細胞;
●知道人體的骨骼具有塑造體形、支持軀干、運動、保護內(nèi)臟器官、制造血細胞、儲存身體所需的某些物質(zhì)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己制作人體骨骼模型,激發(fā)學生關注人體結(jié)構、研究人體的興趣;
●通過多種活動體驗到人體骨骼對于人體的重要作用;
●意識到借助于合適的工具和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體內(nèi)部的結(jié)構與組成。
教學準備:
1.課前學生把活動記錄上的人體骨骼圖貼在硬紙板上,剪下來,上課時帶到科學教室。
2.利用學校食堂安排吃雞腿的時候收集煮熟的、結(jié)構比較完整的雞腿骨,清洗后以備上課觀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體較小的石塊,準備放大鏡、錘子等觀察工具;
3.課前去菜場購買一些無肉的豬骨頭供學生觀察用;
4.放大的人體骨骼的教學掛圖;
5.人體各部分的X光圖片;
6.人體骨骼的相關電教資料片。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片,揭示課題
1.提問:同學們見過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嗎?建筑工人為什么預先要搭建鋼筋框架呢?(電子幻燈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鋼筋框架)
2.(電子幻燈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樓)提問:大樓建成了,原來的鋼筋框架怎么不見了?
3.談話:與鋼筋框架一樣,人體內(nèi)部也有一個框架,但不是由鋼鐵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構成的。(揭示課題:骨骼)
4.提問:關于骨骼,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5.歸納學生想研究的問題,布置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評析】利用房子的鋼筋框架與人體的骨骼作類比,不僅可以形象地揭示骨骼的結(jié)構特點,還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骨骼在支持人體等方面的作用。
二、探究:人體骨骼系統(tǒng)的構成
1.談話:骨骼隱藏在我們身體的內(nèi)部,難以直接用眼睛觀察,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研究我們的骨骼?
2.學生交流方法。
3.實踐活動:摸一摸我們的骨頭,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學生匯報、交流。
5.提問:你知道我們的身體里有多少塊骨頭嗎?你能摸到多少塊?
6.布置任務:把我們?nèi)淼墓穷^分成四部分——頭、軀干、手臂、大腿。分組各摸一個部分,看能摸出幾塊骨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分得清、摸出得多。
。▽W生分組活動:摸骨數(shù)骨)
7.匯報交流活動情況,對照活動記錄里的骨骼圖,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問: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幾塊骨頭?(觀看人體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結(jié):人們?nèi)庋劭床坏缴眢w內(nèi)部骨骼的結(jié)構,但X光卻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塊骨頭呢!
10.讀一讀:人體的骨頭共有206塊,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體的支架——骨骼。
【評析】先用摸一摸的方法感知人體內(nèi)骨骼的分布,再使用X光照片將人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骨骼分布呈現(xiàn)雜學生的面前,前后感知上的沖突就是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記憶點。X光照片的利用起到了呈現(xiàn)人體骨骼結(jié)構、糾正錯誤感知、滿足學生探究欲望等各方面的作用。
11.補充:人體內(nèi)骨骼系統(tǒng)中的數(shù)量由年齡決定。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有275塊骨,而一個成年人的身體里卻只有206塊骨。因為,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骨會合并在一起。例如,嬰兒剛出生時,其頭蓋骨分為許多塊獨立的骨,隨著人體不斷地生長發(fā)育,獨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較大的頭蓋骨。
12.動手做:拼裝人體骨骼的模型圖片
13.出示人體骨骼教學掛圖,比一比:你拼對了嗎?
14.小結(jié):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塊骨頭。這些骨頭是有規(guī)律的組合在一起的。
【說明】要指導學生善于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料。骨骼圖資料: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骨骼”詞條。
三、體驗:人體骨骼系統(tǒng)的作用
1.談話:人體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學生交流討論。
3.組織活動:體驗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隊列訓練——運動;
(2)站姿訓練——塑造體形、支持軀干;
。3)呵護“小娃娃”——保護內(nèi)臟器官。
4.學生匯報活動體驗。
5.拓展:像肋骨一樣保護內(nèi)臟器官的骨頭還有哪些?
。B骨保護著腦髓和感覺器官;胸骨和肋骨保護和支持著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護和支持著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結(jié):人的骨骼具有運動、支持軀體、塑造體形、保護內(nèi)臟器官等多種作用。
【說明】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能夠體驗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們在交流體驗時往往周旋于事實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把握交流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概括出人體骨骼具有的多種作用。
7.提問:如果人體的骨骼受傷了,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8.安全教育。
四、作業(yè)
1.看圖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參與了運動?
。1)跳繩時;(2)吃飯時;(3)靜坐時……
2.完成活動記錄上的作業(yè)。
3.請爸爸媽媽做一次排骨湯,吃排骨時注意觀察豬骨頭的內(nèi)部是怎么樣的。選一根吃過的骨頭帶到科學課上。
【評析】科學課前的預習與搜集資料也是學習,有意識地提前布置學習任務,將更好地挖掘科學學習的社區(qū)及環(huán)境資源。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了解人體的骨骼系統(tǒng)
1.活動:分組組裝人體骨骼模型,說說人體的骨骼由哪幾部分組成。
2.思考:人體的骨骼系統(tǒng)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頭的特點
1.探索活動:發(fā)現(xiàn)骨頭的特點。
。1)各組學生從老師處領取一根煮熟的雞腿骨和一塊石頭和相關觀察工具;
。2)用放大鏡觀察石頭和雞腿骨;
。3)用錘子輕輕敲打石頭和雞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這兩樣物品,感覺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凈手,把觀察的結(jié)果記錄下來。
2.學生匯報交流。
3.思考討論:根據(jù)觀察結(jié)果,你認為骨和石頭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4.活動:說說動物的骨頭是什么樣子的。(建議用多種方法描述骨頭的特點)
【評析】通過對雞腿骨和石頭的比較,將更好地發(fā)現(xiàn)骨頭表面結(jié)構緊密、堅硬、質(zhì)量輕等特點。
三、觀察:了解骨頭的結(jié)構
1.講述:在希臘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個死亡了的身體”。其實,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細胞構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觀察活動:提供豬的腿骨解剖實物,觀察骨頭的結(jié)構圖,說說骨頭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
3.講解骨頭的結(jié)構組成:骨密質(zhì)內(nèi)有一些細小的導管,將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經(jīng)與骨中的活細胞連接起來。骨頭中間有一種軟組織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細胞。
4.提問:你還可以提供哪些證據(jù)來說明骨頭是有生命的嗎?
【評析】學生對于骨頭是有生命的這一認識缺乏相關的基礎認識,對于骨頭中間能夠制造血細胞的軟組織骨髓也比較陌生,因此必須借助于多種資料及實物讓他們在直接的感知和具體的事實面前建構正確的意義。
四、鞏固拓展
1.談話:通過兩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人體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補充:了解人體內(nèi)的另一種骨頭——軟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覺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軟骨。
。3)講述: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軟骨會發(fā)生變化。嬰兒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軟骨,隨著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大部分的軟骨會被硬骨所代替。
。ㄓ^察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講述:當人停止發(fā)育后,大部分的軟骨被骨組織完全代替。當然,還存在少部分軟骨,除了鼻尖的軟骨外,在我們的膝蓋處還有軟骨。
【評析】拓展內(nèi)容與教學內(nèi)容具有比較緊密的聯(lián)系,骨骼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充滿趣味,可以促進學生對自己身體的認識。
附錄:X射線,看透你的身體
通過拍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頭是否健康或者斷裂。
與可見光一樣,X射線也是一種含有能量的光波。這種光波能夠穿過一些活組織,但卻穿不過骨頭。在拍X光片時,要用一塊鉛板擋住身體的其余部分,因為鉛是一種高密度的金屬,能夠吸收X射線,這樣能使你在拍片中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穿過皮膚和其他身體組織的X射線投射到膠片上。當光照射到骨上,X射線被骨吸收,由于被骨吸收的X射線沒有到達膠卷的底片上,當膠卷洗出來以后,上面清晰的白色部分就表示骨頭。
X射線也有缺陷。首先,X射線不能用來觀察皮膚、肌肉、結(jié)締組織和內(nèi)部器官的損傷情況;其次,X射線中的能量會損傷人體細胞,而這就是讓你盡量避免照射不必要的X射線的原因。
教學反思:
2、關節(jié)
教學資源開發(fā)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骨骼與肌肉》中的第2課。人體由許多塊小骨組成,而不是一塊塊的大骨,每兩塊小骨之間由關節(jié)相連。如果沒有關節(jié),人體就會像木板一樣僵硬。有了關節(jié),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運動。關節(jié)可以分為固定關節(jié)和活動關節(jié)兩種。身體內(nèi)的某些關節(jié)以某種方式連結(jié)后,骨的活動性較小,或是不能運動。我們把這些骨的連接稱做固定關節(jié)。頭蓋骨的骨就是由固定關節(jié)連結(jié)的,連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關節(jié)?梢宰杂苫顒拥年P節(jié)就叫活動關節(jié)。人體內(nèi)的大多數(shù)關節(jié)都是活動關節(jié);顒雨P節(jié)使人體能夠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本課是上一節(jié)課研究內(nèi)容“骨骼”的延伸與深化。關節(jié)與人體的骨骼緊密聯(lián)系,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jié)。教材的設計意圖是指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關節(jié)的重要作用,通過運動身體不同的部位比較體驗到關節(jié)的連接方式是不一樣的,并借助于文字資料及模型等多種資料認識鉸鏈關節(jié)、旋轉(zhuǎn)關節(jié)、鞍狀關節(jié)、球狀關節(jié)等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jié)。同時,通過一些常見的小活動體驗到關節(jié)具有幫助緩沖等作用。
關節(jié)人人身上都有,并且也時時處處都在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使我們可以輕松自如地做著各種想做的運動。但或許因為很多學生都沒有體驗過關節(jié)受到束縛時的感覺,所以他們難以意識到平時可以輕松自如地做各種活動是因為有了關節(jié)的協(xié)助。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教材注重讓學生在經(jīng)歷中體驗科學、學習科學,可以先選擇把各個不同的關節(jié)固定起來再去有目的地做各種小事情,通過與平常動作的對比讓學生來體驗關節(jié)在人體運動中的作用,讓學生動手做科學,在活動中自己體驗、自己發(fā)現(xiàn)關節(jié)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比較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jié)可以做不同形式的運動的基礎上歸納認識幾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jié)。
與人體的骨骼隱藏于身體內(nèi)部一樣,人體各個部位的關節(jié)也具有隱蔽性,難以直接觀察,要了解各種關節(jié)不同的連接方式及工作原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為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到了借助于與人體關節(jié)具有相似性的動物的關節(jié)來直接呈現(xiàn)觀察對象,讓學生在直接的觸摸、實踐中增加對關節(jié)的認識,增加他們的感性經(jīng)驗,并幫助他們建構關節(jié)的概念。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活動找出人體上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jié);
●能夠通過多種活動體驗、比較人體上各種關節(jié)的多種連接方式;
●能夠借助于模型、實物等了解幾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jié)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識與技能
●知道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jié);
●知道有了關節(jié),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運動;
●認識鉸鏈關節(jié)、旋轉(zhuǎn)關節(jié)、鞍狀關節(jié)、球狀關節(jié)等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ji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關節(jié)在人體各種運動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認識到人體各部分的結(jié)構與功能是緊密聯(lián)系并相互適應的;
●感受人體關節(jié)的神奇與巧妙,激發(fā)研究人體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一些方便用來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膠帶等物品;
2.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jié)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結(jié)構特點的某些物品,如鉸鏈關節(jié)——鉸鏈、旋轉(zhuǎn)關節(jié)——旋轉(zhuǎn)式門鎖等;
3.課前去菜場購買部分豬蹄、去肉排骨等作為觀察關節(jié)連接的材料;
4.學生課前吃雞、鴨、排骨等的時候注意觀察動物的骨頭與骨頭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投影出示機器人行走、工作的視頻,觀察:機器人行動起來與我們有什么不同?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
2.學生交流介紹。
3.提問:人可以靈活地做各種動作跟我們身上的哪部分結(jié)構有很大的關系呢?(揭示課題:關節(jié))
4.談話:關于關節(jié),你想知道些什么?
【評析】機器人行動時的動作比較僵硬,關節(jié)處的銜接也比較便于觀察,能夠為引入“關節(jié)”這一研究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認識關節(jié),體驗關節(jié)的作用
1.講解:什么是關節(jié)?(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jié))
2.講述:人體的支架——骨骼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人體由許多塊小骨組成,而不是一塊塊的大骨,每兩塊小骨之間由關節(jié)相連。
3.介紹:關節(jié)可以分為固定關節(jié)和活動關節(jié)兩種。身體內(nèi)的某些關節(jié)以某種方式連結(jié)后,骨的活動性較小,或是不能運動。我們把這些骨的連接叫做固定關節(jié)。頭蓋骨的骨就是由固定關節(jié)連結(jié)的,連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關節(jié)。人體內(nèi)的大多數(shù)關節(jié)都是活動關節(jié)。活動關節(jié)使人體能夠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4.小組活動:活動一下身體,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jié),在人體圖上標出來。
5.匯報交流,實踐體驗。
【評析】科學教學需要“告訴”,也需要“發(fā)現(xiàn)”。告訴學生他們所發(fā)現(xiàn)不了的,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那些可以被發(fā)現(xiàn)的,科學學習就顯露出了一種活力!罢疑砩峡梢宰杂苫顒拥年P節(jié)”這一活動同時也為后面認識人體內(nèi)的自由活動關節(jié)作好了準備、埋下了伏筆。
6.小結(jié)并設疑:這些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jié)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辦法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嗎?
7.談話:如果這些自由活動的關節(jié)不能夠自由活動了,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呢?分組實驗活動,體驗一下,關節(jié)綁住之后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比較有什么不一樣?
。1)綁住食指關節(jié)——寫字、穿回形針項鏈、把豆子放進小口瓶;
(2)綁住肘關節(jié)——系鞋帶、拉拉鏈、寫字;
(3)綁住膝關節(jié)——走路、下蹲。
8.匯報實驗結(jié)果,交流試驗體驗。
9.小結(jié):如果沒有關節(jié),人體就會像木板一樣僵硬。
【評析】學生積極參與、親身經(jīng)歷科學活動時,他們的眼、耳、身、心等多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能夠豐富他們的體驗,強化他們的認識。這次體驗活動的重點在于比較“關節(jié)綁住之后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有什么不一樣”,明顯的差異、強烈的體驗必然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關節(jié)在運動中的主要作用。
三、體驗關節(jié)的多種連接方式
1.活動:按要求做各種動作,比較一下,身上的關節(jié)所能夠做的動作有什么不同。
2.學生交流匯報。
3.預測:里面的骨頭是怎么連接的?
4.談話:你的預測正確嗎?請閱讀資料: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jié)。
5.學生交流討論。
6.出示豬蹄、排骨等實物,指導學生觀察骨與骨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評析】借助于動物骨骼及關節(jié)來認識人體內(nèi)部的關節(jié)連接方式是可行且具有重要意義的,學生不僅可以觀察到骨頭之間不同的連接方式,還可以觀察到教材上所沒有提及的韌帶、關節(jié)窩等更豐富的結(jié)構。
7.完成下列各項活動:
。1)轉(zhuǎn)動你的胳膊;
(2)推開門;
。3)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
。4)大幅度甩手;
。5)轉(zhuǎn)動你的頭;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項動作所涉及到的關節(jié)的類型。
8.對號入座——找一找身上還有哪些部位的關節(jié)分別是這四種常見關節(jié)類型。
9.小結(jié):不同的活動關節(jié)使人體能以多種方式運動。
【評析】學生的生活是科學學習的源泉。人們?nèi)粘K龅脑S多活動與身體的結(jié)構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完成各項活動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關節(jié)的不同類型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身體的一個過程。
四、總結(jié)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關節(jié)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關節(jié)還有什么作用?
3.活動體驗:將你的腳尖踮起,然后迅速將腳跟落下。比較一下,在身體挺直和膝關節(jié)彎曲兩種狀態(tài)下,做這個活動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評析】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究是無限的。提一個留有思考余地的問題猶如在學生的心田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在合適的氣溫、環(huán)境下,這顆種子將生根、發(fā)芽、開花。
附錄:主要的四肢關節(jié)
肩關節(jié)由關節(jié)囊包圍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jié)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jié)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jié)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jié)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jié)之一。
肘關節(jié)是一個復關節(jié),由三個關節(jié)共居同一關節(jié)囊而成。肱尺關節(jié)是肘關節(jié)的主關節(jié),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烧股140°。肱橈關節(jié):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jié)凹構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運動。橈尺近側(cè)關節(jié):由橈骨環(huán)狀關節(jié)面與尺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cè)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女性約為135°)。橈腕關節(jié)由橈骨的腕關節(jié)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屈伸、內(nèi)收、外展和環(huán)轉(zhuǎn)運動。橈腕關節(jié)與腕間關節(jié)共同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伸45°,內(nèi)收40°,外展20°,環(huán)轉(zhuǎn)度極小。
腕掌關節(jié)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關節(jié)能作屈伸、收展、對掌及環(huán)轉(zhuǎn)(僅拇指腕掌關節(jié)有)等運動外,余三個腕掌關節(jié)基本不動。
髖關節(jié)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于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jié)囊及其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wěn)固性比肩關節(jié)大。髖關節(jié)脫位也僅次于肘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
膝關節(jié)由股骨下端的關節(jié)面,脛骨上端的關節(jié)面和髕骨關節(jié)面構成;で槐粌蓷l交叉韌帶分割。前、后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后移位的作用。膝關節(jié)內(nèi)有月牙狀的關節(jié)盤,叫半月板,其內(nèi)側(cè)大,外側(cè)小。當膝關節(jié)半屈于內(nèi)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jié)囊堅韌,關節(jié)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cè)有脛、腓側(cè)副韌帶;后方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jié)由脛骨下端及內(nèi)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于滑車關節(jié)。踝關節(jié)負重最大,關節(jié)面較小,但踝關節(jié)囊有韌帶加強,內(nèi)側(cè)韌帶從內(nèi)側(cè)將內(nèi)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連結(jié)起來;在外側(cè)有距腓前、后韌帶和跟腓韌帶連結(jié)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jié)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nèi)外踝發(fā)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
教學反思:
3.肌肉
教學資源開發(fā)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骨骼與肌肉》中的第3課。人體所進行的每一項運動,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人體維持正常運動功能的條件:1.骨骼肌肉系統(tǒng)——正常的關節(jié)活動度和肌力;2.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骨骼肌肉的正常的神經(jīng)支配;3.心肺血管系統(tǒng)—為運動提供所需的能量。
本課在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人體內(nèi)骨骼與關節(jié)結(jié)構與功能的基礎上指導他們了解人體內(nèi)肌肉的分布,通過實踐活動體驗肌肉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肌肉的工作方式,增進學生對自己身體的科學認識,為養(yǎng)成正確的運動方式、科學的生活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的運動是很復雜的,包括簡單的移位和高級活動如語言、書寫等,都是以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支配下,肌肉收縮而實現(xiàn)的。即使一個簡單的運動往往也有多數(shù)肌肉參加,一些肌肉收縮,承擔完成運動預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則予以協(xié)同配合,甚或有些處于對抗地位的肌肉此時則適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使動作平滑、準確,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
人體姿勢的維持除了骨骼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緊張度來維持。骨骼肌經(jīng)常處于不隨意的緊張狀態(tài)中,即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射性地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在靜止姿態(tài),需要互相對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所取得的動態(tài)平衡。
每一個軀體健康的學生一般都難以意識到人們平時能夠自由地跑、跳、說、吃等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特別是在前面學習了骨骼和關節(jié)的作用以后,學生們更加體驗到了它們在運動中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忽視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而其實,僅靠骨骼還不能夠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要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必須要有肌肉的參與。
人體內(nèi)大約有600多塊肌肉,它們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使心臟保持跳動,有的牽動嘴角使你微笑,有的則帶動骨骼運動。身體的一些運動,如微笑很容易控制,而另外一些運動,如心跳就完全不受你控制。那是因為有些肌肉完全不受人的意志支配,這些肌肉被稱為不隨意肌,專門負責呼吸和消化食物之類的運動。受人的意識支配的肌肉叫做隨意肌,比如微笑、讀書、聽到門鈴聲從椅子上站起來去開門等,所有這些動作都受隨意肌的控制。
人體內(nèi)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在身體的許多部位都可以找到,心肌僅僅存在于心臟。每種肌肉在體內(nèi)都有其特殊的功能。骨骼肌就是附著在骨骼社會的肌肉。這些肌肉提供力量,使你的骨骼產(chǎn)生運動。在身體一些內(nèi)臟器官的內(nèi)側(cè),如胃壁和血管中包含著平滑肌。平滑肌是不隨意肌,它們自動地控制著身體內(nèi)的一些運動。心肌屬于不隨意肌,永遠不會疲勞,能夠不斷地收縮,我們把這種不停的收縮稱之為心跳。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體驗、認識骨骼肌是如何工作的,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由于肌肉隱藏于皮膚之下,難以直接觀察,因此在體驗、討論、理解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在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時借助于體驗活動、教材提供的插圖和相關的手臂活動模型可以使運動過程中肌肉的收縮、放松變化更加直觀、明顯,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促進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手臂活動模型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學生則可以在理解了肌肉的工作方式之后再去做模型,通過“動手做”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能夠借助于直接摸、看圖片等多種方法了解人體肌肉的分布;
●能夠借助于手臂活動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識與技能
●知道人體內(nèi)大約有600多塊肌肉,約占體重的40%左右;
●知道人體內(nèi)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與功能;
●知道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jié)實現(xiàn)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運動的,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總是成對在一起工作,一個收縮,另一個就舒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己制作手臂活動模型,激發(fā)學生對人體運動研究的興趣;
●通過多種活動體驗到人體肌肉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體內(nèi)的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夠完成各種運動,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課前去菜場購買一個完整的雞翅膀解剖后供學生觀察模擬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體肌肉的教學掛圖;
3.手臂活動模型;
4.人體肌肉的相關電教資料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你們有沒有手和腳被凍麻的經(jīng)歷?那個時候你能拿住東西、做出你想做的動作嗎?為什么?
2.講述:僅靠骨骼還不能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要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必須有肌肉的參與。(揭示課題:肌肉)
【評析】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來初步感知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紹不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真切的體驗。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類型
1.提問:我們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學生交流。
3.利用電教資料介紹:肌肉的類型。
人體內(nèi)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種肌肉的特點。
4.觀察人體肌肉掛圖,了解人體的骨骼肌分為頭頸肌、軀干肌、四肢肌。
【說明】科學教材上沒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類型這幾方面知識的介紹,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內(nèi)容。作為知識的介紹,本人認為這些內(nèi)容對學生正確建構有關肌肉的科學概念是有幫助的。
5.小結(jié):我們的身體上有600多塊肌肉,肌肉約占體重的40%。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jié)而實現(xiàn)的。
6.活動:摸摸自己的身體,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評析】使骨骼產(chǎn)生運動的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本課的研究重點——骨骼肌。通過觀察掛圖、觸摸等多種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與分布。
三、觀察體驗: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動:肌肉在運動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個曬衣服的彈性夾子,在2分鐘內(nèi)以盡可能快的速度來回夾緊、松開夾子。數(shù)一數(shù)在肌肉疲勞之前你能夾幾下。
。2)休息一會兒,然后重復第1步的動作。
。3)思考、預測: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復第1步和第2步的動作,那么會發(fā)生怎樣的情況呢?檢驗一下你的預測。
2.預測: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動體驗:
。1)站直后向前彎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覺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覺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過來使勁壓,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覺?
4.學生交流體驗。
【評析】對學生們從所親歷的事物中產(chǎn)生的一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師要提供機會把在課堂上、在戶外、或者在實驗室里的探究活動大都集中在現(xiàn)實中的一些現(xiàn)象上,讓學生們?nèi)ニ伎迹パ芯,去調(diào)查。
5.教師相機出示手臂活動模型,并觀察教學插圖,講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評析】人體日常所做的許多看似平常的舉動其實是身體多部分關節(jié)和肌肉的配合,身體的“暗盒”結(jié)構使學生難以直接觀察到身體內(nèi)部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運動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和直觀的教學插圖,可以更直接地展示肌肉在人體運動過程中的變化,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肌肉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6.學生閱讀資料。
7.利用視頻觀察解剖好的雞翅膀,模擬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說明】有效的科學教學取決于學習材料、科學設備、視聽媒體以及教學技術的可以獲得與組織安排。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題目和學習活動所需的專用設備,而且要求有范圍廣泛的基礎科學材料。通過觀察雞翅膀上的肌肉來認識骨骼肌的結(jié)構與特點,這比紙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動模型更直觀、更生動。
8.小結(jié):手臂上的肌肉通過收縮或者變短、變厚來完成它們的工作。當收到來自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指令后,肌肉細胞會收縮。因為肌肉細胞只能夠收縮而不能夠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須成對地工作。當一塊肌肉收縮時,與它成對工作的那一塊肌肉會恢復到原來的長度。
五、總結(jié)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與研究,你有哪些收獲?對人體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游戲:誰是木頭人?
討論:當我們不運動時,身體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業(yè):
。1)做一個手臂活動的模型;
(2)選用其他材料做一個其他的人體運動模型。
【評析】課堂的環(huán)境很有限,學校的科學活動必須越出學校的圍墻,把科學學習延伸到生活之中對于學生了解科學、對于激勵學生把興趣進一步引向校外會起很大作用。
教學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學目標為:
過程與方法
●能夠聯(lián)系實際說出體育運動和合理膳食對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夠根據(jù)教材指導開展合適的運動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夠在運動過程中進行積極的預防并在出現(xiàn)意外受傷時進行初步的救護。
知識與技能
●知道堅持體育鍛煉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進骨骼與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體育運動對增強體力、柔軟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樣;
●知道穿戴適當?shù)姆雷o性裝備、運動前做一些準備活動等可以預防骨骼和肌肉在運動中受傷。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訓練正確的運動方式,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增進學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護的意識。
教學準備:
1.體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種體育運動項目比賽過程的錄像;
2.武術、太極拳等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相關資料介紹;
3.“食物金字塔”等電教資料;
4.部分體育運動防護用品;
5.各種防護知識資料介紹。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境,揭示課題
1.律動:播放《健康歌》,跟著音樂跳起來。
2.討論:剛才的活動中我們主要鍛煉了身體的哪些部分?
3.談話:骨骼和肌肉執(zhí)行著人體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們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課題:骨骼、肌肉的保。
4.提問:那么,怎樣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體育運動對骨骼、肌肉的影響
1.談話: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須合理地參加一些運動。
2.提問:經(jīng)常參加體育運動有哪些好處?(視頻資料:人們參加晨練、同學們在學校參加鍛煉的活動鏡頭)
3.學生交流介紹。
4.小結(jié):體育運動可以增強我們的骨骼和肌肉,使人們的身體更加健康。經(jīng)常運動可以改善人體的柔軟性、增強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發(fā)達、體力充沛。
5.談話:各種體育運動對增強體力、柔軟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樣。
。ㄗ杂砷喿x教材11頁資料)
6.思考、比較、討論: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選擇哪些運動項目進行訓練?
。2)要增強身體的柔軟性,可以參加哪些運動?
。3)要提高體力,可以推薦參加哪些運動?
。4)哪一項體育運動對增強身體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較好?
7.交流:平時你最喜歡參加哪些體育運動?你知道這些體育運動對你身體的哪一個方面有好處嗎?
8.同桌一起對做一節(jié)廣播體操,并討論:這些動作對鍛煉身體的哪一部分肌肉、關節(jié)特別有用?
9.交流、小結(jié):做廣播體操不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關節(jié)、韌帶等得到充分的鍛煉,還能鍛煉人體身體內(nèi)部器官,改善人體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達到增強全身健康的目的。
10.拓展: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其內(nèi)容繁多,門派林立,表現(xiàn)形式多樣,具有極大的健身價值。(視頻資料:武術的健身價值)
三、了解運動中的安全要求
1.談話:我們平時經(jīng)?梢钥吹揭恍┤税l(fā)生骨折、扭傷、脫臼、肌肉拉傷等損傷。身邊的案例:某位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時受了傷。提問:如何在運動中注意安全、避免受傷?
2.交流運動中應該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適當?shù)姆雷o性裝備;
。2)運動前做一下準備活動;
。3)遵守合理的運動規(guī)則;
。4)選擇安全的運動場所等。
3.活動指導:溜冰時必須穿戴哪些防護性裝備?(請一生當模特,出示相關護膝、護腕、手套、頭盔等,體會這些裝備在活動中的防護作用)
4.總結(jié):賽前做熱身運動后,關節(jié)就會變得柔軟、靈活,這樣就可以幫助避免扭傷和脫臼。此外,在活動中穿戴適當?shù)陌踩b備也是很重要的。頭盔、護膝、墊肩、手套都可以幫助你避免受傷。同時,你還應該穿適合運動的鞋子。另外,運動前應該留意你周圍的環(huán)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騎自行車,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輛小汽車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運動時受了傷,應該如何處理呢?
。1)骨骼、關節(jié)受傷如何處理?
。ㄈ绻愦_實受了傷,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急救措施:將一塊冰敷在受傷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這樣能把疼痛和腫脹降低到最低程度。當你受傷后,一定要把受傷情況告訴家長、老師或者其他長輩。如果老師、醫(yī)生或者護士給你醫(yī)療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們,遵照他們所說的去做。若傷口沒有痊愈,不要馬上就參加運動,給骨頭和關節(jié)充分愈合的時間,這樣你就能夠避免舊傷復發(fā)。)
(2)如何避免肌肉受傷?
(不要讓肌肉過于疲勞,運動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漸進。)
(3)防護知識介紹。
四、了解營養(yǎng)對骨骼、肌肉的影響
1.談話:另外,食物營養(yǎng)對人體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離不開四大營養(yǎng)素:蛋白質(zhì)、礦物質(zhì)(尤其是鈣及各種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維生素(如維生素A、D、C)。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時需要多吃些蛋白質(zhì)含量高、含鈣量高的食品。
2.討論、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鈣嗎?(具體見附錄)
3.拓展:營養(yǎng)與健康。
蛋白質(zhì)是構成及修補人體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組織的基本物質(zhì),缺乏蛋白質(zhì)會導致發(fā)育遲緩,骨骼和肌肉也會萎縮。肉類、海鮮和牛奶等動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質(zhì),植物性則可以從豆類、谷類及核果類中獲得。鈣質(zhì)則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進生長并增加骨頭密度。所以每天喝兩杯牛奶,是累積骨本的好方法。維生素D是另一個令骨頭強健的營養(yǎng)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魚肝油、動物肝臟等食物中獲得外,每天曬10~15分鐘太陽,人體便可以自行制造維生素D。
五、拓展延伸
1.總結(jié):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ê侠礤憻挕⒇S富營養(yǎng)、注意安全)
2.延伸:身邊的科學
說出你和家人鍛煉身體的五種方法,然后與家人討論對每一項活動應該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們都列出來。思考:如何將這些安全措施付諸實踐呢?
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nèi)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ǘ┛茖W知識:
1.了解古代房子和現(xiàn)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jié)M足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學重點:
設計并建造房子
三、教學準備:
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四、教學過程:
。ㄒ唬⿲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么?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yōu)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么樣子。板書:造房子。
。ǘ⿲W習新課
1.初步總結(jié)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xiàn)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學生談論,匯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談話:剛才我們比較出現(xiàn)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遠遠優(yōu)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2)學生談論,羅列,匯報
。3)引導:根據(jù)已經(jīng)學過的《折形狀》和《搭支架》,怎樣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們有些怎樣的建議?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jié)實(結(jié)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jié)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么經(jīng)驗?
學生討論,匯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jié)。
小學科學教案14
《小動物過冬》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自然常識故事,敘寫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過冬的故事,告訴我們小燕子要避開嚴寒到溫暖的南方去過冬,青蛙準備吃飽了之后鉆進泥土里冬眠,蜜蜂則儲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過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動物具有不同的過冬方式,也體現(xiàn)出之間的相互關心.
在學習本課時,我注重緊密聯(lián)系兒童的生活實踐,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來進行,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從而使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靈活.本課文內(nèi)容簡單易懂,我力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讀懂文本.
課文的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通過燕子,青蛙,蜜蜂的對話,生動的介紹了各自的過冬方式.對話淺顯易懂,充滿童趣,讀來瑯瑯上口.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練讀,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注意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與科學知識的普及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從文中語言文字中去體會感悟.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如:教師語言描繪情境,圖片展現(xiàn)情境等等,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使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接近了,加深了對課文的體驗和理解.課堂上,學生仿佛一群放飛的小鳥,在天空中遨游,情緒高漲,學習興趣非常高.同時, 結(jié)合我的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把他們所思所想都說出來了.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前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想方設法營造一種"我想讀""我來說"的氛圍,讓學生始終保持那份"讀"的熱情,"說"的渴望.在以"讀"為本的基礎上有所"悟",有所"說",讓學生通過讀書和口語表達實踐,"感受語言的魅力","增強閱讀的樂趣"和"提升運用的能力"。.
三,以讀代講
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用各種方式朗讀,通過充分地讀自主獲得情感體驗.如在學生熟悉生字詞后,我以"燕子,青蛙和蜜蜂是怎樣過冬的 "這個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去讀,去想,去討論.這樣學生有了自由朗讀的空間,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廣闊的平臺
四,發(fā)揮即時評價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的促進作用
以往在課堂上,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好,很好,你真棒".究竟好在哪里呢學生不明白.課堂的即時評價應當具有針對性和導向性,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評價中受到啟發(fā),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在指導學生讀小燕子的話時,我這樣評價小朋友的朗讀"你真是一只輕快靈活的小燕子。
五,注重了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在教學完一篇課文后,要善于找一些同題材的文章進行拓展延伸,從教育內(nèi)容方面不斷輸送新鮮"血液".以此來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小學科學教案15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現(xiàn)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會變“折”、有水的碗顯得底比較淺等。本課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現(xiàn)象為例,通過對這些現(xiàn)象的解釋,使學生感知到生活中處處皆科學,并能對一些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做出科學的解釋。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喜歡觀察實驗現(xiàn)象,喜歡親自動手實驗并思考問題,這是利于本課開展之處。但他們還不會去探究事物發(fā)展的因果聯(lián)系,特別是運用邏輯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設的能力還有待培養(yǎng),這本節(jié)設計力圖解決的重點。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條件控制提供幫助。
教學目標:
1、了解光的折射現(xiàn)象
2、愿意合作與交流,對光的'折射有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教學準備:
玻璃磚、塑料水盆、硬幣、筷子,魚和透明魚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觀察現(xiàn)象:將筷子貼近玻璃磚,平行移動,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議論。
提出問題: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磚后面“折斷”了?
二、探究活動
1、觀察光的折射現(xiàn)象
、儆矌派
準備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幣,移動盆子,使你的眼睛剛好看不到硬幣。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動。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問: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
根據(jù)你想象,畫一畫實驗中錢幣發(fā)出的光線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經(jīng)過了哪些物質(zhì)?
、隰~兒變大
猜一猜,我們把這條金魚拿出水來,它會顯得大些還是顯得小些?
提問:為什么出水的魚會變小變瘦了哪?
根據(jù)你的想象,魚的光線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經(jīng)過哪些物質(zhì)?
、鄞髽湔哿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樹,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樹嗎?
根據(jù)你的想象,大樹的光怎么進入你的眼里,經(jīng)過幾種物質(zhì)?
、芰信e實例
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類似的現(xiàn)象?從光的傳播角度,在什么條件下會發(fā)生這樣的現(xiàn)象?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光線折射的規(guī)律。
2、提出問題:
以上幾個觀察活動中,咱們看到了很多異,F(xiàn)象。分析幾種現(xiàn)象,光傳播的路線是什么樣的?它在傳播時經(jīng)過了幾種不同的物質(zhì)?
3、學習小組討論、匯報。
4、小結(jié):光從一種透明物質(zhì)進入另一種透明物質(zhì)時,傳播的方向會發(fā)生偏折,這種現(xiàn)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動
學生嘗試用光的折射原理進行解釋各種與折射有關的現(xiàn)象。
四、拓展活動
劉謙的魔術表演引起觀眾的好奇。其實,魔術師有時也會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騙我們的眼睛。到網(wǎng)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學一檔魔術節(jié)目?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現(xiàn)象,并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02-27
小學科學教案15篇08-16
小學科學教案(15篇)08-27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12-19
小學科學教案精選15篇11-16
小學科學教案(通用17篇)03-19
小學科學教案匯編15篇03-20
小學科學教案(集錦15篇)10-15
小學科學教案合集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