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通用2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科學教案 1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重在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即是前兩課的延伸與擴展又是后一課的鋪墊,地位很重要。本科內容逐漸遞進,從生物間廣泛的“伙伴”關系和“競爭”關系入手,深入到具體的食物關系,引入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的概念,展現(xiàn)生物間復雜的食物關系,再由此啟發(fā)學生思考食物關系的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以及人類在其中可能發(fā)揮的破壞作用,為下一課學習生態(tài)平衡做好準備。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初步了解食物網(wǎng)。二是思考破壞自然界食物關系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科學已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探究學習。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接觸《科學課》已有3年多的時間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學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對自然界的動植物充滿著好奇,喜歡多方位的觀察與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教學中老師如何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觀察探究將受到很大的挑戰(zhàn)。為此,我對本課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導。而自然界中動植物間的食物鏈與食物網(wǎng)對于學生來收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
2、能夠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能夠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ǘ┲R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wǎng)。
2、知道食物鏈的組成。知道食物鏈的營養(yǎng)來自于綠色植物并會書寫食物鏈。
3、認識食物鏈上的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ㄈ┣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huán)境,又影響環(huán)境。
2、知道食物鏈被破壞的后果,能自覺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了解生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食物關系。
。ǘ┙虒W難點:能夠完整的找出、寫出食物鏈。
五、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一)選擇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本課宜采用由直觀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教學方法。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
通過圖片、動畫及影視等手段把各種動物之間食物關系演示出來,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學生易于理解。
。ㄈ┟襟w、網(wǎng)絡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
讓學生人人動手畫出幾種動物之間的食物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演繹、歸納總結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ㄋ模┻\用問題驅動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發(fā)揮“整合”的作用。
讓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使更多的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兒童身心、智力發(fā)展的有效活動。
六、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同一個區(qū)域里往往生活著許多不同的生物,它們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敵對的“競爭者”,像田鼠和貓頭鷹。但是,到底是什么把這些不同種類的生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呢?
【設計意圖:導入采用了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法。并拋出了兩個詞“伙伴”“競爭者”,學生一聽來了興趣,接下來本課的新授內容做好引導】
2、探究新授:
。1)老師給大家?guī)硪欢蝿赢,請同學們在看地過程中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有幾種動物?這些動物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結果怎樣?(課件播放)動畫看完了,誰能回答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能給這段故事用一個成語起個名字嗎?螳螂以蟬作為自己的食物,黃雀以螳螂作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板書:蟬螳螂黃雀)科學上,規(guī)定了用箭頭來表示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箭頭要指向吃者。(統(tǒng)一用“→”表示“誰被誰吃”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那蟬又吃什么呢?(完善板書)這樣我們的食物關系就完整了,就像這些動植物一樣,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板書:食物鏈)
。3)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的食物鏈,像這樣的例子你還能說出幾個嗎?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不是很豐富,大家還需要多用心觀察生活。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充分體現(xiàn)小組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4)這次,老師請來了3位生物朋友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漿果、田鼠、貓頭鷹),咱們來看看他們分別是誰?請小組同學合作找到他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小組討論1分鐘、生匯報)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實踐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5)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食物鏈,它們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到什么結束的?學生討論1—2分鐘。
(6)(食物鏈的源頭都是植物,終點都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每條食物鏈里,植物充當什么角色,我們同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科學家把像綠色植物這樣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為生產(chǎn)者。(課件出示)那么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咱們也來給它起個名字!科學家把像動物這樣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叫做消費者。但是,植物的養(yǎng)料又從哪里來的呢?(生答:陽光、水分、空氣等)除了大家介紹的這些無生命物質,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在植物養(yǎng)料供給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體介紹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僅分解小動物的糞便,還分解一些動植物的殘骸,把它們分解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yǎng)料。哪些生物可以充當分解者呢?同學們了解地真多,比如說:蘑菇、蚯蚓、細菌、屎殼郎等等它們都是分解者。但是,我們在食物鏈中并不能發(fā)現(xiàn)它們。因為他們無“捕食”行為,也沒有“被捕食”行為,所以不寫進食物鏈。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總結出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定義】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課件出示圖片)咱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下面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產(chǎn)者?(生答)哪些是消費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請一名同學說說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學發(fā)言)
。2)在清楚了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之后,我們來個小競賽,有信心獲勝嗎?老師給大家?guī)砹藥追N生物,(鷹、青草、蛇、鳥、牛、老鼠、谷物、兔、鹿、狐貍)請一名同學說說它們都是什么?請小組同學合作在記錄單上畫、寫食物鏈。比一比,哪組畫地多。
匯報:很好,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
同學畫出了這么多的食物鏈,老師課前也畫好了,同學想看嗎?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意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fā)現(xiàn)新知,明確難點,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給學生營造親自動手找出多條食物鏈的情景,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尋找”的過程中,把知識轉化為方法,把方法轉化為實踐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1)觀察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食物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些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了什么形狀呢?科學家給它取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網(wǎng)。特別注意一下老鼠和鳥,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也就是說,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2)說一說:萬一其中的一種生物滅絕了,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如何維護生態(tài)平衡,下節(jié)課我們來繼續(xù)學習。
。3)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和更復雜的一些食物網(wǎng)而相互聯(lián)系,如果,在這張圖上我們再增加人,你還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內的食物鏈嗎?這個研究任務就留給同學們課后去完成好嗎?
5、板書設計
食物鏈
樹葉→蟬→螳螂→黃雀
。▽W生舉例)
漿果→田鼠→貓頭鷹
小學科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對土壤的危害。
2、意識到土壤的重要,能夠感激土壤;能夠在自己的行動上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環(huán)境意識。
教學準備:
1、有關土壤的資料,記錄表格。
2、收集自己進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資料和卡片。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今天我們來學習土壤和我們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了解土壤為人們做了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土壤能為人們提供什么?
(2)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
。3)把你知道的填寫在書上。
。4)小結: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植物又為食草動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動物又為食肉動物提供了食物。動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將
它們的尸體還原成土壤中的養(yǎng)料,土壤就這樣周而復始地為生命提供著無盡的營養(yǎng),正是有了土壤,才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討論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1)小組交流: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討論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1)小組交流:你認為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4、討論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結: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傳工作。
。4)指導學生自辦土壤小報,搞好宣傳工作。
(三)拓展創(chuàng)新:
引導學生寫出或畫出他們的建議,指導學生辦好土壤小報。
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后,學生感知土壤資源的缺乏,認識了保護土壤的意義,并提出了保護土壤的想法。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小學科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了解放大鏡是不同于普通鏡片中間厚兩邊薄的鏡子。而且它還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了解放大鏡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難點:
學生正確、規(guī)范使用放大鏡,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jié)。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三種)、教學課件。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有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小六字號的字條、樹葉、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學方法:
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了特殊的寶貝過來和大家一起來玩,想必這節(jié)課會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鏡子來)你們猜這是什么呀,那有誰可以過來摸一摸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個小鏡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筆。
師:那我們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生:打開看看。
師:對。當你從表面不知道這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打開的方法看一看。(鄭重的把包的放大鏡放在展示臺上慢慢打開上面一點)師:現(xiàn)在猜一下,這里會是什么。
生:鏡子。(再打開下面一部分)
師: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開)
生:是把的圓鏡子。
師: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鏡。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見我爺爺拿過。
生:我家里有。師指著另一個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對,它真的就叫放大鏡。(板書課題)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鏡的圖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鏡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動一:認識放大鏡的構成
師:平時玩過放大鏡的舉手。生舉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師我拿著放大鏡去照螞蟻來。
生:我去照字來。
生:我沒玩過放大鏡。但是我玩過我奶奶的老花鏡來。
師:每個小組長的桌洞里,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放大鏡(3個低倍,1個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師:想玩可以。但是老師有要求,會玩的才能玩。老師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師:小組長輕輕的拿出來。注意要求一放大鏡是玻璃做的,我們要輕拿輕放。要求二不要拿著放大鏡對著太陽,那樣會灼傷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嗎?
師:老師就喜歡遵守規(guī)則的小朋友。
師:好。那我們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們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樣生看摸。
師:你們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了嗎?
生:中間厚兩邊薄。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來的。
師:那你給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間時兩手有這么大的距離,而摸這里邊上就有這么大的距離。
師:你們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鏡都是這樣的嗎?
生:我發(fā)現(xiàn)放大鏡的外面都是有個塑料框。
師:他說的是真的嗎?趕快舉出你的放大鏡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呢。
師:哦,都有個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個放大鏡都有的共性告訴大家了。你是一個會總結的孩子。(板書名稱)其他小朋友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還有個把。
師:看看是不是都有個把。我們把這個把稱作鏡柄。
三、活動二:學習放大鏡的.使用
師:孩子們真聰明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大家想不想運用上它來觀察新事物。
師:先別著急觀察之前我們仍然有要求。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鏡時,手持放大鏡柄,用放大鏡慢慢的靠近想觀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體為止,觀察你想要觀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鏡不要晃動哦)?
師:現(xiàn)在你明白了嗎?明白了。
師:誰再展示展示應該怎樣來使用放大鏡。生展示。
四、活動三:運用放大鏡去觀察新事物
。ㄔO計目的:學會借助工具觀察事物)?
師:真不錯。你是個活學活用的小孩子。好現(xiàn)在我們就去觀察個字條。能玩出新發(fā)現(xiàn)的孩子老師才喜歡。
師:組長拿出1號袋,拿出里面的字條。開始玩吧。師下去觀察孩子的發(fā)現(xiàn)。
生:能把物體放大。
生:我的放大鏡放的大。
師:放大?是嗎?那你上來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來展示臺先把字條放上去。
師:你們記住多大小了嗎?你放大給其他同學看看。生放上放大鏡來看)
師:放大了沒有嗎?真的能放大。
師:有沒有小朋友感覺你放大的比他的還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鏡上來演示。
師:老師這還有個放大鏡,老師也試試。再放上一遍。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放大鏡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還能放大別的嗎?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
師:你們想放大什么?
生:(發(fā)散思維說)放大指紋。
師:可以放大你身體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體。
生:可以放大筆,文具盒。
師:你們想用放大鏡觀察這么多的東西啊。你們感興趣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放大鏡來觀察。但是很遺憾,今天老師沒有把小朋友們想觀察的東西都帶過來。但是每個小組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課件招打出來)昆蟲的盒子,里面有小螞蟻、瓢蟲、樹葉或標本。同學們用放大鏡來觀察這些事物,來看看它們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樣子好不好?好。觀察。
五、觀察交流。
。ㄔO計目的:知道放大鏡能觀察物體的細節(jié))
師:記住觀察的時候要告訴我放大了之后他們是什么樣子。
師:誰有新發(fā)現(xiàn)了。有兩個以上發(fā)現(xiàn)的先上來展示。生把東西放上實物展臺。先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鏡在展臺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觀察螞蟻。
生:我看到了螞蟻肚子上有斜紋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紋了。
生:我看到螞蟻的嘴巴了。
師:本身我們不用放大鏡看不大清楚這么多細節(jié),而用了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這么多的細節(jié)。(板書: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物體的更多細節(jié))
師:誰還觀察了螞蟻。你還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嗎?那你也上來展示一下吧。我們今天是運用放大鏡觀察了我們想觀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當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了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放視頻看放大鏡的應用,望遠鏡是變形的放大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家發(fā)明了各種特殊的放大鏡,他們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業(yè)(讓學生繼續(xù)保持愛探索的精神)
科學家利用放大鏡制作了這么多的工具。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事物來制作一個放大鏡呢?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砹说喂芎退,你知道嗎,用他們也能做出放大鏡來。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勁一捏,滴管就吸飽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來,它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放大鏡,你們信不信、你們試一試,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飽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開始操作。
師:怎么樣你成功的發(fā)現(xiàn)放大了嗎?生:看到了。
原來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鏡?磥砜茖W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
總結:我們這一節(jié)課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鏡。玩放大鏡你都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種科學上觀察的工具—放大鏡,以后還會有更多的工具幫助你們進行科學觀察你們愿不愿意繼續(xù)學科學呀?讓我們一起一下口號。”我們愛科學”。
小學科學教案 4
探究活動分析: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圖上用各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溫度的數(shù)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qū)的天氣情況。學生通過對這張圖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2、圖上的表示天氣現(xiàn)象的符號可采用粘貼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于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xiàn)象。
3、提問學生還知道那些天氣現(xiàn)象,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天氣現(xiàn)象。
4、為每一組準備一套天氣符號,讓學生嘗試著給這些天氣現(xiàn)象進行分類。
5、(室外)觀察、描述今天的天氣現(xiàn)象--引導學生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
6、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回到教室后,將學生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交流。
7、引導學生思考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或提問學生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使學生意識到天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8、在學生的科學記錄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氣時,可能只是一些毫無聯(lián)系的幾個簡單的詞語或句子。提示部分對學生描述天氣的方法的指導--將天氣特征與生活建立聯(lián)系,提高學生對天氣的認識水平?梢砸龑W生閱讀提示,并應用提示的方法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改進,并把改進后的描述和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xiàn)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xiàn)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xiàn)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xiàn)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xiàn)象歸類表格和關于天氣網(wǎng)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xiàn)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xiàn)象?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xiàn)象?(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fā)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xiàn)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ǔ鍪居^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xiàn)象。
5、學生匯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7、認識“網(wǎng)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zhí)釂枴?/p>
10、請你學著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作一張“網(wǎng)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小學科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1、初步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初步了解和體驗專題研究的基本態(tài)度。
2、了解人類進化的過程,關注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培養(yǎng)學生尊重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jīng)歷和體驗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教學過程
1、對選擇的主題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與證據(jù),這是專題研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2、計劃與組織。
在以往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知道了做好研究準備的基本方法和內容。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先進行商討,并制訂出研究計劃,然后集體交流和評議,再修改完善研究計劃。教材設計了一個范例,從計劃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制訂研究計劃給予適當?shù)闹笇А?/p>
3、事實與證據(jù)。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計劃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證據(jù)。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學校圖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上網(wǎng)查閱資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認真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搜集資料;如果學校沒有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而學生家庭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網(wǎng)站,讓他們利用梨外時間查閱資料,搜集證據(jù);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均不具備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教師課前就要認真準備原始材料,以便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閱。
(2)、教師一寬一要指導學生做好資料卡,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記錄,注意證據(jù)的科學品質。教材中呈現(xiàn)了三個資料卡和一個采訪記錄,分別是探究小組和奇妙小組搜集的資料,就是要引領學生重視填寫資料卡,重視把搜集的資料記錄下來。
。3)、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攤材料和證據(jù)。
4、整理與分析。
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往往是雜亂無章的.,資料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這些數(shù)據(jù)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讀,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步驟,也是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哪些可以作為證據(jù)驗證我們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們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后,可以開展集體交流,匯報小組形成的結論,對于不能形成統(tǒng)一意見的要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個研究小組提供對問題的解釋,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動延伸
對于研究問題如果不能形成統(tǒng)一結論,可以將不同的解釋展示出來,讓學生繼續(xù)查找資料,繼續(xù)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樣非常有益一于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千萬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強制學生認同某個解釋。
小學科學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經(jīng)過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變化規(guī)律。
(3)了解月相變化的成因。
2、科學探究
(1)能持續(xù)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相,找出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2)能依據(jù)模擬實驗的現(xiàn)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變化的成因。
3、科學態(tài)度
具有長期堅持觀察的學習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堅持持續(xù)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的月相,了解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及成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月相變化動態(tài)gif、乒乓球、手電筒。
四、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生活情景:在電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辯解道,“我昨晚借著月光,看見他從牛棚中偷走了!。但警察卻說,“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電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問,“為什么那天沒有月光呢?”
產(chǎn)生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月相是很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學生一般都知道有幾種不同的月相,間接的會認為每天都可以看得見月亮(除了天氣原因外)。而且學生不會每天去觀察月亮,因此極少會有學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時候是沒有月光的。于是就會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警察這么肯定沒有月光?”
驅動任務:什么時候月亮沒有月光呢?
活動1:月有圓缺變化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都見過月亮哪些樣子。
學生經(jīng)過交流,他們會發(fā)現(xiàn)月亮有多種形狀,有的時候像圓盤,有的時候像鐮刀……這時,教師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對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部分的狀態(tài)的稱呼,并通過圖片讓學生認識幾個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稱:滿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認識月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彎彎的蛾眉月怎么就變成了圓月?”引導學生思考月相是如何變化的。
活動2:月相變化有規(guī)律
月相是有變化的,經(jīng)常在農歷十五的'時候能見到滿月,月相的變化有沒有規(guī)律呢?教科書上的表格是妍妍從滿月開始,在一個月內每天觀測月亮,記錄下來的月相,同學們分析妍妍的月線觀測記錄,你發(fā)現(xiàn)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了嗎?
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能發(fā)現(xiàn),月相呈現(xiàn)“滿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見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滿月”的規(guī)律。此時,教師再指出“看不見月亮”的時候的月相稱為新月,然后再回應驅動頁的問題,學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見月亮的時候。
活動3:月相變化成因
月相有規(guī)律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模擬月相變化成因的實驗來探究吧!
用電筒光模擬太陽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擬月球,觀測者的眼睛模擬地球上的觀測點。
以觀測者為中心,乒乓球分別放在八個方向,電筒光一直平行一個方向直射乒乓球,觀測者觀察并記錄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狀。
結論:綜合模擬實驗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由于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內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導致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射到的亮面形狀也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從而產(chǎn)生月相變化。
五、課堂小結及交流分享
同學們小結出本節(jié)課了解的內容,月亮不同形狀的名稱,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及其成因。并嘗試在生活中堅持長時間地觀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 7
【設計思想】
一、力求教師認識到位?茖W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二、力求教師指導到位?茖W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尤其是針對三年級的學生,我們認為應特別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
三、力求思維訓練到位。我們要把課的重點放在實驗計劃的制定、交流、討論、修正、完善、篩選上,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鍛煉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yǎng)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初步習得科學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實驗仍舊是對木頭、紙、金屬、塑料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在這節(jié)課的沉浮實驗里,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物理性質。由于木頭具有浮在水面的明顯特性,因此教科書對木頭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實驗后面進行。通過對木頭制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jīng)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了解,并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shù)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情感。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教學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材質有關。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斷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每組兩份或兩份以上大小、形狀相近的木材、金屬、塑料、橡膠、玻璃等。水槽、多媒體課件。
小學科學教案 8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小謎語,請同學們來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著,動物植物都需要”
師:你們知道空氣在哪里嗎?(板書課題)
師:今天就讓我們從“空氣在哪里”開始研究吧。學生有興致的猜謎語。
學生猜測交流。創(chuàng)設情景,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對空氣的探究興趣。
二、大膽猜想,實施探究
實驗導入:
活動一:尋找空氣
1、借助各種媒介尋找空氣
師:空氣對于我們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們怎樣找到它?
2。、巡視。幫助學生實驗。
3、。交流反饋,總結尋找空氣的諸多方法,感知空氣的真實存在。
師:請各小組派代表帶著實驗單到前面交流你們的收獲吧。
3。教師針對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小結。
4、用多種方法尋找一種物體中的空氣
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塑料瓶中空氣的存在。(實驗材料二)
5、對學生尋找空氣的情況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思考空氣到底在哪里。
活動二:空氣有重量嗎?
1、師:剛才大家開動腦筋,想了許多辦法,找到了我們的朋友——空氣,那么它有重量嗎?
2、師:怎樣證明我們的猜測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設計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師:試著來執(zhí)行你的設計方案,并在書上記錄下你的.研究結果。你還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設計也可以寫在這里。
4、師:你愿意與大家交流一下剛才的實驗設計和結論嗎?
學生交流。
5、師:好極了,在自己設計的實驗中,你觀察到了空氣有重量。
活動三:能力拓展,空氣能從一個杯子跑到另一個杯子嗎?
1、教師提問“空氣能從一個杯子跑到另一個杯子嗎?”
2、教師實驗,讓學生觀察,激起學生動手嘗試的強烈欲望。
3、鼓勵學生課后實驗,將實驗興趣的激發(fā)延伸到學生課外之中。
4、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對自己的哪個發(fā)現(xiàn)最滿意?你覺得哪位同學的想法最有創(chuàng)意?。
1、學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組內進行討論、交流。組內制定方案。
2、。實驗驗證,探求尋找空氣的諸多方法。各小組按照討論的實驗方案,檢查實驗記錄單,打開實驗材料(一),開始有序實驗。
3、。各小組派代表帶著實驗單到前面交流。
4、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塑料瓶中空氣的存在。(實驗材料二)
5、思考:空氣到底在哪里?
1、學生根據(jù)經(jīng)驗猜測。
2、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將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組內實施探究。
4、分小組展示交流。
1、學生猜想。
2、學生觀察。
3、課后動手實踐。
4、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觀點。
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想象與巧妙設計,從而尋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動手進行操作,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這一活動按照“提出問題——猜想預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啟發(fā)學生小組合作,自行想辦法解決問題,選擇自己需要的實驗材料,設計科學的實驗方案來證明空氣是否有重量;顒又兄笇W生把實驗方案設計周密。并時刻關注學生的活動進展情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引導學生探究是無止境的,科學實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將科學探究的興趣引導課外。
引領學生在談話中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進步,評價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處,給學生提供一個回顧、分享、愉悅、鼓勵的交流機
小學科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知道世界上的動物不僅身體構造不同,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見的6類動物分類方法: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
3、初步了解6類動物的主要特點。
4、能通過合作形式整理總結出動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小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尋找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
根據(jù)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科學判斷。
【教學準備】
教學用的6種典型動物圖片或標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
1、從舊課引入。
。ㄌ峁6種典型動物的圖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發(fā)學生開展討論。
3、從討論活動中捕捉探究的問題。
1、回憶上一課的活動內容。
2、學生說說這6種動物的特點。
3、小組討論。
引發(fā)探究的興趣。
二、尋找相似動物的特點
1、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
2、說說為什么這樣找?這樣找的理由是什么?它們怎樣相似?
1、先找出一種與貓、鴿子、金魚、甲魚、青蛙、蜻蜓相似的動物。
2、分組將其他的動物分別歸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科學素養(yǎng)。
三、逐步建立淺近的概念
1、將看法一致的`動物分別列在表格中。
2、將看法不一致的動物羅列出來。
3、運用先前達成的共同特征來分析該種動物,如果看法達成一致則列入表格,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則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主要是形體特征和行為方面的)。
4、提供科學家的分類依據(jù)和命名方法,交流:我們的看法與科學家的分類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和補充?
1、說說這樣處理的依據(jù)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陳述自己的理由。
3、進一步抽象各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并為每類動物命名。
4、還有哪些動物和這6類動物都不相似?蝸牛是哪類動物呢?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尋找動物的共同特點
1、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教師總結動物的共同特征。
1、小組討論。
2、交流,達成一致。
從找相似的動物實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yè)
學生完成作業(yè)。
小學科學教案 10
一、課程目標:
1、激發(fā)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將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科學素養(yǎng)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tǒng)一。
三、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致的學習態(tài)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四、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并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c)發(fā)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d)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逐步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e)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lián)系。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f)樹立安全意識。培養(yǎng)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g)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h)開展環(huán)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yǎng)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huán)境間的關系。
小學科學教案 11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植物媽媽的“辦法”中,我們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我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都要多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精妙,去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重點:識字與寫字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方法
教法:激發(fā)引導、自主學習
學法: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生字卡片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ǘ┏踝x識字
1、激發(fā)學生多讀,在讀中識字。
2、先分小組自由讀,學生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同一小組互相幫助識字,再讓每一小組的識字能手當小老師,教大家認字。
3、在學生互教互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類指導,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識字(紛、識),用換偏旁的方法識字(娃、洼),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識字。
4、學習生字之后,通過朗讀來檢查識字效果,根據(jù)反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白R”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ㄈ├首x感悟
1、范讀激趣。
2、學生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3、讀第一節(jié),啟發(fā)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
4、朗讀第二、三、四節(jié),說一說自己最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么?
5、小組合作朗讀全文,并試著背誦課文。
6、背誦比賽(小組集體賽與個人賽結合)。
。ㄋ模┳x讀說說
1、讀補充閱讀材料(見“資料袋”),再說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讀“讀讀抄抄”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識字(排火車)注意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2、檢查朗讀
。ǘ┲笇懽郑瓕懺~語
讓學生按筆順自主寫字,第一遍描紅,第二、三遍寫正確,寫美觀。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指導。
本課有2個要求寫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導寫字時讓學生注意女字旁與“女”字寬窄不一樣,第三筆到右邊不出頭!奥、降”左窄右寬,指導學生把字寫勻稱、美觀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趣,就讓我們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吧。
(三)實踐活動
1、讓學生讀讀課文后“泡泡”里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拿出來展示交流,激發(fā)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四)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資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一個個白色的絨球,當冠毛展開時,就像把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處飛揚。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些小顆粒,那就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的。
鳳仙花媽媽的辦法跟豌豆媽媽的辦法差不多,鳳仙花果實成熟后會炸裂,風仙花媽媽用這種辦法把種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學科學教案 12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現(xiàn)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會變“折”、有水的碗顯得底比較淺等。本課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現(xiàn)象為例,通過對這些現(xiàn)象的解釋,使學生感知到生活中處處皆科學,并能對一些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做出科學的解釋。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喜歡觀察實驗現(xiàn)象,喜歡親自動手實驗并思考問題,這是利于本課開展之處。但他們還不會去探究事物發(fā)展的因果聯(lián)系,特別是運用邏輯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設的能力還有待培養(yǎng),這本節(jié)設計力圖解決的重點。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條件控制提供幫助。
教學目標:
1、了解光的折射現(xiàn)象
2、愿意合作與交流,對光的折射有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教學準備:
玻璃磚、塑料水盆、硬幣、筷子,魚和透明魚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觀察現(xiàn)象:將筷子貼近玻璃磚,平行移動,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議論。
提出問題: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磚后面“折斷”了?
二、探究活動
1、觀察光的折射現(xiàn)象
、儆矌派
準備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幣,移動盆子,使你的眼睛剛好看不到硬幣。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動。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問: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
根據(jù)你想象,畫一畫實驗中錢幣發(fā)出的光線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經(jīng)過了哪些物質?
、隰~兒變大
猜一猜,我們把這條金魚拿出水來,它會顯得大些還是顯得小些?
提問:為什么出水的魚會變小變瘦了哪?
根據(jù)你的想象,魚的光線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經(jīng)過哪些物質?
、鄞髽湔哿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樹,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樹嗎?
根據(jù)你的想象,大樹的光怎么進入你的眼里,經(jīng)過幾種物質?
、芰信e實例
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類似的現(xiàn)象?從光的傳播角度,在什么條件下會發(fā)生這樣的現(xiàn)象?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光線折射的規(guī)律。
2、提出問題:
以上幾個觀察活動中,咱們看到了很多異,F(xiàn)象。分析幾種現(xiàn)象,光傳播的路線是什么樣的?它在傳播時經(jīng)過了幾種不同的物質?
3、學習小組討論、匯報。
4、小結:光從一種透明物質進入另一種透明物質時,傳播的方向會發(fā)生偏折,這種現(xiàn)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動
學生嘗試用光的折射原理進行解釋各種與折射有關的現(xiàn)象。
四、拓展活動
劉謙的魔術表演引起觀眾的好奇。其實,魔術師有時也會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騙我們的眼睛。到網(wǎng)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學一檔魔術節(jié)目?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現(xiàn)象,并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小學科學教案 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后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后產(chǎn)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樂于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愿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A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裝滿冷水,然后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jù)看到的現(xiàn)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A設: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l(fā)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fā)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fā)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小學科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究莖運輸水分的作用;會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莖進行比較細致的觀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過程中能大膽猜想,養(yǎng)成認真細致、尊重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愿意合作交流,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
3、知道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莖有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2、會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莖進行比較細致的觀察。
活動準備:
1、提前剪取帶葉的枝條,迅速放入滴過紅墨水的水中,并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觀察現(xiàn)象,做好觀察記錄。
2、準備生長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鏡、刀片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
探根吸收來的水分是怎樣輸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12課、植物的莖。師隨機板書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植物。
討論:根吸收的水分怎樣到達植物的葉、花、果實?葉制造的養(yǎng)料怎樣到達植物體的其它部分供它們生長?
你認為莖會有什么作用?莖的內部可能有什么樣的構造?如果莖確有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養(yǎng)料走的一條道路還是兩條路?
學生討論,匯報結果。
教師小結:根據(jù)以上討論我們知道莖可能具有運輸作用;莖的內部可能有兩種管子,一種管子將根吸收的水分運送到植物體內的各個部分。另一種管子將葉制造養(yǎng)料運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驗證我們的猜想
談話:如果自來水管斷了,水就會流出來,那么切斷植物的莖,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呢?
在這顆植物上選擇一嫩枝,剪下。觀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討論:嫩枝截面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莖推放在紅水中,你觀察到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會么葉子變紅?
討論:以上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過的莖、橫切、縱切、觀察。
提問:在莖的橫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莖的縱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說明莖內有什么?莖有什么作用?
小結:以上實驗說明莖確實有運輸水分的作用。在莖的內部確實有運輸水分的管子。
三、根據(jù)自己的研究,繪制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
根據(jù)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繪制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組織全班交流。
自由活動:
葉制造的.養(yǎng)料是通過什么運輸?shù)街参矬w各個部分的?運輸養(yǎng)料的細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師出示資料卡,引導學生認識篩管,使學生知道莖里還有一條運輸養(yǎng)料的管子,它在導管的外面。
教師小結并板書:在植物體內,莖擔負運輸作用。在莖內有兩種管子。一種管子運輸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種管子運輸?shù)娜~制造的養(yǎng)料。
四、實踐應用
在兩棵小樹間拴鐵絲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撿鋼絲的樹皮上方會形成瘤狀突起,這是怎么回事?(因為植物的營養(yǎng)是通過樹皮自上而下運輸?shù),如果破壞了樹皮,葉子制造的養(yǎng)料向下運輸?shù)耐ǖ谰捅磺袛嗔,養(yǎng)料通不過去便積存在破壞的樹皮處,形成瘤狀物。)
有的小朋友愛剝小樹皮,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五、拓展活動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莖葉,扎緊袋口,放在向陽處,過一段時間,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
小學科學教案 15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xiàn)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盡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制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并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通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huán)境中涂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么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做個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jīng)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涂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涂一個陀螺。
、谌缓笤僮寣W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wěn)穩(wěn)地轉起來。
①思考:怎樣使自制的陀螺轉得更穩(wěn)?
、趯γ總涂不同顏色的陀螺反復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么顏色?
、壑笇W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jié):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眼睛為什么變不出快速旋轉的圖案?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xiàn)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huán)形的',那么這種視覺暫留現(xiàn)象,你能想起來有什么應用嗎?
。ㄉ何覀兤匠?吹膭赢嬈褪窃O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后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xiàn)象,那么這種色光混合該怎么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么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么顏色?牛頓曾經(jīng)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棱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fā)現(xiàn)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fā)現(xiàn)。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制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教學反思:
通過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小學科學教案 1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jù),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jù),培養(yǎng)證據(jù)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了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么?生答。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jù)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fā)現(xiàn)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
銹不是鐵,是鐵產(chǎn)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
小學科學教案 1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和空氣、水分、有機物、無機鹽等非生命物質。
2、掌握室外土壤采樣及觀察記錄的技能,掌握溫度測量、使用試管加熱、蒸發(fā)過濾等試驗技能。
3、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取證據(jù)得出探究結論。
4、體會合作學習,感受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和工具逐步深化、逐步嚴謹、從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計算。
5、體驗科學測量可以通過方案的改善而逐步準確,但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局限,即使不能完全準確但依然具有科學價值。
二、教學過程
【課前實驗】土壤生物的樣本調查
1、調查指導
小組分工:
取樣員:
觀察測量員:
記錄員:
工具的使用:土壤取樣工具、放大鏡、顯微鏡、溫度計
注意事項:
1、少量取樣、仔細觀察
2、實驗結束后回復原樣
2、調查報告檢查,解答疑難,指導匯報
【環(huán)節(jié)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1、選擇兩小組進行匯報展示
記錄表展示、圖文資料展示:觀察到的生物圖片及資料及遇到的問題進行分享
2、教師指導:
對應土壤環(huán)境中生物種類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點出在肉眼觀察受到局限時需要借助觀察儀器(放大鏡、顯微鏡)。
3、總結得出:
土壤中除了能觀察到的一些動物、植物、大型真菌外,還有一些需要借助儀器才能觀察到的細菌、真菌。
【環(huán)節(jié)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定性探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質?
(1)建立假設:
問:
1、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還有些什么物質?
2、你有依據(jù)嗎?你有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你是如何推斷得到的?
總結:土壤中可能有空氣、水、有機物、無機鹽等物質
。ㄔO計思路:根據(jù)日常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將感性認識進行提煉并作為提出假設的依據(jù))
。2)設計實驗方案:
問:在建立合理的假設后,我們需要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猜想。
分組任務: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任務分工:
1、2小組討論土壤中有空氣實驗方案。
3、4小組討論土壤中有水分實驗方案。
5、6小組討論土壤中有有機物實驗方案。
7、8小組討論土壤中有無機鹽實驗方案。
。ɑ蛞运涂諝鉃橹魅嘤懻摚
任務要求:
1、選擇一塊合適的土壤并說明理由
2、寫出主要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3、預期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
4、知識補充:
有機物可燃;無機鹽不可燃,有些無機鹽能溶于水。
分組展示:要求其他組對方案進行評價
師指導預案:你們認為可行嗎?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這么設計想達到什么目的?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ǹ諝饨M)著重點出:選用干燥土壤的原因
(水分組)著重點出:實驗中試管的裝配
。ㄓ袡C物組)可建議:將干燥土壤直接撒在火焰上,觀察現(xiàn)象
。o機鹽組)提醒:
1、用手體驗不溶于水的無機鹽的存在
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
3、回顧過濾的操作要點
(3)分組進行實驗:老師進入小組指導,抓拍實驗現(xiàn)象及典型操作問題
。4)總結
1、回顧抓拍的實驗操作問題
2、展示現(xiàn)象照片,得出結論
【環(huán)節(jié)三】定量探究重點以空氣為例討論如何定性測量。
思考一:土壤中空氣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我們通過實驗的方法驗證了土壤中確實有空氣,那某一塊土壤中究竟有多少空氣你知道嗎?思考怎么測定土壤中空氣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
師引導預案:我們的困惑:測定哪些量?如何測定總體積?如何測定空氣體積?
。ㄖ攸c)學生分享(師指導:你們認為這個方案可行嗎?還有其他方案嗎?)
方案預設:
(1)用量筒取滿土,繼續(xù)加水,容納水的體積即空氣的`體積
(2)把土壤夯實,比較前后體積變化
(3)在一定量水中加一定體積土壤,水量變化即非空氣部分體積
(4)課本方案
。2)這個方案可行嗎?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
全班分小組實驗:
實驗反饋:
。1)實驗數(shù)據(jù)(土壤體積:空氣體積:空氣的體積分數(shù):)
。2)通過實驗你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方案及操作都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思考二(備用):提供天平、坩堝、刻度尺、酒精燈等器材你有辦法測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嗎?
。ㄔO計思路:以方案的設計和優(yōu)化為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測量的準確性收到多種因素制約,我們可以通過優(yōu)化方案提高準確性,及時測量具有局限性但依然具有科學價值)任務單:(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展示評價)
。1)你需要測量哪些量?
。2)測量步驟
。3)實驗的注意事項:師指導預案:土壤應該盡量搗碎。
如何控制加熱時間?你認為我們的操作能不能達到準確測量?既然不能準確測量,我們通過改善實驗操作和方案有意義嗎?
【環(huán)節(jié)四】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哪些知識?關于科學觀察和測量有哪些新的感悟?
三、教學反思及重要記錄
1、要求全班同學分小組進行調查,其中兩組在校園進行。調查活動很好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土壤情況有了更多地了解。
2、本節(jié)課以研究非生命物質為主,根據(jù)學生和課堂的實際情況以調整以水和空氣為主,把無機鹽和有機物的學習調入第二課時。
3、課堂生成記錄:
A:學生提議:可以對土壤進行加熱,比較質量變化,得出有水分存在。學生質疑:減少的部分不一定是水分。師:與看見水珠相比哪一種證據(jù)更可靠?(此方法用于定量研究很不錯,但學生在研究是否有水分時提出有失嚴謹,抓住課堂生成體現(xiàn)嚴謹?shù)淖C據(jù)思想)
B:學生:可以用排水法測出不規(guī)則土壤的體積。學生反對:體積指的是包括空氣(空隙)的總體積,排水法只測出非空氣部分。(難點在于空氣體積的測量,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允許學生提出多種思路,肯定多種方案的可行性,滲透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的思想、)
四、教學設計特點
課外考察和小組合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層次清晰,由淺及深,由生活經(jīng)驗、感性認識到定性測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實驗操作技能,感悟由現(xiàn)象到結論的科學本質,體會借助方法和儀器可以讓我們的認識逐漸深化。
五、理論依據(jù)
以學定教,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教學手段上注重學生思維的開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中注重合作學習。
小學科學教案 18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jù)一些自然現(xiàn)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制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4、小學科學《地球的內部》教案: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制作地球構造的模型并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卷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jié)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么?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訴大家你們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tài)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了解的還真不少。關于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了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于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為大家搜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fā)給大家的資料,讀后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閱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jù)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地幔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么?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說說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么,科學家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xiàn)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了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巖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茖W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秘密。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卷盒,里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裝的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鉆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匯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并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才的游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xiàn)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制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制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厘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厘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后捏一個直徑約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后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回指導。(播放音樂,制作完成后,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干凈)
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于地球內部的構造,現(xiàn)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后能多搜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并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小學科學教案 1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闡明測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的實驗方法;
。2)說出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三者的熱量價;
。3)說出食物中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測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養(yǎng)成實驗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2)通過介紹各種營養(yǎng)素及其作用,養(yǎng)成歸納總結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計測定不同食物的能量實驗,進一步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2)通過學習各種營養(yǎng)素的作用,進一步明確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食物中的營養(yǎng)及其作用;
。2)演示實驗測定不同食物燃燒并計算釋放出的熱量。
教學難點:
各種食物所產(chǎn)生的熱量是不同的。
教學方法
講授法、情景教學法
教具準備
課本、多媒體課件
教學策略
1、盡量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機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2、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實例,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的資料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將所學知識能積極應用于生活
教學過程
。ㄒ唬┬抡n引入
師:1、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
2、老虎捕捉山羊時有了________才能飛速奔跑。
3、人體需要____才能生活。
生:陽光;能量;能量。
師:那么,對于動物而言,這些能量都是從哪里來的呢?
生:食物。
師: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下《食物與攝食》
。ǘ┬抡n教學
1、食物與能量
師:剛才我們已經(jīng)說了對于動物而言,能量都是從食物中獲得的。那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是否相同?我們如何測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呢?首先我給大家兩點提示:1.測定食物能量的多少,可以通過測定食物燃燒放出的熱能;2.選用的食物必須是易燃的,例如:花生種子。大家想想應該如何測定食物中的能量呢?
生:食物燃燒來加熱水,通過測量水溫的變化量即可得水吸收的熱量Q=cm(t1-t0)估算食物燃燒時放出的熱量,間接感知食物所含的能量。
師:嗯,非常對。這就是設計這個實驗的原理。那下面我們來看下整個實驗過程。
。‵lash演示實驗)。以下是實驗結果,大家可以從實驗中知道哪種食物是較好的能量來源?
生:花生仁。
師:對,那大家知道花生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脂肪。
師:恩。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食物在體外燃燒釋放能量的現(xiàn)象,那大家知不知道食物在體內又是如何釋放能量的呢?它與體外燃燒有什么不同點呢?請大家看下課本P118,然后回答我的問題。
生:它們在體內是通過氧化釋放能量的,這個過程與物質燃燒在體外燃燒有些相似,但體內的氧化過程更緩慢、更復雜。
師:對,這里我就要向大家介紹一個概念“熱量價”,所謂熱量價就是指每克營養(yǎng)物質在體內完全氧化時產(chǎn)生的能量。我們再來看課本P119有這樣一句話:1克糖類無論是在體外完全燃燒還是在體內完全氧化,都能釋放出16.8千焦的熱量。也就是說每克物質在體外完全燃燒和在體內完全氧化釋放的熱量是相等的。由此,我們又可將熱量價的定義換一種說法,是什么呢?
生:每克營養(yǎng)物質完全燃燒時所產(chǎn)生的能量。
師:對。以下是蛋白質、糖類以及脂肪的熱量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同等質量的蛋白質與糖類氧化所釋放的熱量相同,而同等質量的脂肪釋放的熱量要比蛋白質和糖類高得多。
師:對,大家對這三個數(shù)據(jù)要記一下。那么,我們都知道每種食物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不同,因此,你們說它們的熱量價相不相同啊?
生:不相同。
師:嗯。對于人體,每天需要攝入一定量的食物來滿足身體對能量的需要。由于人的年齡和日;顒拥募ち页潭扔兴煌虼,人體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也有所不同。少年兒童生長迅速,需要較多的能量補充,而對于成年人而言,其在參與不同激烈程度的活動時消耗的.能量也是不同的。如寫字,每千克體重每小時消耗的能量約為1.68千焦。打乒乓球時每千克體重每小時消耗的能量約為18.40千焦。
生:嗯。
2、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及其作用
師:那食物除了提供給我們能量外,還能提供給我們什么?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有哪些呢?以下就是我們的食物中含有的主要七大營養(yǎng)物質,包括: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和食物纖維(粗纖維)。其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并且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而剩余的4種則不能提供能量,但也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們一種一種來介紹,首先是糖類,大家看課本P120的介紹,你能說出糖類的作用、種類以及來源嗎?
生:糖類能夠為人體提供能量,是人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包括葡萄糖、蔗糖、淀粉、麥芽糖等。在大米、小麥、馬鈴薯等食物中含量較多。
師:嗯,對,下面我們來看脂肪,大家結合課本說說脂肪的作用。
生:是生物體內貯藏能量的物質。儲存在人體中的脂肪一般是備用的能源物質,當人體內糖類氧化分解不足以提供必需的能量時,才會將其分解提供能量。
師:嗯,對,而脂肪主要來源于食物油、豆類、奶油等。那下面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秋天長得肥肥的熊經(jīng)過冬眠后,會消瘦很多。你知道為什么?
生:冬眠時,由于熊沒有從外界攝取糖類等食物,但需要維持體溫恒定,同時還要維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動,所以只能分解體內脂肪提供能量,所以消瘦很多。
師:對,非常好。接下去我們來看看蛋白質。課本中又是怎么介紹的呢?
生:是細胞生長及修補組織的主要原料,占人體細胞干重的50%以上。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也能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師:嗯,我們平常吃的瘦肉、魚、蛋、奶、豆類中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那么看一下下面這個問題:兒童、少年以及傷病員為什么需要多吃奶、蛋、魚、肉?
生: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人的生長發(fā)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組成物質
師:嗯,看來大家都掌握得比較不錯了,那接下去我們來看一下水,它占體重的60%-70%。大家想想水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體內的養(yǎng)分和廢物都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進行運輸。
師:嗯,說完了說,我們接下去要介紹的就是無機鹽。無機鹽包括_、_、_、_、_等,它們不能提供能量,卻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
生:無機鹽包括鈣、鐵、碘、鈉、磷等。
師:那下面請大家根據(jù)自己日常知識的積累來完成以下連線題。
生:地方性甲狀腺腫(缺碘);貧血(缺鐵);佝僂病,骨質疏松癥(缺鈣);生長發(fā)育不良,味覺障礙(缺鋅)。
師:看來大家平時課外知識也學得非常好。下面要講的是食物纖維,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粗纖維。課本中也有介紹,我請個同學來說說粗纖維的作用是什么?
生:粗纖維由纖維素組成,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來自植物性食物。對人體有著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如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進腸道蠕動,有利于及時排便等。此外,粗纖維還可減少大腸癌的發(fā)病率,減少腸道對脂肪的吸收,預防心血管病的發(fā)生。
師:所以大家在日常飲食中除了吃肉補充蛋白質外,還應該多吃點蔬菜,幫助消化。最后我們要說的是纖維素。維生素種類多,除維生素D外,其他維生素人體都不能合成,不能提供能量,但參與人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下面表格中介紹了幾種重要的纖維素,包括主要作用、缺乏時的癥狀以及含該維生素較多的食物。大家可以通過后面的簡記歌謠來對這四種纖維素缺乏時對應的癥狀進行記憶。
生:嗯。夜盲A,腳氣B,壞血C,佝僂D。
師:下面我們來看三張圖片,請大家說說分別反映了什么問題?
生:甲圖反應出這位同學挑食,時間長了會使人體缺乏某些營養(yǎng)物質,導致營養(yǎng)不良。
乙圖反應出這位同學不吃早餐就去上學,上午學習任務很重,往往兩節(jié)課后就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出現(xiàn)頭暈、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影響學習效果。如果長期不吃早餐,還會影響健康。
丙圖反應出這位同學偏食,而偏食會造成某些營養(yǎng)過剩和某些營養(yǎng)缺乏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因為許多飲料中含有防腐劑、香精或人造色素等,常飲不利于身體健康
師:那我們應該怎樣合理膳食呢?
生: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一定要吃早餐等。早餐飽、中餐好、晚餐少。
。ㄈ┱n堂小結
師:下面我請學生來回答下在這節(jié)課中你所學的知識有哪些?
生:第一,我們學習了食物與能量。每克不同種類的營養(yǎng)物質在體內氧化時所產(chǎn)生的能量是不同的。蛋白質為16.8千焦,糖類為16.8千焦,脂肪為37.7千焦。第二,我們學習了食物中的七種營養(yǎng)物質及其作用。
師:嗯,非常好。大家除了要知道以上兩方面知識外,還要知道如何測定食物中的能量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的飲食生活有一定的幫助。課后,能將今天所學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鞏固。
生:好。
小學科學教案 2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組成物質是腐殖質,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
2.知道一些動物的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
1.談話:關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
2.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確定本課的研究內容。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偵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長出各種各樣植物的.原因。
。ǘ┨剿魍寥朗彝饣顒樱
帶領學生采集土層。
1.討論:我們將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動:分發(fā)工具,和學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層帶回教室。
室內活動。
1.探索枯死的植物變成了什么?
。1)觀察采集到的土層,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讓我們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層吧。
2.探索動物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1)談話:在有的小組同學挖到的土層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小動物。這種動物身體細長、很軟,它沒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時候會爬出地面,你們知道那是什么嗎?
。2)教師出示昆蟲飼養(yǎng)盒,里面是自己幾個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開墾痕跡的土壤。
學生觀察,并說說看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像這樣顏色發(fā)黑、潮濕肥沃、蚯蚓喜歡生活的土,我們稱之為含有腐殖質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質呢?
學生讀一讀課本第11頁左下角的一段話。
。3)討論:有人說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這是為什么呢?
。4)小結:蚯蚓在土壤里不僅可以松土,還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環(huán)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蚯蚓是益蟲,我們要保護蚯蚓。
3.做肥料袋。
(1)談話: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對土壤有什么影響?你們愿意親手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嗎?
。2)討論如何設計實驗。(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教師啟發(fā)對比實驗的做法)
。3)學生動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為一對比小組,依據(jù)討論結果做肥料袋。
教師巡視,適當?shù)亟o以必要的指導。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殘留物,填寫觀察和制作記錄。
。5)教師提示:
(三)延伸活動:
管理肥料袋談話: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每天都要介入這個實驗的管理、觀察和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哪些困難?應該怎樣來解決?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08-03
小學科學教案05-21
小學科學教案《磁鐵》12-11
小學科學教案:心臟02-18
小學生科學教案范文09-18
小學科學教案精選15篇11-16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12-19
小學科學教案(15篇)08-27
小學科學教案15篇08-16
小學科學教案經(jīng)典【15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