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雨霖鈴》教案

《雨霖鈴》教案

時間:2024-09-02 14:40:27 教案 我要投稿

《雨霖鈴》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雨霖鈴》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鈴》教案(15篇)

《雨霖鈴》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柳永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體會《雨霖鈴》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4.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品讀鑒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引導學生體味這首詞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雨霖鈴》朗讀帶,歌曲《祝你一路順風》、《送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祝你一路順風》、《送別》的歌聲中進入課堂,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崩铎系脑~是絕望的詩歌,而我們今天要學的是一首淚眼對淚眼的離別詞,也是美麗憂傷而不朽的。

  我們學過哪些描寫別情的詩呢?

  (學生回答)進入新課。

  二.詞牌簡介

  《雨霖鈴》,唐玄宗時教坊大曲名,后用為詞調。霖,一作“淋”。相傳‘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

  三.柳永簡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于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并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xiàn)了一種浪子作風。曾在詞中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便說:“汝自去淺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筆一揮,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后,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tài)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由于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chuàng)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成為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也是以描寫城市風貌和羈旅生活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深深了解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队炅剽彙繁闶瞧渲袨槭廊怂鶄髡b的一首,被稱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誦讀指導

  1.選學生代表朗讀,另外的學生進行評點。

  2. 教師指導

 、 寒蟬凄切——“凄”字要讀得長,“切”字要短促,要讀出詞的凄切情感

 、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學生讀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教師加以補充)

  3.再請學生試讀

  4.教師稍做提點,再聆聽錄音,學生思考三個問題。

  五.整體感知

  1.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明確: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里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里幽幽而瀉。)

  2.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明確:在蕭瑟的秋天里,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3.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xiàn)這個內容呢?(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fā)他離別的傷感之情。)

  六.鑒賞詞的意境

  1、找出詞眼:傷離別

  離別:事 傷:情

  2、根據(jù)上下片內容,分別用自己的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兩幅畫面,并取一小標題。

  明確:明確:第一幅畫可命名為“長亭別離”:一個秋天的傍晚,驟雨剛剛停歇,空氣格外清新,寒蟬在柳樹梢長鳴不已。京城門外,長亭邊,一個臨時搭建的篷帳里,筵席上有兩個斟滿酒的酒杯和兩盤幾乎沒動過筷子的下酒菜。詞人與情人雙手緊握,喉嚨哽咽著說不出一句話來,臉頰上掛滿了滾燙的淚水。此時,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對著這對情人使勁地喊著:“上船嘍——,上船嘍——”。天色越來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霧氣一片。第二幅畫可命名為“羈旅長愁”:一夜飄流后,詞人仿佛來到異鄉(xiāng)。東方即將吐色時,頭頂依然有一彎殘月,河流兩岸朦朦朧朧的楊柳樹在瑟瑟秋風中搖曳著。詞人望著殘月,感受著秋風,現(xiàn)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樣子

  板書:

  上片:長亭別離: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實寫)

  下片:羈旅長愁:楊柳、曉風、殘月(虛寫)

  重要表現(xiàn)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

  七.揣摩重點語句,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例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凄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lián)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這樣,這里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凄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里側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凄涼、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詞情感基調。

  例二: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三種景物既可說是眼前所見,也可說用比喻形容詞人那無法排遣的離愁別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用比喻修辭,選取三種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現(xiàn)離愁,情景交融,這正如賀鑄在《青玉案》中“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例三:“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細致出刻畫兩人難舍難分的情態(tài)。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xiàn),是很真摯動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層所開拓出的意境,進一步設想分別后的凄涼處境。今夜喝了別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朧朧的,酒醒后,將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曉,到了枯楊岸邊,冷風吹面,殘缺的月亮掛在天邊。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贈別,且是枯柳,曉風寒,殘月冷,景物是孤單單、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門帳飲”、“執(zhí)手相看”的眷戀之情,更覺得自己形單影孤,前途渺茫,所以這里雖不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詞人濃重的哀傷、悲愁之情,就連詞人的精神狀態(tài)都寫出來了。

  這三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楊柳、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愁的事物集中為一幅鮮明的畫面。并且這幅畫面出現(xiàn)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更加強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關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后,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xiàn)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為功業(yè)人才而愁,發(fā)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關于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征,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關于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jié)。曉風輕拂,帶來的并不是快意,而是涼意,凄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關于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別”——李白《憶秦娥》

  “傷心路邊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薄┘缥帷墩哿Α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唐王之渙《送別》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薄 張九齡《折楊柳》

  柳既是送別的象征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敖裣菩押翁?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xiàn)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業(yè):背誦七首詞

《雨霖鈴》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雨霖鈴》這首詞鑒賞的方法。(教學重點)

  2、深入體會作者的離愁別恨及對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誦讀,感受《雨霖鈴》的音樂美。

  1、介紹作者及詞的風格流派及有關文化常識。

  豪放派,壯美。 婉約派,優(yōu)美。

  2、老師范讀全詞并稍作朗讀指導。學生齊讀全詞。

  老師朗讀指導:

  A 、讀時要注意重音、節(jié)奏,語速要慢些,讀出感情。腦中要有畫面。

 、 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頓,表示悲痛氣塞。

 、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B、要有節(jié)奏,詩句中要有短暫的停頓。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便/縱有/千種/風情。

  3、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調及主題。

  二、賞析,理解《雨霖鈴》的語言美。

 。ㄒ唬┥祥牐荷掀瑢戨x別時的情景,實寫為主。

  1、學生個別讀。

  2、同座討論:

  ①找意象,說作用。(幻燈片上逐一展示有關意象的詞及其表達的感情。)

  明確:寒蟬 晚 長亭 驟雨 蘭舟 煙波(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 暮靄 楚天

  作用:渲染惆悵傷感之情(全詞基調是:婉約哀怨)

  作者一開頭就點明了季節(jié)。什么季節(jié)?秋季。

  寒蟬,是蟬的一種!抖Y記》中說:“孟秋之月,寒蟬鳴!睍r間大約是農歷七月,寒蟬的叫聲低微。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蟬叫聲未必凄切,但因詞人本就懷著一種傷心的情愫,聽到了蟬叫聲就產生了凄楚之感。

 、凇岸奸T”一句是什么意思?(齊答)

  ③學生看情人惜別圖,體會“執(zhí)手相看淚眼“一句的情感。

  師問:這句怎樣表現(xiàn)復雜細膩的情感?

 、苣钊トデЮ餆煵ǎ红\沉沉楚天闊 (虛寫,想象,借景抒情)

  問1:“去去”應該怎樣讀才好,為什么?

  問2:用自己的話想象描述這個畫面,并談談自己讀后的感受。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為什么“楚天”卻會“闊”呢?

 。ǘ┫麻牐

 、賹W生齊讀下闋。概括大意:設想別離后的凄清,是虛寫。

 、趯W生逐句品讀下闋。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秉c明了主旨“傷離別”。

  2、從“今宵”開始到詞的結束,按什么順序寫,分幾層?(按時間順序,分兩層)

  3、討論: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哀景寫哀情的寫法。)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比體會名句的美。

  4、“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點明與上文的呼應關系,寫法:呼應,虛寫,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

  聽錄音小聲讀。學生然后大聲齊讀。

  (三)師生共同歸結小結:

  這首詞,句句、層層寫的`都是離情別緒,但手法多樣,章法謹嚴,毫無拖沓、重復之處。就手法來說,有時借景抒情,有時敘事寓情,有時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寫景,但有的景與情合,以哀景寫哀;有的景與情違,以樂景寫哀,卻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別情曲曲傳出,使人有蕩氣回腸之感。就章法來說,全詞委婉鋪敘,既有實寫,又有虛擬,既有時間的順序,又有適當?shù)募舨茫昂蠛魬,層層深入,構思完密,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

  柳永曾長期過著羈旅生活,和歌女樂工們在一起。他對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寫愛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傾向的,消極頹廢的色彩較濃,但這首詞的思想感情還是很健康的,雖比較傷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真實的感情。

 。ㄋ模┬〗M交流討論:

  你認為寫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說出好在哪里。

  三、遷移,評析《雨霖鈴》的特色美。

  1,運用本節(jié)學到的知識鑒賞張先的《江南柳》,并與本課學的《雨霖鈴》相比較,說說它們的異同。

  江南柳 張先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確:同:都寫別情,都描寫了別時的典型環(huán)境。

  都寫了別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約詞。

  異:柳詞想象別后遠行的情景,虛實相生。

  張詞著重寫送行者別后情景,而未寫別時情事。

  2,學生齊讀課文。

  四、課后作業(yè):

  1 、背誦《雨霖鈴》。

  2、用細膩形象的語言描寫你所經歷的一段愁,可寫成詩。

  附:教學流程圖:

  一,誦讀,感受《雨霖鈴》的音樂美。

  二,賞析,理解《雨霖鈴》的語言美。

  三,遷移,評析《雨霖鈴》的特色美。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按照教學目標,通過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鈴》的音樂美、語言美、特色美。

  在誦讀指導上,我指出韻腳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能抒情,注意拖音、詞句中短暫的停頓,從重音、節(jié)奏、語速、感情方面讀《雨霖鈴》,指導得較細致,學生能較好地讀出這首詞婉約哀怨的情感。當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安排兩分鐘。

  在對《雨霖鈴》語言美的理解方面,我運用了講解、問答、聯(lián)想、討論探究、朗讀等方法,學生扣住了字、詞、句,能品嘗到詞中飽含的離愁別恨,與作者產生了共鳴。

  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雨霖鈴》細膩含蓄、婉麗多姿、纏綿哀怨的風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鈴的優(yōu)秀教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雨霖鈴》教案3

  教學目標:

  1.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2.能夠背誦其中的句子。

  教學重點:

  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味意境

  2.賞析名句。

  教學設想:

  充分貫穿誘思探究法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兩個貫穿要素和三個層次要素。通過閱讀想象完成教學重點,通過點撥討論完成教學難點。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意

  一、課前播放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蜂秩練夥。

  二、導入

  1.展示圖片

  2.師生活動:

  師:這些圖片展現(xiàn)的是什么場面?

  生:送別的場面。

  師:是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別離是一件常事,在詩詞中更是一種歷寫不衰的主題。請你說出寫送別的名句。

  生:說名句。

  師:展示名句。送別人與被送人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朋友。

  師:請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間.情人間離別的情景。

  生:表述。

  師:今天我們來欣賞柳永描寫的情人離別情景——《雨霖鈴》。

  三、展示目標:(略)

  認真觀察整體感知初步研讀

  四、展示全詞

  1.觀察該詞,回答以下問題:

 、艔亩温渖峡,本詞是( )(答案:雙調)

 、茝淖謹(shù)上看,本詞是( )(答案:長調)

  五、簡介作者

  1.學生說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簡介

  六、了解寫作背景

  1.讓學生從書中找

  2.教師補充

  七、研讀本詞

  1.學生看書

  2.做練習:選出對詞中部分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驟雨:急雨。歇:停。

  B.都門:京城門外。帳飲:“帳”通“暢”,痛快地喝。

  C.無緒:沒有心思。風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經年:一年。

  (答案:B)

  3.配樂范讀

  積極探索活躍思維深入研讀

  4.本詞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請概括(學生答)這兩幅畫面都是實景嗎?

  5.教師引導學生從畫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體味意境。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體味意境,下面我們轉換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導演,你們是演員,我要選五名演員演一部巨作,希望你們抓住機會,積極表現(xiàn)?碱}是進入柳永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盡情感受。二、不要打擾主人公。三、要積極回答我的問題。)問題:①你現(xiàn)在進入了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什么季節(jié)?什么時間?什么地點?②請描述一下周圍的環(huán)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態(tài)怎樣?④第一幅畫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這時的情態(tài)怎樣?⑤第二幅畫面是作者想象的,你們要想方設法進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試結束,到底誰能被選上呢?請注意收聽明天的新聞播報。請回到現(xiàn)實中來。)

  6.分別找出描寫景物和情感的詞句。

  7.第一幅畫面無論寫景還是寫情,都是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體味意境美的方法(點撥:1.抓畫面;2.抓情感。)

  9.歸納表現(xiàn)手法:1.情景交融;2.虛實結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11.名句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點撥:1.分析意像;2.聯(lián)系環(huán)境。)

  12.體味婉約風格(點撥:1.從題材上看;2.從情感上看;3.從基調上看。)

  運用遷移及時反饋促進同化

  13.做練習:對《雨霖鈴》意境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時間.地點.環(huán)境。

  B.“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是虛實結合,刻畫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二句意思是說傷離惜別自古都這樣,更何況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詞人酒醒,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答案:B)

  14.檢查背誦

  15.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體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其中體味意境也是教學難點,因而掌握體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畫面,二要抓情感。賞析名句也是教學難點,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聯(lián)系情景。但愿這些方法對你們以后鑒賞詩詞有所幫助。

  八、布置作業(yè):請運用今天學習的賞析意境的方法欣賞下面這首詞。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九、繼續(xù)播放《梁!罚趦(yōu)美的樂曲聲中結束。

《雨霖鈴》教案4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目標:

  了解柳永詞的特點,感受評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學習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難點:

  1.感受詞的意境,情韻;

  2.學習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

  1.柳永詞的特點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設備:教材《雨霖鈴》、朗誦視頻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思路:反復吟詠,感受兩首詞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感受柳永慢詞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柳永是一座無論如何都邁不過去的豐碑。這不僅居于它和歌妓傳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詞的發(fā)展上不可磨滅的貢獻。

  詞的基本知識: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tǒng)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柳永是開一代詞風的宋詞名家,現(xiàn)存詞213首,編為《樂章集》,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門還會學到他的詞作。今天我們先學習柳永《樂章集》的壓卷之作《雨霖鈴》。首先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斷句。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二、內容講解

  這首詞是詞人離開汴京時與所愛的女性話別的作品!坝炅剽彙痹~牌名。

  上片寫離別時的情景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句點明時令,“長亭”句寫分別的地點和具體時間,“驟雨初歇”則寫離別時的天氣,同時為下文之“蘭舟催發(fā)”張本!跋s”,尤其是秋天的蟬,在古詩詞里是一個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著風餐露宿的清高,其鳴聲復充滿生命短促的哀怨。詞人以這個悲劇性的'意象作為全詞的發(fā)端,以“凄切”二字狀其悲苦之鳴叫,則聽蟬人心中的種種凄涼與悲切自在不言之中!伴L亭”是行人休憩和餞別的處所!伴L亭”分袂,本來就令人難以忘懷,加之眼中所見,不過驟雨之后的一派蕭瑟;耳中所聽,不過黃昏時刻的一片蟬鳴,這就益發(fā)令人黯然銷魂了。所以發(fā)端三句,雖不見“離別”字樣,但離別所有的凄涼悲切的氣氛,卻是已經釀造好了。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州催發(fā)。”

  這三句正面描寫離別時的心理!皫わ嫛痹冈诮纪鈴堅O帷帳,宴飲餞別,這里即指長亭送別,不一定另設帷帳。事屬離別,且所聞所見,無非凄涼,所以雖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戀”二字。正要離別,一場驟雨,似乎天從人愿,離別之人正好延挨片刻。豈料正在留戀之際,而驟雨止歇,“蘭舟”主人催促開船了。駕船的,‘催發(fā)’,乘船的,‘留戀’。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執(zhí)手相看”,已經表現(xiàn)出難舍難分的深痛,但“蘭舟催發(fā)”,唯有以淚洗面了。一般來講,在這種時刻,彼此之間應該有許多話要說,但是情到深處,氣堵咽喉,偏偏一個字都說不出來!一個“竟”字,道出了那種想說、該說而終于沒能說出來的全部傷痛和惋惜!盁o語”是因為悲極而說不出來,然而說不出并不等于沒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詞人的想象之辭。

  “念去去,千里煙波,怒靄沉沉楚天闊。”

  “楚”,古國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這里泛指南方!俺臁毕率浅脸聊红\,江面上是渺渺煙波,在這煙波暮靄所組成的迷蒙的空間,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無依的扁舟,扁舟上則是一位“諳盡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這里,作為客體的暮靄和煙波對主體的行人有一種幾乎透不過氣的壓抑感,“沉沉”二字足見其份量;在這個廣漠無際的空間,抒情主體被一種深刻的孤獨和悵惘層層包圍著,“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對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憂慮和惶惑。很清楚,這是一個倍主觀化的空間,作為一個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人,他會由這沉重的壓抑和難挨的孤獨,想到幻滅的苦難人生,于是便有了這片刻的這里的抒發(fā)。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過于離別,而離別又有生別與死別之分!氨馍鷦e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薄八绖e以吞聲,生別長惻惻!彼绖e不過一次撕心裂肺的悲傷,時間的流水會沖淡一切不幸的記憶,而生別則是一種長期性的精神劇痛,如流淚蠟燭,成灰則已;似作繭春蠶,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總是為生別所苦,更有甚者,這種離別往往倍安排在請求時節(jié)。秋天,是一個摧敗一切生機的季節(jié),其色慘淡,其意蕭條,其聲凄切。悲秋與遠別的雙重苦痛,互為交織,互為生發(fā),構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詞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來所有情人的不幸,這就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理性內涵,升華了自己的愛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如果說,“多情”兩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寫而泛寫的話,這兩句便由泛寫而收攏到自身。“酒醒”二字,遙承發(fā)端之“帳飲”。詞人有今日之“帳飲”想到“今宵“之“酒醒”,“帳飲無緒”,畢竟還有所愛之人“淚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楊孤柳,曉風殘月相伴了。“楊柳岸”,寫其衰颯與空曠;“曉風殘月”,寫其凄清、寂寥和殘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無垠。既成功的襯托出詞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動的象征著詞人命運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經年”,經過一年或若干年。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即便有遠勝于“曉風殘月”的良辰美景,于我來說也是形同虛設。為什么,結拍兩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良辰美景”寫主觀時景,“千種風情”寫主觀情懷!傲汲矫谰啊敝瓮撛O,正在于“千種風情”之無由申說。長時間的遠距離的分別,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構成了主觀與客觀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經年”以下,盡情抒寫,筆墨紛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經年”,由“千里煙波”而“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而“更與何人說”,兩兩相對,又極見層折。

  作為《樂章集》的壓卷之作,這首詞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聲文并茂的美學效果等等。都給千百年來的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么嗽~之意境,承襲此詞之語句者更是代不乏人。這一點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經領略了。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帶著感情的朗讀這首詞,去細細的體會詞人自理罕見的深情厚意。

  三、課后作業(yè)

  背誦這首詞

  課堂小結:

《雨霖鈴》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盡情鋪寫的表現(xiàn)手法。

  2、難點:詞中所體現(xiàn)的離別情緒。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簡介引入

  柳永(約987--約1053年),北宋婉約詞代表。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于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由于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xiàn)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致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

  最后,他在飽受世態(tài)炎涼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有《樂章集》問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較多地同中下層市民接觸,因此他的詞語言比較樸素,接近口語,音律和諧,美妙動聽,他是第一個大量創(chuàng)作慢詞的人,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對詞的發(fā)展有一定的貢獻。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他善于鋪敘,盡情描繪,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在內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華風光,體現(xiàn)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fā)離愁別恨的痛苦,表現(xiàn)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因而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

  二、朗讀并賞析

  1、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寫他要離開汴京(今開封)去各地飄泊時和他的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

  2、逐句賞析上片(學生朗讀、體會、討論后分組發(fā)言,教師糾正)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凄涼急促地叫著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

  對:面對。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jié),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fā)出來呢?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沒有心思喝酒留戀時候(船家卻)催著船兒出發(fā)

  分析:接著寫“帳飲無緒”,寫“蘭舟催發(fā)”,就在汴京城外,送別筵上,依依惜別,心緒不寧的場合里,“驟雨”是“留戀”的短暫時機;而“初歇”是“催發(fā)”的緣由;同時,“留戀”表明不得不別,一個“處”字既點明關節(jié),又揭示出比較微妙的心理活動。于是這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使“無緒”鋪寫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樣進一步地抒發(fā)情懷呢?

  (3)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拉著手互相看著飽含淚水的雙眼竟哽噎著(連半句話也)沒有說

  噎:阻塞。話:動詞,說。

  分析: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zhí)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xiàn)。

  以上是實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盡千里煙波傍晚,空闊的天地間云氣沉沉煙霧籠罩

  千里:極言路途之遠。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

  分析:結句望空凝思,情意綿綿。這里,一個“急”字,緊扣上文的“無緒”,同時領起結句,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另一方面,這個“念”字貫注到下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帶景,在結構上有結有領。

  小結: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分析:從抒情的重點和層次上看,上闕扣住“別”字,由出行到“帳飲”,到“催發(fā)”,到“執(zhí)手”,到“遙念”,突出了惜別的深情,離別的痛苦。

  板書:上片,離別中悲痛:

  餞別景----餞別宴---餞別情----餞別景

  寒蟬、長亭、驟雨---帳飲---淚眼、凝噎--煙波、暮靄

  3、逐句賞析下片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叫人)怎能忍受這冷落的清秋時節(jié)

  傷:動詞,憂愁、憂思,這里作意動,以……為傷。更:復,又。那:何、怎。

  堪:承當、忍受。清秋:凄涼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并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夜酒醒時(身在)哪里,(也許在)楊柳岸邊(面對那)晨風和殘月

  曉:早晨。

  分析: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盡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景色原本暗淡,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皸盍、“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xiàn)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作品鋪寫到這里,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該是)形同虛設

  應:該。良辰:美好的時辰。

 。8)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訴說

  千種:極言其多。風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后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于“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然后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

  小結:寫想象中的別后情景。

  板書:下片,離別后悲愁:虛寫離情-----實寫離景--------虛寫離思

  傷、那堪---楊柳、曉風、殘月---虛設、與何人說

  三、寫作特色:

  1、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后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盡管真實,而情調未免凄愴;對現(xiàn)實盡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反映。

  2、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于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后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lián)系。由“寒蟬凄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表現(xiàn)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四、總結:

  作者在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致,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shù)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五、作業(yè)背誦

《雨霖鈴》教案6

  預習目標:通過閱讀把握詩詞中的基礎知識,初步體會詩詞情感。

  一、基礎知識

  1. 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雕闌玉砌(qì) 驟雨(jù) 暮靄 (ǎi) 檣櫓(qiáng)

  B. 乍暖還寒 (hái) 檻菊(jiàn) 凝噎 (yī) 都門(dū)

  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 彩箋 (jiān) 不諳(ān)

  D. 寒蟬凄切(qī) 將息 (jiàng) 豆蔻 (kòu) 蒼陌(mò)

  2. 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無誤的一項是( )

  A. 婉約 淪陷 憤激 凄切 帳蓬

  B. 頹廢 良晨 檣櫓 迢迢 韻腳

  C. 暮藹 鵲橋 蒼陌 倉皇 豆蔻

  D. 飄零 烽火 不虞 芍藥 貶謫

  3.詩句填空:

  A 《雨霖鈴》中表現(xiàn)主題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鈴》中描寫月色的著名詞句“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下面對詩句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 )

  A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B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C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D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5.根據(jù)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每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別。

  B “___________”是指木蘭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對船的美稱。

  答案

  1. C

  2. D

  3.A“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B“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4.C。

  5.A在長亭送別。 B“蘭舟”。

  課內探究學案

  一 學習目標:(1)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教師設疑,學生探究。

  1 (1).本詞的基調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2)本詞寫的是什么內容? .本詞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3).那么離別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2學生逐句討論,分析的重點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詞造句、寫作手法(自由表達)

  提示:上片:意象 細節(jié) 手法 煉字

  (思考)“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景物描寫應如何理解?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的藝術效果。

  3【雨霖鈴課堂演練】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1—2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在詞中有何作用?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幾句歷來為人所傳誦,為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清秋節(jié)”與“寒蟬凄切”前后照應,突出了凄清的氛圍,“更哪堪”則加強了這種悲劇色彩。 2.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枝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 3.為有我之境。暮山、斷橋、幽徑、漁村、孤煙、殘陽、暮云等均已點染出“黯然情緒” 屬“物皆著我之色彩”。

 。

  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模擬試題】

  一、基礎知識

  1.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

  B. 便總有千種風情(情意)

  C. 檻菊愁煙蘭泣露(欄桿邊的秋菊)

  D.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不好的房子)

  2.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歌、行、引、吟為古代詩歌體裁,其間無嚴格區(qū)別,音節(jié)、格律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B. 詩的風格有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兩大派別,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陸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國古典詩歌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詩歌,近體詩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shù)、對仗、聲韻等方面有嚴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體。

  D. 詞,原名曲子詞,來自民間,源于樂府,興與中唐,盛在兩宋,題材較自由,依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木蘭辭》即屬此類。

  二、閱讀實踐

  (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 對這首詞文句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風住塵香花已盡”說盛開的花朵因受狂風的摧殘已委身于泥土;“塵香”即后來陸游《卜算子》詞“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意思。

  B. “日晚倦梳頭”說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難消,強打精神梳妝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說的是事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笆率隆比鐕啤⒓彝、夫死等。

  D.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出了詞人心中無比深重的愁苦!棒肤恢邸,狹長小船,形如“舴艋”。

  2. 對這首詞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 )

  A. 上片直接寫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轉地從欲遣泄憂而不能的角度,進一步表現(xiàn)愁情深重。

  B. 這首詞集中抒寫離情別緒,主題鮮明,凄婉動人。

  C. 全詞想象驚人,化無影無形的愁緒為有重量的實體,造意新奇,極富創(chuàng)意。

  D. 全詞格調十分凄苦憂傷,體現(xiàn)了淺顯而又凝練、含蓄而不深澀的藝術風格。

  (二)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 李煜

  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綠,滿城飛絮滾輕塵。忙殺看花人。

  1. 對這兩首詞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腵一項是( )

  A. 在白居易的詞中,“風景舊曾諳”的“諳”字,說明江南春天的特點,不是聽人說的,而是親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詞中,“南國正芳春”的“芳”字,寫出了春天的特點,使人如見百媚千嬌的花容,如聞馥郁的花香。

  C. 兩首詞中的“綠”都是既寫水色,也寫春色,與紅日,江花互相襯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嫵媚動人。

  D. 兩首詞都表現(xiàn)了對春景的贊美之情,但結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詞用反問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詞用敘述句間接抒情。

  2. 對這兩首詞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 )

  A.白居易的詞開篇即扣住“憶”字,先總提一筆,然后以“江”為中心,描寫耀眼的紅日、“紅勝火”的江花,“綠如藍”的江水。

  B. 李煜的詞從“閑夢”起筆,先概括描寫,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樂聲、飛絮、輕塵和觀賞群芳的“看花人”。

  C. 兩首詞寫景如畫,景中含情,但寫的都不是眼前的實景:白居易的詞是憶中之景,李煜的詞是夢中之景。

  D. 兩首詞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摯,音韻悠揚,白居易的詞帶有濃郁的民歌風格。

  【課外拓展】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一段話:“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撤仟氈^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試題答案】

  一、1. D 2. D

  二、(一)1. A 2. B

  (二)1. C 2. C

  【總結】最新一年已經到來,新的一年也會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語文教案:雨霖鈴課前預習學案”能給您帶來幫助!下面請看更多頻道:

《雨霖鈴》教案7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本詞抒發(fā)的情感,掌握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并學會運用。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運用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柳永詞的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之情。

  2學情分析

  本課是對人教版教材必修四宋詞單元第一課《柳永詞二首》中第二首《雨霖鈴》進行學習。本班學生是整個年級中上層次學生,基礎比較扎實,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學生在《望海潮》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詞的相關常識,初步了解了詞人柳永,了解了其詞的一些風格特點。因而《雨霖鈴》的學習,把學生鑒賞、探究、運用作為課堂目標,進一步感受作者細膩的情思,精妙的藝術手法。本課字詞、知人論世、基本內容的學習放到了預習的微課中,也要求學生提前能背。本課的教學點有很多,比如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意向的疊加、名句的賞析等。我選取了虛實結合作為本課的教學點,把虛實結合的賞析、運用作為重難點。原因是學生在必修二散文單元,必修三唐詩單元中已經多次接觸到情景交融的手法,這些名篇中也不乏名句賞析,而高中必修篇目中虛實結合的手法本篇是一個典型,且近年高考詩歌鑒賞的考查中虛實結合是一個?键c。針對本層次的學生,本課力求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虛實結合的藝術效果,達到能鑒賞也能在寫作中運用的目標。設計了兩道作業(yè)題,一道鑒賞題,來源于高考;一道擴句題,以必修四已學《蘇武傳》為素材進行虛實的運用。此設計,是引導學生鞏固和擴展本課所學內容。

  3重點難點

  1、掌握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學會鑒賞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本詞抒發(fā)的情感,掌握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并學會運用。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運用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柳永詞的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之情。

  評論(0) 學時重點

  掌握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評論(0) 學時難點

  學會鑒賞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預習活動微課學習

  《雨霖鈴》預習指導

  一、解決字詞

  驟( zhòu )雨 留liàn(戀 )處 凝( níng )噎( yē ) mù( 暮 )ǎi( 靄 )

  那(nǎ,通哪 )堪 良chén( 辰 )好景

  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驟雨: 急雨 初歇:剛剛停下 凝噎:因為悲傷而喉嚨梗塞得說不出話來。 無緒:沒有心思,心情不好 暮靄:傍晚的云霧

  那堪:怎能忍受 經年:年復一年

  三、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

  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chuàng)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fā)展及金元戲曲、明清小說有重大影響。

  推介閱讀: 梁衡《讀柳永》

  四、《雨霖鈴》的由來

  雨霖鈴:詞牌名

  馬嵬兵變后,楊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后,玄宗北還,一路戚雨瀝瀝,風雨吹打皇鑾的金鈴上,玄宗因悼念楊貴妃而作此曲。

  虛實結合的手法

  虛實結合:虛實結合是指現(xiàn)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融合的一種藝術手法。所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景、實事、實境,是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捕捉到的部分。所謂“虛”是指主觀意識中存在的情感、設想、夢境、回憶,是通過詩人主觀想象得到的部分。

  作用:古典詩歌歷來追求“虛”與“實”的完美結合,這可以形成對比反差,使詩意含蓄委婉,又可以激發(fā)想象,大大豐富詩歌的內容,開拓詩歌的意境,為欣賞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使其獲得充盈的審美趣味。

  示例: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里長。

  詩歌一二兩句是實寫,橘柚飄香的季節(jié),詩人江樓與友人餞別,以酒解愁。江上凄風帶著冷雨,侵入舟中,天涼心也涼。詩的三四兩句是虛寫,詩人從對面落筆,想象了朋友離別后,在瀟湘明月下愁臥舟中,短短的夢竟也被猿的悲啼侵入情景。全詩虛實結合,表現(xiàn)出離別的難舍與分別后的牽掛。情感真摯曲婉動人。想象的情景豐富了詩歌的內容,拓寬了詩歌的意境。

  六、語文學習小組,分組討論賞析這兩首詩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七、課外補充閱讀梁衡《讀柳永》

  活動2【導入】古詩詞導入

  江淹在《別賦》中寫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矣也!” 歐陽修在《踏莎行》中吟道:“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長亭送別》中也有這樣的句子“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闊別家鄉(xiāng),遠離親朋,在人生中是一件沉重的事情,但我們中國的詩人攜著才情,借著文字把哀婉的離別變得浪漫,真摯,動人,于是一座長亭回響起一曲離歌,一支柳條挽著一葉扁舟,一杯清酒倒映著一彎殘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柳永的《雨霖鈴》感受這美了近千年的離別。

  活動3【活動】誦讀入境

  師生誦讀,感受詞人的離情別緒。

  活動4【講授】介紹本詞寫作背景

  柳永仕途坎坷,長期過著漂泊的生活,他和歌伎、樂工們感情很好,在他的詞中常抒發(fā)離別之痛,羈旅之苦!队炅剽彙芳词敲鑼懰x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和他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痛苦心情。

  活動5【講授】整體感知本詞抒發(fā)的離情別緒

  本詞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離情別緒?

  離別在即的煩亂 無緒 留戀

  離別時的悲痛、難分難舍 執(zhí)手、淚眼、凝噎

  離別后的哀傷 傷離別

  離別后的借酒難消愁,無依孤獨之感 酒醒 何處

  離別后的孤獨,苦悶、無奈 虛設、與何人說

  總結:詞人以時間順序抒寫了離別前后心理情感的變化,深沉而哀傷。那么詞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活動6【講授】深入探究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學生二讀本詞

  1、抒發(fā)離情,詞人在詞中描繪了哪幾幅圖景或場景?

  別前:寒蟬、長亭、驟雨 殘敗、凄冷

  別時:執(zhí)手、淚眼、凝噎 凄婉、纏綿

  別后傍晚:千里煙波、暮靄、楚天闊、清秋節(jié) 清遠、凄迷

  別后拂曉:酒醒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清冷、孤寂

  別后多年:良辰好景、千種風情,無人說 孤寂、凄涼

  2、別前和別后的圖景或是場景有何不同?

  別前別時實寫凄涼之景中難舍難分的離情別緒;別后是虛寫,對分別后的情狀進行想象預設。

  3、請思考別后的虛寫詞人為何寫了三個場景?

 。1)以時間的變化(暮靄——傍晚,曉風——早上,經年——年復一年)來寫離別從開始到多年帶給詞人的孤獨苦痛。

 。2)預設的三個不同場景,抒發(fā)的離情側重不同。

  A、第一個場景側重在寫天廣地闊、前程茫茫,獨身一人,不知歸處,未來難卜的落寞茫然。

  B、第二個場景側重在寫難忍分離的悲傷,以酒解愁,但酒醒之后更添愁緒。

  C、第三個場景側重表達多年之后,時間也不能淡去這種離愁,良辰好景,千種風情無人分享也變得索然無味,孤獨苦悶之情自然流瀉。

  4、詞人這樣實虛的'安排有何藝術效果呢?

  本詞虛實結合,并預設三個場景,激發(fā)了我們的想象,豐富了本詞的內容,拓寬了本詞的意境,讓我們感受詞人因離別而不舍、孤獨、苦悶、無奈的情感歷程,看到了詞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離情別緒層層深化,曲折哀婉,纏綿悱惻,讓人與之共傷,與它同悲。

  5、準確把握情感,三讀詩歌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通過本詞虛實結合手法的學習,我們感受了柳永詞的藝術魅力。盡管詞人仕途坎坷,未能遂愿,但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卻占據(jù)了醒目的位置。因而梁衡在《讀柳永》一文中寫道:“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也記住了柳永!

  活動7【講授】小試身手——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看多樣虛實,感詩歌魅力。

  1、快速閱讀下面詩歌,找出詩中虛實結合的手法,說說各有怎樣的藝術效果。(小組討論修訂預習鑒賞文字)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2、生生、師生交流兩首詩虛實結合藝術手法的鑒賞

  虛實結合:虛實結合是指現(xiàn)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融合的一種藝術手法。所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景、實事、實境,是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捕捉到的部分。所謂“虛“是指主觀意識中存在的情感、設想、夢境、回憶,是通過詩人主觀想象得到的部分。

  作用:古典詩歌歷來追求“虛”與“實”的完美結合,這可以形成對比反差,使詩意含蓄委婉,又可以激發(fā)想象,大大豐富詩歌的內容,開拓詩歌的意境,為欣賞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使其獲得充盈的審美趣味。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ń處熓痉叮╄b賞:前兩句實寫冬至在邯鄲驛站里,形單影只的孤獨凄涼,后兩句虛寫了家中親人夜深燈下說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全詩虛實結合,從對面落筆加以想象,豐富了內容,拓寬了意境,婉曲的表達了思家思親的濃重情感。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ń處熓痉叮╄b賞:詩的一二句實寫自己“等閑揮袂”客居天涯的瀟灑豪邁,第三句虛寫自己燈前夢到江南,表達自己離家的苦悶。詩歌末句再用眼前實景山月西沉來映襯自己別家的孤獨惆悵之情。全詩虛實結合,用夢境來強化了思鄉(xiāng)別家之愁,拓寬了詩歌的意境。(1分)

  總結:鑒賞既要有手法的判定,也要有內容的概括分析,還要有術語的定位,評價。

  活動8【作業(yè)】鞏固擴展鑒賞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1、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瑯琊溪①[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②。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內)期間,瑯琊溪在滁州瑯琊山。

 、陂叮╟há):這里指拼扎而成的簡易木橋。

  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賞析(6分)

  2、請以“蘇武牧羊”為內容,擴寫一段描寫性文字,要求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字數(shù)不少于100字。

《雨霖鈴》教案8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的教學內容依然是宋詞,在本單元的第一節(jié)課上,我們就知道,宋詞從風格上來說,大體可分為兩類,哪兩類?

  生(異口同聲):婉約詞和豪放詞

  師:前幾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具陽剛之美的豪放詞,下面,我們先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歸納一下豪放詞的特點:

 。ㄉ鷼w納,幻燈片總結歸納)

 。、題材廣泛:上至民族興亡、歷史更替、人生悲喜、宇宙奧妙、下至功名之志、家國之念、朋友之情、心中之思“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既反映時代風云變幻,又關注人生百態(tài),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病⑶楦斜磉_上以鋪陳、直抒為主;氣魄雄宏,風格剛健,情調昂揚,意境超脫,多抒襟懷抱負、愛國壯志;多發(fā)時代感慨、懷古傷今。

  體現(xiàn)在詩歌的意象選擇上,多以自然山水、驚濤駭浪、金戈鐵馬、景象宏大,意境恢弘

  師:今天我們這堂課的學習重點是詞的另一類即婉約詞,如果把豪放詞比作一位東北大漢的話,那么,婉約詞就是江南女子;如果把豪放詞比作長江黃河,那么婉約詞就是小橋流水。如果把豪放詞比作高山大海,那么婉約詞就是山澗小溪。如果把豪放詞比作《黃河大合唱》,那么婉約詞就是《夜半小夜曲》?梢哉f,與豪放詞相比,婉約詞在題材的選擇上、在情感的表達上都與豪放詞大相徑庭:

 。薄㈩}材狹窄:描摹男女相思,抒寫離情別緒,吟詠風花雪月,感喟春愁秋恨

 。、情感表達上:宛轉含蓄,纏綿悱惻,用典雅委婉的筆觸,濃麗富贍的詞藻,狀相思,抒離情,傷春悲秋。

  體現(xiàn)在詩歌的意象選擇上,喜歡描寫纖細柔美的景物,如:楊柳、曉風、細雨、落花等

  師:這些意象其實都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果我們在鑒賞婉約詞之前,對這些意象的古代蘊意和內涵十分熟悉,那么我們解讀婉約詞就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請同學們和我一起通過賞析柳永的《雨霖鈴》和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婉約詞,走進婉約詞中的這些優(yōu)美意象。

  二、聽錄音朗誦《雨霖鈴》、《聲聲慢》,體會婉約詞中的韻律美,整體感知兩首詞哀婉纏綿的情感基調。

  提示:1、注意朗讀時的重起輕落,語調舒緩。

 。病⒆⒁馔ㄟ^準確的停頓、拖音傳達出詞人哀婉悲戚之情。

  三、歸納婉約詞中典型意象在古代的蘊意和內涵,并同學生一起分析它們在兩詞中的作用。

 。ㄒ唬队炅剽彙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薄⒄堈页霰揪湓姼柚械闹饕庀

  明確:寒蟬、長亭、晚、驟雨初歇

  2、說說這些意象給你什么樣的聯(lián)想

  提示1:寒蟬

  寒蟬: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柳永自己就一再用過這個意象,如

  《引駕行》“虹收殘雨,蟬嘶敗柳長堤暮”、《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又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鞔_:蟬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在炎熱的盛夏鳴叫,歷來文人筆下的蟬聲也是熱鬧嘈雜的,可在柳永的筆下為何如此凄寒,關鍵在一個“寒”字含義豐富,首先,一個寒字直接點明了當時的天氣和季節(jié),說明已是寒氣襲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二,這一寒字,說明蟬本身覺得寒,故曰“寒蟬”,第三,作者非蟬,怎么知道蟬“寒”呢?其實寒的不是蟬,而是人的心境。這一“寒”字,指的就是詩人心境的凄寒。所以,這一“寒蟬”用得極妙,一開篇就渲染了凄涼傷感的氣息,突出了“傷離別”的主題。)

  提示2、長亭

  長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因此,它不是一個專有的地名,在送別的場合都用得著,如,王褒《送別裴儀同》的“河橋望行旅,長亭送故人”,王昌齡《少年行》的“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兩首詩里的“長亭”'和這首詩里的“'長亭”,當然不能看作是實指一個地名。但作為送別的所在是一樣的。

 。鞔_:古人常在長亭送別,此處用長亭,既交代了地點,又暗寓離愁別緒,也有其妙)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蘭舟

 。、提示:“舟”就是小船的意思,相傳魯班曾經刻木蘭樹做小船,后來“蘭舟”變成了船的美稱。

  (明確:本詞中“蘭舟”其實指的是“駕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達主題方面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來“驟雨初歇”是應該上船出發(fā)的時候了,這時候,船夫告知要開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在作者聽來卻是聲聲催心,讓兩人肝腸寸斷,而船夫卻不解詩人此時的心情。一個“催”字傳神地寫出了這一對戀人不忍分離,卻又不得不分離的情景,把離別的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薄⒄堈页霰揪湓姼柚械闹饕庀

  明確:淚眼

  2、提示:淚,是中國古典詩詞中“送別詩”一類的重要意象,絕大多數(shù)別離者都難免淚下沾巾。臨別揮淚,在他們,恰如臨別飲酒、臨別折柳一樣經常、一樣普遍。如:第一單元王實甫《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睔W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鞔_:淚,雖不是獨為別離而流,感時憂國等亦可以使古代詩人詞人涕淚縱橫,但在別離的場合,淚卻總是適時地揮灑而出,以致“揮淚而別”幾乎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常用語。正如,詞中深愛的情人即將分離,兩兩相對,淚眼相看,滿腹的哀傷,一腔的柔情,盡在這一雙“淚眼”朦朧中,表情很是真摯感人。)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煙波、暮靄、楚天

  2、提示:“煙霧”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它的蘊意和內涵主要在于象征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是一種愁人的景象。

  楚天:楚地的天空(戰(zhàn)國時楚國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等地),這里泛指南方天空。

 。鞔_:本詩句中“煙波”這個意象的特征是“千里”,暮靄(傍晚的云氣)這個意象的特征是“沉沉”,“千里”極言路程的遙遠,“沉沉”重重下壓,極深邃的樣子。加上時值黃昏,眼前的景色越來越模糊了,離別的情緒也隨之黯淡。楚天“闊”,一個“闊”字極言楚天的廣闊,這個景象本來境界闊大,頗有點豪放的意味?墒羌由稀扒Ю餆煵ā焙汀俺脸恋哪红\”卻又給壯闊的景色蒙上了一層陰影,襯托出行人黯然神傷的不盡愁緒,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這種景色中充塞著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與柳永“傷別離”主要關系最密切的一個意象

  明確:清秋

  2、提示:秋風多厲,草木凋落,萬物蟄伏。在這樣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下,秋意象積淀著民族的悲劇性的心理記憶。它的主要內涵是凄涼、愁怨和悲傷。秦觀《菩薩蠻》“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濕鴛鴦錦……殘更與恨長!眲⒂礤a《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鞔_:“冷落的清秋”與上文“寒蟬”呼應,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本句堪稱柳永詞的千古絕唱,特別為人們所愛賞,甚至有人拿這兩句詞來代表柳詞,原因在于這兩句中集中了許多觸動離愁的典型意象來表現(xiàn)他這次的愁懷,是哪三個意象?請從詩句中找出。

  明確:楊柳、曉風、殘月

  2、提示:柳是寄別之物,自漢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贈別之俗。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意,中國古典詩詞中“柳”意象在表贈別的詩歌中出現(xiàn)的頻率是很高的。例如,《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李白《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別”,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吳文英《唐多令》“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3、提示:風,在古人的眼中,風也是最能觸動離愁別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風,更是離愁、憂怨、感傷的“愁種子”。曉風,指清晨的涼風,因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節(jié)”,故此處,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帶寒意的風,“自古逢秋悲寂寥”曉風輕拂,帶來的并不是快意,而是涼意,凄涼的感覺,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4、提示:殘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征,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杜眯小穾讉地方寫到月:“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明確:月缺難圓,人別難聚,再加上涼風習習,作者不禁黯然神傷,自然更覺寒意襲骨,凄涼悲傷。)

 。ǘ堵暵暵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酒風

  2、提示: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后,離人飲酒,是作為麻醉劑來削減愁懷的,“酒醒”就無異愁醒。經過麻醉后再醒過來的愁,就越發(fā)使人感到無法排遣了。李憬《應天長》“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邊病”,周邦彥《關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顯的說明這種情況。

  (明確:常言道:借酒澆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卻不說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敵急風,實則非指酒淡,更指愁濃,濃到任何烈酒都化不開,可見其詞之含蓄婉約。)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雁

  2、提示:雁為候鳥,春日南飛,秋日北歸,古人早把它作為秋季一種有特征性的意象,其定時回歸,文學家便把雁與依戀故鄉(xiāng)聯(lián)系起來,或寄寓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詩人詞者,看到雁之后,往往會引發(fā)思鄉(xiāng)的愁情。如,柳永《曲玉管》“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保ㄗ詮姆质忠詠,再也沒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斷南飛的大雁,也未等到來任何的憑據(jù),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長。)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保ㄔ缭诨ㄩ_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1、請找出本句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確:黃花

  2、提示:黃花,菊花。菊花給人以幽靜清瘦之感,顏色比較樸素,這里人與菊有一種應合。“滿地堆積”“無人摘”寫的是花的凋謝,而“憔悴”的不只是花還有人,作者在這里把外界的環(huán)境與內心的感受打成一片了。中國古典詩詞中也經常提到“落花”這個意象,花是植物美麗的部分,花在一個春天完成從盛開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著四季循環(huán),暗示著時光流逝,這種美麗、短暫、動態(tài)的意象,給詩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為深刻。飄零的落花中,彌漫著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而在婉約詞中,落花意象由于它的柔美纖細而染上更多個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一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就為相思懷人設置了一個凄艷哀婉的場景:色彩鮮艷、氣味芳香的紅色荷花已經凋零殆盡。此外還有“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烏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等。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字字寫愁,層層寫愁,卻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畫龍點晴,以“愁”歸結,而又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愁”還不足以概括個人處境,推進一層,愁情之重,實無法估量。滿紙嗚咽,撼人心弦。

《雨霖鈴》教案9

  教學目標:

 、賹W習誦讀,并通過誦讀體會詞的感情基調

 、谕ㄟ^常規(guī)分析、意象分析等方法體會詞的意境、畫境;通過想象,再現(xiàn)這幅離別圖

 、燮肺蛾P鍵字詞,感受詞的語言美、情感美

  教學重點:目標①、目標②

  教學難點:目標③

  教學方法:朗讀法、想象法、畫圖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語: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抒寫離愁別緒是古詩詞中的一大主題。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哪些離別名句?

  2、生答?善咦彀松嗉w作答,以利于營造氣氛,凝聚學生思想。

  3、總結:詩人筆下的離情或深情,或豁達,或豪放,或婉約,可是,把離情寫得最為纏當推婉約派的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板書),這首詞可謂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佳作,千百年來以它的凄婉柔美,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二、作者與背景介紹(課前印發(fā))

  柳永,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慢詞,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

  柳永大約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钡攘5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fā)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這首牢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里,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并記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一次終于通過考試,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寫他的歌詞,并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敝螅懒髀溆阢昃、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于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最后,他在飽受世態(tài)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

  柳永生性放蕩,喜結交歌伎樂工。一生窮困潦倒,死后由歌伎集資埋葬。

  柳永作品以鋪敘見長,語言通俗,故流傳廣泛,“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這首詞寫他在京城仁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準備遠行南方浙江謀生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的離別。

  三、整體感知

  1、聽鄧麗君唱《雨霖鈴》錄音。

  2、學生:要求小聲讀一遍,找出能夠體現(xiàn)感情基調的詞句。

  3、教師:

  ①明確體現(xiàn)感情基調的詞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概括感情基調:悲傷愁苦(板書)。

  ②朗讀指導:基調低沉,應讀得慢些,深沉些,盡量通過朗讀傳達出詞人的悲傷愁苦之情。

  4、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停頓、輕重音與節(jié)奏。

  5、學生自讀:要求投入,爆發(fā)出情感,讀得感人。

  6、齊讀或抽個別學生讀。

  四、細品賞析

  1、學生自主完成常規(guī)分析,教師適當點撥與檢測

  2、意象分析:找出意象,品析修飾詞,體會詞人情感與心境

  蟬:寒,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長亭:本送別之亭。

  都門:原送別之地。

  蘭舟:催,反襯留戀時間之長,難舍難分。

  煙波:千里↘

  煙靄之濃之重,暗指阻隔之厚,襯托離情之深。情景交融。

  暮靄:沉沉↗

  楚天:闊,浩渺無邊,徒嘆何去何從,倍增窮途之感。

  以上為實寫之景。以下為虛寫之景。

  楊柳:“柳”同“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習俗,寓指不忍分別。

  曉風:清晨涼風習習,倍覺凄涼。

  殘月:殘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離別,難以團圓。

 。ㄒ陨习鍟

  3、根據(jù)以上意象,展開想象,構畫一幅簡易的離別圖

  4、品味語言,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傧缕熬菩选卑凳緞e后詞人縱酒致醉,這與上片“帳飲無緒”是否矛盾?

  學生討論后,明確:上片中詞人與情人離別在即,縱有美酒,也沒心情,實在難以下咽;下片詞人縱情醉酒,實乃借酒澆愁,卻又愁上加愁。

 、谏掀校謩e在即,為何“無語”?

  學生思考后回答,明確: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千言萬語,塞滿哽咽了喉嚨;情如潮涌,不知從何處說起。這是情感的集中表現(xiàn),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巯缕袨楹握f“良辰好景虛設”?

  教師點撥:“良辰好景”在何時何地?“虛”又有什么意思?

  學生討論后,明確:“良辰好景”乃是想像之時,想像之景,無奈天意不成人聚合之美,良辰美景又奈何天啊,此處以樂景寫哀情。著一“虛”字,不僅指明這是想像之境,也說明對未來的美好的想像恰恰讓人徒增現(xiàn)實的濃厚的傷感,更無法引起欣賞之興致!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本詞

  2、工筆細描離別圖

《雨霖鈴》教案10

  一、導入

  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有四顆璀璨的明珠,“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了宋代,詞進入繁盛時期,并且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藝術流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柳永。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欣賞柳永和他的代表作《雨霖鈴》。

  二、 通過朗誦,整體感知。

  詞是極具音樂性的詩體,在古代是用來傳唱的,F(xiàn)在雖然樂譜已失,但我們可以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體會并且傳達詞的情感——朗誦。

  自由朗讀。要求:讀出你對詞的感受。

  學生讀——學生評價

  這首詞寫的是什么?(感受;原因)——————和心上人離別的傷感。

  用詞當中的一句話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三、 通過討論,具體分析。

  詞人是如何來寫離別情的呢?(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

 。ㄓ谜Z言表達你的看法。)

  (一) 典型環(huán)境

  寫景。

  寫了什么景,傳達了什么情感。(請舉例說明)——還有哪些景,投影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學生回答,并補充。

  提示:寒蟬——什么時候的蟬?為何不是夏天?叫聲如何?

  初秋,生命將終時的`寒蟬的凄涼叫聲。

  長亭——是什么地方?

  分別的地方;“長亭外,古道邊”;是分手處,傷心地。

  驟雨——詞人希望這樣嗎?

  難受,雨天留人日,雨停得啟程去遠方,不得不分別。

 。ㄏ胂螽嬅妫┰谝粋清秋的傍晚,大雨剛剛停歇,耳畔是寒蟬凄涼的叫聲,面對著長亭古道,一對相愛的人就要離別了。

  你體會到了什么情感?——用你低沉的聲音為大家演繹一下!u價,指導。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學生回答。

  提示:“念”——想象之景。虛實相生。

  景象——浩渺的江面,沉沉的暮靄,空闊的楚天。

  “闊”“舒”——對比《水調歌頭游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這里是空闊,使人感到惆悵憂傷。

  情——是和情人離別的久遠,是前途的暗淡。

  你體會到了什么情感?——用你輕柔的聲音為我們演繹一下!u價,指導。凄切中有蒼茫。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生回答。

  提示:楊柳——諧音“留”。古人折柳相送表示離別難舍!拔粑彝,楊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高考之后)

  曉風——什么時候的風?感受?秋日拂曉的風是微涼的。心境更涼。

  殘月——

  酒醒——因愁而喝酒,酒醒卻更添愁緒!敖杈葡畛罡睢。

  你體會到了什么情感?——用你粗壯的聲音為我們演繹一下——評價,指導。(似乎有體會)

  4、小結:柳永通過選取典型的景物——寒蟬、長亭……,無一不在烘托、渲染離別的傷感之情。沒有一個字寫情,卻又無處不再寫情。這種表現(xiàn)手法我們稱——情景交融。

  5、拓展延伸——柳永《蝶戀花》(投影);杜甫《旅夜抒懷》

  問題:描繪了什么圖畫?表達了什么情感?

  (二) 典型細節(jié)

  提示:如果我要用一幅畫來展現(xiàn)男女主人公的離別,你覺得給這幅畫旁配上哪兩句詩最好呢?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此句甚妙,妙在何處?(討論)

  提示:執(zhí)手——為什么不是擁抱?手連著心。愛情的美不是“我愛你”,而是“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淚眼——有淚,但又沒有哭出來?

  竟——說明想不想哭?為什么想哭卻沒有哭出來?

  傷心到極處,沒有辦法哭出。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是離別悲痛心情的再現(xiàn)。是一種內斂的情感表達,是婉約。

  總結:作者選取了離別時典型的細節(jié)——執(zhí)手、淚眼、飲酒……來展現(xiàn)離別的傷感。

  誰朗誦?要求:效果要好。

 。ㄈ 齊讀。

  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判我們是否已經真正報我了一篇文學作品。我覺得大家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個頻率在跳動,我是否被感動了。你感動了沒有?(感動了)

  一起朗誦,用聲音來傳達感受。

  理解后的朗誦真的不一樣啊。

  四、比較不同。

  柳永和蘇軾開辟了詞的豪放和婉約兩種不同的風格。

  如果我請你從他們的詞中各選一句來表現(xiàn)他們各自的風格,選哪兩句?

  “大江東去”

  “楊柳岸曉風殘月”

《雨霖鈴》教案11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chuàng)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有《樂章集》。

  解題:

  《雨霖鈴》,唐玄宗時教坊大曲名,后用為詞調。霖,一作“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雨淋鈴》條:“《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耠p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薄对~譜》卷三十一:“宋詞蓋借舊曲名,另倚新聲也。調見柳永《樂章集》,屬雙調。“此詞寫別情,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傾訴難以割舍的離愁中,同時也抒發(fā)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無色。通篇層層鋪敘,上下闋通過襯托、點染,渾成一片。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盡致。這是吸取了民間詞的特點,在藝術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釋:

  (1)[對長亭晚]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長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在長亭送別。

  (2)[都門帳飲]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帳,郊野沒有房屋,所以臨時搭起篷帳。

 。3)[無緒]沒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蘭舟]木蘭木制造的船。這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對船的美稱。

 。5)[凝噎]因為激動,嗓子被氣憋住,說不出話。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靄(ai)]傍晚的云氣。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戰(zhàn)國時楚國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等地),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經年]一年。

  (11)[便縱有千種風情]就算是有多少風情。風情,深情密意。

  鑒賞文章:

  這首詞描寫了作者要離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和他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痛苦心情。通過這種描寫,十分真實地反映出封建社會中離別給予青年男女的愛情以多么沉重的打擊。這首詞正是愛戀歌妓和悲嘆羈旅的思想感情交織著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這首詞的上半片主要是寫臨別時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寫別后的情景。

  開首三句,如果簡單看成敘事,好象只從送別的時間、地點說起,而其實,既沒有象后面的“清秋節(jié)”明確指出時間,也沒有象后面的“都門”明確指出地點。如果簡單看成寫景,也好象只在對著長亭的當兒,聽到寒蟬在叫,看到驟雨剛停,而其實,不僅聲音、形象中有異樣的情味,即呆對著的長亭也不是單純的建筑物。可見這里著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應該說,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從抒情寫景中可以看出時間和地點,不能簡單作敘事或寫景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冒頭”(開端)。柳永的詞中象這類寫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駕行》的開頭是:

  虹收殘雨,蟬嘶敗柳長堤暮。

  接著才是:

  背都門,動消黯,西風片帆輕舉。

  《卜算子》的開頭是: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

  接著才是:

  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

  或者寫出有人在“對”,或者沒寫出,都是一樣的寫法。因為作品中的景物描寫都是作者所看到、聽到或想到的,總不能離開人。而這里的“長亭”也不是一個專有的地名,在送別的場合都用得著。如王褒《送別裴儀同》的“河橋望行旅,長亭送故人”,王昌齡《少年行》的“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兩首詩里的“長亭”和這首詩里的“長亭”,當然不能看作是實指一個地名。但作為送別的`所在是一樣的。從下面的“都門”看,這詞里的“長亭”應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兩岸,多種楊柳,因此宋代詞人寫到“長亭”,往往和楊柳聯(lián)系起來說(這詞下面的“楊柳岸”和周邦彥的《蘭陵王·柳》都可以證明)。柳和蟬是結不解緣的。柳樹多的地方蟬總是特別多,因而詞人往往把柳和蟬并用,從上引《引駕行》的“蟬嘶柳敗”和《少年游》的“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看來,柳永自己就一再這樣用過。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凄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門帳飲無緒”兩句是實寫不忍別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都門”是指汴京門外。北宋自趙匡胤稱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東京。“帳飲”是沿用向來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的詞語,不要呆看,在小館子餞行也是同樣的意義。“無緒”是當時心緒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現(xiàn),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傲魬偬帲m舟催發(fā)”,是說正在留戀不舍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fā)了!傲魬偬帯,《花庵詞選》作“方留戀處”,意更明顯!疤m舟”是用木蘭刻成的船。從“催發(fā)”中可以看出他們多么依依不舍。從這種依依不舍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進一步刻畫兩人難舍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xiàn),是很真摯動人的。《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寫寶玉受賈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時,有這樣一段描寫:“此時黛與雖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這等無聲之泣,氣噎喉堵,更覺厲害。聽了寶玉這些話,心中提起萬句言語,要說時卻不能說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罷!’”雖然后來黛玉終于說出了一句話,但這段描寫正可以說明為什么會“無語凝噎”的道理。就這首詞的思想感情的活動過程來說,這樣集中的刻畫這種形象是有必要的,因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現(xiàn)是放在后面的層層設想上,不可能在這方面做過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詞《鵲橋仙》里也描寫臨別時的情況,我們不防拿來對照說明一下:

  “屆征途,攜書劍,迢迢匹馬東去。慘離懷,嗟少年,易分難聚。佳人方恁繾綣,便忍分鴛侶。當媚景,算密意幽歡,盡成輕負。

  次際寸腸萬緒,慘愁顏,斷魂無語。和淚眼,片時幾番回顧。傷心脈脈誰訴?但黯然凝佇。暮煙寒雨,望秦樓何處?

  這首詞和《雨霖鈴》一樣是寫別情,一樣是從離別時的情景出發(fā)。然而實際情況不同:這首寫的是陸程,《雨霖鈴》寫的是水程;這里寫單身匹馬赴征程,沒有人催發(fā),《雨霖鈴》有“蘭舟催發(fā)”。內容的廣狹也不同:這首寫的限于臨別時的情景,僅下半片提到別后的去處,《雨霖鈴》所寫的,上半片結尾已經提到別后的去處了,下半片完全是別后情景的設想?梢哉f,這首詞表現(xiàn)范圍只抵得《雨霖鈴》的上半片。兩首的創(chuàng)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現(xiàn)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適應。這首詞可以曲折詳盡的寫臨別時的情景,《雨霖鈴》就必須用三言兩語抓住最能給人強烈印象的表達出來。從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對某中情景的或詳或略的寫法還是由具體內容決定的。

  以上都是實寫當時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薄澳睢弊忠恢必炞⒌较掳肫瑒e后心情的描寫!叭トァ笔窃饺ピ竭h的意思!盁煵ā笔遣嫦筝p煙籠罩著,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澳红\”是傍晚的云氣!俺脸痢笔侵刂叵聣海瑯O深邃的樣子。從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所以說“楚天闊”。這兩句是由當前情景過渡到以后情景的寫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寫法。時間接近黃昏,景色模糊了,而離別的情緒也是黯淡的。作者在這種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緒就變得越發(fā)黯淡了,更何況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復加以必要的擴張,說“千里”,說“沉沉楚天闊”。這么一來,給予讀者的感覺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塞著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兩句是特提,是說道理,是把一時的、特殊的情況說成永恒的、普遍的情況。詞學批評家劉體仁曾這么說過:“中調、長調轉換處,不欲全脫,不欲明粘!蔽覀儚倪@兩句詞中可以體會出這種道理。說全脫嗎?不是。分明是說“傷離別”,又是“清秋節(jié)”,和這詞的表現(xiàn)是一致的。說全粘嗎?也不是。分明是說“自古”怎樣怎樣,不限于這個場合。這樣的寫法,用文藝理論上慣用的話來說,那就是作者有意識的把自己的私情作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提出來了,說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時候這種難堪的離情,凡是多情得人都會具有的。這種把個別的特殊的現(xiàn)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現(xiàn)象,也就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边@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句子。就詞義看,是頂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煙波”兩句而來,是深一層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時候,不見心愛的人,只對著岸上的楊柳,曉風輕拂,殘月微明,這情景是多么難受。這也是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什么特別為人們所愛賞,甚至有人拿這兩句詞來代表柳詞呢?這兩句的好處怕還是在于集中了許多觸動離愁的東西來表現(xiàn)他這次的愁懷。怎么說呢?離人飲酒,是作為麻醉劑來削減愁懷的,酒醒就無異愁醒。經過麻醉后再醒過來的愁,就越發(fā)使人感到無法排遣了。李憬《應天長》的“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邊病”,周邦彥《關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顯的說明這種情況。這是一。“曉風殘月”是天還未亮時的景象,這時一切景象都特別凄清,難以感受。古代要趕遠程的行人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動身,因而也常常在這個時候送別。如溫庭筠《菩薩蠻》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韋莊《荷葉杯》的“惆悵曉鶯殘月,相別”,都是把別情和這時候的景象聯(lián)系起來說的(溫詞還提到“柳”)。這是二。至于楊柳和別情有關,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后,歷來都是這樣看法,“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楊柳和離別似乎已成為具有必然性的聯(lián)系了。這是三。兩句詞里集中寫了那么多最能觸動離愁的東西,又寫的異常鮮明生動。應該說,這是它感動了許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這次離別雖然是傍晚,但他這兩句接觸到了一般的情況,是可以這樣理解的,不能認為他自相矛盾)。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是更深一層推想到離別以后慘不成歡的情況。只從“良辰好景”和“千種風情”這種特別美好的場合中來說明光景等于虛設,風情與誰共語,那平常日子的難捱就更不消說了。這是一種簡練的寫法,在意(內容)不在筆(字句)!傲汲胶镁啊笔侵档眯蕾p流連的,離開了相愛的人,也就沒有心情去欣賞流連,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虛設嗎?作者在《慢卷軸》里說:

  對好景良辰,皺著眉兒,成甚滋味?

  說明沒和歡愛的人在一起,對著“良辰美景”的苦處。又在《應天長》里說:

  把酒與君說:恁好景佳辰,怎忍虛設?

  說明與歡愛的人在一起時,須及時行樂。這兩種說法正可和《雨霖鈴》的說法互相印證!帮L情”是指男女風流一類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這樣的情事就只有和歡愛的人可以盡情的說,F(xiàn)在已經離開歡愛的人了,即使有許多許多的風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細傾談呢?這樣地結束就蘊含了無限的意義。我們從這里聯(lián)想得到,作者和他歡愛的人平日里是有說不完歡樂情事的,因而這次的離別才會感到這么痛苦。

  詩歌比較: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別賦》

  蘇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猍北宋]蘇軾《水調歌頭》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猍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年年柳色,霸陵傷別!猍唐]李白《憶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記夢[北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醉花陰[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復愁!猍唐]李白

  鳳棲梧[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相見歡[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北宋]蘇軾《卜算子》

  鷓鴣天[北宋]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唏,舊萋新壟兩依依?沾才P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總結:

  通過以上的比較,體會本詞一大藝術特點,即以景襯情,以景達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從而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之特點。進而體會到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本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則應盡量讓事實、讓景物說話,表情達意,而盡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遷移訓練:

  1.通過以上的學習,相信每位同學已經對全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回憶剛學過的另一首詞,即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同時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東坡)詞須關東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斌w會詞學兩大宗——豪放派、婉約派的特點。

  豪放派——縱橫捭闔,氣魄宏大,豪放不羈。

  婉約派——纏綿悱惻,婉麗多姿,音調諧婉。

  2.引導學生總結出簡單詩歌鑒賞的初步辦法:

  文題相連細品味,走馬觀花抓關鍵,多方聯(lián)系明真情。

《雨霖鈴》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 情感目標:

  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

  (二) 知識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三)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古典詩歌傳統(tǒng)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2、體會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雨霖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詩話故事: 《歷代詩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劍錄》:“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1、柳七所指何人?

  2、從答話中說明了詩歌鑒賞的那方面問題?

  一 、作者簡介

  北宋詞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稱他為“柳七”。后來他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也被稱作“柳屯田”。柳永年輕時到卞京應試,常常和歌妓們一起生活,為人狂放不羈。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聽到柳永這個人之后,說:“此人任從風前月下淺斟低唱,豈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歲左右的時候,他才進士及第。柳永終生潦倒,據(jù)說在他死后,家中沒有多余的錢來安葬他,只能由幾個歌妓一起出錢葬在了南門外。柳永的詞作音律諧婉,詞意妥帖;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長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中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后人對柳詞的評價也較高。

  二、題目和背景解說

  n 《雨霖鈴》這一詞調,又名“雨霖鈴慢”,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相傳,唐安史之亂中,玄宗西逃入蜀。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賜死后,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遇上連日霖雨,在棧道中,又聽見鈴聲陣陣,倍感凄涼哀婉,于是作《雨霖鈴曲》,寄托思念之情,調極哀怨。前人稱“一曲霖鈴淚數(shù)行”,可見一斑。宋代成為詞牌名。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便是柳永的這首詞。而當時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汴京(河南開封)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與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是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反映了柳永當時的這種復雜心情。下面請大家聽一聽課文的朗讀。

  三、指導朗讀

  1、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2、聽完了詞大之后,同學們感覺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明確:凄切低沉(從文章中找依據(jù):凄切、傷離別)

  3、明確了詞的感情基調之后,我們來齊讀一遍,看看同學們對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把握的怎么樣。

 。ㄟ^渡:我覺得大家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個頻率在跳動,我是否被感動了。

  如果你感動了,你又不妨用聲音把它表達出來。

  實際上,在很多時候我們不防用我們的聲音來表達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個時候,你將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你獲得了一種另辟蹊徑的愉悅和享受。)

  5、下面我們先把上闋一起來讀一下。

  (我們還可以把這首詞處理得更細膩一些。要想用聲音更細膩地處理這首詞,有個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這首詞。讓我們一起進入到這首詞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四、詞的鑒賞

  1、上下兩闋各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表述出來。并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上闋: 離別時難分難舍的情景

  (離別難)

  下闋: 離別后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2、既然是寫離別時難設難分,就會有抒情,同學們看看上闋是不是都是全部是直接抒情?還有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就要涉及到景物了,開篇三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表現(xiàn)了什么情?

  節(jié)令:寒蟬

  地點:長亭

  時間:晚

  天氣:驟雨初歇

  渲染氣氛:蕭瑟凄涼

  表達感情:詞人與戀人將別未別時的痛苦心情

  3、“都門”三句展現(xiàn)了什么場景?

  明確:京城門外,情人設宴餞行,離別的愁苦使這對情人對佳肴美酒也興味索然。正在難舍難分之際,船家催促出發(fā),此時此刻,離別的痛苦達到頂點。

  4、怎樣理解“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明確:兩手緊緊拉在一起,兩眼被酸楚的淚水模糊,便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一一傾吐,只好無言以對,淚眼相看。這兩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戀之情、又無可奈何之心寫的非常深刻.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以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襯托出詞人前途的廣闊。你認為這樣的說法對嗎?

  明確:不對。作者選用三種景物來表達心情。用“千里”形容“煙波”,表明煙波的浩淼,去程的遙遠;用“沉沉”形容“暮靄”,表明暮靄的濃厚,天地的蒼茫;用“闊”形容“楚天”表明楚天的遼遠無邊。作者正是用如此廣闊遼遠的空間,以及如此濃密深重的霧靄,來表現(xiàn)離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5、自由討論

  同學們自己鑒賞下闋,你喜歡下闋中的哪一句,為什么?

  (由學生自己討論)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明確:在此句中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么樣的聯(lián)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教師明確:關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后,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xiàn)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保ā堵劰俦蘸幽虾颖薄罚 哀時——曹操為功業(yè)人才而愁,發(fā)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钡母锌。《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保ā缎葜x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保ā端驮拱参鳌罚

  關于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征,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關于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jié)。曉風輕拂,帶來的并不是快意,而是涼意,凄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弊髡呓M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xiàn)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柳永以清秋之蕭瑟,寫離別之凄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課后作業(yè)

  1.比較鑒賞:將柳詞與蘇詞作比較

  體會其風格的差異

  2.熟讀并背誦詩篇

  附:上闋朗讀指導

  解讀第一句話“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這句話,一眼看過去,就是一句寫景的文字。就這句話,我的一個朋友曾經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方,他說,這句話就好比是一篇日記的開頭,僅僅是為了交代時間、地點、天氣狀況,所以我們應當以一種平和的敘述語氣來讀這句話(師用“敘述語氣”范讀),這樣來處理好不好?

  師問:為什么?

  學生發(fā)言指出此句話雖明寫景,卻暗含情,環(huán)境氛圍多悲戚之意。

  教師明確:這句話作者以凄涼的環(huán)境來暗寓他凄涼的離愁。所以,此句起調應起得低沉傷郁,句與句之間應做稍長的停頓,要讀出“悲”、“涼”的味道來。

  解讀“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零噎!

  隨便抽一個同學。

 。ㄗ屗胂螅┈F(xiàn)在,你馬上要和你的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分別,你到機場或車站去送他,兩個人彼此握著對方的手,眼淚無聲地落下,想開口安慰一下對方,可這一開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噓之聲。

  讓學生深入到這種情景中去,并試著用此種感情來讀:“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零噎!

 。ㄟM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此處寫離別之情,當屬離別之情的高潮。所以讀這一句,語調應該來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這一句話由感情細膩的女生來讀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讀。

  解讀“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我想這樣來讀這句話,大家看行不行。

  師以一種極有氣勢的,昂揚爽朗的語調朗讀。

  (學生對此反映極強烈,議論紛紛,均表示這樣來讀這句話不妥。)

  在你們陳述你們的意見之前,我先來說一說我這樣來處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闊大。大凡闊大之象,即有氣勢。我這樣來處理就是為了表現(xiàn)一種氣勢。

  我讀出這種氣勢沒有?

  生答:讀出來了。

  那么這樣處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讀出這句話的味道沒有?

  生答:沒有。

  那我們這里該讀出什么味道來?

  學生舉手發(fā)言,他們認為老師的朗讀處理方式違背了本詞的基調,且這句話所寫之景象仍是飽含愁緒的。

  繼續(xù)問:這里僅僅只有因與心愛的人分別而造成的離愁嗎?還有沒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緒?(提示結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并舉手作答,得出結論:還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嘆,失意之愁。

  教師總結,并提示讀這一句的時候在凄切的基調上應加上蒼茫厚重之感。

  這句話由男生來讀比較合適。

  全體男生讀此句。

  好了,上闋我們分析得比較熟透了。現(xiàn)在,我們醞釀一下情緒,然后帶著剛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來的微妙細膩的情緒把上闋來一次完美的表現(xiàn)。

  生齊讀。

  下一闋,我把它交給大家。你們喜歡那一句或那幾句就去讀那一句或那幾句,不過你得告訴我你為什么要這樣來讀它,你要表達什么樣的情緒?

  分組討論,每組選派兩個同學代表發(fā)言。一個同學負責朗讀,一個同學負責解說他們這樣來朗讀的原因,他們要表達什么樣的情緒。

  學生討論。

  結束語:送大家一句話:學會聲情并茂地品讀文學作品,學會聲情并茂地品讀生活,你定會收益匪淺。

《雨霖鈴》教案13

  一、介紹柳永生平,導入新課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兩次進京趕考,均以失敗而告終,所以他厭棄了官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成為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為特色,語言柔婉,道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一年秋天,柳永離開汴京南下,時值傍晚,黃葉飄零,寒蟬低吟,驟雨初停,一對情深意長的朋友在長亭送別。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讀這首詞。

  二、學生初讀

  生1讀詞。

  師:有請同桌來評點他讀得怎么樣。

  生2:他沒有讀出詞的感情來,聲音太輕。

  師:再請一位同學來補充。

  生3:我覺得他讀得不夠好,沒有把悲的味道讀出來。

  師:哦。我們讀一首詞不是看誰讀得輕誰讀得重,而是看誰更好地讀出了詞的感情。為什么要讀得悲?先看,這首詞主要抒發(fā)了哪一種思想感情?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離別之情。

  師:這首詞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話?

  生(找了一找)齊答: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師:因為這句話直接道破了全詞的主題,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

  生齊答:詞眼。

 。◣煱鍟迩锕(jié)傷離別詞眼。)

  師:既然這首詞抒發(fā)的是離別之情,那么讀詞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呢?

  生:悲切……

  三、學生再讀

  師:知道了詞的感情基調,下面請同學們用悲切低緩的語調來讀詞,盡可能讀出詞的感情來。

  可以讀給同桌聽,討論商量怎樣才能把這首詞讀好。下面開始讀。

  全班學生讀詞。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讀詞。

  生4讀詞。

  師:請同桌來評點他的朗讀。

  生5:讀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讀出來了。他的聲音很好聽。

  師:再請一位同學來補充。

  生6:我覺得他讀這首詞的時候一直是比較低的一個語調。我覺得如果讀得有一點點起伏,會更好。其它,節(jié)奏方面還可以。

  師(小結):我們的同學具有一雙聰耳,非常靈敏的耳朵,評得不錯。讀詞不但要正確把握詞的感情基調,還要讀出詞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變化的,我們要學習用輕重緩急的語音語調把感情讀出來,也就是說讀出詞的起伏感。

  四、學生品讀

  師:聽了剛才同學的讀,加上自己對這首詞的感悟,請思考“你覺得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句話?為什么?你是怎樣來讀好這一句的?為什么這樣讀?”我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四人一小組,待會兒小組代表發(fā)言。

  學生熱烈地討論。(時間為4分鐘。)

  師:好,現(xiàn)在小組代表發(fā)言。

  生7:我們小組討論的結果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比較打動人。因為這句話寫出了寧靜、凄涼的意境,使人想起離人的思念,感覺眼前的孤單,情景交融。它抒發(fā)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見,又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的悲傷。這句話讓人覺得非常悲。

  師:那你怎樣來讀好這句話?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7讀詞。

  生7:因為它寫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語調來讀。

  師:好。這句話寫的是想像之景,寫出的是酒后的心境,運用了點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處”點明了離別之情,“楊柳岸曉風殘月”用寫景渲染了人的離別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極致。因為這里用寫景渲染出作者的離別之情,所以盡可能用悲的主調去讀,前半句可讀得稍重,后半句可讀得稍輕,這里的輕讀,也是對“離愁”的一種強調。

  師:好,下面,第二小組發(fā)言。

  生8: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句話最打動人。在詞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為沒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虛設”的。他心中的“千種風情”,因為沒有朋友可訴說,所以離愁更深。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對朋友的牽掛之情。

  師:請你來讀一讀這個句子,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8讀詞。

  生8:讀的時候,“良辰好景”“千種風情”要揚上去,“虛設”和“更與何人說”可讀得低一點。因為這樣讀可讀出詞人的心傷。

  師:輕重處理很不錯。這句寫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種虛景!傲汲胶镁啊北緛頎I造的是一種歡樂愉快的氛圍,但是隨后而來的“虛設”二字頃刻間就將這種歡樂沖淡得無影無蹤,所以,良辰好景無人共賞。再退一步,面對良辰好景,即使產生了一些感想,又無人可以訴說,萬千情感無人共語,這不是更加讓人覺得傷感嗎?它把傷感之意刻畫得淋漓盡致。我們在讀的時候,首先要處理好停頓,“應是”“便”后面停一停,“更與何人說”這句語速要減慢,讀出愁味來。

  師:接下來,下面一個小組發(fā)言。

  生9:我們小組討論的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因為這句話寫出了悲涼,集中抒發(fā)了作者的悲涼心情。

  師:好,那請你來讀一讀,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9讀。

  生9:因為要讀出悲味,所以前面讀得重一點,后面的讀得輕一點。

  師:剛才有同學在小聲發(fā)笑,可能是剛才同學的停頓稍顯生硬,如果能柔婉一點,那會更好。他對輕重的處理,前輕后重,這也是可以的。這句話中的“自古”二字拓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會因離別而傷心,可我的這次離別,又與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別,這是雙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涼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強調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師:下面,這邊的小組。

  生10:我們小組最喜歡的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話的意境很好。因為它選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風”“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關,柳的`諧音是“留”,寫出了柳樹還在,朋友難留的無奈。用“曉風”寫出天氣很冷。而“殘月”則寫出了人的“不團圓”。這句話給人很有意境的感覺。

  師:說得很有條理。你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10讀詞句。(他邊讀邊笑)

  師:離別是件很傷心的事,我們同學用微笑著來讀這句,感情把握得不對。你再試著讀讀看。

  生10讀詞句。

  師:這次好多了。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10:因為我這樣讀比較有意境。

  師:好,下面的小組發(fā)言。

  生11:我們小組最喜歡的是詞的第一句。因為第一句話寫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給人的印象比較悲,而作者選取這么悲的意象是為了抒發(fā)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讀詞“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生11:這么讀的理由是:風景本身就比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詞的基調也悲,所以要讀得這么悲。

  師:言之有理。這句話主要在渲染一種悲涼的氛圍!昂s”“長亭”“驟雨”這些景象是為了抒發(fā)作者的凄涼心情作準備的。再看中間一句,“對長亭晚”不是二二結構,而是一二一結構,這種結構特別能盡頓挫之致。

  師(小結):剛才幾個小組已經說了各自的看法,現(xiàn)在大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再讀這首詞。

  學生讀詞。

  師:好。現(xiàn)在我也來說說最打動我的一句。我們知道這次離別的時間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處白描寫得很傳神。大家說,是哪一句?

  生:“楊柳岸”“執(zhí)手相看”……

  師:對了,是“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句話刻畫的是一對朋友難舍難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戀處,蘭舟催發(fā)”,一邊是依依不舍,一邊是陣陣催促,不想分別卻又不得不別。一對朋友,只好緊握雙手,淚眼相對,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時候的“無語”恰恰是體現(xiàn)了離人心中難以言傳的痛苦啊!

  五、教師范讀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來讀一讀這首詞,等下請同學來評點。

  師朗誦全詞。

  師:下面請同學來說一說感受。

  生12:老師把悲的感情讀得很好。我有一處疑問,不知道老師為什么將“何人說”三個字分開讀。

  師:我先回答你的問題。把“何人說”三字分開讀,這是一種拖音的讀法,每個字的讀音延長一會兒,這是一種強調,強調詞的言盡而意不盡,這樣讀可以給聽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師讀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讀出了顫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兩位同學都說過了,我沒有補充了。

  師:我們讀詞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確定好詞的感情基調;第二步,要讀出詞的輕重緩急;最后,就是要讀出詞的神韻來。(板書:神韻)

  因為詞人在寫詞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內化在作品的語言之中。如果作為一個朗讀者,能把詞的感情讀出來,能激發(fā)自己和聽者的想像,達到遐思的狀態(tài),這是很不錯的。當然,這個境界有一寫難度,希望我們的同學在以后的朗讀中學習和嘗試,讀出詞的美感,讀出作品的神韻來。

  六、熟讀成誦

  師:聽了同學的讀,老師的讀,還有自己的讀,相信大家對這首詞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請大家?guī)е碌母形蛟僮x這首詞,多讀幾次,最好能熟讀成誦。

  生讀詞。

  師:下面我們試著來背誦這首詞。先想像一下,秋天郊外的長亭、兩個人依依送別。雨霖鈴,柳永,開始……

  生齊背。

  七、讀的遷移

  在讀詞的過程中,我們領略了詞中和諧的韻律,雋永的語言,還有凄美的意境,我們被傷懷懷的離愁別緒感染。其實,除了《雨霖鈴》,柳永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的慢詞。我從柳永的詞中挑出了四首,請大家把預習資料拿出來。從“柳永詞四首”中任選一首,根據(jù)剛才的方法讀出詞的感情來。

  生讀詞。

  師:好。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讀詞。

  生15讀詞:我讀《蝶戀花》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師:大家說她讀得怎么樣?

  生:好。(都表示認可)

  師:來點掌聲。(教師帶頭鼓掌)。學生也鼓掌。

  八、作業(yè)遷移

  師:那好,現(xiàn)在我來布置作業(yè)。在“柳永詞四首”中,任選一首,以“如何讀出《 》的詞味”為題目,寫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讓我們在《雨霖鈴》歌聲中和柳永作別。這首歌是由今人鄧麗君演唱的。下課。

《雨霖鈴》教案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

  2、通過課堂教學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3、通過反復誦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5、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重點與難點:

  掌握古典詩歌傳統(tǒng)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教學方法:

  以學生活動為主,點撥啟發(fā),引導討論,朗讀背誦,檢查落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果把我國的古代文學比做一個花園的話,那么其中開的最美最大的兩朵就是唐詩和宋詞,前兩單元我們領略了唐詩的美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體味宋詞的別致之美。提到宋詞,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專力寫詞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約派,提到婉約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簡介:

  明確三點: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chuàng)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背景介紹 :

  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作者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分。這首詞就集中地反映了他這種復雜的`心情。

  詞牌由來:

  “雨霖鈴”原為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入蜀,路上發(fā)生兵變,楊貴妃死。當時陰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無比凄切,作《雨霖鈴》曲以寄托離恨。宋代人依舊聲填詞,遂為詞牌。

  三、整體感知:

  (一)自瀆詩歌,感知內容,回答問題

  1.這一首詞的基調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涼、傷感、悲涼、憂傷、痛苦

  2.這一首詞寫的是什么內容?————離別

  3.這一首詞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4.那么離別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后

  離別之前: 勾勒環(huán)境

  離別之時: 描寫情態(tài)

  離別之后: 刻畫心理

  (二)生讀,其他同學點評,老師指導閱讀

  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的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感情)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 “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三)學生再嘗試閱讀,老師示范

  四、重點分析(邊朗讀邊進行)

  第1句:寫景。通過寒蟬凄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后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點明時間、地點、天氣。

  第2句:寫人。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舍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不管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為了勾勒出離別前的環(huán)境:凄清、蕭瑟(板書:凄清、蕭瑟)

  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皥(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第4句:過渡。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

  【提問】此處的景物描寫應如何掌握?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解說】不是。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此處是借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時雖無無語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tài),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后漂泊孤寂的聯(lián)想,承上啟下。(板書:留戀、難舍)

  第5句:點題。用 “傷別離”點題(板書),并用對比手法,襯托出自己的離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敖裣菩押翁帲織盍稌燥L殘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贈,暗“留”之意楊“柳”—“留”的諧音 離人:見柳思人,離愁又生。 眼前景 曉 風 —“涼”(特點),襯別后心情之凄涼。別后情 (明) (暗) “殘”月— 不團圓,透出凄涼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兩個讓步假設句,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v有“良晨美景”,誰與共歡?縱有“千種風情”,誰與共話?設想細膩,語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難。多么傷感!多么苦澀!(板書:傷感、苦澀)

  五、小結歸納:

  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tǒng)題材。顯然,這一首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于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課外作業(yè):

  1、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改編成其他文學形式。

  2、寫一段真情實感,情真意切的離別文字

《雨霖鈴》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 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

  (二)知識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ㄈ┠芰δ繕

  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古典詩歌傳統(tǒng)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2、體會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雨霖鈴》

  教學方法

  美讀法 討論法 問答法 誦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模式

  雙主導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曾在網上的對聯(lián)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對對子的時候,他出給我一副上聯(lián):“狂風大作雨淋淋(雨霖鈴)”,初看此聯(lián)好象很簡單,仔細琢磨才發(fā)現(xiàn)里面有個“機關”,我對了一個下聯(lián):烏云漫卷天盡沙(天凈沙)”細心的同學們你們發(fā)現(xiàn)其中的“機關”是什么了嗎------由此引出詞牌名-

  二、檢查預習

  1、了解詞牌(學生課前作好資料卡準備)

  教師簡要概括后提出疑問過渡:在封建時代,歌伎是很沒有地位的,是受歧視、受迫害的社會底層市民。那么作為封建文人學士的柳永,一個上層的文化人,與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談起戀愛來,豈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賤?這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大家怎么看這個問題呢?

  2、 了解詞人(學生課前作好資料卡準備)

  出示多媒體課件教師簡要點撥:柳永雖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屢試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窮困。經常出入娼館酒樓,深深了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蕩公子,紈绔子弟之流的風花雪月,雖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樓酒館,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發(fā)揮才華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

  3、 預習字詞疑難生生對答

  教師預備內容:帳飲、無緒、竟、凝噎、暮靄、堪、縱

  三、聽讀全詞 感受離別

  第一步: 教師范背全詞

  第二步:學生初讀全詞,讀準字音

  第三步:師生聽多媒體范讀

  師生共同探討誦讀要注意的問題: 感情基調:悲戚低沉

  斷句

  語意的連貫

  (學生集體朗讀全詞)

  四、品讀全詞 體味感情

  1、學生分小組討論重點分析上下闋寫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出示板書:《雨霖鈴》

  敘別前(實)--情語:執(zhí)手相看淚眼

  景語 情景交合

  情語 實寫:寒蟬 驟雨 長亭 蘭舟 虛實相濟

  思別后(虛)--景語 虛寫:煙波 暮靄 楊柳岸 曉風殘月

  2、 學生觀看FLASH圖片,進一步體會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據(jù)詞上下片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個送別場景或回憶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惜別事件。

  4、 作者在本詞中抒發(fā)了什么情感?他和我們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嗎?(學生再次集體朗讀全詞,注意讀出感情,然后回答問題)

  五、賞析名句 體會意境

  1、 本詞抒發(fā)了跟情人難舍難分的感情,從哪些詞句最容易看出這種情感?

  2、 還有幾句不能直接看出與情人難舍難分之情,那么這幾句到底有沒有這種情感(引導學生賞析名句,準確把握詞中景物描寫所起的作用)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教師明確:開首這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蟬,秋有蕭索感受,而蟬在凄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lián)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這樣,這里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凄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里著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凄涼、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教師明確:江面上,輕煙籠罩,浩淼空曠,傍晚的云氣重重地下壓,所以是沉沉的暮靄。給人一種壓抑、郁悶的感覺。還沒有離別,便想象行程遙遠,空曠廣漠中充滿著漂泊無依的愁緒。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這句要讀出蒼茫、孤獨味來。

 。3)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在此句中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么樣的聯(lián)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教師明確:關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后,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xiàn)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保ā堵劰俦蘸幽虾颖薄罚 哀時——曹操為功業(yè)人才而愁,發(fā)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钡母锌!抖谈栊小罚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保ā缎葜x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保ā端{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保ā端驮拱参鳌罚

  關于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征,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關于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jié)。曉風輕拂,帶來的并不是快意,而是涼意,凄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敖裣菩押翁帲織盍稌燥L殘月!弊髡呓M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xiàn)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ɑ叵胝自~,指名背誦)

  六、集體背誦 反復涵詠

  七、課下作業(yè):

  學生分組為本詞寫一個腳本,然后交流

【《雨霖鈴》教案】相關文章:

《雨霖鈴》 教案10-02

《雨霖鈴》的教案01-15

雨霖鈴的教案10-24

《雨霖鈴》教案11-05

雨霖鈴的教案06-08

《雨霖鈴》教學教案06-06

柳永《雨霖鈴》教案01-15

雨霖鈴說課稿04-09

柳永《雨霖鈴》優(yōu)質教案12-19

《雨霖鈴》教案15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