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時間:2024-10-13 16:48:46 教案 我要投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2、學習兩篇短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三、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三、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兜玫蓝嘀У拦阎愤x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構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7、提問:

  (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yè):

  (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二、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播放視頻《雍正王朝》的主題曲,歌曲的主題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xx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經提出過相同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統(tǒng)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廄jiù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xiàn)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亞圣”,與孔子合稱“孔孟”。

  《孟子》: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論和政治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共七篇,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南宋的朱熹將《孟子》和《大學》《中庸》《論語》并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3

 。劢虒W目標]

  1、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2、體會在敘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劢虒W重點]

  1、對“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課型、課時]

  導讀課,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撥法、自讀法、討論法、分層教學法

 。劢虒W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社會風雨飄搖、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有一位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大師是誰?(孟子)面對他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誰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孟子及其政治主張,學生齊讀投影內容)

 。弁队耙唬

  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圣“。

 。弁队岸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弁队叭

  主張: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希望君以民為貴,反對暴政害民,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盼望賢明的君王統(tǒng)一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聽課文錄音,在舒緩的音樂中感知課文內容。

 。ǘ⿲W生伴隨音樂試讀課文,初步領會語句的意思。

  (三)學生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學生為一組進行討論。

  2、教師指名代表對課文進行試講,其他學生補充更正。(文段比較容易翻譯,學生能夠較輕松地完成。教師對試講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肯定)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是針對當時那些好戰(zhàn)者的心理,闡明戰(zhàn)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那么作者是如何進行論證的呢?

  (一)學生分組對文章內容逐段設疑、釋疑。(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作答)

 。ǘ┙處熆偨Y,引導學生歸納。(教師出示投影,分別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弁队八模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二段中:

 、偈爻且环降牡乩項l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

  ③這場戰(zhàn)爭結果怎樣?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偈爻且环降牡乩項l件是如何?

 、趹(zhàn)爭結果如何?

 、蹫槭裁?

  明確: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書)

  ②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huán)而攻之”。

 、劢Y果攻城失敗!碍h(huán)而攻之而不勝”。(板書)

 、茉蚴恰疤鞎r不如地利也”。

  3、 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書)

 、诮Y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書)

 、墼蚴恰暗乩蝗缛撕鸵病。

  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yōu)越,以示理應守住。

  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

 。弁队拔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這三句話什么意思?

  2、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1、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運用了排比修辭。運用排比,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zhèn),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辨的.論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師啟發(fā):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治國、作戰(zhàn)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四、總結:

  師生齊讀課文,回顧課文結構。(指名學生總結)

  明確: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援引戰(zhàn)例,以攻城而未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國,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層論證的寫法。

  五、鞏固練習(出示投影,各層次學生回答)

 。弁队傲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傥ブ诃h(huán)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⑤親戚畔之

  2、翻譯下列句子:

 、俪欠遣桓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谟蛎癫灰苑饨,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弁队捌撸

  填空:

  1、全文論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圍繞它展開論述,其意圖借論戰(zhàn)爭來闡明什么?

  2、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這個問題上,孟子和曹劌有著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認為在于曹劌認為是。

  3、20xx年5月,美國在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改選中落選,印證了孟子關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規(guī)律,即xx。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翻譯全文。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論據(jù)結論

  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zhàn)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 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 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圍。而,表轉折,卻。

  夫壞而攻之:夫,句首發(fā)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 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所以。有不戰(zhàn),不戰(zhàn)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則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主要觀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

 。╨)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四、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助詞的三里之城。

  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著、地夫環(huán)而攻之。

  表轉折卻、但是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3.對“域’“固”“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疆域固定震懾B.區(qū)域固守威嚇

  C.限制鞏固震懾D.限制鞏固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正確的翻譯是()

  A.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zhàn)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zhàn)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5.作者認為“戰(zhàn)必勝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實行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量熟讀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要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起,指被任用。畎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孫叔敖舉于海:海,在海邊(隱居)。

  百里奚舉于市:市,市井之間。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嗥湫闹,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人恒過:恒,常。過,犯錯誤,犯過失。

  然后能改: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內心優(yōu)困。

  衡于慮:思緒堵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而后,這樣以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顏色上。

  發(fā)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

  而死于安樂也: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7.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8.提問: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總結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

  要譯成“使……”

  2一詞多義:

  用

  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家國恒亡。

  拂

  不順行拂亂其所為。

  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橫”,梗塞,指不順衡于慮

  拂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佛士

  4.虛詞。

  于

  從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在而死于安樂也

  以

  憑以天下之所順

  用來所以動心忍性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ǎ┪难晕闹杏幸恍┬稳菰~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讓,把)”+賓語+動詞(形容詞)請照下面例子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例:必先苦其心志。

  譯:使他的內心痛苦。

  1.勞其筋骨。

  譯:

  2.餓其體膚。

  譯:_

  3.空乏其身。

  譯:_

  4.行拂亂其所為。

  譯:_

  5.所以動心忍性。

  譯:_

 。ǘ┥趹n患,死于安樂!狈g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附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 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

  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地。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俄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5

  1教學目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記敘了戰(zhàn)爭中民心向背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診斷,闡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戰(zhàn)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明確了是否“人和”決定戰(zhàn)爭的勝敗;能否施行“仁政”,決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義,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要從一個中心出發(fā),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圍繞一個范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結合本單元持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了解孟子簡況及《孟子》一書。

  3、理解重點詞匯,翻譯重點句子。

  4、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學情分析

  九年級2班45人,男生21人,女生24人。對于孟子同學們在學《論語》和一些有關孟子的名句中有一定了解。對于古文的文意掌握和主旨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基礎。這個班的學生不太活躍,但學習基礎還不錯。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教學難點

  理解重點詞匯,翻譯重點句子。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記得有首歌曲是這樣唱的.:“數(shù)英雄論成敗,古今誰能說明白,千秋功罪任評說,海雨天風獨往來,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后罵名滾滾來……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誰來主宰……” (同時播放電視連續(xù)劇《雍正王朝》主題曲)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與鑒賞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孟子寫的政論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師板書課題)。

 。ㄔO計意圖:以學生熟知的電視劇插曲導入,有效地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導入新課)

  活動2【講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ǘ┝私饷献蛹捌渲饕髌氛嗡枷胫鲝,了解本文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有關資料,對孟子其人及思想政治主張有基本的認識,便于理解課文。)

 。ㄈ├首x課文,整體感知

  1、掃清字詞障礙,圈出生字并結合注釋進行注音;熟讀課文,(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以錄音、教師的范讀替代學生的體驗。)

  2.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視頻,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3..教師稍作朗讀指導,學生齊讀課文。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讀中涵詠。)

 。ㄋ模┙Y合檢查預習情況,掌握字詞

  課堂上學生質疑,生答,師啟。解決重點字詞。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積累文言知識。

  補充重點字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把握本文詞語的基礎上學習古漢語知識,總結規(guī)律性的 知識學習方法。)

  (五)整體感知

  1、在前三段中,孟子講明了什么觀點?

  2、第一段與二三兩段在結構上構成什么關系?

  3、你能說說為什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嗎?

 。ㄔO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分析課文結構學習論證中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來證明論點)

  活動3【活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六)、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2、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3、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熬印奔次恼轮兴f“得道者”、

  4、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活動4【練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孟子的故事?

  2、你知道歷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一古訓?你知道哪些有關“人和”的諺語?(設計意圖:促使學生學以致用,進行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操)

  活動5【作業(y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完成背誦和本課練習。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記得有首歌曲是這樣唱的:“數(shù)英雄論成敗,古今誰能說明白,千秋功罪任評說,海雨天風獨往來,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后罵名滾滾來……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誰來主宰……” (同時播放電視連續(xù)劇《雍正王朝》主題曲)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與鑒賞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孟子寫的政論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師板書課題)。

 。ㄔO計意圖:以學生熟知的電視劇插曲導入,有效地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導入新課)

  活動2【講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ǘ┝私饷献蛹捌渲饕髌氛嗡枷胫鲝,了解本文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有關資料,對孟子其人及思想政治主張有基本的認識,便于理解課文。)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掃清字詞障礙,圈出生字并結合注釋進行注音;熟讀課文,(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以錄音、教師的范讀替代學生的體驗。)

  2.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視頻,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3..教師稍作朗讀指導,學生齊讀課文。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ㄔO計意圖:讓學生在讀中涵詠。)

  (四)結合檢查預習情況,掌握字詞

  課堂上學生質疑,生答,師啟。解決重點字詞。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積累文言知識。

  補充重點字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把握本文詞語的基礎上學習古漢語知識,總結規(guī)律性的 知識學習方法。)

 。ㄎ澹┱w感知

  1、在前三段中,孟子講明了什么觀點?

  2、第一段與二三兩段在結構上構成什么關系?

  3、你能說說為什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嗎?

 。ㄔO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分析課文結構學習論證中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來證明論點)

  活動3【活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2、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3、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熬印奔次恼轮兴f“得道者”、

  4、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活動4【練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孟子的故事?

  2、你知道歷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一古訓?你知道哪些有關“人和”的諺語?(設計意圖:促使學生學以致用,進行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操)

  活動5【作業(y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完成背誦和本課練習。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6

  一、直接導入

  二、確立學習目標

 。、反復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把握相關文體知識。

  3、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三、簡介作者、作品

 。、學生交流積累。

 。、出示孟子《孟子》知識。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引導學生注意:讀音停頓、重音節(jié)奏。

 。、隨師齊讀課文──鞏固、體會。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議論的中心。

  五、翻譯理解文意

  1、出示重點字詞、句──交流。

 。病⒄垖W生質疑、補充。

 。、重點檢測。

  六、朗讀鞏固──男女生分讀

  七、深入研析

  質疑:

 。、文章怎樣論述文章中心論點的?

 。ㄒ龑W生理清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行文條理。)

 。、在第一個事例中,哪些詞最能突出天時不如地利?

 。场⒌诙䝼事例中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提綱試背

  5、舉完兩個例子后得出什么結論?

 。ǖ玫蓝嘀,失道寡助。)

  6、道與人和有何關系?

 。、戰(zhàn)爭與治國,哪個是作者最想表現(xiàn)的?為什么從戰(zhàn)爭入手?

  八、一分鐘試背、涵詠

  九、結合現(xiàn)實、歷史,請學生再舉一兩個例子證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結

  十一、誦讀中結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相關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5篇02-2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7篇02-2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反思02-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通用13篇)10-23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中班教案09-09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11-03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