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風箏教學反思3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jīng)驗,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風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箏教學反思1
在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時,我就一直在想:怎樣才能讓孩子們讀懂課文內(nèi)容,理解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想還是先從“讀”字入手。但是,怎樣孩子們讀的有趣,學的輕松?又成了設計教學的關鍵問題。最終我確定思路:
首先讓孩子們能正確識讀本課生字,詞語。用有趣的識字方法為孩子們的閱讀掃清理解的絆腳石。其次,抓住文中關鍵詞句,讀悟結合,體會秋天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再次,讓孩子們在理解課文之后得到情感的升華,讓孩子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積累自己喜歡的語句。
課堂上,閱讀理解感悟的環(huán)節(jié)中,讓孩子們通過朗讀體會“我們”做、放、找風箏時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孩子們最喜歡的環(huán)節(jié)是“放風箏”的環(huán)節(jié),躍躍欲試。教室雖小,但也體驗了一把放風箏的快樂。繼而引導風箏不見了,孩子們跑著尋找,“為什么孩子們那么在意那只風箏?”成了孩子們爭論的焦點,在孩子們的'討論中,我借勢引導孩子們體會風箏與孩子們的情感,走進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來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放風箏的快樂同時,也體會童年生活中自由自在的快樂,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讀,悟,思,說的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顆種子都能感受到秋天的快樂。在教學中,我注意讓“讀”深入課堂,落在實處。我的基本教法就是從感受到領悟再到積累最后到運用”。我設計的基本學法是:以讀為基本手段,促進理解、促進感悟,習得語感。讀是學習語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課堂上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讀進去,這一出一進,就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就是學生發(fā)展語言的方法,就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手段。課堂上,我們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從中汲取營養(yǎng),用于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
在本節(jié)課中,孩子們說了很多,但是忘了讓孩子們在表達感受之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所以,對于孩子們的“讀”做的還不夠到位,是今后教學工作中需要進步的地方。
風箏教學反思2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學生的閱讀面窄,課外閱讀量小。這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以語文教材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讓學生閱讀與文本相關的內(nèi)容,使課內(nèi)閱讀成為課外閱讀的憑借和依托,課外閱讀成為課內(nèi)閱讀的拓展和補充。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
《風箏》一文是賈平凹先生寫的,文章極富兒童氣息,充滿情趣,主要寫了作者童年時和小伙伴做風箏,放風箏的愉快經(jīng)歷,既寫了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的快樂,也寫了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體現(xiàn)了孩子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上課伊始,我把課文所表描寫的風箏通過實物和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學生身臨其境之感油然而生,在欣賞美圖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和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聯(lián)想和想象,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被激發(fā)。
接下來,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課文,并引導學生抓典型詞句,細讀揣摩,涵詠品味其間的妙處,使優(yōu)美的文字訴諸學生的聽覺、視覺,使之賞心、動情。然后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文本語言融入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進而轉化成具有豐富人文內(nèi)涵的鮮活語言。
隨后的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大膽取舍,沒有面面俱到。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三部分內(nèi)容中,我重點選擇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從中體會“心情的快樂”。“找風箏”部分,以讀代講,簡要掠過。為的是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拓展閱讀。正是因為這種取舍,使得學生對“快樂”這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了。
在用較短的時間學完教材內(nèi)容后,我引導學生開始進行拓展閱讀。拓展內(nèi)容選擇了與教材同步的讀本上《風箏》和《雨燕風箏》這兩篇文章,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結合“自主閱讀要求”邊讀邊思考。學生從“主要內(nèi)容”、“喜歡語句”、“我的發(fā)現(xiàn)”等方面邊讀邊批畫,之后先和“黃金搭檔”(同桌)分享,然后再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又進行全班分享。學生在豐富的閱讀實踐中積累了詞匯、豐富了語言,體驗了情感、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有效銜接課內(nèi)閱讀,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這一理念。
也許有老師問,一節(jié)課進行三篇文章的學習,是不是太囫圇吞棗了?我想說,拓展閱讀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粗線條的,它不以解決語文的基本能力為目的,鼓勵學生在教材學習之前,自己掃清文字障礙,也允許學生在拓展閱讀內(nèi)容的某些點上“不求甚解”。課堂遵循“興趣第一,學生本位”的.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一個平臺,營造出濃厚的讀書氛圍。
課堂上拓展的閱讀內(nèi)容也不是隨意找來的,它是課內(nèi)閱讀的拓展延伸,可以從內(nèi)容、中心、修辭、寫法等不同角度選擇拓展閱讀材料,本課的拓展就是從內(nèi)容這一角度,感悟同一內(nèi)容不同作者的不同表達和描述。在本節(jié)課上,風箏就像一條絲線,將課內(nèi)外文章串聯(lián)起來,既體現(xiàn)了“扎根課內(nèi),拓展課外”的教學理念,也使課堂做到了主題明確,形散而神不散。
反思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個人認為在時間分配上還不夠合理,還可以讓拓展閱讀的時間更充分些,教師的評價語言還應該更豐富些,對學困生的關注也還不夠。以后的課堂教學,應該在這些方面加強。
風箏教學反思3
《風箏》是一篇有關賈平凹的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要想打動別人,先要打動自己”,這篇文章我讀了好多遍,每讀一遍都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至于最后能一字不漏地背誦文本。那么怎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深深體會到作者如何用樸實的語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變化生動展現(xiàn)出來呢?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朗讀文本的基礎上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及寫作方法,所以我決定以朗讀為突破口來挖掘文本。這就要在“讀”上下功夫了。
風箏做好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地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么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于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愿意找遍每個角落……多么可愛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深深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文章順序理清以后,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也就是圍繞“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來品讀課文,在“是否快樂”這個問題的調(diào)控下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新課標要求讀書要有“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谶@點,把整堂課的重心都放在朗讀,有進行指名讀,同桌交流讀,小組競讀等。就朗讀而言,學生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讓他們齊讀,效果會更好,充分體現(xiàn)團結的力量大。
【風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風箏教學反思04-07
風箏的教學反思04-12
《風箏》教學反思01-16
風箏教學反思02-02
《風箏》教學反思02-26
紙船與風箏教學反思04-16
(熱)《風箏》教學反思07-07
【熱】《風箏》教學反思07-07
(薦)風箏教學反思07-10
【精品】《風箏》教學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