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4-01-14 06:55:49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優(yōu)選(18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優(yōu)選(18篇)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

  這節(jié)課學習的“認識除法”這部分內容的直接基礎是乘法的含義以及剛剛學習的平均分的含義,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聯系平均分的含義并根據具體的問題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在今天的課上,我讓學生準備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通過前幾天的'學習,平均分已經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僅僅是題目素材選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選擇切合學生利益的內容。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還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整節(jié)課下來,感覺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還比較好,但也有許多感想,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整節(jié)課都做到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上我還要不斷努力。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2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俺ǖ某醪秸J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用除法來表示,會讀寫除法算式,認識除號并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體會。

  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復習了什么叫平均分后出示8個又紅又大的蘋果,讓學生通過1個1個地分,1份1份地分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為教學新課做好鋪墊。在教學例4,例5時,創(chuàng)設了幫大熊貓分竹筍的情景,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竹筍實際操作分一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我又運用課件演示使學生清楚的感受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平均分用除法可以表示。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介紹了新的符號朋友“除號”,以及介紹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和除法算式的意義。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讀一讀、分一分操作、說一說同桌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這樣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的意義。

  我在設計練習題時,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每個孩子都有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心理強的特點,于是我設計了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題,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幫大熊貓分竹筍,培養(yǎng)學生樂于助人的好品質。整堂課運用豐富多樣的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的心理需求,維持孩子們學習新知的興趣。

  總之,這節(jié)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3

  森林聚會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個信息窗的內容,本節(jié)課學習第4849頁的內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分東西的快樂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只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后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有的分成4個和6個,因為大熊貓吃的多,小熊貓吃的少,有的分成3個和7個,因為大熊貓照顧小熊貓,讓小熊貓多吃點,還有的分給小熊貓10個竹筍,大熊貓沒有,因為大熊貓要減肥在這種爭先恐后的發(fā)言中,學生們感到很快樂,很好玩,最后通過每只大熊貓分5個竹筍,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紛呈。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fā)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么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fā)現了什么?

  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通過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學很有意思,樂于產生更多的數學問題。

  四、樂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學具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么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著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說小動物們在你們的幫助下吃得很開心,玩的很愉快,而且還學到了許多知識,你說對嗎?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于幫助別人,因為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課通過情境串的教學,小動物擬人化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故事,動手操作的樂趣,給學生們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來數學課也很快樂,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樂園。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4

  二年級上的教材中設計到了學生要學習的兩種新的運算,一種是乘法,還有一種是除法。在乘法的教學中,重視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那除法是否只是乘法的一種相反運算呢?除法在學生的理解中已經達到了怎么樣的水平。

  學生學習除法的直接基礎是乘法含義及剛剛學習的平均分的含義,重點讓學生學會聯系平均分含義并根據具體的問題情境列出除法算式。我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段。

  (1)每幾個一份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2)把一些物體按指定分成幾份的要求進行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用除法表示;

  (3)教學除法的相關名稱。

  一、關鍵詞平均分

  除法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教學除法時,我是緊密聯系了生活,以生活中乘纜車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將6個人,每兩個位一組來分一分,分到了3組。通過分的過程,讓學生找到除法的來源。原來把一些物體的數量,每幾個為一份,這樣過程可以寫成除法。這是平均分的一種方式。

  在平均分中還有將一些物體,平均分為幾份的方式,教材中利用了教師分發(fā)鉛筆的情形,讓學生通過思考和操作,也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這樣平均分的過程也可以寫成除法的。

  在學生學習完后,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除法給你的感覺是怎么樣的?學生說幾分主要的感覺:除法和乘法相反,計算起來想乘法口訣;除法是分的。教師追問:是隨便分嗎?學生回答:是平均分。

  二、過程和結果與算式的統(tǒng)一

  除法是平均分過程和結果的表示方式,但是這個過程和結果與除法算式的統(tǒng)一,也比較令人頭疼,有的學生在看圖寫算式時,會把過程與結果弄反。分析其原因,主要還是在這幾個學生的腦海里沒有分的過程,只有分的結果。所以,課上我分幾步出示填空。讓學生根據題意操作,進行平均分,分好后請他說說是怎樣分的'?按照怎樣的要求在進行平均分,分得的結果是什么?

  在進一步討論除法算式中,我們著重討論了被除數表示的是什么?(一些總的數量),除數表示的是什么?(平均分的標準),商呢?(平均分的結果)

  在接下來的幾個課時的教學中,主要通過了根據同一副場景圖寫出相關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除法含義的認識,體會乘法、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系,不斷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5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教學中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春游食品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本節(jié)課的設計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練習本,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fā)表看法,有的學生說不公平,我追問: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練習本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這說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設計是通過分食品重點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發(fā)現多種方法。學生通過把15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幾種分法,并選擇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6

  除法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

  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一個親身實踐,參與知識的產生與形成的過程。

  在學生學習中我以學生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資源,以學生為主體,我起到一個引導作用,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學、主動的學。力求在我的啟發(fā)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發(fā)展,對知識的認識得到不斷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獲得學習的樂趣。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7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本課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最后一課時,教學目標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時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1)分一分,說一說,引入除法算式。

  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幫助小熊貓分竹子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說一說,怎么分的,然后問學生向這種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直接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呢?之后,板書課題“除法”。

  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了規(guī)律,理解了除法的含義,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給大家。同時也了解了學習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在平均分后,啟發(fā)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紹除號,交給學生除號的寫法要求:先寫中間的橫線,再在上下面各畫一點,兩點要圓并且對齊。之后讓大家共同舉手來寫一寫,這樣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的書寫。然后啟發(fā)學生說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并把算式讀出來。

  學生在根據例5獨立寫除法算式的過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了對除法的認識。

  (3)聯系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自己的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吧!快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能先舉出例子來?我要求學生動腦筋思考,并舉出例子,讓自己的同桌來解決問題。課堂中,我發(fā)現多數學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適時點撥,讓學生們比較這幾天所學的除法問題和它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平均分”的問題就是用除法計算的問題。這時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我讓幾個學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也紛紛舉手。然后,學生們同桌合作,舉出了不少問題,并耐心的解決了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助于幫助學生從身邊去發(fā)現除法問題,不僅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了除法,也培養(yǎng)了學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激起了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完成的還不錯,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xù)努力,多鼓勵學生,多肯定學生,還學生們一片天空,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認真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8

  根據上級領導的精神,我校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由我來跨年級執(zhí)教三年級人教版的數學第三單元有“余數的除法”里的第一課時“除法豎式的認識”。在備這節(jié)課時,我做了很多課前準備的,也參考很多優(yōu)秀教案和教學視頻,并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課件。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正確寫除法豎式并計算,除法豎式的格式是最難列的豎式,步驟很復雜,如果單一機械的記憶,錯誤率非常高。

  這堂課我采用從減法與除法的關系入手,將除法豎式的寫法每一步細化,形象化,深化。通過一個個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對除法豎式的各個部分有一種熟悉、親切的感覺。要避免學生積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數抄下來的.壞習慣,只有讓學生搞清楚為什么有這個積才可以。通過減去“3個5是多少?”這個問題,從而使學生明白為什么乘,通過與減法算式結合知道在算出積后要減,那么豎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減法,這里的減號不用寫明,因為算到這里就要算減法了,腦子中要知道這里相當于有個減號。

  在練習設計上,我還特別安排一些改錯題,如在寫豎式時數位沒有對齊,把一位數的商與被除數的十位對齊,把除數和商的位置寫反了,于是我讓同學們通過小組討論,判斷分析、訂正,這樣既對新知鞏固練習,加深了同學的印象,能培養(yǎng)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讓同學知道學習能互相幫助的效果。在教學中,我設計的問題比較精當,教學方法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上完這節(jié)課后,我的總體感覺是自己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學模式比較傳統(tǒng),各個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的處理有待優(yōu)化;在鞏固練習中,學生雖然會列除法豎式,但不是每個學生都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寫,只是照搬老師板書的樣子;我還是沒有很好的關注到學生,特別是對后進生的學習情況的關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細節(jié)處理。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學習教參找準重點和難點,教學中要有效地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且想辦法去把這些知識點講透講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掌握并運用好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9

  “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教材在編排通過分東西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平均分的實例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從而引出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三唯目標,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鞏固練習時,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整節(jié)課,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學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種分法的含義,同時,也很快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認識了除號,突破了“除法的含義”這一數學難點。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0

  本節(jié)課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認識除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后,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后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建立數學模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在這過程中,認識除法的意義,對低年級學生來講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當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還要求學生能根據題意反復說說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這樣來幫助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整堂課下來,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不僅能正確地列出除法算式,還能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題目中告訴我們的信息和找出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接著,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和本領,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比如,除法算式的讀,看似很簡單,但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生來說肯定會出現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非常注意這一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除了齊讀,還指名讓學生讀一讀,這樣,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學生學得更扎實到位。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1

  本節(jié)課通過提供學生喜愛的幫熊貓媽媽分竹筍的教學情境,有效地組織實施讓學生動手分一分、說一說的活動,以達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的教學目標,力求使學生在經歷體驗除法意義的過程中,協調發(fā)展他們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

  認識的過程應該是體驗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總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個發(fā)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本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動手幫熊貓媽媽分竹筍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除法算式的兩種不同含義,把抽象的除法算式與具體的情景聯系起來,為今后學習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表達的過程應該是規(guī)范的過程。數學語言是規(guī)范和嚴謹的,能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描述身邊的事和物,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二年級學生要實現在觀察的過程中由日常用語到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由具體到抽象的轉變,是不容易的,他們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還相當薄弱,因此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jié)課,教師根據預設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除法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逐步規(guī)范他們的數學語言。整節(jié)課,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義,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個竹筍每4個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個4。這些數學語言的描述,體現出學生對除法算式意義的理解已從具體過渡到抽象,體現了學生數學語言的發(fā)展軌跡。

  應用的過程應該是發(fā)展的過程。用數學是數學發(fā)展的需要,是學習數學的最后歸宿。本節(jié)課,在學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義之后,教師將知識面進行拓展,聯系生活實際,要求學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說說每道算式表示的含義,這是對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知識的檢驗,因為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上才能做到這一點。本節(jié)課,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空和交流的平臺,不僅有效地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意識,也使學生的而數學能力和思維品質真正得到了發(fā)展。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2

  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按照教材的安排首先讓學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學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礎上,展開除法意義的教學。我教完除法的意義后發(fā)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一是學生對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不明確,只是停留在機械的記憶中,將誰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求出的是幾份的這些問題并不理解。二是結合具體情境圖,發(fā)現關于除法問題的能力不高,究其原因仍然對平均分不理解。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要加強一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緊緊抓住將重點難點的轉化工作,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直觀的、熟悉的生活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認真研究教材,不拘泥于形式,注重過程,堅持用教材去教。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3

  兩道例題都是計算平均分的問題,由于學生已經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因此具有有意義接受除法的基礎,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安排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系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后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在教學時,我改編了一下教材,將例1,例2合并到一起,創(chuàng)設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對兩道算式進行比較,歸納得出總數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樣,所列算式也不一樣。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只有讓學生體會和了解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才有利于學生最終去理解除法的含義。并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初步理解并體會除法的含義,學生能有序地、有條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義,這正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完善的過程。這樣的改編同時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難點。

  二、有效突破重、難點,層次分明。

  課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較扎實,教學實效強。整節(jié)課緊緊圍繞“讓學生學會聯系平均分的含義并根據具體的問題情境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這個重點,從例題分巧克力、再到分蘋果、搬磚頭、運南瓜、拍皮球,都讓學生清晰的初步認識到:按每幾個一份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把一些物體按指定分成幾份的要求進行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我在每給出一個算式后,都聯系實際問題情境,讓學生說出算式中每個數的含義,加深了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理解了數量形成關系。

  三、為學生提供動手做,用嘴說的空間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在今天的課上,我讓學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圓片。實踐證明,兒童的智慧確實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學具正是抓住了兒童形象思維的特點和好動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數學概念,在應用中學生的手動了起來,課堂的氣氛活躍了起來,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隨之而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除法的含義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所以,讓他們說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說的過程中慢慢總結提升,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表達能力。

  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僅僅是題目素材選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選擇切合學生利益的內容。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還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整節(jié)課下來,感覺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還比較好,但也有許多感想,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整節(jié)課都做到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上我還要不斷努力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4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后學習的知識,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系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后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fā)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么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借助學具去分一分。對于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里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系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出示例題后,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里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匯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為是3個2相加,一方認為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fā)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后我說“有理走遍天下”,要說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為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后,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說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于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個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5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系,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讓學生任意分6個桃子,從不一樣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樣多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除法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課后,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兩點:

  1、請相信學生能行!

  過去,我們總怕孩子聽不懂、記不住。課上教師說得多、重復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并不多。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流。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孩子們只有在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學會了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

  2、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課改實驗中,尊重學生的選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本節(jié)課,如果按照先教后學的教法,學生學習的勁頭就會打消一半。而還學生的主動權以學生,讓他充分享受自主學習的快樂,學生那顆創(chuàng)新的幼苗沒有受到傷害,并且相信能長成參天大樹!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本節(jié)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jié)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著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jié)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解釋部太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6

  一、動手操作感受和體驗平均分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大熊貓分竹筍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圖意,找出相關數學信息,引入問題:10個竹筍,平均分給兩只大熊貓,每只大熊貓分幾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入新課。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活動中的操作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用學具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把10個竹筍平均平均分給兩只大熊貓,每只大熊貓分幾個?要求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實際分分看。學生擺完后,教師讓一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通過分,學生清楚地知道了分出來的結果,是每只大熊貓分5個。師生共同總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

  二、注重分法的多樣化。

  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分桃子的設計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20個桃子平均分給5只猴子、你會怎么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有的是1個1個的分,有的是2個2個的分,有的是4個4個的分。然后再讓讓學生分松果,15個松果平均分給3只松鼠,你會怎么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接著的練一練,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7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是一節(jié)概念的建立課,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著許許多多的小動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鄰居,他們和睦相處,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媽媽家收白菜,兔媽媽可高興了,咱們也到兔媽媽家去看看好嗎?”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改變了教科書中的例題,為了讓學生能夠樂于參與教學活動,我以導入部分的故事為主線,把故事貫穿于整節(jié)課的教學之中,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在學生幫助“兔媽媽”和“猴子兩兄弟”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白菜和桃子進行平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整節(jié)課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下課的時候仍意猶未盡。這時,我給孩子們出了一道發(fā)散思維的習題:“16根小棒平均分,可以分成幾份?每份是幾?”課余時間,孩子們有的用小棒擺,有的把紙條撕開來代替小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太高了!看到這樣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學有價值的知識,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宗旨。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8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