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鐘表》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
【實踐前反思】
《認識鐘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本學期數學教材有所改動,刪去了認識半時的內容,而市教研室又增加了認識電子鐘表的內容,面對這些變動,首先,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知道鐘面上有12個數、12個大格、時針、分針,會看鐘面上的整時,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會看電子鐘表、大約幾時,知道過一小時后是幾時。第一課時分三步來實現教學目標,第一步通過看鐘面模型,并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第二步通過歸納總結,來突破“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這個教學難點;第三步通過實踐應用小明的一天、《快樂過關》的游戲等認識整時和它的兩種表示方法。第二課時分四步來實現教學目標,第一步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學看電子鐘表時間,并通過歸納總結,了解看電子鐘表的方法;第二步通過卡通故事情境來突破“幾時過一點,快幾時了”這個教學難點;第三步通過多媒體課件分針走動讓孩子更形象地了解過一小時是幾時;第四步通過“快樂闖關”的練習游戲設計鞏固兩節(jié)課內容。
為了鞏固新知,我在第一課時中安排了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互動,尤其是學生動口說時刻動手撥指針,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第一課時的最后,結合學生日常的作息時間,引導他們合理安排時間,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在第二課時讓學生樹立遵守時間不遲到的觀念。
【實踐中反思】
第一次研磨
再好的理論都是要經過實踐檢驗的。第一次研磨在一(2)班進行,通過實際教學,我才發(fā)現現實效果與預先設想存在一定差距,有許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1、語言平淡乏味,缺乏兒童化趣味,不能很好地吸引孩子,導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教師語言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抓住”學生的耳朵,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生動活潑的話語吸引孩子。
2、缺乏滲透給學生獨立讀題的意識。在做練習以前,應該鼓勵有能力的孩子自己讀題,給全班孩子滲透獨立讀題意識,為以后學生獨立讀題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準備。
3、課堂不夠開放,有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感覺,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回答不出來,我包辦代替的多,給人滿堂灌的感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睍r間看似很好理解,學生理解得卻很困難,課堂上我也讓學生動手去撥,去和同伴探討交流,但是做得不夠突出。大部分時間還是由我牽引著學生學。
4、板書不夠清晰明了。
【實踐后的反思】
第二次研磨
第二次研磨,在我校一(1)班進行。結合第一次研磨的分析,再結合精品課程成員們給我的幫助,我再重新思考,重新設計,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這一次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比第一次要好,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孩子注意力集中了。調整了自己的語言,課堂用語更兒童化,更有吸引力。
二、在課堂上較上節(jié)課放手了,讓學生自由去探索的機會多了,不再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了。
三、板書經過再設計,更清晰明了,突破難點。
四、課堂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及時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的過關練習,即時體現到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很好的。由此可見學習效果不錯。
但在本課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去繼續(xù)思考的。比如:
1、學生學習習慣需加強培養(yǎng)
由于一年級學生人小,許多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如:課堂上當我提出問題時,有些小朋友不舉手很快地說出答案;許多學生不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拿上筆就寫寫畫畫不停等。
2、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待加強培養(yǎng)
部分學生習慣性地說“短針”、“長針”,還有一部分學生習慣說“3點、4點”等。
為使自己的課堂效率能有所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最主要的,我還應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交流的機會,要相信自己的學生。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2
“認識鐘表”是在一年級上學期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鐘表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可以發(fā)現,由于生活中經常接觸鐘表,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表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和不滿整時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tǒng)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此,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表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1、課件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jié)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尊重學生的認知,放手讓學生準備材料、讓學生探究。學生對鐘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來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對某些問題還一知半解。在課前讓學生準備材料,不僅把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獲得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形成具體的生活數學概念。
3、尊重學生心理特點,放手讓學生“動”。整個一節(jié)課,讓學生在動中完成學習。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嘗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3
周四下午上了學校的同課異構,本次上課的題目是《認識鐘表》,雖然以前新教師匯報課已經有所經歷,但那時的自己不懂如何去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緊張之情也是無以言表。這次是舊題新上。感受自己不同,體會也深刻。
上完這節(jié)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在教學中我做到了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應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白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征,用學生喜愛的謎語引出鐘表,引發(fā)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動手撥時間并且說說是幾點,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fā)現、表達的機會,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fā)現,去再創(chuàng)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思維的開拓區(qū)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到學校,幾時放學等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時間就在我們的身邊,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并說說這個時刻在干什么。既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jié)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fā)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發(fā)展。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fā)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活動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樣,學生參與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促使學生層層深入的思考,讓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發(fā)現、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完成對鐘表的認識。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4
這堂課對于整體的內容關聯性來講,都是層層遞進的。但是如何抓住細節(jié)問題并且讓這些細節(jié)問題讓學生接受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對于知識的生成過程也體現在這些細節(jié)中。但是本著“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并沒有充分讓學生去操作、去觀察、去表達、去思考而得出相應的結論,這里牽涉到了課堂時間與眾多知識點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一直很糾結:感覺講少了,怕學生不懂;講多了,學生沒有充裕的思維時間。如何才能在規(guī)定的課堂內把相應的細節(jié)有效地插入到相應的環(huán)節(jié),使得學生對于相應環(huán)節(jié)的接收程度的提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時時嘗試。
另外,對于直觀教具的準備上還是非常欠缺的,直觀教具是學生形象思維形成的.必要基礎,是學生向抽象思維過度必不可少的工具。豐富的直觀教具給學生帶來的直觀感知是思維發(fā)展的前提。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5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合作能力較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很好地開展小組活動,是比較困擾低段教師的.一個問題。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自己在小組活動的組織上不是很得力,需要課后繼續(xù)鉆研。
我想到的解決辦法是:
1、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就要多訓練,讓孩子們在組長的帶領下,學會分工合作。
2、在課堂任務的設置上下功夫。在學習提示上要更加地具體,設置的問題必須更加有針對性,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然而然地去合作解決。
3、在課堂生成時要隨機應變,不要按部就班地跟著教學設計走,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盡量地適應學情。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6
【背景介紹】
《認識鐘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我們教學的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tǒng)地接觸到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和半時的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表的認識,起點都不是零。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有效利用。
【案例描述】樣式一
一、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位新朋友,你們猜一猜它會是誰呢?你聽(CAI:鐘表走動的聲音)。
學生急切地說:鐘!鬧鐘!……(老師板書:鐘)
老師:同學們真聰明!在這個大盒子里,還藏著很多漂亮的鐘表哩!想不想看?馬上盒子里面飛出一個個漂亮的時鐘(CAI:伴著音樂和清晰的解說,這是什么時候的鐘,干什么用的,……)。
老師:喜歡這些鐘表嗎?想一想,你心目中的鐘表是什么樣子的?(片刻)同學們能不能自己動也手畫一個鐘表呢?
好,用3分鐘的時間,看誰畫得又快又好!計時開始。–AI:放輕音樂)
。ā安乱徊隆闭{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學習主題。這個教學片斷是整節(jié)課的開始,前后時間總共不到1分鐘,但教師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而又新穎的各式鐘表,動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
二、動手操作,挖掘已有經驗。
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學生個個全情投入細心而又急切地自由創(chuàng)作各式鐘面。
1老師同時巡視,了解到:每個學生自己心目中的鐘表都不盡相同。有的注重外形和精美的修飾,有的抓住了本質;有的畫的是寫意畫,沒有1-12的數,只是用幾筆勾成大體的鐘面布局,有的非常認真,擦了又擦,為的是要把鐘面畫得更圓,把12個數排列得更均衡些;除了個別學生不記得添指針,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把指針(包括長、短針)、12個數和圓形的鐘面畫出來。
三、全班交流,系統(tǒng)梳理零散知識。
時間到!
1、學生交流、介紹自己所畫的鐘表。
。1)小組內評一評。誰畫的最好?哪個地方畫得好,值得大家學習?
。2)小組成員合作,自由上臺(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各組推薦的作品。(展示完貼到黑板上,其余學生已經畫好的作品一并收起,以免學生總要不停筆地畫下去。)
學生:很興奮地把作品擺到實物投影儀上,并介紹:我畫面帶微笑的鐘,讓我每天看到它就很開心;我的鐘面上還裝上了三個按鈕分別表示早上起床、中午起床還有晚上睡覺的;我的鐘面裝個攝像頭,是防止有壞人來了可以拍照用的;我把鐘面的外形設計成可愛的小動物。
老師:
、僭瓉泶蠹抑犁姳淼闹R可真多啊,我為你們感到驕傲!
、诳晌覀儺嫷倪@些鐘表上一定都要有什么?
…………………… 略
【案例反思】
在設計時,我主要從兩方面作了考慮:
1、創(chuàng)設生動、現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進行活動,使學生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
2、充分喚起學生已有對鐘表的經驗,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交流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梳理和提升。
通過實際教學,我有兩點非常深刻的感觸。
第
一、充滿童趣的現實情境,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從思想上消除學生學習的被迫感和緊張感。
2課一開始“滴答,滴答”清脆的鐘表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各種各樣的鐘表從禮盒里面飛出來,每出現一種新樣式的鐘表,學生就發(fā)出了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而“自己動手畫鐘表”的活動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活動熱情,他們全身心的投入略
【案例描述】樣式二
片斷三:認識整時
師:我想在鐘面上撥出8時,誰能教我?
生(非常踴躍):我來教你!
師:你來說,我來撥吧!
生:把時針指著8,把分針指著12。
師:誰會撥9時?你能帶大家一起來邊撥邊說嗎?
生邊撥邊說:時針指著9,分針指著12。
師:12時、3時,你會在鐘面上撥出來嗎?邊撥邊說給你的小伙伴聽聽!
學生小組動手活動。
師:你們在撥的過程中,都發(fā)現了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分針都是指著12。
生2:8時時針指著8,分針指著12。
師:你說得真完整,不僅要看時針,還要看分針!還有誰想說?
生3:12時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12。
生4:3時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3……
師:誰能用一句話來說嗎?
生5: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經歷”、“體驗”、“探索”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形成經驗,從而使各種能力得到發(fā)展。為了讓學生主動發(fā)現整時時刻的分針規(guī)律,我放棄了讓學生直接去觀察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系這種一般的教法,而是讓學生在初步認識了整時時刻后,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動手在自己的鐘面上撥出這些時刻,在學生教老師、學生教學生,學生獨立動手撥以及說說撥撥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操作過程中,去發(fā)現“分針都指著12”的規(guī)律,在觀察、體驗和交流中實現數學的“再創(chuàng)造”。讓每個學生真正在互動 3
的情景中,提高了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總之,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作為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們應當相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體驗中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多一點自信,多一點快樂!
【案例點評】
本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的亮點:
一、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教學。教師能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用生動的視頻、熟悉的事物、伴著美妙的音樂引出鐘表,喚起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產生了躍躍欲試、積極向上的學習心理,為開展下一步的探索活動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境。
二、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教學。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為教學服務,應該有效利用。老師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個鐘面,抓住了兒童愛玩、好表現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動手實踐、積極思考、大膽表現的機會,調動了全體學生的主體意識,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三、實施有效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課堂上,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鐘面的體驗,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創(chuàng)造,并對各自的作品進行評價,把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提高了生生、師生互動的效益。
四、切實落實了減負的任務。這里的學習活動,學生全身心投入,主動探索,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真誠交流,在愉悅的情感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鐘表。以學生已有經驗為起點,在學生真實的認識水平上展開的思考與交流,形成的認識是深刻的,這樣的教學是高效的。只有高效益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減負。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7
本冊教材第七單元安排的認識鐘表主要有以下資料:
。1)認識鐘面,明白鐘面上有2根針,分針又細又長,時針又粗又短;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
(2)學會了認整時的方法,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3)學習了認大約幾時了,也就是快幾時了和幾時過一點兒。
。4)學會了簡單的時間計算,1小時前是幾時或再過1小時是幾時。
(5)在鐘面上畫指針,能區(qū)分出分針長,時針短。
本單元資料整理復習時,我先讓學生同位合作,邊翻看課本邊想一想本單元學習了什么資料,學生回答異常好,基本上這些知識點都想到了,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不容易了。
回顧本單元的教學,主要是注重經過讓學生動手撥時間,來加深印象,鞏固認識本單元的知識點。我們班的家長統(tǒng)一用班費給每個孩子買了一個鐘表模型,認識鐘面,認識整時,都是借助鐘表模型形象的完成的。學生認識了整時后,我讓學生同位合作,反復的在鐘面上撥整時,一人說一人撥或是一人撥一人認讀。認識大約幾時的時候,我說一個時間,也是反復的讓學生撥,播完后同位再比較有什么不一樣,例如9時過一點兒,有的學生分針指到1,有的學生分針指到12和1之間,總之,我給學生總結:幾時過一點兒,分針一般數了12,在12和1之間,指到了1也能夠,可是一般最多不超過1,超過了1就不數一點兒了?鞄讜r了,分針一般也是差一個大格到12。我還布置學生回家和家長一齊撥鐘表認時間,學生學習興趣異常濃厚。
經過反復的撥鐘表練習,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點掌握十分好。
11、音樂課《在鐘表店里》課后教學反思
音樂新課標提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該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該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的關系。在《在鐘表店里》這一課中,我體現了兩個層次的教學。
一、童話結合、情景體驗
1、在導入教學過程中,我引用“童話故事”里的“乘飛毯”。“讓我們乘上音樂飛毯去一個神秘的地方”。然后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入聆聽音樂!翱墒切★w毯給我們出了個難題,必須猜對了這個謎語才能讓我們坐呢?”通過謎語對鐘表的了解,展示了這節(jié)課的主題。
2、“猜猜我們到了哪兒”通過一段音樂的欣賞,展示課件《在鐘表店里》!扮妼殞殏兊母杪曊婧寐,原來他們是在為音樂會準備前奏曲呢!夜晚即將來臨,鐘寶寶們的晚會開始了,讓我們也一起去參加吧”。
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能帶著興趣、帶著向往的學習,從而大大的增強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而且不馬上揭示主題,是為了不束縛孩子們的想象力,檢驗孩子對音樂的理解。課件展示鐘表,這樣比較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從有興趣的體驗里獲得知識的能力,把學習看成是愉快而有意義的事。
二、自主合作、創(chuàng)作表現
音樂創(chuàng)作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有好多內容適宜于學生開展模擬性實踐,進行發(fā)散性創(chuàng)編,教師必須善于捕捉這種時機,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chuàng)作嘗試,通過創(chuàng)作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俺私裉煳覀兟牭降溺姳砺暎钪羞有那些聲音?教師小節(jié)并導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接下來,讓我們來當一回校園的音響師,請你給我們學校不同的時間安排合適的聲音”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分小組給學校的每個時間段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聲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音樂的意識,從而懂得享受美好的音樂生活。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體現了關于“音樂源于生活,音樂回歸生活”。
本課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整節(jié)課在師生、生生的熱烈互動完成的。尤其是音樂表演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參與熱情、以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與想象。都有很好的發(fā)揮。因此我想。在這節(jié)課中為他們營造的這個小小的舞臺,給他們在心靈的某個角落埋下一顆與音樂相關的神秘種子。在本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校園音響師”是本課音樂性的回歸和升華。她它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音樂回歸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地應用聲音、音樂,而且這一環(huán)節(jié)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是有實踐基礎的,因為學校的鈴聲就是用不同音樂來代替的整個教學我以感受和體驗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始終處于愉悅的氣氛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12、音樂課《在鐘表店里》課后教學反思
《在鐘表店里》是一首通俗易懂的世界管弦名曲,作者用樂器出色地模仿各種掛鐘、鬧鐘、懷表走時、報時的聲音。內容淺顯生動,使人容易聯想到鐘表店里熱鬧的景象,這是我選擇開展這次音樂欣賞活動的意圖。
在開展本次音樂活動的時候我使用了童易軟件,使得整個音樂教學非常的有趣生動。因為這首樂曲惟妙惟肖地刻畫了鐘表店里恢的景象,與軟件中的內容很吻合,幼兒容易表現,而且有挖掘潛力,可供幼兒進行模仿創(chuàng)編。
從幼兒的情況來分析,我們的大四班靠近八一小學,每當八一小學上課下課的鈴聲聲響起,小朋友就情不自禁地模仿,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音樂欣賞能力,能將樂曲同生活中的經驗結合在一起。
在活動開展前我讓家長帶領自己的孩子去上街參觀鐘表店,傾聽鐘表聲音,觀看鐘表形象,積累了很多表象經驗,通過讓幼兒對鐘表的初步接觸,激發(fā)他們進一步了解的興趣。從環(huán)境方面,我們在自己的班級中讓幼兒帶來自己喜愛的鐘,把活動室布置成鐘表王國,幼兒置身其中在玩中學。讓環(huán)境發(fā)揮潛在的情感渲染作用。
從教學具選擇方面,教具選用音響帶和鋼琴彈奏。它們各有所長,音響帶形象生動,和聲效果優(yōu)美,整體性強。用于幼兒整曲感受和表現,鋼琴彈奏清晰明了,隨機性強,用于分段欣賞,學具上選用生活樂器進行節(jié)奏打擊(例如碗筷、勺杯、盤子等),新鮮的自然音樂,容易吸引幼兒,能讓幼兒產生急于打擊的欲望。
在活動的最后一起唱《我家的鐘兒會唱歌》。整個活動完成的很好,幼兒的興致很高,很快樂!收獲很大!
13、音樂課《在鐘表店里》課后教學反思
《在鐘表店里》是小學三年級下冊音樂中的一首樂曲,這首樂曲是世界三大描繪性主題音樂中的一首。這首樂曲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情節(jié):在一個鐘表店里,墻上掛著掛鐘、鬧鐘、懷表等各種各樣的鐘表,它們發(fā)出有規(guī)律的滴答聲和嚓嚓聲。表店里的工人在這里忙碌而又愉快的勞動著……,不時的有顧客來買鐘表或修理鐘表,店里的工人熱情的服務贏得了大家的贊同。八音盒湊出的樂曲表達了深夜群星閃爍,月亮姑娘張開燦爛的笑臉,給世界萬物唱著悅耳的搖籃曲,大地上顯出一派寧靜、優(yōu)美、祥和的氣氛。這時鐘表店里的鐘表們也都玩累了,開始休息。工人們也都下班回家休息了。第二天,鐘表店里又恢復了前天的工作狀態(tài),因為有了晚上的休息調整,工人們干得更賣力了……
這是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投入欣賞活動中。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要利用他們的年齡特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采用各種靈活教學手段,從而讓他們獲得樂曲所表現的情感,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形象。低年級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因而在上這一階段年齡欣賞課時,我充分利用他們靈巧的形體、自然的嗓音,通過視聽、律動、情境表演、節(jié)奏樂敲擊等相結合的喜聞樂見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欣賞教學,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孩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發(fā)孩子對音樂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體驗音樂的美感。在這節(jié)課上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讓孩子們對音樂欣賞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調動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生活的前提。我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用心聽賞,充分發(fā)揮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在本節(jié)課上,我將聽賞與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滲透到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從聽聽、想想、說說、演演、敲敲、講講等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的情緒,理解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開拓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表現力。
三、為音樂匹配打擊樂器,培養(yǎng)節(jié)奏感。
節(jié)奏是音樂的心臟?梢姽(jié)奏在音樂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專門練習節(jié)奏的話,三年級的孩子可能會沒有興趣。但是在這么好聽的音樂中,引導學生自己為音樂匹配打擊樂器,并隨音樂拍出節(jié)奏,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不僅培養(yǎng)了樂感,增強了學習的興趣,還加深了對樂曲的理解。
四、律動的加入,活躍了課堂氣氛。
我利用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強、表現欲強以及參與活動熱情高的特點。讓學生把音樂變成一個情景劇,用動作把音樂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來。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音樂的內容,還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雖然整節(jié)課上讓孩子們聽了幾遍音樂,但是每次欣賞音樂都帶著不同的任務去聽,所以孩子們沒有感到乏味,而是覺得很高興的度過了這節(jié)課。
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欣賞第一部分的主題音樂時,孩子們一時沒有聽準主題旋律出現的次數,我又讓他們聽了一次,所以課堂拖了幾分鐘。
音樂欣賞課不好上,但是上好了很有意思,以后我要多多聽賞名曲、全面的理解名曲,只有這樣才能更清晰的引導學生去傾聽。
14、《角的初步認識》課后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jié)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jié)課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是通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通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通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
1、角來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借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導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里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fā)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后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后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表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于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chuàng)造角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守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huán)節(jié)。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于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發(fā)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么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后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jié)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過于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比如在鐘表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后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征后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為什么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chuàng)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里,然后松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上來展示的第一組用毛線拉成了一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一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后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fā)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可以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系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
15、《認識平年閏年》的課后教學反思
《認識平年、閏年》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判斷平年和閏年。課上我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發(fā)現平年、閏年排列的一般規(guī)律,學生很快就發(fā)現每4年會有一次閏年,知道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就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但是按照往年的教學的經驗,第一個難點是在實際判斷中,我發(fā)現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有點迷糊,不知所以。原因就是對平年、閏年排列的一般規(guī)律沒有一個探索的過程,觀察的時候不夠仔細,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根據二月天數來填表的一個研究過程,使學生發(fā)現平年、閏年排列的一般規(guī)律,并且平年和閏年的判斷跟數字“4”和“400”有密切的聯系,發(fā)現這個規(guī)律之后,同學對判斷的方法就基本掌握了,第二個難點是計算能力差一點的學生對四位數除以一位數不是太熟練,更別說四位數除以整百數了,再者有的學生由于學習上的惰性使然,你再怎么強調他也懶得寫豎式計算,又怎能不迷糊呢?因此,我在教學上重點放在計算上,特別板書了四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而四位數除以整百數的時候,我引出四位數除以整百數比較復雜,用現有知識比較難算,所自然引用簡便方法計算,這樣對于中下生的難題便解決了。
從課堂課后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我驚喜地發(fā)現,學生在判斷一個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時,他們不再迷糊了,他們會以自己喜歡的便捷的方法,很快地說出自己判別方法和結果,讓我不由心里一樂,原來有些時候,讓學生經歷一些探索過程就是最好的老師?梢姡朴诓蹲秸n堂教學資源,是教師創(chuàng)造好的“支點”的關鍵所在。教師善于利用多種方法、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個“支點”,得到的將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結局,學生將會把利用這一個個“支點”旋轉出一個絢麗的大舞臺!
最后,我在教學設計上安排了一段介紹“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實際時間365天5時48分46秒……”的視頻片段,學生聽的很認真,并不時表露出疑惑、頓悟、驚喜,充分挖掘學生探索科學知識奧秘的興趣。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8
因為是學生初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所以我把《認識鐘表》的教學目標定位于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時間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表的方法。通過這節(jié)課教學下來,我感覺比較成功。
課一開始,我就創(chuàng)設一個懸念:老師今天要帶個好朋友,想讓小朋友認識一下,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個好朋友是誰?“想!”懸念激發(fā)了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也一下子被牢牢吸引過來了。這時,課件顯示出漂亮畫面,伴隨著滴答滴答的鐘聲,我出了一個謎語,讓學生猜猜是誰?孩子們爭著破謎底,“鬧鐘”,隨著謎底的揭曉,孩子們開心的一陣歡呼聲。在這樣開心熱烈的氛圍中,我揭示今天課題。
在教學看整時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安排4個時間。先是觀察2時,請一些優(yōu)等生已經會看時間說說看整時的方法。發(fā)揮優(yōu)等生小老師帶頭作用,讓他們能在老師輔助下能比較完整的表達出看的方法。第2個時間是4時,請多個學生說說這個時間,怎么看的,使絕大部分學生掌握了看整時的方法。接著通過8時和3時來鞏固看整時的.方法,讓每個學生能正確表達看的方法。最后在三個時鐘的對比中,概括出看整時的方法。雖然這4個時間安排看似差不多,但每一次的對不同層次的孩子有著不同要求,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在完成新知教學后,我安排了4個練習,練習的要求層層遞進。
練習一,根據動畫課件,觀察6時和12時的鐘面,并說說這個時間你在干什么。學生能快速準確的報出時間。
練習二,手勢游戲:由老師給大家做幾個手勢,看看哪個小朋友能根據老師的手勢馬上說出是幾時整?(3時、6時、9時、12時)。
練習三,課件出示一個是鐘面上只標有12.3.6.9四個數字的和一個沒有任何數字的時鐘。學生不但能正確的讀出時鐘,而且方法表達的很清楚。如9的后面是10,最下面的數字是6,它前面數字就是5等,語言表達很清晰完整。
練習四,小品:請幾個小朋友上臺來做幾個動作,你猜他時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用你的小鬧鐘撥出時刻,誰最先撥好就上好鬧鈐。
不管是新知的傳授部分還是練習鞏固的部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針對性都很強,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銜接非常緊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步步深入。
多媒體課件集音形色一體,特別是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特別是那可以隨時調制模式的flash時鐘,是那樣的直觀有效。孩子一看時鐘就發(fā)現分針走一圈時鐘只走一大格的規(guī)律。如果沒有這個隨時可以撥動的flash時鐘,我在課堂上的練習密度不可能這么大,學生沒有足夠充分練習,也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能掌握好。雖制作多媒體課件可能浪費老師很多時間,但這個教學效果還是不能否認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一線的教師都能自己制作一些簡單課件,這對提高我們課堂教學有效性還是有相當大的幫助。
課的一開始,我就問了哪些孩子已經會看時間了,所以對于學前情況有所了解,所以對于這部分學生我就對這些學生提出更高要求,讓他們也有展示發(fā)展的機會。如鐘表面認識的時候,一般孩子要求知道12個數字和時針,分針的特點就可以。可我在課堂上還是追問著孩子你還知道些什么?個別學生就發(fā)現了時針走得慢,分針走得快,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個的規(guī)律。在比較早上9時和晚上9時,問學生一天有幾個9時,又追問一天共有幾個小時等。聰明的孩子知道一天有24小時,時針要走兩大圈等知識。
值得思考的地方:
1、新課程要求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多體驗。在這節(jié)課安排讓孩子們動手撥一撥的實踐活動,可孩子的學具小鐘撥起來很費力,不能直接撥動時針,只有當分針撥一圈時針才能動一格,感覺這個操作環(huán)節(jié)太費時間,效果也不會很理想,沒幾個學生能來得及撥的。
2、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也很積極,可輪到發(fā)言孩子畢竟不是很多,所以在說說怎么看時間的時候,可以讓同桌孩子互相說說,這樣使每個學生有練習表達的機會。
由于一年級學生人小,許多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如:課堂上當我提出問題時,有些小朋友不舉手很快地說出答案;許多學生不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拿上筆就寫寫畫畫不停等。
部分學生習慣性地說“短針”、“長針”,還有一部分學生習慣說“3點、4點”等。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9
鐘表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可以發(fā)現,由于生活中經常接觸鐘表,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表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tǒng)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些,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表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一、處理較好的方面
1、課件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jié)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猜謎語”中導入,接著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表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表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培養(yǎng)觀察能力。培養(yǎng)觀察能力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表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匯報自己的發(fā)現,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皟和闹腔墼谒氖种讣馍稀!闭n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由于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實物
鐘面,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表,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fā)現的機會。
二、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
2、提出的問題方向不夠明確。如在讓學生觀察三個鐘面,讓學生找出三個鐘面的'異同點時,我讓學生說說從三個鐘面上你發(fā)現了什么,這個問題就提得太泛了,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答不到點子上。應盡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比如問時針和分針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處,這樣答問的范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摸清抓準、切中要害,使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
3、課堂中,學生舉手發(fā)言的面還不夠廣
4、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如果我的語言能更激情、豐富些,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再豐富些,這樣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0
鐘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于他們來說也并不陌生。
設計課時,在研究了教材后,我希望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數學問題,并在動手實踐之時掌握鐘面特征和整點的標準,使原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伴隨著這種求知的過程,使學生在獨立思考時,學會廣汲博納,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學會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積極表現的.機會,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同桌互相檢查,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最后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guī)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
另外,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激發(fā)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最后,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滲透,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我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在向學生介紹分針、時針運動的方向時,沒有向學生說明這就是順時針方向。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1
《認識時鐘》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認識鐘面以及認識整時。也是為之后“時”、“分”、“秒”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生動具體地學習數學。采用情境教學將說鐘面,學整時,說整時,撥整時,畫整時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的數學活動情境。
針對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是第一次接觸時鐘的內容,雖然已經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他們認知雜亂無序、缺乏條理,尚未建立起較為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因此對于這部分的知識,想讓學生接受還是存在一定困難的。
整個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得饒有興趣,學得積極主動。教學過程中,通過猜謎的方式引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課堂鋪墊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在后續(xù)教學中,教學內容由淺入深,整節(jié)課堂分為3大板塊:認識鐘表、認識整時、整時的兩種書寫方式,其中認識整時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分配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說一說、記一記,使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整時的概念。
整時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任務是要讓部分會說的學生帶動大部分不會說的學生,這的確比較困難,且反復的說也使得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些單調。但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始終興趣盎然,積極發(fā)言,和教師預設的教學保持著一致的步調!案冻隹傆谢貓蟆,有了前面三個時間的反復陳述,孩子們不僅能很快地找出整時時鐘面的規(guī)律,而且在“老師撥時間,學生說幾時”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表現出色。
整堂課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興趣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始終保持著一股新鮮好奇的學習樂趣,自主探索的學習勁頭。在多媒體教學中,“認識鐘表”這堂課選擇的教師還是比較多的,相比較而言,本堂課雖然在情景上有了一些突破和創(chuàng)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針對分針和時針的認識,只停留在分針和時針的外觀上面:粗粗短短、細細長長。針對它們本質的區(qū)別,轉圈的快慢程度沒有點到,正因為時針轉得慢,分針轉得快,才是它們更加本質的區(qū)別。對于時鐘的教學,要突出最關鍵的部分:分針指向誰,時針指向誰,這句話要讓學生反復不斷地練習。對于電子計時的方法,雖然學生能夠書寫電子計時的格式,但是對于其中的理解還是有所欠缺,比如冒號前面的數字表示的是整時,冒號后面的數字表示的是分鐘,這一點未清晰明了地表達給學生,使學生對于整時的書寫仍停留在最表面的仿寫階段,對于后續(xù)的學習也會造成一定的障礙。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2
《認識鐘表》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時間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教師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識鐘表的方法,從中進行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認識鐘表》這一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半時。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想這個教學目標已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利用一曲猜謎的歌謠輕松活潑地引入新課。接著分三步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第一步通過看鐘面模型,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第二步通過撥熟悉的時間,讓學生發(fā)現整時的時候,分針時針所指數字的規(guī)律;第三步學習兩種計時方法。為了鞏固新知,學習中安排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互動,尤其是學生動口動手說時刻撥指針,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人翁地位。
感覺效果較好的`地方有:整節(jié)課設計了去鐘表王國旅行的情境,比較有趣味性。體現了數學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利用兒歌記憶所學知識很好,兩種計時方法落實到位,習題的設計體現了從易到難。
比較遺憾的是在教學組織時,忽略了對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如果時間處理的再好一點,我想再給豆豆安排作息時間時,就能有機會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到互相糾正,效果會更好,也許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會更有價值。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3
經過多次的嘗試和最后的公開課,我對教學有了更深的感觸,總結如下。
首先,是對于教學常規(guī)方面的覺悟。我一直認為,教師的激情是整個課堂的總動力,因為激情是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上課”是個什么東西,也不知道自己應該用什么狀態(tài)去迎接和面對。但是再好的觀點也都有其適用范圍,不是絕對正確的,我只看到了它閃閃發(fā)光的一面,卻沒有發(fā)現光亮背后的陰影。沒錯,激情卻是能夠不斷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但當習慣慢慢養(yǎng)成后,教師如果不適當的降低自己的“態(tài)數”,便會讓學生產生依賴。當有一天沒有了教師的激情,學生可能就無法自主地集中注意力聽課,甚至就對學習失去興趣。適當的激情刺激可以活躍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但是連續(xù)作用下的刺激,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抑制學生學習動力的可持續(xù)生成,同時對于教師自己來說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所以,教師在常規(guī)教學中,可以適時地調動自己的'激情,讓課堂變得更活潑。同理可得教師音量的教學效果。適當的高聲調可以抓住學生的耳朵和思想,連續(xù)的高音調作用,會讓彼此都覺得疲憊。我以后會學要慢慢的調度自己的音量,脫掉小蜜蜂。另外,要繼續(xù)加強板書的練習。
其次,是教學語言藝術方面?赡苁巧钪械牧晳T,讓我的話語總是不精簡:一句話可以說的事情,我總是得說三五句。以至于把這個壞習慣也帶入了我的數學課堂。這樣無疑在拖泥帶水的同時還很浪費時間(怪不得,我的課總是上不完)。所以應該要從生活入手,學會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盡量少說廢話。同時,我還發(fā)現,在教學知識方面,教師的話越多,越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比如說此次教學中“認識鐘面”的時候,我的“多嘴”總是牽著學生的思維,而沒有讓他們的思維呈發(fā)散式的發(fā)展,課是上得順利了,但長此以往,學生會變“笨”,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會越來越窄。所以,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明方向,但切不可把路變得太小,影響了孩子們對沿途風景的觀賞。
再者,關于教學設計方面。
1、缺少“合作交流”。
師生問答互動形式的教學比較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而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卻是可以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在“認識整時”教學中,“3時”的鐘面可以讓學生與同桌交流“這是幾時”“分針時針的指向如何”,然后再請幾組代表匯報。這樣不僅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訴說和傾聽“3時”的情況,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意識,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學時長超出預定時間,分析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認識整時”花費的力氣過大。在7時這個整時講透以后,可以適當的加快8時和3時的節(jié)奏,為后面的內容爭取時間;在課間操強化3時、6時、9時、12時這四個常見的時刻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快速度,逐漸減少中間停頓的時間;讓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老師口頭上說時間怎么寶貴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關鍵還是將其賦予到具體的事例中,所以“小明的一天”之前的關于“時間寶貴”的說辭可適當減少,將之滲入“小明的一天”中。
3、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
本節(jié)課不僅要認識鐘面、認識整時,還要初步觸及“一小時之前”、“再過一小時”、“快幾時了”、“幾時過一點兒”這樣的知識點。對于前兩者,本節(jié)課有所涉獵;但對于后兩點卻是絲毫沒有提及。對于有些非重點的知識點,不一定要拎出來單獨講,這不僅會讓知識點脫節(jié),也會讓教學顯得零散。教師可以將之穿插在合適的位置,順手帶過,給學生留下印象后,等遇到具體的問題也就有據可依、順理成章。比如將上面提及的后兩個知識點放入學生撥鐘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收集不是整時的鐘面質疑,比如“這是3時嗎”,學生馬上就會說“還不到3時”或“3時過了一點點”,此時教師就可順手規(guī)范說辭“快3時了”或“3時過一點兒”。
在“小明的一天”中,教學“兩個9時”的時候,可以結合鐘面,讓學生直觀的看到一個是上午的9時,一個是鐘表轉了一圈后晚上的9時,此時隨即拋出“你知道鐘表一天轉幾圈嗎”這樣的問題,可以馬上在學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記:鐘表一天轉2圈。
4、變化非本質的特征
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抓住本質,在完成教學時針分針以后,可變化針的非本質特征,如針的顏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區(qū)分時針分針。
5、數學是一個提煉的過程,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一個公式化的過程,但同時也是程序化的過程。
關于“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這句話,在之前的上課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學生套用這句話完美的說出如何認鐘表的過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解決不了“不容易”問題,我還可以扔掉這句話,換個角度,換個方式:看來我們要看整時必須得分兩步,第一……第二……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4
12月9日,既興奮又緊張的一天。第一次在這么多老師面前教學,頗有班門弄斧之感。不過,這節(jié)課像第一場戰(zhàn)役一樣,對我的教學生涯來說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上)《認識鐘表》第一課時,為這節(jié)課我一直思來想去努力想上出有自己想法的數學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精心打磨,每一句話斟酌半天……前后用了1個半月的時間,終于新鮮出爐。課后的反響還可以,畢竟對于一個新人來說,前輩們都會本著包容和鼓勵的態(tài)度,心里也開始大了膽子。心里特別特別感謝一個人啊,有她在下面聽我上課心里就特別定,大概這就是冥冥中的力量吧!
無論是設計出一堂如何精彩紛呈的課,它始終是為著學生做服務的。在隨后的'練習和測驗中,學生的反饋又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1、畫12時,起先很多學生畫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統(tǒng)一讓學生記住畫針時一定要帶上箭頭,并且箭頭要正好指向那個數。如果這個小細節(jié)在上課時就落實下來,那學生可以走更少的彎路了。
2、半時的畫法。在教學半時時,我是讓學生學會說這樣一句話:分針正好指向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如果是讓學生看鐘說幾時半一般不存在問題,但是畫鐘的時候就存在學生該如何把“時針走過幾”轉化為鐘面圖的問題。比如說讓學生畫1時半,有不少學生會喜歡畫在12和1之間;但是他們在認1時半的鐘面時,卻能毫不猶豫地告訴我時針走過1。歸根結底,還是學生沒有能真正認識到指針走的方向——順時針。而教科書上也沒有涉及到“順時針”的明確目標,這是與之相矛盾的。
后來,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學整時時,把課件設計成像一般鐘表那樣走動,讓學生感受從1時到2時,2時到3時……不管是時針還是分針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走動,那就是順時針。讓學生在看鐘表走的過程中,不僅復習了整時,而且還感知到時針和分針走的方向。那么這就為半時,明確“走過幾”這個問題就埋下了伏筆。
3、再過幾小時,就是幾時?這個問題,在練習中頻頻出現,而我在設計時并沒有涉及到。如果在“學校中的一天”里滲透這樣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時,過了3小時,就是我們吃飯的時間——11時。
4、整時和半時的兩個寫法。一般電子鐘的寫法不會對學生造成困擾,機械鐘的寫法要求學生寫出文字,有不少學生就寫錯字,多一畫或者少一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書寫的問題,特別是“半”,不僅容易寫出3畫的橫,而且容易漏掉這個字。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5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大班科學活動《認識鐘表》是本學期的一節(jié)活動。其目的旨在使幼兒通過本次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時鐘,知道時針、分針的名稱和用途,使幼兒初步了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guī)律,認識整點;激發(fā)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和探索問題的興趣;通過活動,讓幼兒懂得愛惜時間,珍惜生命。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優(yōu)點:
準備階段:①為使幼兒更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在知識積累階段,我發(fā)揮家長的積極作用,讓幼兒事先對鐘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讓幼兒自帶各式鐘表,為教學提供服務。②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利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
實施階段:在活動過程中我采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fā)現法、游戲法、說學法等幾種教學方法。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我認為活動是基本成功的,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獲得了發(fā)展,主要體現在:
一、知識的呈現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笨茖W教學應該是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我首先用舒緩的音樂形成輕松的活動氣氛,認識時鐘時,為幼兒準備足夠多的材料,說明時鐘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兒充分感受時鐘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鐘對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從而激發(fā)幼兒學習情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幼兒主動去探究新知。
二、為幼兒提供觀察、思考、發(fā)現、表達的機會。
科學的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fā)展,不是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為了體現新的教學思想,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由想象,勇敢發(fā)言。通過合作交流,引導幼兒認識時鐘,讓幼兒自覺掌握時間的概念。
三、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學習方式。
在練習時,通過幼兒的親手制作鐘表,撥鐘等實踐活動,不但激發(fā)了幼兒探究事物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不足:
本次活動過程是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實際接受能力來設計的,活動中幼兒和教師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動的效果較好。但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
一、教師因初次接觸課件教學,對課件的使用不夠熟練。
二、教師教態(tài)自然大方,具有親和力,但應變能力即教育機智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
三、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記錄時間時,最好讓幼兒先來撥,再通過課件來驗證。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2-14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6-10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2-11
《認識鐘表》的教學反思02-20
認識鐘表課后的教學反思03-01
數學《認識鐘表》的教學反思02-07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范文04-16
認識鐘表數學教學反思03-27
《認識鐘表》數學教學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