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4-05-25 07:36:40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

  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設計圍繞“動手實踐、親身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展開,力求讓學生充分感知、了解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及關系、差異。以下是我執(zhí)教后的幾點反思:

  反思一:貼近生活,活動引入。

  由于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時重點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生活經驗,并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fā),合理安排教學層次。設計了猜、掂、稱、說等活動方式,讓具有好動、好玩、好奇心強等特點的二年級孩子們,在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中,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并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課的一開始就通過輕松愉悅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發(fā)現新知,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欲望。

  反思二:組織活動,親身感知。

  整個教學活動通過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說一說這些活動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首先在克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利用小組合作方式,反復掂一掂、拎一拎,說一說,使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以及產生1克和1千克質量差異的體會。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為了考驗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在課的最后設計了讓學生“填一填”、“看圖寫體重”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從練習中不難發(fā)現,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夠實際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

  反思三:不足仍然存在

  在實施的過程中,本人犯了一貫性的錯誤,急于將本課的知識讓學生一時掌握,學生的活動時間給予的短而倉促,沒能讓每個孩子充分的`、積極的、全面的感知整個活動所應體會到質量概念,從而在最后的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正好讓我明白了本課的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待今后的進一步改善。課堂氛圍雖活躍,但在實際執(zhí)教過程中教學思路顯得不夠明晰,有些凌亂,學生思想也有所影響,因而在達成教學目標時感覺有些吃力,沒能在“點子”上攻破難點,導致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現了重復、循環(huán)的現象,所用的時間過多。練習中,“一輛貨車的載重”使很多學生都犯難了,設計本題時本人欠考慮,沒能從細微處考慮學生對大數的理解程度,致使一部分學生都被難住了!由于時間的限制,這個問題在本堂課上也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了本課的一大遺憾。

  總之,為了順利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在設計上盡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體現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出現的不盡人意之處,有待于今后教學中得以解決、改正。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2

  在教學《克和千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為: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qū)別。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zhí)教后,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反思。

  反思之一——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zhàn)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盡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后,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反思之二——本節(jié)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臺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并沒有仔細聽,說我沒有叫他上臺,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后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反思之三——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fā),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jié)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tài)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河南洛陽舉行了全國第九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我有幸參加了這次全國小學數學教師的盛大集會,聆聽了來自全國各省市選手的觀摩課,每節(jié)課都表現出參賽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貋碇笪疑狭艘还(jié)《克和千克》的匯報課,也算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匯報給大家吧!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這節(jié)課主要是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傳統(tǒng)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因此在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時把教學重點放在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在教學中,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

  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因此,本節(jié)課我注重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在經歷體驗、感悟中獲得新知。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1千克和1克的輕重對于學生來講必竟是生疏的,就連成年人對質量輕重的認識也不是很深。因此,建立1克、1千克概念時,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我為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枚2分的硬幣,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一個大頭釘、一;ㄉ住蓚回形針、4、5粒黃豆,通過讓學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動,加深了對1克的體驗和感受。然后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以“克”作單位的物品,并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換著掂一掂,充分感知幾十克、幾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幾十克和幾百克的差異。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把內容分層細化。先讓學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黃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盤秤稱出黃豆的重量,再依次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互相說說1千克的感受。再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區(qū)別,并大膽猜想多少個1克就是千克?最后讓學生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課堂最后一抓準的活動中,6個小組有一個小組準確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兩個小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個小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這個活動充分驗證了學生在前面的動手體驗中,已經準確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這堂課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無論是導入的設計,1克和1千克的認識,還是練習的設計、課后的調查,都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1、教學時力求遵循知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fā)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2、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tǒng)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jié)課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3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教學反思新課改明確指出,計算應該與解決問題緊密相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服務于生活的思想。因此本課中我重視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能夠進行探究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感受、體驗知識,從而學會學習,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中,我首先創(chuàng)設光明小學二年級學生將要去鳥島游玩的情景,接著出示交通工具——船,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各種問題,這時教師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引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計算。

  2、重視計算方法多樣化

  在合作中學生想出了多種口算方法,其中有個學生提出這個方法:31+23先把31分成30和1,在把23分成20和3,然后30+3=33,33+20=53,53+1=54,這時有其他學生提出為什么不用20+30=50,1+3=4,然后再算50+4=54這樣比較簡單。我適時引導學生討論得出這兩種方法都行,但第二種方法更優(yōu)。

  3、親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

  本節(jié)課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放在坐船這樣一個問題情景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想辦法把兩位數變成整十數和一位數,這樣兩位數加兩位數就變成學生都會口算的兩位數加整十數和一位數了,順利完成了口算技能的遷移。同時,允許算法多氧化,體現數學的個性化,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

  4、練習形式多氧化

  活潑多樣的練習形式,使學生在掌握和鞏固計算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樂趣。

  5、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學習的時候,大部分學生能通過擺小棒來進行口算,并能逐漸脫離小棒來說出計算過程,只是速度比較慢。

  這節(jié)課是學生再次接觸豎式,雖然算理相同,計算的難度不大,但是學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數位對不齊,有的學生把一位數加減兩位數中個位上的數對到十位上,造成計算錯誤,這部分同學出錯的原因還是對于算理沒有理解透徹,在練習中還要強調。還有一些問題是學生還沒有適應豎式的寫法,練習不夠引起的,如,橫式上的得數不寫。還有就是有的學生在寫豎式時,把數字或符號抄錯,如把32抄成23,把加號抄成減號;有的學生豎式是寫對了,但在具體計算時把減法當加法在做,或把加法當減法做,這和學生平時的習慣有關,在平時教學中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各種數學習慣的培養(yǎng)。當然這些問題預先都有想到,學生不可能一學就會,一會就不出錯,在后面的練習中,我會注意,多加強調,盡量減少錯誤的發(fā)生。

  6、但我沒有注重學生互相交流,發(fā)揮學生的集體智慧

  交流是學生的天性,學生總愿意把自己知道的與別人一起分享。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并沒有要求學生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既要積極參與活動,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取長補短,發(fā)揮學生集體的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注意讓學生去用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學生自然學得不夠輕松,學得很被動。我更沒有注意學生的確實際情況,講的內容太多,而且練習作業(yè)也做得不夠,以后我會注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踏實一點,要盡量做到精講多練。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4

  一、課前調查與教學效率的關系

  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幾個基本要素是確定教學目標,確定和組織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的結構和組織形式,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yōu)化了這些基本要素和具體操作時的一些細節(jié),課堂教學的效率必將提高。《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時,我選擇了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即課前調查法,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后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關系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在注重學生探究體驗的同時,我也兼顧適宜的知識傳授,正確地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關系。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學彈簧秤的刻度時,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三、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應是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參與并發(fā)展的有生命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習,都一定是有效的學習,但并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得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怎樣將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創(chuàng)建一種有效的,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讓數學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無限生機,真正促進學生達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就稱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學生不能稱出時,師設疑:為什么不能?(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太輕了)怎么辦?接著:請小組合作再想辦法稱出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在組織學生合作時,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合作,如教師出示的合作要求是:①自己想辦法②小組交流辦法③小組分工合作稱一稱,說說是怎么稱出來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正確地處理好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步驟,用的時機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理想。因此,在運用自主、合作學習方式前,一定要充分考慮本堂課是否有必要,這個知識點學生獨立解決是否有困難,是否需要合作解決,把握好它的運用時機,千萬不要走形式,一定要用它去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這樣既能解決問題,也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了滋生的土壤。

  四、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論,即最好的教育就是從學生生活習。從中我受到這樣的啟示:在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如《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在學生認識了500克、1千克以后,為了使數學知識密切地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我又傳授給學生500克就是生活中的1斤,1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斤。這樣的教學,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500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認識,學生也不再覺得數學高深莫測,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正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切實體會到數學離自己其實很近。

  需要改正之處:在讓學生認識各種秤時,我運用的教法是知識傳授法。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還是以學生體會為主,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教師再給予撥引導。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立足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實際重量,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交流能力。鑒于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覺得在以后教學應做到以下二點。

  (1)注重在生活中發(fā)現知識。

  物體的輕重概念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其實早已建立,所以在課一開始,我就通過背一背、掂一掂先喚起學生的這種意識。作為重量單位的克和千克在生活中也常會用到,將它們和學生已知的重量單位進行比較和聯系?梢詭椭鷮W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兩個單位上,激活學生認識克和千克的主觀需求。在認識常用的計量工具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通過課件展示各種秤的形狀,介紹各種秤的用途,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熟悉的情景中認識秤,了解它們的用處。

 。2).教學應該在實踐體驗中升華知識。

  讓教學內容與物品的重量建立聯系,爸抽象的重量單位更形象基體化。我讓學生調查自己熟悉的物品,小組合作先估計帶來物品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德是否正確,最后還布置他們幫助父母估計所購買物品的重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重量這一概念。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5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第41、42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正確判斷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初步建立圖形的位置關系及其變化的表象。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

  教學重難點:學生在方格紙上正確畫出平移后的簡單圖形。

  教學具準備:投影儀、實物展示臺、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談話引入:

 。ǔ鍪尽皟和瘶穲@”的圖片)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樂項目,想看嗎?

  現在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觀察它們是怎樣運動變化的。

 。ǚ謩e出示兒童樂園中的一些動態(tài)畫面,如:旋轉木馬、觀纜車、豪華波浪、小火車、纜車、青蛙跳等等)

 。ㄍ瑫r出示6個畫面)這幾種游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它們分別是怎么運動的,請大家用手勢比劃比劃。

  你能根據它們的'運動方式把它們分分類嗎?先在小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學生說分類方法)你為什么要這樣分?

  揭示課題:像上面這三種(即纜車、小火車、青蛙跳)都是沿著直線運動的,我們把這樣的運動方式稱為平移(板書:平移);而像下面這三種(即旋轉木馬、觀纜車、豪華波浪)都是繞著一個固定的點轉動的,這樣的運動方式我們就稱為旋轉(板書:旋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移和旋轉”。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

  1.判斷下面哪些物體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出示27頁“想想做做”的第1題)

 。ㄎ覀兿葋砜纯催@幾幅圖,你能說出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嗎?)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或者旋轉?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1.認識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1)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平移的距離。

  情景:(邊敘述邊出示螞蟻搬家圖)下面就跟著老師一起去美麗的草地上看看吧。原來它們正忙著搬家呢。(出示簡化的格子圖)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運動?(平移)向哪邊平移的?(右邊)

  螞蟻們覺得有些累,就停下來休息。(分別出示3段錄音)

  一只螞蟻說:“你們看,我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只螞蟻說:“不對,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螞蟻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我們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學們,你們同意哪種說法呢?在小組里相互說說。

  學生匯報各自的想法。(結合畫面指一指,動態(tài)演示平移的過程)

 。2)動手實踐,理解平移的距離。

  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在左邊的小房子圖上找一個你最喜歡的點,再到右邊的小房子圖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說說它向右平移了幾格。

  指名學生匯報:

  你選的是哪個點?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幾格?還有誰和他選的不一樣?(指名三到四名學生匯報,注意抓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

 。ㄟ有好多學生想匯報的,則要求他們與同桌交流。)

  你們找的點向右平移了幾格?都是7格嗎?

  我們再來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幾格呢?(動態(tài)演示)

  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不管哪個點,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離是一樣的。我們以后數一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在這個圖形上找到一個點,看這個點平移了幾格,它所在的圖形就平移了幾格。

  板書:

 。3)練一練: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幅圖分別向哪邊平移了幾格?你是怎樣想的?(先填好的同學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這幅金魚圖向哪邊平移了幾格呢?你是怎么看的?這幅蘑菇圖呢?〖同時出示金魚圖(向左平移6格)、松樹圖(向上平移5格)、蘑菇圖(向下平移6格)及相應的填空題,學生先匯報,教師在電腦上完成填空。

  2.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1)畫出線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

  你們能不能畫出平移后的圖形呢?(出示格子紙上的線段圖,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問:這是一條……?(線段)學生嘗試先畫,然后匯報畫法和想法。(請一個畫得最快的學生把作業(yè)進行展示并說出畫法。)

 。2)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學生先畫后匯報是怎么畫的。)

 。3)學生獨立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圖形。(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學生作業(yè))

  3.游戲:走迷宮

  老師想跟大家一起來玩一個貓抓老鼠的游戲。有興趣嗎?(出示圖)我們來看,圖上有貓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設置了不少的障礙物,貓只能橫著走或豎著走。你能幫貓設計一條合理的路線嗎?先試著畫畫看。

  學生活動。

  指名學生匯報是怎樣幫貓設計路線的。指出:介紹的時候,要說清楚貓先向哪個方向平移幾格,再向哪個方向平移幾格。(多請幾個學生匯報,也可讓學生同桌之間說說,關鍵是說的面要廣)

  你認為哪條路線能使貓最先抓到老鼠?為什么?先在小組內討論討論然后再匯報。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想研究什么?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6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一些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認識“秤”。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出發(fā)“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親身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我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三、在實踐操作中升華知識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得是否準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的。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能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再通過有獎竟猜活動讓學生估得準確玩得高興。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最后還布置他們課外到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

  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提高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7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學生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讓生在這氛圍中質疑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8

  把課堂還給學生,他們就會成為學習的主人;仡櫛菊n的教學,意圖是要努力創(chuàng)設、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和諧熱烈的氣氛中能自然的、投入的探索學習。整節(jié)課,運用生動的多媒體手段呈現出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數數方法,以學生感興趣的數數接龍游戲貫穿課堂始終,在生活中感受數。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9

  質量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概念卻有比較抽象,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質量單位克和千克,使學生明確克用于計量比較輕的質量,千克用于計量比較重的質量。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質量的輕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認識。同時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撕颓Э藢τ诙昙墝W生來說是全新的質量概念,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堂設計中通過猜、掂、比、移等活動方式,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強調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0

  教師讓學生感受生活的旋轉,讓生體會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通過展示旋轉的.物體,通過觀察它們旋轉的方向,感知物體旋轉的方向有兩種。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1

  本課主要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的邊長,能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為此,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培養(yǎng)空間觀念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對長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本課教學中,我直接出示了兩張形狀分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問他們是什么圖形,再要求他們在教室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欲望,孩子們觀察細致,學習熱情高漲。

  二、小組合作,探索與交流中迸發(fā)思想的火花

  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時,我首先讓學生摸一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并數一數。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中,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然后讓學生猜一猜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想想可以怎么驗證,動手試一試,再小組內交流驗證的方法,最后反饋。

  學生在討論之前往往想法沒有那么全面,通過討論,很多孩子能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證明長方形的特征,如有的孩子用尺去量兩組對邊的長度再進行比較,有的孩子對折之后進行比較,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比了長方形的四個角,發(fā)現四個角是直角,更有的孩子想到了把四個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比一次就證明了四個角都是直角。孩子們的思維能力真是讓我大吃一驚。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先給了學生充分思考,動手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小發(fā)現的基礎上,再進行討論。這就避免了有的孩子的思維被別人帶跑,沒有自己思考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中,孩子能學著傾聽別人的意見,嘗試對別人的想法提出建議。

  正如新課標所提倡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孩子們在輕松自由的小組活動中,熱烈討論,積極思考,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2

  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課程標準教學新理念指出,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理念的指導,向學生提供的是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而不再是定論式的客觀數學知識結構?反思"幾百幾十的加減法"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課堂上要達到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要具備以下幾點:

  1、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系與綜合數學是一個整體,其不同的分支之間存在著實質性聯系。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全過程。例如,在教320+90=時,我是讓學生自己先拿出本子計算,由學生自己摸索解題方法,從中感悟到今天所學內容與以往所學的異同。這樣,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練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看到與前面學過的不同之處,從而感到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內容是口算,但我并沒有直接出示口算題,而是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一個玩具超市的情景,力圖從真實的購物環(huán)境中提出問題,列出算式。玩具超市是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貼近他們現實生活的內容進行教學,才能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習和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注重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孩子們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征,采取適合于他們的表現形式,培養(yǎng)他們一種愿意甚至喜愛

  的積極情感。例如,鞏固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針對性強。特別是改錯,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學生當成小醫(yī)生,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tài)度。在鞏固練習時,還設計了開放題,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發(fā)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到課結束趣尤存。

  4、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已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這個問題之后,要學生獨立思考完成,這樣不僅使他們明白遇到問題應該怎樣去思考,而且知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怎樣由此(不進位加法)及彼(進位加法)。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幾百幾十進位加法口算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在教師提出"320-90到底等于多少"這個問題之后,我是讓學生分組討論,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發(fā)言,或表示同意或表示反對,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學會賞識和學習同伴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見解。

  5、關注對數學的理解,發(fā)展富有個性地學習促進隨著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應用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應盡量抓住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關注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這節(jié)課,整節(jié)課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教會學生口算的算理,但是教師并不是"填鴨式"地將算理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是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真正做到"算法的多樣化"。

  上我準備了一些具體的做法,也想在課堂上展現出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一些原因,也是有點緊張,而無法達成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由此也說明以后備課不僅要注意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系,還得多注意細節(jié)部分。

  1、在復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題時,我讓每個學生都說了算理,在復習筆算時也占用了不少時間,整個復習內容好似當成一節(jié)新授課在進行教學。但在新授時,由于時間不夠,所以將教學內容拉得很快,也不管學生有沒有掌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只是自顧自的講,自顧自的說。我應該將復習內容安排在10分鐘之內,說算理時相應指名兩個學生說就可以,不必每一題都要求他們說。

  2、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情況:學生雖然能較容易的將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的方法遷移過來,但是在算理上就有些糊涂。如在教學中出現這樣一個情況,340-180,十位上不夠減,從百位退一,應該是一百。但學生說成是退一當十,我沒有引起重視,一帶而過。這樣導致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上有些糊涂。我應該對學生講清楚筆算法則:做加法時,哪位滿10就向前一位進1。做減法時,哪位不夠減從上位退1,加10再減。

  3、備課時一直想著要以學生為本,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但在上課時,卻總是忘了這一點。許多時候原本都是準備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算理,總結方法。但在實際中,都變成了我自己一個人的獨角戲,一味地進行灌輸,不考慮學生。

  4、在教學過程中,在解決難點問題時,應加大放手力度,讓學生討論充分,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

  5、課件的制作也相對簡單,對學生的吸引力還不夠,剛上課時,學生的積極性還很高,到后面學生舉手和發(fā)言的就少了,只是聽、不愿思考問題。不是學生不想聽講,而是自己沒找到能夠吸引他們的教學方法。這里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我自身的問題。以后上課,不但要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備好課的同時也要備好學生,盡可能多的想到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以便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3

  本節(jié)課我圍繞如何把計算課上“活”進行設計和實施,改變了以往計算教學的模式,在學生自主探索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列豎式計算的方法,較好地處理了算法多樣化和一般方法的關系,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下列兩點思考尤為深刻:

  1、計算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

  我看過也聽過現在許多教師對計算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千方百計地尋找生活中的情境,往往不是從“買東西”引入,就是從“分東西”開始。許多情況一旦導入新課,就脫離后面的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于生活,也可以來源于教學本身。情境化的出發(fā)點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產生興趣,而作為數學學科能吸引學生的,恐怕不僅僅只有創(chuàng)設情境。本節(jié)課沒有刻意追求時尚的外表,沒有開展一些華而不實的`活動,但整節(jié)課學生的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本節(jié)課就以“選取3個數字→組成6個兩位數→列出9道算式→研究算法”這樣一條自然流暢的“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自然的“純數學”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計算教學的價值是什么?

  計算教學的目標如果仍然停留在完成“雙基”那是遠遠不夠的,計算教學應該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應將計算教學內容作為學生思維平臺,讓學生在緊張或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

  首先,讓學生通過數字與數字、數也數的搭配活動,訓練學生的有序思維;

  其次,在解決例題時,我沒有像教材那樣規(guī)定學生用惟一的豎式計算方法,而是讓學生進行多種算法的研究,并有意充分展現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自我欣賞”時加強對比與反思,從而在這些算法的求同比較中獲得對算理本質的認識——那就是把兩個兩位數進行分拆,再按相同計數單位相加,進而讓學生體會到“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的道理。這些都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此外,練習設計追求開放性,讓學生在開放的時空中充分發(fā)散思維;

  第三,通過多層次的鞏固練習,讓學生對學習內容作出積極的選擇,使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和潛能,進行有效的個性化學習,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最后,教學過程的開放,帶給學生寬松、安全和自由的探索氛圍,使學生保持一種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投入整個學習過程。因此,學生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上,就顯得非常有個性化。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4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勝利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借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關系?再借助多媒體把1厘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一數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游戲,手腦并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后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處有許多: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fā)現,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yǎng)成良好的作業(yè)習慣。

  4、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jié)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5

  一、在活動中建立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各種數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數感,課標上每一個學段都有這樣的要求。認識比較小的數,容易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比方說:100以內的數,畢竟這些數學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較大的數,如1000以內數的認識,數感的建立就比較困難,基于這一點認識,我將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作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圍繞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大數的存在,并能相應的感受到一些大數的相對數量。

  初數1000以內的數,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了不同數量的種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組的具體數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動碰到了不少障礙,引起學生的數數欲望,怎么數呢?有一個一個數地,也有十個十個數地,最多的就是十個十個數地,因為數量比較多,如何處理這些數出來的種子,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難題,處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難點?烧胬懋吘拐莆赵谏贁等说氖稚希容^后,學生還是比較愿意接受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數1000以內的數,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想突破重、難點,但由于有了基礎,學生認識10個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時,這里還滲透著一種數學思想。

  三數1000以內的數,數數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知道十個一百是一千,還要讓學生數出一些具體的數來,特別是一些轉折點,尤其重要,處理不好,數數這一關可能學生就過不了,如何引出這一內容,如果隨意讓學生從多少數到多少,學生的數數興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進行數數接力,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數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

  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

  整節(jié)課,學生的活動時間最起碼是在25分鐘以上,且參與面非常廣,就拿數數活動來說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種子的數數任務,沒有小組成員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時間是完不成的,同樣,在各種猜一猜活動中,學生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真可謂:小手直舉,小口常開,是問:學生不想參與,會這樣嗎?課堂氣氛的熱烈,一方面說明教師所設計的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另一方面也為這節(jié)課增添了活力。

  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

  地處農村的小學,教學條件簡陋,學校無法為教師提供教具,更不要說學生了,從哪兒尋找資源呢?我們自己身邊,同時結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種子是學生們非常熟悉的,特別是與現在的時令特別吻合:正值清明時節(jié),農村里有句俗語: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于是在課中我將種子搬到了課堂,另外,這里也蘊含著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獲。

  課中,不少教師為我的創(chuàng)意所感動,課后,紛紛尋問:哪來那么多種,農村的家庭怎么會沒有種子,一個人幾十粒,很容易就湊齊了我所要的數目。教師驚訝于我的創(chuàng)意,更何況孩子們呢?

  四、思考的一些問題

  1、數感的建立需要過程,需要不斷培養(yǎng)

  教學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動:第一次是在數數之前,第二次是想一個一個地數出1000,第三次是在鞏固階段。但多數學生都沒猜中,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數,學生難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們腦海中缺少這方面的意識,即數感。如何培養(yǎng),關靠一節(jié)課是不行的,需要立足于平時。

  2、以百作單位的突破

  教學中,這一內容花了不少時間,但始終有學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為一個計數單位計數,他們總認為10個一堆已經夠簡單的,如何突破,課后我一直在思索這一問題,如果把“初數一千以內的數”這一環(huán)節(jié)拆分成兩部分,先放手讓學生數出具體的數量,然后討論怎么擺最容易看出來,最后重新處理數出來的具體數量,效果可能會好一些,不過,這只是我的設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相關文章: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3-25

教學反思二年級下冊數學02-24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03

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教學反思03-05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華)11-09

二年級數學下冊單元教學反思04-10

二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學反思04-18

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04-17

二年級數學下冊《辨認方向》教學反思04-14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