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實錄及反思

時間:2024-08-17 11:30:52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學實錄及反思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實錄及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實錄及反思1

  一、情景創(chuàng)設,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搭石》,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書空課題:21 搭石,并齊讀課題兩遍。

  板書: 21 搭石

  生:齊讀:搭石。

  師::(出示情境圖)同學們看——(潺潺流水聲)這個小山村是作家劉章爺爺?shù)募亦l(xiāng),他的家鄉(xiāng)是個美麗的地方,教案《搭石教學實錄與反思》。(輕音樂起)那里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xiāng),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xiāng)的搭石。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對搭石如此如癡如醉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吧!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師:出示課件:

  自學提示:

  自由讀課文,時間5分鐘。

  思考:

  v 1、什么是“搭石”?

  v 2、作者圍繞搭石描繪了哪幾個平凡的生活場景。

  生自由讀課文。

  師:出示課件:精煉反饋:

  課文第( )自然段告訴我們,搭石是指( )。

  師:誰來說說什么是搭石?

  生:人們根據(jù)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邊踏過,這就是搭石。

  師:那你會用自己的話說說搭石是指什么嗎?

  生:搭石是指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的石頭。

  師:誰來黑板上畫畫搭石呢?

  生畫搭石。

  師:想看看真正的搭石嗎?

  師出示課件:搭石圖片。

  師:課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描寫搭石很美的句子,誰找到了,讀給大家聽。

  生: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一道風景。

  師板書:一道風景

  師:什么樣的景色才可以成為是風景呢?

  生:鮮花盛開、綠樹成蔭

  師:從屏幕上的搭石中,你看到鮮花了嗎?看到綠樹了嗎?

  生:沒有。

  師:那么,為什么作者要說“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一道風景了呢?”想不想跟隨作者去欣賞這道風景呢?

  生:想。

  三、圍繞風景,自主尋美

  師出示課件:

  學習提示:

  默讀課文2——4自然段(5分鐘)。

  邊讀邊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畫面,或者是看得見的風景美,或者是看不見的心靈美,劃出有關的句子,并在旁邊寫出你的感受。

  生默讀課文,標注感受。

  師:誰來說說你都看到了哪些美麗的風景?咱們按照課文順序來說,好嗎?誰從第二自然段找到了美?那是一種怎樣的美?你從哪些句子或者詞語中體會到的呢?

  生:我從第二自然段看到了心靈美。(師出示課件:片段生讀: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fā)現(xiàn)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我從老人的動作看出他很勤勞,很無私。

  師板書:無私

  生:我從關聯(lián)詞看出他很善良。

  師:那我們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情感來讀這段話呢?

  生:感激

  師:那就請一個同學來讀讀這段話吧!

  師:當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平穩(wěn)時,他想?

  生:如果有個小朋友來走搭石,摔倒了可該怎么辦呢?

  生:這時候千萬不要有人來走搭石,否則我會影響他的'。

  師:當老人去找合適的搭石時,他想?

  生:這塊大小合適嗎?放上去平整嗎?

  師:當他找到了搭石,并且踏上幾個來回,滿意了才離去時,他又在想什么呢?

  生:這下可好了,大家可以放心得走搭石了。 師:同學們想象力很豐富,那么讓我們一起讀讀這段話,讀出我們對老人的感激之情吧!

  師:誰從第三段中找到了美呢?

  生: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我感受到了景美。

  師:出示課件: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師:誰知道人影綽綽中“綽”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師:那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嗎?

  生:查字典。

  師:那就趕快行動起來吧!

  生:我查到“綽”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寬裕,一個是柔美。

  師:那在本文中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柔美。

  師:那通過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生:我聽到了小溪流動的聲音,看到了人們美麗的倒影。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好孩子。這一段中還有一個生詞協(xié)調(diào)有序,誰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有順序。

  生:很協(xié)調(diào)。

  師: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合讀這一段,一起來感悟這個詞。

  師:(師指著一列學生)現(xiàn)在,這一列同學就走在了搭石上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緊跟上去

  師:沒有一個人落入水中,沒有一個人摔倒,大概是有人指揮吧!

  生:沒有

  師:原來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xié)調(diào)有序。

  師:這里透著一行人怎樣的美呢?

  生:和諧美。

  師板書:和諧

  這么美麗的畫面,配上一首詩歌才會感到詩情畫意吧!

  師出示課件:詩歌化的一行人走搭石。

  每當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時候

  動作

  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

  前面的

  抬起腳來

  后面的

  緊跟上去

  踏踏的聲音

  像輕快的音樂

  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

  給人

  畫一般的美感

  師:誰來讀讀這首詩?

  生讀

  師讀,生想象畫面。

  師:說說你都看到了哪些畫面?

  生:一行人協(xié)調(diào)有序地走搭石的情景

  師:誰從第四自然段找到了美?

  師出示課件:第四自然段:

  生: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我從“招手示意、說家常話”兩個詞語體會到了謙讓美。

  師:非常好,我請兩個同學來走走搭石。

  生表演走搭石。

  師:誰還找到了另一處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我感受到年輕

教學實錄及反思2

  第一課時

  一、 第一段引入

  1、(水流的聲音)這是大自然中泉水流動的聲音。〕鍪菊n題

  2、(出示第一句):誰來問一問?指名

  3、(出示第二句)誰來答答?指名

  4、男女生分讀。

  過渡:看到泉水從石縫中沖出來,你也想問問嗎?

 。ㄕn堂實錄生:泉水泉水你要到哪里去?生:泉水,你為什么不在石縫里呆著,卻要出來啊?生:泉水泉水,你出來要去干什么啊?)

  二、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 快去讀讀課文,看看泉水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自由讀文

  2、 根據(jù)學生反饋板書

  3、 分節(jié)讀25節(jié)齊讀第6、7小節(jié)。

 。ㄕn堂實錄師:此時,你知道泉水為什么要出來了嗎?生:因為他心里一直有一個目標。生:因為石縫里太小了,他想到大海里讓自己更自由;生:因為他想出來交更多的朋友;生:因為大海里有許多魚,他想和小魚們交朋友,所以要出來啊。)

  4、 出示詞語檢查學習

  重點解決:讀音縫、罐、脆

  字形縫、罐

  三、 寫字指導

  1、 出示生字,開火車擴詞

  2、 指導:瓦的筆順;然字的書寫;塔字不能少橫。

  3、 學生書寫。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

  1、 這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泉水》,還認得這些詞語嗎?指名認讀

  2、 齊讀第一段我們已經(jīng)知道泉水流到哪些地方?(出示)

  過渡:你就是泉水,你想流到哪里就去讀哪一段,過會兒告訴大家你都遇到了誰?說了什么?

  二、 學習25自然段

  根據(jù)學生回答,隨機出示段落

  (一) 第二段

  1、 學生反饋(流到水池遇到了山里的姐姐)

  2、 師當姐姐,泉水,你來對我說一說吧(指名說)

  3、 師:謝謝你,泉水,我真喜歡你。

  4、 你覺得還會有誰來?

  (二) 第三段

  1、 學生反饋

  2、 指名生當杜鵑花,一生說泉水的話

  3、 杜鵑花,你會對泉水說什么?

  4、 男女生互讀。

  (三) 第四段

  1、 學生反饋

  2、 其它學生當果樹,一生讀泉水話。

  (課堂實錄師:孩子們,你們就是果樹啊。你是什么果樹?生:我是桃樹;生:我是蘋果樹;生:我是梨樹;生:我是石榴樹師:泉水,快對這么多的果樹們說說話吧。生:喝吧,喝吧)

  3、 果樹們,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或者你覺得怎么樣?)

  (實錄師:果樹們,聽了泉水話,想說什么?生:泉水,謝謝你,你的水真甜啊。生:泉水,謝謝你,喝了你的水,我一定結(jié)出更大更甜的果子,等果子成熟了,我送給你幾個嘗嘗吧。)

  4、分組讀

  (四) 第四段

  1、 學生反饋

  2、 想當泉水的孩子起立讀

  3、 聽了泉水的話,畫眉鳥你會怎么樣?

  4、 齊讀第5段

  (五) 想象拓展

  1、 泉水,你還流過哪些地方?又遇到了誰?你會怎么說?(思考)

  2、 反饋:引導仿照課文句式說話。(見《學生作品》)

  3、 齊讀25小節(jié)

  三、 學習67節(jié)

  1、 引讀67節(jié)(指導讀好:互相問候,互相約定)

  2、 泉水繼續(xù)往哪里走啊?讓我們一起來問問他吧(出示課后我會讀)師生問答同桌問答。

  四、總結(jié)拓展

  1、 跟著泉水一起走過了那么多地方,此時,你想對泉水說些什么嗎?

 。▽嶄浬喝隳敲磹蹘椭鷦e人,愛奉獻自己,我真喜歡你。生:泉水,你流過了那么多地方,累嗎?師:是啊,泉水,你累嗎?生:不累不累,因為我心中自己的目標,一直沒改變;生:不累啊,因為我一路交了許多朋友,心里很快樂;生:不累啊,因為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心里快樂,有句話叫關心別人,快樂自己。師:那能幫課題補充一下嗎? 的泉水。生:樂于助人的'泉水;生:快樂的泉水;生:應該是歡快的泉水;生:關心他人的泉水;生:爽快的泉水;師:為什么呢?生:因為他總是對別人說喝吧,喝吧很爽快的。生:還可以是清澈的泉水,因為泉水會關心別人,是很干凈透明的。師:是啊,心靈純凈得像寶石一樣,多美。。

  那么可愛那么會關心別人的泉水啊,讓我們祝愿泉水一路好走。

  2、 課外閱讀:《小溪流的歌》

  我的反思:

  又是一次與學生心靈的碰撞!今天好開心!

  我喜歡這篇課文,一如我對水的喜愛!

  但課文并不好上。進課堂前,我是擔憂的。

  可是實際上下來,與學生交流得越來越融洽,學生也上得不亦樂乎。因為,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他們感覺自己與泉水合而為一了,思維和語言也如泉水般噴涌而出了。又是一篇很好的案例!

教學實錄及反思3

  教學片斷: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到課文結(jié)尾,教師們總要讓學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會怎么樣?我上學期有一次校內(nèi)教研課時,也是這樣教的。

  學生紛紛發(fā)言,講了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各種各樣的情形,大多講青蛙這才知道了天果真是無邊無際大得很,他于是和小鳥一起周游世界。這時,我腦海時跳出一個問題,于是脫口而出。

  師:同學們,你們講了這么多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美好結(jié)局,但你們想過沒有,青蛙是否愿意跳出來呢?

  生:當然愿意。外面這么好!

  師:是嗎?這可不一定是青蛙的看法。有不同意見嗎?

  生:可能不愿意,因為青蛙這么固執(zhí),不會聽從小鳥的話的。

  師:很好,能從課文中青蛙的性格來分析。還有嗎?

  生:我也認為青蛙不愿意跳出。因為它在井里住慣了,以為自己的家最好。

  師:對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狗窩。家是最好的。

  生:井里有一個優(yōu)點,冬暖夏涼,很舒服。

  師:很好,又找到一個理由。還有嗎?

  生:青蛙它可能不敢跳出來。

  師:為什么?

  生:因為它怕小鳥是騙它的。把它騙出來然后吃了它。

  師:哦(真沒想到學生會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你真會思考。是啊,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啊。有道理。不錯。還有嗎?

  生:青蛙住在井里,它就是主人,它就是皇帝,它就是國王。可如果它一出來,就什么也不是了。

  師:不錯。

  生:青蛙在井里沒有敵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如果到井外面,它就會遇到蛇等天敵,會整天提心吊膽,睡不好覺的。

  師:真會想,真會說。

  這時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于是接著問: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從課文中知道同一個天,小鳥說天無邊無際,青蛙卻說只有井口那么大。那么青蛙是否有錯?

  生:錯了。

  師:果真錯了嗎?青蛙是在說假話嗎?

  生:(一楞)沒有。

  師:是啊。青蛙其實也在說實話。它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為它看到的天

  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師:對極了。那么你們說青蛙為什么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因為它天天住在井里,沒有去過外面。

  生:因為井口限住了它的視線。

  師:對。是青蛙住的環(huán)境局限了它的眼界。正如我們,如果沒有走出過椒江,又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所以要想使自己知道外面精彩的世界,就應該

  生:走出椒江

  師:走出臺州,走出浙江,走出中國。正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

  生:行萬里路!

  反思:

  以上教學片斷,可以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是好的課堂永遠是必要預設和隨機生成的有機統(tǒng)一。上課不能沒有備課,一定的預設是我們教學的依據(jù)與計劃,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預設,那么課堂教學勢必會變成隨波逐流,上到哪兒算哪兒。上課不能有太多的隨意性的。它必須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設。但上課又不能局限于預設的方案,如果按部就班,絲毫不變,那么上課又變成機械操作,僵硬死板,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靈活性。因此,在一定的時機里,隨著學生的思維潮流,教師如果有靈感出現(xiàn),而且是吻合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那么及時捕捉住,并付于實踐,及時轉(zhuǎn)變?yōu)榻虒W行為。有時,隨機生成的教學行為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發(fā)教學高潮。

  二是一篇課文的學習主題可以是多元的!蹲^天》這篇課文的原意是諷刺青蛙的眼光狹小,固執(zhí)已見。但本課教學中,由于有了后兩個問題的討論,就豐富了學習主題,提升了本課的.教學價值。如第一個問題青蛙是否愿意跳出來,它指向的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立場和主觀狀態(tài)。它引導學生來揣摩青蛙的內(nèi)心世界,揣摩它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的。是否跳出來的討論,其實是一個價值選擇的過程。而第二個問題青蛙有沒有錯,其實是在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潛移默化的啟蒙。它是一種辯證法的思想,從客觀的角度實事求是地分析一個角色的思想。正如我們討論秦始皇的是非功過一樣。

  三是我們的學生其實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從以上教學片斷,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教師給以適當?shù)囊龑В欢ǖ膯l(fā),學生的思維就會激發(fā)起來,綻放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讓人驚喜。從這里,我們也可以想到另一個問題,即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有心理基礎的。那些不是我們外加給學生的,學生的內(nèi)心其實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而我們所做的,是引發(fā)他們的動機,提供一定的機會,培養(yǎng)一定的方法,再給以適當?shù)墓膭。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喚醒、激勵和鼓舞!

教學實錄及反思4

  一、情境引入。

  師:我們班有男生27人,女生31人,班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27+31=58人

  師:我還有一種不一樣的方法,你知道嗎?

  生:我猜是:31+27=58人

  師:請你們觀察一下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共同點,什么不同?

  生:計算的都是總?cè)藬?shù)。

  生:兩個加數(shù)都相同。

  生:和也相等。

  生:兩個加數(shù)交換了位置。

  師:既然兩道算式的和相等,27+31和31+27中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

  生:等號。

  生(驚喜地):是加(減)法的交換律。

  生:是加法的交換律。

  師板書:加(減)法的交換律。

  二、反復例證,充分感知交換律。

  師:你認為加法交換律是什么樣子的?

  生: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

  師: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是這樣嗎?

  生:是的。

  師:口說無憑,你能舉例子說明嗎?

  師:你認為這樣的例子多不多?

  生:很多,都舉不完。

  師:你認為怎樣舉例最好?

  生:一組一組地寫。

  生:你寫的完嗎?

  生:我舉有代表性的例子。

  師:什么樣的例子有代表性?

  生:一位數(shù)舉一個,兩位數(shù)舉一個……

  生:還要考慮0的情況。

  生:再舉幾個和0有關的例子。

  生:我認為如果能找到了一個反例,就說明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加法交換律(加法交換律不成立),我準備找反例。

  生舉例:9+8=8+9

  12+26=26+12

  ……

  0++=0+0

  0+7=7+0

  ……

  0.9+0=0+0.9

  師:這個例子和你們舉的例子有點不一樣。

  生:它的加數(shù)是0。

  生:上面幾道算式的加數(shù)也是0。

  生:0.9是小數(shù)。

  師:同學們舉得例子真不少,不僅想到了整數(shù),還想到了小數(shù),這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生: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

  師:有同學找到反例嗎?

  生:找不到。

  生:減法不行,2-1不等于1-2。

  生:減法也有行的:2-2=2-2。

  生:只要有一個反例,就不行。

  師:交換律在減法中成立嗎?

  生:不成立(師擦去減)

  生:乘法、除法行。

  師:真的嗎?

  生:5*4=4*5

  生:也有不行的(不成立)。

  師:現(xiàn)在請你們舉例,認為行的就找行的,認為不行的就找反例。

  (因為有了加法的基礎,學生舉例的方法都不錯)

  生:我認為行的:36*24=24*36

  生:我認為不行:25*24不等于24*25

  生:不對,

  師:請你們幫助解決一下。

  生:25*24=600,24*25=600

  生:我認為行:0*396=396*0

  生:我認為不行:25*4不等于5*24

  生:例子不對,是因數(shù)交換位置,又不是兩個數(shù)交換位置。

  生:25*4=4*25

  生:不計算也可以知道他們的積相等,25*4表示4個25相加,4*25也可以表示4個25相加。

  師:真不錯,她從乘法的意義來說明兩個乘法算式的積相等。

  生:加法也是這樣,雖然交換了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但兩個加數(shù)沒有變,和也不會變。

  ……

  生:除法不行:6/3不等于3/6

  生:除法也有行的:8/8=8/8

  生:只要有一個不行,就不成立。

  師:通過剛才的舉例,你認為交換律在哪些運算中成立?

  生:加法和乘法。

  師:你能完整地表述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嗎?

  生: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

  生:交換兩個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

  師板書

  師:你覺得老師寫這兩句話,難不難寫?

  生:難寫。

  師:你能不能想一個簡單的寫法,幫幫我。

  生思考,并嘗試寫,有些小組小聲地討論起來。

  生:甲數(shù)+乙數(shù)=乙數(shù)+甲數(shù)

  生:蘋果+香蕉=香蕉+蘋果

  生:a+b=b+a

  ……

  緊接著,學生們也分別用文字、圖形、字母表示了乘法交換律。

  師:這里的符號可以代表哪些數(shù)?比如a和b?

  生:代表0、1、2、3、4……

  生:代表1000、10000……

  生:代表任何數(shù)。

  師:你能完整地說一說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嗎?

  生:交換任何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

  生:交換任何兩個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

  生:可以合成一句話:交換任意兩個加數(shù)(因數(shù))的位置,和(積)不變。

  三、運用中升華認識。

  師:學習加法、乘法交換律有什么作用,過去我們用過嗎?

  生:在二年級學過,看一幅圖寫兩個加法算式。

  生:一句乘法口訣可以計算兩道乘法算式。

  生:驗算時用過。

  生:加法可以用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來驗算,乘法也可以。

  緊接著,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

教學實錄及反思5

  教學目標

  1、在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2、通過朗讀課文,了解鵝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3、感悟文中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

  教學重難點

  感悟文中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學習細致觀察、準確描摹的方法。

  教材分析

  《白鵝》是小學語文第七冊課本中的第四單元的13課,是著名的漫畫大師文學作家豐子愷先生描寫動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點表現(xiàn)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再者篇文章之中作者善于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鵝的特點。此外,作者還善于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用“我們的鵝老爺”“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貶義的詞語表現(xiàn)鵝的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

  整篇課文用生動詼諧的語言通過對鵝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三個方面的具體描寫,向讀者展示了一個高傲的白鵝形象。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和低年級學生相比具有比較強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學生在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方面都有了較好的提高,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動手操作的能力。他們喜歡在自己的探索中獲取知識,喜歡在玩中學,喜歡在做中學,喜歡在想中學,喜歡在用中學。語言表達能力與日俱增,大多數(shù)孩子善于發(fā)現(xiàn)和總結(jié)別人表達中的不足,樂于表達。

  教學流程:

  上課!

  師:孩子們還記得兒時的那首古詩嗎?

  生:引背:鵝,鵝,鵝,……

  師:古往今來,喜歡鵝的人還真不少,著名的畫家作家豐子愷老先生也喜歡鵝,(課件出示白鵝圖),瞧,這就是這只白鵝,這個鵝字現(xiàn)在的寫法是這樣的,想寫的孩子跟我一起寫吧。

  師:今天,我們就將跟隨豐子愷老先生去認識他筆下的這只白鵝,齊讀課題。

  生:齊讀《白鵝》。

  師:這是一只怎樣的白鵝呢?大家是不是已經(jīng)有些迫不及待了呢?

  生:是。

  師:那就趕快打開課本,美美去朗讀吧,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生:自由讀文。(師相機板書部分字詞)

  師:四年級二班的孩子真是一群會讀書的孩子,讀得真認真,不過老師還是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字詞讀音不夠準確,請看黑板,請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著大家讀。

  生:齊讀字詞。

  師:相信這些字詞待會回到課文中,你們一定也能讀好。

  生:是的

  師:剛才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白鵝呢?

  生:這是一只傲慢的`白鵝。

  生:一只高傲的白鵝。

  師:板書:高傲,課文中還有一個句子十分直截了當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怎樣的動物?

  生:齊答,“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師:你們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子。

  師:指著板書,這個高傲的動物是誰?

  生:白鵝。

  師:白鵝怎樣?

  生:高傲。

  師:那什么是高傲?

  生:自以為是。

  生:驕傲,傲慢

  生: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

  師:你們真是會通過讀書體會詞語的意思,課文具體從那些方面寫白鵝的高傲?

  生:課文從三個方面寫出了高傲,叫聲、步態(tài)、吃相。

 。ㄊ前鍟

  師:概括得真準,這是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內(nèi)容,那這三個方面的描寫,孩子們最喜歡那個方面?

  生:異口同聲,吃相。

  師:老師和你們一樣,也喜歡這個內(nèi)容,那我們就先來體會白鵝在吃相上的高傲。

  師:課文那些自然段在描寫這個內(nèi)容?

  生:課文5-7自然段在描寫。

  師:快速瀏覽5-7自然段,看誰先找到白鵝究竟吃什么?

  生:冷飯。

  生:還有水,草,泥。

  師:課件,引讀。

  師:知道它吃什么了,那怎么吃呢?默讀5段,找出最能體現(xiàn)白鵝吃相的詞語。

  生:默讀。

  生1:有三眼一板

  生2:還有從容不迫和一絲不茍。

  師:你們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么?

  生1:一絲不茍就是十分認真,一點一不馬虎。

  生2:從容不迫就是慢悠悠的,不著急。

  生3:從容不迫還可以是說大模大樣,有條不紊。

  師:那三眼一板呢?

  生:(搖頭)不知道。

  師:老師告訴大家,三眼一板其實是一種音樂節(jié)奏,就像你們打的四四拍,看我的手勢。(師做手勢)明白了么?

  生:(微笑)明白了。

  師:你們看這些詞語都是在說我們這只鵝?

  生:吃相高傲。

  師:再讀5自然段,找出鵝的這種吃相具體表現(xiàn)在那些句子呢?請邊讀邊勾畫,還可以在旁邊批注上你的體會。

  生:它先吃一口冷飯在喝水,然后再到別處吃草吃泥。

  師:是這個句子嗎,(課件出示生說句子)

  生:讀句子。

  師:這個順序能變嗎?

  生:不能。

  師:要不怎么說是,三眼一板呢!誰能把白鵝吃東西的過程表演出來。

  生:我來(一男孩興高采烈上臺)。

  下面響起來掌聲。

  生:表演。

  師:相機解說。

  課堂再次響起熱烈掌聲。

  師:孩子們這樣的吃相就是……

  生:三眼一板。

  師:除了這個句子可以體會白鵝吃相的高傲,還有那個句子?

  生:這個句子“譬如吃了一口冷飯……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師:(課件出示這個句子)說說你的體會。

  生1:我從從容不迫這個詞語體會到她吃東西不慌不忙,很有架子,能夠看出它的高傲。

  生2:我的體會是這個“大踏步”說明他走路就像當官的一樣,很威武,可以看出高傲。

  生3:我從這個“飲”字中體會到它有架子,我們一般都說喝水,只有講究的人才說飲,可以看出它的高傲。

  師:你能帶著自己的體會來讀一讀這個句子嗎?

  生:能。有感情朗讀句子。

  師:真是一只高傲的白鵝啊,貼紙卡,難怪作者一開始就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生:齊讀“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師:非但如此,它吃飯的時候還需要有人侍候呢。什么是侍候?

  生:照顧,服侍。

  師:什么樣的人才需要侍候?

  生:老爺。

  生:有錢人,大官。

  師:對,我們這位鵝老爺就是需要侍候,知道為什么嗎?

  生:知道,有狗來搶食。

  師:好大膽的一只狗,看看它們會上演一出怎樣的鵝狗搶食大戰(zhàn),現(xiàn)在分工怎樣,女生勾讀描寫狗的句子,男生勾讀描寫鵝的句子。

  生:邊讀邊勾畫。合作讀。

  師:真是狗膽包天,可是它敢直接去搶嗎?

  生:不敢,它是趁鵝吃草時搶的。

  師:這個說明什么?

  生:狗很怕鵝,只敢偷偷摸摸去。

  師:可是鵝老爺偶然早歸發(fā)現(xiàn)狗,會怎樣?

  生:厲聲叫罵。

  師:他會叫罵什么?

  生1:你這該死的狗,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生2:我咬死你,敢惹老爺我了。

  ……

  師:好一只高傲的鵝啊,可是它也有失算的時候,回來晚了飯罐空空如也,它會怎樣?

  生:昂首大叫。

  師:對誰?

  生:主人。

  師:叫些什么呢?

  生:你們這些主人真不象話,飯都不管夠。

  ……

  師:對待自己主人都敢責怪,你們說它怎樣?

  生: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啊!

  師:你會有耐心去侍候嗎?

  生:不會,太難侍候了。

  師:可是有人,我們的豐子愷先生卻不勝其煩照顧它,引讀7自然段。

  生:讀7自然段。

  師:你讀明白什么了嗎?

  生:他很喜歡這只白鵝,所以愿意付出。

  師:這能干,你讀出文字以外的東西了。

  師: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謝謝孩子們!

  教后反思:

  當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tài)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本文是講讀課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整節(jié)課下來是老師引領著學生由扶到放的學習過程。最終對學文指導落實到了學法、寫法上的指導。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課文類型及現(xiàn)有的教學手段,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擴大課堂知識容量。 1、在讀上下功夫。

  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多種方法引導激勵學生自主朗讀。在教學開始要求學生自由朗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結(jié)識文本。在隨后的教學中又采用了快速瀏覽,默讀,自由練讀,男女生比賽讀,帶著自己體會讀等給了學生極大的閱讀思考空間。

  2、注重學法和寫法的指導。

  在這堂課中,我采取了找重點詞,品重點句,批注體會,再感情朗讀的方法,

  引導學生充分體會白鵝在“吃相”上的高傲。在這個過程中,我把每一步的做法都用了簡單的字詞寫在黑板角落,起初沒有什么作用,在后來總結(jié)這堂課時,一看黑板,孩子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使學法深入人心。

  3、巧用過渡語。

  教師的過渡語在教學中十分重要,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今天的課上,我注意了自己的過渡語言。比如,孩子們找到了鵝最大的特點:高傲,我隨即評價孩子: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子。這樣不著痕跡,學生也知道了這就是中心句。

  4、重點字詞的理解貫穿全文。

  文章中難理解的詞語真不少,如果一個一個列出來講解,卻有實在有些死板,學生也接受不完。所以很多詞語的理解,我是放在隨文句子、段落中。比如,講到鵝怎樣吃飯時,我讓學生表演,然后隨即告訴孩子:這就是“三眼一板”!皬娜莶黄取蔽矣稚献尯⒆釉谧x中去體會它的意思。還有“厲聲叫罵”也是讓學生從讀中體會,在加上表演的襯托,這個詞語不是就十分淺顯了嗎!

  5、給學生想象發(fā)揮的空間。

  學習語文決不能僅限于課本上的詞句,還應該讓孩子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延伸。所以,我設置了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發(fā)揮,一是想象鵝的“厲聲叫罵”,一是想象它會“昂首大叫”些什么?事實證明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所喜歡的,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精彩的,超越文本的語言。增強了學習興趣,也增強了積累知識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實錄及反思6

  一、學生不是一張白紙。

  “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的數(shù)學學習不僅僅在數(shù)學課堂上,在生活中他們也在不斷地積累數(shù)學的知識和經(jīng)驗。因此“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把“數(shù)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圓柱形的物體在生活中可謂太常見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積累了一些有關圓柱的知識和經(jīng)驗;凇白鹬貙W生的已知,引導學生的未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對圓柱有哪些了解?”的問題,試圖通過這個問題,找到學生學習新知的生長點和聯(lián)結(jié)點,達到“立足舊知,激起學生靈動思維”的目標。從學生的回答不難看出,學生對于圓柱的整體把握顯然不感興趣,他們更多的關心是某個局部,如兩個底面,底面的形狀等。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對于我的這個安排學生并沒有領情,舉手回答的學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情景并沒有出現(xiàn)。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冷場?除了學生進入高年級,由于生理、心理的諸多問題導致不愛回答問題,羞于表達,或懶于表現(xiàn)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平時的課堂上,為了追求所謂的“教學質(zhì)量”,所謂的“高效”,犧牲了給學生說話的機會。漸漸的,學生也就習慣沉默了。

  二、給學生發(fā)現(xiàn)的機會

  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shù)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生親自把知識發(fā)現(xiàn)出來。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老師并沒有把圓柱的特征“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圓柱體實物,用他們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圓柱的特征。特別是在有一位學生發(fā)現(xiàn)了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沒有就此作罷,而是讓全體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個發(fā)現(xiàn)。通過匯報我們不然看出,由于老師給了學生這個機會,其結(jié)果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學生從各自的視角出發(fā),證明了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展示了學生有個性的學習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動

  證明“圓柱的兩個底面大小相等”這個環(huán)節(jié),在備課時預想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證明方法:1、將圓柱形容器的蓋子取下與底面相比較;2、用圓柱形實物的底面在紙上畫一個圓,然后將另一底面和畫好的圓作比較;3、用尺子量出兩個底面的直徑或半徑作比較。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有許許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說法就沒有在我的預設之中。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對教師把握課堂水平的一次考驗。在這個過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沒有做出任何評價。我用沉默這盆冷水,澆滅了該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我的無動于衷,擊退了該生答題的熱情。這樣一來,創(chuàng)設一個敢于質(zhì)疑,樂于表達的課堂學習氣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在后來的評課中,教研組長陳老師評價說:“生3的回答,從反面論證了圓柱的底面積相等,應該得到鼓勵和表揚。”學困生這樣一次精彩的回答,獨辟溪徑的思路,我卻視而不見,至今我還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當時沒有聽懂該生的意思,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處,關注課堂的進程比關注學生多一些。因為學生的回答在我的預設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聽到的是預設中的答案。后來這位學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滿意,我想也是這種心理在作怪吧。以學生為主體,具體落實到課堂上,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表現(xiàn),重視教師評價對學生所起到的激勵作用。課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只有互動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生成,課堂才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教學實錄及反思7

  一、復習鋪墊

  師:小朋友們,大家好!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出示小猴圖片)看——小猴今天和我們一起學習數(shù)學呢!

  (由小猴帶來的口算題進行復習: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學生口算后,教師將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側(cè))

  師:剛才口算的這些題,你發(fā)現(xiàn)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幾的。

  生:得數(shù)都是十幾。

  師:計算這些題,你為什么這么快?

  生:都是10加幾,就能很快算出得數(shù)是十幾。

  二、學習新知

  師:(出示圖片)有一天,猴媽媽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讓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個,小猴看到這么多桃,饞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頭: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助小猴嗎?

  生:愿意!

  師:我們先來看,這些桃是怎樣擺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擺在盒子里,還有—些桃擺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個,盒子外面有4個。

  師: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個桃呢?

  生:用加法。

  師: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生:因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師板書出算式9+4)

  師:那么,怎樣算出9+4的結(jié)果呢?請同學們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生獨立探索并與同桌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到得數(shù)的?

  生:我是數(shù)著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個放到盒子里,外面還有3個,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減去1就是13。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聰明!剛才有同學說,;先把盒子里空著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個,得13。哪個同學能到前面來演示一下?

  (師指名一生上臺演示,并逐步對應板書——)

  師:為什么從4里面先拿1個放盒子里?

  生:這樣就可以放滿盒子,一盒10個。

  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師:剛才大家算得很好。我們再來看,小猴家的花園里栽了兩種顏色的鮮花,

  (師出示“試一試”圖片,如下圖)

  (師引導生列出算式后)

  師: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9+7。也可以在教科書上先圈出10個再填一填。

  (生動手圈圖并計算)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我是把9朵紅花和l朵黃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黃花就是16。

  (師結(jié)合學生的匯報板書思考過程)

  生:我先把7朵黃花和3朵紅花圈起來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紅花加起來是16。

  師:這種想法也不錯!

  師:這兩種計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變成10再算的。

  師:是啊!我們在計算時,既可以先把9湊成10,也可以先把7湊成10,然后再想10加幾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師出示“想想做做”第l題,如下圖)

  師:請大家觀察圖,左邊原來有幾塊?右邊呢?

  生:左邊原來有9塊,右邊原來有6塊。

  師:猜一猜,小猴想怎樣算呢?小猴為什么只搬1塊過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邊先湊成10塊,

  師:是啊!小猴真聰明,也學會了“湊十”的方法。請大家在課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數(shù),然后同桌互相說一說怎樣用“湊十”的方法計算。

  (生獨立思考,把答案填在書上,再交流)

  四、小結(jié)并揭題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個數(shù)。

  生:得數(shù)都是十幾,

  師:(板書:9加幾)今天學習的9加幾,在計算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湊成10。

  生:得數(shù)是越來越大了。

  生:得數(shù)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數(shù)個位都比加的那個數(shù)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師:你的.觀察真仔細!得數(shù)個位上為什么會比那個加數(shù)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給了9變成10了。

  師:根據(jù)這個同學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如果老師出這樣的加法題,你能比較快地算出得數(shù)嗎?

  (師出示9+?=1?讓學生推算)

  五、課堂作業(yè)

  按一定的順序把今天學習的9加幾的加法算式進行整理并寫在課本上。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幾個要點:

  1.面對真實的認知起點。

  傳統(tǒng)的9加幾教學,在復習鋪墊時一般分以下三個層次:一個數(shù)分成1和幾,9+1=10,9加1再加一個數(shù)。表面上看,這三個層次的復習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但

  是,實踐表明,如此精細的鋪墊設計,同時也可能為學生探究9加幾的算法時人為地設定了一個狹隘的思維通道(即一定要把9湊成10),不利于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事實上,依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盡管學生在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時,會出現(xiàn)多樣化的算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思路——“湊十”。因此,設計復習題時主要側(cè)重10加幾的口算,讓學生體驗10加一個數(shù)比較簡便,從而為幫助學生理解“湊十”法做好鋪墊。

  2.組織結(jié)構性的學習材料。

  結(jié)構性材料的組織和呈現(xiàn),是課堂教學不同于自然認知的重要標志。

  因此,例題的出示,明顯地表示兩數(shù)求和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則把重點放在探索計算的方法上。交流過程中,提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思想,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此時,暫不比較算法的優(yōu)劣,只是在演示和板書時對其中的一種——“湊十”法進行了不露痕跡的關注。

  “試一試”的學習,重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離10比較接近,因此,學生可能出現(xiàn)兩種“湊十”(把9湊成10和把7湊成10)。結(jié)合學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師輔以結(jié)構化的對應性板書,提煉學生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在數(shù)形結(jié)合中實現(xiàn)從具體到抽象的轉(zhuǎn)化。然后通過兩種“湊十”法的比較以及“試一試”和例題的對比,使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積起感性經(jīng)驗,為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內(nèi)涵做好準備。

  3.在探索規(guī)律中發(fā)展思維。

  在計算9加幾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探索計算規(guī)律。從課堂板書到組織學生操作和圈畫,再到用卡片進行對應計算,以及最后的觀察和比較,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9加幾的加法計算規(guī)律,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特別是,比較和小結(jié)時,對9加幾的算式進行了整理,結(jié)合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歸納,教師出示了更具結(jié)構化的算式,即:9+?=1?,并讓學生進行推算、這樣的設計,既體現(xiàn)了9加幾的計算規(guī)律,同時又在引導學生探尋規(guī)律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使學生品味到數(shù)學內(nèi)在的簡潔之美。

  由本課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數(shù)的運算的價值追求,除了理解計算原理、掌握計算方法、形成計算技能之外,還應學會有序、結(jié)構性地思考以及有條理地思維的習慣,進而了解數(shù)學發(fā)現(xiàn)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學會根據(jù)具體情境選擇恰當?shù)姆椒,進行靈活計算,從而建立判斷與選擇的自覺意識,形成靈活與敏捷的思維品質(zhì)。簡而言之,即要實現(xiàn)“思維方法叫思維習慣—)思維品質(zhì)”的過渡和提升,進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想和理性精神。

教學實錄及反思8

  教學實錄: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孩子們好!

  師(板書:寓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指板書)知道什么叫寓言嗎?

  楊曉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馮紀香:寓言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通過這個道理使我們得到啟示,受到啟發(fā)。

  師(板書:伊索):知道這個人嗎?誰能介紹一個《伊索寓言》?

  劉怡然:伊索是古希臘一個大寓言家,他被喻為故事大王。

  劉凌峰:據(jù)說他是一個奴隸,特別聰明,在古希臘特別有名。他寫的寓言故事流傳非常廣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擬人的手法來寫的,把小動物都賦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邰金悅:《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伊索寓言》里的三則小故事。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認真讀一讀這三則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讀準字音。

  (生讀文)

  師:現(xiàn)在有把握認識這課的生字新詞嗎?

  生:有!

  師:好!現(xiàn)在我們來做個讀詞語的小游戲,我出示生詞卡片,每組讀兩個詞,如有一處讀音有誤,那該小組就會被扣除平時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課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師:那我們就開始讀詞語活動了。(師出示詞語分小組讀,第三小組出現(xiàn)了兩次失誤,把酸味的酸讀成平舌音,把驚慌失措中的措讀成了翹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師:范寫?zhàn)挕?,生書空。

  師:我們把生字的讀音鞏固了一遍,相信你們現(xiàn)在有把握把文章讀好了吧?我們找三位同學讀這三則故事,每個同學讀一則。其他同學一邊聽他們讀音的正誤,一邊思考課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指名讀文)

  杜夢婷:剛才楊曉佳讀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來了,狼來了!讀得很真切,感情表達很到位。

  楊曉佳:總的.比我不如韓家盛讀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點點,但我還得向他學習。他把故事的每個細節(jié)的朗讀處理得很不錯。

  馮紀香:我想給他們提個小小的建議。

  師:可以,我先代他們?nèi)恢x謝你啊,你說吧。

  馮紀香:剛才他們?nèi)齻在讀書的過程中都有一些失誤或錯誤,沒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們?nèi)齻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

  師:你的這個建議真好!這不僅是對他們?nèi)惶岢龅慕ㄗh,這也是老師對全班同學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讀書都要做到字字入目,這樣才能把書讀正確了。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第一則小故事,讀時把這幾個攔路虎給消滅掉:白費勁、無望、成熟,開始吧。

  (生讀文)

  師:指名讀《狐貍和葡萄》第一節(jié),這一段哪句話是具體寫白費勁的?

  范詠鈺: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這句話是具體寫白費勁的。

  師:想想看,狐貍會想出哪些辦法夠葡萄呢?

  馮紀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

  劉道鈺:它搬來一塊大石頭放在腳下墊著,可石頭不夠高,它就又搬來一塊?蓛蓧K石頭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夠,結(jié)果還是沒有夠到葡萄。

  鄭淵:把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著。

  周興鵬: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又不行,幾經(jīng)努力還是失敗了。

  張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準水平實在太差,一個也沒有砸下來。

  師:剛才你們說的這些都是狐貍在干什么?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力求抓住第一課時的特點,完成第一課時應該完成的任務:認識生字、理解詞義、知道課文大意。

  在生字詞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體現(xiàn)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組賽讀評分、齊讀鞏固,讀后指導兩個重點字的書寫。在賽讀前還專門留一分多鐘的時間讓學生們再用心看一看這些生字的讀音,主要是體現(xiàn)高年級的自主識字。這樣,第一課時既認讀了這些生字,還掌握了這些字的寫法

  第二遍讀文,主要是解決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這些詞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論說教,而是借助文中相關語句的描寫,加上學生的想像,及喚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化抽象為形象,便于學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詞語時,我還注重抓住課文中重點詞語來引導學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為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鋪墊。在理解成熟一詞的兩層含義時,我借助了當時的.教學生成,學生回答不了這個詞的引申義,說明他們還沒有思考成熟,這就是成熟的另一層意思。這么一引導,學生馬上豁然開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詞的用法,從而使學生對此詞有了更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在復述故事內(nèi)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是利用螺旋推進的方法,在引導孩子理解詞意的基礎上就有意引導他們對故事內(nèi)容的記憶,為他們理解、復述故事內(nèi)容做了堅實的鋪墊,所以在復述這一節(jié)孩子們說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課終掩卷而思:自己缺乏語言魅力!教師的語言魅力對于孩子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的影響相當重要。而一節(jié)課下來,我的評價用語貧乏得可憐!語言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是點燃學生學習欲望的催化劑?蛇@節(jié)課上,感覺自己一直不在狀態(tài)中,還不如平時自己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對學生的贊美吝嗇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話。這節(jié)課之所以能把教學任務完成的讓聽課的老師們滿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學生課前預習得非常到位。感謝孩子們今天在課堂教學中給我?guī)砹瞬簧俚木,感謝之余,更感羞慚。我的預習或者說教學預設還不如孩子們做得好。這對我是一次教訓,也是一次促進與經(jīng)驗的積累。知不足而后進吧,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加強自己評價語的修煉,在教學語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學態(tài)度上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認識。教學始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地去追求、去鉆研,才能使這種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教學實錄及反思9

  師:你對圓柱有哪些了解?

  生1:圓柱有兩個底面

  生2:圓柱的底面是圓形

  〔學生舉手的人不多,有點冷場〕

  師:看來大家對圓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們來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征。

  (接著,教師出示小組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圓柱實物,圍繞3個問題,探索圓柱的特征)

  師:通過觀察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我發(fā)現(xiàn)圓柱的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我覺得圓柱的'兩個底面面積相等。

  師:你們有辦法證明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嗎?

  生3:〔該生是學困生,但在公開課中回答問題一向很積極〕如果圓柱的兩個底面不相等,那么圓柱就會一頭大,一頭小。

  師:恩(停頓),你能再說說嗎?〔這時我聽得不太清楚〕

  生3:兩個底面不相等,一頭大,一頭小,會東倒西歪。

  師:(沒有做出評價)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4:我是通過把上面的蓋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兩個底面大小相等的。

  師:說得太好了。(露出滿意的神情)

 。ㄖ,老師拿出一個有蓋的茶葉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書:面積相等的兩個圓

  師:圓柱的面還有什么特征?

  生5:我發(fā)現(xiàn)圓柱的表面摸起來很光滑,永遠也“摸不到頭”。

  師:為什么“摸不到頭”?你覺得圓柱的這個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個平面,而這個面不是平面。

  師:我們就說這個面是曲面。(板書:曲面)

教學實錄及反思10

 。ㄕn堂上已近尾聲)

  師: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我覺得有時候“揠苗”也能助長。

  師:哦,你說說理由。

  生:西瓜、茄子等本來只能夏秋才能成熟,這也是規(guī)律,現(xiàn)在人們把它們放進暖棚使它們長得快,在冬天也能吃到,這不是“揠苗助長”嗎?

  生:我同意,現(xiàn)在有許多蔬菜、水果放進暖棚,不但長得快而且長得好。

  生:我反對。你們說的不是“揠苗”助長。

  師:(微笑)那你說,他們的“揠苗”指的是什么?

  生:他們 “揠苗”的意思是讓莊稼住進暖棚。

 。ㄇ懊鎺讉同學會心地點頭)

  生:為什么放進暖棚就能長得快,長锝好呢?

  生:因為暖棚里氣候溫暖,溫度適宜。

  (同學們運用科學課學到的知識,暢所欲言)

  通過討論,孩子們在頭腦中拓展了“揠苗助長”的含義:苗可以長得快,但要注意方法。只要運用科學方法,給苗創(chuàng)造一個更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苗也會長快。

  大家知道得可真多。如果現(xiàn)在那個農(nóng)夫正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請你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生:(交流)農(nóng)夫,你想讓苗長得快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方法,給廟適宜的水分,勤施肥,讓它們多曬太陽,苗就能長得又快又好,可不能連根拔呀。

  生:農(nóng)夫,你想讓苗長得快,拔苗是不對的,根斷了,不但長不快長不好,還會死。上面蓋上薄膜,多施肥,苗就能長快了。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農(nóng)夫那樣“揠苗助長”的事呢?

  生:家長希望孩子成才,把孩子一直關在家里做作業(yè),孩子反而更不愛學習了。這也是“揠苗助長”。讓孩子多參加活動,如旅游等,這樣孩子會學得更多更好。

  生:我想讓金魚長快點,喂了很多食,結(jié)果金魚死了。我其實應該勤換水,白天水里放點水草,金魚也會快快長大。

  學生不但從生活中列舉了不少“揠苗助長”的事例,還闡述了應該怎樣做才對。

  這是我探索中的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之所以時時振蕩著我的心弦,是因為它引發(fā)了我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許多思考:作為教師的我,聽慣了同學們的眾口一詞,更習慣了那種標簽式的情感教育,而他們是一個個有靈性的人,他們的感悟是獨特的,教師只有超出自己的教學預想之外抓住課堂教學中的細節(jié),才能給孩子們展示的平臺。

  點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jié),給孩子們展示的平臺。

  它需要的不僅是心靈的真切關注,更是學生話語的耐心傾聽。

  路漫漫兮修遠,吾將終生為之探索。

教學實錄及反思11

  一、課文簡介:

  《天鵝的故事》是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一群天鵝齊心協(xié)力與惡劣環(huán)境抗爭的故事,贊揚了老天鵝奮不顧身、頑強堅韌的品質(zhì),也寫出了眾天鵝齊心協(xié)力共渡難關的可貴精神。課文第5自然段,講一只老天鵝破冰時情景,這是課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教學的重點。

  二、案例呈現(xiàn):品讀“老天鵝破冰”

  師: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來交流,哪段話所描繪的情景深深打動了斯杰潘老人的心,請生先自己讀,再請。

  (學生讀,出示語段:“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經(jīng)過這沉重的一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

  師:這是老天鵝破冰的情景,大家都找到了嗎?請你再讀一讀,邊讀邊想最讓你感動的是哪些詞句,勾畫下來,寫下你的感受。

  生交流: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從這句我體會到了老天鵝頑強。

  另一生:老師我覺得不能用頑強,應該說老天鵝很勇敢才對。

  師:為什么呢?

  生:(搖頭)我覺得應該這樣用。

  師:“頑強”和“勇敢”意思一樣嗎?

 。ê芏嗌笺蹲×,一會兒后紛紛搖頭)

  師追問:那“頑強”和“勇敢”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ㄉR上查詞典,交流兩個詞語的意思。勇敢的意思是:人們有勇于敢為人先的精神或氣質(zhì)。頑強的意思:1、非常堅強,2、強硬不屈服。)

  師再追問:通過理解兩個詞的意思,這里用“勇敢”還是“頑強”,再讀一讀這句話。(學生讀句子)

  生:用“勇敢”更恰當,因為老天鵝是第一個用自己身體破冰的。

  師:敢為人先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氣質(zhì),只有那些有勇氣的人,有勇氣敢為人先的人才能被稱作是勇敢的人。老天鵝不顧危險去破冰,這種精神非常勇敢。老天鵝怎么破冰的,再輕聲讀這句話,邊讀邊想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老天鵝很勇敢?

  生:先讓自己騰空而起,然后又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生讀句子)

  師:這個同學讀了,而且感受得很好,老師想問問,這段話中,哪些詞打動了你?

  生:重重地。(生讀句子)。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重重的這個詞,他讀得很好。還有哪些同學找到了哪個詞,撥動著你的'心弦。

  生:我從“石頭似的”和“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感受到老天鵝很勇敢。

  師:這是一個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石頭?

  生:老天鵝的身子。

  師:為什么要比喻成石頭?

  生:因為老天鵝下落的沖力大,速度快。

  師:不是石頭打在冰面上,而是——

  生:“胸脯”和“翅膀”

  師引導觀察“胸脯”和“翅膀”兩個詞。

  師:這是血肉之軀呀,重重的打在冰面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痛。

  生:他受傷了,翅膀和胸脯流出了血。

  生:很痛很痛。

  生:我從“石頭似的”看出老天鵝他顧不得自己的安危,撲打冰面。我們知道石頭是很堅硬的,而衰弱的老天鵝像石頭似的,一定花了很大的力氣我感受到這只老天鵝很勇敢。

  師:剛才同學們緊緊抓住了這些詞,用心感受了老天鵝的

  敢,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句話讀好。(生讀)

  師:聽著大家的朗讀,把我們帶進了感人的畫面,讓我們一起來表達內(nèi)心的感動。

  ……

  師:剛才我們通過“重重地、石頭似的、翅膀和胸脯”等詞體會到了老天鵝的勇敢,那這段哪里可以體現(xiàn)出老天鵝頑強呢?(回顧“頑強”的意思)

  生:我從“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體會到頑強。

  師:為什么?

  生:一次就已經(jīng)很痛了,還有第二次,第三次。

  生:省略號代表很多次,很多次去撲打冰面,說明老天鵝很堅強,面對百厚厚的冰面不屈服。所以從這里體會到頑強。

  師總結(jié):是呀!一處體現(xiàn)的是勇敢,一處體現(xiàn)的是頑強,當我們要表達感受的時候,還需要用詞的準確才行。

  三、案例反思:

  當課堂上,在理解“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币痪鋾r曹藝漾同學提出該用“勇敢”,而不該用“頑強”時,給我很大的震撼,雖然當時她不能準確表達為什么,但是她對詞語的敏感,讓我意識到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要能抓重點詞談體會,那么首先學生詞語積累就應該豐富,應該了解常用詞的基本含義。

  “勇敢”和“頑強”這兩個詞是我們常用的詞匯,當我問兩個詞意思是否相同時,孩子們遲疑了很久才作出判斷。這不得不讓我自己好好反思,學生在當初學習這兩個詞時,究竟明白詞語的意思了嗎?中段的詞語教學究竟要教給學生些什么呢?除會讀,會寫之間外,我想詞語的意思也是必須要理解的吧。也許學生通過讀句意會到了老天鵝的精神,但應該用哪個詞來表達,應該用一句什么樣的話來說清楚,說明白呢?我想這也是語文教學要教給學生的東西吧。

教學實錄及反思12

  生讀第一自然段。

  師:從這一段中,你們讀懂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藏族同胞吃盡了軍隊的苦頭,所以一聽說有軍隊開過來,就躲進了深山。

  師:藏族同胞為什么要躲紅軍?

  生:因為他們吃盡了軍隊的苦頭,以為紅軍也和軍隊一樣壞。

  師:你們從哪個詞看出軍隊十分可惡,給藏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生:吃盡。這個詞語可以說明他們吃了很多很多苦頭。

  師:聯(lián)系你們找的.資料,和電視里看到的情景,說說軍隊進村后會做些什么?

  生:跑進老百姓的家里把家里東西都推倒。

  生:把老百姓養(yǎng)的雞、鴨都抓了吃。

  生:還要把老百姓趕出家門,隨意燒殺。

  師:難怪說他們“吃盡”了苦頭。∷麄儗婈牶ε碌绞裁闯潭?

  生:一聽說又有軍隊開過來,早就躲進了深山,誰也不敢露面。

  師:找找從哪些字詞上體會到害怕之深?

  生:一聽說……早就……說明還沒看到軍隊來,他們就躲起來了。

  生:又有,誰也不敢。

  師:是呀,這都說明,藏族同胞對紅軍存在著深深的——誤會!

  誰來把這個句子讀好了?

 。ㄖ笇Ю首x)

  師:面對這個情景,朱德怎樣?

  生:急壞了。

  師:怎么叫做“急壞了”?

  生:就是急得不知所措了。

  師:想想,朱德會急得怎么樣?動作?表情?

  生:他會急得在房間里走來走去。

  生:他會不停地抽煙。

  生:他急得手握拳頭,腳直跺,說:“這可怎么辦呀,這可怎么辦呀!”

  師:你們能把他著急的樣子讀出來嗎?

  師:從朱德這么著急的情形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什么?

  生:朱德對藏族同胞十分關心。

 。ㄉ首x課文。)

  教學反思:

  對于長征那時的概念,現(xiàn)在的小孩理解較少,要是他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需要輔助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課前查找的資料和所看的電視電影,學生初步有了感性認識,對幫助學生理解“吃盡苦頭”、藏胞為什么要躲紅軍、藏胞對紅軍存在哪些誤會這些問題有很好的幫助。同時,也為后文理解紅軍是不同于其他軍隊的一只有組織有紀律的部隊,是一只一心為民的部隊埋下了伏筆。

教學實錄及反思13

  課改的大潮洶涌澎湃。 沐浴課改的陽光,我們的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以往有所不同。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更注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學科的整合;注重聯(lián)系生活調(diào)動生活體驗等等。作為新課改浪潮下的一名小學老師,我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的教學中,為實踐這些課改的新理念做了一些的努力。

  片斷一: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生字之后)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生字,現(xiàn)在我們再來讀讀課文。(拿出燕子媽媽的頭飾)我是燕子媽媽,你們都是“小燕子”。

 。▽W生覺得很有趣,都哈哈笑了起來,有的還展開雙臂,撲起“翅膀”來。)

  師:孩子們,請你們趕快飛到菜園里,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媽媽”吧!可以一個人練讀,也可以幾只小燕子一起討論討論。

 。ㄉd奮地、熱烈地邊讀邊找有關的句子)

  師:誰愿意把你的發(fā)現(xiàn)讀給媽媽聽?

  生1:媽媽,媽媽,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生2:媽媽,媽媽,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生3:(搶著讀)媽媽,媽媽,我發(fā)現(xiàn)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師:哎呀,我的小燕子們可真聰明呀!你們發(fā)現(xiàn)了冬瓜和茄子這么多不同的地方,心里高興嗎?

  生:當然高興啦!

  師:(故意皺眉)那我怎么沒聽出來呀??

  生:(歪著頭,眨著眼想了一會兒)我知道了!我們應該要讀得很高興才行呀!

  師:(笑著點頭)那你們就試著用興奮、高興的語氣讀一讀吧!

 。ㄉ氉x后,用多種方法讀)

  片斷二:

  師:小燕子們,為什么你們第一次、第二次都沒發(fā)現(xiàn)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第三次卻發(fā)現(xiàn)了呢?

  生1:這次我看得特別認真。

  生2:因為我一次比一次看得認真呀。

  生3:(調(diào)皮地)這一次我還用手摸了,才知道有小刺,粗粗的。

  師:你們真是媽媽的好孩子,不但會用眼睛看,還知道用手摸。真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呀!

  師:(出示實物冬瓜和茄子)你們知道它們還有什么不同嗎?

 。ㄉ械膿u頭,有的在小聲議論,有的在思考)

  師:讓我們一起切開冬瓜和茄子,你們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也可以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生1:(興奮地)老師,我看到了!冬瓜里面的的籽是扁扁,白白的,茄子的籽很小很小,比芝麻還要!

  生2:(高高地舉起了手)我聞到它們的氣味不一樣。

  生3:(迫不及待地補充)吃起來也不一樣。

  生4:我用手摸的,冬瓜硬硬的,里面滑滑的,茄子是軟的。

  生5:我把冬瓜和茄子拿起來,發(fā)現(xiàn)冬瓜比較重,茄子比較輕呀!

  生:…….

  師:(開心地笑了)你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我真佩服你們!

  看來我們觀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師指眼、耳鼻口等部位,讓學生總結(jié))

  師:這節(jié)課大家學得很認真,每一位同學都像是聰明伶俐的小燕子;丶乙院笳埻瑢W們也學學小燕子,去觀察一下西紅柿和蘿卜有什么不一樣,可以把它們不同的地方畫下來,也可以寫下來,告訴你的家人和同學。

  反思與研究

  這一節(jié)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采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以后,還有很多孩子嚷嚷著:“老師,我還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著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更好地去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并沒有遵循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讀讀找找,小燕子去菜園看了幾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而是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后的收獲。

  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讀來表現(xiàn)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么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fā)現(xiàn),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么來讀小燕子的話。

  在教學中,我注重生活體驗,注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將冬瓜與茄子切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懂得,觀察事物不但可以看,還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fā)現(xiàn)的平臺。同時注意對教材的開發(fā)、拓展、延伸,讓學生回家去觀察西紅柿與蘿卜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在課堂上學,在生活中去鞏固所學的知識,去關注生活,將學生從課內(nèi)引向了課外。上第二課時的時候,很多學生帶來了他們對蘿卜和西紅柿不同之處的認識,個個興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畫,有的說,興趣盎然,相信通《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觀察事物的這一道理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已經(jīng)深深地、鮮活地印進了孩子們的心里,再不是老師強迫灌輸,一遍又一遍地口頭復述所帶來的書面印象了。

教學實錄及反思14

  【教學過程】

  一、審清題目,理解題意,學生簡介作者

  二、自讀課文,捕捉中心

  這課主要寫什么?作者要贊揚什么?表達什么?

  三、默讀課文,理清思路

  四、細讀課文,品詞品句

  教師引導學生深究,作者是怎樣具體寫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事,又是怎樣層層表現(xiàn)中心的。

 。、指名讀第二段,思考討論兩個問題:

  ⑴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張鐵路的計劃時,表現(xiàn)帝國主義態(tài)度的詞有哪些?詞意是什么,你從這些詞知道了什么?

  ⑵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后,帝國主義的態(tài)度又怎樣?從哪個詞反映出來,從這個詞你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用“關鍵詞語推敲法”學習第一段。)

  2、作者向我們介紹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目的是什么?(說明詹天佑杰出、愛國。)為什么?

 。、第二段作者沒有直接敘事,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說明)

 。础咭暤谌,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中,主要做了哪幾樣工作?

 。怠⒗斫狻翱睖y”、“隧道”的意思,說明理解詞意的方法:

  師:默讀“勘測線路”自然段,用“段的思路法”、“設問法”自學,同位可討論,然后匯報。

  師:誰能引讀詹天佑說的、做的和想的。

  師:從詹天佑說的話,做的事以及他想到的各說明什么?

  師:作者抓住最能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的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敘述,目的是什么?

  (進一步說明詹天佑杰出、愛國。)

 。ㄗ屔鷵瘛白詫W段落法”自學,運用其才智,自身體會理解,討論,教師僅指點不到之處,充分發(fā)揮主導、主體作用。)

  對“開鑿隧道”、“設計‘人’線路”兩部分讓學生自己讀懂內(nèi)容,然后用三個象征圖檢查效果,突破難點。知道這些方法是詹天佑根據(jù)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特點設計出來的。

  更進一步突出了詹天佑超眾的才能和強烈的愛國精神。同時讓學生明白作者在第三大段中采用了敘事和說明相結(jié)合的表達方式,對詹天佑說的、做的、想的作者采用的是敘事法,對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介紹采用的是說明法。敘事和說明的結(jié)合使詹天佑的形象更為主體化,更為高大。

  第四段的學習,著重領會“為什么說京張鐵路的修筑成功,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一個有力的回擊?”并理解前后呼應的意義。

  五、圈點批注,總結(jié)交流

  師:請大家暢談自己學習本課的收獲。

  師:(總結(jié)略)。

  【教學反思】

  這堂課既是“整體──部分──整體”課堂教學結(jié)構的具體程序,又是學習方法的動態(tài)展開。

  由于學習目標明確、方法具體、程序清晰,使老師的“導”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學生的“學”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虞斎,興趣盎然,自讀、自學、自問,自得其法,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文的第二、三段是文章的重點,集中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這堂課根據(jù)不同段落的特點,學生理解的具體情況,采用多種方法引導訓練。

  第二段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具體的說明,既是重點,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采用問題導練。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阻撓、要挾、輕蔑”這三個關鍵詞。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仔細推敲,深入理解。從而對詹天佑受命于危難之中的勇氣、膽略,拳拳愛國之心產(chǎn)生了強烈的敬佩之情。第三段詳寫了修筑京張鐵路困難最多的三件事!翱睖y線路”,這一節(jié),語言文字不難理解,教師揭示了兩種自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分層,設疑、質(zhì)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不但分清了段中層次,而且對關鍵的詞、句抓得準,分析得透徹!伴_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采用操作法檢查自學課文的效果。教師出示三個象征圖讓學生動手畫箭頭,標方向,演示推拉的火車頭。這簡單的幾個動作把抽象的事物變形象了,陌生的變熟悉了,使詹天佑高大的形象躍然于學生眼前,使學生受到極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這堂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培養(yǎng)了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照此訓練,一個“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局面一定會早日形成。

教學實錄及反思15

  師:今天有老師在這里聽課,同學們多少有些緊張吧。為了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先請同學們看一樣東西,這是老師上次在海邊游泳時撿到的。(亮出海螺,重點讓學生觀察海螺的形狀、棱角、上面的一些線條。)看完之后說說它們像什么。

  生:看它的形狀像寶塔。

  生:看它上面的線條像樹的年輪。

  生:上面的花紋像條盤旋的龍。

  ……

  師:你們真會觀察。你們看,一個看似普通的海螺,經(jīng)過仔細的觀察,經(jīng)過豐富的想象,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審美價值。這說明,觀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能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潑的兒童,更能從豐富的想象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充滿想象力的文章——《童趣》。(板書)

  這是一篇文言文?赡芡瑢W們會在語言上感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通,其義自見”,通過反復誦讀,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同學們在預習時已讀過多遍,我想了解一下朗讀的情況。先請大家齊讀,注意讀時要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發(fā)音要準確,所謂“腔圓”,就是發(fā)音飽滿。(生齊讀)

  同學們讀得很流暢。朗讀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先聽老師讀第1段(教師范讀),你們認為應怎樣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生回答:注意停頓,分出清重,讀出感情。

  教師總結(jié):說得很好,要注意停頓,輕重,誰愿意試試,讀給大家聽?(三個學生分讀2—4段)

  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本文而言,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情?

  生:愉悅,

  生:第一段還有自豪的感情。

  教師總結(jié):體會得很準確。下面我想請一位感情豐富、聲音甜美的同學為我們朗讀這一篇文章。(一女生朗讀全文,教師播放古箏曲《平湖秋月》。)

  她讀得太好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樣的感受。同學們剛剛接觸文言文,請你們把它和現(xiàn)代文比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顯的區(qū)別是什么?

  生:十分簡潔。

  師:對,預習提示也告訴我們,是簡潔。同一個意思,現(xiàn)代文通常用雙音節(jié)詞表示,而文言文多用單音節(jié)詞。因而語體簡潔。比如第1段里的“憶”,我們現(xiàn)在說“回憶”,“能”說“能夠”,“張”說“張開”。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這樣的詞嗎?

  生:“林”說“森林”,“獸”說“野獸”,“項”說“頸項”,“果”說“果然”!

  大家找得又快又準。有了這種能力,再借助課文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就簡單多了。請大家在下面快速翻譯,不懂的地方說出來咱們大家來討論。

  下面請大家逐字逐句地研讀課文,互相切磋,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學生討論)

  同學們剛才討論得很熱烈,有什么樣的問題嗎?

  生:為什么要把丑陋而又令人厭惡的蚊子,比作美麗的白鶴?

  師:你覺得比作什么好呀?

  生:麻雀,燕子……

  師:好,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值得探究。(學生討論)

  生:鶴和蚊子的腳都長。

  師:不僅要從外形上考慮,還要從想象的目的考慮。

  生:鶴比麻雀、燕子漂亮些。

  師:所以才會有“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嗎,作青云白鶴觀!北茸鼹Q,不僅外形上相似,而且更富有審美情趣。

  生:人是強大的,瘌蛤蟆是弱小的.,為什么當瘌蛤蟆出現(xiàn)時,“我會呀然驚恐”?(學生提出)

  生:因為他看得太神了(有學生搶著回答)。

  師:書上怎么說的?

  生:“余年幼,方出神,呀然驚恐!

  師:文言文要反復誦讀。下面請女生齊讀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女生齊讀)

  男生:趣,“物外之趣”

  師:對,文章主要是寫“趣”,寫由觀察“藐小微物”而獲得的“物外之趣”。剛才男生表現(xiàn)不錯,我們就請男生齊讀第二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體寫了哪種“藐小微物”來表現(xiàn)“物外之趣”?(男生齊讀)

  生:是從蚊子飛舞中找樂趣。

  師:對,是戲蚊之趣。把蚊子當做伙伴,做了兩個游戲,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

  “又留蚊于素帳中,得噴以煙,使之沖煙飛嗎,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

  師:說得好,女生表現(xiàn)毫不遜色。下面,大家自由朗讀3、4段,考慮一下,這兩段主要寫什么地方的樂趣。(全班自由朗讀)

  生:草叢

  師:對,是“草叢之趣”,那又從“叢草”中找到了哪些樂趣呢?

  生: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正,凹者為壑。

  生:補充一下,還有“見二蟲斗草間”。

  師:大家讀得非常的細致,真叫人高興!不過,有件事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會有“物外之趣”呢?

  生:因為他視力好,能“明察秋毫”“張目對日”。

  生:善于觀察

  生:充滿好奇心

  師:僅僅如此嗎?

  生:還有,富有想象力!

  師:誰整理一下剛才的發(fā)言?

  生:仔細觀察,加上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

  師:太精妙了!(亮出小黑板)

  觀察

  童 藐小微物———————— 物外之趣

  想象、聯(lián)想

  趣 戲蚊之趣 (群鶴舞空、鶴唳云端)

  叢草之趣 (林、獸、丘、壑,二蟲相斗)

  師:同學們剛剛度過自己美好的童年,或許也有過這樣的物外之趣,講一講,讓我們來分享你的快樂!

  生:小時侯,我們分組玩打仗的游戲。

  師:那你充當什么角色?

  生:司令

  師:感覺怎樣?

  生:神氣、滿足、自豪

  生:我小時候也玩過過家家的游戲,把沙土當做米、水當著油、野菜當做菜、做飯吃。

  ……

  師:通過你們的講述,我也分享了你們的快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想象可以使我們發(fā)現(xiàn)美,并從中得到快樂。一代藝術家,羅丹也曾說過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們多張開想象的翅膀去觀察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美就在你身邊!

  總結(jié)與反思:

  《童趣》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對文言文的興趣,所以這堂課我把教學重點主要放在了以下幾個方面(我認為這也是該堂課的亮點之處):

  1、引發(fā)童趣,營造“樂學”的氛圍。縱觀全課教學,一個“趣”字貫穿始終,學生置身于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之中,創(chuàng)造的潛能得到了激發(fā)。

  2、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在“戲蚊之趣”和“叢早之趣”這一教學中心環(huán)節(jié)里,教師將發(fā)問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只是起引導、指點、促進的作用。對學生不同的見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師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成果,從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讀。

  3、讓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在課堂中得到了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得到了落實(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的習得,如正確的朗讀、對文言字詞的理解等);過程與方法得到了重視(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如品位“戲蚊之趣”和“叢早之趣”等環(huán)節(jié));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愛護動物、熱愛生命的善良品格)。

  當然,對于本節(jié)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學時再增加一個拓展延伸的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實物,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來鍛煉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教學實錄及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實錄及反思15篇03-20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實錄及反思03-07

教學反思 課程教學反思06-22

小學課堂教學實錄心得體會06-13

教學教學反思03-22

經(jīng)典教學反思08-26

精選教學反思10-07

教學反思12-31

教學的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