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動手做教學反思

動手做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25 06:24:5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動手做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動手做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動手做教學反思(15篇)

動手做教學反思1

  《動手做做看》是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的主題都與“動手、動腦,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有關。其中《動手試試看》這篇文章主要講科學家郎志萬通過哄騙小朋友“裝滿水的被子放進其他東西會漫出水,但放進金魚就不會漫出水”來啟發(fā)小朋友“即使科學家的話也未必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從而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這個是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理解這一點的同時,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能把“伊琳娜聽懂了郎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這時她可能會說些什么”的說話內容寫下來。

  認字、識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幾個知識與能力目標比較順利地完成。按照識字課“檢查預習、讀文、寫字”這三個步驟進行,因為預習得比較充分,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第二課時在熟讀課文,基本上能有感情朗讀課文后,我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即達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問題如下:“郎志萬是惡意哄騙小朋友還是善意的呢?你怎么知道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來,即文中最后一段。讓學生齊讀這一段后,我問:“伊琳娜非常聰明,聽懂了郎志萬的話。你們聽懂了嗎?郎志萬的話是什么意思?”孩子們都能說出“即使科學家的話也未必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這一點,基本上也達成了教學目標,可是有些孩子的理解就偏差很大,比如“科學家的話都不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等。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想象伊琳娜會說些什么。很多孩子就說:“謝謝你。”或者是:“我以前以為科學家的話都是真的,現在我知道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眲庸P寫的時候,普遍就寫了一兩句話,有些什么甚至一句話都寫不出來。

  我自己想象,覺得伊琳娜當時也不會說很多的話,畢竟是個小孩子,她可能會說:“原來科學家的話也未必是真的!我以后要做個動手、動腦,凡事做做看的人!钡险n時我對大部分學生回答出的相似的答案,感到有點惱火,最后搞得寫字的時間也不夠了。這是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但是對于“能根據課文內容想象,并把它寫下來”這個知識點,我總覺得是自己引導得不夠,但要怎樣才算合情合理,自己也有點疑惑。懇請指教。

動手做教學反思2

  本節(jié)課是北師大小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前面認識三角形、圓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結合認識、了解、拼、擺數學圖形游戲——七巧板,來鞏固認知幾種平面圖形的特點,并利用七巧板創(chuàng)作出獨具個性的新圖形。本節(jié)課我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注重了以下幾點:

  1.寓教于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司空見慣的玩具中發(fā)現、探索新的知識,從而使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活動活而不亂,是我在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給七巧板——這個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朋友“說話”的機會,大大激發(fā)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興趣,使得他們重新認識七巧板,發(fā)現七巧板與所學圖形的關系,并通過獨立思考及與人合作,完成各種圖形的拼、擺,教師只是在其中起了協(xié)調、引導的作用。當學生個人的拼、擺活動無法獨立完成時,他們自然會主動去與人合作,自然能體會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獨立完成的,從而自動放棄或改掉封閉、固執(zhí)、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點。

  2.注重學科間的'滲透,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新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媒介。本節(jié)課中學生對于七巧板組成的敘述、問題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說故事拼圖形,以及對于個人或小組作品意義的闡述講解等等,都是在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變化,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

  3.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把教材上簡單的模仿拼圖:魚、蠟燭、小船,設計為“出題拼圖”,因為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說太熟悉了,學生完全可以獨立拼出來。結果正是如此,學生所拼出的圖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還要形象、生動,并且種類很多。在最后的自由拼圖活動中,學生的思路完全打開了,各種各樣的設計令人驚嘆。于是,這節(jié)課便像學生想像的翅膀,無限地伸展……

動手做教學反思3

  我在設計本課時,按照遞進的層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說一說”“猜一猜”“疊一疊”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圖形的分解與組合過程、從設想到實際創(chuàng)作的過程、由個人創(chuàng)作到觀賞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過程、由拼組平面圖形到折疊立體圖形的`過程,使他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識的生成、發(fā)展與變化。教學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過渡,我采用激發(fā)興趣、啟發(fā)誘導、懸念引領等方式,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問題:本節(jié)課中有些地方給學生的思維空間不足。如:“拼一拼”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了便于展示和欣賞,我事先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張16開白紙,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線繩,要求學生先拼好一幅圖,再粘到白紙上,最后用彩筆裝扮好,掛在繩子上?墒窃谡n堂中我發(fā)現這“粘——畫——掛”的過程縮小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因為把拼好的圖案粘在白紙上掛起來,使還想拼一拼的學生沒有拼圖材料了,這等于告訴學生:“你只能創(chuàng)作一幅圖”。如果不是這樣,學生利用這些材料還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圖案。所以,在課后,我想:如果這里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作品,既能使學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充分滿足他們的創(chuàng)造愿望。

動手做教學反思4

  學生喜歡用七巧板拼各種圖案,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去拼各種圖案,并能根據自己拼的圖案說出自己的想象,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于動手操作有困難的學生先學會觀察,讓他們先認真觀察圖案特點后再去擺一擺,在動手中家長和老師多給他們幫助和指導。在課上讓孩子們發(fā)現七巧板與所學圖形的關系,并通過獨立思考與人合作,完成各圖形的拼、擺,教師只是在其中起了協(xié)調、引導作用。本節(jié)課還注重學科間的滲透,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媒介。課上可以讓孩子們講述七巧板的組成、問題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說故事拼圖形,以及對于個人或小組作品意義的闡述講解等,這些都是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變化,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從批改作業(yè)的情況來看,有學生模仿教材上簡單拼圖:魚、蠟燭、小船,有的孩子拼出的圖形比教材上所列出來的還要形象、生動,而且種類很多,在這項課下拼圖活動中,學生的思路打開了,各種各樣的設計也出乎了老師的意外。

動手做教學反思5

  這篇文章主要是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yōu)槭裁,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痹谶@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去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

  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不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我的'教學設計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1認識要求會認的10個生字,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兩個人物的名字,使他們認識“朗志伊琳娜”這幾個生字,在帶領學生認識其他的幾個生字,分別用了拼拼音讀,教師領讀,開火車讀,學生領讀,分男女生競賽讀等方式,然后有分別介紹了一些字的識記方法,如“哎”“哄”“磷”“慢”“曼”“漫”等。

  2理解課文,在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后,指名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適當講解課文內容,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故事情境中去。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并設置一些問題,例如朗志萬是否真的哄騙了他們呢?伊琳娜為什么生氣,后來又為什么笑了,逐步讓學生理解課文。

  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在吸取了各聽課老師的意見之后總結如下:

  1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我的兩個問題應該調換以下順序會更好,即先提問:“把一個生雞蛋和一個熟雞蛋同時用同樣大的力在相同的地方旋轉起來,那個會先停下來?”再提問“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應該怎樣做?”這樣會更舒暢一些。

  2自己在講課過程中語言的運用應該更加注重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這樣會使學生產生親近感,能與學生拉近距離,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自己在課堂中語言速度過快,有的學生可能會聽不清楚,應該放慢語速,而且,在提問題時應有重復,提有效問題,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聽懂,基本都能夠做到。

  4語調要抑揚頓挫,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及時把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拉回到課堂上來。

  5在學習生字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應先領學生讀一到兩遍,再分別給字組詞,否則學生的思路可能會很雜亂,沒有秩序,聽課效果也會下降。

  6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注意細節(jié),帶著感情朗讀,應該帶出什么樣的感情,教師應該讓學生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只有體會了文中任務的心情,才會自然而然讀出感情。

  7在開始學習生字,讓學生找課文中人物名字是應順便提一下兩人身份應該效果會更好些,單指出找名字會顯的目的性有點過強。

  8在評價學生回答的問題時應注意不要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做到多表揚少批評,多用鼓勵性的話,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

動手做教學反思6

  “有趣的七巧板”是北師大版數學第二冊教材第44頁的教學內容。該節(jié)課的.重點是學會用七巧板創(chuàng)造性地拼組各種圖形,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想象、動手操作能力。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本節(jié)的追求。為此,本節(jié)課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在活動中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

  本節(jié)課,我努力營造一個生動、主動、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活動交流的機會以及發(fā)揮想象力的空間,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饒有趣味地掌握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意識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讓他們在動手中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初步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為自己班級設計班標這個實踐流動,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3、注重小組合作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

  本次多次設計學生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發(fā)揮了學生自主合作精神,讓學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集體的力量。【動手做(三)教學反思3篇】動手做(三)教學反思3篇。

動手做教學反思7

  《動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課文,通過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學家朗萬志的引導啟發(fā)下,動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學家講的不一定都是對的,動手做做看."在孩子讀完課問題目后,我讓孩子帶著兩個問題自由讀課文,“動手做做看是誰說的?課文講了哪些人?你喜歡誰?為什么?”孩子們讀開了,有孩子邊讀邊和同桌談論著。三五分鐘后很多孩子舉手了,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大多數孩子說出“動手做做看”是朗志萬說的,個別孩子說是媽媽說的。我讓孩子們在書上找答案,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重要學習朗志萬的.話。他為什么這樣說?你讀懂了什么?讓孩子自己再讀全文,在四人小組中議論交流。這篇課文講了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還要動手做做看。第二個道理是:科學家的話,不一定全是對的。 教學中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在今后不斷探索與改進的地方,如:沒能準備相應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動手實踐獲得知識;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簡;如何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如何有效地引導等。

動手做教學反思8

  上完公開課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覺得自己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著交流搜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居里夫人的資料,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這時老師順勢而導:“法國科學家郎志萬經常喜歡問小朋友們一些奇怪的問題,今天他又提出了什么問題呢?”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生生這間的朗讀評價中,在老師對重點語句朗讀的指導中,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3、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生探究的興趣,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于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兩個實驗:一是親手做金魚實驗,將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當場裝滿水,再把一條金魚放進鋼中,觀察實驗結果;二是在初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基礎上進行拓展,出示亞里士多德的著名論斷:“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十磅重的一定先著地”,學生眾說紛紜,但基本上都認為亞里士多德說的是正確的,這時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讓學生將輕重不同的兩本書舉到同一高度,然后讓兩本書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驚奇地發(fā)現:兩本書同時調到講臺上。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發(fā)現:哲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推而廣之,其他人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可以說,兩個實驗,讓學生親眼所見,親手操作,既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松地突破教學重點,使學生較為深刻地體會到在學習和生活中聽到別人表達自己的意見時,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于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

  4、在課堂上引進課外閱讀《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不僅僅引導學生對“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哲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而且將擴大學生閱讀面的理念由課外直接帶到了課堂上。

  5、注重語言文字訓練。如抓住“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進行了給“光”找近義詞、給這個句子換一種說法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言內化。

  6、注重課外拓展。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后,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么?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有利實踐。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閱讀教學也是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主陣地,“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回顧我的教學,老師們認為本課的教學設計切中單元主題“無論學生和生活,都離不開動手和動腦。”設計中充分關注到學生學情,教學步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白“動手做做看”的意義,但也有不少瑕疵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動手實驗部分如果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在家親手做做,然后在課堂上說說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樣會更加激發(fā)其他同學想動手做做的欲望和興趣。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在現階段是個難點。常訓練學生可以得到好的訓練。

  3、思考—動手—結論,缺一不可,首先關鍵在于學會思考。動手做的前提是“懷疑”也就是思考的過程,對這個過程的闡述不是很多,以致拓展時,學生拘泥于“動手”。

  4、朗讀教學扎實有效,教師激情昂揚,換詞教學使學生思維開闊,但是板書設計稍有些滯后。

  5、師生之間的語言(朗讀等)互動做得比較好,如果能做到師生之間能做到情緒(學生參與激情與態(tài)度)互動達到一致,這節(jié)課將更完美。

動手做教學反思9

  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yōu)槭裁矗康氖亲尯⒆觽冎,“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fā),喚起孩子們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這篇課文對于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并不容易。根據他們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我認為在本課教學中宜于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動手做做看”帶給他們的樂趣和感悟。

  上完本課后,結合師父對我的指導,我對自己的本科教學進行以下反思:

  1、情景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著和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的資料,不僅有助于他們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教授第一自然段時,指導學生朗讀郎志萬的提出的問題: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郎志萬提出的這個問題真是奇怪,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帶著奇怪的語氣讀讀這個長問題。

  在教授第2-4自然段時,讓孩子們找到書中小朋友們聽了郎志萬的問題以后各有的反應之后,分角色練習和朗讀各自的對話,由此引導學生想象人物心理,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入,有助于朗讀時能較好地把握感情脈絡。但是當讀到伊琳娜用生氣的語氣對郎志萬說的話時,我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讀的不是很好。

  3、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生探究的興趣,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于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實驗:一是親手做把一個蘋果放入放滿水的杯子中后的反應實驗,讓學生觀察結果;二是做金魚實驗,將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當場裝滿水,再把一條金魚放進鋼中,觀察實驗結果。

  但是在操作中,由于我的失誤,第二個實驗沒有做到位。而且我認為如果動手實驗部分如果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在家親手做做,然后在課堂上說說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樣會更加激發(fā)其他同學想動手做做的欲望和興趣。

  4、在本課設計中,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后,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么?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有利實踐。

  5、在指導寫字教學中,我范寫了兩個字:“提”和“題”。我讓學生先是仔細觀察這兩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但是當中我沒有設計讓學生加以區(qū)別這兩個字。這是一個缺憾!

  通過本次教學,讓我想到一句話: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是啊,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加以積累和改進,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有所進步。上完這堂課后,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收獲,在今后的課堂中我會更加注意課堂細節(jié),使自己的課堂更加地完美!

動手做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是一個非常有趣且發(fā)人深省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痹賳柡⒆觽儯骸斑@是為什么?”目的是想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苯虒W完這篇課文,我布置一項作業(yè):讓學生回去也做這個實驗,看看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什么東西,水不會漫出來。學生對于這項作業(yè)非常興趣,他們寫出來的日記特別有意思,不信,你瞧:

  有趣的實驗

  今天,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小試驗.我準備了四杯水,還有鹽,糖,味精,大米四種材料.我把四個杯子都裝滿了水,然后把四種材料分別投到四個水杯里.只見糖寶寶大部分都沉到了水里,還有一些賴在水面上不肯走,杯里的水溢了出來.味精寶寶很優(yōu)雅地全部沉到了杯底去了,水還是溢了出來.大米寶寶有些沉到水底,有些也待在水面上不肯下去.可能是大米寶寶太胖了,杯里的.水溢出了許多.鹽寶寶也迅速地沉到水底,過了一會兒,水面上還結了一層白白的,像霜一樣的東西.但奇怪的是,這一次杯里的水沒有溢出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上網查了資料,原來鹽的分子比水分子小,鹽分子鉆到水分子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水沒有溢出來.

  這個實驗真有趣,讓我增長了知識.

  一次有趣的實驗

  城關小學 二年三班 方浩宇

  今天,老師叫我們回家做一個關于將什么東西放進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水不會溢出來的實驗。

  我聽了以后,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準備了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一片樹葉、一塊木頭、一粒小石子、一枚硬幣。

  首先,我把一粒小石子投進裝滿水的杯子里,水一下子溢了出來。接著,我把一枚硬幣放進杯子里,可惜,也失敗了。緊接著,我小心翼翼地將一塊木頭放進水里,結果,又失敗了。這時,我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感到很失望。

  當我看到還剩下一片樹葉還沒試,這可是最后的一次機會,我把樹葉放進水里,心里像有一只小兔——咚咚直跳。我屏住呼吸,睜大眼睛,水沒溢出來,這下成功了!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通過這次有趣的實驗,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

動手做教學反思11

  我覺得這節(jié)教研課上的很成功。首先孩子們課上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興致高漲。課上他們敢于與老師、同學爭論,并在爭論中學到知識。盧毅同學在張瑞同學對他提出讀書的不足之后,勇敢的讓張瑞同學為他做示范然后心服口服的坐下。在做實驗時孩子們更是熱情高漲,為成功的做好實驗的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在這節(jié)課上,孩子們的心靈是自由的。語文課標指出:要把語文課上成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就應該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放飛心靈,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此外,這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課上老師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本堂課我有兩處沒有抓好時機對學生引導。如:盧毅在同學做實驗時指出:“程偉同學是把金魚扔進水里的。”我當時沒有對他作出回應。其實這說明這個孩子看的很細心,我應該對他加以表揚,并讓學生讀出書中做實驗的原句讓學生知道伊琳娜是“放”進金魚的,在引導學生做實驗效果會更好。又如: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伊琳娜生氣的段落,張洪洋同學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他的看法是錯的但他很堅持。此時我急于說服他,最后雖然他認同了我的看法,但似乎并未明白。如果當時我讓他再讀讀第5自然段,然后做實驗幫助他理解,效果會更好。

動手做教學反思12

  教學反思:

  1、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折一折。在動手中,讓學生動手折出多種不同對折的方式,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

  2、學生在動手中,有的學生只是一味的動手而不會思考數學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數學問題并解決數學問題顯得很關鍵,在教學中我們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具有數學味的探究學習。

  作業(yè)批改:

  在動手折的練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在動手中,學生們能認真的完成。

動手做教學反思13

  本課我講的是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我會寫”九個生字,并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為了突破重、難點,教學過程中,我設置了如下四個問題:(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2)科學家郎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是什么?(3)小朋友對他提出的問題有什么反應?(4)伊琳娜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因為課后讓學生預習了課文,課堂上,我采用教師范讀課文的形式,要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在課文中找出以上四個問題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穿插學習了生字,這樣有機地把課文與生字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聯(lián)系起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主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思維較差,為了讓孩子們真正明白:科學家的話,也都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我緊緊抓住他們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精心設置了三個小實驗。實驗一:往盛滿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石塊,讓學生仔細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取出石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二:往盛滿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木塊,學生仔細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取出木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三:往盛滿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條金魚,學生仔細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取出金魚,觀察水位又有何變化?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他們目不轉睛的盯著我的一舉一動,生怕自己漏看了任何一個步驟。

  通過實驗,學生明白了動手做做看的道理,同時,對課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金魚太小,實驗效果不及前兩個實驗效果明顯,其次,學生沒能親手做做這個實驗。同時,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知識容量較大,沒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朗讀課文。

  在有限的40分鐘里,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全部完成,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以后,我會更加注重這方面,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動手做教學反思14

  《大家動手做條龍》是人美版美術教材初一年級上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我力主讓學生成為能動的主體,尊重他們的想法,塑造他們的自我。我希望學生能夠主動的探索,如在制作前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制作中探究方法,在展示中闡述目的,雖然是在我的帶領下探索和總結,但是也讓學生成為探索和總結的主要實施者,進而在以后讓探索和總結成為思維習慣。雖然過程很困難,但這不能成為永遠的阻力,這是生命的'一個必然的過程。

  在課堂上以四個大的環(huán)節(jié):

  (1)龍的知識與民俗、龍的造型特點及其立體構成的概念;

 。2)課堂實踐;

 。3)展示與評價;

 。4)啟迪與升華,

  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生活入手,漸漸過渡到美術,使學生的思維漸漸靠近本學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自己的思路,讓學生參與到概念的總結與歸納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他們的語言來得到規(guī)律性的信息,根據他們的回答做總結欣賞,充分體現在現代教學中,一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輔助與支撐的原則,在動手操作中檢驗學生讀圖看圖的能力,營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空間和情境,使學生學知識、用知識的同時,體會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進而使學生明白龍是與每一個中國人息息相關的事物,

  作為中國當代的中學生應該把了解、學習、傳播民族文化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身處社會變革中,應該留守一塊溫暖而博大的心靈家園,在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我們是黃河的兒女,我們是炎黃的子孫,我們是龍的傳人,無論走在世界上的哪一個角落,都要以我們的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增光添彩,為中華巨龍畫龍點睛!

動手做教學反思15

  《動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課文,通過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學家朗萬志的引導啟發(fā)下,動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學家講的不一定都是對的,動手做做看。"在孩子讀完課問題目后,我讓孩子帶著兩個問題自由讀課文,“動手做做看是誰說的?課文講了哪些人?你喜歡誰?為什么?”孩子們讀開了,有孩子邊讀邊和同桌談論著。三五分鐘后很多孩子舉手了,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大多數孩子說出“動手做做看”是朗志萬說的,個別孩子說是媽媽說的。我讓孩子們在書上找答案,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重要學習朗志萬的話。他為什么這樣說?你讀懂了什么?讓孩子自己再讀全文,在四人小組中議論交流。

  孩子開始說了,有人說:“朗志萬是故意提出這個問題的,他很會教孩子。”

  “我知道了科學家說的話也可能有錯誤,我們要動手做做看,看看他說的是不是正確。”“我想到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是明說的,這孩子真的是看書看多了,語言的感覺特別敏銳。我把他說的這成語寫在黑板上,讓孩子說說記記。

  “我想到了我們上學期學的《酸的和甜的》,里面的松鼠和兔子就沒有動手試試看,小猴子才是動手做做看的.!焙,孩子還會聯(lián)系舊文,聯(lián)系得真是到位。我表演了發(fā)言的澤,說他真會讀書,想得真好。小家伙高興得紅了臉蛋。

  ……

  趁熱打鐵,在孩子的議論中,再讓孩子讀書。

  了解了朗志萬,我開始引導孩子說說伊琳娜,你認為她是怎么樣的一個人?要讓孩子說出來,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來說說。孩子有的說她是個好問的人。有的說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人。有的說伊琳娜不隨便相信科學家,敢和科學家對質。有的說她是個愛動手做做看,善于實踐的人。還有的說她是個懂禮貌的孩子。在孩子的議論中還是找課文句子讀,一次一次的讀課文。

  最后全班一起再讀讀課文,讀完了,我拿書上合作伙伴的話問孩子:“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嗎?她會對朗志萬說什么?”唯說:“她會說,朗志萬先生,我懂得了不要都相信科學家的話,要相信自己親手做的!北蛘f:“她會說,謝謝您,朗志萬先生!睍f:“她會說我誤會了,對不起,朗志萬先生!薄爩W生這么說,我知道他們都能夠理解課文了,可是課文中主要告訴我們了什么?我問孩子說:“讀到這里,你有什么話想說嗎?”教室里沉默了一會兒,終于有只小手舉起來,“我知道了科學家說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要動手做做看!边@是課文中的,能夠延伸到我們實際的生活嗎?終于我們的煒說他看百科全書時好象看到書上有錯,就和媽媽一起做做看,驗證對嗎!斑@是說,書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對的,如果我們有問題一定要多請教別人,動手實驗來判斷是不是正確的!庇裾f到她媽媽,她媽媽教她很多知識,可是有時侯媽媽也會有錯誤,我們應該找實際來說明。終于聽到了,我趕緊接著說是呀,我們的爸爸媽媽都很會教我們,可是爸爸媽媽說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試著實踐來判斷。我把話鋒一轉,“老師也一樣,我覺得我雖然教你們,可是也一樣會有錯誤,同學們就經常幫助老師,如果有錯誤,我們很多同學都曾經幫助過我了。所以,我們小朋友對長輩說的話要學會思考,學會用實踐來證明,不要都全部相信!焙竺娴牡览砗孟笊盍它c,我有灌輸之嫌,可是也只能夠這樣了。最后留有個問題,朗志萬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學家?讓孩子回家查找資料。

  我自己回家找一下,我才知道伊琳娜原來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兒,同樣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朗志萬,是個物理學家,是愛因斯坦很要好的朋友。明天不知道孩子能夠查出來嗎?這個故事對于伊琳娜來說,媽媽和朗志萬對事的態(tài)度給她留下了深深的影響。

  晚上自己細想,我這堂課上是不是話多了,讓孩子讀的時間不夠。問題是就那四個大問題,分在課堂的不同時間,可是沉浸下來讓孩子讀,品的余地不夠?這么說過去,如果孩子沒有傾聽,真的只是走過場罷了。因此不管是什么時候,傾聽是很重要的,傾聽是學會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動手做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動手做的教學反思04-05

動手做教學反思04-05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02-18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02-08

《動手做做看》語文教學反思03-05

《大家動手做條龍》教學反思03-03

動手做教學反思(通用22篇)04-23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5篇)03-26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