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鄭成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鄭成功教學反思1
本學期繼續(xù)推行新的教學理念——學講計劃。結合這一次的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在這一課課前讓學生做了常規(guī)的預習作業(yè)后,著重提出了:你有什么問題需要問?你需要哪些資料幫助你了解課文?以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不懂就問,勤于搜集資料的'好習慣。
課堂上,有布置就要落實。課堂上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每一小組領取自己的任務后,小組成員配合,先是互相交流自己學到的知識,然后提出問題,小組內(nèi)解決,如果不能解決整理好后,班級共同解決。老師提出幾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匯報自己的所得。
首先抓文章結構,了解文章內(nèi)容。文章題目是鄭成功,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什么?簡單的問題,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了脈絡。然后抓住事件,如何寫的?這是學生回到文中,通過具體詞語,了解了寫法,明白了人物特點。尤其通過兩軍對比,展示鄭軍的英勇善戰(zhàn):敵軍:企圖負隅頑抗——驚恐萬狀、亂作一團——舉手投降。理解了負隅頑抗,指導借助堅固的大炮想來抵抗,結果還是失敗,體現(xiàn)了鄭軍的特點。這是在有這個詞引發(fā)前面鄭成功的戰(zhàn)前準備,看出了收復的不易,鄭成功功績的巨大,難怪值得人們記住。
學習當中,當說到還有那些民族英雄時,部分學生只想到了愛國,沒有領會民族含義,看來平時還要注意細節(jié),讓學生有個明確的認識。
鄭成功教學反思2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對民族英雄鄭成功肯定是非常陌生的,雖然電視里放過關于鄭成功的影片,但孩子們對這些歷史故事都不太感興趣,故此,學習《鄭成功》一文就需要作一番準備。
一、以情境激興趣
創(chuàng)設與本課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學習任務”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實現(xiàn)積極的意義建構。為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組學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畫像,引導學生感知、了解我國歷史上的這些偉大的民族英雄,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接著就將鄭成功的畫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成了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相信有外在的畫像的刺激和內(nèi)在學習任務的驅(qū)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能被充分地激發(fā)。
二、自主、合作、探究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必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學生能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地、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xiàn),因為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本文是一篇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其人其事遠不止課文中所寫的這些,學生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及歷史書籍搜集、整理鄭成功的相關材料。按課本——課外——課本的思路,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拓寬、延伸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準確把握民族英雄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領悟課文的主旨。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我適時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的關于鄭成功的觀點、看法與學習伙伴進行交流、討論,甚至是爭論。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才成為一種可能。
鄭成功教學反思3
《鄭成功》是蘇教版第九冊語文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的主題是愛國主義,課文記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史實,歌頌了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jié)。
我在教學中,仍是指向內(nèi)容的閱讀。首先,從整體到局部,通過找中心句,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整體把握,理清學習的思路。其次將重點放在收復臺灣過程的教學上,做到有重點,抓難點。最后,縱觀全文,總結拓展思考,通過對課題的探討,對鄭成功成功的原因探索,讓學生從分析中再一次回顧人物的品質(zhì)和精神,加深理解,升華情感。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分解理解內(nèi)容并不難,鄭成功精神的總結也很順當,但是學生概括、提煉能力卻相當差。比如,在學習鄭軍作戰(zhàn)過程中,學生能使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這樣的先后詞復述作戰(zhàn)過程,卻說不出這個作戰(zhàn)方案怎么樣。這里的原因有學生的,學生對于作戰(zhàn)布局、方案能詞語接觸太少,平時的學習、生活基本都是父母、老師安排好的,對于自己時間的處理安排太少,自然也就不清楚合理、嚴謹?shù)姆桨甘窃趺椿厥。因此,教師如果只是直接推論,學生只能是被迫接受教師的答案。在這個問題上,我尚且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習慣使然,在教學上我們往往較多關注內(nèi)容的理解,但是這篇文章難點是學習課文是如何歌頌鄭成功的豐功偉績的,如何在敘事中凸顯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從而緊扣課題展開描寫,深化讀者對人物的認識,達到題文合一的境界。而這種表達方式的學習、借鑒,其實就是指向?qū)懽鞯拈喿x教學。在這篇文章中,值得借鑒的表達方式很多,比如介紹歷史故事前需要交代歷史背景,學生對于這個“歷史背景”的理解需要教師舉例理解,教師可以羅列一些歷史故事的歷史背景,讓學生自己分析出一般需要交代哪些方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總結。再如,場景描寫,需要有一定的順序,又要有突出重點,在這里從視野角度出發(fā),最搶眼的就是荷蘭的鐵甲艦和大炮,由此出發(fā)寫敵人的勢力之強大,然后自然導入我軍的破解之法,重點描寫突發(fā)事件,吸引讀者眼光就像電影鏡頭吸引觀眾一樣,再用對比的手法,描寫敵軍前后的反差,凸顯鄭軍的英勇。這種描寫電影場景的方法是值得學生學習和運用的,但是如何巧妙將其融入閱讀教學還需要好好構思。
鄭成功教學反思4
《鄭成功》這一篇課文更確切地說是一個故事,是一個愛國的故事,是一個讓學生在故事的學習中領悟到愛國,向往祖國的統(tǒng)一。在這個故事中,我認為要和學生好好地探討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民族英雄?其實這也很好地可以作為這篇課文的導入。因為,學生還不能準確地知曉民族英雄。因此,課的一開始,我以談論英雄著手,從英雄的定義、表現(xiàn)英雄氣概的古詩(李清照的《絕句》)到兩位英雄的圖片(航天英雄楊利偉、戰(zhàn)斗英雄董存瑞),再到民族英雄的定義,引出今天要學習的一位民族英雄——鄭成功。不過很遺憾的是引導學生讀第一遍課文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鄭成功為什么會被稱為民族英雄?”沒有問。
因為是第一課時,我給本課初定的教學目標就是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清課文脈絡,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所以接下來我就讓學生把《鄭成功》這篇課文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讀一遍,讀完后讓學生用“讀了課文,我知道了”開頭說一說自己的收獲,結合學生的回答找出文中能概括文章所講兩件事的一段話,讓學生板書兩件事,說說自己印象深的'一件事,講講理由,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段,理清課文的脈絡。
由于課堂駕馭的問題,這節(jié)課在時間上沒有處理好,最后的生字學習與書寫環(huán)節(jié)沒有能夠落實,使其成為本節(jié)課教學敗筆中的突出一點,目標沒有達成,畢竟第一課時的教學,生字的學習和書寫應該是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
語文課堂的變數(shù)實在是太多,教育是慢的藝術,而語文教學更需要慢。高效課堂,任重,道遠。
鄭成功教學反思5
前一段時間,參加了學!靶抡n標下語文讀寫結合”教師比武課活動。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個接一個地展開……下課了,當再次捧起《語文課程標準》認認真真地讀,認認真真地反思,總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么多不足。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僬n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并茂地說著“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著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弁卣寡由祀A段,學生紛紛拿出我事先準備的訓練紙,幾乎千篇一律地“讀寫結合”。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zhì)及其關系。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tǒng)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為顯得那么可笑,那么機械。
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钡拇_,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并非生產(chǎn)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么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xiàn)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chuàng)造性了。
新課程指出,教學內(nèi)容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合作創(chuàng)造的極其復雜的產(chǎn)物。它不只是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科書,更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實實在在的體驗、認識、感悟、思考……教學中后者不斷補充、變革著前者,教學過程也因此成為一種持續(xù)生成、轉化、建構、提升的動態(tài)生長的過程。可見,成功的教學并不只是順利地完成教學計劃,或完成幾項預定任務,它應該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zhì)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fā)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xiàn)而無實質(zhì)性jiao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回放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yè)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做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三、學習過程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
情景③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擔心學生不能很好地遷移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又擔心學生不能理解資料,于是講得機械,標出重點詞句發(fā)給學生。學生寫時只需按條條杠杠標填進去即可。學了新理念,我認識到這樣做根本就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不僅剝奪了學生動手查資料的權利、連學生的理解過程也包辦代替了。我這種“過度保護”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認清學習過程的本質(zhì)——學習過程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
建構主義教學論指出,人的認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主動地建構的。教學應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機械地認識知識。建構知識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是“潛能的開發(fā),精神的喚醒,內(nèi)心的敞亮,獨特性的彰顯與主體性的弘揚”;對師生共同活動來說是“經(jīng)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
教師還必須認識到,要經(jīng)歷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必定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fā)展的內(nèi)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鄭成功教學反思6
一、 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
語文教學一定要有目標,依據(jù)是課程標準,是每個學生要達到的底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同時要用活的眼光看學生,靈活的駕馭課堂,藝術的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落實。
教學手段的實施是為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背離了這一點,一節(jié)課是不成功的,于是我設定了“通過人物對話和戰(zhàn)爭場面感知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庇辛嗣鞔_的教學目標,教學的設計更為科學。通過朗讀了解兩軍作戰(zhàn)的情景,抓住重點詞語,想象作戰(zhàn)的激烈和艱難,感受鄭軍官兵的機智英勇,從而感知人物形象。為了能夠靈活的駕馭課堂,我做到每字每句分析透,設想學生會談什么問題,站在更高的點審視這篇文章,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特點
語文教學必須突現(xiàn)語文課程特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這是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怎樣融合怎樣實施呢?在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是工具性,這是任何學科所沒有的。對于這一特點,我們決不能含糊,要作為第一任務來完成,要把思想教育蘊涵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決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
《課標》中對小學高年級段的閱讀要求明確了標點、詞語、句子、篇章布局、表達方式的訓練。教材則緊緊圍繞著《課標》,精心設計每課的課后習題,我們要在備課中要潛心鉆研課后題,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訓練要點,在實際教學中落實。抓住了這個航標,何愁課堂教學不有效?以本課為例,課后題4就是針對本文的結構特點設計的練習題,這是同單元其它課文沒有的,為此,我突出了結構的學習。在教案的結構設計上,我以文章的最后一節(jié)帶動全文的學習;在感知人物形象上,我抓住文章重點章節(jié)讓學生理解體會。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
鄭成功教學反思7
第二課《鄭成功》講完了,總覺得的有些倉促,對于課文的內(nèi)涵講的不夠透徹,在教學形式上,速度過于快,對最精彩的第五段沒有深入分析,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僅限于皮毛。課后我回憶了整個教學過程,總想著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效果,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所追求的,我們都喜歡用最少的時間,尋求最大的教學效果。學生面對一個陌生的文本時,教師又如何尋求教學的'有效性呢。引導學生尋找與文本的距離,是學生探究性語文的基礎。但是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是非常多的,因為學生在知識閱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與作者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尋找空白找到例點與探究性閱讀之處,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文本呈現(xiàn)了那么多東西,我們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語文教學又變成了“雜貨鋪”。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中會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生去學習。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距離應該去尋找例點,與學生真正有距離的例點。這還要我們教師在學生學習文本之前進行必要的分析,尋找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抓住了這個沖突,學生可以對文本實現(xiàn)真正的解讀,真正有所獲,真正能得其滋味,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鄭成功》這篇課文,它的主題是非常簡單的,通過讀書讓學生領會鄭成功英勇頑強,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如果仔細研讀就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第五節(jié)描寫的戰(zhàn)斗場面非常精彩,而課后也有一個描寫場面的練習。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場面描寫也許不算難,但要他們描寫一個戰(zhàn)爭的場面,這似乎是第一次接觸,也許這就是文章的例點。一位有經(jīng)驗的老師是這樣處理這一部分的:在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了解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jīng)過之后,我并沒有讓學生一節(jié)節(jié)的誦讀課文,而是向?qū)W生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文章的哪一節(jié)寫得最精彩。學生的回答當然帶有他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認為第五節(jié)寫得最精彩。于是我引導學生再次朗讀這一節(jié),來研讀這一節(jié)中最為精妙之處。
【鄭成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鄭成功》教學反思03-21
《鄭成功》教學反思04-13
鄭成功教案07-26
《鄭成功》教案04-12
教學反思 課程教學反思06-22
教學教學反思03-22
經(jīng)典教學反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