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與時間測量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度與時間測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度與時間測量教學反思1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是第一章機械運動的第一節(jié)內(nèi)容,主要是讓同學們了解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單位之間的關系,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會正確使用停表測量時間。
本節(jié)的難點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我們將使用刻度尺時要注意的問題總結為“五會”:會癬會放、會看、會讀、會記。前“三會”基本上都沒有什么問題,難就難在后“兩會”。所以,我在上新課時是這樣處理的。
因為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測量長度的經(jīng)驗,所以我先讓學生動手去測量自己物理書的`長度和寬度,讓他們匯報自己的測量結果。其實在測量過程中他們都有發(fā)現(xiàn)問題,但是他們沒有去在意,而是按照已有的經(jīng)驗說出了結果,比如:28.5。將它寫在黑板或書上,稱之為記錄數(shù)據(jù)。28.5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沒有人覺得有問題,那么28.5到底表示的是什么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長度0錯”這個結果讓他們思考,哪里出錯了呢?“我說它就是一個數(shù)字,不表示長度1這時就有同學發(fā)現(xiàn)沒有帶單位。以此為契機介紹:我們在記錄數(shù)據(jù)的時候不僅要有數(shù)值還必須帶上單位。
關于“會讀”,就是看刻度尺讀數(shù)。這里涉及到估讀,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課本沒有出現(xiàn)相關介紹。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圖:末端卡在兩個刻度之間。問:你們在測量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你們是怎么處理的?(估讀)另外:如果末端正處于刻度上如何體現(xiàn)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0”補位)
但從作業(yè)上看,“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還是有部分同學沒有注意,還是習慣性的讀數(shù)。單位也總是有那么幾個同學忘寫。
長度與時間測量教學反思2
《時間的測量》這一單元,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時間一直存在我們的生活,掛鐘、機械鐘表等計時工具也在日常中使用。第二課時《太陽鐘》提及的日晷及利用光影的工作原理在五上第二單元《光與影》中早已涉及,學生并不感覺陌生。
《我的水鐘》一節(jié),為了使水鐘計時精確,出水孔要盡可能的小,保證水滴勻速滴落,這里我失誤了,我要求學生每隔一分鐘計時,事實發(fā)現(xiàn),孔打得很小之后,流速很慢,一分鐘的水位變化量實在太小,幾乎要和第二分鐘線畫在一起了,所以在第二個班的'時候,改為五分鐘計時一次。5~8節(jié)都和單擺運動有關,一開始學生都只關注到單擺速度大小上的變化而不能關注運動周期次數(shù)上的變化,只能在實驗中慢慢強化運動次數(shù),數(shù)據(jù)上感知單擺的等時性。
之后,要求學生做了一個一分鐘擺動30次的擺,通過多次試驗,明確具體擺長,不同材料的擺長長度略有差異,一般的棉線擺長大概87厘米左右。
長度與時間測量教學反思3
從課本的編寫體系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節(jié)是靠學生的動手,在自己的動手中獲取知識,教師應該將教學內(nèi)容融入到活動中,然后進行相應的講解或是測試。
這一節(jié)教學思想是通過測試長度和時間,教給學生一種探究物體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通過這一節(jié)的學生使學生能夠掌握具體的'測試方法。
部分內(nèi)容可以采取講解的方法,如長度、時間的基本單位,估計物體的長度,求平均值,部分單位換算。
有些內(nèi)容可以采取換算(特別是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誤差計算,求平均值,處理數(shù)據(jù),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運算,從而得出數(shù)據(jù)和相關的結論,并親自體驗相關運算。
但是在補課時,部分學生沒有書,又擠在一起,所以細講是不可能的,只能照著課本簡單的講一下,使學生了解這些內(nèi)容,自己嘗試一下再現(xiàn)一下,沒有深入探究,學生也是淺嘗輒止的,考試估計一塌糟。
長度與時間測量教學反思4
成功之處:
同學乙的
總結
中能夠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相應的測量工具,把所學的理論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學習效果較好;同學丁的
總結
中說到了
學習方法
像累計法,控制變量法等這些物理方法的研究和應用物理的學習很有指導意義;還有一個同學在總結時談到了拉長的橡皮尺的偏值問題,這些都很好。
失誤的地方:
沒有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自己講授的太多,無形中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能夠做到開放。針對學生的.回顧總結,應該加強物理相信過程的教育,著重做好體驗生活這的物理,讓生活走向社會,體現(xiàn)sts教育。沒有充分體驗物理學的學科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長度與時間測量教學反思5
長度與時間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根據(jù)雙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要求,依托教材和課標,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取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結合教師精講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實際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對于長度、時間的基本單位,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教材并結合身邊物體的長度了解掌握長度和時間單位的基本概念,對1mm、1cm、1min、1s等形式理性和感性認識使學生能估測身邊物體的長度,掌握估測的基本方法。對于長度與時間測量的工具使用采取學生參與活動,教學內(nèi)容融入到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刻度尺和停表對身邊物體如書本、座椅、脈搏進行實際測量,使學生一些不正確的操作暴露出來并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通過學生實際的動手,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效果明顯。對于誤差與錯誤的區(qū)別部分,針對學生測量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哪些是誤差哪些是錯誤,總結誤差和錯誤產(chǎn)生原因和區(qū)別,了解減小誤差的方法(求平均值)。對于長度特殊測量的內(nèi)容,如硬幣的直徑,郵票的厚度等不便于直接測量的長度,首先教給學生等量代替的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大膽嘗試,使學生基本掌握棉線法,輔助法,累積法等基本測量方法,本部分知識得到了很好的'掌握。本節(jié)課表面上看沒有多少東西,實際上內(nèi)容較多,分兩個課時應該是可以的。本節(jié)課涉及到三個活動,有兩個重點:一是長度單位換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單位換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實要想講透,學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進行復合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是今后一系列單位換算的基礎;诖丝紤],我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講了長度單位的換算。過程是循序漸進,首先從單位臺階入手,要求用科學計數(shù)法逐步找到其中規(guī)律,然后過度到稍微復雜些的換算。方法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并用乘法寫下來,指出單位換算的原則是等量代換,用特殊記號如顏色的區(qū)別讓學生慢慢理解其換算過程。接著馬上練習,并請學生板書,當場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從課后作業(yè)看,個別學生依然存在些問題,如單位漏寫、錯寫等。另外,在時間單位的換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時”這樣的問題還是會給學生帶來些麻煩。
【長度與時間測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度時間測量教案11-28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03-28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12篇)03-28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精選13篇)09-17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通用15篇)09-28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1-18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6-09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精】06-17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15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