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間:2024-07-25 01:16:10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成績已屬于過去,新一輪的工作即將來臨,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制定一個計劃。計劃怎么寫才不會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2、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fā)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fā)展有助于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fā),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元周次課題課時

  第一單元有困難我不怕第一周1、這點困難算什么2

  第二周2、成功一定有方法2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2

  第二單元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2

  第五周5、“我”和“我們”2

  第六周6、我們要做最棒的2

  第三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第七周7、各種各樣的商店2

  第八周8、購物有學問2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2

  第四單元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周10、無聲的朋友2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2

  第十二周12、不怕一萬,就怕萬一2

  第十三周13、我們是鄰居2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2

  第五單元大自然發(fā)怒的時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測風云2

  第十六周16、在這危急時刻2

  第十七周17、災害無情人有情2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上課,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yōu)補差措施

  1、認真?zhèn)浜妹恳淮闻鄡?yōu)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2、加強交流,了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yōu)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盡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周一次。

  4、采用一優(yōu)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chuàng)造機會,用優(yōu)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采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并鼓勵其繼續(xù)進取,在優(yōu)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xiàn),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教材特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tǒng)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lián)系中得到和諧發(fā)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tǒng)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

  本冊教材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yǎng)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xiàn)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讓他們從這種關系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fā)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lián)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xiàn)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每個單元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目標:

  1、尊重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懂得勤勞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培。人人爭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懂得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能夠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樹立敢于向困難挑戰(zhàn)的信心,遇到失敗和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4、自尊自愛,不驕傲自滿,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不為小事生氣。

  5、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6、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fā)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采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采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借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并取得實效,關鍵取決于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并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里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游離于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fā)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tǒng)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qū)。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fā)展的"我"與現(xiàn)實的"我")的關系,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tài)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利用本地區(qū),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tǒng)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yōu)榻滩氖褂弥械臎Q策者和創(chuàng)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qū)實際情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四、教學進度表課序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注

  1、準備課(1課時)

  2、一單元文明古國的榮辱第1課從四大發(fā)明說起(2課時)

  3、第2課圓明園在哭泣(2課時)

  4、第3課悲憤的吼聲(2課時)

  5、二單元富國強民之路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2課時)

  6、第2課春天的故事(2課時)

  7、第3課走進新時代(2課時)

  8、第三單元巨龍騰飛第1課高峽出平湖(2課時)

  9、第3課日新月異的交通(2課時)

  10、第四單元生活在地球村第1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課時)

  11、第2課國際組織(2課時)

  12、機動課時

  13、復習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lián)中得到發(fā)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全冊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在使兒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qū)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lián)網。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節(jié)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lián)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意在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fā)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全冊教學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qū)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lián)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節(jié)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yǎng)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tài),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yǎng)分,更好的.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lián)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fā)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并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yǎng)為優(yōu)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

  四、學生基本情況 (略)

  五、提高質量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4、經常開展與課堂有關的活動。

  5、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全冊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單元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單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單元 世界問題還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單元 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第13周至第18周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積極、穩(wěn)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chuàng)新,落實規(guī)范,提高效率,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yōu)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兒童在早期的社會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現(xiàn)的放縱,使得一部分兒童自認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規(guī)則意識比較模糊。隨著集體生活與合作活動的逐步拓展,以及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學會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個講文明有教養(yǎng)的人。

  又如,目前我國有殘疾人6000多萬,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今天幫助殘疾人,支持、搞好殘疾人事業(yè),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F(xiàn)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只知受愛,不知愛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獻”,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殘疾人,他們可能會覺得好笑,有時甚至會嘲笑、瞧不起,還可能會戲弄殘疾人。我們必須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具有同情心與愛心,并讓學生樂意努力去幫助他們。

  此外,四年級的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社會的接觸也日益頻繁,獨立活動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學生從平時親身經歷的事實中理解生活與交通運輸業(yè)的雙向關系,有利于學生擴大視野,豐富社會知識,從而更好地去適應生活和創(chuàng)造未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連著你我他》第五單元《養(yǎng)育我的家鄉(xiāng)——貴州》

  2、教學目標:

  1、通過《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xiāng)是祖國的一部分,

  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xiāng)的位置;了解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萌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人物,并愿意向他們學習;了解家鄉(xiāng)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學習并傳承民族民間文化。

  2、通過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從了解日常生活中工業(yè)產品入手,探究工農業(yè)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yè)之間有一種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刺激生產的發(fā)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3、通過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

  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fā)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fā)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了解家鄉(xiāng)交通的發(fā)展變化情況,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和祖國的情感。

  4、通過第四單元《通信連著你我他》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現(xiàn)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講究通信道德,遵守有關通信的法律、法規(guī);初步了解通信發(fā)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xiàn)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5、通過第五單元《養(yǎng)育我的家鄉(xiāng)——貴州》的學習讓學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貴州。結合第一單元的學習讓他們鞏固與貴州有關的地理知識,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搜集整理,了解到貴州的特色、民俗,進行匯報交流,激發(fā)同學們熱愛家鄉(xiāng)、宣傳家鄉(xiāng)、報效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xiāng)、傳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yè)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

  3、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學習遵守交通法律法規(guī),學會保護自身安全。

  4、聯(lián)系身邊的實際事例,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通過調查,知道現(xiàn)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guī)。

  四、教學措施: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4、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五、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①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2課時

 、诩亦l(xiāng)的美景家鄉(xiāng)的人2課時

  ③濃濃鄉(xiāng)土情2課時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俪源┯媚睦飦2課時

 、趶碾娨暀C的變化說起2課時

 、凵钪械母餍懈鳂I(yè)2課時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①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2課時

 、诮煌ㄅc我們的生活2課時

 、蹚墓诺浇裨捊煌2課時

 、芙煌▎栴}帶來的思考2課時

  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偻ㄐ胚B萬家2課時

 、趶姆榛鹋_到互聯(lián)網 2課時

 、坌〈翱诖笫澜2課時

 、軓目措娨曊f起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在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扎實的基礎。

  全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屈辱與抗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建設民主富強國家》。《屈辱與抗爭》這個單元包括三個小主題,分別是:《血淚國恥》、《悲塣的抗爭》、《探求救國之路》。第二單元包括二個小主題,分別是:《來到嘉興南湖》、《追求先輩足跡》、《開國大典》第三單元有三個小主題,分別是:《人民當家作主》、《祖國走向富強》。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fā)展,特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三、教務目標:

  1、了解近代中國的屈辱與抗爭,使學生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驕傲和責任。

  2、體驗民主的生活、學習氛圍。懂得參與集體的民主生活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要了解自己的特點,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勢,要有自己的信心。

  3、了解社會生活中的民主,直面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解決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諦。

  4、學會獨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5、感受祖國塣麗的山河,多彩的民族風情,古老的中華文明和今日的輝煌。

  6、走向世界,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感受和探討人類文化的異彩及共同面臨的問題。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教師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lián)系,要把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fā)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聯(lián)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親近感。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12周91912血淚國恥()4

  第34周913926悲塣的抗爭4

  第56周9271010探求救國之路4

  第78周10111024來到嘉興南湖4

  第910周1025117追求先輩足跡4

  第1112周1181121開國大典4

  第1314周1122125人民當家作主4

  第1516周261219祖國走向富強4

  第1720周1220116復習4

  第21周117123考試2

  第22周124130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班級情況分析: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fā)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后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了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guī)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fā)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fā)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tài)度、情感、行為表現(xiàn),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chuàng)意等。

  4、開發(fā)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xiàn)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有學生39人,他們大多來本村或周邊村子,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訊與生活&”。

  第一單元重在告訴學生要探究和了解家鄉(xiāng),共同感受家鄉(xiāng)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和獨特的家鄉(xiāng)文化。

  第二單元是關于生產和生活的關系,從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的奧秘。

  第三單元是關于交通與生活的。告訴學生交通不僅方便了我們的出行,而且它的發(fā)展也影響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著世界。

  第四單元是關于通訊與生活的。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二班共有學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學們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欲,熱愛班級體?墒沁存在著所有獨生子女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么事,都為自我著想,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忙其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學生們聰明活潑,積極進取,透過三年學習生活的鍛煉,他們已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各個班的成績相差不大。整體上看由于大都是獨生子女,表現(xiàn)出嬌慣,好吃懶做、任性、主動性差,自私的特點。這些行為習慣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二、成績和經驗

 。ㄒ唬┙涷

  1、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班級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顯。

  2、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進一步加強,主要是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衛(wèi)生習慣、文明禮貌、學習習慣和兩操習慣,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教育,都不一樣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1、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2、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我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3、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lián)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lián)系,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說教是不行的。

  4、對于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對于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5、利用電教媒體,比如錄象、課件等,形象生動的使學生受到教育。

 。ǘ┏煽

  1、學生知道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為社會主義祖國逐漸強大而自豪,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

  2、學生知道了一些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們學習,積極動腦動手,參加一些科技活動,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3、學生透過學習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堅強持久的表現(xiàn),是學習進步,事業(yè)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質,每個人都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磨練和培養(yǎng)自我的毅力。

  4、能夠正確對待成功,在取得成績或受到表揚時不驕傲,不斷進步。

  5、樹立了對待失敗的正確態(tài)度,應對失敗,不灰心、不氣餒,積極進取,爭取最后勝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我的名譽,學習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確的事堅持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學生知道了心胸開闊,性格開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也是一個人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

  8、學生懂得了名勝古跡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應愛護,見到同學損壞名勝古跡的現(xiàn)象都能自覺批評、勸阻。

  三、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說道理,同學都能了解,可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系到自我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淡化,過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學生思想品德構成仍然是個難題。學生的影響來自于多方面,家庭、社會、學校。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視。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長思想品質、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往往與學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構成仍然有必須的難度。

  4、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5、學生不能把學到的道理和實際行動有效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切實使學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作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6、不能有效的運用電教手段。

  7、應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課上教育與課下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社會公德也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的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yǎng)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作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不一樣與其他的行業(yè),我們教育的是一群有著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說教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溝通,勢在必行。

  4、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5、作好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與學校聯(lián)合起來,構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xiàn),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6、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xiàn)。作到防患于未然。

  7、加強備課的力度,上好每一節(jié)課。講求上課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課,學到扎實的知識。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guī)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huán)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同學通過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時豐富和發(fā)展自身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生長為具備參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同學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yǎng)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態(tài)度。

  2、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體會家庭親情,感受家長對自身的疼愛和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家長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身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身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ㄈ┲R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交通平安知識,通過對水、電、火的平安使用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平安意識。

  三、具體措施:

  1、全面掌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

  3、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沛的空間。

  4、空虛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布置: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在愛的陽光下 10課時

  第一、二周 家人的愛

  第三、四周 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第四、五周 來自社會的愛

  我們共歡樂 8課時

  第七周 不一樣的你我他

  第八周 換個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樂

  生活不能沒有他們 6課時

  第十一周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

  第十二周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 說聲“謝謝”

  尋路和行路 8課時

  第十四周 學看平面圖

  第十五周 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 出行的學問

  第十七周 馬路不是游戲場

  第十八周 復習、考核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學生基本情況:

  班上的學生能聽從教師的教導,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聽從老師教誨。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能積極完成學校交給的各種任務;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與同學友好相處。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責任心尚未形成,對待學業(yè)得過且過?傊,引導本班同學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

  二、教學內容

  1、成長的快樂與煩惱;2、追根尋源;3、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4、我們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點:

  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tǒng)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yǎng)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xiàn)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讓他們從這種關系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fā)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lián)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xiàn)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加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時要注重與其它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lián)系,要教學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5、盡可能地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豐富課程資源。

  五、教學進度表

  周別 教學內容和課時

  1 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1 生活中的快樂(3課時)

  2 擁有好心情(3課時)

  3 嘗嘗苦滋味(2課時)

  4 第二單元追根尋源

  5 吃穿住話古今(一)(2課時)

  6 吃穿住話古今(二)(2課時)

  7 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3課時)

  8 漢字和書的故事(4課時)

  9 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10 偉大的先人(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學生情況分析

  高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六年級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少年期。這個期間人的發(fā)展是極其復雜、充滿矛盾的。在個性方面出現(xiàn)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成人感”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期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樣獨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參與成人的生活世界;對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盡管對于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為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tài)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學六年級是孩子發(fā)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征向少年的品質特征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著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fā)展,為順利完成中小學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你我同行;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小學生活

 。ǘ、教材重點與難點:

  主要通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zhàn)爭和沖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chuàng)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保衛(wèi)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為,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ㄈ、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通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了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qū)劃,主要省級行政區(qū),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知道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fā)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tài)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lián)網是當代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lián)網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jié)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

  2.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災害,知道保護環(huán)境可以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特別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yǎng)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tài)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節(jié)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zhàn)爭給人類,特別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知道戰(zhàn)爭的殘酷、戰(zhàn)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知道全世界人民為了世界和平,制止戰(zhàn)爭,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并以紫激發(fā)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了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了解聯(lián)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lián)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fā)展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知道聯(lián)合國為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積極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通過對6年小學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獲得的,為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日后的學習生活提供借鑒。

  2.“百聞不如一見”,為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置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yè)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助他們在離開小學大門后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那么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內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行為規(guī)則、法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huán)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于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xù)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置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并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可以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tài)。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yǎng)與社會性的不斷發(fā)展,較上冊而言,在內容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為他們又將面臨著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向初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量多地呈現(xiàn)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五、教學進度:

  周次

  課文

  課時1

  男生和女生

  22

  朋友之間

  3、

  學會和諧相處

  4、

  只有一個地球

  5、

  我們能為地球做什么

  6、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

  7、

  戰(zhàn)爭風云下的苦難

  8、

  9、

  10、

  11、

  12--16

  放飛和平鴿

  我們手拉手

  我的成長足跡

  臨別感言

  期末復習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三個班的學生都很天真活潑,反應敏捷,充滿好奇心。他們正處于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于波動狀態(tài),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3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后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煉的真實生活的再現(xiàn),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xiàn)學習過程,呈現(xiàn)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望。空白框:啟發(fā)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著眼于做人道德認識的提高,著重于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著力于做人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懂得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明白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快樂、尋找快樂并感受快樂,能夠從多種快樂中領悟到只有付出的快樂更令人回味。

  3、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lián)系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讓學生初步樹立歷史發(fā)展觀,也基本了解祖先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從而產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祖先的欽佩感。

  4、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5、通過學習讓學生在了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懂得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觀念,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只有差異沒有優(yōu)劣之分的思想,培養(yǎng)對地球的親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家庭、熱愛學校熱愛科學的教育。

  2、通過教學,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

  3、知道有關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保護環(huán)境、熱愛自然等的品質。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努力讓學生學好社會知識,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有用的人才。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單元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備注

  1-2一1、從四大發(fā)明說起2

  3 2、圓明園在哭泣2

  4 3、悲憤的吼聲2

  5-6二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2-3

  7 2、春天的故事2

  8 3、走進新時代2

  9-10三1、高峽出平湖2清明節(jié)(周二)

  11-12 2、西部大開發(fā)2

  13-14 3、日新月異的交通2勞動節(jié)(周一)

  15四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

  16-17 2、國際組織3

  18-19復習迎考端午節(jié)(周一)

  20期末考試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余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課程是在中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guī)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huán)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yǎng)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態(tài)度。

  2、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guī)則意識。

 。ǘ┠芰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

  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計十三課。課時安排為每周兩課時。

  第一單元認識我自己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時間

  1、兩年來的變化(2課時)第二周

  2、我的優(yōu)點和不足(2課時)第三周

  3、我的興趣和特長(2課時)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課時)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單元我愛我家

  5、說說我的家

  6、我是怎樣長大的

  7、爸爸媽媽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環(huán)境衛(wèi)生法規(guī)規(guī)范自身行為

  8、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單元我們的班集體

  10、說說我們班法制教育:了解環(huán)境衛(wèi)生法規(guī)規(guī)范自身行為

  11、同學友誼要珍惜

  12、我們應該這樣學

  13、團結合作才能贏法制教育:課題四:用火安全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課時)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15人,其中女生7人。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情況分析

 。ㄒ唬┙滩姆治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了解和認識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為家鄉(xiāng)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引以為榮的家鄉(xiāng)”、“縮短時空的通信”、“四通八達的交通”三個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xiāng)”。主要以河北省為切入點,逐步擴大到華北平原等地,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家鄉(xiāng)曾了出現(xiàn)的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事跡,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了解現(xiàn)在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做出貢獻、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引導學生學習家鄉(xiāng)優(yōu)秀人物的品質。同時,通過了解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和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熱愛為家鄉(xiāng)做出貢獻的人們,激發(fā)他們自覺為家鄉(xiāng)做貢獻的情感。教材編排了“歷史悠久的家鄉(xiāng)”、“革命精神照后人”、“值得驕傲的家鄉(xiāng)人”、“多樣的風俗”、“大家共同出本書”五個主題見容。

  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信”。通過讓學生了解通信的種類和通信的發(fā)展,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fā)展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電信的發(fā)展越來越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人們之間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小,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郵政和電信作為通信的主要部門,辛勤工作著許許多多的人們,教材通過展示“眾人托起一封信”的過程,引導學生尊重在通信部門工作的人們,并通過案例的分析,教育學生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guī)范。教材編排了“通信的種類和發(fā)展”、“天涯若比鄰”、“感謝你們的服務”、“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guī)范”、“溫情寄給希望小學”五個主題。

  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通過學生對交通運輸的發(fā)展、交通運輸與我們生活之間關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自覺愛護交通設施和交通環(huán)境的責任感。通過對乘務員辛勤工作的認識,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工作和勞動。同時鼓勵學生對交通的未來發(fā)展進行大膽的想像,并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等,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學生從交通的變化中感受祖國的發(fā)展變化,為我們的國家而自豪。教材編排了“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乘務員辛苦了”、“愛護交通設施”、“我心中的交通藍圖”四個主題。

 。ǘ┙虒W目標

  1、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通過對“引以為榮的家鄉(xiāng)”單元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熱愛中國共產黨,愛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fā)圖強的'遠大志向。

 。2)通過了解通信事業(yè)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注和興趣,從小培養(yǎng)他們科學探究的精神;感受通信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通信道德規(guī)范。

 。3)初步感受交通運輸和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緊密聯(lián)系,感受我國建國以來交通運輸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交通運輸行業(yè)人們的辛勤勞動,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了解社會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2)能夠使用常用的通信方式與親友、同學進行通信聯(lián)系,培養(yǎng)觀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對交通運輸工具的應用和選擇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資料的初步能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家鄉(xiāng)的悠久歷史和革命傳統(tǒng),了解家鄉(xiāng)名人的先進事跡,了解家鄉(xiāng)的民眾等。

 。2)知道現(xiàn)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了解和感受通信與無誤生活的關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guī)。

 。3)初步了解各種交通運輸設施的知識、特點以及發(fā)展過程,知道生活離不開交通運輸設施的幫助;感受交通運輸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初步懂得交通運輸的重要性,懂得怎樣使用交通運輸工具,懂得愛護交通設施,使學生對交通運輸知識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念,發(fā)展學生的修改開發(fā)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的潛能。

  三、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學習主題,力求使學生通過學習,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fā)展,并為學生綜合性學習其他課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現(xiàn)的內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話題和范例,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家鄉(xiāng)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和創(chuàng)造。

  2、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啟發(fā)學生觀察圖片和周圍事物,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生活為主線,引導學生思考與自己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拓展性的學習和探索。

  3、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分析和運用資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驗、探究的嘗試活動,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有創(chuàng)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成功的體驗。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fā)現(xiàn)訓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yè)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fā)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

  四、優(yōu)生的培養(yǎng)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打開孩子心里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于接受。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xiàn)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造力又具個性特征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zhàn)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chuàng)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yōu)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tài)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后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yōu)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發(fā)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發(fā)展中的優(yōu)勢傾向,發(fā)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guī)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2、優(yōu)生的培養(yǎng):

 。1)重點培養(yǎng),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yè)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周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五、教學進度安排

  1、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14課時

  第二單元10課時共計36課時

  第三單元12課時

  2、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第二周第一單元1課

  第三周2課

  第四周3課

  第五周4課

  第六周5課

  第七周單元檢測

  第八周第二單元1課

  第九周2課

  第十周3課

  第十一周4課

  第十二周5課

  第十三周單元檢測

  第十四周第三單元1課

  第十五周2課

  第十六周3課

  第十七周4課

  第十八周復習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三年的學校學習生活,學生在知識、能力、習慣養(yǎng)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四年級學生興趣廣泛,喜歡做游戲,樂于參加活動,樂于動腦、動手,同學之間能團結合作。

  三、四年級學生由《品德與生活》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對于知識的積累,社會實踐能力,探究能力都有待提高。學生上課都能認真聽講,大膽發(fā)言,積極參加學習、討論,學習態(tài)度端正,學習積極性高,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生特別喜歡這門課,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能較好的完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學校、班級中部分學生能積極幫助父母、老師、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自然、生命、家庭、社會具有責任感。

  二、全冊教材分析

  1、本冊教材安排及特點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使用的是山東美術出版社的教材,本冊教材共分四個單元《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我會學習》《各行各業(yè)與生活》《多彩的節(jié)日》《我跟爸爸去上班》和我的實踐活動《我跟爸爸去上班》。

  第一單元有4課,包括《找找我們的家鄉(xiāng)》《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發(fā)展中的家鄉(xiāng)》《他們是家鄉(xiāng)的驕傲》。

  第二單元有4課,包括《多問為什么》、《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的老師多》、《同樣是學習》。

  第三單元有3課,包括《小小一粒米》、《我家的電器》、《走進商場》。第四單元有3課,《貼春聯(lián)》、《藏歷年與潑水節(jié)》、《圣誕節(jié)與狂歡節(jié)》。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時效性強,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教育內容有的放矢。讓學生能夠從體驗的過程中懂得道理。

  2、本冊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選取了解家鄉(xiāng)、學會學習、各行各業(y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節(jié)日習俗等內容。

  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調查了解、參觀訪問、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萌發(fā)熱愛家鄉(xiāng)之情;教育學生尊重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激發(fā)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冊教材的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變成實際行動,進而形成習慣。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熟知的事例來說明問題;爭取家長的配合,在家中做一些家庭成員應該參與的事情的決策,鍛煉學生的自理能力;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道德,利用身邊的典型事例來影響自己,進而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以學習者為主體,是兒童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的課程。

  1、在知識能力方面:通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結合新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將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融入學校的管理和教育中,讓學生掌握與人相處、獨立行動、關心家人、幫助同學、增強自信等方面的能力。

  2、在過程與方法上:教師是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的游戲設計者。本冊教材充分的體現(xiàn)了學生在生活中學這一特點,所設計的課程內容均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我想將學習內容與學校的德育活動、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就在身邊,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能體現(xiàn)出來,不需要特殊記憶,只要養(yǎng)成習慣就可以了。

  3、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本冊教材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學生”。學生在這冊教材的學習中會從各種活動中得到快樂和喜悅,并能通過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課程中的感性活動,在他的內心產生影響,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需要。通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行為,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操。

  四、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構想和具體措施

 。ㄒ唬、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對于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其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首先,應確定穩(wěn)定的學習小組,集體成員之間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分組時即優(yōu)、中、差兼搭組合、男女分開組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輪換組內角色,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組中的不同角色,如組織者、記錄者、小組意見陳述者等等,特別是小組長要輪流當,人人平等,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有主人翁感、成就感,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所需要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協(xié)調能力,相互尊重的態(tài)度等,為小組合作交流順利高效進行奠定基礎。

  其次,在提出問題時,必須首先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待考慮成熟有了交流的需要時,再展開討論、交流。討論交流時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積極參與發(fā)言,成員之間共同探討,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學全面負責;記錄的同學還要負責把各成員的發(fā)言進行歸納總結,并記錄下來;發(fā)言的同學負責把全組的討論結果和其他的小組進行交流。

 。ǘ⒃凇镀返屡c社會》課中評價也十分重要。

  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構成;評價內容包括社會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和方法;評價方式有回顧、解答、談話、操作等。

  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材設計了“我的收獲”板塊,給師生進行評價提供借鑒和提示。教學中,不要求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要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評價,而是根據學習內容,交替采用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同學互評、老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通過評價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動興趣,引領他們獲得進一步發(fā)展。

  例如:在第一、二單元中為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我們在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上用“班級之最”的評選作為評價工具。將課堂學習、習慣養(yǎng)成、能力培養(yǎng)融入到“班級之最”中有:回答問題最積極、任務完成最棒、做好事最多、最愛勞動講究衛(wèi)生、進步最快、能力最強、班級榮譽感最強、最有愛心等。評選突出強調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的行為,并注重過程評價,讓每位學生都得到關懷,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xiàn),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

 。ㄈτ趯W生的研究性學習,我將采取以下的方法:

  1.在課前布置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常識去尋找答案,培養(yǎng)學生的調查能力;

  2.在課堂上對于完成課前調查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樹立榜樣;

  3.在每節(jié)課中滲透深一層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著不斷思考,并且提示他們可以進行調查、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調查的好習慣;

  4.在小組活動中幫助學生分配工作,讓他們嘗試與他人合作學習,共同探索,

  5.定期結合各學科組織進行研究性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研究型學習活動后逐漸嘗試獨立學習。

  五、全冊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

  1、《找找我們的家鄉(xiāng)》 1課時

  2、《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2課時

  3、《發(fā)展中的家鄉(xiāng)》 2課時

  4、《他們是家鄉(xiāng)的驕傲》 1課時

  第二單元《我會學習》

  1、《多問為什么》 1課時

  2、《遇到困難的時候》

  13、《我的老師多》

  24、《同樣是學習》

  第三單元《各行各業(yè)與生活》

  1、《小小一粒米》

  22、《我家的電器》

  23、《走進商場》

  第四單元《多彩的節(jié)日》

  1、《貼春聯(lián)》

  22、《藏歷年與潑水節(jié)》

  23、《圣誕節(jié)與狂歡節(jié)》 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0-05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2-08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2-02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7-08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優(yōu)秀11-04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08-0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10-09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推薦】02-21

【薦】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2-21

【推薦】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