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忠言未必逆耳的議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shù)研究成果進行學術(shù)交流的一種工具。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忠言未必逆耳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忠言未必逆耳的議論文1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边@句話并非沒有道理,但對待同一件事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論。在苦藥里加些糖粉,藥不就甜了嗎?一個人勸導別人時語氣委婉些,不也是藥里添糖嗎?
春秋時,齊景公喜好捕鳥。燭鄒丟失了景公最喜愛的一只鳥,這一下,景公發(fā)了怒,下令殺死燭鄒。晏子同意了,于是把燭鄒喚過來,在景公的面前指責他:“燭鄒!你丟失了國君的鳥,這是罪證之一;你使國君為鳥而殺人,這是罪證之二;諸侯們知曉此事,必定認為國君重視鳥而輕視人才,這是罪證之三!敝,晏子在請求殺掉燭鄒,景公說:“不必殺了,我接受教育了!
晏子的這番話,表層是說燭鄒有罪,其實是在勸導齊景公,殺掉燭鄒是錯誤的。晏子作為靈公、莊公和景公的三朝重臣,指出景公的錯誤也未嘗不可,但效果難以預料。何況景公當時怒火沖天,直說無非是火上澆油。但是晏子的這番話壓下了景公的怒氣,使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又給了景公下臺的機會。晏子的口才驚人。
在馬來西亞的柔佛市,有這樣的警示牌:“閣下駕駛汽車,時速不超過30公里,可飽覽本市的`美麗景色;超過60公里,請到法院做客;超過80公里,歡迎光臨設備最新的急救醫(yī)院;上了100公里,請君安息吧!”
這樣的警示牌讀后讓人倍感親切,既使人們提高警惕,又富有人情味。這樣的“警告”,沒人會厭倦,反而能使你提起精神,又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些忠言,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確的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人感到“甘甜苦口利于病,順耳忠言也利行”。
忠言未必逆耳的議論文2
中國有句古語: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流傳了很久。我想:只要我們教師有恒心和愛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關心和尊重學生,鼓勵和呵護學生,就能使師生之間產(chǎn)生共同的語言。這樣良藥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
一、以理服人,以愛育人
沒有愛,也就談不上教育。愛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愛生,是師德的升華。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教師要做到感情投入,即對學生的喜怒哀樂與之俱同,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老師只有對學生傾注了愛心,關心學生的成長,這樣才無愧于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yè),使教師的忠言不逆耳。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的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也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記得我教過的一個叫梁小橋的同學,他經(jīng)常遲到、早退。我?guī)状胃勑,但收效甚微。后來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梁小橋同學心思細膩,能說到做到,于是我決定把教室門的鑰匙交給他保管,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對他說:管好班級的鑰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到最早到學校,最晚離開學校。老師相信你能夠為了我們的班集體,做好一名優(yōu)秀的勤務兵,對嗎?他點點頭高興地說:老師,請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好!從此以后,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學校,又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的同學。短短的幾句忠言,促使他改掉了遲到、早退的毛病,而且學習成績進步了不少。
二、信任學生,真誠呵護
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信任是一種潛能,人的潛能充其量開發(fā)不足百分之十,每個孩子,哪怕是殘疾的孩子也都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特別是在學生考試考砸或闖禍的情況下,教師如果能夠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及時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平息孩子心中的怨氣、恐懼等不良心理,并與其分析原因,幫助其克服,使師生間逐漸產(chǎn)生良好的情感,消除了自卑,敵對等情緒,這樣他才會逐步走向成功。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孩子。只要我們認真對待,關心每一個學生,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方法的。著名作家魯迅先生說:教育植根于愛,愛是教育的前提。作為教師應該主動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在生活上體貼關懷,在學習上耐心幫助,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學生的行為、習慣、愛好以及原因,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因為學生的行為,有著不同的動機,我們必須捉摸準確,說話中肯,信任學生,真誠地呵護學生,就算教師的批評學生也會樂于接受,才會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教師的忠言不再那么的逆耳。
忠言未必逆耳的議論文3
我們總說忠言逆耳利于行。而背后默認的邏輯,是說逆耳話的人一定是個好人,一定是個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個人的人。假如,說逆耳話的人只是出于個人意愿,那便是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是舊時代和新時代觀念的激烈沖突。
古人云,忠言逆耳。可這逆耳的忠言卻是最傷人的話語。而那些說忠言的人往往是你身邊最親近之人,是建立在親密關系中的親人。我翻來覆去的想,那些忠言真的是忠言嗎?可否有其他的解釋和觀念,我是一直相信多解的存在的。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這意味舊時代的消亡的新世紀,人的觀念確依然被舊時代捆綁。老一輩認為舍身為人是大義,是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為他人獻身的高尚品質(zhì)?蛇@樣的代價卻是要舍棄寄托情感的心愛之物,壓抑著表達自我的欲望,甚至舍棄自我為代價,這樣的道德教養(yǎng)還值得嗎?難道只有這樣才可立足于世?若不接受這樣的教化,便要被他人唾棄。
道德綁架是看似道德高尚,實則不尊重不承認個體的存在。舍身為人,不是真的為人,但一定是舍身。若真的為人,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雪中送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舍身。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多數(shù)時候都是小惠小利,沒的真。這便是老一輩鄉(xiāng)土社會中商賈的處世哲學。商人自然是趨利避害的,有利便討好奉承,但也要做自然,不能被人拆穿,否則失了面子兩頭都難看。對自己無利的,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話里話外都透露著骨子里的優(yōu)越感,一副咄咄逼人,盛氣凌人的姿態(tài)。即便再忠言也極其逆耳,傷了人也不利他自己。所持觀念又何能忠言。
忠言只有正確的表達,才是忠言。逆耳只是觀念的沖突,并非不講理的亂發(fā)脾氣。忠言之所以忠,自是有它存在于世的.道理,但簡單粗暴的表達未必可以達到目的。不然怎么會有自古諫臣不長命的說法。
忠言應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不然忠就變成了一廂情愿的道德綁架。觀念上的沖突難免逆耳,但克制主觀情緒的客觀表達,或是有策略的引導都是可以讓人聽著接受的。不要讓忠言再成為逆耳傷人的精神折磨,否則忠言很有可能成為喪鐘,到時候追悔莫及。
忠言未必逆耳的議論文4
前幾天朋友對我說,他對朋友一片真心實意,也總是喜歡直來直去的對他人談自己的看法,甚至當面指出對方的不足,結(jié)果是老得罪人,心里十分苦惱和委屈,我聽后心里頗有感觸,F(xiàn)實生活中,常有“忠言逆耳”的情況發(fā)生,令人不解的是:既是“忠言”,又何來“逆耳”?應該是“聞過則喜”才對呀,朋友的苦惱之源正在于此,這令人倍感迷惘!
社會生活,人與人之間說到底是個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好這些關系需要有很高的藝術(shù)技巧,這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得很好的。這里,不得不對“忠言”問題而深深思索。
“忠言”之所以“逆耳”,問題的關鍵并非在于“忠言”本身,而是對方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和心理狀況密切相關。盡管都是“金玉良言”,可如果與對方的情緒和心理相抵觸,那“逆耳”就不可避免。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生活中不是真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日趨緊密、廣泛,也日趨復雜、微妙的關系,人與人之間也經(jīng)常發(fā)生一些誤會。對此,我們是正確面對、大度寬容呢,還是憂郁不樂、憤憤不平?我看最明智的應該是:與人為善的寬容。
古往今來,儒家的仁義,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靜心修為,佛學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無不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寬容哲學。而睚眥必報則是條幽寂閉塞的'小巷,終將堵死所有的前途。寬容才是風平浪靜的海洋,任生命之舟自由橫渡。常懷寬容之心,心靈的原野便冰消雪融,鶯飛草長,風光旖旎。
“唐虞之際,音樂可感鳥獸”,“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古賢人之語道出了寬容的真諦。由此可以看出:寬容是一種風度,如云生雨;寬容是一種氣度,似雨潤物;體現(xiàn)了人格的魅力,凝縮了友愛、體貼、理解、修養(yǎng)。如大地寬容種子,才有花紅柳綠;大海不絕溪流,才會有波濤萬頃;現(xiàn)實寬容夢想,才有人類非凡創(chuàng)造;時間寬容歷史,才傳承知識與智慧。將人生之書寫成寬容的篇章,字里行間就處處都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優(yōu)雅閑適。把生命哲學推到寬容的高度,才顯露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驚喜。
于此同時也要看到,寬容是有限度、有原則的。寬容錯誤,實在等同于唆使犯罪,那不叫寬容而是包庇縱容。寬容的反面便是傷害,而傷害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用傷害反擊別人,自己也會受傷害,傷人者人恒傷之!傷害之下,如用寬容面對傷害,則如用微笑面對贊美,寬容恰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寬容中又表露出謙謙君子的風度,當傷害來之于無意或是迫于無奈,就更應富有涵養(yǎng),頗具風度地一笑置之!翱嗫诹妓幚诓,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什么理由不微笑著歡迎“逆耳”呢?
一般來說,人們都能接受正確的批評。不能接受的只是批評的方式和方法。錚錚鐵骨式的方式并不可取,古有許多所謂“死諫”之士之臣,之所以引來殺身之禍,除“暴君”不能“從善如流”外,和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不當也不無關系!進“忠言”時一般要考慮對方當時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采取能接受的“批評”方式,使對方在“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下”心平氣和地接受你的意見而心悅誠服,這就是忠言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所以,不僅要根據(jù)環(huán)境、對象的不同,且要根據(jù)不同個性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之能夠接受和樂于接受。總之,方式方法要因時而異,因人而異進行“對號入座”。惟有這樣,才能使“忠言”不“逆爾!
【忠言未必逆耳的議論文】相關文章:
最新關于文昌未必利考試04-06
開卷未必有益話題作文01-11
開卷未必有益小學作文04-11
議論文溫暖在人間議論文09-16
考試議論文05-25
議論文經(jīng)風雨方見彩虹議論文09-19
創(chuàng)新的議論文03-03
議論文善良03-18
心態(tài)議論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