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那么,什么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篇1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完善,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及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在為打造高效和有效的教學做著不斷的努力。歷史教學近幾年出現(xiàn)了探索自主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合作式學習等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當然,變化的不單單是教學模式,學生也發(fā)生著變化。當今學生可以通過現(xiàn)代信息工具獲取更多的信息,他們的知識面更廣,接觸的事物多。當代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強、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的特點,如果教師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隨著教學環(huán)境以及教學要求做出改變,就很難取得滿意的教育效果。初中歷史作為培養(yǎng)初中生愛國主義精神以及良好思想品德的一門學科,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探索當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已成為初中歷史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學生也發(fā)生變化。當今學生個性十足,自主能力和與人溝通交往能力強,要想對當今學生實施更好的教育,首先就要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以往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和控制著課堂教學,學生被動在課桌上一言不發(fā)地聽講,寫著教師讓做的筆記,做著教師讓做的作業(yè),教師占據(jù)著完全的主動地位,可是需要掌握知識的是學生。被動的學習真的有效嗎?答案顯而易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是指揮者和領導者,組織者這個角色更加合適。教師應該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由發(fā)言的權利以及自主學習探究的環(huán)境,在課堂的基礎上和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主動地學習探究課堂中所涉及的知識。
二、使用多媒體進行導入,讓課堂具有參與性、趣味性
長久以來,教師僅僅將教學導入看作單純的教學形式和環(huán)節(jié),大多數(shù)進行傳統(tǒng)的口頭導入,但是隨著社會和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導入方法讓學生失去了興趣。導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很好的導入能夠抓住學生的心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課堂的興趣,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從而讓整個課堂充滿活力,讓師生互動學習。實踐證明,多媒體的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它集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信息于一體,以學生更加感興趣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效果。形象直觀的圖片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準確地導入,讓學生獲取文字以及教師口頭所不能表達的信息。利用視頻進行導入,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通過觀察,可以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視頻中不僅僅包含大量的教學信息,還可以重現(xiàn)歷史,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從而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多媒體的運用不僅改變了以往口頭說教的導入模式,還提高了學生對歷史課堂學習興趣,間接地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進而使學術注意力集中,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
三、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每個成功的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都有著自己的經驗和套路,即教學方法。雖然每一種教學方法都能實現(xiàn)教學的目標,但是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學作為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單純的一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枯燥無味,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教師應及時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結合當前教材的內容,選出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授。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讓學生成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的愿望。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育工作者只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探究和發(fā)現(xiàn)適合當今學生高效學習的教育模式,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但是由于個人能力和經驗有限,筆者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需要進一步研究。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篇2
所謂史料,是指那些人類歷史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材料。正確、客觀的史料能幫助后人更好地了解之前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從而對特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結果等形成更全面的認識與理解。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史料在初中歷史學科中的實踐運用優(yōu)勢展開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史料的運用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展開積極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更好地融入特定的學習活動中。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展開具體知識點教學之前,首先應當考慮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初中歷史學科教學。
在眾多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中,歷史史料由于貼合歷史實際情況,能更好地還原特定的歷史情景,因此受到初中生的青睞。對此,筆者深有感觸。例如,在教學“改變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這一節(jié)內容時,筆者沒有一上來就直接向學生灌輸具體的歷史知識點,而是首先為學生列舉如下一則歷史史料:
當革命的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好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顯得缺乏力量的變革。
――恩格斯《反杜林論》
在此基礎上,筆者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恩格斯所說的‘威力并不因此就顯得缺乏力量的變革’具體指什么嗎?”
如此,在史料及隨后的問題輔助下,學生對于恩格斯所提到的既平靜同時又具備力量的革命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而且為了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樂意積極、主動地投入具體知識點的學習中。這充分證明了史料的運用對于有效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可實施性。
二、史料的運用能有效深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理解。
初中生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其邏輯抽象思維較之小學有明顯的發(fā)展,但由于仍處于過渡時期,因此,其在認知具體事物時仍較多地依靠自身的直觀形象思維,邏輯抽象思維只占輔助地位。如此,他們在理解、認知一些稍抽象、復雜的歷史知識點時存在極大的困難,這是制約初中生歷史成績始終難以顯著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鑒于此,筆者認為初中歷史教師有必要且必須找到一條能有效深化學生歷史認知與理解的途徑。這其中歷史史料因為兼具信息含量達、呈現(xiàn)方式直觀生動等特點,所以其更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而這很顯然就為學生實現(xiàn)對于所學歷史知識點的更深刻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同樣以“改變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這一節(jié)內容為例,為了使學生深刻把握“工業(yè)革命”的特征,筆者向學生列舉了如下一則史料:
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工場手工業(yè)變成了現(xiàn)代的大工業(yè),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
――恩格斯《反杜林論》
恩格斯的這一言論言簡意賅地概括了英國工業(yè)革命的特點。因此,筆者在恩格斯該言論的基礎上又向學生詳細闡述了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定義:工業(yè)革命是促使工場手工業(yè)發(fā)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次革命,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其特點為工場手工業(yè)轉向了大機器生產。
如此恩格斯的言論就與工業(yè)革命的定義達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而這些都為學生借助恩格斯的這一言論實現(xiàn)對于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更深刻認知與理解做好了充分的前提準備工作。由此不難看出,相關史料的恰當運用能幫助學生輕松突破原本抽象、復雜的知識點,有效深化其歷史學習理解。
三、史料的運用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歷史學科的教學不僅僅在于使學生簡單了解特定時期的歷史發(fā)展故事,更在于使學生具備較高水平、較高素質的歷史素養(yǎng),即通過系統(tǒng)的歷史學習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
那么如何才能促進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更好形成與發(fā)展呢?筆者經過認真探索后發(fā)現(xiàn)史料在教學實踐中的靈活運用不失為快速而有效實現(xiàn)上述教學目標的重要突破口。如在教學“維新變法運動”這一節(jié)內容時涉及“維新思想”這一重要知識點時,筆者就為學生列舉了如下兩則史料:
材料一:康有為思想引起極大震動,成為“思想界一大颶風”,梁啟超喻為“火山大噴火也,其大地震也!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國人接受了進化論;一批一批的'傳統(tǒng)士人在洗了腦子之后轉化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識的知識分子。就其歷史意義而言,這種場面,要比千軍萬馬的廝殺更加驚心動魄。
在這兩則史料的基礎上,筆者向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從上述兩則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并要求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任務展開分析與討論。
經過分析與討論,學生小組得出結論:上述兩則材料對維新思想具有的社會影響力量進行了闡述,表明了維新思想的影響之大、之廣、之深刻。
如此通過歷史史料的恰當運用,學生不但對維新變法運動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理解,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其問題分析能力、解決能力及透過歷史現(xiàn)象探究本質等能力的發(fā)展,切實達到了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良好目的。
借助史料開展具體知識點的教學是由歷史學科的特征決定的,對此,初中歷史教師首先應當正視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在浩瀚的歷史材料中尋找最合適、最恰當?shù)牟牧纤夭,最好以最完整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史料在歷史教學中應有的巨大效用,才能全面而綜合地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進而促進學生歷史素養(yǎng)提升。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篇3
初中歷史是一門信息量很大的學科,包含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所以往往一本死板單薄的教科書是根本不夠的。而在初中歷史課堂有效融入多媒體技術,可以高效、便捷地積聚起大量信息以及歷史資料,很大程度上開闊學生和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
1多媒體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
近年來,通過將多媒體應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證明,有效地融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結合多媒體,這對于歷史學科課程改革甚至是整個基礎教育的改革,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往往都是比較單調死板的,其采用的都是黑板加粉筆的形式,這個過程靠的主要是教師的講解。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會使課堂氣氛十分沉悶,課堂效率十分低下等,更也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長此以往,很多學生便會喪失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信心與熱情。此外,大多的書本具有滯后性,不能準確地詮釋最新的教學信息,而多媒體與該門學科的結合則具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二者結合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極強,可以將情境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通過運用文字、聲音或者圖像可以將風云變幻的歷史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學習主動性,同時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這種授課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感官認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信息量。
1.2改變傳統(tǒng)學習模式
如今的教育體系正在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信息化,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并不僅僅是單一地依靠教師的講解與點播,而是由教師被動地引導向自發(fā)主動探究進行轉換,多媒體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fā),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以往的中學生一般都是利用教材、參考資料、練習冊以及筆記來學習歷史知識。這種學習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顯著,存在許多缺點,比如:學習封閉化,所學內容局限于教材或者資料;學習文字式,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學生便會主觀地認為歷史學習是很枯燥、乏味的;學習被動化,機械記憶,無法提高分析和應用能力,這樣便會與歷史教育的主旨相背離。
例如,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這一單元,除了課上的講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媒體信息技術收集整合相關的新聞報道;通過彼此合作的方式,制作幻燈片、視頻等內容,給學生一堂最直觀的愛國主義課程。筆者相信,這樣的授課方式,增加記憶時間,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這樣便可以將被動的學習方式變?yōu)橹鲃拥膶W習方式,讓學生在一起研究學習的同時,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1.3改變傳統(tǒng)教研模式
馬克思曾經說過:歷史是唯一的一門科學。浩如煙海的史書,博大精深的史跡,群星璀璨的史家,在這包羅萬象的歷史學中融入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研模式,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傳統(tǒng)教研模式很狹隘,缺乏現(xiàn)代化技術含量。融入多媒體及信息技術,教師便可以通過網(wǎng)絡資源共享,以最便捷快速的方式經由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信息,再經過篩選、整合、歸納,在教學中結合實際,通過幻燈片等方式教授學生歷史知識。這種教研模式從根本上進行了革新,改變了使用教材教參備課的老方法,在網(wǎng)上獲取的信息也為科研提供了最新的資料,為科研組、教師充實了資料庫,能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教育平臺。
多媒體的應用,使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都進入革新狀態(tài),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每一位歷史教師帶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作為其中的一員,筆者認為,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加強學習這方面的知識,隨時關注其發(fā)展動態(tài),并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和廣大同仁共同分享。筆者堅信定會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多媒體與初中歷史的結合方式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逐漸摸索出一些將多媒體與初中歷史結合的有效方法。
2.1結合圖像,漸入情境
歷史,究其根本,就是隨著時間推移發(fā)展的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在為學生講述故事的時候,如果能夠與圖像結合,可以將原本抽象的歷史情境重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通過運用圖像,可以讓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體會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可以將所要表達的內容形象化,更易于學生的接受、理解與認知。在結合圖像再現(xiàn)歷史情境的時候,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啟發(fā)、指點,來引導學生認知,使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進而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重現(xiàn)的歷史場景,漸入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圖片資源,當講解某段歷史情境的時候,教師可以到網(wǎng)上搜索相關歷史背景圖片,在講課時制作成幻燈片,進行連續(xù)播放。搜索的圖片需要結合歷史講解主題,比如講解文化主題的,可以下載該時期的瓷器、書簡、人物故事等圖片進行播放,圖文并茂,引導學生入境,提升歷史課堂效率。
2.2結合視頻,再現(xiàn)歷史
歷史的學習并不只是一味的史實堆積,而是應該通過栩栩如生的生動畫卷,讓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進行學習。在教學中,適當?shù)匾攵嗝襟w教學,通過對大量珍貴的歷史瞬間的錄像重現(xiàn),或是歷史題材的優(yōu)秀影片的放映,可以將原本與學生存在很大距離感的歷史人物鮮活地帶入課堂,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多種感官結合并用,如同身臨其境,既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更好地接受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這是歷史課件最常見的用法。
比如在講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的時候,可以從網(wǎng)絡上下載《三國演義》的電視劇片段,對重要戰(zhàn)役進行剪切;在講漢朝歷史的時候,可以將《漢武大帝》的部分視頻搬上課堂,通過視頻讓學生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再結合課本,對這一段歷史進行闡述,讓學生了解此段歷史的來龍去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以史為鏡,知興替榮辱。
2.3結合音樂,融入情感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將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音樂融入其中。適當音樂的融入,可以把圖像與文字、把聲音與影像更好地有機結合起來,讓原本死板的教學模式以這種圖文并茂、視聽相攜的形式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讓原本平面化的知識變得更加立體,讓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充滿活力,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里學習理論知識,讓原本單一的教學方式變得更加多彩化。
歷史背景音樂,一般都結合圖片、視頻進行播放。大多數(shù)情況下,與圖片視頻結合,背景音樂應該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在講解悲壯的歷史時,需要使用高亢激昂的背景音樂襯托歷史背景人物的豐功偉績;在暢懷歷史的時候,需要使用低沉悲憫的背景音樂加以熏陶。通過背景音樂的熏染,可以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激發(fā)其學習、了解歷史的激情,從思想上產生對歷史的共鳴,繼而達到提升歷史教學水平的效果。
3結束語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當今,將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元素有機地融入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可以使教學方式、學習模式以及教研模式推陳出新,可以使課堂變得流光溢彩,使知識演奏動人的交響,更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發(fā)展提供寬廣的平臺,讓莘莘學子在歷史知識的海洋中揮灑汗水,播種希望,放飛夢想,揚帆遠航。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篇4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時代教育的理念,創(chuàng)新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對于初中歷史的學科教學而言,筆者認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學生學習歷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當重視歷史學科的教育,通過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轉變,激發(fā)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興趣,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總結下來,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如下:首先,歷史學科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一直以來,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一直不被重視,主要原因在于歷史學科在考試的過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還是習慣性讓學生背誦相關歷史條款,學生只知道背誦,卻不明白其中的意義,也不懂得每個歷史條款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傮w而言,當前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很多的,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方能實現(xiàn)良好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二、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學科教學任務也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新課改教學標準下的新課程理念對初中歷史教學活動有如下要求:注重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隨著新課改的普遍展開,越來越多的初中歷史教師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法,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
三、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
1、以生為本,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新課改理念倡導初中歷史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生為本。這就要求我們要想辦法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設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獨特性,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以一種主人翁的態(tài)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以一種時刻思考的心態(tài)來進行知識的學習。同時,我們再通過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進行《大一統(tǒng)的漢朝》這一課教學時,學生已經知道漢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但是學生在正確認識漢武帝這一舉措的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在上課時,通過精心設疑引導學生對漢武帝這一舉措的原因進行分析。鼓勵學生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而我則充當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地進行引導。學生通過激烈討論,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內容貼近實際,達成課堂和諧。歷史與現(xiàn)實總是存在很大聯(lián)系的,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歷史的延續(xù)。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有正確的導向,應當善于寓教于史,教學舉例盡量自然貼切,選擇的現(xiàn)實必須與所講歷史之間有內在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啟迪和教育,進而有助于實現(xiàn)歷史教學目標。
例如,在進行《人類社會的產生》這一課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通閱教材內容后,選取一些現(xiàn)實中能看到的如“猿人進化圖”等素材。將學生引領到聲情并茂的情境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類起源這一問題。在小組討論時每位學生都暢所欲言,把自己的觀點毫無保留地說出來。然后各組派出代表,在課堂上發(fā)言。這樣,我就與學生一同成為整個教學情境中的一部分,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3、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展現(xiàn)歷史教學魅力,F(xiàn)代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日益發(fā)展,為我們在初中歷史教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師素質、學生特征、教學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科學、合理的選擇有效的恰當?shù)膶嶋H的教學方法。比如說,問題探究法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談話法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保持學生的興趣;現(xiàn)代教學媒體能夠再現(xiàn)歷史場景,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實現(xiàn)交互學習、開放式學習,為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注入活力。
例如,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等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在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環(huán)境時也有了很多的選擇。我們可以利用投影、電腦、錄音等的演示,通過電視畫面、剪輯電影、動態(tài)電腦及圖片等使歷史事件真實的展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再現(xiàn)歷史情境,擴大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途徑,給學生營造和諧寬廣的情境,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讓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組織能力、協(xié)作精神和表演能力,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課堂結構與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對新一輪的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理運用情境教W,從不同的角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更加和諧高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經驗,闡述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對策。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篇5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初中歷史教師要轉變理念,明確角色定位,大膽創(chuàng)新與實踐,打造生動形象、和諧民主的高效歷史課堂,讓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充分體驗歷史學科的魅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完善歷史知識體系,進而推動初中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因此,加強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要點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1、轉變理念,發(fā)揮主體作用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歷史課堂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識傳授是否豐富和講解過程是否清晰,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思維活躍狀態(tài)等沒有予以足夠關注,這顯然是違背新課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不利于實現(xiàn)初中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對此,教師要轉變理念,尊重并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將重點放在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與養(yǎng)成上,緊緊圍繞學生展開課堂設計。例如,在進行“大一統(tǒng)的漢朝”課堂教學時,筆者緊緊圍繞學生活動展開教學設計,首先通過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漢武大帝的生平,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及時引入新內容的學習。隨后,筆者通過導學案引導,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并要求學生及時記錄下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最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漢武帝在位期間出臺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這些政策的實施背景和歷史作用,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教學效果?梢哉f,圍繞學生展開活動設計以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不僅能夠讓學生全面掌握重點知識,而且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情境引導,激發(fā)學習興趣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教學模式多元化發(fā)展特征日益顯著。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以充分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教師要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引導讓學生進行探究與分析,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例如,在進行“新航路開辟經過”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自主探究教材內容后,在地球儀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線,并進行劃線標記。通過手腦并用的自主探究,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而且能夠加深其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此外,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在情境創(chuàng)設與引導方面的作用。通過精心的課堂設計,將歷史事件通過多媒體加以還原呈現(xiàn),可以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影像對所學知識形成整體把握和深刻認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在情境化教學中,教師必須靈活選擇教學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望,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與分析過程中開放思維,打造高效創(chuàng)新的歷史課堂。
3、多種方式,打造生動課堂
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為本,要求尊重并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推動知識的自主建構,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但這并不代表教師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并不是說不需要教師講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師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將教師課堂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有機結合,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和效果。首先,教師要在課前采取自主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展開自主學習。如在進行“江南地區(qū)開發(fā)”教學時,筆者首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隨后引導他們思考該城市所在地區(qū)是否經過這次開發(fā),有哪些開發(fā)痕跡?這就需要學生進行資料的自主搜集與整理,然后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展開思考,最終達到預期學習效果,而整個過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學習方法。其次,教師可將新知識細分為若干單獨研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課程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來解讀江南地區(qū)開發(fā)圖,然后解答課前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并就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意義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筆者靈活運用合作探究、問題引導、互動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動的歷史課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應用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點撥和講解,以確保各種教學方法的高效實施。
4、巧妙總結,加強知識內化
在歷史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對課堂知識點加以巧妙總結,以達到加強學生歷史知識內化的目的。通過巧妙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識記憶和理解,有助于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無縫銜接,鞏固并完善歷史知識系統(tǒng)。教師在課堂總結階段,要全面掌握知識重難點,用簡潔明晰的語言加以概括,以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巧妙的課堂總結,不僅有助于引領學生掌握知識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例如,在進行“洋務運動”教學時,當新課講解結束后,筆者先引導學生進行內容回顧,然后利用多媒體進行投影總結:內憂外患兩考驗,統(tǒng)治階級尋出路;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不息辦洋務;甲午戰(zhàn)爭慘收場,國未富來兵未強;探索中國近代化,民族復興艱且長。巧妙的課堂總結挈領了本課重點內容,精準把握了重要知識點的內在本質和外在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對課堂新知最簡潔、最精準的歸納總結。如此一來,不僅有效深化了學生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鞏固完善了學生歷史知識系統(tǒng),為后續(xù)學習的高效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偠灾,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轉變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導,全面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既要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積極打造生動高效的歷史課堂,又要善于巧妙總結,加強歷史知識內化。只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初中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篇6
從好奇心中激發(fā)探究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特質開始逐步形成并發(fā)展演變的重要階段,他們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急劇變化,這也形成了初中學生獨特的心理傾向:好奇心強烈、持久性不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渴望成功,但又懼怕失敗等,歷史教師要順勢利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質,優(yōu)化歷史課的講授法,使其真正發(fā)揮出重要功效。
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面的拓展和所接觸的社會面的增多,他們會產生一系列的疑問和疑惑,這使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既是課堂的重要契機,也是推動學生進一步探索的關鍵點,歷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講授法在課堂上的神奇功效,推動課堂進程,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巧用講授法于點睛之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奇心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其間不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中如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內容的興趣點,在點睛之處巧用講授法,讓學生愛聽、想聽,這樣的歷史課堂講授法,就應該加以推廣應用。如筆者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內容時,筆者先講授了歷史上出現(xiàn)的關于朱元璋的兩類畫像:一種是方面大臉,慈眉善目,胡須稀疏,面白細潤,身穿龍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種畫像卻是臉頰狹長,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須濃密,臉上長滿了黑麻子,五官不正,相貌丑陋。這樣的講授讓學生驚訝不已,好奇心馬上被激發(fā)了出來。隨后筆者出示了朱元璋的這兩類畫像,并講授道:“到目前為止,史學界認為這兩張畫像都是朱元璋”!此語一出,學生紛紛側目,有的張大了嘴巴,有的聽后直搖頭,有的甚至在座位上叫了起來“這怎么可能”?隨后筆者拋出了如下兩個問題: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朱元璋?為什么歷史上會出現(xiàn)關于同一個人的截然不同的兩種畫像?這為接下來引出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生平內容做了鋪墊,朱元璋登上皇位前后,及后來為加強皇權采取了一系列的鐵腕措施,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進行本堂課的學習,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自然好。
借用講授法,滿足學生好奇心,為學生自主學習歷史提供支柱初中歷史教材由于面向的教學對象是全體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且限于篇幅和課時限制,教材內容往往僅摘錄歷史長河中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一些典型事件和重要人物,且對于這期間的具體細節(jié)和過程闡述也是非常簡略的。但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更喜歡細節(jié)性的描述,過程性的敘述,而歷史教師就可以借用講授法這一傳統(tǒng)教法,通過對歷史史實細節(jié)的描述,將歷史過程具化,從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20xx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qū)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fā)現(xiàn)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同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論證,此墓為隋煬帝和皇后蕭氏的合葬墓。這些新聞報道見諸報端和各大媒體,學生對于隋煬帝及其在位期間開鑿的大運河也進行了解,但在經過了解后卻發(fā)現(xiàn)對于大運河的評價觀點出入很大,學生非常好奇,到底應該如何去看待歷史上隋朝大運河的開通。筆者于是準備借用學生的好奇心,在課前收集了史學界對隋朝大運河評價的幾種觀點,并在課堂上講授給學生聽。課堂講授如下:觀點一:胡曾在《汴水》中的評價:“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觀點二:宋元鼎的《煬帝冢》“帝業(yè)閃亡世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這兩個觀點基本上都是從隋朝大運河導致隋滅亡角度去批判大運河的。而觀點三:李敬方《汴河直進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觀點四:皮日休《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的評價角度相似,都是從大運河開通的利弊兩個角度去評論的。通過材料的整合與教師的講授,學生將課前接觸到的內容與課堂教師講授內容進行了整合,既滿足了他們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也為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研究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求真欲望與勇于質疑、求證的精神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
被認可的心理需求講授法
根據(j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理論,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其中“尊重需求”處于需求理論金字塔中頂部的第二層級,它是否得到滿足將激勵和影響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而作為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初中生,他們更渴求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許,因此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傾向,在課堂上優(yōu)化講授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以講授法為基礎,用問題做引導,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歷史知識充滿著許多的精彩場景,歷史教師要學習《百家講壇》里面老師們的講功,用精彩的講授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歷史人物賦以血肉、將歷史場景再次呈現(xiàn),在這樣講授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富有梯度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需求,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能在認真聽講的基礎上,跳起來摘到他們心中的那個“蘋果”,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而充分的肯定與贊揚,使學生在課堂上被認可、被尊重。歷史教師在實施這項措施時,尤其要關注平時的學困生,使他們在歷史課堂上也有享受成功的機會,感受到被認可的喜悅,進而萌發(fā)對歷史學科的喜愛。
在講授世界近代史第18課《美國南北戰(zhàn)爭》這一課內容時,經過課堂上精彩的回顧和講授,筆者在課堂上設置了這樣六個問題:第一,獨立后的美國,南北方實行的兩種制度水火不容,請問南北方分別實行什么經濟制度?第二,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導火線是什么?戰(zhàn)爭爆發(fā)的標志是什么?第三,內戰(zhàn)初期,北方軍隊一再失利,它的原因是什么?第四,黑人踴躍報名參軍,北方軍隊因此獲得雄厚兵源,并由此扭轉戰(zhàn)爭局勢的是什么?第五,林肯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tǒng),他為美國人民作出了哪些貢獻?第六,美國南北戰(zhàn)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zhàn)爭?談談南北戰(zhàn)爭的意義。在這六個題目中第三、四題屬于基礎題,都能直接在書本上找到,而一、二、五題是需要經過前后知識點的聯(lián)系,進行思考總結后得出正確的結論,第六題的前半問甚至需要學生之間討論之后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設置問題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情,讓學生在課堂上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能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他們聽課的興趣和學習歷史的熱情。
學生講授歷史,自覺參與課堂,展示自我,收獲肯定一堂課,不可能也不應該都由教師來講授,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也應該而且必須要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來,而以往很多課堂上學生參與的方式往往是以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這些方式筆者認為更多的會在公開課、評優(yōu)課中被采納,而在平時常態(tài)課中應為歷史教師普遍采用的學生參與課堂的方式,應該是讓學生來“講”歷史,即用講授的方法來闡述和學習歷史,而這一方式相對于其他方式來說,“成本”小,而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學生在認真聆聽教師講授后,能用自己的語言將所學內容“講授”出來,這要求學生經過自身的理解、思考、內化、語言的組織等程序的轉化,將書本上的內容轉變成自己的內容,而這一過程其實就是掌握知識的過程。這種歷史課堂講授法,既可以在一堂新課導入時的舊知回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來講授上一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學生能講授出來、講授清楚,那么對于上一課所學內容的掌握,自然就不成問題了。這一做法也可以貫穿在整堂授課環(huán)節(jié)中,對于教師講解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具體歷史事件名稱、歷史人物、歷史專用名詞等,教師引導學生適時進行復述;這一方法使用最廣泛的,恐怕是在一堂課的小結部分了。讓學生講授本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心得、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歷史人物的評論等等。通過學生的講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基本歷史知識和歷史觀點,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其參與課堂、表現(xiàn)和展現(xiàn)自己的欲望被滿足,在此過程中會不斷產生對自我肯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學習難點圖解方法
初中階段的學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夸獎,但同時他們對于遇到的困難又有著懼怕和畏難心理,尤其是在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害怕失敗。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有不少對于知識儲備和人生經歷尚不足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初三世界史部分的內容,教師在學生學習難點之處進行講授,幫助學生化解難點,這遠比探究教學更符合實際,也更能被學生接受。
如筆者在講授世界現(xiàn)代史第4課《經濟大危機》一課內容時,由于學生對于經濟領域內的知識儲備甚少,而書本中關于經濟危機爆發(fā)的背景、原因等內容大字、小字交叉進行,學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困難,因此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主要應該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筆者主要是借助多媒體課件,講解經濟危機爆發(fā)的原因,具體過程如下圖:
學生在聽取這一過程性的講解后,對經濟危機為何爆發(fā)這一原因就有了一個相對詳細的了解,教師借助多媒體手段,運用講授法成功破解了學生的學習難點,消除了學生對于難點的懼怕心理,在聆聽中獲得了新的知識。
不管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是為教學目的服務,對于在現(xiàn)代教學中被逐漸拋棄的課堂講授法,如何在現(xiàn)今的歷史課堂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教師在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學生心理傾向之外,還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講授法,并與其他現(xiàn)代教學手段相結合,使其發(fā)揮出教學魅力。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篇7
一、課時教學目標的清晰度
歷史教學目標對歷史教學的有效實施,以及建立歷史學業(yè)評價的科學體系至關重要。教學目標有三個層次,一是宏觀目標,即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這是對任何學科教學都有的共性要求;二是中觀目標,即學科課程目標,帶有鮮明的學科特性,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要求;三是微觀目標,即課時教學目標,是指某一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應達到的預期狀態(tài),是宏觀的共性要求與中觀的特性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
課時教學目標的清晰度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和定向的作用,即對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與應用都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同時,課時教學目標還為學業(yè)評價提供了標準與依據(jù)。但筆者在聽課調研中發(fā)現(xiàn),課時教學目標不清晰所導致的歷史教學的隨意性、盲目性等現(xiàn)象仍很普遍。
筆者認為,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主因有三:一是部分教師對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往往只憑經驗進行教學,以為講完了教科書某一節(jié)課的內容就達成了該課時的教學目標;二是部分教師只是從教參或教輔資料上簡單照搬教學目標,而沒有從“以學定教”的高度去設計契合學情的教學目標,缺乏導向作用;三是部分教師未能區(qū)分教學目標的層次,導致教學目標的預設空泛、虛化乃至遠離實際。
二、教學內容優(yōu)化的適度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一線教師對優(yōu)化歷史教學內容已形成了共識,但仍有不少教師對如何把握優(yōu)化的適切度仍深感困惑。筆者認為,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適切度,首先應分清歷史課程內容、歷史教科書內容和歷史教學內容三個概念。
歷史課程內容,是指歷史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學習內容。而歷史教科書所表述的各種知識和信息,即為教科書內容。至于歷史教學內容,則是教師在理解歷史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內容的基礎上經過精心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的各種歷史學科的信息、知識、技能和方法等內容。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往往忽視了在深刻解讀歷史課標和教科書等文本的基礎上做好歷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優(yōu)化,通常直接把歷史教科書的陳述視為教學內容,很少考慮教科書呈現(xiàn)的內容及組織形式是否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機械地依照教科書的編排按部就班地講授,既缺少對教科書內容的合理整合,更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切合學情的“質”的改造。
歷史教科書是踐行歷史課程標準的'一個載體,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源。雖然初中歷史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敘述了有關知識的產生、發(fā)展的過程,揭示了知識的本質與聯(lián)系,并體現(xiàn)了一定的認知策略,但因篇幅所限,教科書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過程。因此,教師在將教科書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時,還應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的實際,對教科書內容進行“過程化”的再加工,形成既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又服務于課時目標的教學內容,使教科書上的知識“活”起來。
三、教學方法選擇的實效性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課程改革引發(fā)了初中歷史教學的重大變革,改變了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明顯增多。
但也有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認識不足,對新課程理念、新的教學方式的理解不到位,導致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一些“異化”現(xiàn)象:一是“以問題驅動教學”演變成“滿堂問”,只重問題的數(shù)量而忽視問題的質量;二是“以學生為中心”演變成“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只重活動的形式而忽視活動的效益,缺乏必要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三是“模擬歷史情境”演變成“戲說歷史”,只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而忽視歷史的客觀真實性;四是“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演變成“獨媒體”,媒體取代了板書,只重視現(xiàn)代化手段的運用而忽視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承繼;五是“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演變成“拋棄教科書”,資源的過度使用,使教科書成了學生案頭的一個擺設品……
例如,有教師在講授七年級上冊“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時,課前布置學生做準備,把與課文相關的“減灶記”“城濮之戰(zhàn)”“管鮑之交”“退避三舍”“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歷史故事、成語典故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來。
于是,學生有講故事的,有以漫畫或連環(huán)畫的形式展示的,還有以小組為單位表演歷史劇的,形式多樣,課堂氣氛非常熱鬧。但是,熱鬧之后,學生對這段歷史真的理解了嗎?這一時期為什么會出現(xiàn)諸侯爭霸的局面?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yè)的原因是什么?恐怕不甚了了。
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不能盲目、隨意地選擇教學方法。由于歷史的過去性特點,教師應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讓學生知曉歷史事件發(fā)生演變的前因后果,清楚地了解具體的歷史狀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去嘗試解決新問題的課堂活動設計才是有效的。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篇8
一、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理念,全面貫徹課程改革精神
歷史是一本浩瀚的發(fā)展全書,歷史教學工作是引導學生對發(fā)展歷程的回顧,并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指導未來的發(fā)展之路。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摒棄落后、陳舊的教學方法,尤其是不能繼續(xù)采用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活學,變機械記憶為深刻把握,教會學生“會學”,全面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筆者在歷史教學設計中,首先對師生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教師不再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出來。教學過程堅持以教師啟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為主,不再直接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而是采用引導的方式啟迪學生的思維,依靠學生自己的努力去尋找問題的根源,以及發(fā)掘現(xiàn)象之后揭示的本質與內在規(guī)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體地位都得到了體現(xiàn)。其次,在教學目標方面注重體現(xiàn)學生的差異性,學生因為自身理解能力、認知水平的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與深度都會有一定的差異,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當體現(xiàn)這樣的差異性,較好的方式是指定差異性教學目標,保證教學目標定位與學生的學習基礎相一致,避免學生因為學習目標過高或過低而降低學習積極性。
二、改進歷史教學手段,有效發(fā)揮信息媒體作用
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信息化教學手段已經成為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助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這一手段的運用,更好地發(fā)揮其促進作用。在教學《燦爛的青銅文明》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地感受我國古代青銅文明的燦爛,筆者運用信息手段向學生演示了各種精美的青銅器,既有生活中使用的青銅餐具,也有祭祀等儀式上使用的祭器,也有青銅寶劍等等。在多媒體手段的輔助下,各種精美的青銅藝術品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驚嘆精美做工的同時,有效增強了對青銅文明的領悟與了解,提高了教學的深入性。在教學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這一浩劫,筆者運用信息手段向學生出示了一組圖片與數(shù)據(jù),縱向比較文革前后經濟與發(fā)展狀況,橫向比較文革前與中國大陸發(fā)展水平接近的周邊地區(qū)文革后的差異,以直觀的感性資料增強了學生對文革所產生影響的認識,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效果。
三、優(yōu)化歷史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教學模式的轉變是初中歷史教學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筆者在歷史教學中,探究實施了以“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這一教學模式中,相關的知識點以及難點、要點,都是以思考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課堂上,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則借助于合作學習小組進行分析研究,積聚大家的智慧來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時,筆者設計了一組思考題:“1、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建國初期我們面臨什么樣的國際形勢?3、面對不利的國際形勢,如果你是中國領導人會怎樣做?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與積極意義是什么?5、萬隆會議上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情況?周恩來是如何應對的?6、求同存異理念的提出起到了怎樣的效果?”以這樣一組探究題為線索引領,筆者鼓勵學生按小組進行分析研究,并進行小組間的巡視與點撥,組織各個小組推選代表進行學習成果展示,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最后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既體現(xiàn)了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同時也活躍了教學氛圍,提高了互動效果。
四、拓展歷史教學空間,強化歷史教學資源整合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隨筆08-30
初中歷史的教學隨筆03-28
初中歷史教師教學隨筆范文05-26
(精選)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7-08
[精選]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7-08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2-04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07-05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07-02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05-15
初中歷史教學措施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