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集錦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活動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⒈初步了解同種物體,由于數量的多少,發(fā)出的聲音也不同。
、搀w驗操作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⒈生活中各種聲音的錄音。
⒉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讓套桶發(fā)出聲音。
、睅煶鍪究掌:這是我們的好朋友瓶寶寶,你們想和它做游戲嗎?我們來問問它,愿意和我們做朋友嗎?
(瓶子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在生活中,幼兒會用裝著飲料的瓶子上下?lián)u動讓它發(fā)出聲音,喝完飲料后,也會對瓶子很感興趣,相互敲擊。)
教師搖動空瓶:你們聽,它答應了嗎?為什么沒聲音?
(幼兒根據生活經驗發(fā)現,空的瓶子是不會發(fā)出聲音的。)
、矌:你有什么辦法讓瓶寶寶發(fā)出聲音?
(在瓶子里裝上東西)
⒊師:我們一起動手讓瓶寶寶發(fā)出好聽的聲音,請你喂你的'瓶寶寶吃一些黃豆,搖一搖、聽一聽它們會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
(幼兒探索、操作。)
⒋師:你們的瓶寶寶發(fā)出好聽的聲音來了嗎?讓我聽聽。
(幼兒集體搖動套桶。)
、祹:你的瓶寶寶為什么會發(fā)出聲音?
二、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套桶里發(fā)出的聲音不同。
⒈讓兩位裝了不同數量黃豆的幼兒,搖一搖,聽一聽。
師:我們都喂瓶寶寶吃了黃豆,聽聽瓶寶寶的聲音好聽嗎?
、沧層變罕容^前、后兩種聲音有什么不同。
師:第一次和第二次唱歌的瓶寶寶吃的黃豆一樣多嗎?它們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讓兩個幼兒再次比較)
、硯:原來,相同的物體,裝的數量不一樣,發(fā)出的聲音也不一樣。就像我們小朋友,人多發(fā)出的聲音響,人少發(fā)出的聲音輕。
(聯(lián)系到幼兒的生活,讓幼兒更好的理解。)
三、游戲
、苯處煂⒉煌瑪盗康耐N物品分別裝進不透明的瓶子里,搖動,幼兒猜測哪個瓶子里裝的東西多。
(重復游戲若干次)
、惨龑в變涸诮窈蟮纳钪,可以嘗試辨別聲音是由什么物品發(fā)出的。
(幼兒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分辨發(fā)出聲音的物品。)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發(fā)現有些物體是靠反沖作用在運動的。
2、啟發(fā)幼兒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推出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分析類推及判斷能力。
4、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在探索活動中發(fā)現有些物體是靠反沖作用在運動的。
活動難點:啟發(fā)幼兒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推斷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1個氣球,每組1個裝有小口瓶子的木板自制船。
2、火箭發(fā)射升空的圖片1張。
3、已學會畫簡單的火箭。
活動過程
1、教師指導幼兒實驗,通過實驗引出活動內容。
操作方法:小朋友將裝滿氣的氣球松開口,氣球向前飛去。
引導發(fā)現:鼓勵幼兒反復操作、觀察,找出氣球向前飛行的原理。
幼兒討論:什么力量使氣球飛動起來了?
教師指導幼兒小結:往后流動的氣體形成氣流,氣體的反沖作用推動著氣球往前飛。
2、實驗:小船是怎樣前進的?
操作方法:將小口瓶子裝滿水,蓋好,然后把它裝入木板船上的固定位置,要求瓶口朝后。把自制船放入水盆中后,拔掉瓶蓋,船就前進了。
引導發(fā)現:鼓勵幼兒反復實驗,重點觀察船運動的方向和水流方向,找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進的。
幼兒討論:船是靠什么力量前進的?生活中還能見到哪些物體是靠反作用運動的'。
3、通過實驗,引出活動內容:
出示火箭發(fā)射升空的圖片,提問:小朋友,這是什么?通過剛才的實驗你能說出什么辦量推動這么大的火箭上天,而且使火箭的速度這么快?
4、觀察火箭結構與火箭發(fā)射升空的實況,運用實驗發(fā)現進行合理判斷。
(1)教師指點火箭部分,逐一指導幼兒觀察認識火箭頂艙,燃料箱,發(fā)動機和助推火箭。
小結:火箭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頂艙裝載人造衛(wèi)星和各種空間探測器,下半部分由巨大的燃料箱和強大的發(fā)動機組成,旁邊還有兩個助推火箭。
。ǎ玻┮龑в變河^察火箭發(fā)射升空時的工作狀況,并進行合理推斷。
提問:火箭的尾部有什么在燃燒?整個火箭是怎樣啦?火焰是向什么方向噴射的?猜一猜,火箭是靠什么力量升入太空的?
小結:火箭的燃料燃燒時有了巨大的火焰,巨大的火焰向后高速噴射,形成了強大氣流,氣流的反沖作用加上發(fā)動機的巨大力量就推動著火箭飛速前進,升入太空。
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參觀少兒科技館,通過參觀和工作人員的講解肯定幼兒的探索熱情,激勵幼兒繼續(xù)再學習、再探索的欲望。
活動反思
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支持者、引導者,教師在觀察中發(fā)現問題,鼓勵幼兒自己去想象,提出建議,讓孩子們自由發(fā)揮,展開想象的翅膀,自愿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學會思考、學會協(xié)商、學會合作,使幼兒的能力和個性得到發(fā)揮;顒咏Y束部分,展示幼兒創(chuàng)作作品,相互欣賞,相互評價,讓孩子們傾聽他人的介紹和向他人介紹自己的設計,發(fā)展了口語表述力,同時學會欣賞同伴的智慧,學習吸收他人的閃光點,達到資源共享,互相提高。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竹筒傳聲的秘密。
2、利用當地豐富的竹資源,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活動興趣,愿意探索。
二、活動過程:
。ㄒ唬、幼兒自由根據興趣玩空心竹筒
1、引導幼兒觀察竹筒。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是什么樣子的?(幼兒發(fā)現竹筒是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竹筒
教師:你們每人拿一個竹筒當玩具,讓黃老師看看,你們是怎么玩的?
。ǘ、引導幼兒把竹子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游戲
1、教師有興趣地對幼兒說:剛才黃老師看見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對準竹筒在說話呢,你們各人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著竹筒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些什么?
2、幼兒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
3、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
4、教師小結:這個圓圓的空心竹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ㄈ、發(fā)現問題,和小博士交朋友
1、提出疑問:
教師:剛才小朋友都聽到從傳聲筒傳出的話語很清楚、響亮,但也有小朋友說聽不清楚聲音,(出示幾個聽不清楚的傳聲筒)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動腦筋小博士卡片,引導幼兒觀察這幾個傳聲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個傳聲筒黃老師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博士卡片)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zhèn)髀曂玻▊髀曂矒Q成實心的)
幼兒發(fā)現聽到的聲音不清晰了,這是為什么呢?幼兒自然產生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小博士卡片。
(四)、觀察比較,解決問題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博士卡片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博士卡片的傳聲筒有什么不同?讓他們發(fā)現有小博士卡片的傳聲筒里有紙團堵著。
2、教師小結:原來有小博士卡片的傳聲筒為什么傳的聲音聽不清呢?原來里面塞滿了紙團,紙團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所以,從這樣的傳聲筒里傳過來的聲音就不清楚了。
(五)、延伸:
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小小傳聲竹筒,進行連接傳聲,使之變成一個長長的竹子傳聲筒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發(fā)現肥皂的外形和用途。(肥皂的顏色、形狀、氣味,肥皂可以去污。)
2、學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樣的肥皂。
3、通過吹泡泡活動,增添幼兒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為每組幼兒準備形狀、顏色、氣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藥皂、嬰兒皂等等。吹肥皂泡瓶若干,盛水臉盆幾只作洗手用。
2、操作卡片“請你涂顏色”。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肥皂的特征,學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種多樣的肥皂。
“桌上有許多肥皂,請你們看看、摸摸、聞聞,然后告訴大家你的`以現?赐暌粔K后可以拿另一塊肥皂觀察!薄罢埬阏f說肥皂是什么樣的?”(這是肥皂,要求幼兒說出名稱。肥皂有圓、長方、橢圓等各種形狀;有香味、藥味、肥皂味、……有紅、綠、黃、白等顏色。)
2、引導幼兒發(fā)現肥皂的用途。
“現在你們用肥皂洗手!保▎l(fā)幼兒洗手前后看看自己的手和盆里的水有什么變化)幼兒洗完手后,教師問:“你們發(fā)現有什么變化?”(手洗干凈了,水臟了。肥皂能幫你把手上的臟東西洗掉。)“肥皂還有什么用處呢?”(可以洗衣服、洗澡,藥皂還能消毒……)“想一想,你們還可以用肥皂干什么?”(吹泡泡)“現在我們請幾位小朋友來吹泡泡,大家看誰吹得大,吹得多!”(使小朋友在歡樂中結束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經過了小班和中班上學期的學習,幼兒對數字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這之前,孩子們已經學習過了《5以內的序數》、《5以內數的形成》等,幼兒有了初步的數與數之間存在某種邏輯關系的概念。根據幼兒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抽象邏輯思維初步發(fā)展的年齡特點,幼兒所要學習的知識應在幼兒操作體驗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發(fā)現。本次活動學習“2—5以內的相鄰數”,我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游戲貫穿到教學活動中。通過游戲化教學,結合生活中的鄰居關系,把相鄰數的概念滲透在其中,盡量讓抽象的數邏輯概念在具體的事物中理解,提高幼兒學習相鄰數的興趣。幫助幼兒快樂學習、體驗、理解。
活動目標:
1、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2——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2、理解并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少1的關系。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教具:美羊羊、喜羊羊等6只羊的卡片;6座房子卡片;1、2、3的圓點卡。
學具:幼兒每人一套操作卡。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2——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活動難點:理解并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活動過程:
1. 開始部分:(5分鐘)
2. 師幼一起玩游戲“吹泡泡”。調整幼兒情緒,進入活動狀態(tài)。
3. 教師用談話的方式引入游戲“找鄰居”, 幫助幼兒理解相鄰的意思。
師:站在我們旁邊,離我們最近的小朋友就是我們的鄰居,大家找找看你的鄰居是誰和誰。
師幼一起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鄰居,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是我們的左鄰右舍。
基本部分:(15分鐘)
1、設計故事情境,為美羊羊等找鄰居。
(1)復習6以內的數和6的形成。
(2)分別為每只羊找鄰居。引導幼兒說出為什么?(一左一右、最近等)
2、幫助屋頂上的數字找鄰居。幼兒運用知識遷移,找出數字的左右鄰居。
3、引導幼兒發(fā)現相鄰數之間多1、少1的關系。(活動難點)
教師以“2”的相鄰數為例,以“最近”為切入點,輔助圓點卡,引導發(fā)現。
師:小朋友都說1和3離2最近,是呀他們是緊挨著2的,那1和2之間,3和2之間相差幾呢?
根據幼兒的反應,適時出示圓點卡,運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相鄰數之間少1和多1的關系。
師幼共同小結:一個數的相鄰數就是比它少1和比它多1的那兩個數。
4、幼兒動手操作,自由選擇操作板,為2或3、4、5找相鄰數。在操作擺弄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理解相鄰數之間少1和多1的關系。
5、展示幼兒操作板,集體檢驗、糾錯,加深鞏固幼兒對相鄰數的認知。
教師要善于鼓勵肯定幼兒的表現。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對能力弱的幼兒提出希望,將材料和錯誤的操作放在區(qū)角里,鼓勵幼兒反復操作;對能力強的幼兒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到區(qū)角里為其他數找相鄰數等。此環(huán)節(jié)要將集體活動和區(qū)角活動緊密結合。
三、結束部分:游戲——“找鄰居”。(2分鐘)
通過游戲復習鞏固對相鄰數的認知,舒緩幼兒學習的緊張氛圍,在游戲中輕松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充分利用幼兒對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里面小動物的喜愛,創(chuàng)編故事情境引出課題,孩子們對找鄰居非常感興趣。一下子就為小動物找到了兩個鄰居。由于幼兒還沒有形成相鄰數的概念,所以這個部分以情境的引導方式來激發(fā)幼兒進行主動探索,讓幼兒輕松地在故事情境中自然將問題解決,為幼兒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機會。
請小朋友為數字寶寶也來找鄰居的這一過程,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遵循了幼兒數學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等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發(fā)現相鄰數之間的關系,我以2的鄰居為例,啟發(fā)幼兒操作探索,發(fā)現每個數都有兩個鄰居,一個比它少1,一個比它多1,從而為探索3、4、5的'相鄰數作鋪墊。幫助幼兒掌握數的“鄰居關系”。
幼兒人手一套的數學操作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滿足幼兒主動探索的愿望,更有利于幼兒掌握知識,完成目標。孩子們也能自始至終認真參與活動,在操作擺弄學具中感知相鄰數之間多1和少1的關系。
相鄰數這個看似簡單的內容,要讓幼兒充分熟練的理解和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對幼兒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孩子們的操作展示,我們發(fā)現大多數孩子們都能正確操作,也有個別孩子沒有完全理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需要給幼兒足夠的操作機會反復擺弄驗證,因此我將材料繼續(xù)投放到區(qū)角活動中,使得集體活動和區(qū)域活動緊密結合,互相發(fā)揮其作用。區(qū)域活動時,我們要對不同能力的孩子繼續(xù)關注,有必要還需要在第二課時進行集體復習鞏固。對于能力強的孩子,我有意識的給他們提出新的要求,投放更多的數字,挑戰(zhàn)為其他數找相鄰數。這一環(huán)節(jié)關注了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順應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體驗成功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鵪鶉蛋在鹽水中能浮起來。
2、學習用猜測、實驗、觀察、比較的方法進行驗證,進一步感知鵪鶉蛋在清水和鹽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實地記錄自己看見的東西。
活動準備:
透明塑料杯如干個藍色、紅色瓶子(鵪鶉蛋、水、鹽、記錄表)攪棒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今天,我們要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我這里有一個蛋寶寶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這個蛋寶寶放在水里,會怎樣呢?"(出示實驗的材料,直接揭示課題并質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出示表格并介紹
"請你們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結果記錄在問號標記旁邊的藍色瓶子里。再把動手實驗的結果記錄在小手標記旁邊的藍色瓶子里。"(把整個記錄表格先完整地講解了,然后再指導幼兒先猜想了記錄,再進行實驗記錄,這樣效果就比較好,幼兒基本上都掌握了這樣的記錄方法。)
三、幼兒操作記錄
四、簡單小結幼兒記錄結果。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記錄表,"你猜的是怎樣,結果又是怎樣呢?"(通過比較讓幼兒明白猜想和結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五、引出新的實驗課題
1、"剛才小朋友將蛋寶寶放在藍色的清水瓶子里,發(fā)現蛋寶寶是沉在水底的,現在再給你們一個紅色的`瓶子,還有一小杯鹽,怎樣讓紅色瓶子里的水變成鹽水呢?"(這里沒有直接出示鹽水,而讓幼兒自己來制作鹽水,給幼兒一個運用生活經驗的機會,并且可以觀察到鹽溶解的過程。)
2、幼兒操作,將清水變成鹽水。
3、"如果把蛋寶寶放在鹽水里,蛋寶寶會怎樣?請你們先猜一猜,還是將你們猜的結果記錄在問號旁邊的紅色瓶子里,再去做實驗,然后把結果記錄在小手旁邊的紅色瓶子里。"
六、小結幼兒記錄結果。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記錄表,"你猜的是怎樣,結果又是怎樣呢?"(在上一次的記錄中,還是有個別幼兒出了點差錯,在第二次的記錄中,幼兒全部都記錄正確了。)
七、總結,活動延伸
1、"剛才,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你們發(fā)現了什么?蛋寶寶放在清水和鹽水里有什么不一樣?"(將幼兒所做的兩種實驗結果展示出來,進行總結,讓幼兒在視覺上再次用語言來表述,加深概念,也為下一步進行經驗的遷移作鋪墊。)2、出示兩瓶水:一瓶鹽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鹽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這里讓幼兒充分想象,可以說出不同種區(qū)分的方法,可能幼兒對這方面經驗不多,基本上幼兒沒能說出多種方法來,不過有了上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幼兒還是說出了用蛋寶寶放在兩杯水中以沉浮來分辨清水和鹽水,我覺得幼兒能想到用這個方法說明他們已經有了這個經驗。)3、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東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鹽水里卻會浮起來?請你們回家后試一試,再把你發(fā)現的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按大小特征給三個物體排序并進行相應的匹配。
2、嘗試解決簡單的問題。
活動準備
大中小的狗、帽子、圍巾、棉衣圖片
活動過程
導入
師出示大中小的狗圖片
師:小朋友們,看看,又有什么小動物來到我們小三班了?(狗)
內容
1、狗狗排排隊
師:狗狗有什么不一樣呢?(大狗、中狗、小狗)
師:那它們應該怎樣排隊呢?
請幼兒到黑板上來進行操作。
2、狗狗買帽子
師:這三只狗說,天太冷了,去超市買帽子吧。
師:到了超市,三只狗就開始搶著戴帽子,最小的狗戴上大帽子,像鉆進了黑洞洞,最大的狗一戴上小帽子,才遮住了一只耳朵。三只狗都急壞了。
師:誰可以給狗狗戴帽子呢?
引導幼兒說出:最大的.帽子賣給大狗,最小的帽子賣給小狗。
3為狗狗買東西
師:超市里還有些什么呢?(圍巾、棉衣)
師:我請小朋友來幫忙給狗狗們買圍巾和棉衣吧。
請幼兒進行操作
活動延伸
1、在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說一說大中小特征。
2、將圖片投放到益智區(qū)。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目標:
1、能根據圖形的特征,在交集圖中為各種圖形找出合適的位置。
2、發(fā)展幼兒的辨別能力和推理能力
準備:兩套不同顏色的圖形,一張大的交集圖,各組一套操作材料
過程:
一.(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的圖形)小朋友們,今天圖形王國的國王給我們小朋友帶禮物了,你們來看一下,它們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用兩個詞來說,如紅色的三角形等)
二.游戲“圖形分類”。
1、現在這些圖形寶寶想回家了,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們找家吧!
2. (出示圈)這就是它們的家。引導幼兒觀察圖形寶寶的特征,請個別幼兒給圖形寶寶找到自己的家。
3.集體討論:這樣分對嗎?有不同的分法嗎?(引導幼兒發(fā)現兩個圈中圖形的共同點)
4.教師示范將兩圈擺放出現交集,將紅色三角形放在交集處。
5.教師再次出示不同顏色的圖形,讓幼兒集體進行圖形分類,并驗證。
6.小結:兩個家中都有著它的`共同點,而兩個圓圈集合的地方交集,也就是它們共同的家。
三、送圖形寶寶回家
1.幼兒分組,每組一張交集圖,各成員合作完成圖形回家的任務。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集體檢驗,校對。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風,是一年四季孩子們天天都能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孩子們的很多游戲:玩風車、放風箏等都離不開風,所以孩子對風有著很多的感性經驗。但他們對風的形成、風力的認識并不很準確,充滿新奇感。因此,雖然這是傳統(tǒng)的教育內容,但我認為孩子們仍有必要探究和認識它。本活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以常見的的自然現象“風“為載體,通過提供豐富多樣,適宜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主動地探究,從而直觀、形象、生動的'獲得有關風的經驗。
活動目標:
1、 通過探索操作活動,體驗與風游戲的樂趣。
2、 初步感受風產生的原因,簡單了解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重點:通過探索操作活動,體驗與風游戲的樂趣。
難點:初步感受風產生的原因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感受過風,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于“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扇子、KT板、空塑料瓶若干、滾筒青蛙(鐵飲料罐外包上手工紙,手工紙上畫有青蛙)。
提供產生風的有關操作材料(玩具電扇、扇子、圖書、報紙、盒子、盤子、各類彈性瓶子。風車、打氣筒、針筒、塑料墊板等),風與人們關系的PPT。記錄卡等
活動過程:
回憶說說風在哪里
意圖:通過回憶,自然導入,激發(fā)興趣。
1、教師:前幾天,老師請你們回家去尋找風娃娃,說說你在哪里找到風娃娃?
2、小結:當我們看到樹葉搖、紅旗飄的時候就知道風吹來了,風吹來了時還可以聽到“呼呼”的聲音,風吹到我們的身上感覺是涼涼的。
探索感受風的產生
意圖:幼兒通過各種材料和用具嘗試制造風。
1、介紹各種操作材料,提出要求。提問:用老師給的各種材料和用具試一試怎樣變出風娃娃?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啟發(fā)幼兒說出自己的發(fā)現和探索的結果。
3、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變出風的?(師:邊總結變風的方法邊出示記錄卡)
大班科學活動:風娃娃4、為什么扇一扇、捏一捏、吹一吹,翻一翻、一按開關風葉轉動會產生風?
5、小結:我們周圍到處都是空氣,當我們扇一扇、捏一捏、吹一吹,翻一翻、一按開關風葉轉動時,空氣就流動了,空氣流動就產生了風。
意圖:通過幼兒對風的觀察和實驗,感知風會產生動力。
感知風會產生動力
探究活動一
1、出示(瓶子、嘴巴的圖片、KT板)
探究的問題: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不用手,就用瓶子、嘴巴、KT板讓“小青蛙”跑起來?
2、幼兒操作探索。
3、分享交流:你在讓“小青蛙”跑起來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什么?
4、小結:用瓶子捏一捏,“小青蛙”沒有動;用嘴吹一吹,“小青蛙”跑得慢;用KT板扇一扇,“小青蛙”跑得快。
探究活動二
1、探究的問題:是什么力量使“小青蛙”跑得這么快?
2、幼兒操作探索。
3、分享交流:你覺得是什么力量使“小青蛙”跑得這么快?
4、小結:原來是風的力量使“小青蛙”跑得這么快。風大“小青蛙”就跑得快,風小“小青蛙”就跑得慢。
5、游戲:趕小青蛙(鞏固經驗)
了解風與人們的關系
意圖:簡單了解風與人們的關系。
1、師:今天我們動腦筋變出了風,你喜歡風嗎?為什么?
2、幼兒觀看PPT,了解風與人們的關系。
3、小結:原來,合適的風可以幫助我們,而風太大了,反而會帶來麻煩哦!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1-09
科學活動教案11-04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2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0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8-04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8-01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31
科學活動教案【經典】07-25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04-27
(優(yōu))科學活動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