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7篇[精華]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根據(jù)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nèi)容和方法;根據(jù)對種子萌發(fā)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jié)。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guān)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guān)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shù)1~10行內(nèi)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shù)1~10行內(nèi)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shù)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shù)據(jù)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里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里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yǎng)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過對比實驗總結(jié)出某種物體適合生長在哪種類型的土壤中。
4.能對實驗結(jié)果產(chǎn)生原因進行解釋。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土壤的滲水能力。
【教學難點】觀察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長情況。
【課前準備】
配套實驗材料、燒杯等。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及活動2。第二課時,完成活動3及拓展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情況有什么不同?
二、指導學生探究認識不同的土壤。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三種土壤的照片。
2.讓學生觀察三種土壤,比較它們的顆粒大小、顏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共同找出三種土壤的區(qū)別。
4.歸納小結(jié)。
三、指導學生進行滲水比賽。
1.提出問題,交代活動的任務。
2.讓學生猜想哪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強。
3.讓學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4.讓學生按照課文給出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5.學生匯報實驗結(jié)果。
6.讓學生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進行歸納小結(jié)。
四、指導學生探究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1.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的活動經(jīng)驗進行推測,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2.讓學生把推測的結(jié)果和理由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3.學生按照課文的提示進行實驗。
五、指導學生調(diào)查適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1.提出調(diào)查的要求。
2.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有關(guān)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引導語: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么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么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四、小結(jié)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理論指導:
1、重視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本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尤其是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方法,如發(fā)散思維等。
3、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于發(fā)散與聚合的交替狀態(tài),即創(chuàng)造性思維狀態(tài)。
教學內(nèi)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有三個活動,一是學生間交流有關(guān)水的認識,二是識別水和其他物體,三是給物體分類。提供機會展示學生有關(guān)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關(guān)水的知識網(wǎng)狀圖。通過讓學生借助感官識別水和其他物體,初步學習對周圍物體進行分類,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對水、空氣和其他物體進行初步的比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學情分析:
根據(jù)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認識一種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較單一,特別是剛接觸科學課,他們還不懂得用多種感官去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點,對于7種物體進行觀察,學生往往是無從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這堂課讓學生對觀察方法的運用意識的教育是關(guān)鍵,還要懂得記錄,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合理的探究習慣。
教學方法:
1、探究體驗法:本課在設計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結(jié)構(gòu)的材料,積極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引領(lǐng)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組合作法:在找水和給材料分類這兩項活動中,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學生在小組的群體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長補短,他們在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不但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培養(yǎng)了他們與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的物體。
2、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wǎng)狀圖展現(xiàn)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zhì)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jié)果進行分析,根據(jù)物質(zhì)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guān)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有根據(jù)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通過摸、聽、聞、看等觀察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對比,從觀察物體所得的特性對物體進行固體、氣體、液體的分類。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jié)果進行分析,匯總、提煉不同物體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據(jù)物體的特性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用來裝四種液體)石頭、樹葉、白醋、紅墨水、白糖水、水、活動記錄表。
教師準備的材料:課件、糖水、水、紙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一段水流聲音:猜猜這是什么聲音?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和了解水的有關(guān)知識。(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聽水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二、新課教學
(一)填網(wǎng)狀圖,提取課前認知
1、播放一段有關(guān)水的視頻,填寫網(wǎng)狀圖。
2、講述:現(xiàn)在我們知道水在我們?nèi)粘I钪杏泻芏嗟挠猛荆汗喔、發(fā)電、飲用、洗漱等;水和動植物的生命息息相關(guān),沒有水動植物就面臨死亡;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了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物體。(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水的視頻,提取學生有關(guān)對水的認識填充網(wǎng)狀圖。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幫助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梳理。
(二)游戲探究,培養(yǎng)觀察能力
1、剛才我們認識了水,現(xiàn)在來做一個找水的`游戲。老師這有7個袋子,每個袋子中裝著不同的物體,這些物體可能是:石塊、樹葉、水、白醋、空氣、紅墨水和白糖水。我們在不打開袋子的情況下你有哪些方法來觀察辨認這些物體?
2、提問: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辨認(預設:用手摸、用耳朵聽、搖一搖)在辨認的同時要及時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積極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3、出示活動要求:
(1)、學會合作,學會傾聽,活動有秩序,聲音小,速度快,動作輕。
。2)、學會使用實驗用品,不要讓實驗用品污染環(huán)境。
。3)、養(yǎng)成衛(wèi)生好習慣。
(4)音樂停止,立即停止實驗。
4、學生活動,填寫活動記錄表
5、提問:在這些物體中,哪些是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辨別出來的?辨別的依據(jù)是什么?哪些比較難辨別?原因是什么?
6、學生匯報并闡述理由
7、提問:如果可以打開黑色袋子我們可以利用哪些觀察方法來辨別?(預設:用眼睛看)下面請大家打開袋子,再來觀察一下。
8、學生活動并填寫活動記錄
9、匯報觀察結(jié)果并說明判斷理由
10、提問“如果可以打開透明袋子我們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觀察?(預設:用鼻子聞)
11、學生活動填寫觀察記錄,匯報觀察結(jié)果
12、提問:現(xiàn)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們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預設:用舌頭嘗味道)
13、學生活動填寫觀察記錄,并匯報觀察結(jié)果。
【設計意圖】通過辨別7種不同物體的活動,調(diào)動學生運用不同器官進行觀察,讓學生經(jīng)歷、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做實驗時要充分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都能積極參與到小組的所有活動中去。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物體分類
1、活動:同學們知道了通過多種觀察方法將這些物體辨別出來,真了不起。下面請同學們把這7種物體進行分類,把你認為是同一類的物體放在一起。并請記錄員在記錄表的物體名稱一欄用○、△、□等符號圈起來。
2、匯報分類結(jié)果和分類的理由
3、出示物體的分類及標準:液體:像水、醋、紅墨水……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液體。固體:像石頭、樹葉……有固定形狀的固體。像空氣……同樣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氣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對物體進行分類,再充分交流和匯報。明確分類的標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合作意識。
三、拓展延伸,激發(fā)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圖照片,問藍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積被水覆蓋著,看來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圖片,看完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預設:我們要節(jié)約用水、要保護水資源免受污染)
3、生闡述自己的感想。
【設計意圖】繼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圖片樹立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讓學生思考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四、設計特色簡述:
本節(jié)課由流水聲直接導入:
1、在提取學生對水的認識,先給學生觀看一段有關(guān)水的視頻再填充有關(guān)水的網(wǎng)狀圖。
2、在辨別水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選擇了小石子、樹葉、空氣、紅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種物體,讓學生逐步通過手摸、耳聽、眼看、鼻聞和嘴嘗等多種感官來觀察和辨別7種不同的物體,在教學到鼻聞和嘴嘗時一定要在知道該物質(zhì)安全衛(wèi)生的情況下。
3、通過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樹立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五、板書設計:
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液體。
物體:固體、液體、氣體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擰蓋子。
2、能給瓶子配上合適的蓋子。
活動重點:學習擰蓋子。
活動難點:能給瓶子配上合適的蓋子。
【活動準備】
1、帶有擰蓋的、大小不同的兩種塑料瓶子若干。
2、可以放進瓶子里的小木珠或小玩具若干。
3、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引發(fā)興趣,探索嘗試。
寶寶們,你們瞧老師這有什么呀?(出示裝有小玩具的瓶子),老師也給每個寶寶一個瓶子你們也把瓶蓋擰開,把玩具裝進去吧!
給每個寶寶一個帶蓋的瓶子,讓他用自己的`方式擰開蓋子,把小木珠或小玩具放進瓶子。
“寶寶試試能把小木珠放進瓶子里么?”
2、基本部分 教師示范,寶寶練習。
(1)教師選大的瓶子,慢慢地演示給寶寶看,如何把蓋子擰在瓶子上。
“像老師這樣擰,對了。把蓋子擰緊了,小玩具就不會掉出來了”教師適時指導:“往這邊擰不動了就再往那邊擰試試”
(2)“找朋友游戲”配配對。
將大小不同的瓶蓋混放在一起,請寶寶給不同的瓶子尋找正確的蓋子擰上。
“這一個蓋子太大了,這個蓋子剛剛好,寶寶你也來試一試!
3、結(jié)束部分:給音樂伴奏。
寶寶們真能干,幫瓶蓋找到它的好朋友了,它們可高興了,讓你的瓶寶寶隨著音樂來跳舞吧!(放寶寶熟悉的音樂)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情感引入啟發(fā)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仿生現(xiàn)象的有關(guān)經(jīng)驗。
2、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guān)注。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放大鏡。
2、鋸子一把。
3、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一套。
4、幼兒操作的匹配圖片每組一份(魚網(wǎng)、蜘蛛網(wǎng);變色龍、迷彩服;育嬰袋、袋鼠;蝙蝠、雷達)。
活動過程:
一、探索操作,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幼兒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玩玩、議議。
2、師生談話。
師:剛才你們玩的是什么東西?(幼兒:草、放大鏡)
師:你們說到的草它有個名字叫茅草。你們玩后有什么要告訴大家的嗎?(引導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大膽地告訴大家)
師小結(jié)。(著重點在茅草上。如:老師聽見小朋友說,茅草的邊緣扎手;還有的說用放大鏡可以清楚地看到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這樣的嗎?我們再來仔細觀察一下,好嗎?
3、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4、剛才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有一個叫魯班的人他也非常的聰明。
二、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根據(jù)幼兒認識程度選擇以下內(nèi)容)
1、讓幼兒看、聽故事《魯班造鋸》(利用教學課件輔助)。
2、幼兒和老師共同討論。如:魯班發(fā)明了什么?(出示鋸子)鋸子有什么用呢?魯班受到什么的啟發(fā)發(fā)明了鋸子?(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出示茅草--鋸子放大的畫面)
小結(jié):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fā)、發(fā)明了比茅草更鋒利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到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fā)才制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看。
3、出示魚的圖片
師:魚為什么有時能游到水底下,有時又能浮出水面呢?那你們想想仿照魚的這種特點能發(fā)明什么呢?魚和潛水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小結(jié):你們瞧,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仿照他們的特點,制造出了對我們?nèi)祟惙浅S杏玫臐撍。還有哪些的東西是受到動物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呢?讓我們來找找看。
4、通過匹配游戲,找出有共同特征的兩種物體。
①幼兒分成4組,每組一份匹配材料。動物圖片:蜘蛛網(wǎng)、變色龍、袋鼠、蝙蝠;人造物圖片:漁網(wǎng)、迷彩服、育嬰袋、雷達。
、谡页鲇泄餐卣鞯膬煞N物體。
、壅f說匹配的理由。
三、游戲:比比誰快
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關(guān)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你會發(fā)明什么呢?讓幼兒根據(jù)事物的特征展開想象,說說自己想發(fā)明的東西。
小結(jié):看來你們都想和魯班一樣做個發(fā)明家是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fā)明什么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趕快告訴小朋友、老師和爸爸、媽媽,好嗎?(自由結(jié)束活動)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xù)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jīng)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guān)的實驗現(xiàn)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
每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jié)、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連接比賽:每組一節(jié)干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或回憶學校和家里的電燈是怎樣安裝的)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么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么連?(指出彈簧接線頭的最佳連接方法)
。ㄕf明: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chǔ)上由教師直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步驟告訴學生,不必對使用方法進行討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會使用。)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后,再去嘗試其他的連接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jù)各小組電路的連接情況,再發(fā)給每個小組一節(jié)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jié)電池在電路中的連接方法,并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jié)束,小組匯報,互動交流。
。ń涣饕c: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接方法?哪種方法更好?為什么?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fā)光?指出電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zhàn):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導線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接方法
點亮小燈泡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12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8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