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9-18 08:47:40 教案

科學教案必備(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必備(8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激發(fā)幼兒對滾動現(xiàn)象的好奇心。

  教學難點: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xiàn)象。

  課前準備:

  1、塑料球、沖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表演,引出問題

  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么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東西可以滾動嗎?C:氣球可以滾動!C: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C: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C: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

  2、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么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后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為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為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后)咱們來數(shù)數(shù)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

  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幼兒實驗,操作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C:正方形也可以。。ㄟ@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著正方形,他就認為這是正方形在滾動)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只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4、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

  T:你們剛才都試了,誰能滾動?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5、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T:剛才你實驗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把你的發(fā)現(xiàn)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愿意來告訴老師?C:我發(fā)現(xiàn)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并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課后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活動結束后,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為在孩子的生活經驗里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xiàn)象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xiàn)象混為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能用不同的標準對動物進行分類。

  2. 了解更多的動物種類,感受動物世界的紛繁復雜。

  3.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4. 會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1. 圖片: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的動物。

  2. 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相關資料或影片。如保護色、遷徙、飲食、身體形態(tài)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出示一組動物圖片,讓學生認識這些動物。讓學生分別談一談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生活環(huán)境等。

  2.引導學生分類。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組圖片。讓學生觀察、交流。

  2. 讓學生將情況整理后記錄下來。

  動物名稱 生活的環(huán)境

  3. 學生分小組匯報。

  4. 學生閱讀P4小資料。

  三、課外及延伸。

  1.查閱資料,填寫下面的表格。

  動物特點 動物名稱 資料來源

  最大的動物

  最高的動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動物

  夜間活動的動物

  3. 搜集資料、圖片。辦一期“有趣的動物”展覽。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感知和操作,了解面粉的特性。

  2、感知面粉加了水再用雙手揉捏后會變成面團的變化。

  3、知道面粉可以做成各種有營養(yǎng)的好吃的`食品。

  【活動準備】

  教具:面粉的由來PPT,面粉制品圖片展示PPT,視頻展示臺。干面粉若干、水、滴管各一份。

  學具:人手一份干面粉,每桌一盆水、水中放若干滴管。

  其他準備:每桌一塊一次性桌布鋪好,課前請幼兒洗凈雙手,擦手抹布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知面粉的特性。

  1、讓幼兒觀察:你們看盤子里有什么?

  2、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感知:

  用眼睛看一看。面粉長得什么樣子?

  用手捏一捏,說一說面粉又是什么樣子?

  3、在幼兒表達基礎上,引導幼兒小結:面粉是白色的、細細的、軟軟的,沒有氣味。

  二、簡單了解面粉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面粉寶寶是從哪里來的嗎?(課件演示)

  三、感知面團的特性。

  1、引導幼兒觀察教師將面粉加水變成面團的操作過程。

  2、幼兒嘗試使用滴管往面粉里加一次水,并揉和,說說面粉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再次加水,并揉和,說說變化。

  4、小結:面粉加水后揉和會變成像橡皮泥一樣的面團。

  四、了解面粉制品。

  1、面團是什么樣子的?你想把面團變成什么樣?我們一起來變一變,好嗎?

  2、面團可以做成什么?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同學們,當你坐在平穩(wěn)行使的列車上,看到車窗外的景物在不斷后移。這是為什么?(相對運動的緣故)。

  1.第一冊中我們學過:我們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繞北極星逆時針方向旋轉,為什么?

  2.你知道為什么我們每天會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引起的。

  二、制作模擬實驗要求及分析

  1.制作兩個小用具(太陽平行光線板和十字方向標)

  2.準備一個地球儀

  注意事項:

  火柴與地球儀表面是否垂直粘貼?

  方向標的南北方向應與經線一致,東西方向則與緯線一致。

  分別把旋轉著的地球儀的北極、南極分別超向學生觀察

  分析:

  1.繞軸旋轉問題

  2.地軸指向北極星的方向。

  3.自轉方向分別從北極和南極觀察地球旋轉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勢判斷法:

  從北極上空觀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極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時針方向代表地球運動方向;

  從南極上空觀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極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順時針方向代表地球運動方向。

  填寫實驗記錄

  三、地球上的晝夜現(xiàn)象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嗎?

  從全球看是怎樣的?

  從地球上任意一點看又是怎樣的?

  提示: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將制作好的太陽光線板對著美國,觀察此時中國與太陽光線的方位關系。

  當太陽照向地球時,地球表面,大約有多大面積照不到太陽?為什么?

  請你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畫圖分析。

  宇宙中的天體都有晝夜現(xiàn)象嗎?分析太陽、月亮。

  地球上產生晝夜現(xiàn)象的`真正原因是:

 、诺厍蜃陨淼奶卣鳎翰话l(fā)光

 、铺柟獾恼丈

  四、重復實驗

  在原火柴位置相對的經線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擬實驗說明自轉時,白晝黑夜不斷變換,請根據(jù)日常經驗判斷地球自轉周期

  讀教材圖“晝半球和夜半球”、“地球與太陽的示意圖”,了解晨昏線的含義:地球表面由黑夜轉為白晝的界線為晨線,相反為昏線。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晝夜交替周期與地球上生命形成有關嗎?

  2.在南半球看太陽和星辰是怎樣運動的?

  3.在南半球太陽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樣的?

  完成課后練習

  完成科學作業(yè)本上的相關練習。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風吹來的方向叫做風向,風速叫做風級。

  2、了解一些判斷風向和風CB稠油泵力的方法,認識風向標和風力計。

  3、知道不同等級的風造成的自然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會用多種方法來觀測風向,會根據(jù)觀察自然現(xiàn)象估測風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能夠制作風向標,并知道怎樣使用。了解風向標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手絹、紙巾、紙ZB燃燒器泵屑等輕飄物體。

  觀測天氣的`器材、記錄本、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觀測風向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組織學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瀝青泵的是什么風?風吹來的方向。

  分小組進行觀測。

  2、將自己記錄風向和風力的方法寫在活動記錄上。

  3、小組匯報。

  4、教師小結。

  5、組織學生熟讀并背頌這首風級歌。

  6、動手制做風標和風力計。

  7、準備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組內進行評價。

  9、連續(xù)觀測一周的CG高溫齒輪油泵天氣情況,把結果記在活動記錄上。

  三、課后作業(yè)

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新鮮水果和干果之間的區(qū)別,學會分辨鮮鮮水果和干果。

  2、幼兒樂于參與集體探索活動。

  3、在活動中,幼兒能互相幫助,體驗豐收的喜悅心情。

  二、活動準備

  1、音樂《摘果子》

  2、新鮮水果(獼猴桃、橘子)

  3、干果若干(核桃、板栗)

  4、小碟子、牙簽

  三、活動過程

  1、教師播放音樂《摘果子》,幼兒有秩序的進入活動室,教師把帶來的水果放在水果臺上。

  2、教師請幼兒拿出自己事先帶來的水果,并在集體前展示介紹。

 。1)小朋友,你帶來的是什么水果?

 。2)你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味道怎么樣?

 。3)你喜歡這種水果嗎?為什么?

  3、教師分發(fā)水果給幼兒,幼兒分組觀察比較各種水果。

 。1)你們認識這些水果嗎?它們長在哪里?

 。2)你們吃過這些水果呢?它是什么味道的?

 。3)這些水果應該怎么吃?它的果肉有什么特點?

  水果是指以新鮮果肉、果漿為主,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實。水果肉厚、多汁、味道不一,我們吃新鮮水果一般就吃它的果肉部分。

  干果摸起來比較粗糙,又比較硬的外殼,有的殼是開口的,有的則是閉著的,它們也是植物果實,我們稱為干果,干果吃起來比較香,但是缺少水分。

  4、教師引導幼兒對水果和干果進行比較區(qū)分。

 。1)教師把水果和干果都放到桌子上,請幼兒進行分類。

 。2)桌子上哪些是水果?哪些是干果?請給它們分類。

 。3)我們應該怎么吃這些水果呢?

  四、拓展空間

  1、游戲:開商店

  玩法:教師引導幼兒根據(jù)果子的.種類,把果子分別送到水果店和干果店內,并擺放整齊,幼兒分角色進行游戲,扮演水果店長和買水果的顧客,店長向顧客介紹自己店的水果或干果。

  2、果實品嘗大會

  請幼兒品嘗各種果實,說說自己所吃果實的種類、特征和口感。

  五、活動延伸

  請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手機干果的果殼,一起制作粘貼畫。

  六、資料庫

  山核桃

  小榔頭啊叮當敲,不打鋤頭不打刀。

  叮當叮當敲什么?敲那圓溜山核桃。

  叮叮當,叮叮當。

  小榔頭啊叮當敲,敲得核桃咧嘴笑。

  哈哈哈哈笑什么?我把核仁送姥姥。

  叮叮當,叮叮當。

科學教案 篇7

  一、作者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家,科學近代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他具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語和漢語在內的14種語言。有人稱他為20世紀世界上學識最淵博的人之一。他將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學科知識和諧地集于一身,成為罕見的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相結合的典范。

  二、解題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qū)和近東地區(qū)。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三、字詞積累

  重蹈覆轍: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多指壞事)。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試給課文分出3部分,并歸納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引論部分抓住“兩件事”這一中心:

  1、本論部分抓住對科學的態(tài)度;結論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2、引論(第1-3節(jié))強調“必須記住兩件事”,要正確對待東西方科學;

  3、本論(第4-9節(jié))論述研究科學,必須有科學的態(tài)度;

  4、結論(第10節(jié))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問題探討

  1、前三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例證法:古希臘因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獨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例子。事實勝于雄辯。(用意是什么?)告誡那些排斥東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轍而要引以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2、仔細閱讀本論部分(第4-9節(jié)),完成以下練習。

 。1)試分析這一部分的結構特點。

 。2)論述“我們必須謙虛”時,用了怎樣的論據(jù)?論述走向實證科學的極端時(離開東方的人文理念,正確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方法”——實驗科學的`方法,會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寫到了怎樣的論據(jù)?

  第一問,答案在第5段。

  第二問,答案在第6段。

  3、“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的含義?

  光明從東方來,東方是雙關、隱喻,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人文主義的理念是東方文化所具有的。東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則相結合必然會使世界文化呈現(xiàn)異彩。

  4、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fā)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東方科學和思想思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xiàn)代西方帶來新的生計。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qū)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

  六、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科學的種子——實驗數(shù)學、科學——來自東方

  東方科學——(哲學思想、人文懷念)——西方科學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輕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務的方法,認識一些常見的簡單機械,知道可以利用它們提高工作效率。

  2、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各種簡單機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組合作探究,樂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各種簡單機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了解簡單機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學準備:圖釘 磁鐵 小鐵片 繩子 木板 釘錘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 談話:歡迎同學們度假歸來。過了一個年大家都精神抖擻,有些同學又長胖了不少啦。同學們都大一歲了,看看是不是也長高了、長力氣啦?老師想選幾個同學先來玩玩掰手腕比賽,看看誰的力氣大?

  2、掰手腕比賽:

  選三至五組同學進行比賽,請大家留意觀察他們是怎樣玩這游戲的,(看看新一年回來大家的觀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強了),誰贏了?為什么能贏?

 。ㄍ瑢W評判)

  老師參與比賽:(1)先是懸腕進行比賽:請同學們觀察點評。

 。2)找個支點進行比賽:請同學們點評。

  3、認識簡單機械:

  有了支點,我們可以借力,或者說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整個地球撬起來。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科學原理。我們把這種借助支點省力的原理稱作杠桿原理。杠桿是簡單機械之一。簡單機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們是怎樣幫助人們工作的?是怎樣提高工作效率的?

  4、 拔圖釘比賽:

  設計方法:盡可能多地設計出省力的方法,看誰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鐵吸出來 用小鐵片撬

  體驗使用機械和不使用的區(qū)別(不使用機械會手痛,感覺很用力,使用機械感覺很輕松,省力。)

  討論:人們還使用那些簡單機械來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授

  1、 簡單機械的應用

  出示任務:我們怎樣才能輕松省力的完成任務?

  將油桶送上臺階

  將桶蓋打開

  將泥桶送上房檐

  將谷物磨碎

  分組討論、交流(使用各種機械,也有同學會說到機械的組合使用。)

  小結:杠桿、斜面、滑輪、輪軸都是簡單機械。

  2、 簡單機械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出示圖片(看書中插圖):我們是怎樣完成任務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們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簡單機械?

  小組討論:將自己找到的簡單機械與同學交流

  全班匯報交流

  3、 動物的省力“工具”

  動物身體上的那些器官或結構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細觀察,比比誰的發(fā)現(xiàn)多。

  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同學交流。

  啄木鳥:杠杠、斜面

  蜘蛛、螞蟻:杠桿

  虎:斜面

  板書設計:

  課后小結:

  1、掰手腕活動讓同桌為一組進行比賽,全員參與,讓所有學生都能體會到用力的不同。比賽分兩次,一次是懸腕,一次是支撐桌面,強調用腕力而不用臂力,體會兩次不同比賽腕力的不同感受,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有支點,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從而認識簡單機械的概念、認識杠桿。

  2、活動3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圖下面寫出簡單機械的名稱,再小組討論匯報。效果會更好。使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學會小組合作交流。

  3、吊車一圖可參考課本第11頁分解圖認識,只要簡單講講就行了,具體的到講第三課的時候再詳講。

  2、撬棍的學問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杠桿的特點和作用,以及對各種杠桿的省力情況進行分析。

  2、 通過實驗,找出使杠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

  3、 小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

  正確找到杠桿上的支點、動力點和阻力點。

  保持杠桿平衡的規(guī)律。

  教學準備:

  簡單機械實驗盒 鉤碼 各種重物 平衡尺 天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講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問:要幫助阿基米德實現(xiàn)他的設想,我們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條件?

  二、新授

  1、杠桿三要素。

  生討論回答:支點、長棍、用力點。

  師:由此可見,要使木棍成為杠桿必須滿足三個要素:支點、動力點、阻力點。

  1、 將重物抬起來

  師:根據(jù)大家的討論結果,想辦法利用繩子和木棍制作一種簡單機械,將重物輕易的抬起來。

  學生實驗制作,記錄。

  匯報交流。

  交流小結:實驗中能繞一個支點旋轉的棍子就成為杠桿。

  認識杠桿的三個點:動力點、支點、阻力點。

  在自己的記錄表中標明杠桿的三個點。

  2、怎樣使杠桿保持平衡

  出示杠桿尺,簡單介紹。

  提出探究任務:怎樣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小組討論,涉及探究的方法過程并簡單記錄。

  匯報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課時

  小組實驗并記錄,分析自己小組的實驗記錄,能發(fā)現(xiàn)杠桿尺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嗎?

  小結:規(guī)律 阻力X 阻力臂 = 動力X 動力臂

  3、怎樣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實驗,完成以下任務:

  怎樣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體很輕,怎樣才能很容易的將它抬高?

  實驗中自己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學生實驗并用圖畫記錄實驗結果。

  4、 尋找生活中的杠桿

  討論: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桿,它們的杠桿三點在那?

  蹺蹺板蒜夾壓汁器 夾子等

  討論分析:剪刀、船槳、高爾夫球桿用到了那種杠桿?

  5、拓展:

 。1) 幫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幫阿基米德設計一個能抬起地球的裝置,并劃出簡圖。

  (2) 閱讀“科學在線”,認識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 設計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簡易天平。

  板書設計:

  2、撬棍的學問

  阻力X阻力臂 = 動力X 動力臂

  教學后記:

  在教學過程中要時時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杠桿的三要素讓學生從實現(xiàn)阿基米德的設想中去探究發(fā)現(xiàn);杠桿怎樣保持平衡也要讓學生先思考,作出假設、設計出實驗方案后再實施實驗。使探究的整個過程完整有序。

  省力杠桿放在探究保持杠桿平衡后面,讓學生在探究中去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拓展學生思維,又可以省時。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8-12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經典)08-23

[精選]科學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