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9-20 09:25:27 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集錦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科學教案(集錦6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嘗試用小容器澆水,激發(fā)寶寶對小花小草的關愛,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數(shù)學“3”卡片。

  活動流程:激發(fā)興趣——澆水嘗試——結束部分。

  一、激發(fā)興趣

  老師念兒歌,引起寶寶的興趣;太陽公公真調皮,曬在身上熱乎乎,我們寶寶做好操,喝口開水解解渴。

  1、師:天氣熱了,除了我們還有誰會口渴啊?

  幼:小狗、小貓、小兔、老師...

  師:我們寶寶真聰明,知道小狗小貓小兔會口渴。還想到了老師也會口渴的。真是有愛心的好寶寶。

  2、師:我們幼兒園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曬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對朱老師說:“太陽公公真調皮,曬在身上熱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個寶寶會幫忙?”今天我們歡歡班的寶寶和朱老師一起去給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澆水嘗試

  1、討論:我們要去給小草小花澆水,要有什么東西呀?

  幼:水、水桶。

  師:現(xiàn)在朱老師來變變變、變出了什么呀?(水桶)這水桶是什么顏色的呀?(幼:紅色的)。

  師:什么形狀的呀?(圓圓的.)

  師:朱老師再來變,變變變又變出了一只什么顏色的水桶呀?幼:藍色的

  師:朱老師再來變,又變出了一只什么顏色的水桶呀?幼:黃色的

  師:我們一起來數(shù)數(shù)有幾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

  師:對了,是3只水桶(出示數(shù)字3)這是3、3、3

  師:哎呀,這3只水桶還不夠呢,朱老師再來變,變變變,變出了許多的水桶了。寶寶,我們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師:寶寶,我們看看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對了,朱老師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給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別著急,急了要嗆的!薄靶〔菽阋惨豢谝豢诤,別著急,急了也要嗆的。”

  3、師:寶寶也要給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勵每位寶寶參與活動)

  三、結束

  1、寶寶我們休息一會兒,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謝謝我們寶寶了。我們怎么說(幼“不用謝”)我們寶寶給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許多汗,看看額頭上是汗,小臉上淌著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用兒歌引導寶寶喝水:太陽公公真調皮,曬在身上熱呼呼,我們寶寶澆好花,喝口開水解解渴。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fā)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jù)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shù)據(jù)。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shù);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shù)。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shù)(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shù)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shù),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信息反饋】

  一、成功之處

  1、實驗以學生探究為主。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數(shù)據(jù)、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區(qū)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并進行對比演示工作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松地區(qū)分出定、動滑輪,并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并非是滑輪結構的區(qū)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3、處理教材,靈活多變

  教材的順序是先介紹定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而后是動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但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劃分并非學生自然的思維生成,于是我先讓他們認識滑輪,再來區(qū)分兩者,認識過程更加順其自然,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

  二、不足之處

  1、時間過于倉促。

  學生由于平時親自動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組裝,測力計的校對,讀數(shù)等都延緩了課堂的教學速度。

  2、新理念與新課堂的銜接還有待磨合。

  本節(jié)課中,通過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實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數(shù)據(jù),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對滑輪作用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使課堂出現(xiàn)了前緊后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熱愛水生動物,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2、發(fā)展幼兒的分類、概括能力。

  3、引導幼兒了解水生動物的多樣性及其主要類別并能正確分類。

  活動準備:

  1、精神準備:帶幼兒觀看動畫片《海底總動員》事先了解海洋的有關知識

  2、物質準備:

 。1)配合活動的課件《水生動物》。

  (2)魚類等各類別的圖片

  活動分析:

  海底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孩子對這個世界也充滿好奇,設計此活動的重點為:引導幼兒了解水生動物的多樣性,認識水生動物的主要類別;顒又薪處熃Y合前不久剛播出的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多利的形象引領幼兒去了解,利用課件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力求擴大幼兒的視野。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教師向幼兒介紹一位朋友。

  2、出示多利,借用多利帶幼兒去認識它水中的朋友。

  二、展開:

  1、讓幼兒自己去認識各種水中動物,然后請幼兒說一說。

  2、通過課件向

  幼兒介紹魚類動物的特征。

  提要求:

 。1) 兩個人一組交換橋的模型進行實驗。

 。2) 將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紙上。

  幼兒實驗,教師巡回指導:你發(fā)現(xiàn)什么?怎樣知道的?

  交流討論:結果怎樣?為什么拱式橋承受的木片更多呢?

  3、利用課件演示兩種橋關于承重力的科學道理。

  小結:在相同條件下,由于構造不同,拱式橋比梁式橋的承重力大。

  4、欣賞各種橋的圖片。

  小結:根據(jù)當?shù)氐沫h(huán)境條件和需要,聰明的人們建造了美觀、堅固、實用性強的橋,F(xiàn)在,各種橋的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

  引導提問:你想有一座什么神奇的橋?

  總結:把小朋友想出來的金點子寄給造橋的工程師叔叔,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家說的新式橋會誕生的。

  三、延伸活動:帶幼兒參觀。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水生動物》

  今天上午組織幼兒進行了評優(yōu)課科學活動:《水生動物》。重點通過課件及動手操作了解水生動物的多樣性,認識其主要類別;顒又幸灾v解法、操作法為主。難點通過演示課件的方法讓幼兒在了解了其主要類別的基礎上能正確進行分類。從整體情況看,有90%的幼兒能集中精力,較有興趣地完成本次活動,現(xiàn)將反思如下:

  突出的成績:

 。ㄒ唬┲谱鞯恼n件能很好地引起幼兒的注意。

  本次的活動中在介紹各類水生動物的特點時教師采用了課件的形式進行介紹,漂亮的

  課件一下就引起了幼兒的注意力,孩子都在聚精會神地觀看,這樣也就更能讓幼兒較快的了解活動的內容。

 。ǘ⿲⒏黝悇游锏奶攸c編成了簡單易記的兒歌。

  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的兒歌很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在向幼兒介紹各類水生動物的特點時也采用了這一形式,將魚類、水生哺乳動物、水生爬行動物、水生甲殼動物及水生軟體動物各自的特點編成了便于幼兒記憶、朗誦的兒歌讓幼兒了解,一方面帶幼兒了解了其特點另一方面通過幼兒朗誦詩歌也發(fā)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好聽的詩歌加上漂亮的課件很大的調動了幼兒對這次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存在的不足:

 。ㄒ唬┓治鼋滩牟煌笍。

  本次活動之前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為讓幼兒能更好地了解各類動物的.

  特點,教師特意為本次活動創(chuàng)編了易與記憶的兒歌,效果雖然不錯但由于安排的內容較多導致孩子掌握起來有些困難,使效果大打折扣,這還是與教師分析教材不夠有關系。

 。ǘ┗顒觾热莅才诺奶。

  本次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和安排的內容過多有關系,在本次的活動中

  教師安排了魚類、水生哺乳動物、水生甲殼動物等5種動物的特點,目的是帶幼兒在了解了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分類,但安排的過多所以幼兒了解起來就有些困難,也就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了。

  這次評優(yōu)活動是對平時的教學工作積累的一個集中展示,在這次活動中通過聽各位老師的課使我學到了許多優(yōu)點,也得到許多啟示,今后,我將納入自己的教學經驗中,更好的為孩子服務。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采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著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fā)現(xiàn):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fā)現(xiàn)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tài)特點、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實物、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查:小組或者獨立調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等。

  第二課時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為微生物。現(xiàn)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yè)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 )也不屬于(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重點

  1.時間的單位,停表的正確使用

  2.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學難點

  停表的正確使用

  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動手實驗、教師點撥。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提前收集有關記時間測量工具的資料。

  教學器材:常用的計時器、電子停表、機械停表。

  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激趣導入

  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

  時間的單位

  用停表測時間

  國際單位簡介

  復習鞏固

  思考并回答

  學生匯報自己資料,相互合作學習。

  學生同桌實驗:測量從1數(shù)到100需多長時間

  同桌相互并補充完善

  提問: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個別答疑

  引導學生歸納

  教師精講

  安排課外查找古今中外的記時工具,下節(jié)交流。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

  提問:世界上最寶貴的,人人都擁有的東西是什么?(啟發(fā)并允許學生有多種回答,最后點明是時間)

  講解: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那么到底什么是時間呢?時間又應該用什么來測量呢?請同學們自學回答如下問題:1。時間測量的工具和方法。2。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二、新課教學

  學生以學習小組(4人一組)的形式交流自己提前有關古今中外的記時工具和方法,相互合作學習

  時間測量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日晷,燃香,沙漏

  教師可以結合古代在記時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和主義教育。

  常用:手表、鬧鐘、電子停表、機械停表原子鐘

  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秒、分、時、天、月、年……

  1小時=60分1分=60秒

  設問:你知道現(xiàn)在最先進的計時方法什么嗎?

  教師簡介:世界時、銫原子鐘(也可以讓學生代表上講臺介紹,教師根據(jù)情況補充)

  設問:如何使用秒表測量時間呢?

  3.時間的測量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學生同桌相互并補充完善

  實驗室常用工具:電子停表、機械停表

  使用方法:回零、開始、停止,讀數(shù)。

  讀數(shù)方法:機械表中的短針讀出的是分,長針讀出的是秒,注意每大格,每小格各代表多少。

  學生練習:學生同桌實驗:測量從1數(shù)到100需多長時間。相互測量每分鐘的脈博

  強調:機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電子停表長時間不用時應取下電池。

  教師簡介:國際單位制。

  三、復習鞏固

 。鹤屚瑢W們自己進行。

  課堂練習:P21T1——4。

  四、布置作業(yè)

  1.練習冊

  2.查找當今中外最先進的記時工具,并相互交流。

  板書設計

  第八節(jié)時間的測量

  1、方法和工具

  方法:任何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工具:鐘、表(電子停表,機械停表)

  2、時間的單位:秒、分、時

  1時=60分1分=60秒

  3、停表的使用:回零、開始、停止、讀數(shù)

  注意:機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電子停表長時間不用時應取下電池。

  教案點評:

  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燃香、沙漏(滴漏)、日晷、節(jié)拍器、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變化等,并使學生知道任何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時間的單位學生已經比較熟悉,可以簡單介紹;實驗室的'計時工具的正確使用與讀數(shù),由于學生接觸較少是個難點,教學中通過動手實驗多次練習,讓學生從中找到規(guī)律;時間秒的規(guī)定和國際單位制都可以向學生作以簡介,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古今中外記時的方法與工具課堂上交流,即可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信息的能力,又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條件;停表可以隨堂發(fā)給學生練習使用,可以進行1分鐘內同桌誰數(shù)的數(shù)多或數(shù)到100誰用的時間短的比賽,還可以同桌相互測一分鐘的脈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這是一節(jié)通過測量的方式,發(fā)現(xiàn)科學規(guī)律的探究課。教材從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層面,要求學生對他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想出證實的辦法;第二層面,運用測量的方法,對學生的推測進行驗證;第三層面,對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實驗中教師組織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使測量的數(shù)據(jù)更精確。在研究擺的擺動快慢和擺錘重量、擺繩長短、擺動幅度是否有關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起到“扶、引、放”的作用。教師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通過三個實驗,不斷強化學生對實驗變量的控制,對實驗數(shù)據(jù)及結果作出科學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學情分析

  本課的特點是經歷一個驗證猜測的科學探究過程。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學生們在玩擺的過程中猜測出了影響擺的快慢的有關因素,在猜測過程中學生們的原有認知發(fā)生了矛盾,有的認為有關系,有的認為沒關系。從這里開始就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探究興趣。認真思考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實驗后的數(shù)據(jù)分析都是學生們極其感興趣的。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控制變量和分析誤差成為本課的亮點。也是五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導向。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驗

  驗證——收集數(shù)據(jù)——表達與交流——總結歸納”等探究活動,經歷改變擺錘重量、擺動幅度、擺的長短對擺動次數(shù)是否產生影響的過程。

  二、科學知識

  1、通過自己的實驗,初步了解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是擺長。

  2、運用對比實驗,在實驗中控制不變條件,保證研究問題的準確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得到精確測量結果是需要反復測量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2、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實驗的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并且根據(jù)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重點和難點

  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有關,擺線越長,擺得越慢;擺線越短,擺得越快。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談話: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份禮物,大家認識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要和它交朋友。

  2、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也像它一樣運動的?

  3、(課件依學生舉例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擺)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裝置。

  [設計意圖]根據(jù)新課程“用教材教”的理念,本課對《用擺計時的鐘》、《測量擺的快慢》兩課時進行整合,為了在一課時中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我們側重與學生個人及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不完全依靠教材安排活動,舍去發(fā)《用擺計時的鐘》中有關“觀察鐘擺”這部分內容,將該課中“問題與思考”并入《測量擺的快慢》一譚進行教學。

  二、認識擺,了解擺的結構

  1、演示講解:像這樣一條細線上掛著一個小重物,就做成一個簡單的擺。(板書課題)

  2、不要看它很簡單,其實它隱藏著很深的科學道理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新朋友怎么介紹自己的。

  3、認識:擺線、擺錘、擺角(出示課件)。

  三、研究擺,提出探究問題

  1、談話:你們想不想做一個擺玩玩,下面分小組組裝一個擺。

  2、提問:你們能讓擺擺動起來嗎?(學生練習操作,體驗擺動時不加外力)

  3、交流討論:怎樣記錄算一次?(學生討論,明確擺擺動次數(shù)的計數(shù)方法)。

  4、談話:你們想不想測自己的擺,10秒鐘擺了多少次?

  5、根據(jù)小組匯報的情況,填寫各組測得的數(shù)據(jù)。提問:這組數(shù)據(jù)是剛才各組的擺10秒擺的次數(shù),面對這組數(shù)據(jù)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發(fā)現(xiàn)10秒內,不同的擺擺動的次數(shù)不同,從而提出為什么擺的快慢會不同的探究性問題。)

  [設計意圖]從正確的操作實驗方法入手,收集10秒鐘各組擺擺了幾次,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有利于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張力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極大興趣。

  四、做出假設,制定實驗計劃

  1、談話:為什么各小組在相同的時間內所測得擺的擺動次數(shù)不同?你們認為擺擺動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學生推測:擺錘重量、擺繩長短、擺角大小,師即時將這三個因素板書)。

  2、講述:剛才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進行猜測,這三個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擺的快慢,怎樣才能知道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生:實驗)

  3、提問:如果我們要研究擺錘這個因素,可以怎樣設計這個實驗?

  4、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研究對象,設計實驗計劃。

  5、小組設計實驗計劃,匯報交流。

  6、每種實驗至少要做幾次?

  7、提問: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提高實驗的準確性,可以怎樣改進實驗?

  [設計意圖]科學課提倡“想好了再做”。有了可行的`探究的計劃,學生的探究活動才有確定的指向性,需要學生自己思考的不能“代辦”,需要明確指出的,一定要說清楚。

  五、實驗驗證,交流探究成果

  1、談話:同學們設計的實驗方案很好,實驗中,我們還要注意什么呢?(出示課件:實驗中要注意的事項)

  2、分組實驗,驗證假設。(教師巡視指導)

  3、組織學生拿實驗記錄表到實物展示臺前進行匯報,交流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角的大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4、談話:擺的快慢是不是真的與擺長有關呢?我們全班進行一次集體研究,請各組來取擺。(發(fā)給各組長短不同的擺)由老師來計時。(學生計數(shù))

  5、各組匯報10秒鐘內擺擺動的次數(shù)。并依次把擺掛在黑板上,請大家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擺越長擺的越慢,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6、引入伽利略的故事。

  [設計意圖]測量擺的快慢實驗是訓練學生觀察、比較、記錄等科學方法的載體,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思維能力的一個極好的落腳點。在對比實驗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借助工具去測量,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區(qū)分判斷,意識到收集真實有效數(shù)據(jù)對得出正確結論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合作交流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六、全課總結

  1、談話:請同學們回憶我們這節(jié)課運用了什么學習方法(研究)。

  2、體會與收獲。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經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8-12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經典)08-23

[精選]科學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