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9-22 08:02:55 教案

科學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精選6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知道電動玩具需要用電池。

  2、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探究的欲望。

  二、活動準備電動玩具車,電池。

  三、活動過程

  1:提供電動小汽車若干輛,其中有1~2輛車沒有裝電池。

  幼兒玩汽車,發(fā)現(xiàn)問題:“小汽車為什么不會動?”

  2、尋找原因:“為什么有的小汽車能開動,而有的不能開動?”

  幼兒各自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羅列幼兒的幾種想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引導幼兒思考。

  3、嘗試實踐:“我們給這兩輛不會開動的`車裝上電池試試。”

  老師與幼兒一起給汽車裝電池。

  請幼兒試一試,現(xiàn)在汽車是否能開動。

  師生共同得出結(jié)論:電動汽車裝上了電池就能開動了。

  老師留疑:“是不是裝上電池,汽車就一定會開動呢?請你試一試。”

  四、活動反思

  讓幼兒知道每一樣電動玩具都是需要電池的,如果沒有電池電動的玩具是開不起來的。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及要求:

  1、讓幼兒在玩水中感受水的特性。

  2、引導幼兒觀察水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發(fā)現(xiàn)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3、培養(yǎng)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操作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節(jié)約用水,水的環(huán)保等方面的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玩水,啟發(fā)幼兒了解水的特征。

  教學難點:

  幼兒知道水的三態(tài)變化,以及引起發(fā)生變化的`因素。

  教學準備:

  1、臉盆10個,不同形狀的瓶子若干,扎了眼的塑料袋若干,毛巾20條。

  2、牛奶、水各一杯。

  3、操作臺、酒精燈、石棉網(wǎng)、燒杯三個。

  4、投影儀一臺,幻燈片4張。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引題

  教師出謎語:手抓不起,刀切不開,早晨起來洗臉洗手需要它。

  (謎語:水)

  2、聽錄音(水流)

 。1)這是什么聲音?(水流動的聲音,學學:叮咚叮咚,嘩啦啦,雙擺手)“那今天呢,老師就領(lǐng)著小朋友們來玩水”。

  二、基本部分:

 。1)啟發(fā)幼兒感受水的特性。

  水流到了江河上,流開小溪上,流到池塘里,那么,水它有沒有形狀?

  1、實驗:水會流動。

 。1)讓幼兒動手自由嬉水(用教師提供的各種小瓶,扎了眼的塑料袋),讓幼兒自己感受水的一些特性。

 。2)要求幼兒在嬉水時把衣服袖子拉高,隨時用毛巾把手擦干凈。

  (3)提問:①小明捧一捧水,水會在你手心里嗎?(不會)

 、谟檬肿ヒ蛔,抓得住水嗎?(抓不住)

 、塾盟芰洗b水,水會怎么樣?(流到了臉盆里)

 、芩鞘裁葱螤畹?

  (4)總結(jié):水是會流動的。(請幼兒跟著老師集體說兩遍)

  2、實驗:水沒有固定形狀。

 。1)請幼兒用教師提供的各種嬉水工具盛滿水,讓幼兒自己感受和體會水的形狀。

 。2)要求幼兒在自己實驗后,把手隨時擦干。

 。3)提問:①水裝到臉盆里是什么形狀?(臉盆的形狀)

 、谒b到塑料袋里是什么形狀?(塑料袋狀)

 、鬯b到瓶子里是什么形狀?(瓶子的形狀)

  12下一頁

 。4)總結(jié):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幼兒說兩遍)

  3、實驗:水是透明的,無色無味的液體。

 。1)教師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仔細觀察,再讓個別幼兒上來嘗一嘗,聞一聞,然后扔兩塊小石頭放到兩個杯子里,讓幼兒觀察。

 。2)提問:①哪杯是水,哪杯是牛奶?為什么?②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嘗、聞)

 、勰隳軓哪膫杯子里看見剛才的小石頭?

  (3)總結(jié):水是透明的,沒有顏色、沒有味道。(要求幼兒說兩遍)

  總結(jié)水的特性:水是會流動的,水沒有固定的形狀,水是透明的,沒有顏色、沒有味道。

  4、實驗:水的三態(tài)變化

 。ń處煶鍪捐F架臺,酒精燈,燒杯等)

  把決塊放在燒杯里用酒精燈加熱,讓幼兒仔細觀察,冰塊加熱后,化成水,水再加熱會變化水蒸氣。

  總結(jié):水受熱變成汽,遇冷變成冰。

 。ǘ┧挠猛

  1、教師啟發(fā)、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什么事、什么時候、什么東西都需要水?

 。ㄏ词、洗臉、灑水、入廁、拖地、擦桌子等)

  教育紀兒節(jié)約用水

 。1、關(guān)水龍頭;2、洗手時不能開太大)

  教師講小故事:“一位小朋友洗完手,沒有關(guān)緊水龍頭,小水滴叫他回來,他也沒有聽到,小水滴傷心地在哭泣”。

  提問:我們怎么來幫助小水滴,不讓他傷心?

  鼓勵幼兒大膽說出想法,并過渡到故事中,小水滴笑了,夸我們是能干的小朋友。

 。ㄋ模⒖椿脽羝

 。1)讓幼兒觀察。小紅洗四塊手捐,分別放在圖上的四個地方,哪個手捐干的最快?為什么?

 。2)啟發(fā)幼兒知道

  三、結(jié)束部分

  1、教師小結(jié)

  水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透明的會流動的液體,水受熱會變成水蒸氣,遇冷會變成冰塊。

  2、聽音樂,《洗手絹》

  師:“咱們今天認識了水,現(xiàn)在請小朋友把自己的小手絹洗干將,晾到院里最容易干的地方!

  3、聽音樂,出活動室。

科學教案 篇3

  生成背景: 9月20日,戶外活動時,我和孩子們一起在玩球,忽然,只聽一聲尖叫,我過去一看,原來,孩子們在圍墻下面發(fā)現(xiàn)了一只螳螂。他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馮靜亭:“這是螞蚱!

  韓舒寧:“不對,這是蟋蟀!

  單泉:“我知道,我知道,這是螳螂!

  ……

  小朋友都認為自己說得對,各有各的理由,他們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差一點吵起來。

  老師:這到底是螞蚱,是蟋蟀,還是螳螂呢?

  韓業(yè)達:“這是螞蚱,因為它會跳!

  崔鵬:“這是蟋蟀,蟋蟀會叫。”

  單泉:“這是螳螂,我在電視上看見過,它有兩把大刀!

  ……

  幼兒非常喜歡小動物,特別是小班的幼兒興趣濃厚,更愿意到飼養(yǎng)角去研究。但他們又受生活經(jīng)驗和年齡特點的限制,在傾聽討論的過程中,看問題片面,局限,缺乏全面的研究!兑(guī)程》中也明確指出要愛護小動物,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老師也考慮到有研究價值。鑒于此,老師和幼兒一起共同生成了“螳螂”這一主題。

  生成過程: (一)了解已有經(jīng)驗 小朋友們把螳螂高高興興地帶回教室,在飼養(yǎng)角給它安了一個家。在觀察時,他們又展開了議論。

  陳智超:“它喜歡吃什么?”

  史麗媛:“它是好的還是壞的?

  李璇:“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馬友成:“為什么它是綠色的呢?”

  崔鵬:“它到底叫什么名字?”

  ……

  孩子們議論的內(nèi)容越來越多。

  老師:“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是好的還是壞的?今天回家你們想辦法找出答案,明天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孩子們開始商量了。有的說問爺爺、奶奶,有的說問爸爸、媽媽。有的說查《十萬個為什么》,查《百科全書》,有的說用電腦上查。

  (二)探索發(fā)現(xiàn) 1、問家長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們陸續(xù)帶回了答案。有的說是螳螂,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告訴的,是益蟲。

  2、查資料

  馬有成說雌螳螂在生小寶寶之后會把雄螳螂吃掉,是《十萬個為什么》上寫的。有的小朋友是請爸爸、媽媽用電腦上查的,那上面介紹螳螂是益蟲,吃害蟲。韓業(yè)達還拿來了VCD,說可以讓小朋友一起看,上面的螳螂本領(lǐng)可大了,它身體的顏色是保護色。

  3、喂養(yǎng)

  孩子們在吃午飯、加點時,也用面包、米飯、饅頭喂它,結(jié)果螳螂毫無興趣。孩子們又在散步時拔了一些草,發(fā)覺螳螂對草比較感興趣。張?zhí)靻⒌陌职诌抓了兩只螞蚱,我們一起放到小盒里,螳螂馬上用兩把大刀抓住了其中一只,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孩子們高興地跳起來,嚷到:螳螂吃害蟲,它是益蟲。

  4、自我保護

  李小朋和許多小朋友在一起討論起來:“螳螂遇到敵人怎么辦呢?”“我們試一試吧!蹦懽虞^大的韓業(yè)達把手伸到盒子里,還沒等碰到螳螂,它的兩把大刀就舉了起來,韓業(yè)達嚇得連忙把手縮回去。

  通過這個小實驗,小朋友們明白了:螳螂是用大刀來防御敵人,保護自己的。

  5、讓幼兒了解自我保護方法并表征,同時進行知識的遷移

  我適時進行知識的遷移。:小動物都會保護自己,你們會怎么保護自己?

  潘敦浩:打110。

  戰(zhàn)海濤:大聲喊,救命啊。

  臧元晟:不跟壞人走。

  唐雯:趕快跑,找爸爸、媽媽。

  馬佳奕:不單獨自己走。

  潘紹文:不往耳朵里、鼻孔里塞東西。

  ……

  6、提出新的矛盾點

  好提問題的李璇問我:老師,青蛙、熊到了冬天會冬眠,螳螂冬天到哪兒去了?這個問題小朋友幫李璇找到答案,好嗎?

  過了幾天,孩子們陸續(xù)找到了答案,螳螂在秋天把卵產(chǎn)在向陽的山坡上、樹枝上,有一層硬膜包著,所以里面很暖和,而雌雄螳螂就凍死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氣暖和了,卵就孵化成小螳螂了,它們又可以捉害蟲了。

  7、表征

  馬佳奕把螳螂產(chǎn)卵的'情景畫了下來。韓舒寧把螳螂捉害蟲的樣子畫了下來。戰(zhàn)海濤還畫了一只大螳螂帶著一群小螳螂。

  8、 經(jīng)驗分享、交流

  孩子們把了解到的知識用各種形式告訴小伙伴。有的拿來了VCD ;有的拿來了《十萬個為什么》講給小朋友聽;有的把螳螂吃害蟲的動作畫了下來;有的在“悄悄話”角談論著螳螂的秘密;有的在父母來接送時拉著父母看螳螂的各種圖片;有的在美工區(qū)粘貼、涂色螳螂,他們都在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體會與反思: 活動內(nèi)容的產(chǎn)生來自幼兒,幼兒探索興趣很高。教師有機地引導幼兒在飼養(yǎng)角探索、發(fā)現(xiàn),不斷豐富已有經(jīng)驗,又根據(jù)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和年齡特點,從螳螂的自我保護遷移到自身的自我保護。在此次活動中,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建構(gòu)新知識的同時,豐富了認知經(jīng)驗,掌握了許多學習方法,而且能有順序地連貫描述螳螂的外形特征。對以后描述小動物奠定了基礎(chǔ)。

科學教案 篇4

  設(shè)計意圖

  在前期活動中,幼兒收集了很多的盒子,擺在了班里,占了很大的地方,曉峰油門覺得又亂又不美觀還占地方,所以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點,設(shè)計了本節(jié)《好玩的盒子》。 讓孩子通過有趣的游戲,愉快的發(fā)現(xiàn)、學習、挑戰(zhàn);發(fā)展幼兒有關(guān)盒子的認知經(jīng)驗、分析能力以及整理物品的`生活技巧。

  目標

  1.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間利用與物品擺放之間的關(guān)系。

  2.能利用各種感官觀察、比較認識各種大小不同的盒子。

  3.體驗動手操作探究的樂趣。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間利用與物品擺放之間的關(guān)系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分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

  活動準備

  各種不同大小的盒子若干;網(wǎng)球、豆子、水瓶、鞋子(不同大。

  活動過程

 。ㄒ唬┗顒訉

  1.游戲?qū),激發(fā)幼兒興趣,回憶已有經(jīng)驗猜盒子“里邊”有什么?

  小朋友們,我們來玩?zhèn)游戲,你們猜一猜這是什么聲音?東西在哪里?(在盒子里 面)

  小朋友們真厲害,一下就說出來留在盒子里面了,那你們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嗎? 我們打開來看一看好不好?(那你們來猜一猜盒子里面是什么?那我們看一看)

  打開盒子是需要秘密口令的“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前前--后后, 里里--外外,找找里面的小秘密”(拿出網(wǎng)球)(大盒子里面是什么?鼓勵幼兒說完整話大盒子里面是網(wǎng)球)

  2.引導幼兒思考,表述已有經(jīng)驗

  原來是個網(wǎng)球啊,那為什么網(wǎng)球能夠放在這個盒子里面呢?

 。ㄒ驗榫W(wǎng)球小,盒子大)

  3.根據(jù)幼兒回答,及時啟發(fā)與小結(jié)盒子比網(wǎng)球大,才能裝下。

 。ǘ┗顒诱归_

  1.幼兒初次探究----盒子大小與物品形狀之間的關(guān)系

  ①幼兒自由動手操作

  拿出瓶子,鞋子和豆子;不同的盒子

  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東西,小朋友們你們試一試這些要放在什么樣的盒子里?

 、诩w交流總結(jié)操作中的發(fā)現(xiàn),鼓勵幼兒清楚大膽的表達

  你把東西分別裝在了什么盒子里?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說給大家聽一聽 引導幼兒說出形狀與盒子的關(guān)系

  總結(jié)小物品能放在大盒子里;物品的形狀大小決定盒子的形狀大小。(操作材料一定 要充足)

  2.幼兒再次操作探究-----發(fā)現(xiàn)空間利用與物品擺放之間的關(guān)系

  教師那最近我們班小朋友特別環(huán)保,收集了很多廢舊盒子,可是都堆在了美工區(qū), 你們覺得堆在這里怎么樣?

  很亂是不是,那你們有什么好方法能收整齊嗎?怎么才能占地小呢?

  3.幼兒分組動手整理盒子,

  4.教師巡回指導,肯定個別幼兒想法,及時鼓勵支持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么多盒子,怎么才能收整齊,而且不占地方呢!

  (三)活動結(jié)束

  1.分享交流

  請 1-2 名幼兒介紹一下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jié)果

 。ㄋ模┗顒友由

  運用盒子進行創(chuàng)意建構(gòu)并探索新的玩法。

  活動總結(jié)

  本活動的目標基本完成,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展開的。在活動中沒有采取“教師講,幼兒聽,教師演示”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動腦思索、自己講述、自己玩、自己動手操作來調(diào)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幼兒玩得高興、學得輕

  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懂得用電線連接電池使燈泡發(fā)亮,初步感知金屬可以導電。

  2.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jié)果的能力。

  3.對導電現(xiàn)象感興趣,喜歡和同伴合作探究。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經(jīng)驗準備:幼兒熟悉實驗材料的名稱,已初步了解電池、電線的外形特征及金屬的種類。

  2.材料準備:電池、電線(連著小燈泡),布條、毛線、塑料繩、回形針、銅鑰匙、鐵絲、記錄紙、筆、斷電線一截以上材料每兩名幼兒一份;小熊布偶、電池演示梳理圖、大張記錄表等。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活動。

  師:(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電了,房間里黑乎乎的,真難受,小熊找蠟燭沒找到,卻找到了一個電池和一根綁著小燈泡的電線,它想用這些東西自己安裝一盞燈,你們說小熊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呢?

  (二)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怎樣讓燈泡亮起來”。

  1.介紹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幫小熊家安裝電燈。老師準備了電池、小燈泡和電線,電線的一頭露出里面的電線絲,另一頭的電線絲已經(jīng)纏在小燈泡上了,電線的兩頭要連接在電池的'什么地方,小燈泡才能亮起來?

  2.交代操作步驟和活動規(guī)則。

  師:兩個小朋友合作進行實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試一試怎樣讓小燈泡亮起來。

  3.幼兒兩人合作開展實驗探索,師重點引導幼兒嘗試用電線連接在電池的不同位置。

  4.以實物演示和圖示演示的方式引導幼兒集體分享探索中收獲的經(jīng)驗。

  (三)設(shè)置問題情境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物體的導電現(xiàn)象,初步感知金屬可以導電。

  1.設(shè)置問題情境。

  師:不好了,小熊剛安裝好的燈泡電線被老鼠啃斷了,電線斷了燈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幫助通電讓小燈泡重新亮起來呢?

  2.介紹操作材料,引發(fā)幼兒猜想。

  3.幼兒實驗,師指導。

  4.集中交流。

  (四)活動結(jié)束,提醒幼兒注意用電的安全。

  【活動反思】

  今天縣里領(lǐng)導來校檢查期初工作。教研員和包學科領(lǐng)導深入課堂,聽了我們學科的三節(jié)課。說實話,心里真有點發(fā)毛,畢竟科學這一學科涉獵面廣,而且我又是現(xiàn)學現(xiàn)賣。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是《電》這一單元的第二節(jié)《點亮小燈泡》,課前雖然有點緊張,可自認為準備還是挺充分的。(剛剛接觸這一學科,每節(jié)課都得細心準備,否則真不知道課該怎么上)但一節(jié)課下來,才知道毛病還真是不少。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有意識圍繞課題,但操作有問題。本學期我的教研主題是《探知前科學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節(jié)課上想運用一下畫圖法,通過畫圖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課堂伊始,我先讓學生畫出印象中的小燈泡。孩子們畫的還真是五花八門,一個個燈泡殘缺不全,但從外形上看還是很像的。只有兩個孩子把燈泡的結(jié)構(gòu)畫完整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占用了一定的時間,如果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課前完成,更便于老師調(diào)整教學策略。

  2、還學生主體地位,但知識落實上有欠缺。課堂上讓孩子們小組合作,想辦法利用電池,導線,小燈泡,這三種材料點亮小燈泡。孩子們興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夠畫出實物圖。然后又檢驗了四種連接方式小燈泡能否被點亮。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很強,但我忽視了學生歸納總結(jié)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每一個小實驗后,及時引導學生總結(jié),相信孩子們對本節(jié)知識掌握的更扎實。而本節(jié)課后,如果調(diào)查孩子們學習效果,會有很多孩子能點亮小燈泡,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3、沒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資源。課堂上學生在小組觀察電池時,我再行間巡視,一男孩問我:“老師,電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磥砗⒆拥难芯颗d趣很濃。如果我及時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見識一下電池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會對學生理解電流的形成有很大幫助,而我卻忽視了這一資源。

  4、多余的實驗材料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課前我告訴孩子們?nèi)嶒炇疑险n時帶好學具袋。其實本節(jié)課用到的學具只有導線和小燈泡。很多孩子們出于好奇,課堂上不按照老師的實驗步驟完成,卻悄悄地弄起了別的實驗材料。

  針對以上課堂出現(xiàn)的問題,我把課件進行了修改與補充,還好《點亮小燈泡》這節(jié)課才上完一節(jié),還有六個班級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課能避免這些問題。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觀察和了解蝌蚪的生長環(huán)境,知道蝌蚪長大后就是小青蛙。

  2、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產(chǎn)生熱愛動植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白魚潭社區(qū) 大太陽傘 透明塑料瓶和小魚網(wǎng)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發(fā)興趣

  你見過小蝌蚪嗎?它是什么樣子的?它長大了是什么?

  你知道哪里才有小蝌蚪嗎?我們一起去社區(qū)找一找。

  二、找蝌蚪

  教師帶領(lǐng)幼兒去社區(qū)找蝌蚪?去幼兒猜測的地方找一找?

  教師帶領(lǐng)幼兒到事前看好的目的地,請幼兒找一找蝌蚪,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大家一起觀察蝌蚪,感受觀察的樂趣,了解蝌蚪的生長環(huán)境。

  三、看蝌蚪

  教師請幼兒圍坐在草坪上,觀察透明塑料瓶里的蝌蚪。

  蝌蚪像什么?你喜歡它嗎 ?

  教師小結(jié):蝌蚪長大以后就是青蛙,它是我們?nèi)祟惖暮门笥,最愛吃害蟲,幫助農(nóng)民伯伯保護莊稼。

  四、游戲“青蛙媽媽蝌蚪寶寶”

  青蛙媽媽在池塘抓蟲,蝌蚪寶寶游來游去找媽媽,一邊找一邊長大,伸出后腿、伸出前腿,變成小青蛙,跳跳跳。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12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3

[精選]科學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