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04 10:13:52 教案

科學教案(常用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常用8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時候人們做事情時都會產(chǎn)生泡泡,孩子們喜歡去吹它、捉它、玩它。受此啟發(fā),我選擇了“泡泡”這一來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為切入點,讓孩子自已探究什么東西可以制作泡泡水、如何制作泡泡水,在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能針對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培養(yǎng)孩子反復實踐、不斷嘗試、不怕失敗的科學品質。在嘗試、猜測、記錄、驗證、記錄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得”。

  二、活動目的:

  1、自主探究泡泡水的制作方法,體驗愉快的情緒和探索的樂趣。

  2、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能針對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

  3、在討論、記錄、交流中積累和提升經(jīng)驗,并能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三、活動準備:

  洗潔精、洗手液、洗發(fā)水、洗衣液、水各若干,圖加文字牌;每人一個透明杯子、一張記錄紙、一支筆,吸管(細、粗)若干、各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若干(三角形、橢圓形、長方形);教師用記錄表格一張。

  四、活動過程:

  (一)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猜想泡泡水的制作材料。

  1、游戲:吹泡泡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好玩的東西,讓我們一起來玩一玩。(教師用吸管吹泡泡)

  2、猜想制作材料。

  師:好玩嗎?剛才你看到了什么?

  平時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也會有泡泡的?

  那杯子里的是什么?(泡泡水)

  你覺得我們生活中哪些東西可以用來做泡泡水的?

 。ǘ┨剿髋菖菟呐渲品椒。

  1、交代要求

  小朋友覺得有很多東西都能用來做泡泡水,你們回家可以都去試試看,今天老師帶來了(逐個出示讓幼兒認識)洗潔精、洗衣液、洗發(fā)水、洗手液,在后面的桌子上都放好了,等會你選一種材料,拿一個杯子倒一點,再加一點點水攪拌一下,用吸管也這樣輕輕吹一吹,看能不能吹出泡泡來,你用過的吸管就放在你的杯子里,還要注意吸管不要翹得太高,不要把吸管里的水弄到嘴巴里,對身體不太好的。

  2、幼兒分組各自配制泡泡水

  教師分四組巡回指導,問:你們怎么做的?成功了嗎?遇到了什么問題?想什么辦法來解決?要使泡泡水能成功地吹出泡泡來,要注意什么?(挑選好一個做成功的幼兒,提醒幼兒是不是水放多了或太少了,要輕輕吹)

  3、交流探索過程

  師:你的泡泡水做好了嗎?誰的能吹出泡泡來的?(請一成功的幼兒)你是怎么做的?(講述后演示)

  誰的吹不出泡泡來?(請一不成功的`幼兒演示)真的吹不出來,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請幼兒幫助分析原因,可能……)

  原來要使你做出的泡泡水能很好地吹出泡泡來還要注意很多問題,讓我們再去試試看,還可以和一組上的小朋友一起討論一下,怎樣做更好。

  4、幼兒再次調整配制情況

 。ㄈ┎孪氩⒂涗洸煌螤畹墓ぞ叽党龅呐菖莸男螤。

  1、認識新工具

  師:吹泡泡真有趣,吹出來的泡泡是怎么樣的?(圓的)(出示圓形框工具)老師這里有這么一個工具,(放投影儀上)是什么形狀的?誰會用它來吹泡泡?(請一個幼兒示范)原來用這個工具也能吹泡泡,吹出來的泡泡是怎樣的?(圓的)

  2、幼兒猜想并記錄

  師:我還有很多形狀的,(同時出示大表格)這是(長方形的、三角形的、橢圓形的),用它們吹出的泡泡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呢?請你猜一猜記在第一排格子里,看誰猜得快記得也快。

 。ㄕ故疽粋幼兒的記錄紙)看看他是怎么猜的?誰也是這么猜的?

 。ㄋ模┐狄淮祵嶒烌炞C并記錄結果

  1、實驗:吹一吹

  師:真的像你猜的這樣嗎?讓我們用桌上的長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工具去吹吹看,把吹出來的形狀記在第二排格子里。

  2、交流結果

  師:你們都試過了嗎?誰愿意來介紹一下?用長方形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樣的?(請一幼兒記錄)三角形的呢?橢圓形的呢?

  小結:不吹不知道,一吹嚇一跳,原來形狀不同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怎么樣的?(都是圓的)

 。ㄎ澹┗顒友由欤

  吹泡泡真有趣,真好玩。在太陽底下吹出來的泡泡會和里面的一樣嗎?會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一起到太陽底下去試試看吧。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和學習風的特征。

  2、激發(fā)幼兒以科學活動的興趣。

  3、發(fā)展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xiàn)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xiàn)的結果。

  活動準備:

  各種可以填充氣體的玩具、一盆水、吸管、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 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

  1、請幼兒觀察教材P11頁的`圖,說一說圖中的小朋友玩的是什么玩具,我們班的小朋友有沒有玩過?

  2、請玩過的小朋友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玩的?

  3、請幼兒想一想為什么圖中的玩具可以這樣玩?

  二、指導幼兒做實驗

  1、剛才我們一起看了書上的圖,現(xiàn)在我要請小朋友回答老師的一些問題,但是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做幾個實驗。

  2、下面我要請小朋友和我一起做第一個實驗。

  3、讓幼兒自操作,教師指導。

  三、活動小結

  1、教師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并邊演示邊進行說明。

  2、教師對幼兒的表述進行小結,總結本次活動的內容。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后在自己家里找一找,看一看用哪能些東西可以找到空氣。

  活動反思:

  風是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雖然每天都能遇到,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卻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上這節(jié)教育活動,就是為了讓幼兒了解關于風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一些簡單常識。我最大限度的調動自然資源,選擇生活中可利用的實物進行了此堂課,讓幼兒可以親身感受到風,只有讓幼兒親自感受到風的存在,才可以體會到單憑口說理解不了的知識。

科學教案 篇3

 。墼O計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的書,豐富多彩的自然物,千變萬化的科學現(xiàn)象,是幼兒學習的最好內容。光隨處可見,幼兒隨時可以找影子,因此設計本活動,意在達到兩個目的:引導幼兒認識光和影子的關系,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讓幼兒充分感受大自然帶給自己的快樂,促進探索精神的發(fā)展。

 。刍顒幽繕耍

  1.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學習,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精神。

  2.通過各種探索影子的活動,使幼兒發(fā)現(xiàn)光和影子的關系。

 。刍顒訙蕚洌

  準備電燈、手電筒、幻燈機、投影儀等。活動在晴天的戶外場地上進行。

 。刍顒舆^程]

  1、在戶外找影子:如樹影、房影、人影等。讓幼兒在陽光下和陰暗處分別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對比了解陽光下有影子,陰暗處則沒影子。說說怎樣才能產(chǎn)生影子。

  2、想一想,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過影子?(在燈光、火光、月光、手電光照射下有影子);請幼兒分別在燈光、火光、手電光照射下觀察影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畫影子:早晨中午、下午站在同一地點,兩人一組互相幫忙,把地上的.影子畫下來。比一比,自己與他人的影子是否相同?在三個不同時期,自己的三個影子有什么變化?想一想影子為什么會變?

  4、教師和幼兒一塊玩踩影子游戲,使幼兒明白影子可以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5、出示幻燈機、投影儀,教師和幼兒一塊表演手影游戲,讓幼兒觀察影子隨著手形的變化而變化。

  6、議一議:人利用光與影子的關系制造出什么產(chǎn)品?(幻燈機、電影機、攝像機等)

  7、我們利用影子可以進行哪些活動?(夏天乘涼、踩影子游戲、進行手影和皮影活動)

  8、通過活動形成對影子的科學認識,培養(yǎng)幼兒不怕黑夜的勇敢精神,并喜歡影子的活動。

 。刍顒友由欤

  在科學活動區(qū)內繼續(xù)投放手電筒、投影儀等,引導幼兒繼續(xù)觀察光和影子的關系。

  戶外活動時帶領幼兒觀察自己的影子,玩踩影子的游戲。

  [效果評析]

  為了讓幼兒認識光和影子的關系,我們?yōu)橛變禾峁┝顺浞值幕顒硬牧,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不進行直接的指導,而是讓幼兒通過觀察,親身實踐去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其中關系。

  另外,在活動中我們并不過分關注幼兒掌握過多的知識,而是注重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以及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霧形成的原因。

  2.愿意與同伴交流、分享經(jīng)驗。

  活動準備

  1.生活中有霧天氣的圖片。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

  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霧的樣子。

  教師:小朋友,你們誰見過霧?它是什么樣子的?有霧的時候你是什么感覺?你喜不喜歡霧?說說理由。

  引導幼兒圍繞教師提的問題,交流經(jīng)驗和感受。

  教師和幼兒一同觀察霧的圖片。

  教師小結:霧是白白的,感覺潮潮的,有霧時看不清遠處的東西。

  2.通過故事了解霧形成的原因。

  教師:小朋友們都見過霧,有誰知道為什么會有霧?霧是怎么形成的呢?小兔子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咱們一起來聽一聽兔媽媽是怎么告訴小兔子的吧!

  教師借助幼兒用書給幼兒講述發(fā)生在小兔子身上的故事。

  教師:故事講完了,兔媽媽是怎么說的呢?

  引導幼兒講述故事中兔媽媽說的話。

  教師小結:霧是一種天氣現(xiàn)象,他是由許多小水滴和空氣中的小塵埃結合而成的`。

  3.了解有霧的天氣出門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師:有霧的天氣到處都是白茫茫的,看不清遠處的東西,小朋友如果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鼓勵幼兒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不離開家長太遠;知道有霧的天氣,開車時要開霧燈、慢性等。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激發(fā)幼兒參加科學實驗活動的興趣。

  2、培養(yǎng)幼兒較敏銳的觀察力和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3、引導幼兒初步了解手電筒的結構及其安裝方法,認識電池的正、負兩極。

  活動準備:手電筒人手一個、小筐五個、多媒體課件一個

  活動分析: 在上一個主題《我的生活》中,孩子們非常喜歡科學活動《燈的秘密》,對于電燈為什么能夠亮起來十分感興趣。在本次活動中,我借用了手電筒這個孩子們常見的生活用品,幫助孩子們通過操作探究和試驗論證了解手電筒的結構和安裝方法。了解手電筒的簡單結構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運用集體活動和分散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問法、操作法、探究法進行突破。活動的難點是認識電池的正、負極,通過引導幼兒進行比較觀察、科學探究、操作論證等方法,同時配以多媒體課件引導孩子們突破難點。

  活動過程: 1、設置情景,提出問題“誰可以給我們帶來亮光?”

  2、操作探究:“手電筒里都有什么?”

  這是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中得出結論。

  3、設置疑問:“手電筒為什么能夠發(fā)出亮光來?”

  引導幼兒進行充分、積極的討論。

  4、操作驗證:

 。1)觀察電池,認識電池的正、負極。

 。2)通過觀察,學習兩節(jié)電池的安裝方法。

  5、知識擴展:初步了解多種高科技的手電筒和電池。

  6、活動延伸:“是兩節(jié)電池連在一起亮還是三節(jié)電池連在一起亮?”

  活動反思: 在進行了上次活動《燈的秘密》之后,孩子們對電的有關知識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了電燈、電線、鎢絲等相關知識。的確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一次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本次活動中97%的孩子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

  從活動目標的制定來看:有兩點優(yōu)勢,其一與以前相比目標制定得更加清晰,層次分明,其二目標的制定符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由于本班幼兒從小班開始一直進行著科學實驗活動,運用著各種實驗方法,所以本次活動培養(yǎng)幼兒較敏銳的觀察力,又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開始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從活動過程的制定和實施來看:暴露出以下幾點不足:

  1、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和動手操作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的還不夠透徹。比如在幼兒拆開手電筒之后還應該引導幼兒全面的說出手電筒的材料,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礎,而活動中卻漏說了手電筒了還有開關、玻璃片等。

  2、應該在吃透孩子上多下功夫;顒忧霸O想的是孩子們會把手電筒完全拆開卻沒有想到很多孩子并沒有這樣做,導致了后面的安裝手電筒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得不好,沒有達到預想的后果致使75%的孩子并沒有操作安裝手電筒的過程。

  3、活動進行中的靈活性還應該再加強?吹胶⒆觽儧]有把手電工拆開就應該及時的提醒孩子們或進行正確的'示范加以引導,這樣就可以避免不該出現(xiàn)的問題。

  4、心理素質和對待活動的認真態(tài)度還應該進一步提高。

  本次活動較之以前相比也有進步的地方:例如活動的層次清晰了,更注重觀察在科學活動中的分量,能把一節(jié)電池單拿出來引導幼兒進行較細致的觀察,為后面的引導幼兒觀察兩節(jié)電池相聯(lián)的方法打下基礎。

  在今后的活動中,還要取長補短不斷的積累實踐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玩具是幼兒心愛之物,好玩的玩具時刻吸引著幼兒的眼光和注意力。“為什么拉兩個玩具之間的繩它們就會快速靠近?”“為什么不倒翁一碰就會左右搖擺卻不會倒?”玩具會動的秘密令幼兒感到好奇;谟變旱呐d趣和玩具所蘊含的教育價值設計本次活動,旨在通過操作、探究、觀察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用“推”、“拉”“擰”等方式讓玩具動起來,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幼兒整理玩具、愛護玩具的好習慣。

  活動目標:

  1.了解“推”、“拉”、“擰”等讓玩具動起來的方法。

  2.能自主操作、觀察探究并大膽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積極操作、體驗,自覺整理玩具愛護玩具。

  活動準備:

  1.電動玩具:汽車、飛機、火車、會說話并且眼晴會動的娃娃(個別玩具不裝電池),拖拉玩具:拉桿小鳥、蝴蝶等,機械發(fā)條玩具:跳蛙、打鼓的娃娃等,遙控玩具:機器人、遙控飛機等,不倒翁若干,普通玩具若干。

  2.空白硬紙板卡片若干,水彩筆等。

  活動建議:

  一、請幼兒自主玩玩具,初步探索玩玩具的方法。

  1.請幼兒自主選擇玩具玩一玩,調動幼兒玩的興趣。

  提出要求:每人選一個玩具自由地玩,玩的時候注意輕拿輕放,玩完后要放回原處。

  2.請幼兒介紹自已選擇的玩具的名稱及玩的方法。

  提問:你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樣玩的?這個玩具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小結:玩具有很多特別的地方,有的帶著拉線,有的有開關按鈕,有的`帶遙控器,有的有會動的車輪。

  二、請幼兒再次玩玩具,初步探索、嘗試讓玩具動起來的方法。

  1.引導幼兒在玩中探究讓玩具動起來的方法。

  提出要求:每人選一個玩具自由地玩,仔細觀察、操作,想辦法讓玩具動起來。

  2.組織幼兒分享、交流讓玩具動起來的方法。

  提問:你剛才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樣讓它動起來的?

  啟發(fā)幼兒恰當?shù)厥褂谩袄薄ⅰ皵Q”、“推”、“按”等動詞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鼓勵幼兒邊交流邊演示自己的探究結果。

  三、組織幼兒玩“玩具回家”游戲,啟發(fā)幼兒設計標志分類整理玩具。

  1.請幼兒每組選擇一類玩具,討論、交流、設計,給不同玩具的“家”繪制標志圖案。提問:怎樣為這些玩具設計最簡單的“家”的標志?

  2.請幼兒按標志送玩具回家,相互檢查分類是否正確,進行相應調整。

  活動延伸:

  設立“玩具分享日”,引導幼兒分享玩具,繼續(xù)探究讓玩具動起來的不同方法。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能運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認識植物世界;能通過查閱

  書刊及其他信息源廣泛了解植物知識;能針對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體的各部分;學會從整體到部分觀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與同學交流對植物的認識,體驗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認知。

  3、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認識到植物世界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對植物“身體”的組成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概括、歸納植物體共同的特征。 教學準備:課件、各種植物的視頻

  教學過程:

  一、課前體驗,初步感悟

  1、(出示課件小茶壺):這是一個小茶壺,看一看,

  小茶壺是有幾部分組成的?

  (壺蓋、壺身、壺嘴、壺把)

  2、(出示課件):這只小的身體是由哪幾部

  分組成的?

 。^、胸、腹三部分,頭上一對觸角,胸部六條腿)

  3、師:那么,植物的身體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今天我

  們就來研究植物的“身體”。

  (板書課題:植物的身體)

  二、課中體驗,探索求知:

  1、師:老師這里有一段視頻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出示視頻片段,讓學生觀察。)

  2、學生談觀察后的體會,認識到植物世界的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

  3、教師出示課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們已知的大約有30多萬種。

  4、去戶外觀察植物需要準備些什么呢?

  (1)觀察前要想好觀察什么,觀察時要認真、細致。

 。2)可以借助工具來測量,要按一定的順序,別忘了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3)注意保護好植物。

  2、教師出示實物:辣椒的植株,讓學生觀察,提醒學生觀察時要認真、仔細。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暾闹参,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組觀察討論。

  教師出示問題:

  (1)植物的身體可以分為那幾個部分?

 。2)指說各個部分。

 。3)小組討論植物身體的構成。

  師小結:這棵辣椒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你還見過那些植物具有這六種器官?

  4、教師出示其它綠色植物的圖片,師:對,(出示課件):像向日葵、鳳仙花、辣椒、蘋果樹這樣的植物,它們

  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板書)

  5、師:在植物的王國里,有許許多多的`成員,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這六部分構成的呢?

  6、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7、匯報結果。

  8、教師小結:常見植物的“身體”一般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這六個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時間可同時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別出現(xiàn),不能同時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沒有根、莖、或不開花、不結果。這需要大家平時要多注意觀察。

  (教師出示苔蘚、蕨類植物圖片)

  苔蘚植物有兩個器官,分別是:莖,葉。

  蕨類植物有三個器官,分別是:根,莖,葉。 藻類植物有一個器官,無根,莖,葉的分化。實際上藻體就是一個簡單的葉。

  9、今天我們了解了植物的身體結構,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植物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呢?(學生討論、交流)

  10、教師小結:植物可以給人類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環(huán)境,為人類呼吸提供氧氣等,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離不開植物,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三、課后拓展

  1、通過我們今天的探討,你有哪些收獲?你感覺自己表現(xiàn)如何?

  2、課后制定一份觀察計劃,繼續(xù)對植物進行研究。 板書設計:

  1、植物的身體

  根 莖 葉 花 果實種子 第四課時 植物的根和莖

  教學目標:

  1. 觀察多種植物的根和莖,了解它們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莖的實驗,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根和莖的作用是什么。

  教學難點:怎樣用實驗去證明植物根和莖的作用。 教學準備:

  師備:多種多樣帶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別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少量食用油、一個滴管。

  生備: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條(上有葉),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兩個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養(yǎng)分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到達植物身體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內容:

  1. 引導學生做出解釋。

  根從土壤里吸收水和養(yǎng)分,莖把水和養(yǎng)分輸送到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3. 想辦法用實驗證明根具有吸收水和養(yǎng)分的作用,莖有向葉輸送水的作用。

 。1)引導學生提出種種方法。

 。2)選擇和教材上的實驗相近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 ?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

  ?用什么容器裝水容易看到實驗現(xiàn)象?

  ?怎樣知道容器內的水是不是減少了?

  ?怎樣防止容器內的水蒸發(fā)?

 。3)設計實驗證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養(yǎng)分通過莖輸送到葉上時,可提問:

  ?有什么簡便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植物的莖確實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平時我們看到植物缺水葉子會變蔫,根據(jù)這一點我們能想出什么方法證明植物的莖有輸送水的作用?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蠶在生長的過程中,身長、體重、食量等方面都會不斷發(fā)生變化。

  2、蛻皮是蠶生長過程中的顯著特點,蠶每次蛻皮后身體都會發(fā)生變化。

  3、蠶的生長情況和環(huán)境條件密切相關。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給桑、除沙等養(yǎng)蠶的技能。

  2、用測量等科學的方法觀測蠶身體的變化。

  3、用文字和圖畫記錄及描述蠶的生長變化。

  4、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后,再進一步去觀察。

  5、對蠶的生長變化進行預測。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現(xiàn)生命的生長變化,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2、認識到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怎樣區(qū)別即將吐絲的蠶、怎樣為它營造結繭的場所,以及指導學生幫助蠶順利地吐絲結繭等。

  [教學難點]

  要鼓勵學生全面、細致和科學地觀察,必要時應該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直尺,天平;學生自己飼養(yǎng)的蠶。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蠶的外形特征、行為,以及蛻皮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飼養(yǎng)是小蠶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察蠶的生長變化。

  二、學習新課

  1、交流蠶的生長變化

  學生交流匯報前一段時期養(yǎng)蠶活動的發(fā)現(xiàn)和體會。(交流時,讓學生出示自己的記錄單、照片、圖畫、標本等。從體長、吃食情況、排便情況、活動情況、蛻皮情況等方面進行匯報和交流。)

  關于蛻皮學生一定有很多話要說,也有一些問題,希望與同學交流。交流活動能幫助學生們進一步感受生命的變化,(活動的目的提高對養(yǎng)蠶的興趣。)

  2、觀察蠶的外形和行為

 。1)蠶的外形是指蠶身體的顏色、形狀,以及它的頭部、胸部、腹部、足等。行為是指蠶用什么爬行,怎樣爬行?蠶是怎樣吃桑葉的.等。

 。2)討論蠶的身體結構和它的生存有什么關系。

  3、蠶還會長成什么樣

  預測蠶將會怎樣變化,并指導學生下一步進行觀察和記錄的內容及方法。(教學的要點是怎樣區(qū)別即將吐絲的蠶、怎樣為它營造結繭的場所,以及指導學生幫助蠶順利地吐絲結繭等。)

  板書設計:

  2蠶的生長變化

  日期 體長(毫米) 吃食情況 排便情況 活動情況

  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教案08-05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8

科學教案(精選)09-01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