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科學教案10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在感知葫蘆的基礎上能表述葫蘆的特征及用途,并能大膽發(fā)揮想象給葫蘆進行裝飾。
2、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
3、幼兒樂于探索,能大膽表達,在活動中感受葫蘆的有趣,從而產(chǎn)生愛葫蘆的情感。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葫蘆娃動畫片;實物葫蘆、卡紙、雙面膠、絨條、彩紙;葫蘆食品圖片;葫蘆小制作圖片;葫蘆兄弟主題曲音樂。
經(jīng)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jīng)驗。
活動重難點:幼兒在感知葫蘆的基礎上能表述葫蘆的特征及用途,并能大膽發(fā)揮想象給葫蘆進行裝飾。
活動過程:
一、觀看葫蘆兄弟動畫片引出葫蘆。
二、出示葫蘆讓幼兒觀察葫蘆的特征。
三、了解葫蘆里面的秘密。
四、葫蘆的生長過程。
五、葫蘆的種類。
六、葫蘆的用途。
1、可以用來做各種菜肴。
2、做各種工藝品。
七、裝飾葫蘆。
給幼兒提供各種材料如:卡紙、絨條、彩紙給葫蘆娃娃進行裝飾。
八、分享活動成果:
帶上葫蘆娃娃照相、跳舞。
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種葫蘆。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佳佳在家玩時,不小心把碘酒滴在了土豆片上,結果土豆片變顏色了,她很好奇,就把這個問題帶到了幼兒園。根據(jù)孩子的好奇心我設計了“好玩的淀粉”這個活動,讓幼兒親自找淀粉,并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它的變化,增加了他們對實驗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通過實驗感知淀粉遇碘會變顏色,從而激發(fā)學習的欲望,提高觀察的全面性,思維的`發(fā)散性及操作的協(xié)調性。
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淀粉水、碘酒、糖水、醋水、鹽水、水、酒、針管、噴壺若干,各種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動過程:
1、猜一猜
小朋友們看,我這有一張畫,你們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這里有一種神奇的藥水,現(xiàn)在我把它噴上去,這次你們看到了嗎?(看到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幼兒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會我們就會找到答案了。
。、做一做
。1)我今天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一瓶水,你們看,它和以前的水有什么不一樣呢?(白色)我們叫這種水為淀粉水。我還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東西,在這些東西里有一種能使淀粉水變顏色的,是哪一樣呢?我們一起來試試。順便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2)教師巡回指導。
(3)請小朋友們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找一找
。1)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淀粉水遇碘變藍,那哪些東西里有淀粉呢?(幼兒自己猜)你們說了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2)教師巡回指導。
(3)誰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樣找到的?
。础嶒炍覀冏鐾炅,你們知道這幅畫中的秘密嗎?(用淀粉水畫的,碘酒噴上去,就看到了)淀粉不僅僅有這一種玩法,還有許多好玩的玩法,以后我們再一起來研究。
。怠⒒顒友由
結合美術活動“奇妙的畫家”,讓幼兒用淀粉水繪出圖畫,再用碘酒噴出來。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小百科:淀粉是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其基本構成單位為α-D-吡喃葡萄糖,分子式為(C6H10O5 )n。淀粉有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兩類。前者為無分支的螺旋結構;后者以24~30個葡萄糖殘基以α-1,4-糖苷鍵首尾相連而成,在支鏈處為α-1,6-糖苷鍵。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的:
1.通過實驗,對重力現(xiàn)象產(chǎn)生好奇與思考。
2.發(fā)現(xiàn)彈簧的粗細長短與小球下滑的速度有關系。
3.使動手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在操作中得到提高。
活動準備:
1. 做好的旋轉彩球玩具。
2. 幼兒操作材料:長銅絲、短銅絲若干,粗細不同的圓鉛筆、吸管、小棒等若干,圓形彩紙片若干,漿糊、抹布,橡皮泥,別針。
活動內容:
1. 演示彩球玩具,引起幼兒興趣。
⑴教師演示玩具,請幼兒觀察現(xiàn)象。
、平榻B玩具的構造。
、俳處煟哼@個玩具有幾個部分組成的呢?
②示范彈簧的制作方法。
2. 請幼兒來制作玩具。
、庞變簢L試自己制作旋轉彩球玩具,教師巡回指導。
⑵幼兒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玩具。
、墙涣髦谱鹘(jīng)驗。
教師:①你是怎樣做旋轉彩球的?你的彩球能滑下來嗎?怎樣滑下來的?
②師生共同小結。
3.討論:為什么彩球下滑轉動快慢不一樣。
、疟纫槐龋赫l的小球轉得快?
、葡胍幌耄簽槭裁床是蜣D的快慢不一樣呢?彈簧粗的轉得快還是彈簧細的轉得快?
、切〗Y:原來有的.小朋友他繞的彈簧比較細,所以彩球轉的快;有的小朋友繞的彈簧粗,所以彩球轉的慢些。
4.怎樣使彩球轉得快些。
、挪乱徊拢翰桓淖儚椈傻拇旨毮懿荒茏尣是蜣D得快些?
、朴變簢L試,教師做必要的提醒和指導。
⑶小結
活動延伸:
1.將材料投放在科學角,供幼兒平時操作。提供橡皮泥,鼓勵幼兒嘗試將紙球換成橡皮泥,改變兩邊橡皮泥的重量,觀察其下滑速度的變化。
2.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觀察重力與速度變化的現(xiàn)象。
活動建議:
1.長短銅絲應分別為兩種規(guī)格,利于幼兒對比。
2.銅絲應軟些,便于幼兒操作。
3.活動周期為2課時;幼兒園的集體活動、興趣小組、家庭等均可開展此項活動。
相關知識:
1.玩具原理及制作方法:在本玩具中,重力可以分解成為對銅絲的壓力和下滑力,把螺旋彈簧拉長,重力中的下滑力變大,所以“彩球”旋轉的速度就變快了,同理,彈簧變細了,重力中的下滑力也變大了,所以速度同樣變快了。取一根長約50厘米的16號鐵絲。鐵絲一端留出5厘米后,在圓鉛筆上繞10余圈,鉛筆脫出后做成彈簧,然后再將彈簧拉長。 取l根長約20厘米的18號或加號鐵絲,中間交叉留出1個圓環(huán),鐵絲的2個頂端彎個直角小鉤。用彩色粘紙或白紙涂上顏色,剪4個“圓球”,粘貼在鐵絲兩端的小鉤上。將貼有彩色“圓球”的鐵絲中間圓環(huán),套入螺旋彈簧頂端,“彩球”沿螺旋鐵絲,旋轉下落。
2.重力、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任意兩個物體或兩個粒子間的與其質量乘積相關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簡稱引力,有時也稱重力。在地球物理學中習慣把地球重力加速度稱為地球重力,其單位厘米/秒2稱伽(Gal,為紀念伽利略而命名)。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萌發(fā)幼兒初步的科學意識。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每組一盆水,若干吹氣玩具,幼兒每人一個塑料口袋,塑料管,兩只蠟燭,兩個一大一小的透明玻璃杯,密閉在瓶里的小昆蟲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猜謎語,引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
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你需要,我需要,離了他,活不了(空氣)讓幼兒說出揭出謎底的依據(jù),為什么是空氣呢?現(xiàn)在跟老師做深呼吸,幼兒模仿做深呼吸
提問:
(1) 我們用鼻子吸什么?(空氣)
(2) 空氣在哪,能用眼睛看到嗎?用手摸摸,能摸到空氣嗎?
(3) 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到的,他就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
2、引導幼兒了解空氣的的作用,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
(1) 請幼兒捏住鼻子,閉上嘴巴,說一說有什么感受?為什么?結果會怎么樣?
(2) 觀察密閉在瓶里的小昆蟲怎么樣了
教師小結:人和動物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空氣,如果沒有了空氣,就會死掉
(3)請小朋友觀察老師的實驗
把蠟燭粘在平板玻璃上點燃(火苗很旺),然后把大小兩個杯子,同時扣到兩只點燃的蠟燭上(小杯子的.早熄滅,大杯子的晚熄滅)。
請小朋友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
小結:剛才的實驗中,點燃的蠟燭火苗很旺,是因為空氣幫助燃燒,用小杯子扣的蠟燭滅的快,而用大杯子扣的蠟燭滅的慢,是因為大杯子里的空氣多,小杯子里的空氣少,則助燃時間短。
(4) 啟發(fā)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你還知道空氣有哪些用途?
想一想,還有什么地方有空氣呢?你見過的、用過的、玩過的什么東西里有空氣?(自行車輪胎,被窩里,螞蟻洞里,水里,空中,面包里,降落傘里,氣墊船里……)
(5) 找空氣
剛才老師做了實驗,現(xiàn)在請小朋友自己做一下實驗,看一看空氣到底在哪里呢?現(xiàn)在請小朋友將吹氣玩具吹起來,吹氣玩具里現(xiàn)在有沒有空氣,你是怎么知道的?擠一擠,空氣就怎么了?
小結:空氣裝進吹氣玩具,我們就能看的玩具鼓起來了,擠一擠就跑出去了,空氣雖然看不見,可是我們可以想辦法感覺到它,看到它。
教師: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沒有空氣呢?我還不太相信(拿出一只塑料袋),你們有辦法把空氣抓到嗎?
小結:原來角落里、桌子下、走廊里,都有空氣
教師:用塑料袋可以抓住空氣,用布口袋抓,行嗎?
幼兒:“不行”布口袋里有細漏洞,空氣從細漏洞里跑,抓不住
教師:人身體里有空氣嗎?有什么辦法讓我相信你們身體里有空氣呢?給你一根塑料管讓我看看你身體里的空氣,我看不見呀,往水里吹試試看,原來人身體里也有空氣。
小結: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發(fā)現(xiàn)吹氣玩具里、杯子里、身體里都有空氣
(6) 懂得空氣要保持清新
小朋友都知道了空氣的重要性,你知不知道空氣也會生病?
小結:清新的空氣是很干凈的,看空氣會因為污染而生病,如工廠里放出的廢氣、汽車噴出的尾氣、垃圾或水溝散發(fā)的臭味等,污染了本來很干凈的空氣,這叫污染病,空氣生病了,就會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所以小朋友要講衛(wèi)生,保護環(huán)境,讓空氣永遠干凈。
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大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認識幾種常見的昆蟲。
了解昆蟲的基本特征。
活動準備:
玩具卡:《獨角仙大賽》
掛圖:《昆蟲大集合》。
獨角仙相關參考資料。
觀察記錄表。
有關描述昆蟲的圖畫書。
活動過程:
請幼兒觀察掛圖,說一說:
——哪些昆蟲是曾經(jīng)見過的?
——它們叫什么名字?
請幼兒觀察圖片上昆蟲的外形特征,并將幼兒所說的內容記錄在觀察記錄表格上。
和幼兒一起討論剛才記錄的內容。
——我們來比較這些昆蟲哪些地方是一樣的?積極參與墊子上游戲,鍛煉大肌肉的.運動技能,提高身體動作的協(xié)調能力和靈活性。(如都有6只角、大部分有翅膀、身體分成頭、胸、觸角、有殼等。)猜謎游戲:
——把幼兒分組。
——教師根據(jù)昆蟲的外形和特征出謎面,請幼兒說出謎底。
——進行搶答,大隊一次得一顆星,得星最多得小組獲勝。
活動反思:
引導幼兒觀察昆蟲的特點,了解昆蟲的基本形、色彩、結構,體會其美感,能夠大膽的想象并進行創(chuàng)作,在課堂中我的教學設想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觀察化學小魔術,激發(fā)探索興趣和積極嘗試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見的食物含有淀粉。
3、通過科學實驗自主探索,并記錄下來。
【活動準備】
1、米湯、土豆、小面粉、饅頭、南瓜、芋頭、藕等含淀粉的物質若干,蘿卜、白菜、萵苣、水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質若干、小噴壺一個、碘酒、棉簽。
2、課前用米湯畫好幾幅畫。
3、記錄表格。
4、PPT,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過變魔術嗎?你們喜歡魔術嗎?為什么?
師:今天老師也要給小朋友們變個小魔術:
教師扮演魔術師,首先出示課前用米湯畫好的畫,然后把碘酒溶液噴在畫面上,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二、知識點講解。
1、討論:為什么原本什么也沒有的白紙在噴上藥水后會出現(xiàn)圖案呢?
2、師講解:
(1)其實老師已經(jīng)在課前在這張白紙上畫好圖案了,只是老師畫畫用的不是小朋友平時用的'畫筆而是米湯。所以當噴上碘酒時原來看不出來的畫面就顯現(xiàn)出來了。
師在投影儀下師范向米湯中滴入碘酒。
(2)用課件出示有淀粉和碘酒的圖片,講解小實驗的科學原理。
師:我們用米湯畫畫,米湯里含有淀粉,小噴壺里裝的藥水是稀釋的碘酒溶液,淀粉遇到碘酒溶液后就會發(fā)生反應,變成藍色。
三、幼兒操作。
1、教師引導,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師出示實現(xiàn)準備好的各種食材。
師:小朋友們,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是含有淀粉的。小朋友們,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想出一個好辦法,從這些食物中把含有淀粉的食物挑出來。
師首先引導幼兒動腦筋思考,自由討論。
師:剛才的魔術告訴我們:當?shù)矸塾龅降庠鼐蜁兂伤{色,所以我們只要把碘酒涂抹(滴灑)在食物上,如果食物中含有淀粉,那么當食物中的淀粉與碘酒中的碘元素相遇就會變成藍色。
師通過投影儀示范測試兩種食材。
2、師向幼兒提出操作要求:
每位幼兒從所提供的食材中選取5種自己喜歡的食材進行測試,并把測試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總結測試結果。
(1)師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測試了哪些食材,其中哪些是含有淀粉成分的,哪些是不含淀粉成分的。
(2)師利用PPT總結幼兒測試結果。
四、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測試的這些食材只是生活中常見食材的一小部分。生活中我們還會經(jīng)常很多其他的食物,它們中有含淀粉的也有不含淀粉的,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利用這個辦法測試一下吧。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膨脹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物體膨脹條件。
2.能夠記錄物體膨脹前后的變化。
3.萌發(fā)對物體膨脹現(xiàn)象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經(jīng)驗準備:
喝茶的經(jīng)驗。
材料準備:
普洱茶葉及裝茶葉的小盤子,開水一壺,透明茶杯
記錄單(每個幼兒一張)
干木耳,菊花,紫菜,粉絲
活動過程:
一、觀察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去做客,你們的老師為我泡好了茶水。喝茶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茶葉有神奇的變化,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分享茶葉的秘密吧!
2、幼兒通過看看、摸摸、聞聞比較干茶葉、濕茶葉的不同。
干茶葉泡進水中,體積慢慢變大了,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就叫做膨脹。
二、探索茶葉膨脹的原因
1.小實驗:為每個小組泡茶,幼兒觀察茶葉的變化
2.教師小結:因為茶葉在制作過程中通過蒸炒烘焙晾等工藝將葉子中的水分都排掉了為了美觀又做成不同的`形狀,熱水沖泡后茶葉吸收水分自然就舒展了。象泡茶這樣,把干的物品放進水里,體積慢慢變大,這種現(xiàn)象叫吸水膨漲。
三、探索其他吸水膨脹的物體,并動手記錄。
1.討論:生活中像茶葉這樣吸水會膨脹的食物還有哪些呢?
2.出示實物(黑木耳、銀耳、紫菜、粉絲、方便面)
3.分組動手操作,并記錄
4.展示分享觀察結果
四、感知物體遇熱膨脹的現(xiàn)象
1.出示一個癟的乒乓球,請幼兒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它恢復。
小結:癟的乒乓球,受熱發(fā)生了膨脹。物體隨著溫度的升高,體積慢慢變大了,這種現(xiàn)象叫做遇熱膨脹。
五、結束活動
師:今天,我們一起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許多吸水膨脹和遇熱膨脹的現(xiàn)象,接下來我們再去找找還有哪些東西也會出現(xiàn)膨脹的現(xiàn)象。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觀察各種蔬菜的外形和特征
2、比較不同蔬菜的差別
活動準備:豐富的蔬菜
活動過程:
一、教師交代參觀任務,要求幼兒帶有問題去進行觀察請幼兒仔細觀察自己所看到的蔬菜,并進行相關的咨詢(比如:它的名字是什么,怎么食用等)
二、交流參觀成果
1、請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講給大家聽,并能把自己獲得的信息與大家分享
2、向大家介紹自己剛認識的蔬菜
三、教師小結
1、總結幼兒的觀察結果,講解蔬菜的特征
2、引導幼兒對不同的蔬菜進行比較(外形特征、食用部位的不同等)
3、對蔬菜進行簡單的分類(可根據(jù)食用部位、顏色等)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我一直認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應該再注重靜態(tài)知識的傳遞,而應該注重將知識和兒童的生活有機牽掛起來,變靜態(tài)的傳遞為動態(tài)的索取。注重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源于生活,緣于興趣!笨諝馐侨撕蛣又参镔囈陨娴奈镔|,無處不在,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但是在與中班幼兒平時的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對空氣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顒又饕ㄟ^五個階段的實驗讓幼兒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進行探索,從而了解空氣的存在與神奇,感知空氣流動形成風,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空氣與人以及其它物質的關系。在實驗過程中,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注意讓每個幼兒都參與進來。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真知;通過嘗試驗證真知,培養(yǎng)幼兒探究科學的能力以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了解空氣是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的物質。
2.初步了解空氣流動產(chǎn)生了風,以及空氣與人的關系。
3.培養(yǎng)幼兒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條形的氣球11個、圓形氣球1個、充氣動物玩具2個、一個打火機、一根香條、5支小蠟燭、5個燒杯、一把扇子。
2.風車圖片ppt。
3.關閉活動室的窗戶。
活動過程:
一、師幼通過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氣的存在及特點
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著做深呼吸。
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氣)
師引導幼兒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聞,感知空氣無色、無形、無味的基本特征。
設計意圖:
通過深呼吸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直奔主題,同時又很巧妙地滲透了空氣的`基本特點,激發(fā)幼兒對空氣的關注興趣。
二、師幼通過“改造”氣球感知空氣的變形
1.老師出示不同形狀的氣球,以及不同形狀的充氣玩具。
2.引導幼兒說出它們的形狀。
3.引導幼兒思考這些玩具為什么能鼓起來?
(幼兒討論)
4.師小結過渡:這些玩具能鼓起來是因為里面填充了空氣。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把它裝在圓形的容器里,它是圓的;把它裝在長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長方形的;裝在兔子的氣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狀了?諝馐菚兊哪g師,老師請你們來看看空氣是怎么變形的。
5.老師取出一個條形狀的氣球,通過擠壓把它設計成一小狗模樣。
6.把10個條形狀的氣球分發(fā)給幼兒進行造型設計。其余幼兒注意觀察這些條形狀氣球的變化。
幼兒進行操作老師表揚心靈手巧的幼兒。
7.拓展過渡:空氣是個魔術師可以任意改變形狀,在我們身邊還有一些東西和他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你能想出來嗎?
幼兒思考,交流。
師小結:像空氣一樣的氣體,像水一樣的液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比方說天上的云、霧、風,我們吃的油等等。
設計意圖:
此環(huán)節(jié)重點讓幼兒通過觀察、操作去主動發(fā)現(xiàn)空氣是沒有固定形狀的。結尾的拓展是對幼兒好奇心的培養(yǎng),讓幼兒學會聯(lián)系生活中的所見進行比對從而擁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三、通過造風實驗感知空氣流動產(chǎn)生風
1.師打開活動室的窗戶,引導幼兒感受有什么東西吹進來了。
2.師用打火機點燃一根香條,讓幼兒觀察煙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輕輕扇動,讓幼兒觀察煙的方向,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煙的方向發(fā)生了改變?(扇子的扇動使空氣流動了)
3.師讓全班幼兒用手對著臉扇一扇,看看會產(chǎn)生什么?(有一股風)
4.請一名幼兒拿著一個圓氣球,然后對著另一名幼兒的臉,放掉氣球里的氣,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覺。
5.啟發(fā)幼兒思考風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幼兒交流)
6.師小結補充:通過剛才的幾個小實驗我們知道空氣流動產(chǎn)生了風。風有時大有時小。空氣跑得快,風就跟著快,空氣跑得慢,風就跑得慢。
7.師引導幼兒思考交流:如果我們在一個小房間里感覺悶時要怎樣呢?夏天,小朋友感覺熱怎么辦?冬天,在外面感覺風很大很冷的時候,該怎么辦呢?早晨起床,房間里氣味很不好,應該怎樣呢?
8.知識拓展:ppt出示風車圖片,告訴幼兒人們利用風的力量可以發(fā)電。
設計意圖:
在感知風的形成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主要設計了四個體驗步驟來感知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這一科學知識:感知自然風——扇子扇動的風——手扇動的風——氣球放出的風。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會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風,實現(xiàn)知識和生活的鏈接。關于風的知識拓展,是為幼兒打開又一扇科學探究之門。
四、通過捂鼻試驗,感知空氣與人的關系
1、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的空氣和我們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呢?我們來做個實驗:用小手把鼻子捏緊,緊閉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為止。
2、師引導幼兒思考交流剛才為什么會感覺難受。
3、師小結:我們的生命離不開空氣,長時間吸不到空氣,我們就呼吸困難了,所以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把腦袋放在被子外面,這樣我們就能吸到空氣了。
設計意圖:
此環(huán)節(jié)除了讓幼兒親身感受空氣是人賴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還將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識滲透其中,讓幼兒學科學,用科學。
五、通過蠟燭熄滅實驗,了解空氣的助燃性
1、我們的生命離不開空氣,火其實也離不開空氣,老師給你們做個實驗:先點燃一根蠟燭,然后用一個燒杯罩住,過一會兒,把燒杯拿掉,看看蠟燭怎樣了。
2、師請5名幼兒到操作臺前做同樣的實驗。
3、小朋友們現(xiàn)在知道了火離不開空氣,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鍋著火了,最好的滅火辦法是什么呢?
幼兒討論交流。師小結:對于著火的油鍋,讓火苗碰不到空氣最好的辦法是快速蓋上鍋蓋。
設計意圖:
這個環(huán)節(jié)緊扣課題,突出空氣的“神奇”,讓幼兒逐步加深對空氣的好奇心。同時也是滲透學科學用科學的理念,引導幼兒學會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師總結延伸
空氣就是這么神奇,風離不開它,我們離不開它,連火也離不開它呢,還有哪些東西離不開它呢?它究竟還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們平時可要多聽、多看、多問、多想,就會有許多發(fā)現(xiàn)哦!
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僅僅靠幾節(jié)科學活動課是遠遠不夠的,老師必須讓每節(jié)科學活動課都長滿向外不斷延伸的觸角,這樣的科學活動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動反思:
本節(jié)活動先從教育目標方面來看:活動目標比較明確,恰當體現(xiàn)了“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也在目標中體現(xiàn)。所選內容以及整個設計過程,符合新《綱要》精神,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活動過程緊緊圍繞著目標,環(huán)環(huán)相扣,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從活動過程來看,第一環(huán)節(jié):以猜謎的形式導入活動,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說說是誰的尾巴、形狀等。在這過程中鼓勵幼兒說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給予每個幼兒充分展示的機會;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用課件的形式調動幼兒觀察的興趣,生動形象地讓幼兒了解動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兒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操作活動,完成拼圖游戲,引導幼兒動手又動腦。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幼兒在用手用腦的過程中積極的探索認識了更多的動物以及它們尾巴的功能。科學活動不僅僅是傳授科學知識,更要緊的是在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擁有科學的素養(yǎng),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顆充滿好奇的心,一雙敢于嘗試的雙手,一個善于思考的大腦。這些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豐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兒主動參與。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幼兒在動手操作的觀察中,了解紙有吸水的特點,感知不同質地的紙張吸水性不同。
2、教幼兒初步學會做觀察記錄
3、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紙折睡蓮若干、碟機、碟片、盆7個;
2、報紙、臘光紙、彩紙、牛皮紙、白板紙各若干;
3、記錄卡幼兒人手一分、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探索紙的吸水性。
1、幼兒將各種質地的'紙放入水中觀察,了解紙的吸水特點。
2、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幼兒初步了解紙能吸水。
二、看“睡蓮”碟片,引起幼兒興趣。
1、今天老師帶了一段很美的錄像,我們一起來欣賞。
2、提問:“剛才,碟片里有什么?”
三、初步實驗,進一步了解紙有吸水性。
1、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朵睡蓮,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2、把它拿起來放在桌上,看看會有什么變化?
3、想一想,把它放在水里,它會有什么變化?
4、試一試吧!
5、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為什么它在桌上不開,放在水里會開?
6、幼兒討論,教師小結,紙能吸水。
四、分組實驗,了解紙質不同,吸水性不同。
1、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紙有什么不同?
2、大家聽口令,同時將不同水聯(lián)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現(xiàn)象?
3、提問:看到了什么?它們是同時開放的嗎?為什么有的先開,有的后開?(幼兒討論后回答)
4、小結:這五種紙厚薄不同,軟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們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五、學做記錄。
1、再次實驗,把結果記在心里,再寫到卡片上。
2、驗證結果。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3
(精選)科學教案08-05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8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