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引導語: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么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么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四、小結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知道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2、學生能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3、學生以細心、小心的態(tài)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 學 過 程動態(tài)修改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二、觀察螞蟻
。ㄒ唬┦彝庥^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jīng)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jù)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ǘ┦覂(nèi)觀察螞蟻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fā)現(xiàn)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yǎng)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nèi)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jīng)歷探究熱的傳遞規(guī)律過程。
2.加強測量水溫的技能訓練,培養(yǎng)連續(xù)觀察并記錄的能力。
3.學會分析實驗現(xiàn)象及數(shù)據(jù),找尋其中的科學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知道科學探究過程中,離不開認真細致的觀察。
2.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樂于合作,扎實完成自己的任務。
科學知識
1.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
2.了解熱總是從高溫物體(部分)傳向低溫物體(部分),直到物體溫度相等為止。
3.了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金屬棒、酒精燈、火柴、凡士林或蠟、支架、溫度計、大燒杯、小燒杯、熱水、冷水。 拓展課準備:酒精燈、火柴、三角架、石棉網(wǎng)、燒杯、水、茶葉、有關熱輻射的錄像資料。
一.教學導入
1.演示:將開水倒入杯中,放上湯匙,過會兒,讓學生摸摸。
2.提問:“湯匙變熱了,熱怎么傳遞過來的?” 引導學生做出猜想后,進入下面的實驗研究。
二.活動 物體怎樣傳熱
1.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材料。
2.猜測:火柴棒掉落的順序會怎樣?(猜測的理由)
3.交待實驗注意事項。
4.學生實驗。
5.匯報。
6.檢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7.歸納:熱是從高溫部分傳向低溫部分。
三.活動 測量變化的水溫
1.組織學生預測:兩杯水的溫度各會有怎樣的變化?兩杯水最后會怎樣?2.討論要做好實驗,該怎樣進行?
2.討論:要做好實驗,該怎樣進行?
3.分組測量,認真觀察、準確讀數(shù)和及時記錄。
4.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熱從熱水杯傳向冷水杯,溫度的變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兩杯水溫度相等。
四.拓展:熱的傳遞方式
多媒體課件輔助介紹。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ㄔO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xù)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
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guī)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中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shù)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牛頓)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
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3.讓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什么它會上?(浮力大于重力)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前的分析:
有一天,戶外活動是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自發(fā)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戲。有幾個小朋友竟跑到我面前問:“老師,影子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有的地方有影子,有的地方?jīng)]有影子呢?”中班的幼兒已經(jīng)認識了影子,同時他們對影子的形成很感興趣。我決定以此開展活動,讓幼兒在影子的游戲中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樣形成的,知道光與影子的關系。
活動目標:
1、 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樣形成的,感知光與影子的關系。
2、 體驗影子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圖畫、手電筒、玩具、幻燈機。
2、 將活動安排在有陽光的時間進行。
活動時間:
兩課時
活動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 運用猜謎,引發(fā)興趣
師:中班小朋友可聰明了,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非常有趣的謎語,考考大家,仔細聽聽,看誰最聰明,最先猜出來:人人有個好朋友,烏黑身子烏黑頭,陽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開口。
咱們小朋友仔細想一想這是什么呀?誰最先告訴老師。
幼:影子。
師:對,這是影子。中班小朋友果然名不虛傳,特別特別地棒,來每人一朵小紅花。
咦,誰在哭呀?教師出示毛絨玩具小貓佯裝小貓在哭。講述故事《膽小的咪咪》。
今天上午,小貓咪咪正在草地上玩,它玩的可高興了。突然,它發(fā)現(xiàn)身旁有一個黑黑的東西。咦這是什么呀?咪咪很奇怪,它趕緊向東跑跑,可黑黑的東西也向東跑跑,它又向西跑跑,可黑黑的東西也向西跑跑。這下,可把咪咪嚇壞了,它急得大哭起來。媽媽,媽媽……
@_@我是分割線@_@2、 聯(lián)系生活,請幼兒猜一猜黑黑的東西是什么?
師:小朋友想一想黑東西到底是什么呀?
幼:影子。
師:對,是影子。小朋友們真聰明。那么影子是什么形成的呢?
二、 動畫演示,探索新知
1、 做實驗,初步了解
師:咱們小朋友認識了影子,那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的呢?
(1) 打開幻燈機,將光投到墻上。
師:小朋友仔細看一看,墻上有影子嗎?
幼:沒有影子。
(2) 教師用玩具狗擋住光線。
師:現(xiàn)在看一看墻上有影子嗎?
幼:有。
師 :剛才沒有影子,現(xiàn)在有了,為什么呢?
幼:開始沒有小狗,現(xiàn)在有小狗了。
師:小朋友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有了小狗就有影子嗎?
(3) 教師關掉幻燈機。
師:現(xiàn)在看一看,墻上有影子嗎?為什么?
幼1:沒有。
幼2:沒有小狗了。
教師總結:沒有光,有物體,也不會產(chǎn)生影子。
2、 看動畫——深層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
演示課件:小貓咪咪是怎么擋住光線寶寶,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師:那么咪咪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讓我們來看一看。
幼兒看動畫,教師形象表述。
師:太陽公公發(fā)出許多光線寶寶,照到咪咪身上,咪咪的身體擋住了光線,光線“闖”不過去,在咪咪身后就有了黑黑的影子。
三、 參與游戲,鞏固知識
1、 看一看
師:好了,咱們小朋友知道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你們想不想到前面來看看自己的影子呀?教師打開幻燈機,請幾名幼兒在幻燈機前看影子。幼兒自由動作(或伸手、或彎腰、或跳舞、或踢腿……)
師:哈哈,影子多有趣呀,誰來說一說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幼1:有光就有影子。
師:有光就有影子嗎?
幼2:身子擋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幼3:物體擋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_@我是分割線@_@2、 做一做
師:小朋友們閉上眼睛,看老師給你們變一個魔術。一只小鳥飛來了,飛呀飛。一只小羊走來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來了,啊嗚啊嗚,我要吃了你們。呯,獵人來了,大灰狼嚇跑了,小羊跑了,小鳥也飛走了。(來時邊說邊做手影)
發(fā)給幼兒手電筒,讓幼兒自由分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凑l做得更像。
四、 室外游戲,加強記憶
師:影子多有趣呀,咱們到外面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好不好?
全體幼兒隨老師邊唱邊做小鳥動作“飛”到室外,找自己的影子。
(1) 找一找
幼兒在陽光下找自己的影子,然后再讓幼兒仔細觀察陽光下除了自己的'影子,誰還能發(fā)現(xiàn)其他物體的影子。
(2)說一說
幼兒互相說一說自己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動一動
師:小朋友們,怎樣能讓自己的影子動起來?
(幼兒或走或停、或跑或跳、或跳舞或做操……)
(3)變一變
師:小朋友們真能干,那誰來把自己的影子變一變?
幼兒自由做各種小動物形象。游戲《給小動物畫像》
小鳥醒來了,嘰嘰喳喳叫,飛到草地上,做呀做早操;
小貓醒來了,喵喵喵喵叫,走到草地上,做呀做早操;
大象醒來了,鼻子搖呀搖,走到草地上,做呀做早操;
小兔醒來了,蹦蹦又跳跳,跳到草地上,做呀做早操。
(4)藏一藏
師:影子真有趣呀,咱們小朋友想一想,怎樣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來呢?讓別人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幼兒四散跑到操場的蔭涼處,有的跑到大樹影子里,有的跑到大滑梯影子里,有的跑到墻蔭涼里……
(5)畫一畫
幼兒自由結組,每兩人一組用粉筆在地上互相記錄對方的影子,等兩小時后會帶同一地點
看看影子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探索影子與太陽位置的關系。
五、 前后呼應,進行總結
出示課件:咦,咪咪還在哭呀,讓我們一起來告訴咪咪好不好?
幼:好,咪咪身子擋住了太陽光,光透不過去,你身子后面就有了影子。
師:咪咪明白了,它說中班的小朋友可真聰明,謝謝你們幫助了我。我要走了,咱們再見吧!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答問題;
2、認識到科技是不斷發(fā)展的,喜歡大膽想象與未來科技有關的內(nèi)容;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chǎn)品、新事物。
3、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理解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主動
教學重點及難點:
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答問題
教學準備: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還可準備一些其它的游戲器材。
教學過程
(一)游戲?qū)胄抡n
教師談話: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游戲,這個游戲需要兩個同學來完成,誰是咱們班力氣最大的?誰是咱們班力氣最小的?(同學們推選了兩名學生到講臺上做游戲。)
講解規(guī)則:老師這兒有兩個漏斗和兩個乒乓球。現(xiàn)在請兩位同學每人拿起一個漏斗,將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內(nèi),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誰能把氣球吹走,誰就獲勝。大家猜一猜,誰能把乒乓球吹走?
學生猜測:全班40名學生進行猜測,教師記錄猜測情況:認為力氣大的同學獲勝的有36人,認為力氣小的同學獲勝的有4人,認為都不能獲勝的有0人。
驗證猜測:結果兩位同學都沒有獲勝。全班只有一位同學猜測正確。
自由探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現(xiàn)象,提出問題,猜測原因。
繼續(xù)游戲:講解新規(guī)則:我們再請兩位同學換一種吹法,讓漏斗口朝下,大家再猜一猜,誰能把乒乓球吹走?學生猜測,教師記錄。學生演示,驗證猜測。教師引導分析現(xiàn)象,提出問題,猜測原因。
游戲體會:兩個游戲中的乒乓球都沒有被吹走,而同學們的兩次猜測都和游戲結果不一樣?磥恚芯靠茖W不能光憑猜測,而是先猜一猜,再動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二)教學新課
1、我們來做小實驗。
。1)“能否站起來”實驗
熱身活動:聽老師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W生反復做幾次,感到起立坐下非常容易。)
實驗要求:指一名學生端坐在講臺前的椅子上,雙腳往前放。老師把手指放在他的額頭前,不讓他的身子向前傾,試一試,這位同學能站起來嗎?
學生猜測:指2—3名學生猜測,說出猜測的`理由。
分組實驗:按照實驗要求,學生充分實驗。教師在巡視指導中和進行實驗的同學交流實驗的感覺和體會。
匯報實驗結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學無法站起來。
分析實驗結果:學生自由猜想其中的原因。
教師小結:這個游戲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對不對啊?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解決這些問題。課下,同學們也可以繼續(xù)研究,看還能發(fā)現(xiàn)哪些問題。
。2)“吹蠟燭”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在同學們的實驗桌上有蠟燭、火柴、漏斗、瓶子、木塊,隔著這些形狀不同的物體吹蠟燭,會把蠟燭吹滅嗎?同學們先猜想一下,然后進行實驗,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分組實驗: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學生的實驗情況,指導學生控制實驗變量,進行對比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同時啟發(fā)學生把身邊的物體作為實驗材料,逐一進行實驗。
匯報交流:指幾名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討論:①為什么隔著漏斗、瓶子能吹滅蠟燭?
、跒槭裁锤糁緣K、文具盒、書本等吹不滅蠟燭?
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形狀上尋找答案,并鼓勵學生課下找更多的實驗材料進行研究。
3、“吸飲料”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在每個小組的實驗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燒杯和吸管(應選擇比較粗的吸管),同學們想辦法去吸到飲料,看哪一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學生稍做討論,然后開始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師:在實驗過程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同學們剛才玩的開心嗎?你們是怎么玩的?(引導學生說出:先猜想,再動手做一做,最后得出結論)
4、教師小結:
同學們,剛才做游戲和實驗的過程就是做科學的過程?茖W家在做科學的過程中有了很多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比如:科學家根據(jù)隔瓶吹蠟燭的實驗制造了流線型的汽車、飛機、輪船等,不僅美觀,而且提高了運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2、說一說,我們身邊哪里有科學。
1、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教師講述:游戲中有科學,我們的生活中哪里還有科學呢?
學生舉出身邊的有科學的例子:玩具里面有科學,衣服里面有科學,動植物身體里面有科學,聲音里面有科學,交通工具里面有科學,手機里面有科學等。
教師小結:看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板書課題),只要你是個有心人,我們身邊的科學就不難發(fā)現(xiàn)。
2、交流資料,感悟科學。
師:課前大家已經(jīng)搜集了一些有關科技方面的資料,下面咱們來交流一下。
。▽W生交流帶來的資料,展示了很多高科技產(chǎn)品,說明這些產(chǎn)品里面有科學。)
師:同學們帶來的資料很好,老師也帶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
。ń處煵シ女斍皣H上、中國比較先進的科技方面的錄象資料,如:登月、克隆技術等。讓學生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
3、自由活動:啟發(fā)學生畫一幅科幻畫或編一個科幻小故事,憧憬科學。
師:科學家們的創(chuàng)造令我們贊嘆不已,老師也有一些大膽的設想,大家有沒有興趣聽一聽?(老師結合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生物技術——克隆技術”、“材料技術——納米材料”、“能源技術——無污染能源”、“空間技術——太空移民”對科學的未來進行暢想,展現(xiàn)給學生一幅美麗的科學畫卷。)
師:老師說出了自己的設想,同學們有什么大膽的設想呢?那就請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畫一幅科學幻想畫或編一個科學幻想小故事,盡情地展示你的才華吧!同學們可以一個人活動,也可以小組活動;可以動手寫一寫、畫一畫、做一做,也可以說一說,想一想。
學生自由活動:有的學生畫科學幻想畫,有的編科學幻想小故事,有的在靜靜地想,有的在高聲地說;有的小組動手制作太空城,有的小組開起了科學故事會,還有的小組正討論進行一次以“暢想科學未來”為主題的手抄報展示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的想法給予充分的肯定。
教師小結:有的同學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完成了,有的同學正在創(chuàng)作。老師知道大家有許多神奇的想法,我們在課下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進行完畢,好不好?我們還要舉辦一個小型畫展或故事會讓同學們充分展示和交流。
課堂評價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老師發(fā)現(xiàn)小朋友們個個善于觀察、善于動腦、善于想象,不愧是一名小科學家。那你覺得同學中誰表現(xiàn)比較出色?為什么?你認為老師表現(xiàn)如何呢?你對自己的表現(xiàn)滿意嗎?把你對自己的評價記錄在評價表上吧!
布置作業(yè)
師:一節(jié)課的時間總是這么短暫,但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不會因為下課鈴聲響起而停止。課下,就讓我們以“身邊的科學”為主題進行一次調(diào)查活動,繼續(xù)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吧!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光的傳播路線作出假設性解釋;會做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實驗;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2.喜歡大膽想象;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3.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人類對光速的探究歷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城市的夜景錄像、光沿直線傳播的課件資料。
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火柴、激光燈、紙筒、吸管,大果凍(透明)、帶孔紙板(每組三個)、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播放多媒體錄像資料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感受豐富多彩的光的世界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城市正在悄悄的發(fā)生著變化,而且越變越美麗。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城市夜景的錄像,請大家欣賞。
。úシ懦鞘幸咕颁浵瘢
師:看了這段夜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極了。
師:什么美?
生:城市的夜景很美,水也很美。
生:燈光很美,很好看。
生:夜晚的建筑物很漂亮。
師:最美的.是什么?
生:燈光。
師:是啊,我也覺得我們城市的燈光很美,正因為有了這么多五彩斑斕的燈光,才把我們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絢麗多彩。那如果沒有燈光會怎樣?
生:世界將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
師:是啊,光與我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光,研究光,好嗎?(板書課題)
。ń處熢谛抡n伊始就用美麗的夜景錄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使孩子們對光充滿了神奇的向往,對光的探究更充滿了深深地渴望,這是促進探究所需的無盡動力。)
二、認識光源
師:光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想一想,哪些物體會發(fā)光呢?
生:太陽能發(fā)光。
生:月亮也能發(fā)光。
師:月亮會發(fā)光嗎?誰有不同意見?
生:月亮不會發(fā)光,它看起來那么亮,是因為它反射太陽的光。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課外書知道的。
師:你的知識很豐富?凑n外書是獲得知識的好方法。
生:老師,我知道星星會發(fā)光。
生:蠟燭發(fā)光。
生:不對,應該說是燃燒的蠟燭會發(fā)光。
師:你描述得非常準確,很棒!
生:鏡子也會發(fā)光。
師:是嗎?在漆黑的夜里,鏡子在發(fā)光?那你能看見鏡子嗎?
生:(笑了)看不到。
師:那鏡子會發(fā)光嗎?
生:鏡子不會發(fā)光。它看起來很亮,可能是它反射的別的物體的光。
生:老師,我還知道螢火蟲也會發(fā)光。
師:是啊,“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螢火蟲也是一種光源!
……
。ń處熾S學生的回答一一板書。)
。ㄉ钌畹貑l(fā),自然地交流,恰入其分地評價,讓人聽來既親切又自然,指導中不忘吟詩點晴,體現(xiàn)了教師深深的文化積淀,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師:樹有根,水有源。光也有個源頭,大家剛才講的這些發(fā)光體,我們把它叫做光源。像太陽、星星這一類光源屬于自然光源;像電燈、點燃的蠟燭等,這一類光源,你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
生:叫人造光源吧。
師:很好。那螢火蟲、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發(fā)光,它們叫什么好呢?
生:生物光源。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云和雨》是小學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天氣》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學習內(nèi)容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我們看云去”;二是:“下雨了”。
新課標對本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讓學生用觀察、描述等方式記錄天空的云量,從而建構“晴天、多云、陰天”概念。用容器收集雨水,測量雨水的深度,對照雨量等級表確定降雨的等級。
二、學生分析
1.知識基礎
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探究“空氣”、“冷水與熱水”、“測量物體溫度”等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天氣變化產(chǎn)生過一些有意或無意的注意,但對云和雨的認識只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2.年齡特點
小學生天性好奇、好問、富于幻想、勇于探索,學習激情容易調(diào)動。另一方面,小學生善于具體形象的觀察與探究,對抽象的推理則興趣不大。而《云和雨》的探究較為抽象,所以讓學生的探究活動難度較大。
三、設計思路
新課標明確指出,探究既是科學教學目標,又是科學學習方法。科學知識和技能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在老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多種資源,通過親歷活動而獲得。在這一教學理念指導下,運用了以下的教法:
1.學科整合。
這里的學科整合是指信息技術、網(wǎng)絡資源和科學課綜合運用!拔覀兛丛迫ァ笔且髮W生觀察、記錄、描繪、交流云的變化,但事實上,天空中云量的變化時機與教學時間的吻合機會是很少的。我利用網(wǎng)絡中豐富的氣象資源,滿足了這一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
2.創(chuàng)設情景
“下雨了”是教材編排的第二個教學活動。小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有看得到的景、摸得著的物,而課室里和書本上都難以滿足上述的要求,所以把創(chuàng)設情境作為本課的難點。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有目的有組織經(jīng)歷下雨的過程是很少的。所以我組織部分學生進行了模擬“人工降雨”,收集“雨水”的活動并拍成了錄像。學生在課室中也可以看掛風下雨了。到學生有了情景經(jīng)歷,學習積極性說能充分調(diào)動,教學目標就能很好地完成,并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3.提供資源、搭建學習平臺。
老師設計網(wǎng)站讓學生探究云;提供工具,測量溶器中雨水深度。這是為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在自主實驗、交流、成果展示過程中****建構知識,感悟科學,形成科學素養(yǎng)。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描述云的變化會引起天氣的變化,說出一些和云有關的諺語。
、普莆帐占晁姆椒ǎ芡ㄟ^測量容器中雨水的深度,確定雨量等級。
⑶運用感官和從網(wǎng)絡中獲取資源探究云。
⑷使用工具測量雨水的深度。
2.過程與方法
、沤(jīng)歷情景(觀看“云和雨”的小^電.影、人工降雨)
、菩〗M合作、自主探究(上網(wǎng)搜索與云有關的諺語,動手測量雨水的深度)
、菂R報交流,共同建構知識。(匯報交流天氣圖的云量和雨水的深度,共同建構云和雨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⑴愿意關注天氣的變化。
、茦酚诤献髋c交流。
、切蕾p美麗的天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之情。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晴天、多云、陰天的天氣特點,測量一天的降雨量。
難點:創(chuàng)設“云”和“雨”的情景供學生開展探究。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意圖:
風車是幼兒極為喜愛的、制作簡單的一種玩具。無論何時,都能玩。在玩風車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紙做的風車很容易就破損壞掉,“用什么紙制作風車更好”成了孩子們爭論的話題,他們都要自己制作風車,并且還提議要進行風車比賽。為此開展了此次活動《有趣的風車》,讓幼兒在制作風車、玩風車的過程中探索什么紙適合做風車。
教學目標:
1、制作簡易風車,體驗制作樂趣。
2、通過玩風車探索什么樣的紙更適宜做風車。
教學準備:
1、材料準備:
紙張(報紙、宣紙、瓦楞紙、手工紙、掛歷紙、皺紋紙、錫紙)、吸管、安全釘若干、幼兒個人猜想記錄、集體記錄表。
2、經(jīng)驗準備:
有玩風車的經(jīng)驗,知道制作風車的方法,在玩的過程中提出提問,對什么紙適合做風車有了疑問并做了猜想。
教學重點:
記錄根據(jù)風車轉動情況,并與同伴交流分享。
教學難點:
探究不同紙張風車轉動的實驗過程。
活動過程:
1、說一說。
(1)引導幼兒回憶猜想制作風車的紙張。
教師:猜想了哪些紙適合做風車?
幼兒:報紙、手揉紙、瓦楞紙、宣紙、圖畫紙。
(2)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師:你是怎樣猜想的?為什么?
幼兒:瓦楞紙結實,不會破。
幼兒:手揉紙柔軟,會轉得快。
幼兒:圖畫紙硬,會轉得快。
教師:怎樣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2、做一做(制作風車)。
根據(jù)自己的猜想選擇紙張制作風車。
3、玩一玩(感知風車的`轉動)。
讓幼兒到戶外動手玩一玩自己親手制作的小風車,讓幼兒感覺、發(fā)現(xiàn)誰的風車轉得更好。
4、想一想(由分享個人驗證結果引出集體驗證表進行經(jīng)驗梳理)。
教師:你的驗證結果是什么?是哪里出了問題?(引導幼兒分析“為什么用瓦楞紙、皺紋紙制作的風車轉不起來”。)
教師:你的風車轉得很快啊,請你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樣的紙制作的?(引導幼兒總結什么紙適合做風車)
5、評一評(集體驗證結果,選出最適合做風車的紙)。
教師:能轉動的風車是哪些紙做的?哪些紙最適合做風車?
科學教案 篇10
教科版修訂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目錄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1 植物新生命的開始2 種植我們的植物3 我們先看到了根4 種子變成了幼苗5 莖越長越高6 開花了,結果了7 我們的大豐收第二單元 動物的生命周期1 蠶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蠶的生長變化3 蠶變了新模樣4 蛹變成了什么5 蠶的生命周期6 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7 我們的生命周期第三單元 溫度與水的變化1 溫度和溫度計2 測量水的溫度3 水結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從哪里來6 水和水蒸氣7 水的三態(tài)變化第四單元 磁鐵1 我們知道的磁鐵2 磁鐵有磁性3 磁鐵的兩極4 磁極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會變化嗎6 指南針7 做一個指南針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冊)。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jù)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nèi)部結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chǎn)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一、 聽聽說說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jīng)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師:關注學生的匯報)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yè)布置】:家庭作業(yè):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板書設計】: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外部:形狀、大小、顏色植物的種子內(nèi)部:胚根、胚芽【教學反思】:2、種植我們的植物
【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根據(jù)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nèi)容和方法;根據(jù)對種子萌發(fā)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yǎng)合作意識,教案《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冊)》。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一、學習播種方法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jié)。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shù)1~10行內(nèi)容。4、生:閱讀P5頁順數(shù)1~10行內(nèi)容。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shù)量。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shù)據(jù)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里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里種植鳳仙花。2、師:督促學生養(yǎng)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yè)布置】家庭作業(yè):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板書設計】2.種植我們的植物記住播種方法:選種、放土、下種、澆水。關注種子生長:先長什么、再長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長。
【教學反思】3、我們先看到了根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zhì);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和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作出有依據(jù)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2、生:思考后回答。3、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4、師:揭示并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4、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5、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5、生:討論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么作用?實驗步驟如下:參看P8頁書上的內(nèi)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fā)到空氣中去,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么?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zhì)。
【作業(yè)布置】: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制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并注意觀察實驗裝置里水量的變化。
【板書設計】:3.我們先看到了根固定植物植物根的作用吸收水分
【教學反思】:4、種子變成了幼苗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過程與方法: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愿望。
【教學重點】: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fā)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剛出土的鳳仙花照片、植物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變化活動導入:1、師: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jīng)變成了幼苗,現(xiàn)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交流一下前一段時間鳳仙花幼苗生長變化情況。2、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顒又笇В1、師: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記錄,及時進行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堅持進行觀察。2、師: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說出新發(fā)現(xiàn)、新問題)3、師:指導學生觀察實物鳳仙花。4、師:指導學生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11-26
科學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