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吸水性》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紙的吸水性》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紙的吸水性》教案1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比較不同的紙在水中的結(jié)果,能進行簡單地實驗記錄;
2、能發(fā)現(xiàn)由于紙質(zhì)的不同產(chǎn)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現(xiàn)象,并能知道大概時間。
3、增強對實驗活動及探索事物的興趣。并運用此現(xiàn)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皺紋紙、錫箔紙、卡紙、吹塑紙、牛皮紙、白板紙、宣紙等。
活動過程
1、教師提問請幼兒猜想:把這些紙放到水里,會有什么結(jié)果?
2、幼兒操作實驗。
幼兒可以選擇在水盆里做實驗、也可以自己找容器來做實驗。
教師指導:
、僦笇в變簩⒓埛旁谒,耐心的觀察一會數(shù)一數(shù)幾秒鐘后,紙會完全吸入水,沉到水底。
、诒容^一下哪種紙吸水快,哪種紙吸水慢。
③紙吸水后和沒有吸水的紙有什么不同?
④觀察一下,除了吸水以外,還有哪些現(xiàn)象。
3、選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人們根據(jù)需要制造出各種吸水和不吸水的紙,請選一選合適的紙:天氣熱擦汗該選哪種紙?畫水粉畫該用哪種紙?包吃剩的食品如餅干糖果等該用哪種紙?擦桌子用哪種紙?并說明理由。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一些很特殊的紙,如不怕水的紙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動中我們進一步來研究。
《紙的吸水性》教案2
設計意圖: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各種各樣的紙,他們喜歡在一起發(fā)現(xiàn),討論各種紙的特性,不如什么紙是用來做什么的,是硬硬的還是軟軟的?我設計《紙的吸水性》教案,希望小朋友能夠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去談談紙,一起來討論哪些紙比較吸水,哪些紙不吸水。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紙,能大膽猜測各種紙的吸水性。
2、在游戲中學會比較各種紙的吸水性,并掌握統(tǒng)計的方法。
活動重點:
幼兒認真觀察實驗的過程。
教學難點:
如何進行統(tǒng)計。
活動準備:
1、卡紙、蠟光紙、餐巾紙、打印紙、報紙、皺紋紙、海綿紙。
2、每組一臉盆的水,放在小朋友的桌子上。
3、“紙張吸水性統(tǒng)計表”、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紙,猜測紙的吸水性。
1、今天陳老師帶來很多的紙,我們來看看都有些什么紙?
2、這些紙掉到了水里會怎么樣?
總結(jié):紙掉到水里會吸收很多的水,使紙沉到水底。
4、請小朋友來猜一猜哪些紙比較會吸水呢?(幼兒舉手表決,從最會吸水到最不會吸水排出準備的紙的.吸水性順序,老師做好登記)
二、 實驗環(huán)節(jié)
1、那我們來做一個實驗,來試試看哪些紙最會吸水,哪些紙最不會吸水。
2、我們來舉行一個造船比賽,把我們這些紙折成紙船,把紙船放進水里面,哪艘船先沉下去說明它最吸水。(每一組每種紙各一張,“紙張吸水性統(tǒng)計表”每組一張,有一個幼兒來登記。)
3、介紹“紙張吸水性統(tǒng)計表”
4、讓孩子們做實驗,并把實驗結(jié)果以數(shù)字的方式記錄在統(tǒng)計表中,教師進行指導。
5、老師和幼兒一起來折紙船。大家一起把紙船放進水中,觀察其反應。
三、實驗結(jié)果交流
1、根據(jù)“紙張吸水性統(tǒng)計表”和其他小組一起討論自己試驗的結(jié)果。
教師總結(jié):通過這張圖表我們可以看出吸水的紙有餐巾紙、報紙、皺紋紙,不吸水的紙有海綿紙、卡紙、蠟光紙、打印紙等等。
《紙的吸水性》教案3
設計意圖:
《紙的吸水性》是山大版教材主題一中《送紙船》的生成活動,在認識紙的特性中提取了紙的吸水性為重點掌握內(nèi)容,并加深了難度,讓幼兒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與紙質(zhì)有關(guān)!毒V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xiàn),以自己的語言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思考問題,同時考慮到中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本節(jié)活動主要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實驗,來促使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探索出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藝術(shù)課緊緊圍繞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的整合點,讓幼兒在選紙、染紙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對整合點的認識。
活動目標:
1.體驗小實驗帶來的快樂,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發(fā)展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能力。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
3.知道紙有吸水性,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不同紙的紙吸水性不同,并初步感知吸水性與紙質(zhì)有關(guān)。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紙有吸水性,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
活動難點: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與紙質(zhì)有關(guān)。
整合點:不同紙的的吸水性不同
活動準備:
。ㄈ艘唤M,分為五組)
11個透明操作水槽;紙巾、宣紙、繪畫紙的紙花各6個;紙巾、宣紙、繪畫紙的紙樹各16個;實驗夾16個;大筐12個、小筐6個;大小記錄表共17張;記錄筆15支;5個觀察盆;紙巾、宣紙、繪畫紙各6張;紙的用途PPT。
活動過程:
一、 紙花開了,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
。ㄒ唬┙處煵僮,引出探究問題
指導語:今天許老師給大家?guī)砹硕淦恋男〖埢,大家猜猜這朵紙花能自己開放嗎?
教師實驗。
指導語:紙花放在水里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在水里的花能開吶?
。ǘ┯變鹤灾鞑僮魈骄
1.講明實驗要求。指導語:第一像我這樣選一朵自己喜歡的紙花放在手掌心,在我發(fā)出“開始”的口令后,小朋友們“一起”將紙花放在水里。第二,紙花放在水里之后我們的`小手就不要碰它了,只有小眼睛來觀察一下,誰的紙花開得快?
2.幼兒操作實驗
3.紙有吸水性
。1)指導語:你們的紙花都開了嗎?為什么紙花開了?
。2)幼兒表述觀察發(fā)現(xiàn)。
(3)教師小結(jié):因為紙寶寶身體里面喝了水,所以紙花開了,我們把紙寶寶喝水的過程叫做紙在吸水,所以說紙有吸水性。
4.不同紙花的開花速度不一樣
。1)指導語:那你的紙花和其他小朋友的紙花開花的快慢一樣嗎?
(2)師根據(jù)幼兒回答記錄實驗觀察表。
。3)指導語:為什么有的紙花開得快,有的紙花開的慢?
幼兒回答。
過渡語:紙花寶寶是用不同的紙做的,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紙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二、觀察操作,理解紙的吸水性特點。
(一)觀察操作,了解紙質(zhì)是不同的
1.幼兒觀察。
2.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紙的不同點。
3.教師小結(jié):剛才我們說的這些紙的不同的地方,我們說是紙的質(zhì)地不同。
。ǘ⿲嶒灒盒浜人
1.教師示范玩法,講解記錄方法。
2.幼兒匯報觀察表
3.教師在自己的觀察表上做記錄。
4.教師小結(jié):原來不同質(zhì)地的紙吸水性是不同的,有的吸水性強,有的吸水性弱。
5.師結(jié)合紙花小結(jié)小樹的觀察記錄表。
三、結(jié)合生活,了解紙的用途
。ㄒ唬┪詮姷募埖挠猛
。ǘ┢渌埖挠猛
四、延伸活動,尋找身邊的紙
指導語:現(xiàn)在就讓我們回到班里去看一看,身邊還有哪些紙?他們都用來干什么了?
活動反思:
孩子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著那么多不同的紙,感受到了紙的多樣性,在實驗操作中幼兒積極進行討論,通過做實驗得到求證,懂得要科學地對待事物,不能以主觀意見代替實驗結(jié)果。在活動中感知體驗并能清楚得講述結(jié)論,整個活動幼兒的整體狀況都很好,積極主動的參與,興趣濃厚。
《紙的吸水性》教案4
第一部分 教學設計
教學內(nèi)容
《探索紙的秘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第一冊《我們周圍的材料》這一單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nèi)容包括:認識各種各樣的紙、觀察各種不同用途的紙、了解紙的發(fā)明及造紙材料、比較各種紙的不同,重點比較紙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了解紙的消耗等。要完成這些內(nèi)容并非一節(jié)課所能解決的。所以,在教學安排上我將《研究紙的吸水性》作為本課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透徹地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時間為1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紙的吸水性,并能進行簡單分類。
2、設計實驗研究,比較各種紙的吸水性能(重點和難點)。
3、意識到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點的紙,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4、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設想
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圍繞“科學探究”這一主線展開:提出問題——進行預測——制訂方案——交流討論其方案的科學性——實驗探究——得出結(jié)論。通過這樣一個活動過程,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定的了解,產(chǎn)生科學探究的熱情,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一課將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其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1、問題的提出。
對于問題的提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另一種是由教師直接提出來。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中,教師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其設置的情境進行假設,產(chǎn)生多種不同的意見,從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問題。既照應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又涉及到今后的認知規(guī)律,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2、問題的解決。
是直接探究問題,還是從已經(jīng)了解這些問題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對于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毫無疑問應選擇前者。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設計檢測方案,并進行反復交流、討論和相互質(zhì)疑,通過實驗研究,用事實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問題的延伸和拓展。
本課研究紙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過程,而它的知識目標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讓學生了解紙的發(fā)明,體會到人類的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從而萌發(fā)要設計一種新型紙張的美好愿望。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
教學準備
滴管,水、水槽,小夾子,紙(餐巾紙、廣告紙、牛皮紙、硬板紙、報紙),水杯,尺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每一小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來看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學生發(fā)言,教師粘貼各種紙標。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紙能吸水”。
(1)猜測:將這些紙都放進水里,會有什么現(xiàn)象?
。2)學生預測。
。3)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都認為紙能吸水,有的紙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紙吸水比較慢,比較少。(板書:快、多;慢、少。)
。4)教師提出問題:在同一時間內(nèi),哪些紙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紙吸水又慢又少?
。5)學生猜測,引起爭論。
2、探究紙的吸水性。
。1)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各自的預測。
(2)匯報研究方案,小組間相互質(zhì)疑、補充,使其方案更科學化。
(3)小組選擇工具進行實驗探究。
。4)匯報實驗結(jié)果。(你們小組是怎樣做的?得到什么結(jié)論?)
。5)比較預測結(jié)果和實驗結(jié)果。
。6)教師小結(jié)。(提出課題:研究紙的吸水性。)
3、了解紙的發(fā)明,意識到人類根據(jù)自身的需要發(fā)明了各種不同的紙。
。1)了解紙的發(fā)明。
。2)思考:為什么有的紙容易吸水為什么有的紙不易吸水?
。3)拓展:讓學生根據(jù)生活實際需要設計一種新型紙。
第二部分 課堂實錄(節(jié)選)
內(nèi)容:分小組設計“研究紙的吸水性”的方案。
師:剛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組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現(xiàn)在請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來談談你們小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組成員或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建議,進行補充。
生1:我們第三小組的方案是:分別往每一種紙上滴水,看哪種紙上的水印“長”得最大。(這時很多同學相繼舉起手來。)
生2:我同意他的意見,但我認為應該分別向每一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再來比較哪種紙“長”得大。
師:你為什么要求在每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來滴一滴水?
生2:因為只有向每一種紙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確比較出水跡的大小 。我想借助講臺上的那個“吸管”(滴管)來滴。
師(拿起滴管):是這個嗎?這叫滴管,用來滴少量水。
師:其他同學,你們同意他們的這種方案嗎?(大家表示同意。)
師(指向第三小組):同學們都同意你們小組的方案,能演示給大家看一下嗎?(第三小組演示:由一個同學依次向每一種紙滴一滴水。)
師(激發(fā)矛盾):老師看到這位同學先在牛皮紙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種紙上各滴一滴,同學們對他這種做法有什么意見?如果每隔十分鐘往一種紙滴一滴水,這樣做行嗎?
生:不行,應該同時往每一種紙都滴一滴水,因為不同時滴的話,那么先滴水的紙上,水跡肯定會大些,這樣會影響實驗效果。
師:同學們同意他的想法嗎?(學生表示贊同。)
師:那么我們將這一小組的方案定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我們這一小組是將所有的紙都放在水里浸濕,然后分別將每一種紙上的水擠到一個瓶子里,再來比較哪一瓶里裝的水多一些,就說明哪種紙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對他的方法有一點補充,應該將所有的紙同時放入水里浸濕,然后還要同時取出來,再擠出水來比較。
師:這位同學說的意思你們聽明白了嗎?大家對他們這種方案還有什么建議?(沒有人回答。)
師(舉起一大一小兩張紙放入水中):是不是這樣同時放入水中再同時拿出來?
生5:不對。在這個實驗中所有的紙應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紙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這個實驗就準確了。
師:你們小組接受他的建議嗎?(學生點頭。)那么我們將這種方法確定為第二種方案。(板書:方案二:擠。)其他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6:我們小組與第五組的方法有相似之處:也是將同樣大小的紙分別放入五杯水中浸濕,并且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再比較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認為不行。這五杯水要一樣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樣多,五個杯子也要一樣大小。
師:你們小組同意他們提出的想法嗎?(學生同意。)那我們就將這種方案定為方案三。(板書:方案三:降。)
又有同學舉手。
生:我們還有一種方法,是將這些紙全都同時插入水中,紙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后同時取出,看哪種紙吸上來的水跡高,就說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師:你能做給我們看一下嗎?
該生走上講臺,選擇了夾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將五個夾子分別夾住一種紙,再將夾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時放入水中,同時拿出來進行比較。
師:你們認為這種方法怎樣?
生9:我覺得不行,他剛才拿棍子時,棍子是傾斜的,這樣,有的紙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紙插得少一些,結(jié)果就會不準確,我認為應該將棍子兩頭固定起來,各種紙插入水中同樣多,結(jié)果才會準確。
生10:我還要補充一點,夾子在夾各種紙時也要注意夾入部分同樣多,保證露出紙的長度相等。
生11:各個夾子之間還要分開一點,以免各種紙粘到一起,影響最終結(jié)果。
師:同學們都很不錯,想到了這么多方法,我們就將剛才這種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嗎?(板書:方案四:插。)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搖頭。)
師:好,根據(jù)同學們剛才的討論,我們有了四種方法:滴、擠、降、插,每種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說,同學們已注意了紙的規(guī)格,要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現(xiàn)在請各組討論一下,選擇一種方案,想想看,你們都需要些什么工具,每組派一名同學來領(lǐng)取所需用具,進行實驗。
第三部分 教學后記
新課程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發(fā)揮余地,教師可以結(jié)合實際情況來取舍課程資源。
在教學《探索紙的秘密》一課時,我們就經(jīng)歷了多次反復的實踐。剛開始,教師給學生呈現(xiàn)出多種不同的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并確定研究的主題,結(jié)果學生熱熱鬧鬧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紙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較紙的厚薄,有的研究紙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紙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與匯報時,同學們還在忙著“研究”自己的主題,而不理會別人的發(fā)言。這樣,他們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義上,而沒有絲毫的改變與提高。這種研究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種真正的研究。我們意識到:讓三年級的學生搞研究,不能趕熱鬧,各搞各的,而是要讓他們結(jié)合大家的智慧,通過共同探討,不斷完善和提高。于是,又經(jīng)過幾次嘗試,將研究的主題由多個遞減為三個,兩個,一個。最后發(fā)現(xiàn),選取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主題——研究紙的吸水性,讓學生之間、各小組之間相互合作、相互質(zhì)疑,共同努力,最終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而對于剩下的內(nèi)容,則可以抱著“授之以漁”的心態(tài)放手讓學生自己課下去研究。所以,我們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shù)剡M行處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會低估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按照教師所設計的方法做實驗,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使學生走進“坐吃山空”的誤區(qū)。與其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學習,不如多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學習,哪怕有時有些嘗試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能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質(zhì)疑、相互補充使之完善。
例如,學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來研究各種紙的吸水性時,就經(jīng)歷了同學們相互之間不斷提出質(zhì)疑,不斷進行改進的過程,并通過實驗演示,在教師再次激發(fā)矛盾后才確定其方案。剛開始,學生只說分別向每一種紙滴水,看哪一種紙上的水跡大,馬上就有學生指出:應向每一種紙滴同樣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這個工具,研究方案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學生對此方案已沒有異議,但這與比較科學的方案還有一定的距離。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上,教師正準備直接給學生一些提示,可一個念頭打消了這種想法。與其直接暗示給學生,不如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只有讓學生不斷思考、反復實踐,才能達到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讓學生來演示這個還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實驗還沒演示完,就有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原來,他們發(fā)現(xiàn):用滴管向每一種紙滴水時,不能一個接一個地滴,應該同時滴,再來比較水跡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經(jīng)很完善、很科學了。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逐漸成熟起來,他們已明白要做比較的實驗必須在同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總之,討論和質(zhì)疑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途徑,學生正是在這種討論和質(zhì)疑中,思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師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機會,營造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氛圍,使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討論和質(zhì)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不隨意發(fā)表意見,只在適當?shù)臅r候,給一點暗示或點撥、引導,使學生的討論“柳暗花明”。
《紙的吸水性》教案5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生活中常見的與紙的吸水性有關(guān)的物品,啟發(fā)學生思考,原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可以根據(jù)物質(zhì)的不同特點有選擇性的利用它們。通過了解紙尿片的發(fā)展史,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捷,同時,技術(shù)需要不斷革新才能符合時代的需求!
(一)紙的吸水性在生活中的應用&紙尿布發(fā)展史
1.交流:吸水性強的紙在生活中的應用。
2.敘述:紙尿布的發(fā)明、改進、應用過程。
3.討論:吸水吸弱的紙在生活中的應用。
4.小結(jié):有時,我們需要利用紙的吸水性,有時則需要避免。
(二)科學與文化:做一幅扎染畫
感受扎染藝術(shù)為生活帶來美的感受。
2.教師現(xiàn)場演示制作要領(lǐng):折疊、捏緊、吸水。
3.學生制作扎染畫。
4.展示學生扎染作品。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張? 5.分析:今天扎染畫制作的原理? 6.談話:怎樣處理實驗時產(chǎn)生的廢紙?
7.教師展示變廢為寶:用今天實驗用紙與扎染畫做的紙燈籠。 8.談話:你們也想做一個嗎?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一個吧!
【教學反思:原本的設計只講到了人們利用吸水性強的紙,但我們的生活中并不是處處都需要吸水性強的紙,所以必須帶領(lǐng)學生思考:吸水性差的紙有什么用處?學生學以致用,在討論的過程中意識到:我們可以根據(jù)物質(zhì)的不同特點來應用它們。將知識聯(lián)系生活后,學生在做扎染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做出風格迥異的扎染作品。與此同時,通過了解扎染的歷史,意識到原來紙的吸水性還可以稱為一種極具地域性的文化,科學素養(yǎng)和美術(shù)素養(yǎng)得到了充分發(fā)展!
《紙的吸水性》教案6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學生通過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看到紙的吸水性,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轉(zhuǎn)念之,思考回顧之前的觀察,思考吸水性強的紙有什么特點?吸水性弱的紙有什么特點?學習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呼應。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探究——研討”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紙張之間的吸水性差異存在的原因!
1.討論:怎樣用這套器材設計吸水大王爭霸賽?
2.學生上臺展示:實驗裝置的拼裝。
3.明確實驗注意事項。
4.匯報實驗結(jié)果。
5.小結(jié):衛(wèi)生紙、宣紙吸水性強,銅版紙,卡紙、蠟光紙、拷貝紙吸水性弱。
6.分析:吸水性強的紙都有什么特點?吸水性弱的紙都有什么特點?
7.小結(jié):紙的吸水性與毛細孔有關(guān)。
【教學反思:如果在之前的觀察環(huán)節(jié),學生不能細致入微的發(fā)現(xiàn)不同紙張的差異、研討觀察結(jié)果時不夠充分,那么學生在實驗后生成“吸水性強的'紙有什么特點?吸水性弱的紙有什么特點”時則較為困難。所以在觀察紙張的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應充分指導學生進行仔細的紙的差異化觀察、同時給予充分的啟發(fā)和追問,讓學生完整的、恰當?shù)某尸F(xiàn)觀察結(jié)果,形成合適的。故此,教學才能像“剝筍子”一樣,層層遞進,讓學生達到最核心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紙的吸水性》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大班科學《紙吸水性》說課稿07-12
《紙》教案02-27
《紙樂園》教案02-14
紙娃娃教案01-26
紙的秘密教案01-31
好玩的紙教案03-12
《染紙》教案03-31
紙的種類教案09-13
有用的紙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