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觀書有感》教案

《觀書有感》教案

時間:2022-01-05 01:44:20 教案

《觀書有感》教案4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書有感》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書有感》教案4篇

《觀書有感》教案 篇1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這首詩富于啟發(fā)意義而又歷久常新。詩的大意為: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要問這池塘怎么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覺得愈讀愈愛讀!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再看題目,乃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時,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朱熹的這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的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趣高雅!

  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描寫,是這首詩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詩,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這首詩的另一特色。

《觀書有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自學生字新詞,學會3個生字“鑒”“徘”“徊。

  3、能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明白詩人借方塘表達的感受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讀書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學習一首古詩,誰來讀課題?(2人)一起讀。

  2、知道作者嗎?你知道他的哪些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3、能用“熹”組詞嗎?還記得“熹”的意思嗎?

  今天我們所讀的朱熹的這首詩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縷陽光,把我們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開課本,我們來讀詩。

  二、正確、流利地讀詩

  1、放聲朗讀,將詩多讀幾遍,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指名多位學生讀詩。

  3、檢查預習情況:

 。1)這首詩中有3個生字,都認識了嗎?指名認讀。

 。2)你能給“鑒”擴上一兩個詞嗎?詩中的“鑒”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畫面,領悟古詩內涵。

  1、讀了這首詩,知道詩中是圍繞哪一個事物來寫的嗎?(板書:池塘)什么樣的池塘?

  2、你說得錯。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尤其是前兩行,你能把作者筆下的池塘說具體點嗎?

 。1)生讀詩,說給同桌聽。

  (2)指名說。(知道為什么說鏡子是打開的嗎?)

  3、是的,這打開的“鏡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副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提起筆來寫一寫。

  4、指名交流。指導朗讀前兩行。

  5、同學門,站在這清澈美麗的池塘前,你一定會和朱熹一起詢問:為什么池塘這般清澈?你知道嗎?活水

  生說原因(板書:池塘--------清澈),師生引讀后兩行。

  6、同學們,學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生質疑)

  師:對呀,是不是搞錯了?小組長趕快帶領組員討論一下,這池塘和讀書有什么關系?

 。1)小組討論

 。2)指名交流

 。3)看來這池塘在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樣也有著深意。誰再來說一說?(板書:頭腦---------靈活)

 。4)是啊,每天的讀書學習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頭活水,只有日日讀書,你的.頭腦才會明澈如鏡,才會云影徘徊。所以題目是(生讀)

 。5)題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書時產生了一個感想,這個感想就是------(齊讀詩)

  四、背誦古詩

  1、我想作者在讀書時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讀書對于自己的意義,他要把自己的這種體會告訴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寫呢?直接說“啊,讀書重要,讀書能讓你頭腦清楚、靈活。同學們,這樣行嗎?

  2、(出示掛圖)我們來看圖。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門,他看書沉思,不時抬頭望望遠處的翠山,低頭瞧瞧腳邊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動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嘩嘩的流水聲催生了他的靈感,他知道怎么去表達心里的意思了。(生齊背)

  3、你記住這首詩了嗎?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觀書有感》是一首關于讀書的詩,其中“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笔乔Ч琶。前面一首《冬夜讀書示子聿》也是關于讀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币彩乔Ч琶。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讀書的古詩、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師補充。(另一首朱熹的《觀書有感》)

  3、小結:有人說,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說,能夠攝取書中營養(yǎng)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學們,讀書吧,因為每一本書就是一級級階梯,你每爬一級,就意味著向智慧。向成功邁進一步!

《觀書有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激發(fā)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

  教學難點: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文人輩出,宋朝的時候,出了一位偉大學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書: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為他一生勤奮讀書,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宋〕朱熹

  作為一個人,就要不斷讀書,不斷學習,同時要不斷實踐,才能獲得成功,才能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二、寫——整體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fā)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全詩歌)

  齊讀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昨天,我請同學們按照自學要求自學了這首詩,現(xiàn)在,來看看你們學得怎樣?

  三、品——還原詩情

  (一)、出示:自學要求:

  1、看看圖畫,讀讀全詩。

  2、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4、記下不懂的問題。

 。ǘ、讀中體會詩歌的內涵

 。1)誰愿意來讀讀這首詩?(出示全詩,指讀)

 。2)說說詩句中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做上記號)學習古詩,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

  (,聯(lián)系上下文,組詞,借助圖畫)

 。3)引導學生理解一、二句詩意

  “鑒”是個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們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條:鏡子(古代用銅制成)。照。仔細看。

  你認為應該選哪條意思?為什么?(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選擇合適的字解)

  師:怎么寫?(板書,學生跟著書空)古代鏡子是用銅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銅鏡不用時常常用布蓋著,用時打開。這里的“開”理解為打開。

  你能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好嗎?(理解詩句,說詩句意思時,可以用上這些方法:連詞成句,調整詞序,添加詞語。)

  師: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可見池塘里的水怎樣?(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還表現(xiàn)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圖畫,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齊讀一、二兩句詩。

  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yōu)美的`景色(板書:景),老師非常喜歡喜歡這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描繪)

  美讀:一邊想像畫面,一邊美美地朗讀這兩句詩。

  師:多美的景色呀!藍天和白云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為什么會不停地晃動?(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動,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兩句詩你能理解嗎?我們先來讀一讀。引導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詩中的人稱代詞與現(xiàn)代文不一樣,還記得《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會。如許,這樣。清如許,這樣的清澈。為,是因為。

 。ㄈ、學生寫話:大致寫寫對這首詩的理解

  (四)、背誦這首詩。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導學生質疑。這首詩學完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呢?

  引出: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么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也就是說詩人看到方塘,為什么聯(lián)想到讀書呢?

  池水清澈讀書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地讀書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齊讀:

  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

  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3、小結:

  五、拓——延伸閱讀范圍

  1、出示《觀書有感其二》

  師:朱熹先生寫了這么一首寫景的詩,非常優(yōu)美,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藏在里面,使人們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觀點,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個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這樣的詩也叫“說理詩”(板書:說理詩)。

  朱熹還有一首鮮為人知的《觀書有感》:出示《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學,體會詩句的意思,想想詩所說明的道理。

 。蓻_:古代的一種戰(zhàn)船。向來:從來,一向。一毛輕:輕如一根羽毛。

  意思為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總結本課

  同學們,偉大的詩人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了,才會活用,平時候的積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學也能像朱熹那樣勤奮讀書,善于思考,寫出好文章來。

《觀書有感》教案 篇4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一、概述

  《觀書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詩中借半畝方塘清澈明凈的形象來譬喻讀書的體會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將感想議論化為生動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詩情。本詩的教學有三大版塊組成:一是誦讀積累;二是感悟領會;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了讀準字音、感知詩意、理解詩句的過程,最后引導學生探討方塘的清澈和讀書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引導學生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宜興市新建小學六(1)班的同學;

  2、學生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積累,語言感悟能力較強;

  3、學生思維較活躍,有過小組合作探究的經驗,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的能力比較強;

  4、學生學習過很多哲理詩,對古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學生能根據(jù)提示、創(chuàng)設的情境來誦讀古詩,并有了一定的韻味。

  四、教學策略

  1.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策略:a.學生通過朗讀古詩,在其他同學的幫助或教師的提示下理解字詞以及詩句的意思;b.通過同桌討論和教師對重點詞句的點撥,學生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學交流(問題解決)。

  2.自主學習策略: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拓展資料討論,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積累詩句,促進思維的深層次加工。

  五、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準備

 。、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

 。病①Y源準備:PPT課件、打印的拓展資源

  六、教學過程預設:

  (一)品讀名句 初識作者

  1、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2、學生讀

  3、你知道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允钦l說的`嗎?

  4、簡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一生共撰寫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寫的詩善于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fā)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由學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詩人,既復習了舊知,又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ǘ⑵肺鲈娋 理解詩意

  1、出示詩

  2、自由讀,注意讀準三個生字(鑒 徘徊)

  (1)指名讀

  (2)、邊劃分節(jié)奏邊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

  3、古詩大多運用逗號和句號,這里有個特殊的標點,你發(fā)現(xiàn)沒有?

  誰來讀出問的語氣呢?(指名讀,并指導朗讀好這一句)

  [從標點入手,啟發(fā)學生質疑,感知詩景.]

  4、作者到底問的是什么呢?(請結合插圖,聯(lián)系詩句想一想)

 。1) 釋 渠 :指方塘 如許:如此,這樣

 。2) 誰再來問一問?指導讀好第三句

  5、詩人問方塘的水為什么這樣的清澈,為什么會有此一問呢?因為他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圖,看圖想象說話:詩人坐在塘邊的大石頭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討論)

  小結:說的真好,其實你們剛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兩句詩,齊讀第一二句(讀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過圖文對照,畫面想象,引導學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表達,感受渠之清.]

  6、學習一二句

  理解:鑒

  1、鏡子 2、照 3、仔細看,審察 4、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5、舊式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后,表示請人看信。

  (5)學生討論選擇

  聯(lián)系《望洞庭》中的“潭面無風鏡未磨”理解。

  [巧妙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經驗理解“鑒”,輕松突破難點。]

 。6)“徘徊”什么意思?(1、來回地走 2、來回移動 3、比喻猶豫不決)

 。7)學生討論選擇

 。8)連起來說說一二兩句的詩意。

  7、學習三四句

  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生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詩人自問又自答,詩中那個詞提示你原因了?(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

  結合插圖理解“活水”(遠處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3)、連起來說說三四兩句的意思。

 。4)、如果沒有活水涌來,方塘會怎樣?

 。ㄋ婢筒粫敲辞宄毫, 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

  小結:是呀!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為有活水不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心中的喜歡之情)

  (三)、辯論明理 享受詩趣

  1、老師讀題目,學生讀詩。

  2、教師啟發(fā):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蹦銓W到這兒,有什么疑問嗎?

  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相機點撥引導.

 。础⒔處熜〗Y: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詩的意境得到了升華,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所以這個題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此時此刻,再讀這一首詩,我們又該如何去讀?(重點讀好“哪得”,“如許”,“活水”,及問號.

  [打破常規(guī),反詰詩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思索的興趣,變“讓我讀,讓我說”為“我要讀,我要說”,讓學生在激烈的辯駁中享受了詩的理趣。]

 。ㄋ模、拓展延伸 溫故知新

  1、朱熹先生寫了一首這么美的寫景詩,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藏在里面,使人們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觀點,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學家,教育家,這樣詩也叫說理詩,我們接觸到還有許多這樣的詩,試一試,你能填上嗎?

  2、出示:

  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 ,( )。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獲,正如詩中所說:( ),( )。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斗,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后悔。這正

  是(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時,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

  3、總結: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fā)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為重要。記。簩W習是一件終身大事。

 。ㄎ澹┎贾米鳂I(yè)

  1、背誦并會默寫古詩。

  2、把詩中蘊含的道理說給家人聽。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詩和同學分享。

  板書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 清澈透明 ← 源頭活水 (寫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聰明 ← 讀書汲取 (喻理)

  教學反思

  如果要說這堂課的教學有什么缺憾的話,我覺得課堂上對詩句本身的誦讀少了一些。有人說唐詩是“高山大河”,是“朝陽”,是“青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fā)”,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那么宋詩則多了一些沉靜與思考。宋詩中的哲理詩比較多,本詩也屬說理詩。說理詩的情感味較之其它詩似乎少了一些,意境與韻味的體會比較難,這就為教學中的誦讀品味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觀書有感》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觀書有感》教案4篇01-12

【精華】《觀書有感》教案四篇01-11

有關《觀書有感》教案4篇01-16

【精華】《觀書有感》教案4篇01-15

《觀刈麥》教案01-26

觀刈麥教案01-26

觀刈麥教案08-03

《觀蛇舞》教案02-12

《觀舞記》的教案03-05

觀刈麥語文教案01-26